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财政与金融(农)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农)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农)》复习资料第一章1.2.3.4.5.1.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个历史范畴。

2.财政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二是社会条件。

3.征税是财政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

4.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

5.在财政历史发展中,封建社会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财政范畴得到延伸,产生了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

6.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有各种税收收入、专卖收入和债务收入。

7.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8.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

9.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

10.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11.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

三、单项选择题1.财政产生的条件是(B)。

B、经济和政治2.财政属于(B)范畴。

B、分配3.财政是国家凭借(B)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B、政治权力4.财政最初的表现形式是(A)。

A、捐税5.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是在(B)制度下财政范畴的延伸。

B、封建社会6.财政是以(A)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A、国家四、多项选择题1.财政具有(A C E)职能。

A、资源配置 B、经济核算 C、收入分配 D、贮藏 E、经济稳定2.下列各种需要中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有(ABC D E)。

A、国防B、行政管理C、普及教育D、基础科学研究E生态环境保护3.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在(A D E)的配置。

A、地区之间 B、国有和集体企业之间 C、个人之间 D、产业部门之间 E、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4.经济稳定的含义包括(A B D E)。

A、充分就业B、物价稳定C、企业收支平衡D、国际收支平衡E、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五、判断并改错1.财政是国家凭借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权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

(×)2.奴隶社会财政范畴得到延伸,产生了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

财政与金融复习

财政与金融复习

一、财政的总论1.财政是国家为满足其实现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简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的起源:剩余产品出现→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促进生产力进步→贫富分化→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国家产生→财政产生3.财政所具有的三个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和发展。

3.1资源配置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手段:a)正确地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达到高效率地配置资源的目的。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3.2收入分配职能:1、洛伦茨曲线:这是用来描述一国财富和收入分配性质的一种曲线。

其原理如图: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 A / (A+B) 实际的基尼系数界于0 与 1 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接近平等,反之,则越不平等。

基尼系数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

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

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

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克服了其它方法的不足,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所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

财政与金融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财政与金融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财政与金融重点一、名词解释1、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

2、货币市场:是一年按以内的短期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综合。

3、超额准备金:又称剩余储备,这是指商业银行超过中央银行规定交存的存款准备金的超额部分。

4、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

5、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并与商品交换直接相联系的信用活动。

6、金融工具:又称信用工具,是债权、债务双方缔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债权、债务契约,是列明借贷金额和偿还债务等具体条件的文书。

7、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概念,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

8、再贴现:商业银行资金紧张,周转发生困难时,可将贴现所得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再次申请贴现,以获取现金。

9、增值税:是一种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商品贸易税,它的收征范围几乎可以涉及所有的货物交易。

10、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

11、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引起国际间资金移动,从而发生的一种国际间资金收支行为。

12、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13、名义收益率:是金融资产票面收益与票面额的比率。

14、贮藏手段:货币的一种职能,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15、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筹措资金、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它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基础。

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下述( D )研究课题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

A、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B、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C、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D、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2、政府的公共支出( C )。

本科财政与金融期末考试复习题

本科财政与金融期末考试复习题

本科财政与金融期末考试复习题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主要凭借政治权力和财政权力,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过多,超过了市场流通的客观需要,从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地、普遍地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国家预算:也叫政府预算,是指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平衡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包括法律、法规、条例和实施细则等。

国家决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其实质属于预算事后审计。

复式预算:是指政府将财政年度内的各项财政收支按其经济性质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

财政体制:又称财政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财政管理权限和资金支配权的一项根本制度。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关系以有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分税制:是一种以分税为主要特征,以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管财权为实质,并同时配套实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内容:①1.实行分级预算体制;②.以经政府间事权为基础;③.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和税收管理权限。

④.实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收入的划分原则:①效率原则;②调节经济原则。

信用:是指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预付货款或延期付款(即赊购商品)的方式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银行以实物或货币形式向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金融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及试题及答案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及试题及答案
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1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A.建设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14.以下哪面不是消费性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1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1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17.我国财政最大和最主要的支出类别是()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1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设施
19.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4、()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
A、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B、受益的非排他性和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C、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和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5、()在封建社会末期所产生的财政范畴是
A、捐税B、国家预算C、公债
6、()企业固定资产基本折旧基金的支配主体是
A、国家B、企业C、个人
7、()财政是一个
A、经济范畴B、历史范畴C、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
(1)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货币政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求总量,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则是解决财政赤字和结构性平衡问题。
(2)透明度不同。财政政策的透明度高,财政的一收一支,是结余还是赤字,都是非常清楚的。银行信贷的透明度差,银行信贷收支和平衡的真实状况是很难一下子看得清楚。

财政与金融考试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考试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3、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部分预算外收入。

4、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5、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6、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

7、免征额: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8、直接税:指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

9、间接税:指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10、国债: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11、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费用的资金。

12、量入为出: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1 3、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14、教育事业费:主要指各级教育部门的事业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经费、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教育部门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广播电视教育经费等。

1 5、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1 6、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17、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方式。

1 8、国家预算: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财政与金融》期末总复习指南(doc 7页)

《财政与金融》期末总复习指南(doc 7页)

《财政与金融》期末总复习指南(doc 7页)《财政与金融》期末总复习指导第一章财政导论1、财政的产生。

财政是个经济(分配)范畴和历史范畴;财政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财政的含义。

2、财政的发展。

财政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种社会形态。

(1)封建社会财政范畴的延伸——公债和国家预算。

(2)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主要收支情况。

3、财政的特征(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财政职能的概念:(1)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2)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3)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

第二章财政收入总论1、财政收入按社会产品的价值分类。

2、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的下限因素。

3、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的上限因素。

第三章税收1、税收的特征:税收征税依据是国家政治权力,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

税收的形式特征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税制要素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1)纳税人。

(2)课税对象:含义。

(3)税率:我国现行税率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三种。

(1)(2)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

(3)社会优抚。

1、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

2、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

3、财政补贴的性质(主体、对象)第八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1、国家预算(1)在综合财政计划中国家预算处于主导地位。

(2)国家预算的原则。

(3)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概念)。

(4)国家预算的编制:中央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5)国家预算的执行: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

2、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特点。

3、国家预算管理体制(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其实质。

(2)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3)分税制的概念、内容及其优点。

第九章财政政策和财政平衡1、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财政概念的总结国家凭借其自身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而取得自身履行职能所需的社会产品,从而产生财政分配。

单靠市场机制的调节难以达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率最佳化,于是需要公共经济去解决市场失效问题。

公共经济就是财政。

财政职能的概念政府从事消费、生产和分配活动必然对经济产生影响,改变经济的原来状态。

财政职能是政府活动所固有的;政府活动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体现为财政的职能。

财政职能的分类(一)资源配置职能通过对现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获得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

(二)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产生后通过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

财政上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公平分配。

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重要指标是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用来描述一国财富和收入分配性质。

洛伦茨曲线向下弯曲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当基尼系数接近于零时,收入分配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当基尼系数接近于1时,收入分配接近于绝对不平等。

收入分配的财政机制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手段有:明确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加强税收调节;通过转移性支出(三)稳定和发展职能市场体系无法有效协调其自身的所有活动使之达到平衡,政府可以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去实现稳定,恢复平衡。

发展是通过物质生产增长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们基本需要。

经济稳定是短期目标,经济增长是长期目标。

财政政策就是要协调两方面目标。

充分就业和价格水平稳定互有矛盾。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能同时存在。

菲利普斯曲线则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能够并存。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属于( D )A.生产环节 B.交换环节 C.消费环节 D.分配环节2.我国目前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是( D )A.行政管理支出 B.社科文教支出 C.国防支出 D.经济建设支出3.下列税种中,属于财产税的有( B )A.农业税B.契税C.证券交易税D.土地使用税4.从支出顺序上进行控制,安排财政支出时首先应该保证( C )A.先农业后工业B.先更新改造后基本建设C.先消费后积累D.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5.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 D )A.公债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公共收费 D.各项税收6.将公债分为上市公债和非上市公债的分类标准是( C )A.债权人不同 B.发行主体不同 C.流动性不同 D.用途不同7.我国复式预算中,属于建设性的预算收入是( D )A.各项税收 B.非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C.教育费附加 D.经常性预算结余二、多项选择题1.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下限指标的因素,一类是刚性的,下列中属于刚性因素的有( ACDE )A.国防费支出 B.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C.行政管理费支出 D.警察部队支出E.教育费支出2.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土地、资本、劳动等社会资源的经济方式,其特征主要是( ABCE ).A.自由性 B.竞争性 C.平等性 D.计划性 E.法制性3.外汇的一般特征主要是( ADE ).A.国际性 B.流动性 C.稳定性 D.可偿还性 E.可兑换性4.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一般包括的环节有( ADE ).A.中央银行B.商业银行C.政策性银行D.股份制银行E.非银行金融机构三、改错题1.财政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企业”改为“国家”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属于( D )A.生产环节 B.交换环节 C.消费环节 D.分配环节2.我国目前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是( D )A.行政管理支出 B.社科文教支出 C.国防支出 D.经济建设支出3.下列税种中,属于财产税的有( B )A.农业税B.契税C.证券交易税D.土地使用税4.从支出顺序上进行控制,安排财政支出时首先应该保证( C )A.先农业后工业B.先更新改造后基本建设C.先消费后积累D.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5.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 D )A.公债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公共收费 D.各项税收6.将公债分为上市公债和非上市公债的分类标准是( C )A.债权人不同 B.发行主体不同 C.流动性不同 D.用途不同7.我国复式预算中,属于建设性的预算收入是( D )A.各项税收 B.非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C.教育费附加 D.经常性预算结余二、多项选择题1.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下限指标的因素,一类是刚性的,下列中属于刚性因素的有( ACDE )A.国防费支出 B.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C.行政管理费支出 D.警察部队支出E.教育费支出2.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土地、资本、劳动等社会资源的经济方式,其特征主要是( ABCE ).A.自由性 B.竞争性 C.平等性 D.计划性 E.法制性3.外汇的一般特征主要是( ADE ).A.国际性 B.流动性 C.稳定性 D.可偿还性 E.可兑换性4.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一般包括的环节有( ADE ).A.中央银行B.商业银行C.政策性银行D.股份制银行E.非银行金融机构三、改错题1.财政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保险:是指一种危险发生之后的补救办法。

保值国债:在国债发行时已确定利率基数,但为了避免物价上涨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国债利率还随市场的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涨。

财产保险:是指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一种保险。

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财政政策:指政府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与手段。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用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中必须缴存存款准备金的比例。

复式预算: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制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也包括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和调节货币信用量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两大内容。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所采用的措施和手段。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借助一些短期的、数量化的金融指标作为实现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的传导体和指示器。

间接税:指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金融工具:是指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

免征额: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通货膨胀:即在货币供给过多,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从而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外汇: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支付和清偿国际债务的支付手段和金融资产。

外汇市场:是外汇经营机构.中央银行以及个人等从事买卖和调剂外汇的场所。

(金融保险)财政与金融期末总复习指导

(金融保险)财政与金融期末总复习指导

(金融保险)财政与金融期末总复习指导《财政与金融》期末总复习指导第一章财政导论1、财政的产生。

财政是个经济(分配)范畴和历史范畴;财政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财政的含义。

2、财政的发展。

财政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种社会形态。

(1)封建社会财政范畴的延伸——公债和国家预算。

(2)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主要收支情况。

3、财政的特征(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财政职能的概念:(1)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2)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3)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

第二章财政收入总论1、财政收入按社会产品的价值分类。

2、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的下限因素。

3、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的上限因素。

第三章税收1、税收的特征:税收征税依据是国家政治权力,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

税收的形式特征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税制要素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1)纳税人。

(2)课税对象:含义。

(3)税率:我国现行税率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三种。

3、起征点和免征额的概念。

第四章国债1、国债的含义。

2、国债的特征:(1)有偿性(2)自愿性(3)灵活性3、国债制度:(1)以国债利率的变动状况,国债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含义)和保值国债(概念)。

(2)国债的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折价发行、溢价发行。

(3)世界各国偿还国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预算资金、预算盈余、发行新债收入、偿债基金。

(4)我国国债状况:(1950年?1954~1958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五章财政支出总论1、财政支出在理论上的分类(1)以资金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2)以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概念)和转移性支出(含义)。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财政与金融复习题一、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1、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公共产品是( )A、自然环境保护区B、路灯C、闭路电视节目D、公共电视节目2、政府部门用于失业救济、养老金等方面的支出属于()A、购买性支出B、转移性支出C、行政管理支出D、资本性支出3、从交割的角度划分,金融市场可以分为( )A、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B、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C、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D、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4、月利率5厘,存款1000元,则一年的利息是()元。

A、5B、50C、500D、605、对事关全民族整体利益,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但公众又不愿意自觉使用的下列公共产品(),可采用免费方法。

A、公园B、公路C、医疗保障D、义务教育6、在销售收入中,只允许扣除外购生产资料中的非固定资产项目(或其已纳税金)的,称为()增值税。

A、消费型B、收入型C、增值型D、生产型7、以编制形式上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

A、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B、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C、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D、总预算和单位预算8、我国习惯上将年息、月息、日息都以“厘”作单位,但实际含义则不同,若年息6厘,月息4厘,日息2厘,则分别是指( )。

A、年利率为6%,月利率为4‰,日利率为2‰B、年利率为6‰,月利率为4%,日利率为2‰C、年利率为6‰,月利率为4‰,日利率为2‰D、年利率为6%,月利率为4%,日利率为2%9、衡量一国财政收入的相对量指标主要有()。

A、财政收入总额B、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C、财政收入发展规模D、财政收入增长速度10、下列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手段)的是()。

A、税收B、公共支出C、国家预算D、利率11、市场体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是()A、政府B、企业C、市场D、政府与市场12、我国2005-2008年以来实行的稳健财政政策属于()财政政策。

A、中性B、紧缩性C、扩张性D、复合性13、以下业务中,属于商业银行最传统的资金来源,同时也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负债业务的为( )A、资本金业务B、存款业务C、同业拆借业务D、再贷款业14、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央银行会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其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

《财政与金融》期末试复习要点

《财政与金融》期末试复习要点

1、补偿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安排财政支出必须坚持的原则
2、社会保障制度核心内容
3、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经常性预算收入
4、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5、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负债业务
6、货币层次
7、货币的流通手段
8、汇率升降与进出口的关系
9、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扩张性财政政策
10、财政分配的主体
11、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及包括的内容
12、比例税率及适用比例税率的个人所得项目
13、货币发展的具体形态
14、金融机构体系
15、测定通货膨胀程度的物价指数
16、判定自然人居民身份的标准
17、中央银行的职能
18、市场失灵的表现
19、财政产生的条件
20、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变动的因素
21、财政三大职能
22、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
23、国债的功能
24、单利和复利的计算
25、增值税的计算
26、贴现的计算
27、加强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及投入的范围和重点
28、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机理及特点
29、衍生金融工具
30、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31、政策性银行
32、票据贴现
33、对行政管理优化和控制的措施
34、个人所得税(劳务报酬、偶然所得、财产租赁)的计算
3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

第一章1.财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二是社会条件。

经济条件是指社会上存在着可供财政分配的那部分剩余产品。

社会条件是指国家的产生。

2.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3.财政的特征: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

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5.财政的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时限资源结构的合理化,是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内容包括:a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B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C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支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

内容包括:a调节企业利润水平。

B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3)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及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

内容包括:a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B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C通过财政收支,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

6.市场机制的缺陷:其一,市场机制不能提供公共财货。

公共财货又分三类,一是指政府向居民提供的用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设施和劳务;二是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而企业或个人缺乏投资动机或容易引起垄断的社会公共设施;三是指维持社会发展所必需,但不宜作为经营对象取得利润的事业。

其二,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

其三,生产和消费往往受外在因素影响。

这里的外在因素指外在的效益和外在成本。

第二章1.财政分配包括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两个阶段。

2.财政收入:指国家预算收入,宝库中央级地方各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部分预算外收入。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两会”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财政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产生私有制,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国家凭借它的权利强制地无偿地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来满足国家履行其职能的需要,便出现了财政分配关系,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

2、公共产品的特征:消费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3、财政的四个职能:财政分配职能(最基本职能),资源配置职能,宏观调控职能,监督职能。

4、财政支出的分类:按财政支出是否具有直接的补偿性分,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其中,购买性支出具有直接补偿性,转移性支出没有直接补偿性。

5、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

6、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的确定,主要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最主要因素),政府职能。

**<财政分配的主要来源是剩余产品。

> **<国家的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 7、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税法的核心要素)。

**<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

>8、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9、财产税包括:房产税,契税。

10、税收转嫁的形式:前转,后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11、公债的特征: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公债的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运行。

12、国库集中收付的含义:国库集中收付就是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行开设账户,同时,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

它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集中收入管理,二是集中支付管理,三是集中账户管理。

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含义:是指公共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公债收入及其他收入等)从取得到划入国库全过程的监控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从对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账户全过程的监控制度。

《财政与金融》复习重点

《财政与金融》复习重点

《财政与金融》复习重点第一部分财政第一章财政、政府与市场1、财政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可以简称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

特点:(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2)财政分配对象是社会产品(剩余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实现国家职能,满足公共需要。

(4)财政分配具有集中性、全社会性、强制性和不直接返还性的特点.2、公共产品的特点.(1)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2)消费上的非竞争性.(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4)效用的外部性.(5)消费的不可逃避性.(6)供给的非排除性。

3、市场失灵和缺陷的表现。

(1)不能提供公共产品。

(2)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

(3)信息不充分.(4)外部负效应。

4、财政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私有制。

(2)政治条件:国家产生。

5、公共财政的概念和特点.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非市场机制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活动。

特点:(1)与市场经济适应,用于弥补市场失灵(边界)提供公共产品.(2)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实质)。

(3)非营利性财政(不与民争利;以支定收)。

(4)法制化财政(严格的预算制度)。

(5)透明化财政.(6)核心是效率.6、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稳定经济的职能。

第二章财政支出1、什么是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其特点.购买性支出:亦称消耗性支出。

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以及国家投资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例如政府部门事业费和投资、拨款等.特点:通过此类支出,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即政府一手支付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买了商品和服务,满足了实现国家只能的需要。

转移性支出:指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地转移,政府不能从中获取相应的商品和服务。

这类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抚恤、救济、债务支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与金融(农)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3.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部分预算外收入。

4.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

5.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6.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7.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8.公募法:亦称公募拍卖法、公募投标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9.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的费用的资金。

10.政府采购:又称统一采购或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11.行政管理支出:是指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12.国防经费支出:是指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13.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14.财政补贴:是指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15.财政政策:指政府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与手段。

16.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国家关于各类银行及其各级银行对信贷资金管理权限划分的规定。

17.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借助一些短期的、数量化的金融指标作为实现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的传导体和指示器。

18.保险:可以从两个角度定义:一方面,保险是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另一方面,保险是一种因合同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19.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

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但达到起征点时,全部课税对象,都要征税。

20.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也包括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21.复式预算: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制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

22.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和调节货币信用量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两大内容。

23.信托:是财产的所有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鉴定合格,将其财产委托信托机构全权代为经营、管理或处理的行为。

24.免征额:课税对象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对有免征额规定的课税对象数额中,只就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25.保值国债:在国债发行时已确定利率基数,但为了避免物价上涨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国债利率还随市场的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涨。

26.信用: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27.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所要达到和实现的某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28.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29.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是指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或下级政府)进行无偿的财政资金转移所制定的制度,包括转移支付的原则,实现的目标,转移的形式、标准等方面的规定。

二、填空题1.财政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二是(社会条件)。

2.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

3.按收入形式可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两大类。

4.财政收入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剩余产品价值)部分。

5.我国现行税率可分为三种:(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6.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是(1950)年公布实施的。

7.决定国债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金融市场利率)、(银行利率)、(政府信用状况)和(社会资金供给量)。

8.国债的特征:(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9.安排财政支出的原则有(量入为出)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和(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

10.一个完整的政府采购程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拟定采购计划)、(预测采购风险)、(选择采购方式)、(进行资格预审)、(执行采购方式)、(签订采购合同)、(履行采购合同)、(验收采购合同)、(办理资金结算)、(进行效益评估)。

11.行政管理支出按最终用途划分,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1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13.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14.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和(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

15.财政补贴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减少补贴项目)、(明确补贴重点)、(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16.以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7.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高度集中)、(分散管理)、(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18.我国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理。

19.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20.信用形式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

2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是特殊的金融管理机构。

22.西方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中,需求拉上论侧重(社会总需求)的过度;成本推动论侧重(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23.税收的形式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三性,即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24.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劳务)收费法。

25.我国统一货币流通包括(现金流通)领域和(转账结算)领域。

26.信托的职能有(财务管理)、(资财融通)、(信用服务)。

27.紧缩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有(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

28.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29.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个(历史)范畴。

30.国债的发行价格一般有三种:(平价)、(折价)、(溢价)。

31.财政信用措施主要有:(公债)和(财政贷款)。

32.(股份制)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

33.原始存款的策源地是(中央)银行,派生存款的策源地是(商业)银行。

(服务)职能。

(管理)职能、.中央银行具有(政策)职能、34.35.外汇市场有(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之分。

36.我国的预算年度采用(历年制),即从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对日止。

3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三、单项选择题1.财政属于(B)范畴。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2.财政是以(A)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A.国家 B.企业 C.个人 D.法人3.目前,我国税收收入约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为(D)。

A.60% B.70% C.80% D.90%4.财政收入数量的下限实际上就是政府履行(C)对财政收入的最低需要量。

A.各项工作 B.各项任务 C.各项职能 D.各项计划5.征税的依据是(C)。

A.生产资料所有权 B.产品所有权 C.国家政治权 D.剩余价值支配权6.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主要是起因于(B)的不同。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率 D.加成和减免7.(A)是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法发行国债。

A.公募法 B.承受法 C.出卖法 D.支付法行法8.当国债采取(D)发行时,如果银行无法将国债全部推销出去,则可能导致非经济货币发行,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A.直接公募法B.间接公募法C.承受法D.出售法9.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A)来表示的。

A.绝对量 B.相对量 C.实际指标 D.效益指标10.财政支出过程实质上是一个(D)过程。

A.发放补贴 B.利息支出 C.回笼货币 D.资源配置11.下列属于人员经费的是(A)。

A.职工福利费 B.公务费 C.业务费 D.修缮费12.现行的预算管理办法于(C)起实行。

A.1995.1.1 B.1996.1.1 C.1997.1.1 D.1998.1.113.(A)是国家财政对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和农户的各项生产性支出的支援。

A.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B.农林企业挖潜改造支出 C.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 D.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性支出14.(A)是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支出作资金储备。

A.现收现付制 B.完全基金制 C.部分基金制 D.先收后付制15.国家财政对某些企业或项目的贷款利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部或一定比例的补贴,称为(D)。

A.价格补贴 B.外贸补贴 C.房租补贴 D.财政贴息16.在全国或整个地区建立一个管理机构,集中管理社会保险事务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是(A)。

A.高度集中 B.分散管理 C.统分结合 D.其他17.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信用形式是(A)。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 D.消费信用18.银行在技术上的创造货币能力能否发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D)。

A.银行贷款 B.银行存款 C.提现率 D.社会再生产等若干内在因素19.(B)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保险公司 D.证券公司20.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同时具备(C)。

A.强制性、相关性、可控性 B.可测性、可控性、固定性 C.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D.可靠性、可控性、相关性21.表示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称为(B)。

A.升水 B.贴水 C.平价 D.兑换收入22.(B)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

A.私人 B.股份制 C.国家 D.中央23.保险是一种(B)制度。

A.经济管理 B.经济补偿 C.社会保障 D.社会福利24.(D)是在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以避免汇率风险。

A.即期外汇交易 B.远期外汇交易C.地点套汇 D.掉期交易25.一般而言,社会成员中,通货膨胀的受害者是(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