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政策与制度
我国土地主要管理制度
我国土地主要管理制度土地是国家的重要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是我国国土状况、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反映,它是国家国土管理工作的总体制度和政策。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制度等内容。
这些制度既是我国国土管理工作的基本法规和政策,又是我国土地发展的保障和促进的有力支持。
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制度之一。
它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和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我国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是基于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基础之上,建立的统一的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宪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土地是国家所有的土地,国家保有所有土地所有权。
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国土利用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针对农村土地问题而制定的,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经营制度。
根据我国《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村土地的承包期限为三十年。
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和促进的重要手段。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和《土地出让合同》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出让的主要方式。
土地出让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市场化出让和经营性使用。
以上三个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和政策基础。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在土地保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它建立了国有土地所有权制度,保障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维护了土地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保护了土地资源的公共利益。
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问题的基本解决制度,通过建立土地承包制度,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土地的良种良法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土地管理制度政策是指国家以法律、法规、计划和政策等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制度体系。
它是国家土地管理的基本依据,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维护国家土地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土地所有权制度是指土地所属的所有权归属于谁的制度安排。
在我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个人和单位只能具有土地使用权。
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家土地资源,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土地使用权制度是指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和支配权的制度安排。
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租赁、出让等方式获取,让有需要的个人和单位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使用土地资源。
土地使用权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农业、工业、建设等多种用途的均衡发展。
第三,土地登记制度是指对土地相关事项进行登记和备案的制度安排。
土地登记制度可以确保土地交易和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为土地的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土地登记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第四,土地征收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公共利益需要,对土地进行征收和安置的制度安排。
土地征收制度可以保障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化进程等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
土地征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平衡,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平。
最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可以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管理制度政策是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家土地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重加强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高土地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效率性,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范文
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范文土地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是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
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的完善与落实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本文将从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的定义、功能与目标展开论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资源的规划、使用、流转、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和行政措施。
土地管理政策则是国家在土地管理领域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措施和法规。
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土地资源利用、维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首先,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的功能是指导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可再生,因此必须合理利用。
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应当制定规划和政策,引导土地使用方向和方式,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比如,优先保护耕地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等,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的功能是维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退化和贫瘠化。
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应通过限制性政策、土地整治等手段,保护和修复退化土地,维护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再次,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的功能是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应根据国家规划和经济发展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
例如,通过土地有偿使用政策、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等措施,使土地资源能够最优化地配置到各个部门和领域。
最后,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的功能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应当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农民经营权益,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
比如,实行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分离,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与政策
中国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与政策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在诸多方面开创了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先河,成为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典范。
它是第一部除基本法律外提交全民讨论的法律,是第一部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通过的法律,是第一部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基本国策的法律,是第一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在立法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方面,对原法进行全面修订的法律,是第一部将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结合、用立法推动改革的法律,是第一部法与实施条例同步实施的法律。
《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配套法规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在修订《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后,国土资源部制定了20余部土地管理方面的部门规章,各省(区、市)先后制定了《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和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市场建设、土地执法监察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近150部。
28号文件和31号文件对《土地管理法》作出了必要的完善和补充。
2007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物权法》,全面肯定了土地管理法,将《土地管理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下来。
目前,以《宪法》、《物权法》、《民法通则》为基础,以《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单项法律为核心,以大量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为补充的,适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
一、土地公有制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对其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和处分的权利。
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概述
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概述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进行综合管理的制度,通过建立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使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管理政策两个方面。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决定、命令、规范性文件等对土地管理的总称。
土地管理政策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土地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而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
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在土地管理方面,中国秉持国家所有、农民承包、集体经营的基本农田经营制度,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在城市土地管理方面,采取政府划拨、协议出让、竞价出让等方式供应土地,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加强对土地出让的管理和监督。
此外,还加大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供应力度,推动农民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管理政策主要包括土地征收与补偿政策、土地利用政策、土地执法监管政策等。
土地征收与补偿政策是指国家对征收土地的范围、程序、补偿标准以及农户的利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
土地利用政策是指国家对不同类型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的政策,如建设用地、农用地、生态用地等。
土地执法监管政策是指国家对土地管理的执法和监管措施,包括对违法用地、滥用土地资源等行为的查处和处罚。
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的核心原则是保护农民权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陆、加强土地执法和监管等。
在实施土地管理制度和政策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土地资源在供需双方的市场交易中实现优化配置,确保土地资源的公平使用和可持续利用。
然而,尽管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和政策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城市化进程过于迅猛,导致土地供应紧张;另一方面,土地执法监管不到位,违法用地现象仍然存在。
土地管理政策与制度
土地管理政策与制度土地管理政策与制度是指国家针对土地的利用、管理和保护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
它们的设计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土地管理政策与制度涉及土地征收、土地使用权、土地价格、土地承包经营、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
下面将从政府管理、统筹利用、保护和征收土地四个方面,较详细地阐述土地管理政策与制度。
首先是政府管理土地方面。
政府在土地管理中起到重要的管理者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土地管理部门和机构,负责土地管理的规划、监督和执法。
比如,在我国,建立了国土资源部和地方国土局,并制定了《土地管理法》、《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划拨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土地管理的原则和规定,为土地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是统筹利用土地方面。
土地是有限的资源,如何统筹利用土地,实现最优配置是土地管理的重要考虑。
政府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权出让制度等,调控土地的供求关系,确保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同时,政府还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安排和引导,鼓励优先发展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和住房用地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第三是土地保护方面。
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政府通过建立土地保护制度和机制,保护耕地、草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完整和稳定。
政府还加强对土地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实施土地整治,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同时,政府还加强对土地开发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减少非法占地和破坏性利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最后是土地征收方面。
土地征收是国家依法将民用地、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过程。
政府通过征收土地,为国家重大项目和公共利益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扩张、农村等。
土地征收需要依法进行,涉及到土地征收补偿、土地流转和土地利用等问题,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征收程序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征收过程公开、公正和合法。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土地管理制度政策是指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所制定的政策和制度。
土地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问题。
因此,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
因此,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制度政策来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土地问题。
在中国,土地是国家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土地使用权由国家统一调配。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出台,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土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因此,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主要内容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目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民可以自愿承包土地经营权,增加了土地利用的灵活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2. 城市土地管理制度城市土地管理制度也是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城市土地管理制度中,需要加强土地规划和土地开发的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可以避免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减少城市土地的污染和破坏。
同时,加强城市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也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的发展。
3. 生态保护与土地管理在土地管理制度政策中,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对人民的健康和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因此,在土地管理制度中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行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政策。
通过加强土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可以促进生态平衡,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现状与挑战目前,中国的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与方案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与方案一、引言及背景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村土地制度在长时间内受到严格限制,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发展,我国决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本文将探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方案。
二、市场导向改革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放开土地流转,推动实现农村土地的市场化流转。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市场,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在流转过程中加强监管和保护农民权益,推行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制度等措施,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更加顺畅和有序地进行。
三、扩大农村土地使用权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应该得到更大的保护和确立,使其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政府可以通过取消耕地占用税、减少土地征收范围等方式,扩大农村土地使用权,确保土地能够充分利用起来。
同时,要加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登记工作,为农村土地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规范土地收益分配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着重规范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能够公平分享农村土地发展带来的收益。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合理的经济利益,并加强对土地收益分配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利益输送。
五、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仅要强调土地流转和利用,也要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
政府可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制定土地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六、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监督为了确保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监督和考核。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土地管理机构,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加强对土地管理的监督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对工作不力的地方进行问责,确保政策的落地和实施。
七、加强农民培训和扶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农民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知识。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扶持,提高农民对土地制度改革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决策能力和操作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化的土地流转和利用。
2023版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分配和保护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体制和政策。
土地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管理制度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出让和转让、土地登记和确权、土地征收和拆迁、土地承包和流转、土地税收和补偿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的基础,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合理利用,调整不同地区、不同利用功能的土地分布,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出让和转让是通过招标、拍卖或协商等方式将土地划归给不同的使用者,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
土地登记和确权是建立土地权属关系和权益保护的基础,确保土地资源的安全和稳定。
土地征收和拆迁是在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需要的情况下,依法对土地使用者进行补偿并收回土地,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土地承包和流转是农村土地
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土地承包权的确立和转让,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土地税收和补偿则是通过税收和补偿机制,引导土地的有效利用和资源节约。
土地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对于保护土地资源、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土地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权属不清、执法不严、利益分配不公等,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 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农村土地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与政策。
本文将就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以及其对农民土地权益的维护进行探讨。
一、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1. 土地承包制度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行土地承包制度,将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体或家庭经营。
土地承包制度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合法土地使用权,保障了他们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土地流转制度为了调整农村土地的规模和结构,国家鼓励土地流转,使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土地流转的公平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例如,流转双方要签订书面合同,并遵循价格市场化原则,确保土地流转的公平和农民的利益。
二、“三权分置”加强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三权分置”是指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出来,实现权益的主体化,进一步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
1. 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但农民可以依法享有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
这一政策确保了农民在土地管理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 承包权农民通过土地承包合同获得农村土地的承包权,该权利的出现保障了农民长期稳定经营土地的权益,使农民能够依法拥有土地,并进行相应的经营活动。
3. 经营权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是指农民依法取得土地承包权后,可以自主决定土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农民的经济收益。
三、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和补偿成为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痛点。
为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国家加强了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
1. 征地程序和规范国家对土地征收进行了严格的制度规定,确保征地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征地前必须进行合法及公正的土地调查评估,确保征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一、引言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之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管理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的利用和保护,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显得尤其必要。
旨在明确土地管理的职责、权限和程序,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维护公共利益。
二、法律依据的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
三、职责和权限1. 土地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规划和需要,对土地开辟和利用进行管理。
2. 土地管理部门应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并审批土地使用申请。
3. 土地管理部门应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包括收回违规使用土地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处罚措施。
4. 土地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土地调查和土地评估,科学制定土地开辟和利用计划。
5. 土地承包经营单位应依法合规使用土地,不得随意改变土地利用性质或者违法使用土地。
6. 土地出让单位应在土地使用权出让中遵守公示、公开、公正的原则,确保土地出让合规合法。
7. 土地承包经营单位和土地出让单位应签订土地交付和使用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防止因权利未得到保护而造成的纠纷和损失。
8. 其他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和权限承担土地管理相关工作。
四、程序1. 需要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提交土地使用申请书。
2. 土地管理部门应以审批的形式,审查申请书和申请人提交的相关资料,确定土地使用条件和使用期限,并告知申请人。
3. 土地承包经营单位和土地出让单位应与被承包或者被出让单位签订土地交付和使用协议。
4. 土地管理部门应对土地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土地的合规使用。
5. 对于违法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土地管理部门应按照法律法规予以处理,包括收回违规使用土地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处罚措施。
五、附件1. 土地使用申请书2. 土地交付和使用协议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国有土地:指由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宅基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等。
土地管理政策与制度
土地管理政策与制度土地管理政策与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保护进行管理的政策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有效的土地管理政策和制度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维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土地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1.科学利用:土地管理政策应该注重科学规划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各类土地资源,并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潜力开展适宜的产业布局。
2.保护优先:土地是有限资源,应该优先考虑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土地资源保护政策,限制违法用地行为。
3.依法管理:土地管理应该依法进行,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法利用。
同时,加强行政监管,严格执法,对违法用地行为进行处罚。
4.统筹协调:土地管理政策应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其他相关政策相衔接,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农村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土地承包期限一般为30年,在土地承包期满后,可以继续续期或者重新承包。
2.土地使用权制度:土地使用权制度是指土地使用者按照法定程序获取土地使用权,依法使用土地,并对土地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出让、租赁等方式获得。
3.土地征收和补偿制度:土地征收和补偿制度是指政府依法依规对土地进行征收,并向被征地农民进行合理、公正的补偿。
征收土地需要征收单位提出详细征收方案,公开征地信息,听取被征地农民意见,并根据土地产出、收益等因素进行补偿。
4.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是指土地使用者将自己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农业企业,以实现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
土地流转需要遵循法定程序,保证土地流转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5.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通过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土地管理全程信息录入和查询系统,实现土地利用信息的动态管理和监控。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近年来,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不断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政策。
本文将探讨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背景和意义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但土地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成为珍贵的自然资源。
为了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合理分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土地管理制度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民群众的福祉。
二、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主要内容1. 土地征收和补偿政策土地征收是指政府依法对土地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收回土地并给予相应的补偿。
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了土地征收的程序和补偿标准,保障土地征收实施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2. 土地使用权出让政策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政府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国家通过土地出让公开竞拍或招标的方式,确保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利用。
此外,政府还规定了土地出让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期限,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土地使用规划管理政策土地使用规划是指政府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农村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
国家对土地使用规划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4.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政策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指农村土地所有权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承包合同的签订和保护。
政府规定了土地承包期限、承包权转让和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等制度,促进农民良性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
三、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实施,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土地的滥用和浪费。
通过土地征收和出让政策,政府可以调控土地资源的供求关系,确保土地的合理配置。
同时,土地使用规划管理政策可以引导各类经济活动在合适的区域进行,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和农村土地的盲目利用。
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1. 概述土地管理制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所采取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的总称。
它是国家土地管理体制建设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主要内容2.1 土地管理法律土地管理法律是土地管理制度的法律基础,它包括国家制定的土地管理法、土地使用管理法、土地登记法等一系列法律。
这些法律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土地交易和管理的相关规定,为土地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2.2 土地管理政策土地管理政策是指国家对土地管理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使用权划拨政策、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等。
这些政策旨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并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2.3 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土地管理的具体运行机制和操作规程,包括土地登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和高效管理。
3. 作用与意义3.1 保障土地权益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保障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合法权益,维护土地权益的稳定和持久。
它为土地资源的持久利用提供了制度支撑,有利于激发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3.2 促进经济发展土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有效利用,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3.3 维护生态环境土地管理制度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它可以有效防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推动可持续发展。
4. 发展现状与展望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管理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管理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土地管理制度模板
土地管理制度模板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土地使用、管理和保护,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2. 适用于所有土地使用权人、管理者及相关利益方。
二、土地使用权管理1. 土地使用权的获取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通过合法程序进行。
2. 土地使用权人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三、土地登记与发证1. 土地使用权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土地登记,并领取土地使用权证书。
2. 土地使用权证书是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
四、土地规划与利用1. 土地使用应遵循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2. 土地使用权人应按照批准的土地用途进行开发利用,不得擅自变更。
五、土地保护与整治1. 土地使用权人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污染和破坏。
2. 对于土地整治和复垦,应制定详细计划,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六、土地监督检查1. 土地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土地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土地使用合法、合规。
2. 对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行为,土地管理部门有权依法进行查处。
七、土地纠纷处理1. 土地使用权人之间或与土地管理部门之间的纠纷,应首先通过协商解决。
2. 协商不成的,可依法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法律责任1. 违反土地管理制度的行为,将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2. 对于造成土地资源损失的行为,应依法赔偿损失,并采取补救措施。
九、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如与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相抵触,按新法律法规执行。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述模板内容,以符合具体地区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 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问题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对于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征收与补偿、土地流转和土地权属登记等方面,探讨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是如何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的。
一、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制度是中国农村土地管理的基础。
1980年代开始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让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并确保了他们的农田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
这一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土地资本,从而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旨在进一步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
例如,延长土地承包期限,扩大农民的承包权益,使农民可以长期稳定地经营土地。
此外,优化土地承包关系,提高农民的经营意愿和积极性。
这些改革举措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确保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征收与补偿土地征收是指政府在公共利益需要的情况下,对农民的土地进行依法强制征用。
由于征收面积大、涉及多个农民,因此土地征收与补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与政策。
首先,政府在进行土地征收前需进行必要的公示和听证程序,确保农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其次,政府必须提供公正合理的土地补偿措施,包括土地补偿费、过渡性生活补助和就业安置等。
此外,政府还要加强对土地征收的监督和执法,防止滥用职权和不当行为的发生。
这些法律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指农民通过出租、转让等方式将自己的土地使用权交给其他个体或组织进行经营。
土地流转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法律与政策。
政府鼓励土地流转,提供相应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和成本。
土地整治管理规章制度
土地整治管理规章制度
一、总则
1.1为了规范土地整治行为,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1.2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的土地整治活动。
1.3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不合理利用或者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
二、整治原则
2.1保护耕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2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3生态优先,保障可持续发展。
2.4依法整治,合理合法利用土地。
三、整治内容
3.1土地平整。
3.2土壤改良。
3.3水系整理。
3.4植被恢复。
3.5基础设施配套。
四、整治程序
4.1调查评估。
对拟整治的土地进行调查评估,了解土地现状、权属、利
用状况、生态状况等。
4.2规划设计。
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方案,明确整治目标、任务、措施等。
4.3组织实施。
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土地整治活动。
4.4竣工验收。
完成整治任务后,组织竣工验收,确保整治质量符合要求。
五、保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土地整治工作机制。
5.2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5.3完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土地整治工作。
5.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和土地整治工作的积极性。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 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农村土地是中国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基本要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措施来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为了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根据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体或家庭经营,农民在一定的时间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保障了他们的土地权益。
政府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具体要求和使用期限。
农民在承包土地时,必须依法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并且在约定的期限内履行合同义务。
同时,政府也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了保护,禁止非法侵占、收回和转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土地征收和补偿规定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征收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中国制定了相关的土地征收法律和规定,明确了土地征收的目的、程序和标准。
首先,土地征收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政府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履行征收公告、听证会等程序。
农民在征收过程中有权要求政府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征收结果提出异议。
其次,政府必须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包括对土地的补偿和安置。
农民有权获得公平合理的补偿,包括土地被征收的价格、土地上的建筑物补偿费用等。
同时,政府还要提供合适的安置方式,确保农民的生活和工作不受征收影响。
三、土地确权登记制度为了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的问题,中国在2014年开始实行土地确权登记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农村土地所有权必须进行登记确权,以明确农民的土地权益。
土地确权登记包括土地权属确认和登记备案两个环节。
农民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包括土地承包合同、土地证、土地调查测量表等,以证明自己对土地的合法所有权。
登记完成后,农民将获得土地使用证明,确保了他们的土地权益。
四、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中国农村实行了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根据这一政策,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给农业企业或农业合作社进行经营。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出台对于维护国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管理制度的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以及政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短缺和利用不当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逐渐成为资源争夺的焦点。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国家加大了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二、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目标1.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制定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国家希望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避免土地过度开发和浪费的问题。
2. 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保护耕地资源是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同时,土地管理制度政策还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污染和生态破坏。
3. 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可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内容1. 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国家将加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以更好地适应土地管理的需要,并明确土地权属、流转和使用的规定。
2. 强化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
国家将推行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归属,为土地流转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保障。
3.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
国家将制定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措施,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限制开发,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4.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国家将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统一确权、登记和交易,鼓励农民依法流转土地,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影响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实施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 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制定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国家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增强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逐步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制度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明确各类土地的用途和开发利用方向,避免土地资源的无序开发和浪费。
例如,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保障粮食生产的土地供应;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耕地保护政策是土地管理的重中之重。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
比如,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设占用耕地必须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加强对耕地质量的监测和保护,推广耕地保护的先进技术和方法。
土地征收政策也是土地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方面。
在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征收土地时,必须给予被征收者合理的补偿。
补偿标准应当综合考虑土地的原用途、土地的区位、土地上附着物的价值等因素,确保被征收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在土地征收过程中,要充分听取被征收者的意见,做到程序公正、透明。
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对于规范土地的开发利用起着重要作用。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总量,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管理,防止囤地炒地等行为。
对于工业用地,鼓励节约集约利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土地管理制度政策还涉及到土地市场的监管。
规范土地出让、转让、租赁等行为,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交易规则。
加强对土地价格的监测和调控,防止土地价格的异常波动。
打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土地管理的正常秩序。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政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结果;2、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3、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其中既包括纯自然土地,也包括经过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4、土地资产和土地的关系:两者都能够被人们当作财产予以占有。
从法律上看,土地资产不仅包括土地自然体,而且包括土地权能(如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
地产和土地,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在商品经济中地产是特定的土地。
土地不一定完全是地产,而地产必然属于土地。
地产的最重要特性是其商品属性,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像其它商品一样进行交换。
但在我国,这种交换是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对使用权的经营,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租赁、抵押等;;5、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可能性;6、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7、按土地用途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8、土地管理:从本质上讲,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确立和巩固与本阶级利益相一致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和监督所采取的包括经济、行政、法律、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措施;9、土地管理的职能:(1)拟定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发布土地管理的规章;(2)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3)监督检查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行政执法和土地利用规划执行情况;(4)拟定实施耕地特殊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实施农地用途管制,组织基本农田护;(5)制定地籍管理办法,组织土地资源调查、地籍调查、土地统计和动态监测;(6)拟定并按规定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转让、交易和政府收购管理办法;(7)指导基准地价、标准地价评测,审定评估机构土地评估资格,确认土地使用权价格;(8)组织开展土地资源的对外合作与交流;10、土地管理的原则:整体原则、法制原则、协调原则、利益原则、效率原则、民主化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11、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1)地籍管理(2)土地利用规划(3)耕地保护和农地转用管理(4)土地征收与征用管理(5)建设用地供应与土地市场管理(6)土地法制管理第二章土地公有制1、土地所有制: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势,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也就是土地财产的归属制度;2、土地所有制的类型:五种土地所有制,即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3、土地所有权的基本权能构成: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四项基本权能第三章耕地保护制度1、耕地保护制度的内容:(1)确保耕地总量18亿亩的目标(2)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3)实行占一补一制度(4)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5)运用经济手段保护耕地(6)明确政府责任2、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的基本要求:(1)任何建设占用耕地都必须履行开垦耕地的义务(2)开垦耕地的责任者是占用耕地的单位(3)开垦耕地的资金必须落实(4)开垦耕地的地块应当落实(5)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出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承担造地义务3、履行耕地占补平衡义务:(1)省级人民政府在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中的义务a.制定开垦耕地的计划b.对建设用地单位和市、县人民政府开垦耕地进行组织监督(2)建设用地单位在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中的义务a.自行补充b.委托补充c.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利用(3)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中的义务4、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5、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要意义:(1)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2)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3)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发挥了强有力保障作用(4)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挥了有效的维护作用6、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划定基本农田的数量要求(2)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依据(3)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范围(4)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方法7、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基本农田用途管制、严格基本农田占用审批、占用基本农田补划、基本农田建设、基本农田定期监督检查8、土地开发: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可开垦的区域内,对未利用土地通过工程的、生物的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土地的过程;9、土地整理: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依据规划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的活动,即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理顺土地关系的一种活动;10、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11、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任务:(1)提高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2)优化土地开发整理利用结构(3)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12、土地开发整理的工作重点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重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紧紧围绕耕地保护目标开展土地整理;二是紧紧围绕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开展土地整理,三是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四是紧紧围绕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开展土地整理(2)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 易地占补问题b. 补充耕地指标折抵问题c. 拆旧还新指标折抵问题d. 农民建房占补平衡问题13、耕地保护的经济调节机制:(1)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调节机制的重要性(2)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3)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4)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5)调整耕地占用税政策(6)从新从高征收违法用地补办的有关规费14、耕地保护的责任制度:(1)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2)耕地保护的权利和责任制度(3)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体系(4)耕地保护的责任追究制度(5)耕地保护的执法监察体制第四章土地用途管制制度1、土地用途管制: 就是在依法认定土地现状用途的基础上,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的预期用途和土地使用条件,对土地用途的变化进行管制,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
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内容:(1)国家通过土地调查依法认定现状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等12大类;(2)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预期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三大类;(3)国家对土地用途变更进行监测;(4)国家通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农用地转用许可,严格限制新增建设用地,特别是耕地、林地等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5)实行土地利用监督管理;(6)对违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行为进行严格查处等;3、土地用途管制特点:(1)强制性(2)系统性(3)行政性4、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持续利用5、土地利用现状用途:是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依法认定土地的实际用途,通过土地调查或变更调查依法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以及农用地转用审批的依据,依法认定土地利用现状用途是用途管制的基础。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从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出发,对区域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复垦、保护等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1)《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土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法规;(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及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土地供给能力、土地需求等;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原则;(2)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的原则;(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原则;(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的原则;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土地管理法》第21条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3)上述范围之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的批准权限:(1)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属于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权限的,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涉及基本农田的土地总体规划修改一律报国务院批准。
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后,涉及修改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通知下一级人民政府作出相应修改,并报原省原批准机关备案。
12、土地利用计划:是指国家和地方对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作出的部署和安排是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
13、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内容包括:计划编制、下达、执行、监督和考核。
14、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的原则包括:(1)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控制建设用地问题,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2)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以土地供应引导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3)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4)优先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用地;(5)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6)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第五章土地征收与征用制度1、土地征收: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并给予补偿的行为。
2、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强制使用集体土地,在使用完毕后再将土地归还给集体的一种行为,类似于临时使用土地;3、土地征收与征用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两者都属于通过运用国家强制力而对公民的土地权利进行限制的形式,都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区别:法律效果不同、补偿不同、适用条件不同、适用的法律不同、适用的程序不同4、土地征收权限:(1)国务院的征收批准权限①基本农田②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③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