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

类别:小学数学编号:

教学内容:

一、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扣住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从教法、学法的设计,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时刻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体现在:

1、体现了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见过的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圆锥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本课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寻求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设计的练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圆锥的认识,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测量的意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合理,适时运用电化媒体,渗透转化与优化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无限快乐。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三、教学重点:

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正确地计算体积。

四、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1个。

2、适量的沙土(比圆柱的体积多;学生分组准备沙土。)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质疑引入

1、同学们见过盖房子吗?工人用的小圆锥有什么特征?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指名学生回答。

2、CAI课件演示;屏幕上呈现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或移出。

3、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V圆柱=sh=лr2×h)(中间x可以省略,加在上便于学生区别、记忆。)

4、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

(板写课题:圆锥的体积)

【本环节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谈谈自己对圆锥的认识,进而提出自己对圆锥还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而且培

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索新知,寻找策略。

1、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1)指名学生陈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CAI课件演示)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a. 屏幕上呈现一个圆柱体和长方体(近似的)(圆柱与长方体等底、等高)将圆柱底面积和长方体底面闪烁后移出。

b. 将移出的圆柱底面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与移出的长方体底面重合。

2、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当学生用旧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势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1)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实验

a. 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1个和比圆柱体积多的沙土。

b. 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看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这说明了什么?教师行间巡视,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小组学生。

(2)CAI 课件演示。

a. 屏幕上出示等底,等高的蓝色的圆柱和红色的圆锥各1个;

b. 先在红色的圆锥里装满黄色沙土,然后倒入圆柱;

c. 记录,做3次正好把圆柱倒满,这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

小结: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强调:等底等高)(板写: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13

)。 d. 引导学生用“底面积×高”来代替“圆柱的体积”,于是得到,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板书),然后得出字母公式: V 圆锥=13

sh (3)教师教具演示,巩固学生的操作效果。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

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特别是数学交流体现得很充分,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或大组的多向交流,这种交流是立体、交叉型的,它能催化学生的意义建构。】

(三)自主探究

1、探讨例1

课件出示例题。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对照圆锥的体积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计算。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14页的“练一练”第2题。

2、探究例2

课件出示例题

学生自主审题,教师引导点拔: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让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先算出沙堆的体积,再求得这堆沙的重量,强调最后的数据的取舍方法。

3、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小麦堆的底面积和高。

a. 讨论后,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b. 教师介绍测量方法,边陈述边CAI课件演示。

①屏幕上呈现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小麦堆两侧,测得两根竹竿间的距离,就是底面直径。

②也可以用绳子在底部圆的周围量得小麦堆的周长,再推算出直径。(C=лd d=c÷л)

测量小麦堆的高:将一根竹竿过小麦堆的顶部水平放置;另一根竹竿竖直与水平竹竿成直角,即可测得高。(即课本上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四)矫正反馈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前面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具体操作,验证得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体积间的关系,使自己的猜想在这里得到了验证。最后从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及圆柱的体积公式中,得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动态生成”,为抽象的理论提供了感性材料。】(五)迁移引用

1、基本练习:教材第5、7题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例题到实践应用,层次鲜明,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