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

合集下载

行政管理思想评析

行政管理思想评析

行政管理思想评析一、概述行政管理思想,作为指导行政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体系,其形成和发展深受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从古至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行政管理思想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经验到科学、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变过程。

这些思想既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政治特色和社会需求,也反映了人类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在于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运用公共权力,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在这个过程中,行政管理者需要不断审视和调整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公众需求。

对行政管理思想进行深入评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行政管理的本质和规律,还能为当前和未来的行政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行政管理思想进行评析,包括其历史演变、主要流派、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行政管理思想的优缺点,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各种思想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从而为构建更加科学、民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1. 行政管理思想的定义与重要性行政管理思想是指关于政府组织如何有效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实现公共利益的理念和观点。

它涵盖了行政组织结构、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行政管理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指导着政府的行政行为,影响着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个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思想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高行政效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行政管理思想也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和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塑造着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

研究和评析行政管理思想对于完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行政管理思想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为当代政府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政府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2. 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在古代,行政管理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至中国的先秦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以及印度的吠陀时期等。

各时期的行政管理理论是什么

各时期的行政管理理论是什么

各时期的行政管理理论是什么行政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了政府和组织的管理方式、方法和原则。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行政管理理论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不同的时期分析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并探讨各时期的行政管理理论的特点和影响。

一、古代行政管理理论在古代,行政管理理论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治和行政组织上。

古代各国的行政管理理论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权力集中、行政效率和行政公正并重。

在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理论主要体现在儒家和法家学派的思想中。

儒家注重政府的仁政政策,倡导君子治国,注重行政公平和道德。

法家强调法治和制度建设,注重权力的规范和监督。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行政管理理论也有自己的特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说。

这些理论对后世的行政管理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行政管理理论的基础。

二、近代行政管理理论近代行政管理理论主要体现在欧洲的行政制度和管理实践中。

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法国的孟德尔斯和英国的伯克将政治和行政分离,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学术理论。

在19世纪,美国的威尔逊提出了行政管理和行政学的概念,奠定了现代行政管理学的基础。

他认为政府应该像企业一样进行管理,并且提出了政府应该代表整个社会利益的观点。

这为其后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当代行政管理理论在20世纪,行政管理理论逐渐走向理性化和科学化。

福特和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了组织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韦伯提出了官僚管理理论,认为官僚体制是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

这些理论强调了管理科学、效率和制度的重要性,并且对后世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当代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在当代,行政管理理论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

管理学界提出了不同的管理理论,有较大影响的有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价值观管理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公共领导力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这些理论倡导了管理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了管理实践的进步。

法家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刍议

法家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刍议

法家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刍议法家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一股重要思潮。

其核心思想是以法律为准绳,以权利为中心,通过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执行来达到管理社会的目的。

在中国的行政管理运用中,法家思想深刻影响了管理思路和方法,为行政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丰富经验。

一、依法治理,法律至上法家思想强调依法治理,将法律放置于重要的位置。

在行政管理中,也要始终坚持依法治理的原则,以法律为准绳,尊重法律的权威,完善法律的执行机制,加强法律的执行监督,让法律真正成为管理者的行为准则。

二、权责明确,责任倒查法家思想强调权责明确,责任倒查,管理者应该明确职责和权力的范围,清晰分工,防止权责不清的情况发生。

同时,应该倒查责任,对管理不善、职责不落实的管理者进行问责和追责,形成责任倒查的长效机制。

三、实事求是,以实为本法家思想注重实践,讲求以实为本,在行政管理中也要以实事求是为根本,重实效、重实践、重实绩。

要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科学决策,不断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推进行政管理的不断进步。

四、重视创新,突破局限法家思想注重创新,主张突破常规,创新管理思路和方法。

在行政管理中也应该重视创新,鼓励管理者思想开阔,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推进管理方式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严格执行,倡导规范法家思想重视执行,以强制手段达到管理目的。

在行政管理中,需要严格执行,要求管理者认真落实政策,完善执行机制,确保政策的切实执行。

同时,也要倡导规范,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避免管理混乱,确保管理的有序进行。

综上所述,法家思想在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行政管理实践中,要深刻领会法家思想的精髓,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推动行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管理原则、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总结:1. 仁爱管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仁爱管理注重员工关怀和人性化,强调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和尊重,并倡导以德行影响员工。

2. 德治思想:中国古代强调德治思想,即以人的品德和道德为基础进行管理。

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来影响和感化员工。

3. 社会和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注重维护组织内部的和谐关系。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建立和谐的团队关系,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4. 员工参与:中国古代重视员工的参与和合作。

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使员工参与到组织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

5. 学习和创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鼓励员工学习和创新。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思考和创新,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6. 重视沟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有效的沟通。

管理者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员工进行及时、频繁、有效的沟通,传达信息,解决问题,增进团队合作和协调。

7. 领导者的角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领导者的角色有着明确的要求。

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具备才能和智慧,善于发挥智慧和能力指导员工,推动组织的发展。

8. 管理方法: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

例如,民主集中制原则,即注重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决策既具有集中统一的力量又具有广泛的民主参与;管理者应注重激励和奖惩,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引导员工的行为等。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的简要总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朝行政管理读后感

中国历朝行政管理读后感

中国历朝行政管理读后感读完中国历朝的行政管理,那感觉就像是看了一场超长的、超精彩的连续剧,而且每一朝都有自己独特的“剧情”。

先说说秦朝吧,秦始皇那可是行政管理的“大变革家”。

他统一六国之后,就像一个超级霸道的班主任,把全国都给标准化了。

统一度量衡、文字啥的,这就好比让全班同学都用一样的课本、一样的尺子量东西。

中央搞三公九卿制,感觉就是给班级设立了各种班干部,每个人负责一摊事儿。

不过这也太严了点,就像管得死死的那种学校,学生(老百姓)稍微有点动静就得挨罚,结果后来就撑不住啦。

汉朝呢,又有点不同。

前期那是休养生息,就像新接手一个班级的老师,先让同学们缓口气。

汉朝的行政管理挺有意思的,郡国并行,就好比在一个大班级里,既有听话的小组(郡),又有几个有点特殊待遇的小团体(诸侯国)。

一开始相安无事,后来诸侯国调皮了,就得中央去收拾。

汉武帝时候加强中央集权,就像是班主任重新立规矩,把那些调皮捣蛋的给管住了。

唐朝的行政管理可就像是一个繁花似锦的大花园,特别有活力。

三省六部制就像分工明确的园艺小组。

中书省负责出点子(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挑毛病(审议),尚书省负责干活(执行),六部就像六个专业的小团队,管着各种事务,什么吏部管人事,户部管钱和户口,就跟花园里不同的花匠负责不同种类的花草一样。

唐朝这种管理方式让国家繁荣昌盛,外国人都跑来参观学习,就像别的学校的人来取经似的。

宋朝就有点纠结了。

一方面,为了防止武将造反,把军事权力搞得乱七八糟,就像一个怕学生打架的老师,把那些强壮的学生的手脚都绑住了。

行政管理上,虽然也有各种制度,但是冗官冗兵冗费就像花园里的杂草,越来越多。

官员太多了,大家互相推诿责任,效率低下。

不过宋朝的文化倒是搞得不错,感觉就像这个班级虽然学习成绩一般般,但是课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

元朝呢,行政管理有点粗线条。

他们就像一群刚接手一个复杂机器(中原政权)的新手,虽然疆域辽阔,但是管理得不是很精细。

民族政策也有点不公平,就像老师偏心某些同学(蒙古人),这肯定会让其他同学(汉人等)心里不舒服呀,所以元朝的统治也没能长久。

古代行政监管理念分析

古代行政监管理念分析

古代行政监管理念分析古代行政监管理念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行政思想之一。

在古代,行政监管理念主要体现在官员的任职、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行政管理的方式上。

本文将就古代行政监管理念的内涵、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一、行政监管理念的内涵行政监管理念是指古代中国政府对官员的任职、管理和评价等所持有的行政思想。

在古代,行政监管理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行政监管理念的核心之一。

在古代,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科举考试及格,才有机会担任各级官职。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不论是官员的品质还是管理水平都得到了规范。

(二)节制官员权力古代中国的行政监管理思想还包括对官员权力的节制。

在古代,官员权力往往超过了常人所能想象的程度,因此政府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掌管。

节制官员权力的方式包括既设立纪律制约机构,如御史台;也包括设立监察机构,如都督府等。

(三)重视唯事论功唯事论功是行政监管理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古代,政府对官员的评价是基于他们的才干和贡献来进行的,而不是基于他们的出身和家族地位。

因此,官员必须勤勉工作、敬业尽责,才能获得政府的认可和奖励。

二、行政监管理念的特点1.注重官员德才兼备。

古代中国政府非常注重官员的德行和才干,因为只有德才兼备的官员,才能胜任各种官职,并为国家做出贡献。

2.强调权力节制。

古代中国政府对官员权力的监管非常严格,设立了多种机构来监督官员的行为。

3.推崇唯事论功。

古代政府对官员的评价主要基于他们的工作表现和社会贡献,因此官员必须努力工作,才能获得政府的认可和奖励。

三、行政监管理念的影响1.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影响最深远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为中国的社会稳定、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官员个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整个官员阶层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思想变革。

3.唯事论功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价值观,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古代行政监管理念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行政思想之一,科举制度、权力节制和唯事论功等都是其基本内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5篇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5篇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5篇第一篇: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在世界的管理学领域上也可谓是独树一帜。

我仅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和深刻内涵上来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特点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管理方式上具有刚柔性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具体表现为以下九个方面: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变通性。

春秋时期的管子非常强调管理者的创新精神。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这就是对创新思想的高度概括。

“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现实所迷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不思进取;“与时变”告诉我们的是要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

世间没有万能的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凡事有计划必有变化,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在处理管理工作中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通对待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知道用以前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是绝对无法做好管理工作的。

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具有和谐性。

“以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美好而又充满生机的社会。

“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

《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

知道,胜。

得众,胜。

左右和,胜。

量敌计险,胜。

”他把取得下级兵将的支持和兵将和睦团结,作为用兵取胜五个条件中的两个,可1见他对“和”的管理思想是多么重视啊!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

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

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

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唐太宗的管理思想,是以儒家的“存百姓”“平天下”等思想为基调,又能突破儒家的界限,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考察前代和当时的形势,而重新整合出一种比较辨证的从现实统治需要出发的管理思想。

一、改革行政机构,提高行政效率隋末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唐太宗即位后进行整顿,改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

”每道分领10 至40 州不等,多余州县尽行裁并,剩下279 州。

这样使行政区划简单明朗。

同时唐太宗对行政机构实行大规模精简,减到文武官员不足千人。

而唐朝如此泱泱大国只有不足千的官员进行管理,但却管理的井井有条效率极高,这说明唐太宗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央,唐太宗沿袭三省六部并且对其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主要是围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其做法是以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权,因唐太宗曾做过尚书令,故臣下不敢再居其职,故而尚书省长官由尚书仆射(副手)充当,与侍中、中书令同为宰相。

这样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但即便如此,唐太宗仍嫌宰相位高权重,所以唐太宗“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也就是说用一些职位不高的人,给他加上一个“参议朝政”或“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称号,也可以行使宰相职权。

这些人品位不高,就不会造成对皇帝的威胁,而且办事大多卖力,较能掌握下情,既便于驾驭,又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二、建立议事制度,减少决策失误唐太宗在行政决策方面非常重视且不独断专行,一定要集思广益,再三权衡。

为此,他建立了议事制度,凡军国大事,中书省官员都得先用本人名义提出主张,然后再与大家讨论,可以各抒己见,不收任何限制。

中书省做出决议后,再由门下省审核复议驳正,最后奏请皇帝裁决,这样一来,决策就比较少出差错。

正由于唐太宗鼓励大臣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鼓励犯颜直谏,所以贞观一朝大臣们大多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尤其是大臣魏征表现尤为突出,他先后二百多次对唐太宗提出谏议而受到唐太宗的称赞。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古代管理文化。

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

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管理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

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无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实践。

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经验管理。

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

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

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

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它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

探索中国古代管理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体系,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

研究一下中华古代管理思想,分析其成败,探究其优劣,古为今用,这对于探索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带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法家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刍议

法家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刍议

法家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刍议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

在行政管理中,法家思想的运用,有助于提升行政效率,加强治理能力,推进社会进步。

法家思想强调法制,视其为治理社会的根本手段。

在行政管理中,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法制为上,政策为下”。

这意味着,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注重制定完善和执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而非随意制定政策。

通过建立稳定、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提高行政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有效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

此外,法家思想强调行政管理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和措施,以实现预期目的。

例如,针对当前的环境问题,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制定环保法规和政策,强制监管企业的环保行为,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惩罚措施,为环境保护做出实际贡献。

此外,法家思想强调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责任。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其行政行为负责。

如果行政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违反法律法规,将会受到法律制裁,这有助于加强行政管理的纪律性,提高行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行政管理中,法家思想的运用,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技能。

行政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规范,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

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的行政问题和挑战。

总之,在行政管理中,法家思想的实践和运用,有助于提高行政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和效率,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因此,建立起适合法家思想的现代行政管理模式,对于有效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极大的意义。

《尚书》“五行”行政辩证思想阐释

《尚书》“五行”行政辩证思想阐释

要务 , 人的生存离不开水 、 木 、 、 火、 金 土。正如伏生在《 尚书
大传》 水 、 、 、 、 对 火 木 金 土所描绘 的 :水 火者 , “ 百姓 之所饮 食
也; 金木者 , 百姓之所兴作也 ; 土者 , 万物之所资生也 , 为人 是 用 。 …( 认为五行是古代先人赖 以生存的五种最主要物质。 ” 哪

系的……而我 国二十八宿之设定……大抵在殷 代后期到西周 初年。”2m 史记 ・ [j 《 ( 历书》 :黄帝考定星历 , 说 “ 建立五行 。”, 【 】-这里“ (∞ P 黄帝 ” 不是指黄帝本人 , 而是指黄帝 时期 即上古时
期, 由此也可知“ 五行 ” 一词是从星象来 的,五行 ” 五星” “ 与“ 有 关 系。 在古代 “ 五星” 指的是现在所知九大行星中的水 、 、 金 木、 火、 土五星 , 但在 战国以前 它们 分别 叫做辰 星、 自、 惑、 太 荧 岁 星、 填星 ( 星) 镇 。因为 , 看到这五星是运动 的, 并且 , 其运行均 存在一些规律 , 因而 , 就把“ 五星” 综称为 “ 五行 ”这是 “ , 五行 ” 是王朝 的大 臣。 古人有用三、 、 、 五 六 九等数字泛指多数 , 以, 所
推 陈 出新 , 为今 天 我 国 的治 国行 政提 供 思 想 启 迪 与历 史借 鉴 . 关键 词 : 尚 书》 五行 ; ; 辨证 ; 质 物ຫໍສະໝຸດ 中图分类号 :D 9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59 2 1 0 -050 0 02 2 (0 0) 0 5 —4 4
“ 、 、 金 、 是 自然界 中五种普通 的物质形态 , 水 火 木、 土” 是
然而 ,水、 、 、 、 ” “ 火 木 金 土 作为“ 五行 ” 尚书》 在《 中所体现 的意义是复杂的 , 它不仅仅体 现为单一的五种物质 , 而是随着

论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

论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

论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话题,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众多思想家和王朝的种种观点和实践。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即天人合一观、君权神授观以及仁政与法治观。

第一部分:天人合一观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天人合一观。

这一观念源于先秦时期,儒家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联系,人与天地贯通,人事与自然事物相合。

在政治领域中,这种观念被运用于君主统治的理念中。

君主被视为天命之人,代表了天的旨意,其统治需要顺应天道。

在周朝时期,封建君王采用了这一观念来推动国家的政策和实践。

第二部分:君权神授观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君权神授观。

这一观念强调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的赋予,君主是天命之人,统治者的地位是神圣的。

这一思想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天子思想,认为天子是天命所在,他是天地之子,民众要顺应天子,服从其指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观念逐渐成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合法性基础,诸如秦、汉、唐等王朝,君权神授观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仁政与法治观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还强调以仁政和法治来治理国家。

仁政强调的是君主的德行和智慧,要求君主以道德为依托来管理国家,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

儒家提倡的文化思想中,仁政是理想的统治方式,其目标是实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法治观则强调以法律为准则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法治的理念早在商代就已有所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徒弟子贡完善了这一观念,认为法律应成为君主和百姓的准则。

在秦汉时期,法家的思想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法治的地位,司法制度的建立和法律的制定为中国古代政治治理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话题。

天人合一观、君权神授观以及仁政与法治观都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思考和实践的结果。

这些观念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对后世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思想在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思想已经比较完善。

行政机构起源于古代的封建制度,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古代行政机构的演变古代行政机构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封建时期和中央集权时期。

1.封建时期在封建时期,封建皇帝分封诸侯,各地方的行政机构由诸侯结构,具有很大的自治权。

诸侯国的行政机构由国君、大夫和官僚组成,其中国君有权任免官吏。

2.中央集权时期中央集权时期是古代行政机构的发展高峰期。

随着秦国的统一,行政机构逐渐向中央集权转变。

秦始皇设立了郡县制,由中央政府派遣郡守、县令进行管理,这种制度在汉朝仍然沿用。

汉武帝时期又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古代行政机构的管理思想1.以德治国在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以德治国”。

古人认为,德行高尚的君王,能够以仁爱之心,倾听百姓之声,管理国家;而恶劣的君王,则只能掌握权力,推行暴政。

2.分权制衡古代行政管理思想中,还存在“分权制衡”的思想。

这一理念认为,权力应该分散,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造成暴政和腐败。

诸侯国的设立,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理念。

3.人事制度在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中,人事制度也非常重要。

在官员的任免过程中,要以德才兼备为主要标准。

此外,还要求官员具备忠诚、勤政、清廉的品质,避免官员贪污、贪官污吏等问题。

总结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体制由封建制度到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

管理思想也经历从“以德治国”到“分权制衡”和人事制度的演变。

但是,古代行政机构的大量弊端,例如权力过于集中,官僚腐败等等,仍然存在。

中国古代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对现代的行政管理体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要避免官僚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依然需要借鉴古人提出的管理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制度管理是一个组织发展和存在的基础,其思想是整个组织成员的信仰和尊敬,不管是大集团也好,小组织也罢,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一样的,都需要一个正确的管理方法来维持。

管理思想成,则组织兴,反之则亡。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管理思想更是千差万别,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特色思想,但管理的目的始终都是一样,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已到达自己巩固皇权的要求。

大概过程就是;分权到中央集权甚至是集权到顶峰。

朝代的更新换替也是集权的,但每个朝代都会选择吸取前朝的教训,出现过什么事以及应付什么事都会进行相应的创新改造。

对近现代而言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我们今日才能更好的借鉴古代管理思想制度。

我们受益匪浅。

从西周开始讲起,①周朝的管理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由周朝代建立时,周天子为巩固边区统治和奖励跟随自己征战的有了力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裔进行分封诸侯。

宗法制也是周朝时期的,但其影响却持续到今,最初是为了巩固周天子的绝对统治地位、为了延续周王朝血脉,但后来则被广泛用于继承地位上面或者是家庭及国家嫡长子上。

②到了秦朝,秦王朝则吸取了周朝诸侯的教训,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管理思想是一级政府管理一级地方,每个地方实行层次管理,由中央统一指控各地方,最终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

③汉朝,汉初期由于经济落后和天灾人祸等原因,实施了积极的老子思想无为而治。

到了汉武帝时候,无为而治已经不适应汉朝统治了,为了巩固汉朝汉武帝听取了宰相董仲舒的意见,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以尊儒、儒家博士来培养人的仁义和控制人的思想,用于巩固汉王朝统治。

④唐朝,唐朝开创开元盛世之宏伟大业。

但都得益于李世民、武则天、李玄宗等帝王实施的开明政策,由贞观之治、到贞观遗风、再到开元盛世,唐朝中央集权以三省六部制为管理,依次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等级平等。

⑤元朝,蒙古族统治中原,由于疆域辽阔国土面积广大等原因,元王朝实施了行省制,将各个地区划分省份由各行省管控,也是中国省制开端,但其行省权利过大最终导致了元朝乱政最终灭亡。

汉朝管理思想史思想观点对你的人生启示

汉朝管理思想史思想观点对你的人生启示

汉朝管理思想史思想观点对你的人生启示
汉朝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些观点对于人生有着一定的启示:
1. 仁政思想:汉朝重视民众的福祉,强调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注重培养君主及官员的仁德修养。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关心他人,待人宽容和善良,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 法治思想:汉朝倡导以法律为基础的治国理念,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处理事务时要坚持公正、公平,尊重法律的权威性。

3. 教育思想:汉朝提倡教育普及和提升人民素质,重视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用。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 皇权思想:汉朝重视君主的权威和地位,强调君主的威信和责任。

这一观点提示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或者负责任的人,要有担当和责任感,为他人和社会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想观点是古代的思想理念,我们在吸取启示的同时也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解和应用。

中国历朝行政管理读后感

中国历朝行政管理读后感

中国历朝行政管理读后感中国历朝历代的行政管理就像一场超级漫长又超级精彩的大戏,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

先说说秦朝吧,那可真是行政管理的“硬核玩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搞出了一套郡县制,就像给庞大的帝国安装了一套整齐划一的管理框架。

这就好比把全国的各种事务都放进了一个个规格相同的小盒子里,从中央直接管到地方,看起来很高效,但也有点太刚硬了,就像一个肌肉发达但柔韧性不太好的猛男。

而且法律那叫一个严啊,稍微犯点错就得挨罚,感觉老百姓整天都得小心翼翼的,像是走在满是陷阱的路上。

汉朝就不一样了,汉初的时候来了个“黄老之治”,行政管理就像是一个温柔的家长。

政府不怎么去过多干涉老百姓的生活,大家都忙着休养生息,养养马,种种田。

这时候的行政管理松松紧紧很有节奏感,就像弹钢琴一样,有轻快的音符,也有重一点的节奏。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呢,又开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这就像是一个原本宽松的家庭突然来了个严厉的大家长,不过也确实让汉朝变得超级强大。

唐朝的行政管理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这个朝代的制度那叫一个开明啊,科举制度让无数寒门子弟有了上升的通道,就像给那些怀揣梦想的人开了一扇通往天堂的门。

三省六部制也很厉害,大家分工明确,就像一个配合默契的篮球队,各司其职又互相协作。

唐朝的官员感觉都比较有文化、有风度,整个行政管理就散发着一种自信又包容的气息,所以才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都来凑热闹。

宋朝可就有点小纠结了。

宋朝的行政管理像是一个文弱书生在努力维持着一个大家庭。

一方面,重文轻武让文化繁荣得不像话,行政管理在文化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像活字印刷术的推广,让知识传播得更快更广。

但另一方面,军事上就有点弱了,总是被周边的少数民族欺负。

而且宋朝的官员体系很臃肿,感觉就像一个人穿了太多件衣服,行动都有点不方便了。

元朝就像是个粗狂的草原大汉闯进了精细的农耕世界。

他们的行政管理有点简单粗暴,把人分成四等,这就有点不太公平啦。

虽然元朝疆域超级大,但是管理起来就像用大棒去赶一群羊,缺乏细致的规划,结果很多地方都有点乱糟糟的。

古代对策决策管理思想

古代对策决策管理思想

古代对策决策管理思想在古代,对策决策管理思想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该思想强调通过制定对策和计划来处理各种挑战和问题,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对策决策的起源古代对策决策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的兵法和智慧,例如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孟子关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强调了在战争和管理中需要有计划和对策的重要性。

在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庸之道”和“适度原则”,强调对策决策中的平衡和权衡,这对于管理者在处理矛盾和问题时提供了重要启示。

古代对策决策管理在政治上的应用在政治方面,古代君主常常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危机,运用对策决策管理思想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复杂的局面。

比如中国战国时期的智者孟子提出的“由无城而有城”的治国思想,倡导利用智慧和战略来管治国家,这种对策决策管理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样,在古罗马帝国时期,执政官们也常常需要在极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作出决策,例如如何处理外交关系、管理军事、平息内乱等。

运用对策决策管理思想,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维护帝国的稳定和繁荣。

古代对策决策管理在军事上的应用在军事领域,古代对策决策管理思想的运用更加突出。

例如中国古代的指挥官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强调“用兵之道,以救其危,以逸其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思想对于军事决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古代军事指挥官在战场上制定对策和计划,取得胜利。

在古希腊,斯巴达的军事家们也善于制定对策和计划来处理战争中的各种情况,他们的军事思想强调“以一当十”、“快速反应”等策略,这些思想被后人视为古代军事管理的典范。

古代对策决策管理在经济上的应用在古代经济领域,对策决策管理思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商人在面对市场波动和商业竞争时,常常需要制定对策和计划来保证商业利益。

例如中国古代的商贩们会根据季节和市场需求来调整商品的价格和种类,以应对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

法家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刍议

法家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刍议

法家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刍议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一支,对中国古代政治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注重法治和行政效率,提倡严明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行政管理。

在当今社会,法家思想对于行政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就法家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法家思想概述法家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以“法”为中心,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法家思想认为,国家的核心任务是达成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强调对权力的利用与管理,提倡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注重行政效率和规范。

法家思想主张统一权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

1. 法治思想的倡导。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管理社会的基础和保障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行政管理中,独裁的部分管理者往往更偏向人治,轻视法治的重要性,导致个人恶行屡禁不止。

而法家思想则提倡法治,主张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来约束行政管理行为。

现实中,各国政府也都在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加强对行政管理的法制监督,使得行政管理更规范、规范、公正。

2. 严明的行政管理制度。

法家思想主张严明的行政管理制度,倡导严格的管理方式。

在行政管理中,要求对公务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中,很多国家都在加强行政管理制度的建设,强化对公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3. 重视行政效率。

法家思想强调对权力的高效利用,提倡行政效率。

在行政管理中,要求公务人员高效运用权力,推进决策的迅速实施。

在现代社会中,高效是一种管理趋势,行政效率的提高对于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4. 注重质效管理。

法家思想主张追求最大的质效比,在行政管理中,注重管理的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实际成效衡量管理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福建省委党校内容提要: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他们都是相辅相成的,把他们割裂开来,或是人为地对立起来,划分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甚而说谁该批、谁该评,都是不客观的。

本文拟以这一角度,谈谈有为与无为、原则与变通之间的辩证关系,无论是讲原则,还是讲变通,讲有为,还是讲无为,都只不过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采用的一种管理办法罢了,至于它们运用得是否正确、只能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评判。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其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本文试就其中的辩证思想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有为”从字面上说,就是有所作为,也就是管理者要从修身开始,然后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要遇事诚敬、不敢苟且,这样才有可能搞好行政管理。

周公在《尚书•周书•无逸》中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认为管理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贪图安逸。

他指出,从商朝到周朝的历代君王来看,凡是勤勉有为的,都能治好国家,否则,必然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了周公对其子伯禽的训诫:“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而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他为寻求人才,听取情况,治好国家,勤勉劳累到如此地步。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备受侮辱而返国之后,“苦心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使越国从废墟中兴起,战败吴国。

至于像三国刘备的见髀肉复生而失声痛哭,晋代祖逖为恢复中原而闻鸡起舞,这些奋发有为,刻苦自励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据说,晋陶侃为广州刺史,“无事则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他解释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 宋神宗时,有个殿帅宋守约,“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

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

人颇不堪”。

宋神宗认为这样太过分了,“守约曰:’臣岂不知此非理,但军中以号令为主,臣幸遇承平,总兵殿陛,而臣能使必去,若陛下误令守一障,庶几或可使人‘”。

这种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思想确实令人钦敬。

管理需要勤勉,但勤勉却并不一定都能管理好。

史载,唐太宗李世民问房玄龄,萧王禹曰:“隋文帝何如主?”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卫士传飨。

亦励精之主也。

”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

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能谏争。

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明代的李贽读史至此,评注道:”隋文之病、君人多犯之,太宗可为善鉴。

”这个评语对于事必躬亲的管理者来说,应当是一记当头棒喝。

因为即使是人们视之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也重蹈了这一覆辙。

有一次,诸葛亮“自校簿书,杨禺页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

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诸葛亮深知杨禺页的劝谏正确,因而“及禺页卒,亮垂泣三日。

”但是,仍然莫能改掉这个缺点。

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位以管仲、乐毅自期的政治军事天才终于积劳成疾,殒落于五丈原。

正因此,“无为”的管理艺术便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恭已正面而已矣!”这种“无为”,一方面,说的是统治阶级必须抑制自己的欲望,清静自守,不要好大喜功,不要图虚名,不要为纵欲而大兴土木,不要为求速效而纷更法制,不要因喜怒而滥加赏罚,要让人民过安定的生活,无事而自富,无罪而自贵。

另一方面,它主张管理者不应事事亲为,而应当明确分工,责有所归,让大家各得其所,借众智而成国是。

连孜孜求治的韩非也说:君王处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的中心,要“守始(即守道)以知万物之源,治纪而知善恶之端”。

保持虚静无为,遇事绝不表露自己的欲望和成见,使臣下无以探测君主的心意,从而杜绝他们窥窃君权的念头。

然后才能用刑名之术,考察、使用臣下,因能授官,责以功效,掌握刑赏二柄、治好国家。

西汉的曹参就是无为思想的忠实执行者,他在萧何死后,当了丞相,“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吏以下宾客都想劝谏。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惠帝觉得奇怪,让曹参亲生子曹回去问说:“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曹参把儿子抽了二百鞭,惠帝委实憋不住了,亲自责问。

曹参的解释是,惠帝不如高帝,自己不如萧何,“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应当说,曹参的无为而治对于汉初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所以当时是丞相“府中无事”。

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道家认为“无为”到了人民享受你的政治成果,却不知道是你的功劳,那就真正与大道合而为一了。

据说有一次帝尧出行,见到一个老人,“含哺而熙, 鼓腹而游”,也就是有吃有玩,其乐陶陶。

有人问他:“帝尧让你们有这样幸福 的生活,帝尧真伟大啊。

”老人却说:“我自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跟帝尧 有什么关系呢。

”孟子感叹帝尧伟大到“荡荡乎民无能名焉”的地步。

道家形象 地比喻:大旱之时,你如果挑担水帮人浇地,固然解决不了大问题,人们也会感 激不尽;大雨降下,旱情解除,人们却没有意识到要感谢什么。

前者就像有为, 后者就像无为。

二、原则与变通的对立统一古人在管理中是讲究原则的,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操等,是 无论如何也不能违背的。

历史上,为捍卫原则而死的人比比皆是。

春秋时晋文公 有个法官李离,由于判案出了差错,误杀了人。

他把自己拘禁起来按法律处死。

文公不愿让自己的法官死去,替他开脱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这是你手下小 吏的错,不是你的罪。

李离说,臣的职位是长官,没有把高位让给下吏;臣享受 的俸禄很多,没有把利益分给下吏,如今判案出错杀了人,却要把罪过推给下吏, 我穴出没听说过有这个道理。

文公说,你如果认为自己相信下吏有了罪, 那寡人 错用了你岂不是也有罪了吗?李离说,法官有自己的原则,错判给犯人什么刑, 自己也要受那种刑;错判人死刑的自己就要被处死。

您认为我能分析隐微的案情, 以决疑狱,才让我当法官。

如今错杀了人,就应当判处死罪。

因而不肯听从晋文 公的命令,用剑自杀而死。

这种忠于原则的精神,今天读来还让人觉得虎虎有生 气。

现在有人说什么,“目的就是一切,只要能达到目的,手段可以不计”。

古 人对此是深以为非的。

在春秋末期的晋国,智伯要率领韩魏二家灭掉赵襄子。

最 后,赵襄子反而联合韩魏二家灭掉了智伯。

赵襄子对智伯深恨,漆其头以为饮器。

智伯的家臣豫让一心为主人报仇。

先是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赵襄子宫中涂厕,伺 机行刺,被赵的卫士擒获。

左右要杀豫让,襄子认为:“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 就放了他。

豫让为图报仇,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易貌变音,行乞于市。

其友 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 自苦如此?”让曰:“既委质为臣, 以愧天下后世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至桥,马惊,索之,得让,遂杀之” 命,也要坚持“忠贞不二”的原则,弓》篇记述了一个故事:齐国发生大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了食物,要施舍给那 些饿坏了的人。

当他见到一个快饿坏的人用衣袖遮着脸拖着鞋子, 疲惫不堪地经 过时,黔敖左手拿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带着施舍者固有的轻蔑,叫道:“嗟, 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耶,何乃 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

吾所以为此者,将 ”最后的结局是“襄子出,让伏于桥下,襄子 。

豫让宁可让自己的复仇计划失败,丢掉生 这就是儒家所歌颂的操守和气节。

《礼记•檀来食!”那个人说,我就因为不食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

拒绝了黔敖的食饮,终于饿死了。

毛泽东同志就曾赞扬了这种“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

原则是必须坚持的,但不知变通,刻板地死守原则,就会把原则变成僵化的教条。

孔子、孟子这些儒家代表人物从来反对这种教条主义地对待原则的做法。

《论语》载:阳货是鲁国执政者季孙氏的家臣,权势炙手可热。

他想让孔子来拜见他,孔子根本不想同他往来。

阳货深知孔子在礼方面有自己的原则:“来而不往,非礼也。

”于是就送给孔子一只小猪,使得孔子不得不去回拜他。

要既不违背礼的原则,又不见到阳货,孔子就乘阳货不在家时去拜访他,巧妙地处理好这件事,这就是变通。

据说有一次孔子经过卫国到楚国去,卫人攻击他们,孔子的弟子与之战斗,双方不分胜负。

卫人提出,只要孔子愿意订立盟约,不再到楚国去,他们可以撤围,让孔子一伙离开。

孔子只好与之订立盟约。

卫人撤走后,弟子们收拾行李准备起身,于是请问孔子向何处去。

孔子毫不犹豫地说:“到楚国去!”弟子不解地问:“我们不是盟誓了吗?”孔子坦然地回答:“此要盟也,神不听!”也就是说,这是他们强迫我发出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这种盟誓的,可见孔子变通的灵活性多大。

孟子,就更反对教条了,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必斤斤焉避其小嫌而守其小节,他日事变之来,不能尽如所料,苟执一不移,则如荀息之忠,尾生之信。

”这是说,管理者不能像一般人那样言必信,行必果,要看那样做是否适宜,错了就要改,对的就要坚持。

否则情况变化了,那就会重犯“荀息之忠”和“尾生之信”的错误了。

《左传》载:晋献公宠爱骊姬,想让骊姬的儿子奚齐和卓子能有一个立为嗣君,就让荀息当奚齐和卓子的傅,同时杀死世子申生。

晋献公临死对荀息说:士人怎样才能算守信?荀息答:假如死去的人复活,活着的人可以毫无愧色地验证自己过去对他说的话。

献公死后,申生的师傅里克说:“君杀正而立不正,废长而立幼,如之何?”荀息坚持自己对献公的诺言。

最后不但奚齐、卓子被里克杀掉,忠于献公的荀息也被杀了。

《左传》称赞,“荀息可谓不食其言矣。

”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晋献公的决定本身就是错误的,荀息不达权变,事先不加劝谏,事后又执行这不正之命,这种“愚忠”是教条式的。

荀息的死毫无意义。

据说齐国的辩士淳于想难倒孟子,他去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礼乎?” 就是说,男女在交出和接受东西时不能碰到对方的手,这是儒家所规定的礼吗?孟子予以肯定。

淳于又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这时孟子发现,自己陷进两难境地:要么用手拉起嫂子,那就违背了“礼”的原则;要么眼看着嫂子溺死,那是不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