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杯纺纱质量的正确测试方法
转杯纺纱重定量高效工艺的实践

末 并 ( 吕) R1 0 特 HS 0 0 转 杯纺 ( 赐来 福 ) tc r6 Auoo 3 0 纺 纱 品种 :7 x 2 。8Te
3 工 艺 措 施 及 实 验 数 据 、
表 3成 纱质量 指标
项目 2 . 78
条干 C V9 / 5
条 干 CVb
1 配棉 成份 、 原棉 ( 2 A) 5/;3 9 ) 5/, 2 9 3 ( 2 B 3 精落 1 ; 9 6 9 6 4/ 再 9 6
定量/ g・(m) 5 一1 后牵伸倍数/ 倍 出条 捌 1・ n 2 mi一1 1 并合数/ 根 罗拉隔距/ mm 喇叭 口隔距/ mm
锭速 10 8 6 3 171 5 9
17 1 5 9
转 数 1 1 mi 8/ n 11 8 10 7
l8 7
当 日产 量
用 电/ 吨纱
当月 产 量( 吨)
当月 用 电
9 . 4 g吨 1 0 18k 39 9 .k 0 9 g吨 1 5 10
9 .k 2 6 g吨 l2 l9
4. 8 4 0 3吨 5 7 0 7度 70 . 4 .3 3 6 2吨 5 1 6 8度 0 7.
4. 4 4 4 8吨 5 1 1 8度 08 .
2 、综 合上 表 各项 指 标 完成 情 况 其结 果 对 比
如下:
输 出的力点和力臂不变 , 电机拖动力也不会变, 其 消耗 电机 自身功率也不会增加。 相反, 电机轮直径大于电机 转子直径 , 使其力臂增加 , 而电机 的拖动力却成倍的电 减小了。 电机标准负载率约为其被额定功率的8 一 O
C or l 梳 联 ( 仓 6 B一 3 rso 清 多 C RC— F I C —
纯涤纶短纤维转杯纺纱实践

项 目 参 数
纺 产品 , 且 加工 费低 . 并 经济 效益 好 用 转杯 纺 生
产纯化学 短纤 维 筒 子 纱 , 一 步 扩 大 了转 杯纺 的 进
成卷 干定量 ( m )
成 卷 重 量偏 差 ( )
350 7 4 ±0 2 < 】2
维普资讯
・
2 2r
日 川访 织科杖
21 年第 1 02 / 期
{生产实践 q h、 §
・
P、4
纯 涤 纶 短 纤 维 转 杯 纺 纱 实 践
李 志 刚
( 武汉科技学 院实 习总厂 40 7 ) 30 3
摘
要: x纯涤纶纱 的工艺措施及 其生产 实践 。 .e 工艺参数
表 2 梳 棉 主 要 工 艺 参数
项 日
2 各 工 序 纺 纱 工 艺
2 I 清花 . 由于涤 纶 含 杂 少 . 清 花 工序 采 用 “ 松 少 故 多
打, 多梳少 落 , 薄喂轻 打” 的工艺 原则 。 为 了减轻 打手对纤 维 的损 伤 , 提高 梳 理程 度 , 保 证 混 和均 匀 , 05 A 3A混 开 棉 机 只用 2只 平 行 打 手 , 猪 打手用 间道跳过 。在 配置 F 16A 7C2 豪 A 0 、0 6
表 3 并 条主要工艺 参数
渐增高的气流速度 , 使纤维产生加速运动 。 从而使
纤维保 持 良好 的分离 。纤 维 的流动 速度 与纺纱 器
中负压 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 它直接影 响成纱质
收稿 日期 O l 1 9 2O 一1 —2 作 者 简 介 : 志 列 . 16 李 0 95年生 程师 工
生条干定量( 5 m) 盖 板 速 度 (s t n t ̄ r ) r f i 刺 辊 ~镭 林 隔 距 ( m) m 镯 林 ~盖 板 隔 距 ( m) r a 锡 林 ~道 夫 隔 距 ( m) r a
转杯纺隔离盘角度的试验探讨

而无 隔离盘 的成 纱 条 干差 、 细 节 明显 增 多 。采 粗 用隔 离盘后 , 以将托 持气 流保持 在稳定 状态 , 可 有
继续顺 流运 动 , 与活 络 通 道输 出时 的 内周绕 轴 逆 流汇合 形成 涡流 区 , 终 涡 流 区在 转 杯 的高 速 影 最 响下变 为 顺 流进 入 低 压 区排 出。 隔 离 盘 角 度 太
小 , 出 纤 维 流 直 接 冲 击 到 转 杯 中 , 形 成 包 缠 纤 输 易 维 , 时 纤 维 易 飞 散 , 随 低 压 区排 出 。 因 此 需 要 同 并
转杯 负压 是气 流牵伸 运动 和纤维 剥离 的必要 条件 之一 。转 杯 内负压 决 定 纤维 运 动 速 度 , 转杯 与分 梳辊 气流 运动 的速 比是 稳定 纤维 伸直 的必要 条件 。F 于转 杯 内高速 运 转 产 生负 压 , 杯 中心 h 转 为低 压 区 , 受气 流压力 运 动规律 , 输送 气 流从活 络 通道 进入 转杯 , 杯气 流 同输 送气 流相 汇 合 过程 转 中, 纤维气 流运 动方 向呈分 散式 流动 , 主要 有隔离 盘外 周顺转 杯运 转方 向运 动 的顺 流 和近 隔离盘轴 逆转 杯方 向的逆 流 。顺 流托 持纤 维借 助离 心力凝
选用 。在 不 同转 杯直 径 条 件 下 , 制不 同种 类 纤 纺 维纱 线 , 通过 工 艺 试 验确 定 较 为 合理 的隔 离 盘 应
角度 配置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隔离 盘 角 度 的 优 选 实 践
美棉在转杯纺纱加工中的成纱质量分析

转 杯 纺Leabharlann 专 题 同批号原棉均匀搭配 ,削高嵌低。 b )并条 工序 e )各工 序 严 格 控 制 存 量 ,做 到 先 做 先 用 ,杜 根 据美 棉长 度相 对较 短 的特 点 ,罗拉 隔距适 当 绝 因半 制 品差异造 成 的黄 白纱 。 减 小 ,隔距 为 3 m m。 X6 32 各 工 序工艺 措施 . c )气 流纺 工序 a )清钢 联工序 考 虑棉 条 中杂质 相对较 多 ,适 当提高 分梳辊 速 根据 美棉 含杂较 多 的特点 ,清钢联 工序采 用 多 度 ,以充 分梳 理 排杂 。 由于棉 条 中杂质 相 对 较 多 , 松薄喂 , 当打击 、早落多排 、紧隔距 、强分梳 、 纺纱器件易积灰尘 ,不利于成纱质量 ,必须定期对 适 少损伤纤维的工艺原则 。抓棉机抓棉深度一般在 2 转杯纺机停车清洁。使用美棉 ,适当提高成纱捻系 3m m ,提高抓棉小 车运行速度 ,做 到勤抓薄 喂。 数 ,以增 强成 纱强 力 。 双轴流 开棉机 M C尘棒隔距原 2 . 改为 25 F 15 X .× 25 X .,C L一3 棉机 3只打 手下 除尘 刀 开启 位 置 原 4 成纱 质量 开 刻度分别为 3 0 8 、1 、3 改为 5 5 8 、1、3 ,以增加落 4 1 采 用全 部 国产 新 疆 棉 与混 用 部 分美 棉 成 纱 质 . 杂 。抓 棉 机 打 手 速 度 10rmn 50/ i,开 棉机 3只打 手 量 比较 速 度 分 别 为 80/ i、 10 rmn 20/ i, 既 0 rmn 40/ i、20 rmn 20 年 1 前 ,公 司转 杯 纺 配棉 均采 用新 疆 02 0月 考虑适 当打击 ,又保 证少损 伤纤维。增加 D 93 K0 棉 3级 、4级 生产 O 3 .t ,后开始 少量混 用 S d E 6Oe x U 梳棉 机 盖板 速 度 ,加 大 对 细小 杂 质 、短 绒 的排 除 , 级美棉。至 20 年 l 03 0月份 4级棉均 由 SM级替 L 锡 林 与盖板 隔距 采用 紧隔距 ,以增强分 梳 。盖板 速 代 。表 l 原 棉 质 量 情 况 。表 2是 成 纱 质 量 情 况 是 度为 2 0 m m n 8 m / i,锡林 与 盖板 隔距 为 02 .0× .3X02 ( 系数相 同 ) 捻 。 0. 0X0. 8X0. 8X0. 5 2 1 1 1 mm。
新大纺纱工艺实验指导02纺纱工艺原理试验

第二部分纺纱工艺原理试验实验五原棉杂质分析一、实验目的1、认识原棉中的杂质2、掌握测定原棉含杂率的方法3、掌握原棉杂质分析机的操作方法二、基本知识原棉中的杂质是指非纤维物质以及附着着棉纤维的物质。
非纤维物质有不孕籽、籽棉、棉籽、破籽、碎枝叶、碎铃壳、泥沙、虫屎、虫尸等,原棉中存在的有害的带纤维性物质有软籽表皮和带纤维籽屑等。
(一)杂质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1)不孕籽:纤维的初生细胞停止生长,胚株死亡而形成不孕籽;(2)僵片:在纤维发育过程中遭遇病虫害或气候影响,使棉籽夭折,棉纤维形成薄壁纤维,经轧花后,形成光亮的棉片,称为僵片;(3)虫浆、虫尿:棉纤维在生长过程中遭遇虫害而留下的痕迹。
2、在原棉处理过程中形成的(1)软籽表皮:棉籽外面的一层表皮,与棉纤维连在一起,在轧棉过程中连同纤维一起轧下,形成带纤维的软籽表皮;(2)破籽、籽棉:在轧棉过程中,将棉籽轧破而形成破籽,细小的破籽成为籽棉;(3)索丝、棉结:在轧花过程中,由于棉纤维成熟度较差或籽棉过湿,纤维之间摩擦过多,使纤维扭结在一起,形成索丝、棉结;(4)黄根:棉籽表皮上的短绒,呈黄褐色,长度为3~6㎜,此类疵点在皮辊棉中较多。
3、采摘过程中形成的采摘时将破棉叶、碎铃壳、小棉枝等混入,形成杂质。
(二)杂质的危害短纤维加捻成纱时,带纤维籽屑、棉结、软籽表皮等疵点易显露于成纱表面,造成纱线棉结、杂质增加,形成粗节,恶化纱线条干,成纱断头多。
尤其是棉结,因与正常纱线存在吸色差异,易形成布面“白星”,严重影响印染布的质量。
棉纺常用的纺纱方法主要有环锭纺、气流纺两种,气流纱的断头则主要是由于尘杂颗粒在纺杯凝聚槽内的聚集造成的。
杂质颗粒进入纺纱杯后,随纺纱杯高速回转产生离心力,很容易沉淀在纺纱杯内壁,容易造成纺纱断头。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YG041原棉杂质分析机一台;2、电子天平一台,称量200g,分度值10mg;3、其他工具:棕刷、镊子。
几种纱线捻度测试方法的比较

捻) 的捻 回数 , 然后计算纱线 的捻度 。 彭 泽棉 纺厂 纱线 品种 繁 多 ,为 了减 小 测量 误
表示 为每 1 O厘米 的捻 回数 ( 1c 。 捻/0m) 纱线捻度是
一
项 重要 的技 术指标 , 评定纱线产 品等级 的主要 是
依 据之一 , 度对纱 线 的结构 、 理性 能 和织物 的 捻 物 风格及成衣 的服用性 能有 着直接影响 。因此纱线捻 度 的测试 既要 精确 反 映纱线 本身 所 固有 的真 正捻
持器夹 住 已知长度 纱线 的两 端 , 中一夹持器 回转 其 带动试 样一端旋转 ,使纱线 先退捻后 反向加捻 。 纱
线分 别产 生捻 伸 和捻缩 ,当纱线 回复到初 始长 度 时。 退捻 加捻 的捻 回数 即为该 长度纱线 上捻 回数 的 二倍 。 目前多采用 Y 3 L 3 N型数字式捻度机测 试纱 1 线捻 度 , 配有微 机控 制 系统直 接记 录纱 线退 捻 ( 加
度, 又要顾及操 作简单 、 速准确 。因此 , 快 正确 测量
纱线 捻度一 直受到生产 和科 研 的重 视 . 也有 多种捻 度测试方法被相继 提出- 目前 国内外常用的直接 0如 退 捻法 、 一次 退捻加 捻法 、 次退 捻加 捻法 和 三倍 二
差 。 测试的捻度值 最大程度 接近纱线 设计 的捻度 使 值. 对各 种纱线采用 了不 同的捻度测 试方法进行 比 较 。本 文阐述 了彭泽棉纺厂 分别采用 直接退捻 法 、
转杯纺工艺参数及关键部件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转杯纺工艺参数及关键部件对成纱质量的影响艾志伟;薛少林【摘要】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纺27.8tex纯棉纱时纺纱工艺参数及转杯纺纱机关键部件对成纱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了捻度、转杯转速、分梳辊转速的最佳工艺组合,得出了关键部件类型对成纱质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假捻盘类型、转杯直径、引纱管类型、凝聚槽类型、分梳辊类型,其最优组合为转杯直径38mm、分梳辊类型OS21、假捻盘类型为光滑、引纱管类型为异形、凝聚槽类型为V-B型.【期刊名称】《纺织科技进展》【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4页(P36-38,42)【关键词】转杯纺;关键部件;正交试验;成纱质量【作者】艾志伟;薛少林【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陕西,西安,710048;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04.2转杯纺纱过程中,转杯主要承担着凝聚纤维和加捻作用,其转速及直径的大小决定了凝聚槽内须条离心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单纱强力及纱线断头率。
分梳辊担负着分梳和运送纤维、排除短绒和杂质的任务。
分梳辊的分梳效能与分梳辊转速及类型有关,它影响纤维分离度,进而影响成纱强力和条干。
假捻盘具有假捻作用,有利于提高动态强力,降低断头,稳定生产。
所以,转杯纺主要工艺参数及关键部件对成纱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转杯转速、分梳辊转速、转杯直径、凝聚槽类型、分梳辊类型、假捻盘类型、引纱管类型的选择对纱线的毛羽、强度、条干及纺纱的稳定性有着很大的影响,为此,进行了试验和讨论分析[1-2]。
试验设备采用浙江日发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RFRS30型转杯纺纱机。
测试仪器有YG171B-1型毛羽测试仪、HD021N+型电子单纱强力仪、YG136条干均匀度测试分析仪。
本试验采用定量为21 g/5 m的普梳棉条在RFRS30型转杯纺纱机上纺制27.8 tex 的棉纱。
转杯纺工艺参数选取转杯速度、捻度、分梳辊速度3个因素,且每个因素选取3个水平,采用正交表L9(34)进行正交试验,然后测试所纺纱线的性能,找出最佳工艺。
转杯纺筒子成形质量的探讨

3 主要技术性 能指标 和参数
支持的机器型式 : 双眼并条机和单眼并条机 ; 匀整范围 : 5 ±2 %;
双眼并条机 和 J 10 A单 眼并 条机上 , 2 1 wF 32 从 00 年至今已销售了上百套 E A型嵌入式超短片段 自 D 调匀整监控系统 , 并在山东 、 新疆 、 湖南 、 河南等地的 用户使用。该系统的运用前景将十分广泛。
好也无益于下游工序的生产 。转杯纺纱机的高质量 卷绕 , 具有很好 的退绕性质 , 有利于下游生产H。 ]
而卷绕密度又与卷绕张力相关 , 每层纱线要与卷绕 速度、 筒子架压力及卷绕角度等相关。在转杯纺纱
在 11I 左右 , 实 现在 高 车速 下 的超 短 片段 的 自 II TY 能
番 理论探 讨 , 出如何 改进 筒子 架设 计方 面的 意见 。 提
关键 词 转 杯 纺纱机 筒子 架压 力 卷 绕质 量
转杯纺纱属于 自由端新型纺纱 , 2 世纪 7 从 0 0 年代转杯纺纱产业化开始, 发展极为迅速 , 在中低支 纱领域 占有主力地位。据估计 , 现有转杯纺纱机存
实际 的波谱 图显示 ;
伸, 不会象 F P传感器使棉条产生 弯钩 和使 出条发
毛, 棉条通道和检测部件分开, 可保证棉条出条的紧 密度和表面光洁度 , 并提高了传感器寿命 , 减少机器 的使用 成本 。
采 用非 接触 式 的传 感器 方式后 对棉 条 的短片段
具有 自动匀整死区搜索功能。
3 ・ 品应 用 - 6 产
纺织机械
21 第 5 0 1年 期
机上设置了卷绕张力百分 比, 卷绕张力 的设置约比 纱 线通 过时 纱 的 平 均 强力 大 5 假 如 纱 线 平 均 强 %, 力为 1 n / x 那 么卷绕 张力稍高 0 6cN t , 2cN t , e . n / x e 应用 这 种设 定 , 线 承受 织 造 伸 长最 小 。对 于机 纱 J 织及整经机工序来讲纱线伸长率小可减少断头。 12 在转杯纺纱机上可以根据纱线的用途控制筒 . 子架压 力来 调整 卷 绕 密度 , 子 架 承受 的压 力 可 以 筒
关于制订我国转杯纺纱线质量标准的几点建议

厂 ,为了 能生产 高质 量 的纱线 , 前道 工序 均配 置 了清梳 在 联 合 机 带 自调匀 整装置 的高 速 并条机 等 装备 。用 这套先
进转 杯纺 纱工 艺生产 的纱 , 仅可 以用来 生产 中高档 机织 不 用纱 . 可 用来 生产 中高档 针织 用纱 , 制 成织物 质量 , 也 其 除 强 力稍低 外均 优于 环 锭纱 。
自动转 杯纺 纱机 4 0~ 5 /2 0 0台 1 0~ 1 0 头 可 日产 0 6 0 0
转杯 纺纱 1 0t 0 以上 。尤其 是 引进 国外 全 自动 转杯 纺 的工
落筒和送筒子等功能 , 其纺杯速度最高可达 1万d i, 5 m n 产
品质量 显著提 高 , 生产 效率 比 国产 自排风 式转 杯纺 纱机提
开始在 转杯 纺纱 中应 用 , 转杯 纺生产 纱线 品种丰 富 多彩 , 使
纺 织 导 报 Chn e te L a e 2 0 1 iaT xi e d r・ 0 6No.0 l
维普资讯
纺 纱 技 术
既有纯纺 纱也 有 多纤 维混 纺纱 , 生产支 数也从 原来9 7~ 3 6 tx ( ~1 )粗 支纱 为主 ,发展 到 目前已 批量 生产 2 e 6 6 9~ l . tx (0 4 )中细支纱 。由于 产 品质量 要 求不 同 , 45 e 2 ~ 0
随着不 同档 次转 杯 纺纱 机 生产 不 同档次 转杯 纺 纱线 ,
目前 , 内转杯 纺纱 装备 已形 成 了全 自动高 速度 . 自动 国 半
作者 简介 :陈根 才, 男,15 年 生 ,经济 师 ,杭 州 ,30o 99 l0 9
国内用于转杯纺的原料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棉花 羊 毛 ( 羊绒 ) 蚕丝 , 麻类 ( 亚麻 苎麻 ) 及各种新型化纤均
棉纺手册 第三篇 成纱 第二章 转杯纺纱

第二章转杯纺纱(棉纺手册P687-775)第一节转杯纺纱的技术特点与机械结构一、技术特点转杯纺纱是通过高速回转的转杯及杯内负压完成纤维输送、凝聚、并合、加捻成纱的一种新型纺纱方法(属于自由端纺纱范畴)。
现代转杯纺纱机都是通过分梳辊将喂入条子分梳成连续不断的纤维并随气流均匀地输入转杯,由引纱卷绕机构将转杯纺的纱引出并卷绕成纱筒。
转杯纺纱使加捻与卷绕分开,解决了高速和大卷装间的矛盾。
转杯纺纱的原料以棉为主,还包括化纤、毛、麻、丝等。
废棉和再生纤维在转杯纺纱厂里也可使用。
转杯纺纱与传统的环锭纺纱相比,具有高速高产、大卷装、缩短工序、改善劳动条件、使用原料广泛、成纱均匀、结杂少、耐磨和染色性能好等特点。
因此,转杯纺纱是目前技术上最成熟、应用面最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一种新型纺纱方法。
二、机械结构和纺纱流程转杯纺纱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2-1所示,转杯纺纱机的机械结构主要由喂给分梳机构、排杂回收机构、纤维输送机构、凝聚加捻机构、引纱卷绕机构和负压排风系统组成。
转杯纺纱机的电器、仪表和自动控制部分完成了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
图3-2-1 转杯纺纱机截面示意图纺纱器是一个由喂给分梳机构、成纱机构及引纱管组成的独立部件,其示意图如图3-2-2所示。
转杯纺纱的纺纱流程与纤维流的运动规律见图3-2-3。
图3-2-2 纺纱器示意图1—转杯2—分梳辊3—排杂区4—假捻盘5—阻捻器6—输纤通道7—喂给罗拉8—喂给板9—引纱管10—可调补气阀图3-2-3 转杯纺纱的纺纱流程与纤维流的运动规律V1—条子喂给线速度V2—分梳辊线速度V3—输纤通道入口速度V4—输纤通道出口线速度V5—转杯滑移面线速度V6—转杯凝聚槽线速度V7—纱剥离点线速度V7—V6—纱剥离点相对转杯的线速度V8—引纱线速度V9—卷绕线速度三、转杯纺纱机的分类1.按转杯内负压的形式分类转杯可分为两类,排气式转杯(如图3-2-4)和抽气式转杯(如图3-2-5)。
排气式是在转杯上自身打有排气孔(一般是8个),回转时类似离心风扇的作用,在转杯内产生负压;抽气式是转杯自身无排气孔,依靠外界抽气在转杯上口与罩盖之间抽吸,产生转杯内负压。
提高转杯纺质量前提是选好“心脏”

提高转杯纺质量前提是选好“心脏”徐惠君巴塔转杯纺纱是以转杯命名的一种纺纱方法,转杯是转杯纺纱中最重要的专件,人们也常说转杯是转杯纺纱的“心脏”。
研究转杯纺纱中转杯的纺纱机理和作用,选择合适的转杯和直径对于开发产品、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杯是完成纺纱的关键转杯纺纱中转杯通过高速回转完成对纤维流的输送、转移、凝聚、并合、加捻等作用。
在转杯纺纱过程中,条子经过梳理辊梳理开松,通过输纤通道以纤维流的方式源源不断地进入转杯,其进入的方向和位置至关重要,它影响纤维到达转杯壁面上的伸直度。
从理论上讲,纤维流沿着转杯壁(滑移面)的切向进入最为合适。
实际上由于受到输纤通道的限制,很难真正做到切向进入,只能力求接近切向滑移面,促使纤维平行伸直地进入转杯。
纤维流进入转杯的速度是由转杯内的负压、转速决定的。
一般来说,转杯滑移面的线速度大于纤维流离开输纤通道的速度,因此纤维流通过输纤通道转移到滑移面时有加速伸直纤维的作用。
由于纤维到达壁面直至凝聚槽是一个倾斜面,随着转杯倾斜面直径的增大,其线速度也增加,也就是说纤维沿倾斜壁面向凝聚槽(转杯内径最大处)运动时会连续获得加速,这个运动过程就是纤维的滑移运动,所以这段倾斜壁面又称滑移面。
滑移面与凝聚槽平面的夹角在65°左右,大于65°过多时纤维容易停留在滑移面而不进入凝聚槽,这不利于纤维的平行伸直。
纤维从滑移面向凝聚槽运动,并在凝聚槽内叠合成所纺纱截面中所需的纤维根数,即完成凝聚过程。
凝聚过程中,在凝聚槽圆周上产生并合。
并合倍数=纱横截面中纤维根数/凝聚槽内输入每层截面的纤维根数=转杯凝聚槽线速度/纱的输出线速度。
由此可知,转杯凝聚并合的效果与纤维细度、转杯直径、纺纱号数和捻度等因素有关。
但这种并合仅仅是纱的剥离点在转杯凝聚槽圆周内完成的,是一种短片段的并合。
凝聚过程中,纤维从输纤通道出来后,前端被转杯内壁抓取,后端跟出,但回转纱条剥离点是超前运动,因此纤维产生调向,后端纤维往往是先被剥离点剥离引出。
浅谈纺纱系统工艺优选和质量控制

原 棉 选 配是 否 合 理 直 接影 响到 转 杯 纺纱 的
质 量 ,而影 响 纺纱 强 力 的主要 原 因是 纤 维 的细 度 、 维 的 长度 、 纤 纤维 整 齐 度 、 维 的成 熟 度 、 纤 以 及 纤维 的强力 , 中纤 维 的细 度对 转杯 纺 的强度 其
收稿 日 :0 10 — 2 期 2 1 - 2 1
o
江苏纺织JA G UT X IE IN S E TL
科 技】
速 的提 高 ,一 开始 出现 的情况 是成纱 强力有 所提 高, 随着转 速提高带 来的对纺纱杂 质分解 能力 的增 强 , 纱 中条干 、 成 强力等参数呈 现同步趋势 ; 但是 随 着转速的进一步提高 , 强大 的离心作用 开始对成纱 本身的纤维产生损害 , 同时过大 的气流也会对梳棉 工艺产生不利影响 , 而降低了成 纱强力 。 从
步 提高棉 纱选 配工 艺 的合理 化 。
12严 把纺 纱 开清工 艺流 程质 量关 .
响 , 而 间接地 影 响到成 纱强 力 。 从 分 梳轮 的转 速 会 对 成纱 强力 产 生 明显 的影 响 , 是这 种影 响并不是单一化 的。随着分梳轮转 但
纺纱 开 清 工艺 流 程 是 整个 转 杯 纺 纱 工 艺 的
9 % , 手 速 度 为 7 0/ i, 手 伸 出肋 条 2 m, 5 打 4r n打 a r m
快产量高 , 大卷装 、 流程 比较短。 在现在的转杯纺 中 , 6 %的 纺纱 原 料 是 各 种 回花 下 脚 , 0 有 0 有4 %
的纺纱 原料 是很低 等 级 的棉 。正 因为 这样 , 转杯 纺 纱质量 一 直没有 突破 , 么 如何来 提 高转 杯纺 那 纱 的质量 呢?
转杯纺质量控制体会

立 品牌形 象 , 需要 有 与 自己 品牌 相适 应 的产 品 就
质量 标 准 。
12 标 准在 不 断发展 和提 高 . 我 国 转 杯 纱 标 准 最 早 在 18 年 制 订 , 97 在
1 9 作 了修 改 。现 在 正着 手 修 改 。 国 际 上 的 9 2年 乌斯 特统 计值 也 是 每 隔几 年 就 要 更 改 修 订 , 的 总
Ke od R tr pn i , ulyC nrlR wMae a,q im n, o rC mb gR l rPoes gC n g yW r s oo S i n Q ai ot , a t lE u etR t ,o i oe ,r si of 一 ng t o i r p o n l c n i
c n g r t n o p ca lme t n l d n oo , o i g r l r f l — se n a e ta s o l e n t e p ca l . o f u ai f e ilee n c u i g r tr c mb n ol ,as t t ra d n v le l h ud b oi d s e il i o s i e e wi c y
我 国 转 杯 纺 棉 本 色 纱 的 行 业 标 准 是
F 10 1 19 这 是 1 9 Z 2 0 - 9 2, 9 2年 制 订 的 标 准 , 丝 、 纳
趋 势是 质 量要求 在 不断 地发 展和 提高 。就 乌斯特
i g c so rr q ie n ss o l e t efn l tn ad n u t me e u r me t h u d b h a a d r .T e q a i o to frt rs u a h t d b mp e n e n i s h u l y c n r l oo p n y r s od ei l me t d i t o n
转杯纺工艺优选及质量控制

Ab t a t T n a c oo p n y r u l y o o r d o tn a s r n ,p o e sn a a t r o a h p o e s sr c o e h n e r trs u a n q ai f w g a e c t s o t g r c s i g p r me e s f c rc s t l o i e w r pi z d a c r i g t o tn s i n n y t m n i e rn r c s ig c mb n n t u l y ma a e n n a eeo t mie c o d n c t p n ig s se e gn e i g p o e sn o ii g wi q a i n g me ta d r w o o h t mae il r p r .Re u i gb ae p e tr s p o e y a t d cn e trs e d,c n iu i g g u e te gh nn p n n o f r a g ,sr n t e i g o e i g& t n fra d rd cn b r a g n r s n e u i gf e m— a e i d a e s o l e a o td i p n n n l a i g p o e s B g weg e l g h u d b d p e n o e ig a d c e n n r c s . i ih p r5 n ,me i m s e d,a d b g c r i g a d. b r du p e n i ad n n f e i t n f rs o l e a o td i a d n r c s .He v rs ,me i m w i h e ,lw s e d,s l g u e p o e s r se h ud b d pe n c r i g p o e s a a yp es d u e g tp r5 m o p e mal a g r c s —
提高C 22.4 tex转杯纱质量的技术措施

2 各 工 序 主 要 工 艺 参 数
A3B O 6 S型开棉 机一
D H 0 C 型 并 条 机一 Y 50
A9 0 2型双 棉 箱给 棉 机一 A 8 F型 梳棉 机一 16
B 、 3型 转 杯 纺 纱 机 10 9
A 7 C型单打 手成 卷机一 06
转 杯纺 加工 针织 纱 的 规模 化 生 产 , 必 须 克 服转 就
sn ro ea gew r ee td,oo p e n ik ri p e h ud b o told tit atr n on i h udb iggo v n l ees lce rtrs ed a dl e- se ds o l ec nrl ,w s fco djit mes o l e c n e a t
第 3 8卷
第 1 期
挥 瞌织枝 术
Co o e t e T c n l g R n T xi e h oo y l
2 1 年 1月 00
提 高 C 2 . e 2 4 tx转 杯 纱 质 量 的 技 术 措 施
王建 明 秦 晓
( 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 盐
摘 要 : 研究 c2 . x转杯纺针织纱的纺纱5 艺。分析 了 C2 . x转杯纺针织纱生产 中的要 点 , 2 4t e - 2 4t e 通过
选 用合 适 的 原 料 , 棉 合 理 配 置 打 手 速 度 , 少 纤 维 损 伤 , 制 短 绒 和 棉 结 增 加 ; 棉 采 用 “ 隔 距 、 分 梳 ” 清 减 控 梳 紧 强 的 工 艺 , 高梳 理 质 量 ; 条 合 理 牵仲 分 配 ; 杯 纺 工 序 选 用 适 当直 径 和 凝 棉 槽 角度 的 纺 杯 , 制 转 杯 、 辊 速 度 、 提 并 转 控 刺 选 用合 适 的 捻 系数 及 接 头 时 间参 数 等 技 术措 施 , 2 . e 转 杯 纱条 干 均 匀 , 到 使 用 要 求 。 使 2 4 tx 达
转杯纺工艺参数及关键部件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纱线测量 2 次, o 每次测量长度为 1 求平均值。对 0m, 于纱线 , 以上 的 毛羽 为 有 害毛 羽 , 文 分析 的是 3mm 本
3mm 长的 毛羽个数及 毛羽值 。 纱 线强力 测试是 采用 HD 2N+ 型 电子单 纱强 力 01 仪 , 量长度 为 50mm, 试 速度 为 4 0mm/ n 每 测 0 测 0 mi, 管纱测 试 1 , 0次 求平 均值 。
毛羽测试 是 采 用 Y 7B1型 毛 羽测 试 仪 , 管 G11 - 每
转 杯纺 工艺参 数选 取转 杯速 度 、 度 、 捻 分梳 辊 速度 3个 因素 , 每个 因 素选 取 3个 水平 , 用 正 交 表 I 且 采 。
( 进行 正 交试验 , 3) 然后 测 试所 纺 纱线 的性能 , 出最 找 佳 工艺 。因素水平 表见 表 1 。
1 2 试 验2 / 的 普 梳 棉 条 在 1g 5m
RF 3 RS 0型转杯 纺纱 机上 纺制 2 . e 7 8tx的棉纱 。 1 2 1 纺 纱工 艺试验设 计 . .
13 测 试 方 法 .
纱线性能测试均在标准温湿度条件下进行 。
( 进 行正交 试验 , 2) 因素水平 表见 表 2 。
表 2 关 键 部 件 因 素水 平表
试 验 设 备 采 用 浙 江 日发 纺 织 有 限 公 司 生 产 的 RF 3 RS 0型转杯 纺纱 机 。测 试 仪 器有 Y 7 B 1型毛 G1 1 -
羽测试 仪 、 0 1 HD 2N+型 电子 单纱强 力仪 、 YG16条干 3 均 匀度 测试 分析仪 。
的影 响 , 为此 , 进行 了试 验和讨 论分 析L 。 1] _ 。
在 纺 纱工 艺 试验 的基础 上 , 进 行 关键 部 件 的 不 再
转杯纺关键部件与成纱质量的探讨

95
/
图 1 分梳 辊转 速与单 纤维质 量百 分率的关 系
尝
之
R
1 分 梳 辊 与 成 纱质 量 的关 系
分梳 辊 影 响成纱 质 量 的 因素 , 主要 有 分梳 辊 型 式、 转速 和齿 ( ) 格 。分 梳 辊 型 式 有 四种 : 条 针 规 齿 辊、 针辊 、 片辊 和 锯 片辊 。其 中 , 片 辊用 于 加工 齿 锯 长纤 维( 毛纺用 ) 齿片辊 是 国内独创 的新产 品 , 如 ; 正
纱 强 力 ; 杯 转 速 与 直 径 的 配 置 是 关 键 , 度 、 径 和 凝 聚 槽 形 状 直 接 影 响 成 纱 质 量 。 说 明 应 针 转 速 直
对不 同纤维特性 、 同品种 、 同号数及 不 同机械 状 态等正确 选配 三 大件 , 能稳 定 生产 , 不 不 才 确保 成
表 2 针 辊 纺 C 2 . e 7 8tx纱 成 纱 质 量
项目 针 辊 转 速 / r mi (・ n )
8 46 8 05 7 49 7 0 6 4 6 1 8 4 6 6 90 57 7
分梳辊转速 / r ̄- (, kn )
疆
在 扩大推 广使 用 ; 用 最 多 的 是 齿 条 辊 , 次 是 针 使 其 辊 。下面将 详细讨 论齿条 辊与针 辊对成 纱质 量的影
响。
萎
1
分梳 辊 转 速 /k. (r  ̄ ) n
图 3 分梳辊 转 速与 C V值 的 关 系 从 图 1 图 4可 明显 看 出 如 下 几 点 。 ~
率) 随其 转 速 的提 高 明显 增 大 : 当转 速 为 5k / n rmi
提高转杯纺纱机成纱质量探讨

1 一 0
上拇 缩 鲰 科 技 一
纱 线 生产
20 0 2年 3月 - 3 第 0卷 ・第 1期
提 高转 杯 纺纱 机 成纱 质量探 讨
王 少 臣 陶 国定 杨 红 重 河 南新野纺织 集 团公 司 430 750
摘 要 针对 以往开发 的转杯纺机织用纬纱的质量 波动 , 通过 一系列跟踪 、 分析 、 试验表 明, 成纱质量与转杯纺纱 机的工艺配 置和 主要机械部位的工作 状态有关 。
统计, 每天 l 0台车揩 车时调 换镀层钢 丝 圈可 以多增 产
14 k , 2 g 每月增产 2 7t 右 的 纱 , 加利 润达 1 8万 . 左 增 . 元, 全年为 企业新增 利润约 2 2万元左 右 。
6 0 / n时 纺杯 内 真 空 度 低 , 维难 以从 分梳 辊 a 纤 些影 响成纱 质 量 的关 键 因 素和 主要 原 因 , 面 重点 从 2 0 0rri , 下 纤维 反 复 被分 梳 、 搓 , 而产 生 大 棉 揉 从 工艺 因素和 机械 因素方 面对成 纱质 量不 良的原 因和 相 上剥 离和转移 , 应措 施进行 一些 粗浅 探讨 。
… … … … … … … … … … … … … … … … , ■
F 61 A 0 A转杯 纺纱机 上试 幼 管 纱 小样 A、 、 D 四个 , B c、
每个小样 在乌 斯特条 干仪及 强 力仪 上测定 l 0次 , 用简 单 算术平均 数计 算 ( 表 1 。 见 )
由表 1可 以 看 出 , c D 成纱 质 量都 不 理 想 , A、 、 由
于该转杯 属 于 自排 风式 , 杯 速 度 的 大小 影 响纺 杯 内 转 气流运 动及纤 维 的转移输 送 、 凝聚 、 加捻 。转 杯速 度为
纱线捻度仪_直接退捻法和退捻加捻法的差异

纱线捻度仪_直接退捻法和退捻加捻法的差异纱线捻度是指纱线在一定长度下沿轴向的捻回数,是评价纱线等级的一项重要指标。
对于纱线捻度的测量,国内外有的直接退捻法、一次退捻加捻法、二次退捻加捻法和三倍退捻加捻法等。
1、直接退捻法直接退捻法是指在规定的预加张力下,由捻度试验机的两个距离可调节的夹持器夹住一定长度纱线试样的两端,其中一夹持器回转带动试样一端旋转,退去试样上的捻回,直至试样构成单元完全平行(可用挑针在两加持器之间完全挑开),则退去的捻回数即为该试样长度的捻回数,由此而计算织物的捻度。
直接退捻法是纱线捻度测量中最简单也是较实用的试验方法,但短纤维纺纱中纤维相互紧密抱合,包缠在一起。
退捻后难以清楚、准确地观察纱条内的纤维是否伸直平行,故捻回是否完全退净很难判断准确,测量误差较大。
而股线退捻后,组成的单纱可以完全分开,因此适合采用直接退捻法测试其捻度。
所以直接退捻法一般用来测试股线、缆线以及一些不容易缠结的短纤维单纱和化学纤维复丝、合股变形丝的捻度。
2、退捻加捻法退捻加捻法则是指在规定的预加张力下,由捻度试验机的两个距离可调节的夹持器夹住已知长度纱线的两端,其中一夹持器回转带动试样一端旋转,使纱线先退捻后反向加捻,纱线分别产生捻伸和捻缩,当纱线回复到初始长度时,退捻加捻的捻回数即为该长度纱线上捻回数的二倍。
目前多采用电动式捻度仪测试纱线捻度,配有微机控制系统直接记录纱线退捻(加捻)的捻回数,然后计算纱线的捻度。
用各种退捻加捻法测试棉转杯纱的捻度,由于转杯纺纱的自由端加捻方法使其表面有包缠纤维横向缠绕于纱条上,以及转杯纺的捻度分层分布,使转杯纱的真实捻度大于转杯纱能解开的捻度,尤其是特数小、设计捻度较高的转杯纱,二次退捻加捻法和三倍退捻加捻法的测试结果最接近转杯纱的真实捻度,一次退捻加捻法测试误差较大,因此,转杯纱的捻度适合采用二次退捻加捻法和三倍退捻加捻法测试。
用各种退捻加捻法测试棉环锭纱、毛纱和较粗特转杯纱时,二次退捻加捻法和三倍退捻加捻法的测试误差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杯纺纱质量的正确测试方法
1、杯纺和环锭纺的纺纱原理的区别
环锭纺纺纱时纤维由细纱机前罗拉输出扁平的棉网须条,经锭子连续旋转加捻传递,使加捻三角区扁平的纤维层卷绕成纱。
而转杯纺纱属自由端纺纱,凝棉槽内的纤维束受纺杯的高速旋转和阻捻头阻力等的作用,随着捻度不断的传递和连续剥离纤维束成纱。
2、转杯纺纱的纱样特性
根据转杯纺纱原理可知,转杯纺纱的结构完全不同于环锭纺纱,有一个使喂入须条结构被破坏的断裂过程,由断续的纤维凝聚在纺纱杯的凝棉槽中形成须条,被高速旋转的纺杯和阻捻头不断传递的捻度剥取而连续成纱的。
转杯纺纱的表面的包缠纤维在纱样退绕过程中容易被破坏,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所以,转杯纺纱的捻度、张力、线密度、断裂强力、条干均匀度和毛羽等检测项目的测试方法都应有别于环锭纺纱的质量检测,采用正确的检测方法,才能客观反映转杯纺纱的实际质量。
3、纱样退绕方法对电容式条干CV%值的影响
转杯纺纱筒子退绕试验具有较强的方向性,按“顺向”引纱(尾线向下)是正确的退绕方法。
当“顺向”引纱退绕试验条干时,因退绕气圈旋转方向与盒形张力器上导纱磁孔的摩擦和包缠纤维旋向一致,反而使包缠纤维更加紧密的包缠纱身,增大缠绕纤维与纱身的摩擦力,使张力盘很难捋动包缠纤维,基本保持了原纱表面结构和条干均匀度。
“反向”引纱退绕方法造成纱样条干恶化的原因主要是转杯纺纱的包缠纤维,而包缠纤维主要来源于搭桥纤维,纺纱时当搭桥纤维刚与加捻纱条接触时,交叉角度大,包缠纤维较长,其尾端与纺杯摩擦面积大,使包缠纤维张力较大,包缠纤维始端与纱条轴线的缠绕角接近90°时,纤维易集中且较紧密地包缠在纱身上。
随着纱条快速引出(条干仪的测试速度为400mm/min),搭桥纤维与纺杯摩擦长度减少,摩擦力减小,包缠纤维的包缠力度减弱,包缠角度逐步变小,尾端趋于平行纱身,使包缠纤维的分布形态形成从始端到尾端,缠绕角度由大到小,包缠松紧度由紧到松。
包缠纤维的尾端在第一次退绕时正好逆向于摩擦点——条干仪细纱架盒形张力器的导纱磁孔,当“反向”引纱退绕出纱样时,由于气圈旋转方向与盒形张力器导纱磁孔的摩擦,正好逆向于包缠纤维的缠绕方向,使其减退缠绕紧密度。
随后受条干仪检测分机上张力盘的夹持使已经被松弛的包缠纤维被捋向始端方向,因缠绕形态和松紧程度不一,使其在纱身上产生不同长度的位移,造成不规则的条干不匀。
由于不足10%的包缠纤维尾端被捋走,纱身细度减少程度远小于-50%,条干仪不计数,所以当“反向”引纱退绕试验条干时,-50%细节没有恶化,但长片段松弛的包缠纤维被检测分机上的张力盘捋向始端方向较短的片段上,造成大于+50%的粗节,被捋向更短的片段上的纱直径更粗,被记为+280%的棉结。
所以当“反向”引纱退绕试验条干时,+50%的粗节和+280%的棉结比“顺向”引纱退绕试验时平均多1倍左右。
“反向”引纱退绕试验严重影响条干水平,部分原因受电容式条干仪退绕装置的影响。
首先,用做环锭细纱的导纱架退绕转杯纺纱,筒子纱顶端到盒形张力器磁孔的距离小(实际操作者不去调整伸缩杆),筒子纱直径大、纱粗而磁孔直径小、退绕速度快、气圈大,使纱与磁孔摩擦力阻增加,松解包缠纤维的力度加大。
其次,条干仪为防止纱线在检测极板间抖动而设计的磁性张力盘夹纱摩擦阻力大,使包缠纤维位移严重。
但是所有条干仪退绕导纱装置基本相同,轻重程度有别。
当“反向”引纱退绕时都会对转杯纺纱表面形态有一定程度的破坏,装置不同破坏的程度也不同。
表1 同一组筒子两种退绕型式所测条干(纱样10只)
线密度(tex)纺杯直径退绕型式条干(CV%)细节粗节棉结
C48.6 ?56 顺向12.1 0 3 11
反向13.51 0 7 23
4、转杯纺纱大、小卷装之间电容式条干CV%值的差异
在转杯纺纱机上满筒落纱后,不做纺杯清洁直接上空管纺小纱,纺至约2000m时取下,同时用电容式
条干仪测试条干CV%值。
转杯纺纱在同等条件下,满纱、小纱条干CV%值相差0.82%—1.7%(见表1)。
由于满筒纱太重(3.3Kg/只),受摩擦面积小(筒子宽度仅140mm),筒子纱被平面槽筒带动卷绕,容易产生滑溜丢转,使张力变化影响条干。
因滑溜大筒子表面层纱受摩擦严重,转杯纺纱表面螺旋状包缠纤维容易受挫而产生位移,影响条干水平。
所以大、小筒子纱条干差异明显。
表2 大、小卷装纱样之间电容式条干CV%值的比较
线密度(tex) 纱型条干(CV%) 纱疵数
细节(-50%)粗节(+50%)棉结(+280%)
48.6 满纱13.79 4 91 22
纱12.88 5 57 20
5、纱样退绕方法对单纱强力CV%值的影响
如使用半自动型单纱强力仪测试转杯纺纱样时,破坏转杯纺纱表面的程度不同较轻。
一旦包缠纤维某处被破坏,就会出现超低强力,使单强CV%值增高。
“反向”引纱退绕试验单强CV%值增高的概率较高,当使用半自动单强仪时,为保证不丢捻,每个试验间隔1.5m左右需要手动完成,手捋纱样过程中,如“反向”引纱退绕,有时因操作不当,容易松解包缠纤维使其位移而露出芯纱,使芯纱纤维间抱合力减小,出现超低强力,造成单强CV%值偏大。
这是由于转杯纺纱的配棉情况、捻度、张力、阻捻头、纺杯直径、分梳辊状态等因素及仪器操作者手法的不同而造成的,如采用“顺向”引纱退绕试验,就没有上述现象。
当用Uster单强仪测试时,因退绕纱架设计合理不易破坏包缠纤维,试验纱段无间隔取纱,机械手动作慢而稳,两种引纱退绕方法单强CV%值差异很小.
线密度tex 退绕型式单强修正单强CV% 修正线密度断裂伸长率回潮率
C48.6 顺向503.3cN 7.8 48.6 7.7% 7.7%
反向509.3cN 13.1 48.5 7.6% 6.6%
6、试验方法对转杯纺纱黑板条干结果的影响
6.1退绕方法对黑板条干试验的影响
当采用“反向”引纱退绕方法试验时条干教差,其主要原因是除上述破坏包缠纤维的因素外,因摇黑板机一般为环锭纺纱而设计的,转杯纺纱(大、中纱)只能放在地上进行退绕,操作者常用手托住纱样,控制纱样不碰仪器,手托纱样会造成包缠纤维位移,使条干恶化,容易出现人为的二级板。
6.2影响转杯纺黑板条干不匀的原因
当按试验方法标准试验黑板条干时,环锭纺纱因纱截面为圆形,目测黑板条干不受影响,而转杯纺纱截面呈扁圆形,经筒子纱退绕摇到黑板上,又加上新的旋转捻度,从每根纱看其形状象旋转的韭菜叶一样,看上去粗细交替变化,条干不匀增加。
目测黑板时,当截面呈扁圆形纱的宽面垂直于黑板时(即仅看到窄面时)呈现细节;当其宽面平行于黑板时,呈现粗节,因每根纱都呈现扁平螺旋状粗细变化,当相邻几根纱同时宽面垂直于黑板时,黑板呈现大片阴影;反之,则黑板发白,使黑板水平降级。
如水平看黑板,则出现高低不平。
当转杯纺纱机去掉皮辊加压后,用卷绕筒子张力直接引出纱线就不会有压扁现象(见表2),用同筒条子、同锭子去掉加压后纺制纱线再试验黑板条干,板面均匀平整,全部为中板,能反映出转杯纺纱的真实质量。
表3 有、无皮辊压力时黑板条干对比(纱样10只)
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测试项目
有皮辊压力下下下中中下下下中下
无皮辊压力中下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6.3黑板放置时间对黑板条干试验结果的影响
用刚落下的筒子纱马上看黑板条干,其条干水平普遍较差,经用放大镜观察,造成条干不匀的原因是纱的截面呈扁圆形,在黑板上每根纱都象加了捻度的“韭菜叶”,黑板出现大面积阴影和粗节,严重影响条
干的实际水平。
被压扁的转杯纺纱受皮辊瞬间轻度的压力后,纤维在无外力的情况下会逐渐恢复原形,即被压扁的纱能恢复到截面接近圆形。
把有轻度皮辊压力的10个纱样摇成黑板放置24小时后再看黑板条干,纱样呈旋转韭菜叶现象就明显减轻,大部分下级板都变成中级板(见表3)。
由于配棉成份、皮辊压力和纱线捻度等因素不同,使转杯纺纱被压扁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严重时会产生大量的二级板,影响正常评级水平。
为保证不降低转杯纺纱实际黑板水平,转杯纺纱黑板条干试验方法标准采取:“第一天落纱取样摇黑板,第二天看黑板条干评级”。
表4 有皮辊压力的黑板放置24小时前后的变化(纱样10只)
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试验项目
新落筒子纱下下下中中下下下中下
放置24小时后看板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我厂在实际生产时按如下原则掌握,即在能顺利匀速引出纱线的前提下,皮辊压力应偏小掌握;如皮辊压力过大,纱线受压变形过大,缠绕在筒子上受层层纱线的挤压,纱的截面很难有扁圆形恢复到圆形,因此影响用户验收检验的准确性和看样定货时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