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文章(特选参考)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科普文

心理健康科普文

心理健康科普文咱每个人都知道身体健康很重要,可别忽略了心理健康呀!这心理健康就好比是咱心里的小太阳,要是它不亮堂了,那咱的生活可就阴沉沉的啦。

你想想看,要是咱心里老是闷闷不乐,干啥都提不起劲儿,那不就像花儿没了阳光,蔫了吧唧的嘛。

咱得让自己的心里充满阳光,每天开开心心的,那日子过得才有滋味呢。

有时候啊,生活中的烦心事就像一群小怪兽,一个劲儿地往咱心里钻。

工作压力大呀,和人闹矛盾啦,这些都可能让咱心里不舒服。

这时候咱可不能任由这些小怪兽捣乱,得想办法把它们赶跑。

比如说,找朋友聊聊天,把心里的烦恼倒出来,就像倒垃圾一样,倒完了心里就轻松多啦。

或者去做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听听歌呀,跑跑步呀,让自己沉浸在喜欢的事情里,那些烦恼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咯。

咱也得学会给自己的心理松松绑。

别老是对自己要求那么高,偶尔犯个小错也没啥大不了的,别太较真儿。

就像走路一样,有时候不小心绊一下,拍拍土接着走就行啦,总不能因为这一下就不走了吧。

还有啊,咱得学会乐观地看待事情。

遇到困难了,别光想着有多难,多想想怎么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嘛。

这就好比下雨了,咱别光想着会淋湿,想想雨中漫步也挺浪漫呀。

咱的心情就像天气,有时候晴天,有时候阴天。

要是阴天了,咱也别着急,等一等,说不定太阳就出来啦。

可别因为一时的阴天就觉得世界末日到了呀。

大家都知道身体要锻炼,那心理也要锻炼呀。

怎么锻炼呢?就是多经历一些事情,让自己的心理变得更强大。

就像士兵打仗一样,经历的战斗多了,就不怕敌人啦。

你说,要是心里不健康,那生活得多无趣呀。

每天都愁眉苦脸的,那日子过得还有啥意思呢。

咱得让自己的心里充满阳光,充满快乐,这样才能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呀。

所以呀,大家都要重视心理健康,别不当回事儿。

让我们一起守护好自己心里的小太阳,让它永远闪闪发光,照亮我们的生活!这心理健康可真是太重要啦,大家可千万别小瞧它哟!。

心理现象科普文章范文

心理现象科普文章范文

心理现象科普文章范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那些超级有趣的心理现象,保证让你惊掉下巴,还能对自己和身边的人有全新的认识呢!一、巴纳姆效应:为啥你觉得星座运势好准?你有没有看过星座运势,然后心里想:“哇,这说的不就是我嘛!”其实啊,这里面就有巴纳姆效应在捣鬼。

这个效应说的是,人们常常会倾向于接受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且认为这些描述特别符合自己,即使这些描述很模糊,可以适用于很多人。

比如说,“你有时候会感到孤独,但在人群中又能找到快乐。

你是个有梦想的人,不过有时候会缺乏行动力。

”这听起来是不是像在说所有人?可是好多人就会觉得,这简直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

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很狡猾,它喜欢寻找和自己相符的信息,然后自动忽略那些不符合的部分。

下次再看星座或者什么运势的时候,可别被这种效应骗啦!二、羊群效应:随大流的秘密。

想象一下,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群人围在一个地方,你是不是也忍不住想去看看发生了什么?这就是羊群效应在作祟啦。

这个心理现象说的是人们会追随大众的想法和行为,就像一群羊一样,一只羊往哪里走,其他的羊也跟着走,都不怎么动脑子思考为啥要这么走。

在生活中,这种效应无处不在。

比如说买东西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排队买某个网红产品,你可能就会想:“这么多人买,肯定很好,我也得买一个。

”可是买回来可能发现,这东西也就那样。

还有在投资的时候,大家都去买某只股票,你也跟着买,结果可能就被套牢了。

所以啊,咱们可不能总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得有自己的主见才行。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的力量。

这是个超级神奇的效应。

说的是如果你对一个人抱有积极的期待,那么这个人就很可能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就像一个魔法一样呢!举个例子,老师如果认为某个学生很聪明、很有潜力,总是给予他鼓励和积极的反馈,这个学生往往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因为这种积极的期待会让这个人更加自信,更有动力去努力。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如果总是对一个人有消极的期待,那这个人可能就真的会变得越来越差。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精选8篇)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精选8篇)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精选8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篇一“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

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

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你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你们准备的各种补习。

你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你们遥不可及的奢望。

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你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时下,你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

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

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你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

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

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你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冲突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使你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

一方面你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你们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

我们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

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

心理科普文章范文

心理科普文章范文

心理科普文章范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状态就像一个神秘的小精灵,时不时地跳出来影响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个看似深奥,实则与咱息息相关的话题。

就拿我前段时间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美滋滋地准备出门逛街。

可刚走到门口,就发现钥匙不见了。

这一下子,我的心就像被一只小猫挠了一样,乱糟糟的。

我先是把门口的鞋柜翻了个底朝天,嘴里还嘟囔着:“这钥匙能跑哪儿去呢?明明记得就放在这儿的呀!”找了半天没找到,我开始着急了,额头也冒出了细细的汗珠。

我又冲进客厅,把沙发上的靠枕都扔到了地上,一个一个地抖搂,心里想着:“说不定就藏在哪个缝里了。

”可结果还是让我失望了。

这时候,我的心情已经从刚开始的轻松变得焦虑起来。

我在屋子里来回踱步,脑子飞速运转,回忆着自己最后一次看到钥匙的场景。

突然,我想起来好像在厨房拿水果的时候把钥匙放在了餐桌上。

我像一阵风似的冲向厨房,然而,餐桌上也没有钥匙的踪影。

此时的我,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家里进了小偷,把我的钥匙偷走了。

这个想法一出来,我心里更是“咯噔”一下,害怕极了。

我一边继续找,一边不停地抱怨自己:“怎么这么粗心大意,连个钥匙都看不住。

”就在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我眼角的余光瞟到了门口的脚垫下面。

我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弯腰把脚垫掀起来,嘿!那串调皮的钥匙正静静地躺在那里呢。

那一刻,我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通过这件小事,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心理状态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从一开始的轻松,到后来的焦虑、害怕、绝望,再到最后的喜悦,这一系列的情绪转变,都是因为一把小小的钥匙。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考试前的紧张,面试时的不安,恋爱中的甜蜜与烦恼等等。

这些心理状态的变化,其实都是正常的反应。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这些情绪,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困扰。

心理科普的文章

心理科普的文章

心理科普的文章
《嘿,一起来探索奇妙的心理世界!》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心情突然就变得超好,看啥都开心,就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例子:比如说你刚收到一个期待已久的礼物,那会儿是不是心里乐开了花呀。

或者有时候,心情又会莫名其妙地低落,仿佛天空都变得灰暗了呢?例子:就像你努力准备了很久的考试却没考好,那股失落感可难受了。

这呀,就是我们神奇的心理在“作祟”呢!
心理,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大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它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想象一下,它就像一个幕后的大导演,操纵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这场大戏。

咱就说,为啥有些人遇到困难就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呢?例子:像那些勇敢攀登高峰的探险家。

而有些人却容易被挫折打倒,唉声叹气的。

这其中心理可起着大作用呢!积极的心理能让我们充满自信和勇气,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而消极的心理可能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和迷茫中。

再想想,当你和朋友闹矛盾的时候,你的心里是不是会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例子:是不是感觉就像有一团乱麻在心里缠绕。

这时候,
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就能帮我们更好地处理这种情况啦!我们可以试着理解对方的想法,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呀。

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多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别让坏情绪一直缠着咱。

咱要学会调节,让自己开开心心的。

就好比给心灵来一场放松的 SPA!我觉得呀,了解心理科普真的太重要啦,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只有我们读懂了自己的心理,才能在生活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呀,不是吗?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心理科普,一定要重视起来哟!让我们一起愉快地探索这个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心理学科普类文章

心理学科普类文章

心理学科普类文章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和动物心理过程以及行为的学科,它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交互以及人格等多个方面。

心理学不仅需要探讨人类的基本心理过程,还需要关注人的生长发展、生活环境、个性等各个层面。

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广泛且充满挑战和探索的学科,因为它需要探索人类的生活中许多未知的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情况或问题,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来应对这些情况。

首先,关注情感状态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表达我们的情感。

对于一些可能引起我们不好情绪的事件,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冥想、呼吸练习或其他一些技巧来缓解我们的压力和紧张感。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到我们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对我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支持系统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压力和挑战,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更加快乐和满足。

另外,我们还应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免受负面影响,例如,学会与那些影响负能量的人保持一定距离。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和行为习惯,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也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和探索自己,学会如何消除自己的弱点和改变不良习惯。

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如何和他人沟通,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这对于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理冲突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实用和有指导意义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和健康。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心理学的问题或疑虑,不妨去寻找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帮助,以便更好地解决你自己的问题。

心理健康的文章

心理健康的文章

⼼理健康的⽂章⼼理健康的⽂章(精选21篇) 中⼩学⼼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理、⼼理发展特点,运⽤有关⼼理教育⽅法和⼿段,培养学⽣良好的⼼理素质。

下⾯就是⼩编给⼤家整理的⼼理健康的⽂章,希望⼤家喜欢。

⼼理健康的⽂章篇1 现在我们初中的⽼师被要求进⾏⼼理健康教育考试。

为的是可以教育学⽣。

其实我发现⽼师的⼼理也不健康,在我们学校,⼤部分的⽼师⼼理不健康。

只有⼀个时间是健康的。

那就是暑假。

因为那时没⼼理负担。

但是⼀到开学。

⼼理就⼜开始不健康了。

因为压⼒实在是太⼤。

⾸先是到哪⾥去任教的问题。

⼀不⼩⼼你就会被调到偏远的⼭区。

那就有苦吃了。

还有就是学科成绩,这是唯⼀的⽬标。

你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全看你的成绩。

其它的不管。

所以⼀开学就没得空了。

⼼上象有⼀块沉沉的⽯头。

⼀直抓学⽣的成绩。

唯恐落后。

⼀直到暑假开始。

知道了结果。

如果成绩好的话,整个暑假就⽐较好过。

如果成绩⽐较差。

就还是得胆⼼这个不合格会不会轮到⾃⼰头上。

所以说⽼师⼼理上的这块⽯头往往影响到对学⽣的态度上。

恨铁不成钢和体罚,变相体罚等等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这种⼼态的体现。

以上只是⼀个⽅⾯。

还有⼀个就是待遇问题。

虽然⽼师有假期。

但是也没什么可以做呀,旅游需要钱,就那么点钱游多远?这⼀次去海南⽤了6000多。

还真点⼼疼呢。

但平时我们除了⼯资,⼏乎没什么钱了。

⼯作时间呢?从早上6点多。

到晚上5点半。

作为班主任的⼀星期两次要到9点多才能离开学校。

上夜课就更不⽤说了。

⽽其它事业单位就没这种情况了。

他们8点钟上班。

下午也是很迟才上班的。

⽽我们中午为了抓学⽣的成绩⼏乎是没得休息的。

他们⼯资⽐我们⾼。

⾼中的⽼师尽管跟我们差不多⾟苦。

但他们⼯资⽐我们⾼多了。

这样的⼀⽐较⼼态⼜不平衡了。

还有班主任,没⼏个愿当班主任,因为实在是太⾟苦了。

整个学校的调查结果显⽰,没⼏个愿当班主任,当的⼤多数是不得已⽽为之。

最说领导上的课差不多都是副科,不⽤调测的。

有的还不⽤任课,多余的课压在⼀部分⽼师⾝上,⽼师累得喘不过⽓来。

心理学的文章(7篇)

心理学的文章(7篇)

心理学的文章(7篇)心理学的文章(精选7篇)心理学的文章1在庞大的宇宙中,你是极小的一部分,极不重要的一部分.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正在遭受着跟你一样的痛苦,有许多人远比你不幸的多.要面对现实和真理.不要总想替自己辩护,也不要逃避现实.坚持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集中精力冷静地想办法,然后下定决心去做.分析自己与他人在感觉与行动上差别的根源.时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这样感觉?我为什么那样做?再问自己:别人为什么会用另一种方式?在决定事情的时候不要三心二意,踟蹰不前,不要希望你所决定的事情永远没有错误,也不要希望你的决定能让别人都满意.别总担心你的工作.因工作劳累过度而死的人没有因思虑过度而死的.人多.忧虑令你难以决断,使你作无意义的思考.正常的情绪与欲望是天生的,不要压抑他们,也不要和他们作对.应该使他们适当地发展.生存是你天生的特权,同时你也应尽到生存的义务.要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但也要承认别人有同样的权利.不要替别人生活,也不要想要别人替你生活.心理学的文章2心理学从诞生之初发展至今经历的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并由此衍生了许多流派,主要包括构造主义心理学,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下面我们进行具体描述。

内容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内容心理学派的主要人物代表有费希纳和冯特。

其中费希纳主张的是心理物理学,再次研究中,他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检测的方法:最小可觉察法,正误法以及军差法。

废气那吧,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应用到了心理学中,为后来的心理学提供了实验研究的工具。

从现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过程来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在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创建者之一。

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冯特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奠基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它的名字有心理学的'独特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从来都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上,没有任何习惯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

我们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懒惰”。

无论小孩还是大人,懒惰都是天经地义的——谁都得经历或长或短那么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时期才可能长大。

在那段时间里,谁都是随心所欲的。

然而,没有人可以总是“随心所欲”,那只不过是幼年时的真实,少年时幻想。

马克吐温曾说过“保持身体健康的唯一办法,就是吃点你不想吃的,喝点你不想喝的,以及做点你不愿做的事情。

”生活亦是如此,节制既是高级,一个习惯改变终身。

当今世界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最成功的演说家和咨询家之一博恩·崔西认为“人类所有的行动,几乎全部或至少有95%,是由本人的习惯所决定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有95%的行动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而大部分的无意识行动都是通过习惯产生的。

所谓习惯就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

不依赖意志和毅力,把自己想要持续的事情,引导到如每天饮水般轻松的状态”。

我们都尝试过减肥、保持节约、早起早睡、戒烟、每天阅读的习惯。

这些常常提到、听到、去尝试的话题,想做却往往半途而废。

原因在哪里?
美国作家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提到,“你坚持不了,是因为你太依靠你的意志力,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你需要依靠的是习惯。

”简言之,我们日常付出有意识的行为,其实是有限的。

我们可以一边跑步,一边思考,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和人聊天,而跑步动作就是我们的一个习惯行为,是脑中设定的记忆动作,我们只是把这个行为固定且无意识的重复。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对大脑而言,没有所谓好习惯或坏习惯的分别,被动的被习惯支配还是巧妙地主动运用习惯,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我们需要善用习惯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无法把减肥、看书、运动这些事情转化为习惯呢?那是因为,人类具有“对抗新变化、维持现状的倾向”的特点,要做出改变时,所有生物会将生理状态维持在某一固定状态,这一状态称为“平衡”。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懒惰的器官,对所有人来说,保持在固定的状态会感觉比较舒适,变化意味着未知、威胁。

正因为大脑对“培养新习惯”的变化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大多数人对于新事物都是三分钟热度而无法的持续,容易回到固定的舒适状态,最终失败。

这种现象,就叫做「习惯引力」。

它就像地心引力牵引着我们在离开地球时需要花费大量的动力,当我们想进入一个新的习惯状态前,也同样困难重重。

— 3 —
对于培养一个习惯所需时间也有不同,通常认为21天可以养成一种习惯,不过,从各种习惯养成的结论来看,其实习惯养成所需的时间长短,是依照想培养的习惯的种类而定的,因为习惯不同,习惯引力作用的强度也不一样。

根据习惯引力的强度大小,我们可以把人类习惯养成大致可以分为:
要摆脱习惯引力的作用,成功跃入习惯化,你大致需要经过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反抗期。

最初的7天,这个阶段的人无时不刻都在想着放弃,其中42%的人都会在这个阶段遭受失败。

第二个阶段:不稳定期。

第8天至第21天,长达14天,由于被预定事项或者其他人的影响,40%的人会在这个阶段失败。

第三个阶段:倦怠期,第22天至30天以上,在这个阶段你逐渐会对已经形成的习惯行为有一种倦怠感,而放弃保持,有18%的人在这个阶段会败下阵来。

— 4 —
那么要怎样成功地摆脱“习惯引力”,顺利度过习惯养成的三个阶段,收获习惯之旅的美妙感觉呢?
一、反抗期应对措施
这个阶段的意志力是最薄弱的,稍有松懈就会功亏一篑,要平安度过这个阶段,就应该保持着“坚持下去”“每天都要坚持”的心态,把重心放在过程中。

原则一锁定一项习惯,不要同时培养多种习惯;
原则二坚持有效的行动,行动规则越简单越好;
原则三不要太在意结果。

可以做简单记录,记录下每天的改变,哪怕只有一点点,对于孩子的改变,家长要予以肯定和支持。

当达到一定天数后再回头看看自己的每天记录,会相当有成就感。

二、不稳定期应对措施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要建立能够持续行动的机制,善于培养习惯的人会采取有弹性的计划,比如可以和孩子或者朋友制定一个奖罚机制,如果能坚持完成即可得到某一奖励。

这样能解决不稳定期时心态的懈怠。

这个阶段要把行动难度提高到自己本来要求的程度。

原则一是行为模式化,把你想培养的习惯化为固定的模式(时间、做法、地点),并认真执行,培养节奏感。

原则二是设定例外规则,对不规律发生的事件预先制定应对规则,让计划保持一定的弹性。

原则三是设定持续开关,心理学认为,积极行动的动力来源为产生快感和回避痛苦两种,所以为了保证习惯的持续,就可以运用快乐型开关和处罚型开关两种相结合,让自己持续的获得动力。

三、倦怠期应对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