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 了解段成式的生平和其对《醉翁亭记》的影响;3. 理解《醉翁亭记》中所表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 能够分析造成主人公性格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段成式生平及其对《醉翁亭记》的影响;2. 难点:理解文章中所表现的人生观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板书:“醉翁亭记”第二课时;2. 引导学生讲述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及感受,并结合实例解释人生观和价值观。
Step 2. 提供资料1. 通过图片或PPT介绍段成式(具体内容见教师备课资料);2. 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醉翁亭记》第二节所要讲述的文化内涵。
Step 3. 阅读文本1. 班级阅读《醉翁亭记》第二节;2. 分组讲解文本。
Step 4. 分析文本1. 邀请学生讨论文章中过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文章中所描写的情节阐述;2. 引导学生分析段成式对主人公的影响。
Step 5. 思考问题1. 按小组分配问题,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思考;2. 老师提供问题:① 你认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怎样的呢?② 为什么段成式对主人公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Step 6. 作业1. 阅读《醉翁亭记》第三节;2. 思考如何转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的意思。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学生们能够了解到《醉翁亭记》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并深入理解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变化以及段成式对其的影响。
同时,本节课也能够帮助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本节课围绕《醉翁亭记》展开,通过阅读文本、分析、讨论来深入了解其中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段成式对主人公的影响来阐述人生观,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则意味着人的生命有限,但知识却是无限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单元
欧 阳
修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醉于景——任务一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景之美的。 方法:①抓住主体景物,分析其特点。 ②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描写方法、词语运用、 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1段: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环”——环绕连绵,“蔚然”——苍翠葱郁, “深秀”——幽深秀丽。(全景、远观)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水:“潺潺”——悦耳动听(听觉),“泻出”——动感活泼(视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精巧优美(比喻),“临”——高踞险奇。
林霏
早
云归
晚
岩穴
木
风、霜
芳
夏
秋
水、石
春
饱览
冬
时空景 ⑥_时__间__顺序
空间顺序
(二)醉于人
第3段描绘了哪些画面?(方法:①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圈画出所展现的 不同画面。②抓住关键词,分析画面。)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幸福快乐;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别有滋味;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太守醉”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乐”
通过第3段中的这些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分析: 滁人游——在太守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幸福快乐。 太守宴——宴中食物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 众宾欢——投壶对弈,山林野趣。 太守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更在乎一州百姓。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二、范读感知活动一:我是小导游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2.齐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重要的段落。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领悟到“与民同乐”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
2. 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重要的段落。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醉翁亭记》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重点讲解(1)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重要的段落。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的练习。
(2)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对比学习(1)将《醉翁亭记》与其它山水游记进行对比,如《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
(2)分析不同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方式。
2. 文化探究(1)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探究其创作《醉翁亭记》的背景。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免费范文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二、三、四段的意思。
(2)注意词语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鸣声上下乐其乐同其乐树林阴翳苍颜白发【课堂学习】1复习提问(1)指名读二段,并说出二段大概意思。
(2)指名读三段,试译课文。
(3)指名读四段,试译课文。
2导入看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我很高兴。
这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理解文章二三四段的意思。
同学们掌握的已经很好了,我领大家再强化一下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1)学习二段,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 写晚上景色的句子“云归二岩穴瞑”春景“野芳发而幽香”、夏景“佳木秀而繁阴”秋景“风霜高洁” 、冬景“水落石出”二段点题句子“乐亦无穷”(2)学习第三段,回答:这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分别用原文语句概括写了四方面的内容,“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3)学习第四段,分析文章思路---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了、鸟不知人、人不知太守、乐其乐、同其乐----点明主旨4练习解释词语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5反馈练习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写晚上景色的句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主旨句。
6知识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二三四段,大致理解了课文内容。
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巩固今日所学7板书设计早晚四季之景---乐无穷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游人去禽鸟乐、乐其乐、同其乐8作业背诵课下注释的词语解释。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第2课时)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走近欧阳修,品文学言识人,传承文化。
2.探究醉与乐,诵文质疑启思,发展思雏。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检测旧知出示简笔画,找出图画中与文章描写不相符的地方,并用文中语句加以印证。
课件出示:预设:1.“环滁皆山也”,“环”是环绕的意思,“皆”是“都”的意思,滁州城周围应该都是山才对。
2.琅琊山的位置不对,风景也不正确。
文中说“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其”代指滁州城,也就是说琅琊山应该在滁州城的西南方向,图上画在了西北方向;远远望去琅琊山的风景应该是郁郁葱葱、草木葱茏、景色秀丽的,可是图上画的是秃山。
3.“酿泉”应该是“悬泉",文中说“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酿泉之水从两座山缝之间倾泻而下,我们在《三峡》中讲过“悬泉瀑布”,所以酿泉不应该画在瀑布下面,至少应该画在山腰。
4.从两山之间倾泻而下的飞瀑应该看不见才对,“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说明拐弯后才能看得见,开始只是听见声音而已。
小结:同学们,这叫“还原思维”,能迅速发现问题,说明你们在阅读理解时,思维很活跃,“言”掌握扎实,“文”理解透彻。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希望在今天的学习中,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设计意图: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什么》一书中指出: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
“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再载道”,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设置这个环节,可以明确作者的思维脉络,在复习旧知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二、自读故事,走近作者1.导入:四面环山的滁州城,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状如飞翼的醉翁亭,因为醉翁欧阳修闻名天下,我们来读一个关于醉翁的故事,看看有什么收获。
2.课件出示故事。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醉翁亭记》教案(第2课时)
《醉翁亭记》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齐诵全文。
2.听写。
师:上节课,我们被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后,讨论: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学生思考,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鼓励、点评、补充。
明确:“乐”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人和事?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归纳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指名朗读相关句子,想象其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确: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会有人来欣赏。
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指名朗读第3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之后的情态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醉翁亭记》教案「篇一」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
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
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习”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
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
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
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
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
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
(已附答案,下同)(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谈论有机结合的写法;3、理解、评价“与同同乐”的政治主见和道德观念;【教学重点】1、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背诵全文;2、体会宽广的胸襟和宏大的政治理想;【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与民同乐”的政治主见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介绍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觉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留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2、学生自由诵读;3、抽查局部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1、学生结合课下解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存: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推断句式:……者……也四、自由诵读五、作业按要求背诵语句:写山间早晨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间黄昏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间夏季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太守宴请来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来宾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课时一、按要求诵读二、总结各层意思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两个课时)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2. 教学重点/难点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江西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课堂实录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文学家。
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
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
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
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了解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
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
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掌握字词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 觥筹(gōng)弈(yì) 翳(yì) 颓然(tuí)二、指导朗读,整体把握。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
能够领会作者抒发的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文本的魅力。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醉翁亭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欣赏。
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理解作者抒发的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简介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僻词语,查阅词典解决。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文中的精彩片段和修辞手法。
4. 教师讲解:讲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
分析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
四、作业布置:熟读并背诵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
3.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醉翁亭记》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本文的特点和价值。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1、安排两课时。
2、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课内根据学生实际释难句。
3、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4、加强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部分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2、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3、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4、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写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3、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二、引导参与1、结合课前作业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⑴作者介绍,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⑵诵读:①抽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完后学生再作评议。
评的标准: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对了节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较大的停顿,而的轻重语气是否读出。
②听范读。
⑶疏通文字,释难词、难句。
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发问(投影字词题醉3),主要针对注释上没有作注释的词句作解答,巩固学生自学成果。
⑷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2、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四、布置第二课时作业(投影醉6)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这篇着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精品教案(第2课时)
《醉翁亭记》精品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齐诵全文。
2.听写。
师:上节课,我们被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后,讨论: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学生思考,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鼓励、点评、补充。
明确:“乐”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人和事?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归纳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指名朗读相关句子,想象其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确: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会有人来欣赏。
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指名朗读第3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之后的情态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10.1 教学计划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和目标。
10.2 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讲解和实践活动,确保教学进度顺利进行。
第十一章:教学评价与反馈
11.1 课堂即时评价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12.2 心理安全
营造一个包容、尊重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避免负面评价和批评。
12.3 网络安全
如果使用网络资源,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避免接触不良信息,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安全。
第十三章:家校沟通与合作
13.1 家长会议
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教学文本
《醉翁亭记》全文
2.2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醉翁亭记》的文意,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3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
4.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互评
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共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
5.1 教学课件
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课后作业评价
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区一等奖】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3.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第一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
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明确:醉翁亭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明确:亭的来历10.如何交待的?先?后?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
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
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
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
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小结:本段主要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以“乐”字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
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领略景美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
2、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4、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5、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
三、感受人欢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四个场面
2、分析四个场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欢乐之情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归纳情怀
1、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
3、拓展思考,
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解读“醉翁”
1、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醉翁”醉了吗?
(2)、“醉翁”老了吗?
2、引导学生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丰富的内心世界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如有新的体会或感悟与同学交流
2、积累文言字词
3、如果让你担任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上一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
下一篇:《醉翁亭记》导学练讲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