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货币小常识
闲话日本货币一:日本古代的金属货币
闲话日本货币一:日本古代的金属货币七世纪后半,日本金属货币出现很久很久以前,日本处于绳文时代,那时日本还没有“钱”的概念,人们以米、绢、布作为货币进行交易,过着以物易物的生活,此时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连金属器都尚未出现,更不用说出现金属货币了。
日本绳文时代遗迹到了弥生时代,大约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250年,伴随着渡来人的到来,日本出现了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位于九州的奴国国王向汉朝朝贡,并获赐金印,日本与华夏文明的联系也就此建立了起来,物品交流也从无到有。
因此,在后世出土的弥生时代遗迹中,发现了很多同时期中国秦汉时期的秦半两和汉五铢。
但是,这些来自中国的铜钱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只是偶尔会拿来进行交易,并不能就此推断日本已经普遍开始使用货币。
大津市,崇福寺遗址出土的无文银钱日本出现真正的金属货币,已经是飞鸟时代了,日本现存最早的金属货币是七世纪的无文银钱,同时这也是日本最早的银币。
大津市,崇福寺遗址出土的无文银钱。
富本钱,出土自大福遗迹,今奈良县樱井市另外还有七世纪末期的富本钱,这是最早的日本铜钱,于1998年发掘飞鸟池遗迹时出土,而最早的金币则是760年的开基胜宝。
开基胜宝(開基勝宝),奈良市伏见出土八世纪,和同開珎与皇朝十二钱八世纪的中国处于盛唐时期,此时日本全面向唐朝学习,逐步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盛世,奈良时代。
708年,参照唐朝的开元通宝,日本铸造了“和同开珎”钱,有银钱、铜钱两种。
和同开珎,珎通珍,有珍宝的意思。
后来随着“和同开珎”钱不断地铸造出来,发行量大增,造成物价也大幅上涨。
例如在711年,也就是和銅4年的时候,1文钱可以买6升谷子,到了751年(天平胜宝3年)时,同样是买6升谷子就需要30文钱了。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当时日本的统治者只得铸造新的铜钱,并规定1枚新的铜钱兑换10枚旧的铜钱,但是铜钱的含铜量并没有增加。
从此之后,日本的统治者就不断地铸造新铜钱来取代旧铜钱,到了平安时代的958年(天德2年),经过250年间,日本共铸造了12种铜钱,因此被称为“皇朝十二钱”。
认识日元(銭銭的认识)
认识日元(銭銭的认识)
日元是日本的货币单位,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之一。
它由铸造一块钱币所代表,因此也被称为"銭銭"。
本文将介绍关于日元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重要性。
日元的历史
日元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日本幕末时期,当时它是以银块为基础的货币。
随着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日元逐渐演变为纸币和硬币的形式,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949年,日本成立了日本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负责发行和管理日元。
日元的单位符号为"¥",货币代码为JPY。
在国内,日元以纸币和硬币的形式流通。
日元的重要性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之一,日元在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金融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日元作为外汇储备,用于国际支付和投资。
日本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其经济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稳定性和价值波动对全球金融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日元的特点
日元的特点之一是其安全和稳定。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的货币,日元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的信誉和可靠性。
日本的政治稳定和严格的财政政策也为日元的稳定提供了支持。
此外,日元还是一个可兑换货币,可以自由地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
这使得日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投资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结论
认识日元是了解日本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重要一步。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之一,日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稳定性和信誉使其成为投资者和交易者的首选。
了解日元的特点和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货币单位。
日元的形容单位 -回复
日元的形容单位-回复日元(JPY)是日本的货币单位,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货币之一。
作为一个形容单位,日元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在本文中,我将逐步回答关于日元的形容单位的问题,讨论其历史背景、价值稳定性、国际地位以及对日本经济和全球贸易的影响。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为了了解日元作为形容单位的含义,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背景。
日元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的江户时代,在那个时候,日本使用的是银两作为主要货币。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决定引进西方的货币制度,并于1871年正式引入了日本的第一套法定货币制度。
这一货币被称为“圆”,直到1873年被改名为“日元”,意为“日本之本位”。
第二部分:价值稳定性日元作为形容单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价值稳定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元一直是一种非常强势的货币。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进入了经济低迷的时期,日元开始贬值,与美元的汇率急剧下降。
在1995年,日元对美元汇率触及史上最低点,达到1美元兑换79.75日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抑制日元贬值速度,以维护其货币稳定性。
第三部分:国际地位作为第三大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上,日元具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日本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其货币的稳定性对于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
许多中央银行和国际组织持有大量日元储备,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调整。
此外,日元也是世界主要外汇市场之一,每天的对日元交易额位居全球前列。
第四部分:对日本经济和全球贸易的影响日元作为形容单位在日本经济和全球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日元的贬值有助于出口,提高了日本制造业和出口行业的竞争力。
通过降低日本产品的价格,日元的贬值有助于增加国外对日本商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日元的升值将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消费者和企业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日本政府通常需要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平衡日元的汇率水平,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丰臣秀赖货币制度
丰臣秀赖货币制度【实用版3篇】目录(篇1)1.丰臣秀赖的背景和时代背景2.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3.丰臣秀赖货币制度的影响正文(篇1)丰臣秀赖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到江户时代初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出生于战国时代的末期,当时日本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各个大名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而不断战争。
在这个时期,货币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金银货币,另一个是纸币。
金银货币是战国时代末期到江户时代初期日本的主要货币形式,它主要包括金子和银子。
丰臣秀赖在位期间,他实行了一种以金银货币为主的货币制度,这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丰臣秀赖也发行了一种纸币,这种纸币被称为“秀赖通宝”。
秀赖通宝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之一,它由丰臣秀赖在 1593 年发行。
秀赖通宝的发行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的生活。
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对于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日本货币制度的基础,为后来的货币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目录(篇2)1.丰臣秀赖的背景和历史地位2.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改革3.丰臣秀赖货币制度的影响正文(篇2)丰臣秀赖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和江户时代初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作为丰臣家的领袖,他在日本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他的执政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货币制度改革。
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改革,是他为了统一日本全国的货币制度而进行的。
在此之前,日本的货币制度十分混乱,各个领主各自为政,发行自己的货币,导致货币种类繁多,交换困难,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丰臣秀赖通过改革,实现了全国货币的统一,提高了经济的效率,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改革,对日本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以来货币制度的混乱局面,为江户时代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聊聊关于钱的事儿,日本钱币的历史
聊聊关于钱的事儿,日本钱币的历史现代日本流通的货币是日元,日元纸币的面值有10000日元、5000日元和1000日元三种,曾经还有过2000日元和500日元的纸币,不过500日元的纸币早就停止流通了,而在冲绳等地方偶尔还能看到2000日元的纸币,现在仍在流通,但已经不发行了。
日元的硬币分为500日元、100日元、50日元、10日元、5日元和1日元共六种,到日本旅行过的人一定有这种感觉,因为不熟悉日元硬币的面值,所以总是使用纸币,结果手里会剩下大把的硬币花不出去。
不过即使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推荐大家准备一个零钱包,使用起来会非常方便。
以前的货币是怎样的呢?根据记载,日本最早独自发行的本国货币是在公元7世纪的下半叶,公元683年制定法令禁止使用银钱,必须改为使用铜钱,这就是“富本钱”。
这个时候日本铸造的铜钱都是以中国制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为原型的,因为在此之前,日本一直使用中国唐朝的开元通宝。
后来日本的“和铜开珎”铸造于公元8世纪初,元明天皇在和铜元年(公元708年)铸造了银和铜两种,而后又制造了“皇朝十二钱”。
(富本钱和开元通宝)(和铜开珎仿制品)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对于货币并不是很熟悉,所以钱币在京畿以外的地方流通并不广泛,再加上后来铜的产量逐年下降,导致钱币的质量越来越差,个头也是越来越小。
到了公元10世纪的中期,日本就停止了制造货币,而老百姓们也都不再继续使用了,日本又开始发行从中国流入的货币。
平安时代后期,日本与中国的宋朝开展贸易,向宋出口砂金,从宋进口铜钱在国内流通。
到了日本的室町时代(公元14~17世纪),流入了大量中国明朝的钱币,而日本民间也开始了私自铸钱,但是因为铸造工艺落后,所以钱币品质很差,在日本被称为“恶钱”,很多地方都拒绝收取这种恶钱。
而民间私自铸钱,也造成了当时货币流通的混乱,所以确立统一的货币成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战国时代结束之后,丰臣秀吉开始统一铸造原料为金和银的大判和小判,以及文禄通宝等货币,之后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又进一步完善了大判和小判的铸造和发行,这就是前文中提到的那种椭圆形的货币,而且从制度上规定了“金、银、钱”这三种货币的样式以及换算方法,促进了货币的流通。
从幕末到今天,日本的纸币~日元的历史
从幕末到今天,日本的纸币~日元的历史日本的货币就是我们非常熟知的日元,日语为“円”,罗马拼音为YEN。
日元是外汇市场上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交易货币,同时也是第四大储备货币(前三为美元、欧元和英镑),另外由于其稳定性还是最受欢迎的避险货币。
从德川幕府末期到今天,日本的纸币,日元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发展的,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很长,建议先马后看。
明治维新前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就已经有了纸币,但还不是日元。
那时候,日本的纸币主要是藩札(hansatsu),由德川幕府或者地方各藩独自发行,类似于中国的钱庄票或者银票。
据说是最早的藩扎,越前福井藩扎由于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地方割据,藩的数量很多,幕末各藩的经济又都非常混乱,造成了藩扎极其繁杂,单开一篇文章,又是几千字才能说清楚的,因此藩札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一笔带过。
明治维新后~日本银行成立前藩札的面值和使用范围在幕府时期,各藩之间完全互不相容,因此在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在规划日本经济现代化的方案中,全新的、仿照欧洲十进制货币体系的全国统一货币,就被提上了日程,至此日元的概念才第一次被确立了下来。
也就是明治维新之后才有了日元。
1869年,民部省札,金一朱明治二年(1869年),为了统一币制,日本公布了禁止藩札增印令,并停止流通以前发行的藩札。
同时以民部省的名义发行了一部分以“RYO”(两)为主货币单位、以“朱”、“分”为辅币单位的纸币,标以“太政官会计局”、和“民部省通商司”,分别叫做“太政官札”、“民部省札”。
除了明治政府直接发行的纸币,一些地方还发行了地方区域性纸币,这些纸币都获得了明治政府的授权,其中地方政府发行的叫“府县札”,地方商业组织发行的叫“为替会社券”,其中“为替会社”是日本最早的地方本土商业银行的雏形。
1872年,横滨为替会社券,10元明治四年(1871年)政府颁布了《新货币法》,正式推出了以十进制为基础的新货币单位:“YEN”、“SEN”、'RIN',对应的就是“圆”、“钱”、“厘”,同时藩札必须兑换成新发行的纸币,且兑换公式极其复杂,并于明治五年(1872年)开始实施,到明治十二年(1880年)的时候,藩札的收兑工作才告以结束。
简说日本龙洋银币
1022010-06 总第102期湖北 杨 觉日本贸易银币的币面铸有“飞龙戏珠”图案(图1),俗称“日本龙洋”。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上台,为开展对外经济和商品贸易,维新政府于明治三年(1870年)开始铸造面值“一圆”的贸易银元,直至大正三年(1914年)为止。
这45年中,据统计,共铸造了34个年号的日本龙洋,依次是:明治三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至三十年、三十四年至三十九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和大正三年。
日本龙洋有三大版别:明治三年版(正面龙图背面太阳);明治七年版(改为正面龙图背“一圆”);明治八年版(又改为正面龙图背“贸易银”,但此版仅连续发行3年);明治十一年又改回七年版,此后再无改动。
日本龙洋有大小版之分。
大版重27.22克,直径3.86厘米;小版重26.96克,直径3.81厘米。
《收藏界》2006年第8期邵春华《日本贸易银元浅谈》一文中介绍“明治三年至明治十八年的为‘大版’,明治二十一年至大正三年的为‘小版’,而明治十九、二十年则既有‘大版’,也有‘小版’”。
这里,“明治三年至明治十八年的为‘大版’”之说恐为不妥,因为我藏有明治十四年至十八年五块银币均是小版(图2)。
分辨大小版并简说日本龙洋银币和图片。
另有一种打“银”字版。
日本自1897年在本土停止使用银元后,为了与中国台湾、朝鲜和中国东北贸易的需要,将部分银元加盖“银”字戳后出国使用,以防止银元倒流入本土,兑换黄金。
大阪造币厂“银”字盖在左侧,东京造币厂“银”字盖在右侧。
左、右盖“银”字银币(图3)比普通日本龙洋少见,市场价也要略高些。
明治四十五年是明治时期生产日本龙洋的最后一年,大正三年发行了大正时期的第一年银元,也结束日本发行银元的历史。
所以明治四十五年和大正三年是日本龙洋发行的最后两年,它们跨越了两个朝代(图4)。
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龙洋在我国的存世量较多,在钱币市场也容易买到,但这是指普通版的。
明治三年、七年、八年这些早期发行的日本龙洋,就很难见到了,即使碰到有卖的价格也便宜不了。
日本历代铸币图解
日本历代铸币图解1和同开珎(宝)日本奈良朝初始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唐景龙二年)铸,为日本最早铸行的官钱,由此改变了历来谷帛交易的状况。
形制仿唐开元通宝。
钱文“和同”系年号“和铜”省写,“开琼”为“开元通宝”简称,“珎”取“寳”之中部为字。
隶书面文旋读,光背无文。
始为银铸,未久即在近江自五地大量制造铜钱。
工艺精整,品相端丽。
文字及边廓略有变异,版式较多。
径2.4~2.7厘米,重3.2~5克。
养老四年(720年)更请中国铸工帮助造钱,所出俗称“新和同”钱。
和同开珎银品极罕,然铜钱流入我国较丰,迄今尚不难见。
2开基胜宝奈良朝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唐上元元年)所铸金钱,为日本最早之黄金铸币。
一当银钱十、铜钱百。
“开基胜宝”四字隶书,然不甚规范,旋读,光背无文。
钱体稍薄,字廓亦浅。
径约2.4厘米,重4~6克。
此钱传世极罕,至为珍贵,国内甚难得见。
日本旧谱又释为“圣武天皇天平胜宝元年(749年)铸之,一当铜钱子。
”恐有误。
今以《日本经济史辞典》及《日本货币简史》之说为准。
3太平元宝奈良朝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所铸银钱,为日本最早之白银铸币。
一当铜钱十。
“太平元宝”四字楷书,旋读,光背无文。
径约2.5厘米,重不详。
此钱国内极难一见。
日本旧谱曾隶于圣武天皇天平二年(750年)铸,恐误。
现从《日本经济史辞典》、《日本货币简史》说。
注意将此钱与国内民间私铸厌胜银钱相区别。
4万年通宝奈良朝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所铸铜钱。
时斗米十钱。
“万年通宝”四字隶书,旋读,传为日本遣唐留学多年之吉备真备所书,文风古朴,笔画清晰。
钱体有大小二种,“年”字有“横点”、“竖点”之分,均光背无文。
“横点年”钱铜质紫褐,形态朴茂,较“竖点年”者精少。
径2.4~2.6厘米,重3.7~4.5克。
万年通宝造五年遂停,我同不可多见。
5神功开宝奈良朝称德天皇天平神护元年(765年,唐永泰元年)所铸铜钱,与和同、万年钱并用。
日本银元主要版别
(1932):24,132,795枚
昭和8年
(1933):10,001,973枚
昭和9年
(1934):20,003,995枚
昭和10年
(1935):11,738,334枚
昭和11年
(1936):44,272,796枚
昭和12年
(1937):48,000,533枚
昭和13年
(1938):3,600,717枚
明治元年,日本由香港购得全套铸币机器(英国人的机器,1866至1868年曾在香港铸造过香港第一套货币),在大阪成立国家造币厂。明治三年,造币厂落成,马上开铸银圆,大小币值分5钱?10钱?20钱?50钱?1圆5种,将“圆”定为日本的本位货币,即实行银本位制度?日本初铸银圆,其意是驱逐当时在日本大肆横行的本洋(双柱)?鹰洋,统一货币?由于头版的龙银铸量少,人们一时不能接受,结果这场银圆日本龙洋大败而终,于是明治八年,日本又铸造了贸易银?这种贸易银与旧版相比,成色不变,重量增加,结果又被民间收藏熔铸,日本再败一阵?日本连败两阵后,马上应变,于明治十一年停铸贸易银,回复到明治三年的成色重量水平?明治十一年至三十年,龙洋的铸造量逐步递增,进入了日本龙洋的黄金时代?日本把枪头对外,军事?经济均开始实行扩张,需要大量的殖民贸易货币?此时的日本龙洋不但成功地在本土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而且把影响力扩大到了东亚?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其中中国东北?华东?华南地区受其影响较深。日本贸易银元是近代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元当中数量较多,也较为常见的一个品种,因币面有飞龙图案,故在我国又称之为日本龙洋。
明治19年
(1886):9,084,262枚(前、后期)
明治20年
(1887):8,275,787枚(大小型总数)-小型新一圆银币
江户时代的货币、交易与物价
与庶民生活关系较深的部分铸钱一览
钱币名称材质铸造期间铸造量(枚)
庆长通宝铜1606~不详
元和通宝铜1619~不详
宽永通宝铜1636~1769不详
宽永通宝铁1739~186763亿3261万9404
宽永通宝黄铜(真鍮)1767~18601亿5742万5360
宽永通宝精铁1860~18681亿187万7062
宝永通宝铜1708不详
天保通宝铜1835~18704亿8480万4054
文久永宝铜1863~18678亿9151万5631
(数据取自土肥鉴高《物价与货币》)
附:关于工资的两个案例:
(注5)小判:天正年间至江户时代铸行的薄椭圆形金银货币。重1两,也称一两判。
(注6)丁银:也作挺银。江户时代的银币品种之一。称量流通。通常为海鼠形的银块,重量约43匁。由银座铸造发行。常钤有“大黑”、“常是”、“宝”等字以及大黑神(七福神之一,财神)像的印。“大黑”、“常是”是银座世袭银匠世代沿用的名称。
※注:
(注1)金座:江户幕府直辖的金币铸造发行所。位于江户常盘桥门外(今之日本银行所在)。属勘定奉行支配,其长官曰“御金改役”,由后藤四郎兵卫家世袭。明治二年(1869),随造币局的设置而废。
(注2)银座:江户幕府直辖的银币铸造发行所。幕初设置于伏见、骏府,不久移往京都、江户,又在大坂、长崎增设而为四座。宽政十二年(1800)因不正事件,四座同废,后仅江户一处的银座再兴。银币的钤印、包装等职由大黑常是家世袭。明治二年(1869),随造币局的设置而废。
衣服 银120匁
闲话日本货币三:庆长金银与德川三货制度
闲话日本货币三:庆长金银与德川三货制度判金上回说到,日本的金货体系全面转移到了大、小判金体系,其中大判金最开始由尾张的大傻瓜、后来的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在安土桃山时期铸造。
本能寺之变1582年,本能寺之变,信长公的一生如梦幻泡影一般落下了帷幕,猴子丰臣秀吉成为了继承者。
此后,丰臣秀吉逐步统一日本,随即也掌握了原来各个大名领地上的矿山。
1588年,天正16年,丰臣秀吉命将金矿山出产的金沙,交由京都金匠后藤家,铸造规格统一的椭圆形大判,即天正大判,同时规定了统一的重量,大约为165克,相当于十两,所以天正大判在金币表面用墨色标为“拾两”。
1860年,万延大判金,112克,成色0.36,经历不断改铸,成色已大为降低此后,到了江户时期,后藤家又在庆长、元禄、享保、天保、万延年间,铸造了五种大判金,加上天正大判,总共六种。
大判金自始至终都由后藤家的金座铸造,而小判金则由后藤家在江户的分家庄三郎铸造。
德川家康1584年,天正十二年,经过小牧·长久手一战,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发现无法轻易吃掉对方,好在老狐狸能忍,德川家康臣服于丰臣秀吉。
随即,丰臣秀吉把德川家康从其根据地三河国移封到了关东地区,即江户地区。
金座德川家康为了在其领地内发行货币,于是请求秀吉,希望京都金座后藤家,能派其一个儿子到江户为其铸造判金。
秀吉同意后,后藤家也只能遵命,但是后藤四郎爱子心切,并不想派自己的亲儿子去偏远地区,于是他把徒弟山崎庄三郎收为干儿子,赐后藤姓氏并改名光次,派给了德川家康。
后藤庄三郎到了江户后,开始铸造武藏判、骏河判,这两种判金重量17克左右,大约是一两金沙,差不多是大判金的十分之一,因此被称为一两小判。
1819年,文政小判金,13.1克,成色0.56至此,后藤家分为了京都的后藤本家,和江户的庄三郎家,京都的本家铸造大判金,江户的庄三郎家铸造小判金,垄断了后来德川幕府时期的金币铸造。
庆长金银1600年,庆长五年,关原合战以德川家康的胜利而告终,日本的权力中心从大阪的丰臣家转移到了江户的德川家。
关于日币的故事
关于日币的故事一、日币的起源与发展1.概述日币的起源日币,即日本货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当时,日本开始实行货币制度,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
随后,金银货币也逐渐进入流通领域。
在近代,日本进行了货币改革,引入了现代货币制度。
2.日币的发展历程日币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江户时代、明治时代、二战后和现代。
在江户时代,日币主要以金银货币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明治时代,日本进行了货币改革,发行了以黄金为本位的日元。
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重创,日元贬值。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日元逐渐成为国际货币。
二、日币的货币制度1.日本的货币政策日本的货币政策主要由日本央行负责,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
日本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购买国债等方式,调控货币供应量,以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2.日币的发行与管理体系日币的发行由日本央行负责,流通领域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
日币管理体系包括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两部分。
货币政策旨在维护日元币值稳定,金融监管则防范金融风险。
三、日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1.日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货币——日元在国际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日元是全球外汇市场的主要交易货币之一,日币债券市场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债券市场之一。
2.日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角色日元在全球外汇市场具有重要地位。
外汇市场中,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是最为活跃的交易货币。
日元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日币汇率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日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影响。
当日元贬值时,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价格更具竞争力,进口成本降低;反之,日元升值时,我国出口成本增加,进口利润下降。
2.汇率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日币汇率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也产生一定影响。
日元贬值可能导致热钱流入我国,推动资产价格上涨;日元升值则可能导致资本外流,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漫话日本钱币----和同开珎
漫话日本钱币----和同开珎这次漫谈钱币的内容就从和同开珎开始,让我们来看一下和同开珎的历史和购买力。
日本大宝元年(公元701年)完成《大宝令》次年颁行实施。
在总结以往日本律令的基础上,仿照中国唐朝时期的封建法律制度制定。
律即刑法。
令是国家行政制度和户籍、田制、税制、兵制及司法制度等规定,其中包括天皇的职权、官制、学制及等级制度法典肯定了公元645年进行的大化革新的改革成果,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庆云5年1月(公元708),在武藏国秩父郡(现秩父市黑谷)发现了和铜。
当时刚好是朝廷在建造平成京,准备下一步的迁都(710平城迁都)。
694年建成的藤原京(位于奈良县橿原市),因为土地不够宽广,难以适应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
需要大量的资金。
得到这个消息,政府非常高兴,把年号也改成“和铜”。
在5月首先发行银币,8月发行了铜币。
据日本史书《和汉三才图会》记载:“和铜元年正月,武藏国始献和铜,因改年号为和铜。
”《续日本纪》上说:“和铜元年二月甲戌,始置催铸钱司。
”“五月壬寅,始行银钱。
”“七月丙辰,令近江国铸铜钱。
”“八月己已,始行铜钱。
”和铜二年,“八月乙酉,废银钱一行铜钱。
”“和铜三年九月乙丑,禁天下银钱。
”“和同开珎”银币使用时间很短。
当时的日本的人口约550万,经济还处于原始实物经济阶段以米和布作为交易基础,人们并不接受政府发行的货币。
和铜4年(公元711年),为了打破这种无人使用的局面,出台《蓄钱叙位之令》,累积1万枚和同开珎就可以升官。
根据记录,有19人通过积累了100多万枚钱而被授予官位,但该政策没有起到促使货币流通的作用,反而吸引国民以收藏货币。
天平宝字4年(760年),持有货币铸造权的惠美押胜(藤原仲麻吕)开始发行新的“万年通宝”,其1枚的价值相当于10枚和同开珎。
和同开珎的发行在经过了50年后被终止。
和同开珎的“铸钱司”所处之位置。
现在也还有像是山口市铸钱司、京都府加茂町钱司这样的地名被流传了下来。
日本的皇朝十二钱
日本的皇朝十二钱一、“和同开珎(zhen)”钱:是日本官方仿效中国唐“开元通宝”钱最早铸造的一种货币。
始铸于日本奈良朝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
币材先用银,后用铜,钱文隶书,旋读、铜币钱文由藤原鱼养书写。
均为小平。
径约2.3-2.5厘米,重约2.5)3.5克。
制作有精粗,字文有异同,缘有细润之别。
银质“和同开珎”开铸不到两年即被禁止,其铸额自然有限,但从考古发掘知道,这种钱铸成不久、便有输入我国的。
这充分说明在唐朝,中日之间货币关系的交往密切。
二、“万年通宝”钱始铸于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币材用铜,钱文隶书,旋读为吉备真备书写。
均为小平,径约2.4-2.6厘米,重约3.5-4.5克,形制有大小,缘有润细之别,又有“年”字点为横画者。
三、“神功开宝”钱始铸于称德天皇天平神护元年(公元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币材用铜,钱文隶书,旋读亦为吉备真备所书写,均为小平,径2.4-2.5厘米,重约2.7-4克,此币有大小样之分,“功”字有从刀、从力之别,“开”字亦有从二户或正书的差别。
四、“隆平永宝”钱始铸于桓武天皇延历十五年(公元796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币材用铜,钱文隶书,旋读,为桓武天皇御书。
均为小平,径2.3-2.5厘米,重约2.5 3.6克,此币有大、小样各种,字文有狭阔二体。
“永”字有从二、从水之别。
五、“富寿神宝”钱始铸于嵯峨天皇弘仁九年(公元818年,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币材用铜,钱文隶书,旋读,钱文为弘法大师书写(一说小者出自嵯峨天皇御书),均为小平。
径约2.3厘米,重2.7-2.9克,此币有大小轻重之别,大者“寿”字有二种书法,一种寿字上从士;一种寿字竖画贯至下横画。
“富”字也有省笔的,“田”中横画连缀左右。
小者文制也各有小异,并宝字从缶。
六、“承和昌宝”钱始铸于仁明天皇铸承和二年(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币材用铜,钱文楷书,旋读,钱文为菅原清公书写。
日本皇朝十二钱
日本皇朝十二钱
日本、安南、朝鲜都属于世界东方货币体系,而中国是东方货币体系的核心。
日本不仅收藏本国钱币,而且收藏研究中国古代钱币,日本人研究中国钱币颇有建树,让国人汗颜。
这是一枚和同开珍大花钱。
含金质。
日本皇朝十二钱:日本奈良、平安时代
受中国唐朝钱币影响,元明天皇自和同元年(708年)开始,仿照唐“开元通宝”钱币,铸“和同开珎”钱,到村上天皇天德二年(958年)铸“乾元大宝”钱,250年间,共铸造十二种钱币,总称“日本皇朝十二钱”。
这些钱币都很珍稀。
和同开珍据传日本国内仅有几十枚,而且银钱很多,在日本国内拍卖价格都在人民币15万元以上。
皇朝十二钱:
1、“和同开珎”铸于和铜元年(708年)
2、“万年通宝”铸于天平宝字四年(760年)
3、“神功开宝”铸于天平神护元年(765年)
4、“隆平永宝”铸于延历十五年(796年)
5、“富寿神宝”铸于弘仁九年(818年)
6、“承和昌宝”铸于承和二年(835年)
7、“长年大宝”铸于嘉祥元年(848年)
8、“饶益神宝”铸于贞观元年(859年)
9、“贞观永宝”铸于贞观十二年(870年)
10、“宽平大宝”铸于宽平二年(890年)
11、“延喜通宝”铸于延喜七年(907年)
12、“乾元大宝”铸于天德二年(958年)
日本古钱币在中国东北大量发现,某些钱币甚至高于日本的存世量。
我有20多种日本钱币,皇朝十二钱仅有四种。
以后和大家交流。
这是万年通宝当百母钱币。
丰臣秀赖货币制度
丰臣秀赖货币制度丰臣秀赖是日本战国时代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是丰臣秀吉的次子。
他在位期间,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货币制度。
该制度对于当时的日本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货币发行在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中,货币的发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
一种是由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称为“公币”;另一种是由地方诸侯发行,称为“藩币”。
公币和藩币的发行都有一定的法定地位和信誉保障。
公币的发行以银为本位,以“两”为基本单位,主要流通于全国范围内。
公币的发行量根据国家财政需要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藩币则以铜为本位,以“枚”为单位,主要流通于各地方藩国。
各藩国的货币发行量根据本藩财政需要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二、货币流通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中,货币的流通遵循着“公币为主、藩币为辅”的原则。
公币在全国内广泛流通,是主要的交换媒介。
而藩币则主要在各地方藩国内流通,起到辅助交换的作用。
此外,丰臣秀赖还积极推动货币的国际流通。
他与外国进行贸易时,尽可能使用本国货币进行交换,从而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和信誉。
三、货币兑换在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中,货币兑换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
他规定了公币和藩币之间的固定兑换率,使得货币兑换成为可能。
此外,他还设立了一些货币兑换机构,方便了民众进行货币兑换。
四、纸币发行丰臣秀赖还尝试发行纸币。
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的发行以信誉为基础,以纸张为载体,具有携带方便、流通快等优点。
然而,由于当时日本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尚未发展到足够的程度,纸币的发行并未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对于当时的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货币体系、推动货币国际流通、设立货币兑换机构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他的纸币发行尝试并未取得成功。
日本货币的发展
日本货币的发展日本货币的发展一,日本货币的发展1.日本货币的源流日本的货币的源流是来自中国古代的圆形方孔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北部。
开始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公元前221年青铜製)这也形成了中国货币的形状。
到汉朝统一中国时也继续使用这种形状的货币。
汉武帝铸造的[五铢钱](公元前2世纪)青銅製成为中国以后铸钱的标准。
[五铢钱]这种货币的形态在以后在东亚各地域广泛的传播开了。
2.日本货币的发展春秋中文社区在日本开始发行的货币在中国唐代,日本的律令政府(朝廷)积极的采用唐朝的文化制度。
货币也是使用的唐朝的[开元通宝](621年)銅製同时开始发行[和同开珎](日本奈良于708年银铸)当时的日本人对货币还不是很熟识。
朝廷开始强制使用货币,把货币储蓄与官位联系起来这也起到了货币在日本流通的作用。
3.皇朝钱[皇朝钱]意味着是由朝廷开始发行元明天皇的和铜元年(708)铸造了银和铜两种和同开玺,接着制造了皇朝十二钱,但是在京畿外流通不广泛。
由于铜供给不足,货币制造在10世纪中期就废止了。
这样[皇朝钱]上的字体不工整且粗糙。
通货的价值和信用也开始急速下降。
百姓都不在继续使用。
到10世纪末时,朝廷势力衰弱,[皇朝钱]也停止了铸造。
皇朝銭(708~958年)銅製皇朝十二钱春秋中文社区名称天皇铸造年代和同开珎元明 708万年通宝淳仁 760神功开宝称德 765隆平永宝恒武 796 春秋中文社区富寿神宝嵯峨 818承和昌宝仁明 835长年大宝仁明 848 春秋中文社区饶益神宝清和 859贞观永宝清和 870宽平大宝宇多 890 春秋中文社区延喜通宝醍醐 907乾元大宝村上 958二,中国钱的使用4.输入钱币的流通政府发行的货币主要是从中国输入的,也是日本的货币流通的主要外国货币。
[皇朝钱]停止发现以后,到平安时代以后(12世纪左右),日本因为国内经济的活跃货币的需求也开始提高。
和中国朝鲜等国的贸易流入了很多种类的货币(主要是宋钱),称之为[渡来钱]从那以后一直使用,这种状态到江户时代初期才结束。
日本珍贵银币鉴赏
日本珍贵银币鉴赏“和同开珎”银币(齐东方供图)遗宝之谜解密何家村 1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
“和同开珎”是日本古代货币无疑。
它是日本奈良王朝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仿效中国唐代“开元通宝”钱铸造的货币,也是日本迈向律令时代发生的事件,反映当时经济财政的变化。
“和同开珎”即使在日本也极其珍贵,目前仅有47枚,重量在3~7.21克之间,最多的是5~6克。
过去将“珎”读为“珍”,明治初年改正其误,读为“宝”,认为“同”为“铜”、“珎”为“宝”的省略写法,究竟怎样读至今仍有不同意见。
日本的“和同开珎”出土在28个地点,主要是在以大和为中心的幾内陆区,遗迹年代清楚的都属8世纪,这些遗迹与特权阶层有关。
这种连在日本都不常见的银币,却在何家村出土五枚,可见其珍贵和重要。
对于何家村的日本钱币,郭沫若考证认为,这种钱币是唐玄宗开元四年日本第七次遣唐使带入中国的。
考证认为,日本遣唐使共十四次,早于玄宗的和晚于玄宗的可排除,唐朝有四次送遣唐使赴日,都早于或晚于玄宗朝。
在剩下的玄宗开元四年(716)的第七次,开元二十年(732)的第八次、天宝九年(750)的第九次中,最后推测是玄宗四年(716)的第七次传来的“和同开珎”,离制造的708年仅八年,因为“新造之币,为物珍奇;初废之币,存品尚多。
故能在716年作为贡品而大量输入中国。
”郭沫若讨论的基点,是相信了遗宝的年代是唐玄宗天宝十五(756年)六月因安禄山之乱逃奔四川时埋藏这一前提,但如果埋藏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的话,被排除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第十次遣唐使,以及送遣唐使返日也应纳入考虑范围内,而恰恰这两次的可能性更大。
日本遣唐使回国,有时会有唐朝官员护送,似乎玄宗朝没有,而肃宗乾元二年(759)第十次遣唐使回国有唐代官员相送。
遣唐使会带来庄重的礼物,但通常不会带不具有跨国流通功能的异国钱币,而送遣唐使回日本的唐朝官员,会感到“和同开珎”银币新鲜而珍贵,故将它们带回。
日本明治时期的二十元金质机制币明治日本银币英国
日本明治时期的二十元金质机制币明治日本银币英国日本明治新政府在货币制度完善之前手头并不宽裕,一方面政府缺钱另外一方面的民间流通货币混乱!有用幕藩时代通用的金银货币和藩札(纸币),有用新政府发行的太政宫札和民部省札等,而且民间的一些汇兑公司也发行了纸币。
因此,各种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十分复杂,而伪造的金币、假的纸币在市面上横行,造成货币制度极度混乱。
日本明治三年政府为了统一货币制度,制定了《新货币条例》。
金币作为货币的基础,单位从“两”改“円”(元),并采用10进制法计算。
原本货币以金币为中心与他国进行贸易,作为1円银币进行流通,而实质上并非如此,而是采用了金银双币为中心的制度。
同年在大阪市设立铸币局,并由香港购进了英国机器,开始了自行铸造货币的历史。
由此日本明治年制五元、十元、二十元金币诞生了。
当时的明治政府真的是太穷了。
日本购进的机器实际上就是香港造币厂的旧机器。
1863年4月10日香港当局得到英国授权可在香港本地设置造币厂,随后便开始着手建造,地点确定为铜锣湾街, 1866年5月7日香港铸钱局正式开幕。
不过开幕后绩效欠佳,财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最终香港铸钱局于1868年4月正式停工,设备被转卖给日本,这也是香港钱币稀少的主要原因。
之后,日本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套铸币,达到了英国本土币的制作标准。
日本明治三年二十圆金币正面重量:33g直径:35mm,发行量:46,139枚正面龙纹、外套珠圈、环绕国名记值和纪年。
背面十六瓣菊纹、五七桐花纹、锦之御旗、旭日章等日本风格的传统图案。
,外套珠圈,文字环绕。
背面双旗交叉,国徽居中。
是日本首次发行的二十圆,亦是此版唯一较常面世的年份。
选用了龙纹、十六瓣菊纹、五七桐花纹、锦之御旗、旭日章等日本风格的传统图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古代货币小常识金座:江户时期金币铸造所。
有后藤四郎家世袭的大判金座与后藤庄三郎家世袭的小判金座。
后藤庄三郎得德川家康信任,始创江户金座。
同时期在京都、佐渡亦设有金座。
关原之战后不久,江户小判金座成为主要金币铸造所,受勘定奉行直接管辖。
内设“御金改役”、“金座”(造币所)、“吹所”三个部门,包揽除大判外的所有金币的铸造、监查。
1869年废止。
其旧址即今东京日本银行总行所在地。
银座:江户时期银币铸造所。
最初由德川家康于1601年(庆长六年)设于伏见(今京都郊外),至1608年迁至京都。
1606年在骏府另设银座,于1612年迁至江户,在幕府的保护下享有银币生产特权,并向幕府缴纳“运上”金。
由大黑常是家世袭历代长官。
为进行海外贸易,又曾于平户设银座,1614年迁至长崎。
1772年(安永元年)幕府禁止设立新钱座后,与金座同时开始铸造铜钱。
1869年废止。
其旧址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钱座:也叫铸钱座。
江户时期掌管铜钱制造、发行的机构。
但不同于金座、银座,而属于非常设机构。
1636年(宽永十三年)幕府任命银座年寄秋田宗古在江户芝及近江坂本开设钱座,铸“宽永通宝”。
1736年(元文元年)又在大坂、长崎增设钱座。
其后由于混杂和非法行为,幕府于安永年间(1772—1780年)陆续废止除金座后藤庄三郎所辖之外的一切钱庄。
1835年(天保六年)铸造“天保通宝”。
各钱座均受金座、银座师傅统辖,而不任命专门官吏。
三货制度:江户时代实行的金、银、铜(钱)三种通货的货币制度。
金货系定量货币,用四进位制(一两=四分=十六铢)。
主要有小判(一两)和一分判;也有大判(十两),但主要作赠答礼品,不作一般货币流通。
元禄以后又出现二铢判、二分判、五两判等。
银货系秤量货币,用匁、分两单位,十进位制(一匁=十分)。
流通的主要有丁银、豆板银,其分量没有一定,使用时需过秤。
钱货按贯、文计算,千文称作一贯文,文以下有分厘,也使用中国钱货。
三货的大致换算率是:金一两=银五十匁(后六十匁)=钱四贯文。
实际上行情时有变动。
大判:亦称“板金”“判金”。
流通于安土桃山至江户时期的一种金币。
早期有长方、圆等形状,至丰臣秀吉时制造“天正大判”,定型为椭圆形。
江户时期,由幕府的后藤四郎兵卫及其子孙开设的大判座于庆长、元禄、享保、天保、万延年间铸造五种大判。
享保大判与天保大判的重量为44匁一分(1匁=3.759克),相当于十两砂金,故两面漆有墨色“拾两”字样。
但含金量并不一定是小判的十倍。
大判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而是多用于将军赏赐、大名进献或武士上流社会之间的赠答。
小判:江户时代通用金币之一种。
薄圆形。
为标准金币,一枚为一两。
战国时期虽有铸造并未流通。
1595年(文禄四年)德川家康征得丰臣秀吉的许可,延清京都的后藤光次(山崎庄三郎)于江户、骏河始铸,称为“武藏判”、“骏河判”,重量为4.7匁(1匁=3.759克)。
关原之战之翌年(1601年),德川氏以庆长金银确立新货币制度,于江户及京都、骏河等地的金座大量铸造“庆长小判”和“一分判”(小判的四分之一),作为全国通用货币。
元禄年间(1688—1703年)改铸后品质恶化,正德年间(1711—1715年)又恢复到庆长水平。
元文(1736—1740年)以后,财政困窘,铸造量减少、成色降低,重量也减轻。
庆长金银:江户时代最初发行的金银货币的总称。
金币有大判、小判、一分判,银币有丁银、豆板银。
关原之战后德川氏为废止以往通货,统一全国币制,于1601年(庆长六年)发行庆长金银。
作为计数货币,在货币发展史上有划时代意义。
金币铸造于京都、江户、大坂,其中大判重44.055匁(1匁=3.759克),品位为金67.2、银29.4,小判重4.73匁,品位为85.69,一分判为小判的四分之一。
银币多在伏见银座铸造,其品位为银8、铜2,成色、质量均比后世的优良。
1609年公定比价为金一匁等于银五十匁,钱四贯。
1695年(元禄八年)货币改铸后,虽停止使用,仍在暗中流通。
1714年(正德四年)再次公开通用。
1736年(元文元年)改铸后禁用。
宽永通宝:亦称宽永钱。
江户时代由宽永至幕末铸造的铜、铁、黄铜货币的总称。
因始铸于宽永年间(1624年—1643年),故称。
1608年(庆长十三年)幕府下令禁止使用明钱“永乐通宝”。
1636年(宽永十三年)在江户正式始铸新铜钱。
面值分为一文钱和四文钱,由全国各地的钱座铸造。
每四文换永乐通宝一文。
在钱币铸造量中占第一位。
背面刻有文、佐、仙、足、元等字,表示铸造地。
1871年施行新货币制度,每四贯兑换新币一日元。
明和五匁银:江户时代的银币之一,最初的定量计数货币。
1765—1772年(明和二年至安永元年)铸造流通。
其重量为五匁(一匁=3.759克),成色为46%。
铸造量为1806贯。
幕府设“银市”管制,规定12枚换金一两。
作为固定货币与当时流通的丁银、豆板银等称量货币并用。
由于成色低,在社会难以流通,商人们也反对固定银价。
1772年(安永元年)改铸南镣二铢银,遂停止使用。
南镣二铢银:江户时代的银币。
有两种:1.安永二铢银,亦称“古二铢银”、“大南镣”。
1772—1824年(安永元年至文政七年)铸造通用。
每枚重2.68匁(一匁=3.759克),成色97.81。
规定八枚兑换金一两,带有“常是”戳印。
2.文政二铢银,亦称“文政南镣”、“小南镣”。
1824—1830年(文政七年至天保元年)铸造使用。
重量减为每枚2.01匁,成色97.96。
也带有“常是”戳印。
幕府通过改铸货币,减轻重量,从中获利。
天保通宝:亦称“天保钱”、“当百”。
1835年(天保六年)以后江户幕府铸造的铜钱。
宽政改革后,幕府仍未改变财政困难、金融混乱的局面,遂铸造发行“天保金银”和“天保通宝”以挽救危机。
通宝重5.5两(一两=3.759克),每枚价值百钱;成分为铜78、锡10、铅12。
初仅流通于江户,1859年(安政六年)将33.8万贯文运往大坂后普及全国。
万延年间(1860—1861年)大量铸造。
初铸时40枚兑金一两,明治后规定新币一日元兑125枚。
至1870年铸造量达48400余万枚。
1891年停止使用。
货币改铸:改变货币的成色、形状、数量,铸造新币。
江户时代从庆长至万延年间(1596—1860年)达11次之多。
江户初期全国流通货币为庆长金银,后因金银产量下降,致使通货不足,遂策划增加货币数量,调整物价;并企图通过降低货币质量来挽救幕府财政困难。
元禄八年(1695年)首次改铸,小判成色由原来的85.7%降到56.4%;丁银成色由80%降到64%。
造成金价跌落,币制混乱。
宝永年间(1704—1710年)虽恢复乾字金成色,但重量减半;四宝银成色降到20%。
正德、享保期间(1711—1735)的改铸,企图恢复庆长古制,但以不彻底而告终。
元文年间(1736—1740年)再铸劣币,并以滥铸铜钱补充。
明和至安永年间(1764—1780年)铸南镣二铢银,提高成色,稳定了货币。
后有文政二分金等八种金币和安政二铢银等均不及前。
开国后因金币外流,遂于万延元年(1860年)又改铸万延小判,成色减半,重量不抵以前的三分之一,幕府财政危机加剧,统治动摇。
手形:期票、汇票的总称。
信用货币的一种。
始于古文书有按捺手印以加强凭证作用的习惯。
镰仓末,转用于商业贸易的结算,称“为替”、“割符”。
江户时期始称手形。
近世天王寺屋五兵卫首创以票据为支付手段的手形贸易。
以两替屋为中心,在大坂市、郊及江户为首的远隔地贸易中广泛使用。
大坂流通的手形,有由两替屋发行的“存款证券”和由存款者向两替屋发出的类似支票的“发出票据”。
从其在贸易中的作用看,“发出票据”又分用于一般商人之间进行贸易收支的“大手形”、两替屋之间交易的“约束手形”,及类似约束手形而延期支付的“延手形”。
1868年(庆应四年)明治政府为了统一币制,设立“为替公社”与“国立银行”,禁止银手形的流通,但旧时发行票据的方式仍有流行。
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制定《纸币类似证券取缔法》,手形的发行遂被禁止。
为替:亦称“割符”、“替钱”、“替米”。
异地交易或借贷不用现金而使用汇票的方法。
始于镰仓时代的年贡米收购。
交付人将“替钱”交给“为替人”(经纪人),“为替人”再将此钱定期转付领取人,并将这一过程记入“割符”。
经营此种业务者被称为“替钱屋”、“割符屋”、“两替众”。
室町时代亦采用此法。
至江户时代更加完备。
以“两替商”(货币兑换商)为中心进行兑换贸易。
江户、大坂两地甚为盛行,后普及全国。
如大坂的“十人两替”“同业公会”。
明治后,成立了以三井等特权商人为中心的“为替公社”。
丁银:江户时代的银币之一。
同豆板银共同作为称量货币使用。
形状细长椭圆而不规整。
重量由30匁(1匁=3.759克)至40匁不定。
除宝永年间(1704—1710年)的二宝银等四种外,均由幕府指定的大黑常是的银座铸造。
一般铸有“常是”、“宝”、“大黑像”等戳印,并以纸包封印表示重量。
种类繁多,其中以庆长、享保银为最良。
豆板银:亦称“小粒”、“小玉”、“小玉银”。
不规则圆形,故名。
江户时代的银币之一。
丁银的辅助银币。
表面铸有“常是”的戳印,重量为五匁(1匁=3.759克)左右,大小不等。
使用时包装一定数量,补充丁银不足。
成色、流通期同丁银,同属称量货币。
后藤光次:(1571—1625年)江户幕府金座的创设者。
本姓山崎氏,通称庄三郎。
从后藤德乘学习雕金、铸货。
为德川家康所用,从事金银货币的铸造,制作小判、一分判,管理江户的金座、银座,奠定金银货币制度的基础。
其后,代代世袭金座统制者地位。
延至1810年(文化七年)第十一代庄三郎被处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