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离线作业一答案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一项是“術”的本义:BA 学术、学问B 邑中的道路C技能、技艺D 方法2、“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是:CA 文学课B 理论课C 基础课D 应用课3、下列各组汉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A 女耳自B 本刃末C 武信从D 江河娶4、下面选项全为通假字的一组是:DA知智益溢 B早蚤昏婚 C莫暮反返 D信伸畔叛5、“责毕收乎?”中的“责”用的是“责”的:AA 本义B 引申义C 假借义D 比喻义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是该词的本义是:DA 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C 绝江有托于船。

(《吕氏春秋?知度》)D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诗经?周南?汉广》)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有:CA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庄公寤生,惊姜氏。

C 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D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8、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共有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等。

它是:AA 《尔雅》B 《玉篇》C 《正字通》D 《康熙字典》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DA 对文B 异文 C衍文 D 互文10、“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用法或意义是:BA 结构助词“的”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 指示代词“这”D动词“去”二、填空题1、形声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个部分叫,也叫义符,另一部分叫声符,也可叫音符。

2、在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被称为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也叫转折点。

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的。

4、关于汉字起的传说主要有结绳说、八卦说、。

5、《礼记》与( )、《仪礼》合称为“三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战国、秦汉间儒家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6、“防”、“隄”、“陸”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祁”、“部”、“邦”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

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和答案讲解

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和答案讲解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一注意: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

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庄子》又名()。

[A]《南华经》[B]《道德经》[C]《五千言》[D]《道德真经》2、《庄子》约成书于()。

[A]战国时期[B]先秦时期[C] 春秋末期[D] 夏商时期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A]《诗经》[B]《尚书》[C]《五千言》[D]《道德真经》4、衍文也叫()。

[A]衍字[B]繁字[C] 减字[D] 增字5、《别赋》是()的作品。

[A]江淹[B]孟子[C] 班固[D] 班超6、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A]老子[B]孔子[C]孟子[D]庄子7、()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A]《荀子》[B]《论语》[C] 《孟子》[D ] 《庄子》8、骈体文,产生于(),在六朝则广为流行。

[A]战国时期[B]先秦时期[C] 魏晋时代[D] 夏商时期9、《吊屈原赋》的作者是()。

[A]江淹[B]贾谊[C] 班固[D] 陆机10、《文赋》的作者是()。

[A]江淹[B]贾谊[C] 班固[D] 陆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墨子》一书的语言特点是()。

[A]语言古朴[B]通俗[C]华丽[D]铺张12、《老子》又称()。

北京语言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二)》网课测试题答案1

北京语言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二)》网课测试题答案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住在富人区的她北京语言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二)》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下列词调属于一韵到底用平韵的是哪项?A、醉花阴B、齐天乐C、满江红D、玉蝴蝶正确答案:D2.下列诗句中运用的拗救原则,表述正确的是哪项?A、“薄宦梗犹泛,故园芜欲平”中,“芜”只救“故”字拗,而不救“梗”字拗B、“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中,“沙”只救“竹”字拗,不救“自”字拗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不存在拗救问题D、“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拗而不救正确答案:D3.关于三字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A、“从军乐”采用了平仄仄的格式B、“凭阑久”采用了平平仄的格式C、“泪暗滴”采用了仄平仄的格式D、“佳丽地”采用了平平仄的格式正确答案:B4.关于通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A、“姊妹兄弟皆列土”中没有通假字B、“缓歌谩舞凝丝竹”中“谩”通“慢”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竦”通“崧”D、“树木藂生,百草丰茂”中“藂”通“从”正确答案:B5.“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的“节”指的是()A、竹节B、木节C、节制D、节省正确答案:C6.下列借对属于借意义而非借声音的是哪项?A、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B、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C、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D、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正确答案:C7.古代汉语里指代性的副词是()A、皆和咸B、大和至C、相和见D、幸和伏正确答案:C8.关于律诗的平仄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A、“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规则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七律诗句中B、对于仄收的句子,一般是一三五不论C、而对于“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式的句子来讲,第四字是要讲平仄的,而且必须用平声,否则是“犯孤平”D、对于“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的句子来说,第三字必须是仄声正确答案:B9.以墨子为代表的学派是()A、道家B、法家C、墨家D、儒家正确答案:C10.关于杂剧中常用的一些口语,下列解释正确的是哪项?A、“但是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煞强如”指好像,就像之意B、“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中“咱”是代词,指小生C、“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中“也么哥”是衬字,用于句末D、“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中“则索”是预备、准备的意思正确答案:C11.“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此处隐指了两个历史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A、诸葛亮,徐庶B、诸葛亮,庞统C、诸葛亮,周瑜D、诸葛亮,吕尚正确答案:D12.《忆秦娥》上阙“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和答案

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一注意: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

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庄子》又名()。

[A] 《南华经》[B]《道德经》[C]《五千言》[D]《道德真经》2、《庄子》约成书于()。

[A]战国时期[B]先秦时期[C] 春秋末期[D] 夏商时期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A]《诗经》[B]《尚书》[C]《五千言》[D]《道德真经》4、衍文也叫()。

[A]衍字[B]繁字[C] 减字[D] 增字5、《别赋》是()的作品。

[A]江淹[B]孟子[C] 班固[D] 班超6、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A]老子[B]孔子[C]孟子[D]庄子7、()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A]《荀子》[B]《论语》[C] 《孟子》[D ] 《庄子》8、骈体文,产生于(),在六朝则广为流行。

[A]战国时期[B]先秦时期[C] 魏晋时代[D] 夏商时期9、《吊屈原赋》的作者是()。

[A]江淹[B]贾谊[C] 班固[D] 陆机10、《文赋》的作者是()。

[A]江淹[B]贾谊[C] 班固[D] 陆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墨子》一书的语言特点是()。

[A]语言古朴[B]通俗[C]华丽[D]铺张12、《老子》又称()。

古代汉语2作业1答案

古代汉语2作业1答案

古代汉语( 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3、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4、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5、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8、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介词,表示对象。

介词,表示行为对象介词,表示被动。

动词,变成。

助动词,表示被动。

助动词,表示被动。

语气词,与何组成固定格式“何……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

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

助动词,表示被动。

动词,遭受。

直:副词,仅仅,只是;是:指示代词,这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1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不必为之辞” 17、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代词,这样18、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疑问词,怎么能。

19、 之二虫又何如用作定语,只指示、不称代,这发生的原因。

21、吾知所以距子矣。

代词,与“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处所。

二、 解释下列词意义,说明与现代汉语中词性是否相同。

(一) 莫: 1、疑问代词,没有谁,不同。

2 、疑问代词,没有什么,不同。

(二) 或: 1、无定代词,不同。

2 、无定代词,不同。

(三) 是: 1、指示代词,这样,不同。

2 、指示代词,这,不同。

3 、判断词,正确,对,相同。

(四) 非: 1、动词,非难,不同。

2 、形容词,不正确,相同。

3 、动词,责怪,不同。

4 、副词,表否定,不同。

(五) 以: 1、连词,表关联,不同。

2 、副词,将近,不同。

3 、动词,认为,相同。

4 、介词,凭借,不同。

5 、连词,表原因,不同。

6 、介词,表时间。

三、 说明下面字的意义1、 竟:副词,终于。

2、 少:副词,稍微。

3、 颇:副词,稍微。

4、 特:副词,但,仅仅。

5、稍:副词,逐渐。

6、既:副词,已经。

7、第:程度副词,但,只。

[奥鹏]东北师范-古代汉语(2)20秋在线作业1资料答案1

[奥鹏]东北师范-古代汉语(2)20秋在线作业1资料答案1

古代汉语(2)20秋在线作业1【东北师范大学】1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5 分)1.融融属于复音词中的( )[A.]连绵词[B.]叠音词[C.]附音词[D.]合成词[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B2.根据字形和词义的联系,颠的本义是[A.]颠簸[B.]跌落[C.]头顶[D.]跑[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C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特”的词义为()[A.]独[B.]特别[C.]特殊[D.]公牛[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A4.“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中“渐”的意思是()[A.]浸泡[B.]逐渐[C.]损害[D.]成就[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A5.关于“对”的定义,下列各组正确的说法是[A.]在一首律诗中,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B.]在一首律诗中,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反。

[C.]是指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同。

[D.]是指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D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中“其”的词性为()[A.]指示代词[B.]人称代词[C.]副词[D.]语气词[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D7.“南冥者,天池也”中“天池”的意思是()[A.]地名[B.]天上的池塘[C.]天边的池[D.]天然形成的池[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D8.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叫做[A.]连绵词[B.]合成词[C.]重言[D.]单纯词[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B9.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称为()[A.]脱文[B.]空文[C.]白字[D.]如字[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A10.《吕氏春秋》全书现存()[A.]12篇[B.]6篇[C.]8篇[D.]160篇[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D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5 分)1.下列各同义词,在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不同的是[A.]饥、饿[B.]笑、哂[C.]杀、弑[D.]赐、予[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BCD2.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可以分为[A.]连绵词[B.]叠音词[C.]附音词[D.]合成词[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3.[A.]-[B.]-[C.]-[D.]-[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BC4.下面各句中,“者”字是代词的是( ) ( )( ) ( )[A.]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B.]其言谈者必轨于法[C.]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D.]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5.关于偏义复词,说法正确的有()()()()[A.]两个词素构词方式是联合式[B.]从词素的意义上看,可以分为近义合成和反义合成[C.]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D.]复音词偏义复词其意义究竟是偏在哪个语素上,须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6.词义引申的类型有[A.]连锁式的引申[B.]放射式的引申[C.]扩大式的引申[D.]转移式的引申[提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正确答案是:AB7.“刖跪对曰:‘臣不见也。

大二下古代汉语作业及答案

大二下古代汉语作业及答案

古代汉语第一次作业找出并归纳《墨子·非攻》这篇文章中“之”、“而”、“也”、“以”、“与”等词的词性和用法,每个词的每种用法举一个例子说明。

•答案•(一)之• 1.代词:•①指代“窃桃李之人”相当于“他(们)”句中作宾语:•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②指代“攘人犬豕鸡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杀不辜人”这些行为,相当于“这些(种)行为”句中作宾语:•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③指代“大为攻国”的行为,相当于“这(种)行为”句中作宾语:•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 2. 介词或助词:•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把定语介绍给中心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二)而•连词:连接“动词性结构”表示顺接:•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从而誉之,谓之义•(三)也•1.句末语气词,加强肯定语气:•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2.句中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第二次作业•一、根据上古韵的变通情况,说明《诗经周南关雎》韵部之间的关系。

(30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寐寤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押韵:鸠、洲、逑、流、求:幽部;得、服、侧:职部;采、友:之部;芼:霄部;乐:药部。

•二、根据反切注出普通话的读音并说明其拼读原理。

(70分)• 1.高,古劳切。

(古,见母;劳,平声)• 2.杜,动五切。

(动,定母;五,上声)• 3.逵,渠追切。

(渠,群母;追,平声)• 4.奠,堂练切。

(堂,定母;练,去声)• 5.线,私箭切。

(私,心母;箭,去声)• 6.权,巨员切。

(巨,群母,员,平声)•7.字,疾置切。

古代汉语2习题集(含答案)

古代汉语2习题集(含答案)

古代汉语(2)习题集一、简要解释下列名词:1、无定代词2、词的兼类3、词类活用4、为动用法5、对动用法6、双声叠韵7、韵部8、三十六字母9、入声韵10、叶韵说11、义疏体12、集解体13、传注体14、章句15、音义体16、声训17、形训18、如字19、之言、之为言20、读为、读曰21、直音法22、反切23、衍、衍文24、脱文(夺)25、韵书26、《切韵》27、《平水韵》28、平仄29、粘对30、借对31、流水对32、拗救33、三平调34、《中原音韵》二、解释下列句中带·号的词的词义: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无伤也。

是乃仁术.也。

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5、《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6、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7、轻煖.不足于体与?8.、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9、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10、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

11、其若是,孰能禦.之?12、苟无恒心..邪侈,无不为已。

..,放辟1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14、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

15、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16、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17、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18、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19、后稷教民稼穑..五谷。

..,树艺20、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21、皜皜乎...不可尚矣。

22、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23、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24、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25、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26、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27、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28、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29、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30、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2)离线作业一答案一、填空题1、连绵词、叠音词、附音词、合成词2、连绵词。

3、发音部位4、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6、32.307、诗韵(或平水韵),106二、概念题1、连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

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3、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4、词义转移词义在发展过程中,新义和原义之间,彼此没有类书关系,他们是靠现实中的某种关联——修辞上的关联,语法上的关联,某种事实上的关联,甚至某种偶然的关联——联结在一起的,这种由事物的关联发展出的词义,叫做词义转移。

5、同义词指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形式各异的词。

6、纽纽即声母,声母古代又叫做“纽”或“声纽”。

声母简称声,是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部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辅音担当的,另一种是没有辅音或由半元音担当的。

7、字母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

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

8、韵部在汉语音韵学里,把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组合,称为韵部。

9、叠韵叠韵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10、阴声韵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11、阳声韵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鼻辅音[-m]、[-n]、[-ŋ]收尾的,叫“阳声韵”12、古无轻唇音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13、粘对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14、拗救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15、义疏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唐人多称“义疏”为“疏”,在唐代又称“正义”。

16、正义“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唐人称“义疏”为“正义”,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17、貌“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18、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19、如字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来读。

20、脱文简称“脱”(有时做“敚”或“夺”),也叫“脱字”。

是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三、辨析题(同义词辨析)1、步跬步与跬的区别在于词义所表的概念范围不同。

步古指两脚各动一次的距离,现在把行进间的两脚的距离叫一步,这古代只能叫跬,跬指现在的半步。

2、蓄养二者在“养活”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畜”习惯上用于养禽兽。

“养”习惯上指养人,两词虽然有时可通用,在多数情况下、正常情况下还是有分别的。

3、之往在“向某处去”的意义上,“之”和“往”是同义词。

往是向所要去的地方走,仅仅表示方向性或目的性,是不及物的,所以不带宾语。

但“之”必须带宾语,可以直接接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4、笑哂都有笑的意义。

笑,笑是情绪外在的表现,是通称,笑有很多种,苦笑,讥笑,开怀大笑等。

但“哂”,表微微一笑,常常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或者是带有轻蔑、嘲讽的感情色彩。

5、赐予赐、予都有“给予”的意思,但两者在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是不同的。

赐用于上给下,地位、辈分、年寿高的给地位、辈分、年寿低的。

而“予”是给予的通称。

6、谏诤这组词都含有规劝君主、尊长、朋友并使之改正错误的意思。

其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规劝词义的轻重。

谏是一般的直言规劝。

诤则有力争、强谏的意思。

7、耻辱两个词都指羞愧之心或可耻之事,是名词,如果它们活用为动词时,两者在用法是不同的,耻一般表意动,辱一般表使动。

如“不耻下问”、“不辱使命”。

8、肌肉在先秦时,肌和肉二者在词义的适用对象上区别很严;肌是人的肉;肉是指禽兽的肉,只有当骨和肉连用或并举时,或者指称死人的时候,“肉”才指人的肉。

9、杀弑两者的差异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看。

这两个词都有杀的意思,残害人生命的意思。

“杀”是个泛用的动词,适用面广,对一切生物都是适用的,凡致死都可以叫杀,不论用什么器物或是徒手,不论是对人或动植物只要致死都叫杀。

弑,它是等级森严的奴隶制、宗法制下特有的用词。

只限于臣弑君,子弑父母,弟杀兄长……总之,以下杀上都可以用“弑。

”10、恭敬恭和敬在词义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恭”指外表有礼貌,“敬”指内心严肃不苟。

下面材料可以说明这点儿,《礼记·曲礼》疏引何胤:“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

”朱熹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

”11、畏惧两者的差异从语法上看。

畏和惧都是动词,当害怕讲。

但“畏”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多用作不及物动词,“惧”如带宾语常作使动用,“畏”不表使动,如《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四、归纳题(在上古音系中,“诸”属鱼部,“管”属于元部,按王力先生的关于上古音系三十韵部说,指出下列各字的归部情况)芝属于之拯属于蒸握属于屋枝属于支慎属于真谈属于谈职属于职铎属于铎药属于药冬属于冬真属于真著属于鱼馆属于元烝属于蒸文属于文歧属于支淡属于谈终属于冬赐属于锡阮属于元五、简答题1、说明什么是本义、引申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定义:本义应该指词的本来意义,但是这里所说的本义,只是取习惯的叫法,或称作一种操作概念,是指现代人们所能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的意义,但并不一定是最初的意义。

而我们所说的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发展衍生出来的词义。

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1)、本义在一组词义中只有一个,而引申义的数量可以很多。

(2)、引申义总是围绕着本义这个中心发展的,即引申义都是从本义发展引申来的。

(3)、词的本义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或行为,引申义一般比较抽象。

(4)、引申义有的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距离中心较近,和本义关系较密切,这叫直接引申或近引申;有的是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由距离中心较近的引申义进一步引申出来的,距离中心较远,这叫间接引申或远引申,直接引申由于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贴近本义,所以容易看到它和本义的关系,而间接引申是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辗转引申后距离本义较远,需要费一些思索才能意识到它和本义之间的关系。

2、词义引申的途径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1)、延展引申:延展引申是指在不改变某词词类的情况下,把原来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在一线上加以延展或突出,用来标志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

如:临,从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出“从上监视着”和“从上面到下面来”(2)、比喻引申是一个词的基础意义(或本义)用于比喻的用法使其固定化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斗,由古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舀酒的勺子),引申出北斗星,只因两者形状相似。

(3)、条件引申:条件引申是一个词的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句中前后搭配关系的制约而产生新义并进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刊,本是砍,所以可以说“刊木”,而引申出“刊误”的“刊”(删改义)是因其与谬误的搭配关系而形成的。

(4)、活用引申:活用引申是指古汉语中由于语法上词类活用现象而产生的新义。

如“衣”常作动词用,引申出“穿衣”的意思,它是因为经常活用而产生新义,并为人们所公认的。

3、词义引申的类型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从词义引申的类型上说,即由本义(或基础义)派生出引申义,所显现层次和线路上说,也有一定格局和规律。

我们就管词义引申所形成的格局叫词义引申的类型,一般可分两大种:(1)、连锁式的引申:由本义(或基础义)在不同层次上所产生的连锁派生。

即由本义A 派生出引申义a→引申义b→引申义c→引申义x;因为它是连锁式的,一环套一环的,所以叫“连锁式”引申。

如:习,(反复地练习飞)→反复练习、钻研→熟习、熟悉→习惯。

(2)、放射式(辐射式)的引申: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以上的向不同方向的引申,即由本义A派出引申义a、b、c、d……x;派生的方式犹如光束向四周放射,所以叫放射式的引申。

如:节,有竹节引申出“季节”,“骨节”,“节拍”,“节省”等义。

4、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

答:(1)、从词义色彩的变化看古今词义的差异:人对事物的爱憎,对事物善恶的判断,也随着社会的演进、时代思潮和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关于词义褒贬、扬抑的更迭,如果褒义词变为贬义词,由贬义变为褒义,或由种姓词变为褒义、贬义等。

如:谤,今义指诽谤、无中生有、造谣中伤,是个贬义词,古代“谤”没有贬义,是个中性词,指不当面议论而在背后指责过失。

(2)、词义变化的幅度看古今的差异:词义演变之后,古今义之间有的拉大了距离,词义变化显著:有的变化细微,不仔细分辨很难觉察。

如:行李,今义指铺盖,指物而不指人;古义指外交使节,指人而不指物。

(3)、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古今词义的差异:从古到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即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

如:子,属于词义缩小的范畴,本男女都可称子,后专指儿子。

5、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分为哪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答:(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

如:河,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包括一般的河流,后来河扩展为北方河流的总称现代,不论南方水系还是北方水系,都可以称河了。

(2)、词义缩小:词义有的从原义过度到新义后,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也随之收敛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了古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缩小。

如:臭,本指所有的气味,包括好闻的,难闻的,香气,秽气。

后来词义范围缩小到专指秽气。

(3)、词义转移:词义在发展过程中,新义和原义之间,彼此没有类书关系,他们是靠现实中的某种关联——修辞上的关联,语法上的关联,某种事实上的关联,甚至某种偶然的关联——联结在一起的,这种由事物的关联发展出的词义,叫做词义转移。

如:领,上古汉语指脖子,后来因为脖子和衣领的部位相关,于是把衣服围绕脖子的部位也叫领,这是部位相关引起的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