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五章《反比例函数》回顾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反比例函数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章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应用,在本章内容编排方面,直观操作,观察,概括和交流是重要的活动方式.通过这些活动,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进行整合,逐步形成对函数概念的整体性认识,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感知水平,逐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师应以本章教学目标为标准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考查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是否掌握,能否从函数图象中敏锐地获取函数的相关信息,是否善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只给予适当指导.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任务:《第五章反比例函数》回顾与思考。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探索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3.会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能利
用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等能力;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的网络结构.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掌握其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教学方法
师生交流互动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通过提问,引入复习课;第二环节:重点知识回顾,形成本章知识结构图;第三环节:经典例题及练习,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探讨收获、课时小结;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通过提问,引入复习课
活动目的给学生设置疑问,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过程: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本章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重点知识回顾,形成本章知识结构图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对本章的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串珠为链”,做到基础知识网络化。

活动过程: (一)本章知识结构
带领学生一齐构造本章内容结构图。

(也可以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构造,然后出示投影片)
本章内容框架
活动效果: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以上内容框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本章内容.
注意事项:1. 应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只给予适当指导;
2.如果有些学生总结的结构图与老师的不一样,只要是合理、全面,老师都要给于肯定和鼓励。

(二)举出现实生活中有关反比例函数的实例,并归纳反比例函数概念. (三)说说函数y =
x 2和y =-x
2
的图象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1)图象都是由两支曲线组成; (2)它们都不与坐标轴相交;
(3)它们都不过原点,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区别:(1)它们所在的象限不同,y=x 2的两支曲线在第一和第三象限;y=-x
2
的两支曲线在第二和第四象限. (2)y =
x 2的图象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y=-x
2
的图象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还有一点.虽然y =
x 2和y=-x
2
的图象不同,但是在这两个函数图象上任取—点,过这两点分别作x 轴、y 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相等,都为2.
(四)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步骤,讨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画图象的步骤有列表,描点,连线.在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应注意:列表时自变量的取值应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一对的数值,并尽量多取一些点,连线时要连成光滑的曲线,而不是折线.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有: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两支双曲线,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2.当k>0时.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个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3.因为在y=
x
k
(k ≠0)中,x 不能为0,y 也不能为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可能与x 轴相交,也不可能与y 轴相交.
4. 在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取两点P ,Q ,过点P ,Q 分别作x 、轴,y 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 1,S 2则S 1=S 2
5.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对称中心是坐标原点.
第三环节:经典例题及练习,巩固新知
活动目的:使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熟练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出示投影片 例一
1.下列函数中,其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的有哪些?在其图象所在象限内,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的是哪些 ( )
(1)y=
x 31 (3)y=x 2.0 (2)y= x
10
(4)y=-x 1007
2.在函数y =x 3
的图象上任取一点P ,过P 分别作x 轴、y 轴的平行线,与坐标
轴围成的矩形面积是多少?
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根据,当k >0时,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大而减小;当k<0时,正好相反,但在y =
x
31
中,形式好象和反比例函数的形式不相同,但可以化成y=x
31
的形式。

1的答案: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的有(1)(2).在其图象所在象限内,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的有(3)(4).
2的答案: S=|k |=3. 例二
1.一个圆台物体的上底面积是下底面积的
4
1
,当下底面放在桌子上时,对桌面的压强是200 Pa ,倒过来放,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
2.一定质量的CO 2,当体积v =5米3时.它的密度ρ=1.98千克/米3,求(1)ρ与v 的函数关系式;(2)当v=9米3时,CO 2的密度.
分析:压强p 与受力面积S ,压力F 之间的关系为p=S
F
,因为是同一物体,所以F 是一定的,由于面积不同,所以压强也不同. 质量m ,密度ρ和体积v 之间的关系为:ρ=
v
m
由,由v=5米3,ρ=1.98千克/米3,可知质量m ,实际是已知反比例函数中的k ,就求出了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解:1.当下底面放在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为p 1=S
F
=200Pa,所以倒过来放时,对桌面的压强p 2=
S F
S F 44
1
=800Pa. 2.设CO 2的质量为m 千克,将v=5米3,ρ=1.98千克/米3代入公式ρ=v
m
中,得m=9.9千克.
故所求ρ与v 间的函数关系式为ρ=
v
9.9. (2)当v =9米3时,ρ=
v
9
.9=1.1(千克/米3)。

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片: 1.对于函数y=
x
2
,当x>0时,y_______0,这部分图象在第______象限;对于y =-x
2
,当x<0时,y____0,这部分图象在第_____象限.
2.函数y=
x
10
的图象在第____象限内,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 3.根据下列条件,分别确定函数y =x k
的表达式
(1)当x=2时,y =-3;
(2)点(-31,21-)在双曲线y =x k
上.
答案:1.> 一、三 < 二、四 2.一、三 减小 3.(1)y=
x
6
- (2)y=x 61;
注意事项: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形成解题思路,进而感悟和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第四环节:探讨收获 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现实世界出发,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比较了反比例函数y=x
2
和y=-x
2
的图象的联系和区别,归纳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进一步进行了应用.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一)、复习题 A 组 (二)、活动与探究
反比例函数图象与矩形的面积 若点A 是反比例函数y=
x
k
(k ≠0)图象上的任意一点,且AB 垂直于x 轴,垂足为B ,AC 垂直于y 轴,垂足为C,则矩形面积S ABOC =|k |.如图(1).
1.如图(2),P 是反比例函数)y=
x
k
(k ≠O)图象上的一点,由P 点分别向x 轴,y 轴引垂线,得阴影部分(矩形)的面积为3,则 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______.
2. 如图(3)过双曲线y=
x
2
上两点A 、B 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若矩形ADDC 与矩形BFOE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则S 1与S 2的关系是_____.
1.解:由题意得|k |=3.
又双曲线的两支分布在第二、四象限,所以k<0,故k =-3. ∴k=
x
3 . 2.解:由题意得 S 1=S 2=|k |=2. (三)补充练习
四、教学反思
本章涉及到了中学数学里所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成了函数应用的广泛性,解法的多样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函数的性质、图象及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是命题的热点。

探索性题型在函数中考查较多,其主要特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建立数学模型,有关函数的题型仍是探索开放,综合应用,但活而不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