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压工艺进展及展望
油田酸化压裂工艺技术
油田酸化压裂工艺技术摘要:石油能源是现阶段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对石油能源的需求在逐年增加,这就给石油开采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形下,很多石油企业开始对当前的各种石油开采技术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提升石油开采技术的利用效率,而其中酸化压裂技术是当前利用较为广泛的石油开采技术之一,对其进行探索与优化是提升石油开采量,保证社会石油供需平衡的有力措施。
文章就酸化压裂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优势、发展状况、工艺分析、前景展望展开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油田开采;酸化压裂技术;前景展望引言:在石油开发中应用酸化压裂技术,其意义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石油开采的增注增产,特别是应用在一些属于碳酸盐岩类型的油田开采中,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为全面,全面增产改造储层结构,开采人员是工作中通常会有机结合基质酸化相关措施与压裂酸化技术,以此来实现增产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酸化压裂技术在应用时,应把握好裂缝表层特征、岩体类型、液体注入强度与酸液侵蚀速度等相关要素,以此来稳步推进使用油田酸化压裂工艺技术。
一、酸化压裂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优势与传统形式的支撑剂压裂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相比,虽然原理大致相同,但是优势却十分明显,尤其是在那些油气藏均性差、孔隙度低、渗透性弱的石油层进行开采时效果更为显著。
其根本原因在于,虽然支撑剂压裂与酸化压裂两者有着相同的目的,都是加宽油田开采时的裂缝,使其有更强的流通性,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排液能力,但是具体来说,开采工人在采用支撑剂压裂进行开采时,通常会将石英砂与陶粒填充到裂缝,以此来避免因开采过程中的压力降低而导致裂缝逐渐闭合,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裂缝始终具备一定的流通性,然而在通过酸化压裂进行石油开采时,根本不需要支撑剂来保持流通性,而是巧妙利用裂缝不均匀的表层效应。
基于两种开采技术的差异性,开采工人开采石灰岩油田或者白云岩的油层时,能够明确分辨出酸化压裂有着更强的适用性,且操作更为简单,省去很多的开采时间,但是由于酸化压裂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用到的酸液有着较高的成本,所以要普及还需很长的过程。
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应用及展望
㊀㊀收稿日期:20220615;改回日期:20230320㊀㊀基金项目:四川省青年自然基金 耐高温自生泡沫压裂液生成规律及其携砂机理研究 (22NSFSC3408)㊀㊀作者简介:杨兆中(1969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1996年毕业于该校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从事非常规油气增产理论与技术㊁采油气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㊂㊀㊀通讯作者:彭擎东(1994 ),男,2017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现为该校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增产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㊂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01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应用及展望杨兆中1,彭擎东1,王振普2,李小刚1,朱静怡3,秦㊀杨4(1.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㊀成都㊀610500;2.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河北㊀廊坊㊀605007;3.西南石油大学,四川㊀成都㊀610500;4.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㊀西安㊀710018)摘要:常规酸化压裂工作液体系存在酸岩反应过快㊁有效作用距离短等问题,微胶囊固体酸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常用于对非常规油气藏进行深度酸化压裂㊂此次研究阐述了微胶囊固体酸的作用机理㊁结构和性能特点,总结了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的研究进展,指明了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㊂该研究可为超高温碳酸盐岩油藏的增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提供理论指导㊂关键词: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胶囊外壳;酸芯;乳液法中图分类号:TE357.2㊀㊀文献标识码:A ㊀㊀文章编号:1006-6535(2023)03-0001-08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Acid Fracturing Technology with Microencapsulated Solid AcidYang Zhaozhong 1,Peng Qingdong 1,Wang Zhenpu 2,Li Xiaogang 1,Zhu Jingyi 3,Qin Yang 4(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China ;2.PetroChina Bohai Drilling Engineering Co.,Ltd.,Langfang ,Hebei 605007,China ;3.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China ;4.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ᶄan ,Shaanxi 710018,China )Abstract :The conventional acid fracturing working fluid system has problems such as too fast acid -rock reactionand short effective distance ,the microencapsulated solid acid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n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nd it is commonly used for deep acid fracturing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encapsulated solid acids ,summarizes theresearch progress of acid fracturing technology with microencapsulated solid acid ,and indicates the main researchdirections of acid fracturing technology with microencapsulated solid acid in the future.This study can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stimulation of ultra -high temperature carbonate reservoir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motion of acid fracturing technology with microencapsulated solid acid.Key words :microencapsulated solid acid ;acid fracturing ;capsule shell ;acid core ;emulsion method0㊀引㊀言近年来,中国发现了储量巨大的超高温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温度最高可达160ħ以上㊂常规的酸液体系在高温环境下具有酸岩反应速率过快的问题,导致酸液有效作用距离严重不足,难以满足该类储层增产改造的需要[1-2]㊂微胶囊固体酸是一种通过使用惰性外壳材料包裹酸液,从而形成胶囊结构的新型固体酸㊂相较于常规的酸液体系,微胶囊固体酸具有有效作用距离长㊁缓速性能好㊁耐高温的特点㊂微胶囊固体酸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惰性外壳材料性能和合成工艺,提升胶囊外壳的耐温㊀2㊀特种油气藏第30卷㊀性能,以适应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的超高温非常规储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7]㊂此次研究对微胶囊固体酸的作用机理㊁研发进展㊁下步研究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为高温碳酸盐岩油藏的增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㊂1㊀微胶囊固体酸作用原理常规固体酸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被用于防结垢和基质酸化,经改进后亦可用于深度酸化压裂㊂常规固体酸主要分为2种:一种是在液体酸(通常为无机酸)中添加填充物使酸液固化形成固体粉末,另一种则是直接使用固态的有机酸粉末㊂其特点均是在水中可缓慢溶解并释放酸液㊂常规固体酸在使用时,可根据现场实际需求,将固体药剂粉碎为不同粒径的小颗粒,采用非反应液体(低温水㊁原油等)携带至储层深部,缓慢释放出H +㊂常规固体酸是一种优秀的非常规储层改造工作液体系,但也具有酸液有效成分含量较低㊁耐温性不足㊁易出现二次反应产生沉淀副产物的缺点㊂针对常规固体酸的缺陷,学者开始研究微胶囊结构的新型固体酸㊂微胶囊固体酸分为酸芯与胶囊外壳2个部分㊂其工作原理为:前置液完成造缝后,再泵注工作液携带微胶囊固体酸进入裂缝深部,在裂缝深部外壳破坏(通常为地层高温下外壳受热破坏),完成酸液的释放㊂在胶囊外壳破坏之前的运移过程中(井筒中和近井地带)没有酸液的释放和消耗,因此,相较于常规固体酸,微胶囊固体酸具备生酸可控㊁对井下设备腐蚀性极低的优点㊂现今国内外研究的几种微胶囊固体酸外壳破坏所需温度普遍达到了120ħ以上,同时由于其在地层裂缝深处生酸,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大幅提升,微胶囊固体酸已成为高温碳酸盐岩储层增产改造施工的一种有效技术㊂2㊀微胶囊固体酸的研究进展固体酸从20世纪末开始就有广泛应用,但早期主要是使用耐温的常规固体酸性粉末进行基质酸化㊂1998年,李峰等[8]将复合固体酸用于解除稠油井堵塞,这是早期固体酸在中国被应用于基质酸化的典型案例,酸化后油井迅速恢复产能㊂20世纪初,乌克兰天然气所研制了固体硝酸粉末,利用非反应流体压开裂缝并将固体硝酸粉末携带至裂缝中的预定位置,再激活硝酸粉末使其与岩石反应[9]㊂进入21世纪后,学者开始尝试使用石蜡㊁植物油等涂层封装有机酸粉末,这是微胶囊固体酸的理论原型,随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微胶囊固体酸体系㊂2.1㊀凝固涂层外壳包裹固态粉末酸21世纪初,为了降低酸液对井下管柱的腐蚀,提高管柱寿命,采用凝固涂层的方法在固体硝酸粉末上覆膜一层植物油,以达到隔离酸性粉末和工作液的目的,最终制作出粒径为0.3~1.0mm 的微胶囊固体酸[10]㊂这也是微胶囊固体酸发展的第1个阶段 凝固涂层外壳包裹固态粉末酸㊂凝固涂层是指将低熔点有机物如石蜡等加热液化,通过喷雾方式喷涂在固体酸芯颗粒表面,之后再降温冷却使喷涂层凝固,最终形成胶囊结构的固体酸㊂凝固涂层法要求酸芯为固体粉末酸,或是在液体酸中加入固化剂或填充物后制作成固体小颗粒㊂2.1.1㊀涂层外壳最初所使用的外壳材料为植物油脂,硬脂酸类植物油脂具有良好的疏水隔离性能,且降解后对储层无污染㊂Burgos 等[10]在固体酸性粉末上涂抹一层植物油制备了微胶囊固体酸,植物油涂层可在60ħ下开始熔解并释放出酸性粉末㊂植物油脂的熔化温度普遍较低,且机械强度较低,易出现外壳破损和提前释放酸性粉末的问题㊂面对储层改造的需要,提升外壳的耐温性能成为涂层外壳研发的重点㊂纤维素是一种机械强度好㊁难以被破坏的材料,可通过修饰纤维素表面让其获得亲水性能,从而可以在高温下被水溶胀破坏㊂张大年㊁曾斌㊁蒋廷学等[11-13]采用改性的乙基纤维素对微胶囊固体酸进行包裹,即将喷涂在固体酸颗粒表面的纤维素溶液进行固化处理,使纤维素从溶液析出并凝结于固体颗粒外层㊂改性纤维素外壳坚固,化学性质稳定,包裹完善无泄漏,但其耐温难以突破85ħ㊂为了提高涂层外壳的耐温性,杨洲等[14]采用环氧树脂对固体酸酸芯进行包裹,将环氧树脂材料喷雾涂层在固体酸芯表面后,加入固化剂使其固化交联,形成热固性保护外壳㊂环氧树脂外壳具备优良的化学惰性,难以与大多数物质反应,且耐热能㊀第3期杨兆中等: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应用及展望3㊀㊀力相对良好,热塑性流变转换温度较高,外壳破坏温度可达到100ħ㊂但环氧树脂外壳存在脆性高㊁抗冲击差的问题㊂为解决环氧树脂外壳机械强度不足的问题,朱永杰等[15]采用溶剂蒸发法得到含醚基团改性多糖材料,并用其包裹盐酸㊂而薛世杰等[16]则采用复合聚乙烯醇包裹硝酸粉末㊂两者都有效提高了涂层外壳的机械强度,使得固体酸能够满足酸化压裂施工的需要㊂2.1.2㊀固态粉末酸芯涂层外壳包裹的酸芯一般为固态有机酸或经过固化填充的硝酸,以便于进行流化喷雾涂层操作㊂曾斌㊁蒋廷学㊁杨洲等[13-14]将硝酸和填充材料混合后捏制为固态小颗粒粉末酸芯,用于制作微胶囊固体酸㊂硝酸能在有机化合物中引入-NO 2而生成硝基化合物,通过硝酸的氧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使得非水溶性有机化合物碳链断裂,水溶性变好或完全溶于水,从而达到解除有机物大颗粒堵塞的目的㊂硝酸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对地层有机物堵塞也具有很强的解除作用,但对碳酸盐岩的刻蚀作用相对较差[17],因此,用于基质解堵增产效果较优㊂采用硝酸酸化压裂还会具有施工风险大和对设备腐蚀大的问题,因此,在油气藏增产施工中使用硝酸需要谨慎处理㊂为了降低无机强酸的剧烈酸岩反应,酸芯可选择固体有机酸,最初常用的是乳酸和柠檬酸㊂Blauch 等[18-19]尝试采用封装于α-羟基羧酸中的柠檬酸进行深度酸化㊂封装柠檬酸的酸岩反应速率极低,酸液穿透距离大幅提高,但由于储层普遍含有一定方解石,柠檬酸与方解石反应会产生柠檬酸钙沉淀,可导致新的堵塞㊂在柠檬酸酸芯被否定之后,Nasr -EL -Din 等[20]开始考虑使用乳酸(CH 3CHOHCOOH)作为固体酸芯㊂乳酸也是一种α-羟基羧酸,但乳酸钙(乳酸与方解石的反应产物)在高温下不会引发堵塞,从而成功替代了柠檬酸㊂然而Nasr -EL -Din 等[21]用乳酸体系处理碳酸盐岩储层后,发现采用乳酸酸化压裂会使储层非均质性程度加剧㊂此外,柠檬酸酸芯和乳酸酸芯在温度超过70ħ后会出现复杂的副反应,难以满足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化压裂需要㊂在α-羟基羧酸无法满足酸化压裂施工需要后,固体磺酸酸芯开始应用㊂最初的氨基磺酸在温度为60ħ以上时不稳定,部分水解后可能导致石膏沉淀,应用受到限制㊂但经过Silin 等[22]的改进,氨基磺酸已成功应用于温度为110ħ的储层㊂氨基磺酸在酸化过程中的活性取决于其在水溶液中形成两性离子的能力㊂与盐酸相比,氨基磺酸与碳酸盐矿物的反应速度较慢,且对油田设备的腐蚀性较低㊂此外,氨基磺酸能够防止二次沉淀发生,并去除沥青质㊁树脂和石蜡等沉积物㊂凝固涂层法制作的微胶囊固体酸相对稳定,保存时间长久㊂该技术需先将外壳加热熔解再喷涂,而外壳往往耐温性不佳(难以突破90ħ),且机械强度较差㊂另外,由于喷涂时酸芯需要为固体,无论是采用固化剂填充液体酸制成酸性固体颗粒,还是使用固态的有机酸做酸芯,其供酸能力(溶于水后电离出的H +浓度)均不足,酸蚀裂缝效果差㊂2.2㊀高聚物外壳包裹液体酸碳酸盐岩储层需要压裂工作液在高温下具备更好的缓释能力,而涂层外壳类微胶囊固体酸难以满足耐温要求,被逐步淘汰㊂在此背景下,学者们通过在W /O 型乳液的油水界面引发聚合反应,从而在乳液的油水界面生成一张高分子聚合物膜,完整地对内部酸液进行包裹㊂这种内部酸芯为液体酸液的新型微胶囊固体酸,以其高聚合物外壳耐温性强和外壳的灵活选择性成为主要研究方向㊂2.2.1㊀高分子聚合物外壳为了满足高温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压裂施工的需要,微胶囊固体酸的外壳材料应当具备以下特性:极其优秀的耐温性,以应对高温储层;优异的耐酸性,以保证酸液的包裹;酸芯为液体时,微胶囊外壳材料应具有较高的交联密度,可以在承受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时,良好地包裹液体芯材;因涉及酸化压裂施工,外壳材料应具备足够的抗压强度,包括流体中抗滚动㊁施工中抗冲击㊁裂缝中抗闭合等性能,以保证其能被工作液携带进入地层㊂学者们开始研究制作各类满足以上条件的高分子聚合物作为微胶囊固体酸的胶囊外壳,并逐步形成了多种释放类型的微胶囊固体酸㊂2015年开始,随着超深层超高温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高温熔解型外壳成为一种新的固体酸制备思路㊂高温熔解型外壳,即外壳在常温下保持化学稳定性,但在地层高温作用下,高分子聚合物外壳开始玻璃化转变,外壳由固体变为黏弹性流体,㊀4㊀特种油气藏第30卷㊀从而无法维持封闭外形,导致胶囊破坏释放出内部的酸液㊂左明明[23]成功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在乳液液滴表面聚合出高强度外壳,该外壳耐温可达120ħ㊂Johnson 等[24]采用W /O /W 双乳液法,利用丙烯酸酯聚合物外壳包裹实现对HCl的封装,该外壳在80ħ以上可完全熔解㊂刘高峰[25]研制了一种受温度控制的水溶性盐酸微胶囊,该胶囊可在超过120ħ的高温环境中遇水缓慢溶胀破坏,并释放出内部盐酸㊂高温熔解外壳型微胶囊固体酸,即温敏型微胶囊固体酸,也因其良好的耐高温能力,以及可控的酸液释放过程,逐步成为当前微胶囊固体酸体系的主流研究方向㊂H +浓度控制型外壳是另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外壳材料(丙烯酰胺类聚合物),是一种由H +浓度控制的单向渗透膜㊂在较高的酸浓度下,该外壳材料保持完整,没有固体酸的释放㊂H +浓度控制型微胶囊固体酸与其他酸液一起注入地层,随着地层中酸液的消耗,酸浓度降低,H +浓度控制型外壳被破坏,内部固体酸释放㊂Alireza 等[26]研制了一种受pH 响应控制释放的胶囊㊂Luo 等[27-28]研制了一种固体酸封装/涂层材料,该材料由丙烯酰胺等聚合物组成,属于高聚合物基团,不溶于高浓度酸(盐酸质量分数大于16%时),在外界盐酸的质量分数低于14%时开始缓慢破坏㊂H +浓度控制型外壳可以大幅延长酸岩反应时间,但其缺陷也非常明显,即不能使用中性和碱性液体携带进入地层,必须使用酸性工作液携带,失去了其他微胶囊固体酸不腐蚀井筒设备的优势㊂在参考了微胶囊破胶剂压力释放工艺后,近年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应力破坏外壳型微胶囊酸[29-30]㊂利用化学惰性的刚性外壳包裹酸液,在压裂液的携带下注入地层,在压裂结束后,通过裂缝闭合挤压作用使得胶囊破裂,内部酸液释放,从而使地层中长期保持酸性环境,阻碍钙盐类沉积物的形成和产生,保障油气通道顺畅㊂高压破裂型外壳结构稳定,不与各类工作液体或地层水发生反应,具备极高的抗压强度㊂但由高分子聚合物外壳包裹液体酸液形成的球状微胶囊,往往难以具备支撑裂缝㊁防止裂缝闭合的抗压强度;而采用超高温烧结形成的无机硅化合物空心载物球,虽具备极佳的抗压支撑能力,却无法包覆携带液体酸液㊂因此,应用于防止油气通道结垢的应力破坏外壳型微胶囊酸,受外壳材料限制,目前处于理论设计阶段㊂引发剂破坏外壳型固体酸,是参考了压裂施工中的暂堵球工艺后,新近提出的另一种新概念微胶囊固体酸[31]㊂即惰性的胶囊外壳可与特定释放液接触后发生溶解/降解,从而达到控制固体酸释放酸液过程的目的㊂在引发剂破坏外壳型固体酸被泵注入地层中后,泵注引发剂进入地层,最终破坏外壳并释放酸液㊂该类型固体酸的优点是生酸过程可控,但加注引发剂可能会引起复杂的副反应,同时增加工序㊂2.2.2㊀液体酸芯由于在乳液油水界面引发聚合反应,生成聚合物外壳,因此,要求内部酸液必须为液体㊂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用盐酸作为新型微胶囊固体酸的酸芯[25,32]㊂盐酸体系多样,在不影响聚合反应的条件下,可在盐酸中加入添加剂,也可采用稠化酸㊁VES 酸等各种缓速盐酸体系㊂在面对砂岩储层的施工要求时,亦可将盐酸酸芯替换为土酸㊂2.3㊀小结微胶囊固体酸的研究重点是外壳,外壳决定了微胶囊固体酸的应用环境与缓释能力㊂胶囊包裹的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在近井地带酸液被提前消耗以及腐蚀井筒设备,使用高分子聚合物外壳可使释放温度提高到120ħ以上,具有更强的缓速能力,在高温碳酸盐岩酸化压裂施工中具备广阔前景㊂从最初的遇水自动降解的塑料封隔球,到90ħ下熔解的树脂外壳,再到能耐受135ħ的高分子聚合物热塑性外壳,微胶囊固体酸的研究过程就是对外壳的改进过程,也是一个克服与适应非常规油气储层高温工作环境的过程㊂如何继续提高微胶囊固体酸的耐温能力,延长微胶囊固体酸的有效作用距离,是未来研究改进的主要方向㊂3㊀微胶囊固体酸下步研究方向微胶囊固体酸的未来发展趋势必将以采用高聚合物包裹液体盐酸的形式为主㊂采用双乳液法和单乳液法制备高分子材料外壳包裹酸芯制成微胶囊固体酸,将成为未来微胶囊固体酸的研究方向和重点㊂3.1㊀W /O /W 双乳液法双乳液法是一种通过形成W /O /W 型乳液完㊀第3期杨兆中等: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应用及展望5㊀㊀成胶囊外壳包裹结构的方法,其原理见图1㊂将酸芯制成W 1液体,连续缓慢加入至胶囊外壳溶液中形成W /O 乳液,再将整体W /O 乳液缓慢滴入W 2溶液中并形成W /O /W 乳液㊂在形成W /O /W 型乳液后,中间的聚合物单体分散液可通过聚合的方式形成固体外壳材料[33],也可以采用固化或相分离等方式形成固体结构外壳材料[34]㊂采用双乳液法时,胶囊外壳是在单独的油相中图1㊀W /O /W 双乳液法制作微胶囊固体酸Fig.1㊀The production of microencapsulated solid acids by W /O /W double emulsion method通过聚合反应合成的,合成过程不会受到内部强酸液体的干扰㊂因此,双乳液法制作固体酸时,外壳材料的可选种类多㊂但由于在固化形成胶囊外壳的过程中,乳液体系的热运动会导致包裹乳液结构的不稳定和不规则[35-36]㊂因此,采用双乳液法难以使聚合物达成对内部酸液的全覆盖包裹,微胶囊固体酸的产率会相对较低,制成的微胶囊固体酸往往伴随有缓慢泄露的缺点㊂如何解决双乳液法微胶囊固体酸保存时间短㊁酸液缓慢泄露的缺点,是未来的研究重点㊂3.2㊀W /O 单乳液法国内外研究人员通常使用单乳液法制作包裹过硫酸铵破胶剂的胶囊[37-38],将胶囊与压裂液一起注入,随后胶囊外壳在进入地层30s 后破坏,释放过硫酸铵完成破胶㊂该方法同样可用于包裹盐酸液体,在单乳液界面中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完成高分子聚合物对盐酸的包裹,形成稳定可靠的胶囊结构㊂单乳液法即将亲水性聚合物单体A 溶于盐酸中制成水相液体,将其连续加入不溶的有机溶剂中形成W /O 乳液,再向体系中加入连续相的疏水性单体B 和表面活性剂㊂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亲水性单体A 和疏水性单体B 在油水界面聚集,之后加入引发剂,使单体A 和单体B 在油水界面发生界面聚合[39],最终在油水界面形成连续完整的固相高聚合物,完成对酸液的包裹(图2)㊂单乳液法制作的微胶囊固体酸,具有包裹完整和可长期保存的特点[40]㊂但聚合反应是在酸液和有机溶剂的油水界面发生的,该固体酸的聚合物外壳需由亲水和疏水2种单体聚合组成㊂同时还要求聚合物单体和聚合物皆不溶于有机溶剂,且反应能在强酸环境下进行,因此,外壳材料种类的选择受到极大限制,可选材料较少㊂此外,由于单乳液聚合难以控制各个乳液液滴表面聚合单元之间互不影响㊂因此,单乳液法制备的微胶囊往往难以控制形状以及分选度㊂寻找新的耐温性更为良好的聚合物外壳材料,改进单乳液制备的微球形状,成为使用单乳液法制作微胶囊固体酸的攻关重点㊂4㊀问题与展望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储层改造技术是目前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研究热点㊂但在面对超高温储层酸化压裂施工时,目前常用的胶凝酸/交联酸体系和自生酸体系存在缓速效果被削弱㊁有效作用距离不足的缺点㊂而微胶囊固体酸作为一种新型的酸化㊀6㊀特种油气藏第30卷㊀压裂工作液体系,在降低酸岩反应速率㊁提高酸液有效作用距离㊁降低酸液对井筒设备的腐蚀性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也具有酸液有效成分不足而导致刻蚀能力较弱的缺点,难以取代常规酸液体系作为酸化压裂施工的主体工作液㊂在对微胶囊固体酸体系研究进展调研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微胶囊固体酸在以下方面还可继续攻关,以拓展微胶囊固体酸的应用㊂(1)明确微胶囊固体酸的优势区间㊂由微胶囊固体酸的性能优势可知,微胶囊固体酸主要用于增图2 W /O 乳液法制作微胶囊固体酸Fig.2㊀The production of microencapsulated solid acids by W /O emulsion method长酸化有效作用距离㊂然而因胶囊结构的组成,导致其酸液有效成分含量相对较低,本身的生酸能力相对较弱,且必须由工作液携带进入地层㊂同时微胶囊型固体酸往往成本高昂,难以作为酸化压裂的主体酸,需与常规工作液体系协同作用㊂即采用常规酸化压裂工作液成功造缝后,再应用微胶囊固体酸在裂缝深部继续进行酸蚀,增强酸液有效作用距离,以提高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㊂微胶囊固体酸的未来发展应以更缓慢地释放,延长酸液有效作用距离以增强穿透能力和增强裂缝刻蚀能力为主㊂(2)着重研究温敏型聚合物胶囊外壳㊂早期微胶囊固体酸研究中,由于胶囊外壳理论体系不成熟,对微胶囊固体酸的应用方向不明确㊂未来研究中胶囊外壳应与酸芯分离,各自进行独立研究㊂在胶囊外壳方面,应当着重研究温敏型聚合物胶囊外壳,通过提高胶囊外壳的热塑性转变温度,来提高微胶囊固体酸的释放温度,以达到适应在超高温超深层碳酸盐岩中应用的目的㊂在酸芯研究方面,应在保证与外壳配伍性良好的同时,具有可替换性,如在对砂岩储层进行酸化压裂时,可将微胶囊固体酸的酸芯更换为土酸㊂(3)着重研究双乳液法制备微胶囊固体酸㊂采用双乳液法制作微胶囊固体酸时,酸芯部分与胶囊外壳相对独立,可利用不同的酸芯与不同的胶囊外壳进行组合,灵活针对地层条件制作对应的固体酸㊂因此,未来主要制作胶囊固体酸的方法应为双乳液法㊂然而双乳液法制作的固体酸,存在着保存能力差的问题㊂解决双乳液法制成的微胶囊固体酸保存能力差的问题,扩展双乳液法微胶囊固体酸的种类,增强微胶囊固体酸的耐温性能,是未来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研究的主要方向㊂参考文献:[1]叶登胜,任勇,管彬,等.塔里木盆地异常高温高压井储层改造难点及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9,29(3):77-79.YE Dengsheng,REN Yong,GUAN Bin,et al.Difficulties andcountermeasures for reservoir reconstruction of abnormal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wells in Tarim Basin[J].Natural Gas In-dustry,2009,29(3):77-79.[2]蒋廷学,周珺,贾文峰,等.顺北油气田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深穿透酸压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19,47(3):140-147.JIANG Tingxue,ZHOU Jun,JIA Wenfeng,et al.Deep penetration acid fracturing technology for ultra deep carbonate reservoirs inShunbei oil and gas field [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
塔河油田酸压工艺现状与发展
乳化剂+2o 缓蚀 剂- 1 O 助排 剂 - 1 O 铁 离子稳 定剂 + . A o 4 . - 4 . -
1 降阻剂 。见表 2 。
表 2 乳化酸性能指标 项目 外观
维普资讯
总第 1 1 2 期 2 0 年 第 5期 06
西部探矿工程
W E T— CHI S NA XP 0RAT1 E L 0N ENGI NEE NG RI
s r s No 1 1 ei . 2 e Ma .0 6 y 20
文章编 号 :o 4 5 1 ( ∞ 6O 一 o 5 一 O 1 O— 76 2 )5 O4 3
导流 能 力 。有 效裂 缝 长 度 是 受 酸 液 滤 失 性 、 岩 反 应 速 度 以及 酸 酸
在缝 中的流速 、 酸液类型等 的影响。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受闭合 、 酸的溶解力、 酸岩反应的酸蚀型态、 酸对岩石的绝对溶解量等的影 响。因此碳酸盐岩储层 酸压改造 为提高酸化效果 , 追求 的两 个主 要 目标就是较长的酸蚀裂缝长度和较高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2 塔河油 田深度酸压技术难点 塔河油田奥 陶系碳 酸盐 岩油藏储层埋深 5 0  ̄50 m, 40 6 0 地层 温度 10 2 ℃~1 O 为巨厚碳酸盐岩储层 。储层非均质 性强 , 3 ℃, 储 集空间主要 以溶洞 、 溶孔和裂 隙为主 , 喉配合 度低 , 通性差 。 孔 连 基质渗透率低 , 油气渗流通道 主要为裂 缝。裂缝分布多 变 , 不同 裂缝并存 , 实现深度酸压的技术要求较高。分析认为 主要存在 以 下技术难点 : () 1储层温度较 高 , 岩反应 速度较 快 , 酸 酸液 的穿 透深 度有
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
男, 高级工程师, 现从事压裂酸化工艺技术研究等工作。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万庄 %% @?>! 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 ! 胥云, 万方数据 号信箱压裂酸化技术服务中心, 邮政编码: A#&AA=。
第 !! 卷
第!期
胥云等: 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
"
属于 “点蚀密集型” , 即酸液滤失是在岩心上形成很 密集的网状点蚀, 而不是深的溶蚀孔洞。 (!) 受滤失滤饼控制的酸液体系 由于高效酸的高粘度
[!"]
样。研究表明, 高粘前置液在裂缝壁面沉积形成的 滤饼可以减少酸液的初滤失, 继续注酸, 前置液形成 的滤饼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被酸液穿透, 并随之形成 溶蚀孔洞, 这时几乎所有的滤失将在溶蚀孔洞内发 生, 酸液的滤失将变得与不使用前置液的普通酸酸 压施工一样大。
, 滤失主要受滤 饼 控
制。图 ! 表明, 由于高粘酸液不断封堵试验过程中 产生的溶蚀孔洞, 使酸液在不断地刻蚀岩面并产生 新的溶蚀孔洞, 故最终形成穿透深度仅为 ! # $ %& 的网状点蚀, 其滤失量接近于胶凝前置液的滤失量, 控制滤失的效果最好。
并认为现场实际滤失速度为室内 测 定 值 的 % " @# 倍; (@??!) 则提出液体性能和微粒尺寸是影 E:-75F2 响酸液滤失的主要因素; (@??C) 认为任何 GH67682:(5 温度的灰岩酸化均属传质控制范围。 I-7 02 (@??!) 等人的旋转圆盘试验将灰岩酸化的传质控制范围向 下扩展到 J = K CL 。而 047: M ’6(37(< 等人认为这一
CAAC 年 C 月
油
气
井
测
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浅析水平井酸化酸压增产技术工艺及其发展前景
工
设 计 通
讯
新材料 与新技术
Ne w Ma t e r i a l a n d Ne w T e c h n o l o g y
C h e m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De s i g n Co mmu n i c a t i o n s
£ f Mi n g . f e i ,Y u a n Y u a n
Abs t r a c t:Ac i d i i f c a t i o n a c i d i i f c a t i o n i s a n i mp o  ̄a nt me t h o d f o r o i l a n d g a s p r o d u c t i o n, a nd he t t e c h n o l o g y h a s b e e n wi d e l y u s e d i n o i l nd a g a s d e v e l o p me n t .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h o r i z o n t a l we l l a c i d i i f c a t i o n a n d he t r e l a t e d a c i d i ic f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a r e s u mm a r i z e d . T he d e v e l o p me n t s t a t u s o f a c i d i i f c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n h o iz r o n t a l we l l s i s i n t r o d u c e d . Ke y wo r d s: h o iz r o n t a l we l l s:a c i d i ie f d a c i d p r e s s u r e:i n c r e a s i n g p r o d u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酸压优化工艺技术在博兴油田博24块的应用
内蒙古 石 油 化 工
2 0 1 3 年第 4 期
1 8 9 .
E 2 ] 刘伟 , 李 丽. 川 西地 区须 家 河组致 密气藏 钻 井 提 速 新 思路 . 天 然 气技 术 , 1 6 7 3 —9 0 3 5 ( 2 0 0 9 )
O 2— 0 0 34— 03 .
加 大钻 井 液 投 资成 本 , 尽 量 使 用 质 量 可靠 的钻
改造效 果 更好 , 两 口老 井分 别 日增 油6 . 8 t 、 2 . 3 t , 措施 后 累计产 油2 1 9 0 1 t 。 优 化 后 的酸压 工 艺对 于博2 4块
薄层 生物灰岩 油层 改造 非常适 宜。
关键 词 : 生物 灰岩 ; 酸压 ; 优 化
中图分类 号 : TE 3 5 7 . 1 3
博2 4块 位 于博兴 油 田东 部 , 含 油 面积 3 . 6 Km。 , 地质 储 量 1 1 6 x1 0 ‘ t , 平均埋 深 1 8 6 0 m。博 2 4块 目的
层 位 为沙 四段 顶 部 生 物 灰岩 , 目前 钻 井 钻 遇 最 大厚
度为 3 . 7 米, 最薄 0 . 5 米, 根 据 钻 井资 料结 合 地震 属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o 0 6 —7 9 8 1 ( 2 0 1 3 ) 0 4 -0 1 l 1 一O 2 设计 软 件对 不 同胶凝 酸施 工规模 进行 数值模拟 。模 拟 结果 显 示 随着 液 量 的增 加 , 酸 蚀缝 长 及造缝 长 度 都 随之增 加 , 在导 流 能力变 化上 看 , 在1 1 7 . 1 mD ・ m
1 酸压 工艺优 化
1 . 1 施 工 规 模 优 化
塔河油田超大规模酸压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通 , 远井 区动 用 的渗流面 积 、 给面 积及控 制储 量 使 供
显著 扩大 , 在取得 高产 的 同时实 现长期 稳产 。
1 1 工艺 优化研 究C 4 . 3J -
置 液的不 断降 温可 以冷却地 层 , 降低裂缝 内温度 , 减
缓 酸岩反 应速度 , 而延长 酸液作 用 时间 ; 从 同时酸 液 在前 置液 中指进 , 以进 一步 提 高 酸 液 的有 效 作 用 可
后, 可有 效降低 液体在 天然 裂缝 中的滤 失 , 期采 用 后 过顶 替液 尽量提 高 酸 液 的作 用 范 围 , 合 粉 陶在 酸 结 液难 以有 效刻蚀 的 远端 形 成 支 撑导 流 , 合 提 高整 综
体改 造效 果 。 ( ) 工采 用 多级 交 替 注 人 酸压 工 艺 。通 过前 3施
塔 河油 田超 大 规 模 酸 压 工 艺技 术 的研 究及 应 用
王宏 伟 , 护 战 梁
( 国 石 化 华 北 石 油 局 井 下 作 业公 司 , 南 郑 州 40 0 ) 中 河 5 0 6
摘 要 : 规 酸 压 已成塔 河 油 田 奥 陶 系碳 酸 盐储 层 改造 的 主要 技 术 措 施 , 是 常规 酸 压 存 在 酸 蚀 裂 缝 距 离短 , 流 能 常 但 导 力有 限 , 以 沟 通 远 处 有 效储 集体 等 问题 , 此 , 展 了超 大规 模 酸 压 施 工 工 艺新 技 术 研 究 , 过 酸 压 工 艺 与 加 砂 难 为 开 通 压 裂 工 艺 二 者 的有 机 组 合 , 效 增加 了裂 缝 缝 长 , 高 了 裂 缝 导 流 能 力 。该 技 术 在 TH1 4 1井进 行 了现 场 应 用 , 有 提 01
率。
结合 前期不 同施 工方式 下导 流能力 随 闭合压 力
塔河油田酸压工艺及酸压效果分析
裂缝一 溶洞 型 。③基质 渗 透率 低 ( .1 O O 8mD)无 储 , 集能 力 , 渗 透通道 主要 为裂 缝 , 油气 除钻遇 缝洞 储集 体而 放空或 泥浆 漏失 的井 ( 即钻 遇 I 储 层 的井 ) 类 可 自然投 产外 , 多数 井 完 井 后 自然 产 能 极 低 或 无 自然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油
气
井
测
试 பைடு நூலகம்
20 0 6年 l 2月
该 井停 泵压 力 1 . a2 i 6 8MP ,0m n后压 降 为 1 . 31 MP , 降为 3 7 MP 。 a压 . a ② 排液 及效 果
维普资讯
20 0 6年 l 2月
油
气
井
测
试
第l 5卷
第 6期
塔 河 油 田酸压 工 艺及 酸压 效 果分 析
敬 路 敏 夏 辉 潘 勇
( 新疆石油管理局试油公 司 新疆克拉玛依 84 2 ) 30 7
摘要
介绍 了塔 河油 田碳 酸岩储 层 的基 本概 况 , 压 管柱 结 构 , 酸 酸压 液体 的配 方及 酸压 效果 。
管柱结构及封隔器的选择
1光 管柱 结构 . 管 串结构 自下 而上 :3mm喇 叭 口 +7 外 7 3mm 加厚 油管 2根 +7 3mm×8 9mm转 换接 头 +8 9mm
工作 筒 +8 9mm外加 厚 油 管 +7 3mm 公 转 8 9mm
母转 换 接 头 +7 3 mm 外加 厚 油 管 ×3 +压井 滑 0m
非 均 质性 强 , 藏 深 、 埋 厚度 大 、 度 高 等特 点 。② 油 温 气 储集 空 间主要 以溶 洞 、 孔 和裂 隙 为 主 , 、 较 溶 缝 洞 发 育 , 缝既 是储 集 空 间 , 是 渗 流通 道 , 分 布 多 裂 又 其 变 , 同裂缝 并 存 , 喉配 合 度 低 , 不 孔 连通 性 差 。储 集
新时期油气田酸化压裂技术应用及展望
新时期油气田酸化压裂技术应用及展望发布时间:2022-01-05T02:55:46.63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1期作者:王江涛明丽婷钟鸣[导读] 目前在国内外油田碳酸盐油藏开发中,酸化压裂是被广泛采用的一项强化增产措施的重要完井手段。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100摘要:当前随着油气田开发进度的不断推进,对开采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只有选择科学有效的增产增注技术,才能够满足现今的油气田开发需要。
在国内外目前的油气田开发中,常应用到酸化压裂技术,该技术是以酸液为压裂液进行压裂,无须其他任何支撑剂。
而通过对酸化压裂技术进行进一步改造,使其形成长度合宜且具有较强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再沟通储油空间和渗流通道,就能实现油气田开发稳产高产。
酸化压裂作为油田增产增注的一项重要技术,对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增储上产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与实地实践,对新时期油气田酸化压裂技术应用及展望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未来生产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油气田开发;酸化压裂;工艺技术;发展1 酸化压裂技术简介目前在国内外油田碳酸盐油藏开发中,酸化压裂是被广泛采用的一项强化增产措施的重要完井手段。
现阶段,我国石油行业的酸化压裂技术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由于低渗透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强、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必须实施煤层气酸化压裂技术的增产措施,才能有效增加产能、提高采收率。
“酸化压裂”指以压裂液采用酸液作为原料,不添加有其它支撑剂进行压裂作业。
在酸化压裂过程中,裂缝主要借助酸液的溶蚀作用和水力作用。
依靠着两个方面的作用,致使裂缝表面溶蚀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待停泵卸压后,裂缝壁面因难以完全封闭形成强导流能力,进一步增强地层渗透性,进而实现油气开发增产增注的效果。
酸化压裂的主要目的是使产生裂缝的有效长度和导流能力[1]-[2]。
2 具体技术在油气田中的应用从技术流程的角度来讲,对于油田开展的酸化压裂应当包括基质酸化、酸洗与酸压几个步骤。
酸化压裂_历史、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
另一方面,在具有高闭合压力的深部储层中, 支撑剂能产生比酸蚀裂缝闭合以后导流能力更好的 裂缝,但这取决于储层与酸接触后的反应情况,在 浅部松软的碳酸盐岩储层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样会出现这种情况。 加砂压裂会造出更长的有效酸蚀裂缝长度,因为处 理液(压裂液)的性质,尤其是滤失性,在反应时 不会发生改变。地层的岩石力学参数和岩石与不同 种类的酸和液体体系接触后的参数变化,尽可能在 改造作业前进行评价。
遗憾的是,尽管发展很快,但是我们仍然不能 真正精确模拟和预测一次酸压作业的最终结果,而 液体滤失是最难预测的,因此与采用非反应性液体 体系的水力压裂相比,酸化压裂缺乏更高程度的可 预测性。对储层情况的了解可以为我们选择增产处 理工艺的类型和施工规模提供指导。
碳酸盐岩储层实施加砂压裂的有利因素如下: ◇酸(盐酸)的溶解度很低(小于65%~ 70%); ◇碳酸盐岩储层是相对均质的(如纯石灰岩); ◇酸反应速率低(如低温度下的白云岩,温度 小于65℃); ◇地层渗透率非常低,这就要求更长的裂缝长度; ◇岩石与酸接触后在闭合应力作用下会变软或 发生较大的蠕变——导致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很难 保持; ◇岩石具有很高的闭合压力——导致酸蚀裂缝 导流能力不能持久。
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
2020 12:59:06 AM00:59:062020/10/10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0/10/
谢 谢 大 家 2020 12:59 AM10/10/2020 12:59 AM20.10.1020.10.10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0-Oct-2010 October 202020.10.10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0月10 日星期 六上午 12时59 分6秒0 0:59:06 20.10.1 0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0 月上午 12时59 分20.1 0.1000: 59October 10, 2020
5
二、酸压工艺技术简介
• 酸化的分类:
(3)压裂酸化又叫酸压:在井底施工压力大于地 层破裂压力的前提下,将酸液注入地层,在地层中造 出人工裂缝,酸液始终在张开的裂缝中流动并与岩石 反应,最终形成一条具有一定长度和酸蚀导流能力的 裂缝,以提高储层渗流能力的一项酸化技术。
6
二、酸压工艺技术简介
2、按酸液体系分类 (1)常规盐酸及其改性酸液类(乳化酸、胶凝酸
三、酸压技术及现场施工分析
30
三、酸压技术及现场施工分析
哈7-1井 酸压井段:6509.02-6575.0m,2010年7月16日,21:20酸 压施工开始,最大泵压77.9MPa、最小泵压6.6MPa,最大排量 4.0m3/min、最小排量0.5m3/min,挤入井筒总液量168.00m3,挤入 地层总液量168.00m3。
10
三、酸压技术及现场施工分析
• 一、普通酸压工艺 原理:用酸液压开并刻蚀裂缝,获得高导流能力的
碳酸盐岩酸压工艺
酸压工艺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为例**:***学号:*************:***日期:2007年1月碳酸盐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储层,岩石成份复杂,岩性变化差异大,岩石结构及成因特征多种多样。
碳酸盐岩油藏储层通常埋藏深、地温高、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主要以溶洞、溶孔和裂隙为主,孔喉配合度低,连通性差。
酸压储层改造主要通过产生的酸蚀裂缝长度及裂缝的导流能力来提高原油产量。
一、碳酸盐岩酸压的影响因素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增产措施,其控制酸压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最终酸压裂缝的有效长度;二是酸压后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
有效裂缝长度是受酸液滤失性、酸岩反应速度以及酸在缝中的流速、酸液类型等的影响。
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受闭合、酸的溶解力、酸岩反应的酸蚀型态、酸对岩石的绝对溶解量等的影响。
因此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为提高酸化效果,追求的两个主要目标就是较长的酸蚀裂缝长度和较高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1. 1酸液滤失是影响酸压效果的关键酸压过程中酸液的滤失直接关系到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和裂缝最终导流能力。
酸液是一种反应性流体,其滤失完全不同于压裂液的滤失。
在碳酸盐岩地层的酸压过程中,酸液不停地溶蚀裂缝,选择性地形成蚓孔,使得酸液滤失面积越来越大,一旦射孔形成,几乎全部酸液都流进裂缝壁内的大孔内。
蚓孔的产生和天然裂缝的扩大,会进一步加剧酸液滤失。
1. 2酸液类型对滤失的影响不同类型酸液的滤失效果不同。
实验研究表明(图1),乳化酸的降滤失效果最好,其次为胶凝酸,最差的是常规酸。
从试验后的岩心看,常规酸酸蚀严重,胶凝酸、乳化酸变化不大,这应符合酸液的滤失形态,即乳化酸和高粘酸滤失特性属于“点蚀密集型”,而常规酸的滤失特性属于“溶蚀孔洞型”。
图1、不同酸型的滤失量与时间关系1.3碳酸盐岩酸蚀有效作用距离的影响因素影响碳酸盐岩酸蚀有效作用距离的因素主要有:裂缝宽度、注酸排量和温度。
(1)裂缝宽度。
裂缝宽度越宽,酸蚀有效作用距离越长,由此说明在注酸之前注前置液和高粘酸的重要性。
压裂酸化工艺发展概况
压裂酸化工艺发展概况压裂酸化技术难点和挑战正如在我国石油工业“十五”规划报告指出的一样:现在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的形势是新区勘探开发困难,老区的增产挖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其中,常规的井网加密已经效果不大,对酸化压裂措施的认识不够。
同时,增产措施改造的对象越来越复杂,改造目标已经从低渗、单井发展到了中、高渗和油田整体主要的难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复杂岩性油气藏指的是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粘土矿物以一定比例均匀存在,没有任何一种成份在主导地位。
典型的代表是玉门酒西盆地的清溪油田,该油田储量高、品位好,但是储层矿物组成十分复杂。
由于矿物的不连续分布,酸压后只能形成均匀、低强度的刻蚀;而水力压裂由于发生支撑剂嵌入和粘土矿物的水敏、碱敏现象严重,因此目前酸压和水力压裂技术对这类储层多为低效或无效。
只能考虑从液体体系上改进工艺措施。
2.高温、超高温、深层、超深层和异常高压地层以准葛尔盆地、克拉玛依、塔里木和吐鲁番为代表,如柯深101井,压力系数为2.0,温度135摄氏度,千米桥潜山地区井深4000m—5700m,温度在150摄氏度到180度之间。
这种地层的技术难点往往是需要的施工压力和压裂酸化液体不能达到要求;酸液的反应时间短,酸蚀作用距离短。
3.低渗、低压、低产、低丰度“四低”储层如中石油的长庆苏里格气田压力系数在0.8—0.9,渗透率为0.5—3.0达西,中石化的大牛地油田压力系数0.67—.0.98,渗透率仅为0.3—0.9达西。
类似的这种储层在我国占很大的比例,由于产生水锁现象进而产生很难解除的水相圈闭,如果不采用特殊的工艺手段,很难得到高效开发。
4.凝析气藏代表有千亿方的塔里木迪那气田和中原白庙深层凝析气藏。
这类油田酸化压裂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压力降低后凝析油的析出产生凝析油环,大大降低了天然气的产量。
5.高含硫,高含二氧化碳油田这类油田有被誉为“南方海相勘探之光”的普光气田(储量高达1144亿立方米);580亿立方米的罗家寨气田。
砂岩储层增产新技术——酸压
2 4 .0m 9 1 井段 , 4 储层特征与沙 1 井相似 。 9 2 1 酸 液配 方 . 对碳酸盐岩胶结的砂岩或含钾的砂岩进行酸 化时推荐采用 氟硼酸 。氟硼 酸对 砂岩储层 溶 J 蚀能力有 限, 为了加强溶蚀作用 , 结合使用土酸,
化后的二次沉淀及粘土矿物分散的颗粒被推向地 层深处 , 不易形成堵塞, 所以砂岩储层的注水井进 行酸压更易成功, 如实例井 的 x 和 X 注水井。 1 2 如果酸压作用在生产井 , 则由于生产压差大 , 作用在酸蚀裂缝壁面上 的闭合压力高 , 酸蚀裂缝 在较高的闭合压力下大部分闭合, 从而形成酸蚀 裂缝导流能力较低或没有导流能力 。而且对于生
第1 3卷第 3 期
杨永华 等 . 砂岩储层增产新技术 一 酸压
20 年 5月 06
少 , 流能 力较 高 。而且对 于 注水井 的 注入过 程 , 导 液流 由井壁 推 向外 围 , 隙面 积迅速 扩展 增加 , 孔 酸
0 0 0 2 m; 组 源 于沙 2 . 5— . 0 m 2号 O井 24 0 O 4 . l~
般不能冒险进行酸压, 其原因可以概括如下 : ①用
土酸酸压可能产生 大量沉淀物堵 塞流道 ; 酸液 ② 沿缝壁均匀溶蚀岩石 , 不能形成 明显沟槽 , 酸压后
I (g P r J hd 。 圩 )h 1 I
式中 , 日为储层深度 , p ( ) m; h 为随深度变化的上 覆岩体密度 ( 砂岩一般为 2 10— 0 gm ) 0 250k/ 。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5月
断 块 油 气 田 F U ..L C I A I B O K O L& G SFE D T A IL
酸压及酸化技术发展现状
●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压裂酸化中心”(2003)对白云岩胶凝酸反应动力学的 研究表明,胶凝酸的反应速度为K×10-6~10-7,而普通 酸反应速度为K×10-5,胶凝酸反应速度比普通酸低1~2 个数量级,与灰岩储层及以往的国内外的研究结论胶凝 酸的反应速度是普通酸的1/3有较大的差异, —— 胶凝酸的粘度影响是主要原因。
▲经典数学模型:扩散对流偏微分方程。 ▲现代数学模型:分形几何学为分析工具建立的数学模型。
110
100
áË ÒÑ ´·¦Ó ÂΠȶ £¨æ¡ ©£
●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90 80
70
60
50
▲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进展
40 20
酸岩反应的基本模式:——经典理论
»Ò ÑÒ £¬ 15%HCL »Ò ÑÒ £¬ 28%HCL ° ×ÔÆ ÑÒ £¬ 15%HCL ° ×ÔÆ ÑÒ £¬ 28%HCL
有研究考察温度低至-T≥7.923℃℃,,这反对实应际主储要层受没传有实质质反意应义控,制仅
是理论研究。Van Domelen M.S的研究强调指出,在灰岩储层,
液体的滤失速度才是影响酸压改造效果的主要因素。
●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 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进展
灰岩普通酸单纯反应动力学研究已较少,
化酸+胶凝酸”多级注入闭合酸化与投球分层酸压结 合的现场实践。
●碳酸盐岩酸压裂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主流技术
⑹液体体系较为稳定,但液体总体性能有所提高 ——深度酸压技术使用液体体系以胶凝酸、乳化酸为主。
胶凝酸用量降低,但粘度显著提高; ——乳化酸实现了微乳化技术,构成了摩阻相对较低的
微乳酸体系。 ——地下交联酸(滤失控制酸)等则是针对某些地层特
酸压工艺
有效井次
有效率
2001
2002
2003
图1 1999-2003年塔河油田酸压效果
累增原油(万吨)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累计增产
图2
1999年-2003年酸压增产情况
1、国内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现状
2、酸压选井选层原则 3、酸压工作液
施工设计参数统 计
年度 平均裸眼段长 m 平 均 泵 压 M pa 平 均 排 量 m / mi n
3
前置液:酸液量
酸液量 m
3
1 99 9 2 00 0 2 00 1 2 00 2 2 00 3
1 03 .4 8 7 6. 52 7 2. 71 6 5. 19 5 9. 45
6 7. 2 7 3. 4 7 8. 3 8 4. 2 8 6. 3
1、国内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现状
2、酸压选井选层原则 3、酸压工作液
4、酸压工艺及配套技术
5、存在问题及下步设想
3.1控制酸液酸岩反应速度的酸液 体系和化学物质
注入粘的非反应的前置液
以增大裂缝宽度并通过冷却裂缝面减弱酸的反应速率。
添加阻滞剂
在碳酸盐表面上形成亲油的膜 ,烷基磺酸、烷基磷酸或烷基胺之类。
2002年车571块可上 报探明含油面积 3.9Km2,石油地质 储量521万吨,
2002年车古201扩可上 报探明含油面积 9.1Km2,石油地质储 量1503万吨,该区达 到22.7km 3212万吨储 量规模。
表2、富台油田油井酸压效果统计表
富台潜山油藏部分酸压效果统计表
井号 车古201 车古204 车古201-24 车古201-22 车571-6 合计16 层 位 O ∈ ∈ O O 酸压前 日产液 27 2.6 6.3 3.3 6.3 68.7 日油 27 2.6 5.9 1.6 4.1 64.2 含水 0 0 6.8 50 35 6.5 日产液 116 73.1 80 16.8 29.4 539.1 酸压后 日油 110 71.1 65 14.1 28 491.4 含水 5.2 2.7 18 16.7 3 8.8 有效 期(天) 695 400 >300 >100 >50 累增油 15333 11280 10197 1207 670 50479
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
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岩石酸化技术,主要用于油井的酸压作业。
它通过将溶解在酸液中的碳酸盐岩溶解掉,从而改善油井的产能。
碳酸盐岩通常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如方解石、白云石等。
这些矿物具有较高的酸溶解度,因此可以通过酸压工艺来溶解。
酸压过程主要分为酸洗和酸冲两个阶段。
首先是酸洗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选取合适的酸浓度和酸液体积,以及适当的温度和压力。
酸洗的目的是溶解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碳酸盐矿物,打通岩石孔隙,提高储层的渗透性。
酸冲是酸压的第二个阶段。
在酸冲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高渗透性的酸液,通过高速注入井筒中,进一步冲击和清除岩石表面的碳酸盐残留物。
酸冲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裂缝和孔隙,提高岩石中油的渗透性。
酸压工艺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油井的产能。
它可以通过溶解碳酸盐岩地层来清除阻塞物,增加油井的渗透性,从而提高油井的产油能力和采油效益。
酸压还可以扩大井筒与地层的接触面积,改善岩石骨架的孔隙结构,增加储层容易流动的通透性。
在酸压工艺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合适的酸液体积和浓度,以及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溶解碳酸盐矿物的效果。
其次,应注重注酸的速度和施工压力,以防止产生过高的压力,导致地层破裂和井筒漏失。
此外,酸液的选择和处理也需要注意,在选择酸液时应考虑到其腐蚀性和环境友好性。
总结而言,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油井产能的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酸液和施工参数,可以溶解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碳酸盐矿物,提高储层的渗透性,增加采油效益。
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仍需要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合理选择施工参数,并密切监测施工效果,以确保酸压工艺的安全和有效性。
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是一种在石油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油井的产能,提高采油效益。
碳酸盐岩是一种常见的沉积岩,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如方解石、白云石等。
这些矿物具有较高的酸溶解度,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酸压工艺被溶解掉,从而改善油井的渗透性和产能。
梧桐沟组储层深度酸压工艺技术探讨
1. a 因此 建议在 条件 允许 的情况下 酸压尽 量 35 MP ,
— ——~ . — 一 — — — 一 —
t 一 — —
采 用 3/” 1 管柱进 行施 工 ,所 以吉 0 1 田,要 实 2 0油
… — ]
r…
… 一
一 ~
-
7
一
一
L 篓 竺
一 j
陵 缝 濉 蚀裂 碍 能力}
现 深 度 酸 压 必 须 实 现 酸 液 和 酸 压 工 艺 的 有 效 结
合。
3 高温缓速酸酸液体 系的研究
吉 01 0 梧桐沟组储层主要为灰岩,储层非均
质 性极 强 ,油藏在 平 面上变 化较 大 ,酸压 施工 必
图 1 控 制 酸 压效 果 的 示 意 图
须 尽可 能形 成长 的酸 蚀裂缝 ,沟 通天 然 裂缝和 孔
( )酸液 粘度 高,根 据不 同需 求酸液 粘度在 2
3 " 6 mP .范 围内可调 。 0 -5 a - - S
( )反应 速度低 ,酸 液的缓 速性 能好 。同等 3
条件下 ,其 反应速 度相 当于 乳化 酸的 1 ~ 1 , / / 2 3 相 当于胶 凝 酸的 1 " 1 ,可 实现地 层深 部酸 化 /- / 4-5
( )腐 蚀速率 低 ,可 有效地 防止盐 酸对 油 、套 3 管及 金属设 备的腐蚀 。
( )配伍性好 ,可有 效地预 防二 次沉淀 和酸渣 4
2 1 疆化工
2 9
生 ,酸液体 系在岩 层 与酸液 的界面 上形 成一 弹性 胶 团膜 ,进 一步阻 隔 H 向岩层 扩 散 ,降低 了酸岩 +
表 1 高粘度胶凝酸的主要性能指标
项 目 技 术 指 标
酸压工艺技术
酸压工艺技术酸压工艺技术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处理技术,主要用于钢材、铝材等金属材料的清洗、除锈和防腐蚀。
下面将就酸压工艺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酸压工艺技术是利用酸性溶液对金属表面进行清洗和除锈处理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杂质,提高金属表面质量和光洁度。
同时,酸压工艺技术还可以形成一层薄膜,起到防腐蚀和保护金属表面的作用。
酸压工艺技术主要包括酸洗、酸蚀和酸沉积三个步骤。
首先是酸洗,即将金属材料浸泡于酸性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去除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污染物。
酸洗的酸性溶液通常是盐酸、硫酸等强酸。
在酸洗过程中,溶液中的氢离子与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和相应的盐。
接下来是酸蚀过程,即将金属材料浸泡在含有氯离子的酸性溶液中,通过化学蚀刻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和锈层。
酸蚀过程中,氯离子会与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和金属盐。
酸蚀过程可以进一步清洁金属表面,提高其光洁度和粗糙度。
最后是酸沉积过程,即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防腐蚀和保护金属的作用。
酸沉积的酸性溶液中通常含有特定的添加剂,可以通过电化学反应形成保护膜。
酸沉积过程可以增强金属表面的防腐蚀性能,延长金属的使用寿命。
酸压工艺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该技术可以提高金属表面的质量和光洁度,使其更加适合后续加工和涂装。
其次,酸压工艺技术可以有效清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和锈层,降低金属材料的腐蚀速度。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进一步增强金属的防腐蚀性能。
然而,酸压工艺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酸压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酸废液,对环境造成污染。
其次,酸压过程中使用的酸性溶液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此外,酸压工艺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工艺复杂性和成本问题,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总的来说,酸压工艺技术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处理技术,适用于金属材料的清洗、除锈和防腐蚀。
该技术通过酸洗、酸蚀和酸沉积三个步骤,可以提高金属表面的质量和光洁度,降低金属材料的腐蚀速度,延长金属的使用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伸的研究。 ( 2) 加快研发新的缓速酸液体系及相关工艺技
术。重复酸压大多是深穿透酸压,重复酸压工艺的 工艺先进性、显效可能性及措施针对性,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重复酸压工作液的选择,对相关工作液的要 求特别高,而目前的液体很难达到其要求。以后应 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针对不同油井的实际情况,找到 适宜的酸液体系及相关工艺,以求达到最佳的重复 酸压效果。 1. 4 水力喷射分段酸压
义为 3 种情况[9]: ①不同酸液复合酸压施工; ②酸 压与水力加砂压裂复合施工[10]; ③高能气体压裂与 酸压复合施工。因此,复合酸压技术在推动油田的 增储上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1]。
复合酸压技术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产生的一种 新型的油气井增产技术,由于不同改造技术的组合 形式较多,其研究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吴月先等[12] 研究了酸化与加砂压裂协同作业技术,其研究表明 酸化不仅解除了近井带堵塞还降低了施工泵压,同 样也提高了压裂液的破胶效率和裂缝的导流能力 等。李翔等[13]研究了不同酸液的复合酸压技术,其 研究表明清洁转向酸与常规酸复合可解除大段非均 质储层的污染并实现对近井地带高渗层的有效封 堵,再结合常规酸酸压的特点,沟通远井地带储层。 复合酸压技术工艺类型较多,在每种复合技术研究 程度上还应加深。通过对现阶段研究情况的分析, 以后还应在以下两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B
0引言
从全球范围来看,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藏分布广 泛,储量巨大。截止 2005 年底[1],世界上已发现碳 酸盐岩储层油气探明可采储量 1434. 5 × 108 t 油当 量,约占 50. 6% 。酸压改造技术早已成为碳酸盐岩 油气藏开发井增产和稳产的主导技术之一。随着酸 压技术不断发展,该技术从最初的普通酸压发展到 现在的深度酸压,从仅限于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开发 发展到对裂缝发育、连通性好的裂缝性砂岩储层中 开发。因此,酸压改造技术已成为碳酸盐岩储层和 裂缝性砂岩储层增产改造的主导技术。
44
油 气 井 测试
2014 年 10 月
流经高黏相( 自转向酸) 很难充分破胶。Yi Shu 等 人[6]的研究表明,酸化施工过程中如果酸液中 Fe3 + 的含量高,会严重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性能,造成相分 离、絮凝及沉淀,对储层会造成严重伤害,进而研究 出一种络合剂能减小 Fe3 + 对自转向酸的影响。
2014 年 10 月
油气井测试
第 23 卷 第 5 期
酸压工艺进展及展望*
李小刚1 雷腾蛟1 杨兆中1 张啸枫2 苏 洲1
( 1.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成都 601500;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合作部 北京 100007)
摘要 随着油气田开发技术的不断措施。从技
能实现多段酸压的主要机理为射流喷射形成的 水动力封隔作用[21]。根据伯努利原理,在裂缝起裂 前高速射流进入水力孔眼后滞止,射流动能转化为 静压能,使得孔内滞止压力高于环空压力,进而压开 储层。裂缝形成后,环空流体会在射流引射作用下 被卷吸进入裂缝,保持环空压力低于已压裂层段裂 缝延伸压力,因此,环空流体只进入射流所在位置的 裂缝,而不 会 进 入 其 他 裂 缝,因 此 起 到 了 自 封 隔 作 用。相同排量条件下,与普通炮弹射孔酸压相比,水 力喷射酸压的地层进液口截面积较小,使得缝端酸 液流动速度较大。酸液流动速度越大,储集层各点 接触酸液时间就越短,从而延长了酸液有效作用距 离,因此,高速酸液射流可在近井地带起到延长有效 酸蚀距离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储层条件越来越苛刻,常规酸体系 适用范围受到限制,国内外关于清洁自转向酸酸压 工艺技术研究也越来越活跃。1988 年,日本 Osaka 大学的 Okahara 等人[4]合成并研究了柔性基团连接 亲水基团的若干双烷烃链表面活性剂,而真正系统 开展这类新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工作,则是从 1991 年开始。同年 Menger 合成了以刚性基团连接亲水 基团的 双 烷 烃 链 表 面 活 性 剂。Tianping Huang 等 人[5]研究表明,两相不混容的体系如果不能充分混 合,而仅仅依靠地层能量使低黏相以黏性指进方式
淹。为了改善非均质储层酸压效果,一种新的酸液 体系———清洁转向酸应运而生。该体系依靠反应生 成的盐类物质浓度自然调节酸液黏度,遇油降解,遇 水后还能保持一定的结构,对油层进行改造的同时 兼具控水功能[2]。
这种新型的转向酸体系,酸液中含有具有独特 性能的黏弹性表面活性剂,活性剂在鲜酸中分散为 单个小分子,因此鲜酸黏度低。鲜酸会首先进入阻 力较小的高渗透层或天然裂缝,随着酸岩反应的进 行,pH 值升高,活性剂形成片状胶束,酸液快速变 黏,增加了酸液在高渗透层中的渗透阻力,从而使鲜 酸转向其他的低渗透层,实现对非均质性储层或低 渗裂缝性储层的全面改造。当酸液与地层内的烃类 或大量水接触后,胶束结构转变为球状,残酸黏度迅 速下降,利于后期返排[3]。
术原理、工艺特点和发展瓶颈等方面,剖析了清洁自转向酸酸压、复合酸压、超大型重复酸压、水力喷射分段酸压和
网络裂缝酸压等几项新工艺,进一步结合理论和实践研究动态,阐述了上述工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酸压 转向酸 复合酸压 重复酸压 网络裂缝
文章编号:1004 - 4388(2014)05 - 0043 - 05
( 1) 针对各项复合酸压技术的特点总结出与其 相适应的的施工对象。在复合酸压技术中,由于该 技术的组合具有多样性,并且其针对性强,根据不同 的储层需要进行与其相适应的技术复合,在进行复 合酸压的施工设计难度较大。因此,在以后的复合 酸压工艺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大针对不同储层条件 的酸压复合技术的研究,研究出一套一一对应的复 合技术,突破现有的理论模式,寻求新的改造技术, 才能不断拓展改造技术新领域。
总之,国内外关于清洁自转向酸及其酸压工艺 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转向酸体系的 复杂性,该工艺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问题。根据目 前的研究状况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以下几 个方面将成为该工艺研究的重点:
( 1) 对其材料的选取及制造上进行优化以降低 其成本。在清洁转向酸酸压技术中,清洁转向酸体 系虽然具有很高的剪切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其变黏 范围出现在酸液作用的主要阶段,具有低滤失、低伤 害、强分流的特性[7],但是其成本相对普通酸液体系 而言较高。从经济角度出发,该体系在油田上还没能 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因此,清洁转向酸酸压技术要取 得突破,未来应该在材料这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超大规模重 复 酸 压 技 术[17] 就 是 在 一 次 酸 压 后 泵入液量大于 2000 m3 的酸压施工。该工艺把重复 酸压与加砂压裂二者有机组合,在施工过程中,压裂 液不断向天然裂缝中滤失、充填并向前流动,形成大 量裂缝网络,沟通人工裂缝两侧的储集体。较常规 重复酸压,超大型重复酸压突破原有酸压裂缝作用 范围,实现 井 眼 与 井 筒 远 处 有 利 储 集 体 连 通,增 加 产量。
我国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埋藏深、储层非均 质性严重和基质含油性差。在碳酸盐岩储层改造中 酸压技术起了很大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单一 储层改造工艺改造区域有限,控制范围不理想; 酸液 高温性能不足,穿透距离有限; 常规酸压技术不能实 现长裸眼井段均质改造。通过对前期酸压技术的总 结,认为把多种增产方法结合起来,发挥各种技术的 优点来解决目前酸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了适 合不同储层特点的复合酸压技术。该技术的概念定
酸压工艺是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核心技术之 一,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井经过一次酸压 仍不能获得工业油气流或仅获得较低的产能。同 样,常规重复酸压技术由于存在入井液量规模小、压
第 23 卷 第 5 期
李小刚等: 酸压工艺进展及展望
45
裂液滤失严重等问题,导致措施效率低,而超大型酸 压工艺通过增加酸压液体用量及施工排量,可进一 步提高造缝长度,突破第一次酸压作用范围,提高重 复酸压的增产率[15]。
针对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水平井酸压面临的井 下温度高、破裂压力高、压裂液流动摩阻高、储集层 非均质性严重等难点,研发了水平井水力喷射分段 酸压新技术。该技术将水力喷射和酸压技术相结 合,利用水力喷射能形成深穿透大直径孔眼和喷射 酸液在近井地带的酸岩反应能一定程度降低地层破 裂压力的特点,来提高深部水平井多段酸压能力和 效率[20]。
一般的重复酸压有 3 种方式[16]: 层内压出新裂 缝,即前次酸压失败后,在同一层段新层位压裂或同 井层段压裂; 延伸老裂缝,即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由 于压力、温 度 等 环 境 条 件 的 改 变,导 致 原 有 裂 缝 堵 塞、闭合或者酸压改造规模不够、酸蚀裂缝短、裂缝 导流能力低,从而延伸原有裂缝; 堵老缝压新缝转向 重复酸压,即储层已处于高含水期,原有裂缝控制的 储量已接近全部采出,老缝成了水的主要通道,但全 井尚有剩余控制可采储量,这时实施堵老缝压新缝 重复酸压技术。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酸盐岩基质酸化中蚓孔生长的三维扩散限制凝聚模型研究"、“大尺寸酸压裂缝导流能力定 量预测模型研究" 内容( 项目编号: 51204138,51074134) 。
[作者简介] 李小刚,男,1981 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现主要从事油气藏增产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E-mail: 372475033@ qq. com。
( 2) 针对该体系加强铁离子络合剂的研究。酸 化施工过程中如果酸液中 Fe3 + 的含量高会严重影 响表面活性剂的性能,造成相分离、絮凝及沉淀对储 层会造成严重伤害。必须在体系中加入相应的铁离 子络合剂将伤害降到最少,因此,还应在这方面应重 点研究,使其改造效果最佳。
( 3) 对耐高温清洁自转向酸体系的研究。清洁 自转向酸变黏后的黏度随温度的变化是先增加,当 达到一个最大值后,又开始降低[8]。目前清洁自转 向酸体系变黏后的黏度在高温储层下无法达到增粘 转向的目的,因此,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应该重点 对适用于高温储层的转向酸体系的研究。 1. 2 复合酸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