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

合集下载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地震灾害是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地震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风险分析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震的概念地震是指地壳中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是地球表面年平均发生次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常常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地震可以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自然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发生变化释放能量而引起的,例如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人工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例如地下核试验、水库注水等。

二、地震的影响因素地震的发生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带:地震带是指地壳断裂带或构造带,是地震较为频繁的区域。

地震带与板块边界有密切关系,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2.地震震源深度:地震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它可以影响地震的传播和破坏范围。

浅源地震对地表破坏较大,而深源地震对地表破坏较小。

3.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指地壳的构造特征,例如板块运动、褶皱、断层等。

地壳构造的不稳定会增加地震的发生概率和破坏力度。

4.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波是地震能量传播的方式,它受到地壳岩石性质、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质条件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地震的破坏程度。

三、地震风险分析的方法地震风险分析是用来评估地震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损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危险性评估是通过分析历史地震数据、地震带分布、地震活动性等因素,评估某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强度,从而确定地震的危险性等级。

2.地震易损性评估:地震易损性评估是通过分析建筑物、基础设施及人口密度等因素,评估地震发生后物理损失和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通过对不同建筑结构、土壤条件等进行评估,可以确定不同区域和建筑的易损性等级。

3.地震风险评估:地震风险评估是综合考虑地震危险性和地震易损性,评估地震可能造成的风险等级。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释义说明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释义说明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释义及说明第一章 总则本章为总则,共5条。

总则规定的是基本原则,主要对条例的立法目的、立法宗旨、立法依据,条例的适用范围,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应当遵循的技术规范和质量保证,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权限,以及国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科技研究的鼓励、扶持政策方面作出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释义】本条是关于条例立法目的、立法宗旨和立法依据的规定。

本条规定,条例的立法目的是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其监督管理活动;立法宗旨是有效地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立法依据是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一、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建设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活动与地震地质环境的分析,按照工程设防的风险水准,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内容包括地震活动环境评价、地震地质构造评价、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以及地震动小区划、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危险性鉴定、震害预测等有关工作。

二、防震减灾法确定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法律制度。

防震减灾法第十七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本条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本法所称重大建设工程,是指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

本法所称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是指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和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暂行办法-[1992]价费字399号

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暂行办法-[1992]价费字399号

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暂行办法正文:---------------------------------------------------------------------------------------------------------------------------------------------------- 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暂行办法(国家物价局、财政部1992年9月1日[1992]价费字399号文发布)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是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受工程建设单位委托进行技术咨询服务而收取的费用。

为了规范收费行为,体现“自愿互利、有偿服务、合理收费”的原则,现做如下规定:一、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范围,包括地震烈度复核、活断层评价、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小区划等工程地震和震害预测工作。

二、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的计费内容:1、实行工作消耗(包括交通、旅差、探槽、物探、样品分析测试、计算、专家评审、仪器设备使用、折旧、材料消耗等)按实际发生费用和有关规定计算收取。

2、搜集资料和研究费第一类:需要做一周以内的野外工作和部分研究工作的项目,收取1000~5000元(外单位持有资料收取费用时,其费用与本单位资料、研究费用合计超过5000元的部分,可另计收)。

第二类:需要做一周以上专项野外工作、观测和研讨的项目,如核电站、高坝水库、部分铁路工程、石油工程、化工工程、大型工矿基地及重要城镇地震设防等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由委托与承担任务的双方,根据工作任务和要求具体商定。

3、管理费,按1、2两项费用总额20%核收。

三、具体收费标准,由委托方与承担任务单位根据评价项目工作量大小,按照上述原则协商议定。

四、每项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始前,由委托方与承担任务单位双方拟定工作任务书,并签订协议书或合同。

工作结束后,承担任务的单位向委托单位提交最终工作成果,按前述资料和研究费分类的规定,属第一类项目提交“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属第二类项目提交“地震安全性评价综合研究报告”。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
might be experienced in the lifespan of the structure at the site.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认为一个区域未来 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强度和其他有关参数, 以及区域单元上的烈度水平,都具有随机性,其 最终的计算分析结果可用场地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的超越概率来表示。
地震危险性分析不确定性的校正
由于地震和地质资料的不完整性和人们 对地震发生规律认识的不足,可以说,在地 震危险性分析中每个步骤都带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例如:震源模型的建立、潜在震源区 的划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分布的 规律的认识、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地震 动参数衰减关系、断层长度与震级经验关系 等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
②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这些地震活动性参数主要 包括震级上限、震级下限、震级—频度关系式中描述大小地震 频次关系的值、年平均发生率等。
③分析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
④确定适合本地区的烈度或地震动参数随震级和距离的衰减关系 式:对于早期地震,主要是统计烈度的衰减关系;对于有仪器 记录的近代地震,主要是利用强地震动衰减规律的资料。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确定性方法
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和地质构造外推的原则,利 用区域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地震地质构造背景、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等资料,估计某一区域未来遭 遇的地震烈度水平,并以确定的数值来表达。历 史地震重演的含义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地震今 后在同一地区还可能发生;地质构造外推的含义 是与历史地震发生区具有类似地震地质构造特征 的地区也可能发生类似地震。对于重大工程和特 殊工程,确定性方法是主要的评价方法之一。
常用的潜在震源区模型主要有点源模型和断层 破裂模型,点源模型将发震断层简化为一点,认 为场地地震动仅与震级和震中距有关;断层破裂 模型假定一次地震的初始断裂点在该地震断裂长 度的中点,场地地震动决定于震级和场地到断裂 线的最短距离。

高层抗震设计重要名词解释

高层抗震设计重要名词解释

1.地震可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2.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3.地震动三要素:最大振幅、频谱、持续时间。

4.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所以,在地震发生的中心地区人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6.面波主要有瑞雷波和乐夫波两种形式。

瑞雷波产生的运动形式是使地面晃动的主要原因7.地震动: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称为地震动。

8.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9.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10.震中烈度:震中区的地震烈度成为震中烈度。

11.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12.地震区划:依据地质构造资料、历史地震规律、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可以计算给出每一地区在未来一定时限内关于某一烈度的超越概率,从而,可以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基本烈度所覆盖的区域。

这一工作称为地震区划。

13.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

14.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5.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注意非结构因素。

16.场地: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范围。

历史震害资料表明,建筑物震害除与地震类型、结构类型登有关外,还与其下卧层的构成、覆盖层厚度密切相关。

17.覆盖层厚度:原意是指从地表面至地下基岩面的距离,在这里指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称为覆盖层厚度。

18.结构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为结构地震反应。

地震作用:由于地震动而引起结构内力、变形等反应的因素。

浙江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浙江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浙江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浙江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对工程设施的破坏,加强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等)的确定、地震小区划、场址及周围场地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场地震害预测等工作。

第三条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工程建设项目业主和项目设计单位必须执行抗震设防要求。

第五条一般工业与民用新建或扩建工程按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无需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设防要求高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设防标准的建设工程或位于地震动参数值0.05g以上(含0.05g及其分界线外围8公里)地区的重要工程(具体项目见附录),其建设场地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第六条下列地区编制国土利用规划时,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区划工作:(一)位于地震动参数分界线两侧各8公里区域;(二)地震研究程度较差的地区;(三)占地范围较大,跨越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中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以及新建开发区。

第七条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按以下规定审定:(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跨省(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工程、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报国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并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二)前一项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报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并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在审定过程中应当组织省地震安全性评价委员会进行论证。

第八条工程建设项目必须明确抗震设防要求及其依据。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
• 综合概率法
目前我国采用的主要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包括 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地震安全 性评价等工作。
• 构造地震法 • 历史地震法
这两种方法某些重要和特殊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时 要求使用,如《核安全导则》(HAF0100 (1991))以及《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 (GB50267-97)有明确要求。这里不做过多地 介绍,有关教材中都有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设防水准并不是通用的,不同性质的工程对抗震设 防水准要求不同,如大型水坝工程要求100年10%的抗震设防水准。因此, 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概率水准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给出不同年限 和概率水准的结果。这就要求地震安全性评价部分在施工前要明确工程 的性质,抗震设计的设防水准,了解相应行业的抗震设计规范。不能一 概在报告中提“50年超越概率63%的地震动参数用于强度验算, 50年超 越概率3%的地震动参数用于变形验算”。
烈度(度)
12
10 M=8 M=7
8
M=6 6 M=5
4
2
0 1
10
100
震中距(公里)
Eevents e
1000
N bM
厘米/秒2 140
70 0
年超越概率0.0002 初始相位3
-70
-140

0.00E+00 1.00E+01 2.00E+01 3.00E+01 4.00E+01 5.00E+01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实现步骤
1. 根据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研究,确定潜在震源区的范围及 最大地震强度
2. 根据GR关系及地震活动,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
3. 根据等震线衰减特征以及实际强震记录,确定本地区的地震 动衰减规律

设计地震分组

设计地震分组

设计地震分组一、地震活动性分析1. 地震带划分:根据我国地震活动特点,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地震带,如华北地震带、华南地震带、西北地震带等。

地震带内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为地震分组提供依据。

2. 地震危险性评估:分析各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资料,评估未来一段时间内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强度。

根据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将地震带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地震危险区域。

3. 地震动参数确定:根据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确定不同地震危险区域内设计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反应谱等。

二、地质条件分析1. 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地震影响区域内地质构造特征,如断裂带、褶皱带等,为地震分组提供依据。

3. 地下水位及地质环境:考虑地下水位、地质环境等因素对地震影响区域内建筑结构的影响,为地震分组提供依据。

三、建筑结构特点1. 建筑类型:根据建筑类型,如住宅、商业、办公、工业等,进行地震分组。

不同建筑类型对地震作用的敏感性和抗震能力有所差异。

2. 结构体系:分析建筑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为地震分组提供依据。

3. 结构高度及体型:考虑建筑结构高度、体型等因素对地震作用的影响,进行地震分组。

四、抗震设防目标1. 抗震设防标准:根据我国抗震设防标准,将地震影响区域分为不同抗震设防类别,如甲类、乙类、丙类等。

2. 抗震措施:针对不同抗震设防类别,提出相应的抗震措施,如加强结构构件、优化结构布局等。

3. 抗震性能目标:明确建筑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目标,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设计地震分组应综合考虑地震活动性、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特点及抗震设防目标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合理划分地震分组,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四、地震分组的具体实施区分地震影响程度:根据地震危险性和地质条件的不同,将地震影响区域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考虑建筑重要性:对于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应提高其抗震设防标准。

地震危险区域的评估方法

地震危险区域的评估方法

地震危险区域的评估方法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和损失,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究地震危险区域的评估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震危险区域评估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

一、地震危险区域的评估方法之地震历史记录法地震历史记录法是一种基于地震发生的历史记录和统计数据,评估地震危险性的方法。

通过对过去地震事件的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到某个地区地震的频率、强度等信息,从而为未来的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直接获取地震数据,能提供较为准确的地震危险性评估。

然而,该方法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地震历史记录较为有限,不足以对长时间内地震活动进行准确的评估。

另一方面,由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仅依靠历史数据进行评估会忽略未知的地震活动。

二、地震危险区域的评估方法之地震烈度评价法地震烈度评价法是一种通过调查震害状况,分析地震破坏特征进行评估的方法。

通过调查灾区地震对建筑物、人员和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定量地评估地震危险区域。

相比于地震历史记录法,地震烈度评价法更能反映地震的实际破坏状况,并从中总结地震规律,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如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调查,并且在评估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

三、地震危险区域的评估方法之地震参数统计法地震参数统计法是一种通过统计分析地震参数(如地震频率、震级、地震源深度等)的分布情况,来评估地震危险性的方法。

通过建立地震参数与地震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模型,可以对地震危险区域进行分类和评估。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和统计方法,准确地评估地震危险性。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某些不确定因素,如地震参数的精确测定以及统计分析的可靠性等。

综上所述,地震危险区域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

地震历史记录法、地震烈度评价法和地震参数统计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结合地区特点和实际情况,来更准确地评估地震危险区域,以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内容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内容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内容⼆、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内容《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我国第⼀次以国家强制性标准形式颁布实施、并以⾸次地震动参数形式给出的区划图,所采⽤的抗震设防⽔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重现周期为475年),是根据地震环境、⼯程的重要性、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及所要达到的安全⽬标等综合确定的,这是⽬前国际⼯程界通常采⽤的风险⽔准。

新区划图图件⽐例尺为1:400万,基础图件⽐例尺1:250万—1:600万。

主要内容有: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新区划图为Ⅱ类场地对应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分区图,共分7个区:<0.05g、0.05g、0.1g、0.15g、0.20g、0.30g、≥0.40g。

《中国地震动烈度区划图(1990)》共分为5个区:<Ⅵ度、Ⅵ度、Ⅶ度、Ⅷ度、≥Ⅸ度。

新区划图与《中国地震动烈度区划图(1990)》相⽐,相当于在Ⅶ-Ⅷ度、Ⅷ-Ⅸ度间进⼀步细分,增加Ⅶ度半、Ⅷ度半两档。

采⽤上述分区形式主要是考虑与烈度区划图的衔接,以及现⾏⾏业抗震设计规范的顺利过渡,能够满⾜⾯⼤量⼴的⼀般⼯业与民⽤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

峰值加速度的分区原则见表1。

表1 加速度分区原则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新区划图按Ⅱ类场地、阻尼⽐0.05考虑,将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Tg分为三个区:1区:0.35sec;2区:0.40sec;3区:0.45sec。

Tg主要取决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对50年10%地震动贡献最⼤的潜源的震级上限,震级上限越⼤,Tg越⼤。

与现⾏抗震设计规范相⽐,新区划图给出的Tg偏于保守。

从近年来获得的⼤量强震加速度记录分析来看,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般较长,与现⾏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差异较⼤。

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例,修订后的GB50011-2001规范采⽤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给出的Tg 值,Ⅰ类场地设计地震⼀组、⼆组、三组的Tg分别为0.25sec、0.30sec、0.35sec,⽽基岩实际地震记录的Tg有时可达0.5sec 甚⾄更长。

地震区划服务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地震区划服务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地震区划服务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地震是自然灾害中破坏性最大的一种,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地震区划服务是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将围绕地震区划服务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展开论述,旨在深入探讨地震区划服务对于提高应急管理效能和保障地震灾害应对的重要性。

首先,地震区划服务可以提供准确的地震风险评估。

地震区划服务通过对地震活动的频率、强度和时空分布等进行科学分析,可以综合评估不同地区的地震风险程度。

通过对地震活动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准确划定地震危险带和地震多发区,有针对性地制定地震防灾减灾措施。

这对于应急管理部门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其合理规划防灾减灾工作,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潜在的地震风险。

其次,地震区划服务可以为应急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害应对预案提供依据。

根据地震区划服务的结果,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风险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灾害应对预案。

这包括制定地震预警系统、强震灾情实时监测和报告机制、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措施等。

地震区划服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得应急管理部门能够在地震灾害发生前就能够制定出应对措施,并且能够根据地震情况及时调整预案,提高灾害应对效能。

此外,地震区划服务还可以为地震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至几十秒进行预警的技术手段。

地震区划服务可以通过对地震活动规律的分析,为地震预警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这对于及时预警人们有关地震的发生,提供更多的逃生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区划服务不仅能够提早预警,还可以帮助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地震烈度,为地震预警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供数据依据。

此外,地震区划服务还能够促进地震科普教育的开展。

地震科普教育是提高公众地震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社会应对地震的能力的重要措施。

通过地震区划服务的科学分析,可以为地震科普教育提供更为准确和有针对性的数据和知识,加深公众对地震风险的认知,推广地震防灾减灾技巧和应对策略。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甘肃地震带是中国地震活动频发的地区之一,其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危险性评估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震风险,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

一、甘肃地震带简介甘肃地震带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甘肃省部分地区,地理位置较为靠近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

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作用以及华北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甘肃地震带成为了一个具有较高地震活动性的地区。

二、地震活动性评估1. 地震历史数据分析通过对甘肃地震带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得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的初步认识。

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和地震发生时间等信息,可以绘制地震事件的时空演化图,从而了解地震活动性的分布特点。

2. 地震地质条件分析地震地质条件对地震活动性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甘肃地震带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以及地壳形变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确定地震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同时,还需要分析地下断裂和断层带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壳应力水平等参数,综合评估地震的发生机制以及可能性。

3. 地震监测网络建设确保地震活动性的准确评估需要健全的地震监测网络。

甘肃地震带需要建立密集覆盖的地震台网系统,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尽可能提前预警可能的地震事件,为地震预防以及应急救援提供依据。

三、地震危险性评估1. 地震危险性指标确定在评估地震危险性时,首先需要确定一些评估指标,如地震烈度、地震频率、地震风险等。

这些指标能够量化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的威胁程度,从而进行地震危险性的综合评估。

2. 基于地震模拟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地震模拟是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甘肃地震带的地质地貌特征进行数字建模,结合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监测数据,可以进行地震场景模拟,预测不同烈度级别的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的影响程度,进而评估地震危险性。

3. 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分析将地震模拟的结果与地震危险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甘肃地震带不同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等级划分,以及可能受灾的建筑物、人口分布情况等。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

区域各主要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及相应参数如表 13 所 示。 . —2
表 13 2 .— 区避各主 要潜在震 源区翅分与相 应参羞表 蕾 [ 地震 震缀一 年平均 潜在 震级 蒂名 频度关 发生率 震源 上熙 潜在震源区顶点坐标 < ) 度 称 区编 p 系b 值
l 2 3 3 . 5 19 4 1 .1
重复原则 , 在本项 目工作区 内共 划分 出 3 个潜 在震源 区, 4 如图 13 1 .—
所 示
l 7i l .8
1 2 6. 6
16 5o 1 6 2o t70  ̄ 1 . 2 1 . 7 l . 1- '
4 .8 4 .6 O 2— O 5
1 8. o 1 2
4 .O O 3
4 . 3o O0,
17 3 1 .5
ii .1 . 1 6.馆 7 9J 1
l 3
6. o 5
3. 5 柏 .8 98 p 2
3 .9 9 6
3 .8 9 3
18. 0 1 5 1 8 2. l 5 1 78 — 1 . 0J 1 . 4 l. 3
较丰 富, 过潜在 震源区 内提 供的断层活 动 的长 度、 通 位错 量 、 移速率 位
等数据获得 M 。 u
疆庐
地震 0 6 2 . 1

6 7. 5
∞ 9 3. a. 3.1 .1 9 1 6 88 8 86
li i 畦 8

Op
1O 挠 2 . i . lg 3 l O 7 1 . 1 ∞. 6
3 . 9 3 . 9, 3 . 88p 9 1・ 8 9
3 l
l6 4 16 1 o 15 6 — "5 9 1 .6 i .4 1 . 6 t .6 1 7O 4 .o 0 7 。3 4 .8 O4 4.1 O 5 4. O O4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摘要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必须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区划。

本报告旨在介绍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步骤和方法,为相关研究和应对工作提供参考。

1. 引言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区划是指对特定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确定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和危险区,并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类型,调查与区划是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

2. 调查与研究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研究是地质灾害区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环境调查是对研究区域的地理、地质、水文、气候等基础情况进行综合了解。

通过收集地质地貌图、地质构造图、水文地质图等相关资料,了解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地质灾害历史等信息,为后续调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2 灾害历史调查灾害历史调查是对研究区域过去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了解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调查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损失等信息,可以评估灾害的潜在风险,为区划提供参考依据。

2.3 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是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实地勘察和观测,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特点。

通过现场调查可以获取地表形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详细信息,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为区划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3. 风险评估与区划风险评估与区划是基于调查与研究结果,对地质灾害潜在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和划分危险区的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资料处理与整理将收集到的各类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地质环境数据、灾害历史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等。

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地质灾害潜在风险的初步判断。

3.2 风险评估模型建立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研究区域特点,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统计模型、定性-定量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通过对模型参数的设定和计算,得出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

若不考虑震级上限 M u , k1 1
F (M ) 1 e
( M M0 )
震级与频度关系更为常见形式为:
N e M LnN M
地震区发生震级不小于M的地震年平均次数为N。
震级下限通常取 M 0 4 4.75
震级下限取值不能过大—可供统计分析的数据不足。 震级下限取值不能过小—历史数据遗漏引起误差。 震级上限估计方法:
地震危险性评定分析步骤:
(3)根据对该区地震等震线分布规律研究和强震 记录的分析,确定该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拟合适合本地区的地震动随震级和距离的关 系式。 (4)场点地震危险性评定,计算给定场点地震动 的概率分布。从这一分布可以得出给定场点 给定年限内具有任何概率水平的地震分布, 或给定年限给定地震动值得概率分布等。
*地震在时间t内发生n次的概率符合泊松分布
泊松过程的三个基本假定:
(1)独立性。事件可以在任一分段内独立地发 生,不受其他无搭接分段内事件数的影响。 (2)平稳性。在一分段内,时间发生的概率与Δt 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此分段在全体中的位置 无关。因此概率可表示为 vt 。 (3)不重复性。多个事件同时在一分段内发生的 概率远小于 vt ,可以忽略不计。
二、地震活动性分析
地震活动性指的是地震发生的时、空、强的规律。 *地震活动性分析所依据的资料 *地震地质资料 发震断层明显区-横切断层开槽观察; 圣安德烈斯断层大地震发生年代为公元260、 350、590、735、845、935、1015、1083、1350、 1550、1720和1857。平均150年发生一次。 发震断层不明显区-其他现象。 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出现10米高隆起,阿拉斯 加海湾的米德尔顿岛上五处明显上升海岸线经测定 年龄,表明像1964年这样大地震平均850年一次。

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1. 前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社会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地震危险性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工作方案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评估地震灾害危险性的方法和步骤,以支持决策者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应对措施。

2. 评估目标本评估工作的主要目标如下:- 评估地震发生的概率和频率;- 评估地震可能引发的灾害类型和程度;- 评估地震对不同区域和建筑物的可能影响;-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

3. 评估方法本评估工作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收集和分析历史地震数据,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等信息;- 利用地震学和地质学的知识,研究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运用地震危险性模型,计算地震的概率和频率;-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建筑结构知识,评估地震可能引发的灾害类型和程度;- 使用地震场模拟和损伤模型,评估地震对不同区域和建筑物的可能影响;-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

4. 评估步骤本评估工作将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地震相关数据,包括历史地震记录、地质地形图等;2. 进行地震学和地质学研究,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3. 构建地震危险性模型,计算地震的概率和频率;4.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建筑结构知识,评估地震可能引发的灾害类型和程度;5. 运用地震场模拟和损伤模型,评估地震对不同区域和建筑物的可能影响;6.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

5. 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将包括以下方面:-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减少灾害损失;- 规划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减少地震风险;- 提高公众的地震意识和防灾能力,加强教育和培训。

6. 结论本工作方案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评估地震灾害危险性的方法和步骤,可以为决策者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探讨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探讨
() 8 : P Z>z r =1 ( l ) 一 ̄( z栅 )( m, 1 n 公式 8 )
其 中, 中为正态 分布 的 累积分布 函数 。 1 4 险性 曲线 .危 由 以 上 的 震 源 评 价 结 果 、 重 现 关 系 和 衰减 关 系 ,如果 只考 虑震级 和 距离 对厂址 的 影响 ,那 么地震 动 的年超越 频 率可 以用 公式 ()来描 述 : 9
( 一 ( m翻 一x I mm m e 雄 m— el- ( 一 o
{— x [ : 一 ) l e p— mm mo1 )
( 公式 9 ) 其 中 ,v ( )是 地 震动 参 数 水 平Z 年 Z 的 超越 频 率 ; ( )震 区 i m。 内的 阈值 震级 的 平均 年超 越 概率 ;f 是 震 区i Mi 内的 震级 慨率 密 度分 布 ;f i 介于 震源 in 址之 间 的距 R是 ,厂

PM < <t<" ) ( mI n =J
( )m md
( 公式4 ) 那 么平 均再现 率 可以表 示为 公式 () 5 V[一 厂㈤ d 】 ( o M 1 m 公式 )

其 中 ,f x是 变 量X 联合 分布 ,这里 X() 的 的变量 X 是指 震级 m和 距离 r 。把所 有震 源 的 超越 概 率加起 来 ,就可 以得 到地 震动 的总 的 超越 概 率 。由于震 源 区的复 杂性 、再 现和 衰 减 关 系的经 验不 足 ,通 常用 数值 方式 来近 似 计算。 危 险 性 曲线 通 常 用 地 震 动 参 数 ( 如峰 值 地 面 加 速 度P GA或给 定 频 率 和 阻 尼 比 下 的谱 加 速 度S ) ,的年 超 越 概 率 来 描 述 。 a 结 果 曲线的 表达 形式有 两种 ,一 种是 纵坐标 为年超 越频 率的 对数 ,横坐 标也 是地 震 动参 数的 对数 ,即对 数一 数形 式 ;另一 种是 纵 对 坐标 为年超 越频 率的 对数 ,横 坐标 位地 震动 参数 的线 性 值 ,即 对数 一 线性 形 式 。危 险性 变化 通常 可以 用百分 比 危险性 曲线 来表 示 , 如 图2J ,分别 显示 了均值 、1%、5 % ( 5 0 中 值 )和8 %的 危险性 曲线 。 5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烈度区划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烈度区划

施工图设计:根据抗震设计结果, 绘制建筑结构的施工图,包括平面 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并标注抗 震构造要求和施工注意事项。
Part Three
烈度区划图是建筑结构抗震设 计的依据
烈度区划图能够反映地震动参 数的变化
烈度区划图能够指导建筑结构 的选型和布局
烈度区划图能够评估建筑结构 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 地震烈度区划的风险评估
智能化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抗震设计的精准 度和可靠性
跨学科融合:结合土木工程、计算 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推动抗 震设计的创新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精细化设计:注重细节,提高建筑 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抗震能力
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更加严格的 抗震设计标准和规范,确保建筑结 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针对不同烈度区划下的建筑结构,采取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 措施,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实际应用案例:介绍不同烈度区划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包括高层建筑、桥 梁、隧道等。
Part Four
地震灾害的不可预测性
地震烈度区划的局限性
地震烈度区划更新与完善 的重要性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X
01 02 03 04
05
Part One
烈度区划的定义: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不同地震烈度等级的区域。
目的:为抗震设防提供依据,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相应的地震作用。
区划的依据: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地表地质等因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与城市规划相 融合,以实现更高效、可持续的抗 震减灾。

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分析

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分析

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分析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定义定义:是指某一场地(或区域、地区、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可能遭受到的地震影响程度。

区分:危险性是一种风险;危害性是指在此风险而产生的损害;易损性在给定地震反应下,构件、结构或其它事物出现各种极限状态的条件概率或可能性。

地震危害性地震危险性易损性概念:4.1 (Hazard):(Risk) :(Vulnerability):= * Risk Hazard VulnerabilityDisaster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确定性方法是指地震危险性评定的结果都是确定的,不具有可能性或概率含义。

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地震构造法和最大历史地震法地震构造法工作步骤:根据区域地震地质资料,鉴别对厂址有影响的区域构造、地震构造区、活动构造。

根据构造区内、外已经发生过的最大地震、活动断裂带的长度或者分段长度,确定构造区或活动断裂上的最大潜在地震;将最大潜在地震沿活动断裂或地震构造区的边缘迁移至离厂址最近处,利用地震动衰减关系估算最大潜在地震在厂址所引起的最大地面运动值(通常为和反应谱)4.24.2.1a)1.2.3.PGA地震构造区分区图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分析最大历史地震法根据厂址历史上所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确定最大地面运动值(通常为和反应谱)本底地震(辽宁周边级)工程实例:在确定辽宁核电站厂址地震动参数时,应用了以上方法。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最大历史地震法:历史上该厂址所受的最大地震影响烈度为度,因此,将烈度转换成加速度后可得厂址地震加速度为两种确定性方法结果:最大值为(来自本地地震)b) PGA + 5.5PGA=254e 0.872M (R+15)-1.732689gal.177gal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是由()提出,特点是综合了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方面的统计特征,建立严格的数学模型,在场地地震危险性指标方面,采用了极值理论中的超越概率和平均重现期的概念。

地震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地震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如何进行地震区划?原则与方法详解
地震区划是指根据区域地震活动的特征和地震灾害危险性,将一
个区域分为若干个地震区。

它对于建设抗震设防的工程、制定地震应
急预案、规划城市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在进行地震
区划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和方法呢?
一、综合考虑地震参数
地震区划首先要考虑的是地震参数,例如地震震级、频度、时间
间隔、作用时间等。

此外,还要参考历史地震的分布、大小和时空分
布规律,综合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最终得出合理的地震
区划方案。

二、多维度研究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对地震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地震区划时,
还需要考虑地质构造的多个因素,如地层分布、断层分布、断裂带等。

同时,还要注意将影响地震活动的自然地理条件(例如海拔、气候等)考虑在内,以确保区划精度更高。

三、区划标准具体明确
地震区划标准必须具体明确,包括划分的区域范围、级别划分、
防震设防要求等内容。

一般来说,地震区划的标准应该以地震特性和
地震灾害风险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特征进行具体
划分。

四、实时监测动态反馈
地震区划要随时根据地震活动的变化进行调整,更好地预估和防范可能出现的地震灾害。

因此,对于已经进行地震区划的区域,要及时进行监测,每当发生一次重要的地震活动变化,都应该进行动态的反馈和调整。

同时,在执行防震设防和灾害应急预案时也要注意地震区划的更新和完善。

综上所述,地震区划应该综合考虑地震参数、地质构造、标准具体明确以及实时监测动态反馈等因素,以确保地震区划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ck
1.5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 存在的不足 二、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性方法 存在的不足
back
一、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存在的不足 确定性方法把地震的发生看作确定性的事件来分 析,这与现在对地震的认知是矛盾的,而且确定性方 这与现在对地震的认知是矛盾的, 法的不足之处还有它不能给出地面运动参数的发生概 率是多少。 率是多少。
back
2 地震小区划
2.1 地震小区划概述 2.2 地震小区划目的 2.3 地震小区划的任务 2.4 地震小区划的分类 2.5 地震小区划存在的问题 2.6 地震小区划的发展趋势
back
1.1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述
对未来地震作防震抗震准备时, 对未来地震作防震抗震准备时,就需要知道未来 的地震活动性,它是引起灾害的外因。 的地震活动性,它是引起灾害的外因。工程师在设计 一项工程时, 一项工程时,希望具体了解此工程在其寿命内可能遭 遇到的地震动强弱及其它特性,以便合理地进行设计。 遇到的地震动强弱及其它特性,以便合理地进行设计。 然而地震的发生和地震动的特性都不能精确地预测, 然而地震的发生和地震动的特性都不能精确地预测, 必须在概率含义上推测工程可能受到的地震威胁或危 险,这就是地震危险性分析。 这就是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小区划
Earthquake Hazard Analysis and Seismic MicrozonationLeabharlann 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小区划
1 地震危险性分析 2 地震小区划 3 主要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资 4 致谢
back
1 地震危险性分析
1.1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述 1.2 地震危险性分析目的 1.3 地震危险性分析内容 1.4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1.5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1.6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back
一、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 国际上使用的传统方法和步骤: I. 根据历史地震及地质构造资料, 根据历史地震及地质构造资料 , 确定各类震源区及 相对于场地的位置R 相对于场地的位置R; II. 选择控制地震(以震级M及震中距R 选择控制地震(以震级M及震中距R为参数)。根据 结构频段范围,从几组地震中选择最不利的1 结构频段范围,从几组地震中选择最不利的1~2组;
一.
):
要确定未来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可能发生对 这个场地有影响的地震的地点和强度;
二.
通过强震观测结果和现场详细研究,了解地震 波传播途径及其衰减特征;
三.
然后根据场地条件得出给定某个场地的地震危 险性评价。
back
2 1 R 7 场点 4 3
5 6
back
图1 地震危险性分析示意图
1.4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next back
实际资料和研究结果表明, 实际资料和研究结果表明 , 潜在震源区内的地震发 生率是非均匀的。 二级划分) 生率是非均匀的。(二级划分)
II.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第三条基本假设是地震 发生符合泊松分布, 发生符合泊松分布 , 泊松分布的假定意味着地震的 发生是无记忆的、 不相关的 , 发生是无记忆的 、 不相关的, 即将发生的地震与以 前发生过的地震无关, 一个刚发生过大地震的区域, 前发生过的地震无关 , 一个刚发生过大地震的区域 , 理论上存在很快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理论上存在很快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 这明显 与现有地震资料所反映出的现象不协调。 与现有地震资料所反映出的现象不协调 。 ( 分段泊 松分布) 松分布)
back
二、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性方法的发展趋势 地震科学研究的不完备性决定了认识不确定性的存 在。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达到了将地震现象表现出的 不确定性表达出来的基本目的。但是,同时这种方法在 其各个环节及其参数的确定中,又表现出其它的不确定 性。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使结果可能偏于不安全。正 是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关于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各个环节及其参数的确定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的研究 将成为当今地震危险性分析非常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next
back
III.
根据选定的M 根据选定的M及R从衰减曲线上确定该场地的最大地 面运动值(通常为水平向最大加速度) 面运动值(通常为水平向最大加速度)作为地面运动设 计参数;
IV.
根据局部场地条件影响,对上述参数作必要修正。
尽管在地震活动趋势分析中,在确定最大震级时, 尽管在地震活动趋势分析中,在确定最大震级时,有时 也应用一些数理统计方法,但就其本质,从总体上说, 也应用一些数理统计方法,但就其本质,从总体上说,它 仍属于确定性方法的范畴。 仍属于确定性方法的范畴。
next back
抗震规范进行设计;对于特别重要的大型建筑,如核电 站、海洋平台、大坝、大型化工设备等工程以及大城市, 通常要求对场地地震危险性进行专门研究,工程的抗震 设计则以此为依据。
back
1.3 地震危险性分析内容
要确定某个场地的地震危险性,需要做以下 三方面的工作(图1 三方面的工作(图1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长期以来,地震危险性分析沿着两条技术 途径发展着,即:
一. 二.
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性方法 这两种方法的基本点和区别
back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I.
潜在震源区(可以是线和面)内任何地方发生地 震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II.
潜在震源区内地震的平均发生率在时间轴上是个 常数;
III.
最突出的问题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第一条
next back
和第四条基本假设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在我国, 和第四条基本假设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在我国, 板内地震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特征比较典型, 板内地震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特征比较典型,在较大的区 域范围内地震的活动是不均匀的。 域范围内地震的活动是不均匀的。如果潜在震源区划分范 围较大,就无法满足“ 围较大,就无法满足“潜在震源区内任何地方发生地震的 可能性相同”的假设。 可能性相同”的假设。 另外,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还有诸如没有反映地震 时间的非平稳过程、不能反映特征地震的规律性、不能估 计没有发生过大地震的区域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等不足之 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back
2.1 地震小区划概述
我国现行地震区划图只能提供“一定地区( 我国现行地震区划图只能提供“一定地区(不小 于几十平方公里)在今后一定时期内, 于几十平方公里)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 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即基本烈度。因此, 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即基本烈度。因此, 地震区划图不可能用于预测地震破坏作用在小范围内 的变动。 的变动。然而人们根据震害经验早就认识到地震破坏 作用的大小在几百米以至几十米以内也可能出现显著 差异。 差异。在特定工程场地进行抗震设计时考虑这种差异 无疑具有极大重要性。因此, 无疑具有极大重要性。因此,在地震区划和抗震
III.
地震发生符合泊松分布,即假定地震事件是独立 的、随机的(即地震发生时间、震源坐标、震级 等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出现);
next back
IV.
一个地区内(潜在震源区内)地震次数随次数和 震级增高以指数形式减小,大小地震之间的比例 关系可用古登堡-里克特震级-频度关系表示;
V.
场地地震动参数是震中距和震级的函数。
back
图2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性方法基本步骤
back
这两种方法的基本点和区别 这两种方法的基本点是:对某一给定的场地, 这两种方法的基本点是:对某一给定的场地,评价 其在工程有效使用时期内, 其在工程有效使用时期内,其地面遭受一定地震强度的 危险性。 危险性。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确定性方法把地震的发 生看作确定性的事件来分析场地的地震动参数, 生看作确定性的事件来分析场地的地震动参数,结果为 确定性的表述;概率性方法把地震的发生看作随机事件, 确定性的表述;概率性方法把地震的发生看作随机事件, 把地震和地震动参数看作随机变量和随机过程, 把地震和地震动参数看作随机变量和随机过程,用概率 分析方法确定场地的地震动参数, 分析方法确定场地的地震动参数,结果是以概率的含义 描述的。 描述的。
back
1.2 地震危险性分析目的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目的就是为工程的抗震设计则提 供依据。当前, 供依据。当前,地震危险性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地震区划 和具体场地地震动的估计, 和具体场地地震动的估计,前者服务于一般结构的抗震 设计或土地利用, 设计或土地利用,后者服务于特殊的或重大的工程建设 项目,如核电站。 项目,如核电站。不同重要性的结构和地区地震资料的 多寡对地震危险性的要求可以又有不同的深度。 多寡对地震危险性的要求可以又有不同的深度。对于一 般房屋建筑可以只要求一个地震危险性区划图, 般房屋建筑可以只要求一个地震危险性区划图,即可按
back
二、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性方法 国际上使用的传统方法和步骤( 国际上使用的传统方法和步骤(图2 I. ):
根据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地质构造的研究, 根据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地质构造的研究 , 确定 区域在潜在震源( 区域在潜在震源(区)及其最大地震强度;
II.
按照潜在震源区的震级-频度关系和对潜在震源区 地震活动性的认识, 地震活动性的认识 , 给出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 参数;
back
1.6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 的发展趋势 二、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性方法 的发展趋势
back
一、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的发展趋势 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 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 现在只在某些特殊工程(如核电厂) 现在只在某些特殊工程(如核电厂)厂址的地震危险 性分析工作中才会使用 。
back
2.3 地震小区划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