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临床症状
猪瘟有哪些主要症状?怎样防制?
猪瘟有哪些主要症状?怎样防制?#猪瘟有哪些主要症状?怎样防制?#( l )症状临诊上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及非典型性4 种。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皮肤和勃膜有紫给和出血,或生前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此型多见于新疫区发病初期。
急性型:病猪食欲显著减退或停食,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脸完全封闭,体温升到40 . 5 ℃一41 . 5 ℃,呈稽留热。
四肢软弱无力,全身肌肉震颤,呈怕冷状,精神差,喜卧,弓背,病猪多时则堆卧在一起。
病猪耳翼、颈部、下腹部、四肢内侧、外阴等处常有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点。
仔猪发病时,表现出神经症状,运动失调,感觉过敏,触动时发出尖叫声。
病初便秘,粪便发黑,如算盘珠子。
病猪后期腹泻,液状粪便淡黄或淡绿色,呈消化不良状。
病猪在感染后10 一20 天死亡。
慢性型:多因急性不死而转为慢性或开始即呈慢性经过。
除伴有急性症状外,有的皮肤表现为苍白贫血状态,食欲时有时无,体温时高时低,大便时干时稀,逐渐消瘦,死亡。
非典型性:通常认为是病猪先天感染猪瘟毒株或生后感染弱毒株所致。
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这类病猪白细胞总数显著减少,食欲不振、结膜炎、皮炎、腹泻和运动失调。
病猪体温正常,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
先天感染猪瘟病毒时,母猪表现为流产,木乃伊胎、畸形胎、死产、弱仔或产出部分外表健康的带毒猪。
这类外表健康的仔猪,生后几个月内表现正常。
随后,可见轻度厌食、结膜炎、皮炎、腹泻、共济失调、后躯麻痹,最终死亡。
( 2 )防制对于猪瘟,目前尚无临床使用的药物,应注意平时的预防工作:①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减少疫病的传人。
如从外地购人种猪时,需隔离观察半个月以上无异常时,进行预防注射后,合群饲养。
②平时要抓好预防接种。
一般在小猪出生后15 一20 天注射一次,断奶后再注射一次;对种猪的预防接种,一般是一年一次。
③要搞好圈舍内外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消毒药品可选择2 %一4 %烧碱溶液、10 %生石灰乳、30 %草木灰水等。
猪瘟临床症状 猪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猪瘟临床症状猪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
猪如果感染猪瘟后,经常表现出精神沉郁、不愿活动。
强迫站立时表现弓腰或畏寒姿势,食欲下降或厌食。
感染后6天内体温可高达41~42℃甚至更高。
病猪畏寒,出现扎堆现象。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瘟的临床症状。
随着病程的发展,猪群中发病数量增加。
后期在猪的腹部、鼻唇部、四肢内侧及身体的末梢部位出现紫红色斑块,指压不褪色。
急性猪瘟的症状
猪如果急性感染猪瘟,大部分在感染后l0~20天死亡。
亚急性感染猪症状稍轻,一般在30天内死亡。
慢性感染根据临床表现
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及白细胞减少。
几周后食欲和外表出现明显的败改观,体温降至正常或稍高。
第三阶段表现精神沉郁和厌食,直肠温升高,直至临死前下降。
慢性感染猪发育严重迟滞,有皮肤病变,站立时常见弓腰。
这类猪可能存活l00天以上。
先天性猪瘟的症状表现
先天性感染可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及弱胎,而且弱胎可能表现震颤。
子宫内感染的仔猪常有皮肤出血。
新生仔猪死亡率高,但也有部分宫内感染猪能够康复。
“后发病”型猪瘟的发病症状
先天性感染的猪可能在开始的较长时间并不发病,而在几个月之后出现轻度的厌食、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腹泻和运动障碍,体温正常。
这种猪可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死亡。
猪瘟临床症状
猪瘟临床症状猪瘟俗称"烂肠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疫病,是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猪瘟临床症状: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猪瘟临床症状,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
流行特点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
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
临床症状典型病例表现为最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程,死亡率高。
最急性型较少见,病猪体温升高,常无其他症状,1~2天内死亡。
急性型最常见,体温可上升到41℃以上,食欲减退或消失,可发生眼结膜炎并有脓性分泌物,鼻腔也常流出脓性粘液,间有呕吐,有时排泄物中带血液,甚至便血。
初期耳根、腹部、股内侧的皮肤常有许多点状出血或较大红点。
病程一般为1~2周,最后绝大多数死亡。
亚急性型常见于本病流行地区,病程可延至2~3周;有的转为慢性,常拖延1~2个月。
表现粘膜苍白,眼睑有出血点。
皮肤出现紫斑,病猪极度消瘦。
死亡以仔猪为多,成年猪有的可以耐过。
非典型病猪临诊症状不明显,呈慢性,常见于“架子猪”。
剖检时急性型以出血性病变为主,常见肾皮质和膀胱粘膜中有小点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常出现出血性肠炎,以大肠粘膜中的钮扣状溃疡为典型。
治疗措施:第一天:肌肉注射可选用血清免疫肽(国浩高科)200斤/支,同时搭配柴胡注射液。
第二天:国浩核酸肽十血清免疫肽(国浩高科)注射。
保持大便通畅、猪体温超过40.5度可耳尖、尾尖、蹄叶放血,也可在退烧穴埋放中药“牛痘丸.”。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主要感染猪科动物,包括家猪、野猪等。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的相关信息。
流行病学特点:1. ASF病毒具有极强传染性和致病性,可通过接触病毒源感染猪只。
人类也可能通过接触感染病毒。
2. ASF病毒能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不易被常规消毒剂杀灭,因此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
3. ASF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如病猪之间的接触、饲养管理以及食用污染的饲料传播。
临床症状:1. 高热症状:患病猪只体温急剧上升,初期可达40°C以上。
2. 沉闷食欲:患病猪只食欲下降,甚至拒食。
3. 呼吸困难:患猪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喘息现象。
4. 皮肤症状:患病猪只皮肤表现为紫绀、腹部和四肢霜状斑块。
5. 出血性症状:患猪可出现鼻、直肠、输尿管等嗜血区域出血。
6. 死亡率高: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只死亡率较高,通常在7-10天内死亡。
防控措施: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控措施:1. 加强从疫源国进口猪肉和猪产品的检疫检验,防止病毒带入。
2. 未确定疫源国时,禁止非法进口(包括行李物品)疫区猪肉和猪产品。
3. 强化养殖全程的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猪群的健康监测和外来猪只的隔离观察。
4. 强化饲养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饲养环境,清理污秽物,控制饲料和饮水的卫生质量。
5. 严禁食用未经检验合格、来源不明的猪肉和猪产品,确保食品安全。
6. 做好发现疑似非洲猪瘟患猪的报告和隔离工作,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并进行病情调查和溯源工作。
7. 做好动物禁区、隔离区、屠宰场和批发市场的卫生管理,加强病媒生物的防控措施,有效减少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
总结: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致命性。
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加强进口猪肉的检疫管控、强化养殖环境卫生管理、禁止非法进口疫区猪肉等措施。
猪瘟临床症状
猪瘟的临床症状:其特征为急性经过,高热稽留,败血症,白血球减少,小血管变性引起内脏器官出血、坏死和梗塞等变化。
根据临床症状和其他特征,猪瘟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类型。
(一)、急性型:病猪表现呆滞,呈弓背、怕冷、低头垂尾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明显(41℃-42℃),高温常稽留至垂死,才急剧下降。
有的猪只在体温上升后,即停止吃食,脓性结膜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先便秘,后腹泻,偶见带血带脓;全身皮肤重点部位(腹下、鼻端、耳和四肢内侧等少毛部位)出血、发绀非常明显;母猪流产。
病程7-10天,病死率为70%-80%,如发生在哺乳仔猪,最大特点为神经症状、运动障碍、转圈、死前角弓反张、抽搐。
最急性猪瘟常缺乏明显病变。
1、急性和亚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
2、脾脏边缘性梗死。
3、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外观。
4、肾脏针尖大的出血斑,以皮质表面常见,外观呈火鸡蛋样。
5、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出血点或出血斑。
(二)、慢性型:主要见于幼龄猪,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口腔黏膜上伪膜明显,还出现溃疡,猪衰弱,出血处出现坏死。
慢性型猪瘟病程可以分为3期。
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状况显著改善,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但仍有白细胞减少,此时为第二期。
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症状,体温再次升高直至临死不久才下降。
病猪生长迟缓,常有皮肤损害。
慢性猪瘟病猪可存活100天以上,如果不死亡出现僵猪。
慢性猪瘟出血和梗死变化不明显,但回肠未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坏死和溃疡变化,呈纽扣状。
(三)、迟发性猪瘟:迟发型猪瘟是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的结果。
胚胎感染低毒猪瘟病毒,产下正常仔猪,则终生有高水平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对猪瘟病毒的中和抗体,这是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
感染猪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传染性、致死性极高的猪病,一旦出现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高热:非洲猪瘟的患猪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可达41℃以上。
2.食欲不振:患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口渴,甚至拒食现象。
3.呼吸困难:患猪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皮肤出血:患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急剧下降,出现皮下出血、鼻出血、咳血等症状。
5.全身乏力:患猪会出现全身乏力、行动不便的现象。
1.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例多发生在盛行地区,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2.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确定病因。
3.实验检测:常用的非洲猪瘟实验检测方法有ELISA、PCR等,在实验室中对病毒进行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4.病理学检测:可以对死亡猪进行尸检,观察猪体内的器官是否出现出血、浑浊等症状特征,以明确病因。
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清洁工作,卫生条件要严格把控,生物安全措施要得到加强。
2.加强猪只检疫:新引进的猪只或者有病症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确保猪场不受病毒的感染。
3.强化疫苗接种:科学选用效果较好的非洲猪瘟疫苗,对猪群进行强制性接种,防止病毒扩散。
4.保持免疫屏障:养猪户若发现猪有非洲猪瘟的症状,要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
另外,要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保持免疫屏障,防止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猪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比较困难。
养猪户应当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范意识,认真遵守相关防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证猪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唯一能够感染猪类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可以通过血液、鼻涕、粪便、尿液、精液和肉类等进行传播,疫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
临床症状感染ASFV的猪类通常会在感染后5-14天内出现症状。
病情发展较快,并会快速传播。
临床症状通常为以下两种类型:1. 高热型:热度达到41摄氏度,体温持续升高,再伴随着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持续性呕吐和腹泻。
这些症状都与 ASFV 造成的大量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2. 出血型:这种类型的 ASFV 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感染猪会出现全身多处出血现象,包括皮下淤血、眼结膜充血、肺部渗血和肺水肿等症状,常常伴随或不伴随高热。
防控措施1.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
饲养员和农民应该强化动物健康与病症的防范,并且及时报告疫情。
针对 ASFV 提供监测报告,并隔离感染猪只。
在发现疫情时,必须立即通报局部卫生部门,遵循相应的处理流程。
2. 健全消毒体系。
ASFV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需要严格的消毒体系来避免其传播。
所有猪舍、设备和工具都必须定期进行消毒。
3.隔离感染猪只。
ASFV 极易传播,当在一个农场内发现感染猪只时,应该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至其他类群。
4. 在猪舍内加强昼夜温度统计,并保证舒适温度。
ASFV 高传染性、严重危害生猪健康,其传播方式也与环境影响非常相关。
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等不宜改变猪舍环境搬动猪只。
5. 停止向 ASFV 疫区传输猪只和猪肉。
停止过去批量转运猪只的做法,优先消费本地猪肉,并严格控制猪肉的进口和出口。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是高热、消瘦、呼吸困难、眼结膜充血、皮肤出血、腹泻、呕吐等症状,患病猪只可在几天内死亡。
非洲猪瘟除了对猪产生严重的危害外,在部分国家也已经对猪肉产业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流行病学非洲猪瘟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患病或病毒带原的猪、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饲料、饮水、运输工具、人群交往等。
疫区的猪只如果未进行有效管控,极易引起猪间传播,从而造成疫情扩散。
临床症状非洲猪瘟潜伏期为3到5天,随着病毒在体内的繁殖,猪只会出现患病症状。
腹泻、呕吐、瘦弱、食欲不振是较为明显的症状,而高烧、呼吸困难、眼结膜充血则较为严重。
在被感染后的48小时内,部分猪只会出现回翻眼珠、僵硬、瘫痪或鼻血等症状。
死于非洲猪瘟的猪只常常有皮肤出血、止血时间延长、肝脾肿大等症状。
防控措施为了防控非洲猪瘟的爆发,需要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可行的防控措施:1.完善的卫生和消毒措施:饲料、运输工具等容易受到病毒污染的物品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
病区内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也需要全面消毒和管理。
2.隔离猪只:在出现疫情后,需要对患病猪只实行隔离措施,以防止猪只之间的疾病传播。
3.强化防疫检查:在进出疫区的猪只和物品上增加管控,加强防疫检查,提高防疫意识,增强疾病防控的能力。
4.提高免疫力:由于非洲猪瘟没有特效药物,提高猪群的免疫力是避免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控制其传播需要从源头进行防控。
只要加强卫生和消毒措施,定期开展防疫检查,定期加强隔离和管理等措施,才能保障猪肉产业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让大量的猪只免于被感染和死亡的危险。
常见猪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常见猪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一、猪瘟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各年龄、品种、任何季节都可流行,传染性极强,是对目前养猪业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
1、症状:一般为高热稽留,体温高达40℃以上,病程短则1天,长者达21-30天。
初期猪群仅有一头至数头发病,经1周左右同群相继发病,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
急性死亡的可视黏膜和腹部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
亚急性和慢性死亡的则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眼角处有多量脓性分泌物,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特别是耳、腹下、四肢、会阴等处。
脾脏中部梗死,回盲部有规则性纽扣状溃疡。
针尖状出血是各器官的典型症状。
有时可见扁桃体溃疡,舌、唇、齿龈结膜有时也可看到溃疡。
2、防治:坚持自繁自养,搞好预防工作,仔猪在出生后21日龄进行首免,普通猪瘟细胞苗4头份/头;60日龄进行二免,宜用猪瘟组织苗4头份/头;对受威胁猪场仔猪可在出生后进行超前免疫,猪瘟组织苗2头份/头,1.5小时后再吃初乳;对于外购仔猪应1周内进行猪瘟免疫,1月后做二免;对于母猪应于每次产后21天与仔猪同时防疫4头份/头;公猪每年春秋两季两次防疫。
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用猪瘟高免血清配合抗生素有一定疗效,但治愈率不高,建议淘汰病猪。
二、伪狂犬病该病由伪狂犬病毒引起。
笔者发现本病在有些地区有流行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1、症状:1-3日龄仔猪都很正常,第4天就发现有仔猪眼眶发红,闭目昏睡,体温升高到41-41.5℃,精神沉郁,口角有大量泡沫或流出唾液,有的病猪呕吐或腹泻,其内容物为黄色,遇到声音刺激,兴奋和鸣叫,有的病猪后腿抬起呈“鹅步式”。
有的以神经症状为主,出现肌肉痉挛性收缩,角弓反张,仰头歪颈,有的呆立不动,头触地或头抵墙,死亡率很高。
母猪则可能出现厌食、便秘或结膜炎,很少死亡。
有的母猪分娩延迟或提前,有的产下木乃伊或流产,所产弱仔一般2-3天内死亡。
2、防治:预防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近年来,血清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猪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猪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帮到你。
猪瘟的症状发病期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1、急性型猪瘟①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②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
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
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
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
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症状】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脾脏有梗寒,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
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
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
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
2、慢性型猪瘟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
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症状】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变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
3、温和型猪瘟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2020年第10期产出4~6头仔猪时,开始全体产仔母猪补充能量合剂,以期达到尽快产完的目的。
建议怀孕前期大圈饲养,增加运动力,为产仔打下基础。
母猪妊娠后子宫逐渐增大,韧带也随之逐渐拉长,并慢慢挤占胃肠道空间使其偏移;当母猪产完后子宫体松弛下来,恢复如初也需要一个过程;长期被挤占的胃肠空间瞬间得到缓解;这时带仔较多的母猪,需要大量的能量和水来补充仔猪的营养需求,而规模化猪场产房大多采用定时饲喂法,根据母猪带仔多少来确定饲料投放量的方法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普遍的作法是无论大小统一饲喂量,所以带仔多的母猪往往得不得充分的饲料来源,每当开始饲喂时,这些饥饿的母猪就显得格外激动,往往扭转致死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应对策略:产后2~3d 母猪逐渐开始采食,5~7d 基本恢复正常采食量,母猪自身需要采食2kg 饲料,每生一头仔猪母猪需要增加0.5kg 饲料,以此类推,可以少添勤添逐渐增加。
随着仔猪快速生长,尤其是产后2周,母猪采食量明显增多,每天饲喂前细心观察采食和饮水,只要细心耐心观察,及时护理,产后扭转发生的几率就会较大程度地避免,但梭菌除外。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动物疫病,其由猪瘟病毒引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猪业的发展。
现阶段,猪瘟暴发的原因有很多,一旦病毒蔓延就会让养猪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对猪瘟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科学防控措施,供参考。
1临床症状大多数养猪场暴发的猪瘟病毒都是急性型,此型猪瘟的潜伏期是1~3d 。
其临床症状为体温骤升至40℃以上,畏寒、嗜睡、过量饮水。
一些病猪还可能存在眼结膜炎症。
在猪瘟病毒感染前期,通常会出现便秘,在后期转化为腹泻等。
同时,病猪的皮肤,如耳后、四肢等部位会出现出血点。
一些病猪在感染猪瘟以后会出现神经性病症,严重时会昏迷不醒,出现炎症,如肺炎等症状。
此型猪瘟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其临床症状为体温忽上忽下,不再饮食,便秘与腹泻交替进行,形体消瘦,时常陷入昏迷状态。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毒对猪类的感染性极强,几乎所有感染的猪都会死亡。
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如下:一、流行病学特点:1. 病毒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野猪或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
2. 病毒耐久性:猪瘟病毒在水中可存活3个月以上,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
3. 属于法定报告疫病:国际上猪瘟被列为OIE法定报告疫病,即任何国家或地区发现猪瘟都必须报告。
4. 无特异病灶:猪瘟在猪体内无特异病灶,组织病变比较广泛。
二、临床症状:1. 高热:感染猪出现急性高热,在40~42℃之间。
2. 食欲减退:患病猪食欲明显减退或完全停食。
3. 体重下降:患病猪体重迅速下降。
4. 呼吸道症状:出现喘息、呼吸急促,咳嗽,鼻孔透明液体的分泌物增多。
5. 皮肤症状:皮肤出现发白、发红、发紫、发黑等颜色变化,耳朵尖端易出现青紫色肿胀。
6. 消化道症状:黏膜出现出血,可见黏液性或血液性腹泻。
7. 死亡率高:感染猪死亡率极高,一般在80%以上。
三、剖检变化:1. 脾肿大:猪瘟病毒在脾脏大量繁殖,导致脾脏肿大。
2. 肝脏异常:肝脏颜色变暗、肿大,肝表面呈现灰白色坏死斑点。
3. 出血点和淤血:猪体各部位可见出血点和淤血,皮下、内脏器官、肌肉组织等处可见淤血现象。
4. 淋巴组织异常:淋巴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等明显肿大。
5. 肺炎变化:猪瘟病毒可引起肺部病变,肺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
四、防控措施:1. 提高病毒检测水平:建立猪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能力。
2. 定期免疫:采取疫苗免疫措施,给猪群注射猪瘟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
3. 严格执检:加强入场猪的执检,对疫区的猪进行屠宰检验,不合格的不予销售。
4. 隔离措施:发现疑似猪瘟的猪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猪也要进行观察和隔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属于严重的畜牧业经济疾病。
该病毒在猪的体内可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并破坏猪体内各组织器官,引起猪的高热、厌食、精神萎靡、皮肤潮红、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导致猪的死亡。
该病毒不具有人畜共患性,只能感染猪。
诊断:1、症状诊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猪呈现明显症状,包括严重的烦躁呻吟、高热、厌食、眼眶肿大、嗓音沙哑、头部以及四肢多发性出血点等,表现与一般的病毒感染有较大的区别。
2、病症分析:根据猪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在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病毒后,猪体内将出现急性死亡现象,死亡率达到100%。
3、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是非洲猪瘟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非洲猪瘟病的基础研究、病毒学探索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防治:1、加强外部防御:因为非洲猪瘟病毒是高度传染性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所以在外部防御方面,要加强卫生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通风等措施。
2、堵塞病毒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途径很多,如车间工人、采购人员、运送猪的车辆等。
因此,要严格落实车辆消毒、人员消毒等措施,尽量减少病毒传播的途径。
3、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
在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的质量和使用方法,实时监测猪群的状态和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总之,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非常严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以给猪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只有在加强外围防御、堵塞病毒的传播途径,并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的同时,才可能控制病毒的传染,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该病毒对猪的感染性极强,造成的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猪的养殖业。
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控措施是研究和防治该疾病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非洲猪瘟。
一、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非洲猪瘟的病原体属于病毒,主要通过飞腾昆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食物、粪便、肉类等途径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
一旦发病,疫情蔓延迅速,易造成大规模猪只的死亡。
非洲猪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非洲大陆、欧洲、亚洲等地区。
二、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急性型猪瘟急性型猪瘟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烧、厌食、精神萎靡、呕吐、腹泻、起初粪便正常,随后变成者血便、黑便或水样便;猪体表现呼吸急促、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瘀点或瘀斑。
病程短,患病的猪常在短时间内死亡。
2.亚急性型猪瘟亚急性型猪瘟的临床症状也比较明显,主要为高热、厌食、猪体状态不佳、发病率较高。
病程比急性型猪瘟略长,患病的猪多数也在短时间内死亡。
3.慢性型猪瘟慢性型猪瘟的临床症状比较隐匿,主要表现为猪体消瘦、厌食、长期发烧、呼吸困难以及皮肤和黏膜出血等,此类疾病多数病猪虽存活,但对猪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等有着严重影响。
三、非洲猪瘟的剖检变化1.病变主要分布在淋巴组织中,如肠系膜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脾脏等处,呈増大、淋巴组织坏死、软化等特征。
2.肝、脾和肺组织可出现出血斑点,甚至呈现明显的出血充血状态。
3.消化道内可见出血、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
4.其他病变包括肺部出血、皮下出血、心脏和肾脏充血等。
四、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饲养管理方面养殖场要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做好消毒工作;猪舍要保持干燥、通风良好,适时进行清洁消毒;要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进行隔离等处理。
2.疫苗防控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是非常重要的。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瘟检验检疫方式与处理方法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瘟检验检疫方式与处理方法在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猪瘟检验检疫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猪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病死率高,传染性强,对于猪场和养猪业来说,是一种极具威胁性的疾病。
对生猪屠宰检疫中的猪瘟检验和处理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一、猪瘟检验检疫方式1. 临床症状观察:在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首先要对猪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猪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同时还会出现皮肤发绀、眼结膜充血、腹部水肿等症状。
通过对猪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猪瘟感染。
2.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猪瘟检验方法。
通过对猪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可以发现猪体内是否存在猪瘟病毒的抗体。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早期诊断,还可以用于对猪瘟疫情的监测和控制。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猪瘟病毒的存在。
通过PCR技术对病毒基因进行检测,可以在短时间内确定猪体内是否存在猪瘟病毒。
这种方法在猪瘟疫情的早期控制和病原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隔离治疗:一旦发现猪群中存在疑似猪瘟感染的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将疑似感染猪隔离在专门的隔离病房内,对病猪进行治疗和观察,同时对猪舍和器具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2. 消毒措施:猪瘟病毒对消毒剂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在进行消毒处理时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一般来说,酚酞和漂白粉是比较常用的消毒剂,可以有效地杀灭病毒。
在对猪舍和器具进行消毒处理时,要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程序进行,确保每个角落都受到消毒。
3. 疫区封锁:一旦发生猪瘟疫情,应立即对疫区进行封锁,禁止疫区内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流通。
同时要对疫区内的人员、车辆、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防止病毒的传播。
对于疫区外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也要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检疫,以防止病毒的扩散。
4. 紧急扑杀: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紧急扑杀措施,对病猪和潜在感染的猪进行集中扑杀,以防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猪瘟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过程
猪瘟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过程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易感,具高度传染性,发病无季节性。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瘟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过程。
猪瘟临床症状表现
(l)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症状急剧,体温升高到42摄氏度,精神极度沉郁,卧地不起,病猪皮肤、粘膜紫绀出血。
(2)急性型本型最多见,突然发病,病程1~2周,少食或不食,体温持续高热在40摄氏度~42摄氏度,病猪寒战,鸣叫,喜喝冷水,结膜潮红发炎,有些病猪有神经症状,震颤、痉挛、抽搐,初期粪便呈干球状,后期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3)慢性型病情较缓和,病程可达20~30天以上,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能不表现症状,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或产下的仔猪体质虚弱,出现震颤,最后死亡。
猪瘟的病理变化过程
全身淋巴结肿大,暗紫色,切面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会厌软骨和喉头粘膜、膀胧粘膜、心外膜、胸膜、肠浆膜、腹膜及皮下等处有大小不-的出血点或血斑。
肾呈土黄色,表面散有小红点(如麻雀蛋),脾有梗死灶,慢性猪瘟大肠粘膜有出血和坏死,在回盲瓣口、结肠粘膜上,可见大小不-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粘膜表面.
猪瘟的防治方法
本病无有效治疗方法,各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主要是加强预防工作,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
对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猪,可用抗血清治疗。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猪病,一旦发生将对养猪业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ASF属于禽流感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
病毒通过病毒携带的蚜虫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病猪排泄物、血液、肉类和饲料等途径感染其他猪。
在疫情期间,猪场的交通流量、猪只密度等因素也会增加病毒的传染风险。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型:突然出现高热、抖动、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咳嗽、结膜炎和体表出血等症状。
3.慢性型:病变缓慢,往往出现体重下降、皮毛变硬、色素沉着、食欲不振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只死亡。
三、防控措施
1.强化猪场管理:定期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减少猪只密度、注意隔离新入场的猪只等。
2.建立完善的防控措施:防疫隔离、病例报告等。
3.扩大兽医监管力度:加强检疫力度、加强畜牧业生产力度。
4.统一杀病体处理方式:及时处理死猪、杀病体,严禁私自出售或处理。
5.提高养猪业人员的防范意识:教育养猪业人员了解ASF的病情及防控知识,增强预防意识。
6.严格控制非洲猪瘟疫情: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控体系,打击非法交易、禁止走私猪只等非法交易。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 养猪技术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养猪技术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
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如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防控难度,并给养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瘟的流行特点猪瘟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绵延性。
猪瘟从经常发生的大流行转变成地区性散发性流行,且呈现绵延性、波浪性、周期性的特点。
1个周期一般为3~4周,疫点明显变少,往往呈散发性流行。
广泛性。
我国各个省市均能够发生或者流行该病,且都能够分离到强毒株。
据报道,我国猪群中感染猪瘟病毒的阳性率平均达到15. 3%,最高时能够达到54%左右。
非典型性。
成年猪基本不会发生典型性猪瘟,尤其是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能够超过752天带毒,且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带毒母猪配种妊娠后,能够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并导致自身发生繁殖障碍。
所产后代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无法产生免疫应答,反而引起免疫耐受。
同时,能够持续向外排毒导致健康猪群发生感染,促使猪群中长时间存在病毒。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通常在发病和流行初期容易发生,病猪具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大部分突然死亡。
急性型。
大多数猪场都比较容易发生该类型,一般具有24~72 h的潜伏期。
病猪典型症状是精神沉郁,发热,体温升高达到40~42℃,怕冷、寒颤,嗜睡,往往卧地,增加饮水。
有些发生呕吐,结膜发炎,眼睑被脓性分泌物黏住。
感染早期,通常会发生便秘,排出附着有大量白色肠黏液的粪便。
随着症状的加剧,后期发生水样腹泻,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丝的粪便,且散发腥臭味。
另外,病猪耳后根、鼻端、四肢内侧以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存在针眼大小的出血点,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褪色,腹股沟淋巴处发生肿大。
仔猪感染该病后,还会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如磨牙、侧卧、转圈、后退、四肢游泳状划动,严重时甚至陷入昏迷,且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往往会呈现坏死性肠炎、肺炎等症状。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致死性的猪传染病,主要通过口鼻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尿液、血液、食物、饲料及器具等途径传播。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全年均可发生,但在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以仔猪和生猪为主要发病群体,潜伏期一般为3-5天,在饲养场环境和管理不良的情况下,传染速度非常快,导致病害扩散迅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1. 食欲下降、精神萎靡:非洲猪瘟病毒可直接或间接引起猪的食欲下降,病猪的精神状态非常差,表现为深呼吸、精神与神经紧张,有的病猪还会突然出现兴奋状态。
2.高烧、呼吸困难:病猪的体温可达40℃以上,但体表不发热,病猪的呼吸困难,气喘和鼻涕液增多。
3.皮肤暴发、眼结膜充血:病猪的皮肤常常呈现出瞬间暴发、紫斑状、充血和出血等症状。
眼结膜充血是非洲猪瘟的主要特征之一,通常在感染后1-2天内开始出现。
4.病变扩散、病程加剧:病猪的病变通常扩散至内脏器官,如肝、肾、脾、心脏和肺。
从发病到死亡,病猪的病程通常只有5-7天,最长也不过10天。
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非洲猪瘟疫苗是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每年进行定期接种,可以提高猪群的抗体水平,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2. 环境清洁:病毒的存在与猪舍的卫生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和通风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3. 在猪舍内禁止外来者入内:非洲猪瘟主要通过人群交叉感染和器具等途径传播,因此,在猪舍内禁止外来者入内,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总之,非洲猪瘟是严重影响猪肉质量和猪肉产量的疾病,在防疫和控制措施的实施中,必须重视预防和治疗,加强猪群的管理和监测,尽快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以控制和消除非洲猪瘟的病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发生猪瘟疫情时,必须严格隔离、消毒,并对健康猪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临床治疗上无特效药剂,一般采取综合治疗与对症治疗,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同时使用中药验方,初期有一定疗效。
2、慢性猪瘟。病猪体温升高不明显;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一般病程超过一个月;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肤坏死或脱落。慢性猪瘟存活者严重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3、非典型猪瘟。又称亚临床猪瘟。临床症状与解剖病变不典型,发病率与死亡率显著降低,病程明显延长,新生仔猪感染死亡率较高,大猪一般能耐过;怀孕母猪感染出现流产,出现胎儿干尸,死胎及畸形胎。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急性、热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也是一种毁灭性传染病,遍及全世界。巴黎国际兽医局的国际卫生法规已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目前有20多个国家宣布消灭猪瘟,我国尚未消灭。
一、临床症状
1、急性猪瘟。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精神沉郁、怕冷、嗜睡;病初便秘,随后出现糊状或水样并混有血液的腹泻,大便恶臭;结膜炎、口腔粘膜不洁、齿龈和唇内以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出血斑;后期鼻端、唇、耳、四脚、腹下及腹内侧等处皮肤上有出血点或斑。常继发细菌感染,以肺炎或坏死性肠炎多见。
4、迟发型猪瘟。是先天感染的后遗症,感染猪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表现症状,数月后出现轻度厌食、不活泼、结膜炎、后躯麻痹,但体温正常,可存活半年左右后死亡。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可表现群发性流产、死产、胎儿干尸化、畸形和产出震颤的弱仔猪或外观健康实际已感染的仔猪。
二、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例一般无明显病变,或仅见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少量出血点。急性病例以泛发性出血性素质为主,呈败血症变化。最具诊断价值的病变是: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周围出血明显,整个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纹理;脾脏不肿大或稍大,表面及边缘可见红黑色出血性梗死,大小不一,突出于被膜表面;肾脏一般不肿大,表面有密集或散在的出血点或斑(雀蛋肾);盲肠、回盲瓣口及结肠粘膜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纽扣状溃疡;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慢性病例由于钙磷代谢紊乱,在肋软骨连合处有一条污黄色紧密、完全或部分钙化线,永不消失。临床上猪瘟往往因继发细菌感染使病变复杂化。
三、诊断
根据猪瘟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抗生素治疗无效等综合分析后作初步诊断,有条件时可进行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作进一步确诊。
四、防治措施
1、消毒:制定完善的消毒方案,选择高效、低毒、广谱、廉价的消毒剂,定期进行栏舍及环境消毒,是杀灭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保证生猪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2、加强免疫监测: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检免疫猪的抗体浓度是否达到保护水平,坚决淘汰一些经免疫后抗体水平仍然低下、或病原血清检测阳性猪,净化种猪群。
3、完善免疫计划: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及免疫监测,制定个性化的科学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是有效控制猪瘟的关键措施。
仔猪21—25日龄,首免,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猪瘟疫苗,每头2头份;60——65日龄,二免,每头猪4头份。种猪每年接种2—3次,每头每次4头份,母猪断奶后注射。此方案适用于农村散养或中小型猪场。
仔猪超前免疫:即仔猪产后在未吸初乳前皮下或肌肉注射猪瘟疫苗1头份,隔1.5—2小时后再喂奶;65日龄左右进行二免,每头猪4头份。种猪免疫同上。此方案适用于猪瘟疫病扑灭期猪场或养殖户。
仔猪60—65日龄是用猪瘟疫苗免疫,每头猪4头份。种猪免疫同上。此方案适用于卫生条件及防疫措施较好的集约化或较大规模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