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病毒及感染

合集下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急性、高度致命的猪传染病,主要感染猪。

非洲猪瘟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感染猪的死亡率高达100%。

非洲猪瘟病毒不会传染给人,但它对猪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扩散迅速的非洲猪瘟一旦发生,常常引起猪业的重大损失,甚至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那么,非洲猪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采取什么防控措施呢?非洲猪瘟的产生原因:1. 病毒感染:非洲猪瘟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该病毒在野猪和软蜱之间传播,然后通过这些感染了ASFV的野猪或软蜱传播给家猪。

野猪和软蜱是ASFV的主要传播媒介。

受感染的猪及其排泄物、鲜血等也是ASFV的传播源。

2. 缺乏控制措施:非洲猪瘟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广泛传播。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质量监管、采取措施不力、缺乏相关法规的约束,导致非洲猪瘟迅速传播。

3. 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频繁,如果没有有效的检疫和管控措施,非洲猪瘟病毒就有可能通过这些渠道传播至其他国家和地区。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对非洲猪瘟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公众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接触疑似受感染的猪或猪产品。

2. 实行严格的检疫措施:各国应该加强对疑似受感染的猪及其产品的检疫措施,严禁非法转移猪和猪产品,并加强监管力度。

3. 加强疫苗研发和应用: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加快疫苗研发的进程,提高猪的免疫力。

在受感染地区,可以考虑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来控制疫情的蔓延。

4. 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养殖场应该加强对猪的隔离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病媒昆虫的灭除工作。

5. 国际合作:各国之间应该加强合作,相互通报疫情信息,共同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遏制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非洲猪瘟疫情不仅仅是个别国家的问题,它关乎整个猪业和全球经济。

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传染病,它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青年和成年猪之间传播。

ASF的流行传播特点与其他猪传染病有所不同,下面将介绍ASF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ASF的流行传播特点:1. 高致病性:ASF病毒对猪的感染率极高,致死率也较高,可达到80-100%。

感染猪只很快出现发热、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排尿困难等症状,腹泻、呕吐、出血等症状也常见,导致猪只大量死亡。

2. 非特异性传播:ASF不仅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

感染猪只的体液、粪便、组织、血液等可成为病毒的潜在传播源。

3. 持久性传播:ASF病毒在感染猪只的体内可长期存在,持续排出病毒,使病原在猪群中持续传播,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4. 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疫苗或药物可以直接治疗ASF,一旦猪只感染,只能为患猪提供支持治疗,并加强猪群的防控措施,以减缓疫情的扩散。

控制策略:1. 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加强猪群的健康检测,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

2. 强化动物运输管理:加强对猪只运输车辆、设备、工具、物资等的消毒处理,避免病毒通过运输工具传播。

3. 加强屠宰环节控制:严格落实猪只的查验和检验制度,加强屠宰场的疫情监管,确保屠宰环节的安全。

4. 加强养殖环节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避免感染猪只间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控制猪只密度,加强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

5. 严禁非法交易活动:禁止非法活体猪交易,加强对活猪市场、农贸市场等场所的监管,避免病毒通过非法交易活动传播。

6. 加强宣教工作:开展非洲猪瘟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和相关人员的防控意识,加强危害防范和处置能力。

7. 彻底处理病死猪只:及时处理病死猪只,防止其成为病毒传播源,减少病毒的环境污染。

总结: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使其成为一种难以控制的猪传染病,严重威胁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唯一能够感染猪类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可以通过血液、鼻涕、粪便、尿液、精液和肉类等进行传播,疫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

临床症状感染ASFV的猪类通常会在感染后5-14天内出现症状。

病情发展较快,并会快速传播。

临床症状通常为以下两种类型:1. 高热型:热度达到41摄氏度,体温持续升高,再伴随着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持续性呕吐和腹泻。

这些症状都与 ASFV 造成的大量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2. 出血型:这种类型的 ASFV 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感染猪会出现全身多处出血现象,包括皮下淤血、眼结膜充血、肺部渗血和肺水肿等症状,常常伴随或不伴随高热。

防控措施1.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

饲养员和农民应该强化动物健康与病症的防范,并且及时报告疫情。

针对 ASFV 提供监测报告,并隔离感染猪只。

在发现疫情时,必须立即通报局部卫生部门,遵循相应的处理流程。

2. 健全消毒体系。

ASFV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需要严格的消毒体系来避免其传播。

所有猪舍、设备和工具都必须定期进行消毒。

3.隔离感染猪只。

ASFV 极易传播,当在一个农场内发现感染猪只时,应该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至其他类群。

4. 在猪舍内加强昼夜温度统计,并保证舒适温度。

ASFV 高传染性、严重危害生猪健康,其传播方式也与环境影响非常相关。

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等不宜改变猪舍环境搬动猪只。

5. 停止向 ASFV 疫区传输猪只和猪肉。

停止过去批量转运猪只的做法,优先消费本地猪肉,并严格控制猪肉的进口和出口。

非洲猪瘟病毒及感染

非洲猪瘟病毒及感染

非洲猪瘟病毒及感染非洲猪瘟病毒(ASFV),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

可它在养猪行业里的影响,简直就是一场无形的风暴。

咱们聊聊这个病毒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一、非洲猪瘟病毒的基本了解1.1 病毒特性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主要感染家猪和野猪。

它的传染性强,致死率几乎是100%。

这种病毒可不是小打小闹,感染后猪只会出现高热、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就像一位不速之客,悄无声息地闯入,带来无尽的痛苦。

它的结构复杂,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直观来说,它就像一个“超级病毒”,让人防不胜防。

1.2 传播途径那么,它是怎么传播的呢?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甚至是通过污染的饲料和水源。

有时候,感染的猪在被屠宰后,病毒仍然存在于肉类中。

这意味着,吃了这些肉的人可能间接感染。

养殖场的卫生条件、饲养管理都成为了防控的关键。

打个比方,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把整个养殖链条紧紧连在一起,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病毒的蔓延。

二、非洲猪瘟的影响2.1 经济损失对于养猪户来说,这无疑是个噩梦。

想象一下,辛辛苦苦养大的猪,眼看就要被病毒夺走。

这不仅仅是猪的损失,更是金钱的损失。

许多养殖户为了防控,甚至不得不采取大规模扑杀的措施。

说实话,这种选择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生怕下一步就会跌入深渊。

根据统计,某些地区的养殖业损失达到了数十亿。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经济,也对整个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

2.2 社会影响而且,非洲猪瘟不仅影响经济,还引发了社会的恐慌。

市场上猪肉价格飙升,很多家庭的生活受到影响。

猪肉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突如其来的涨价让人感到无奈。

消费者开始担心,猪肉的安全问题成了热门话题。

网络上关于猪肉的讨论热火朝天,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说要换成其他肉类,有人则担心价格会继续上涨。

这种焦虑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像一阵阴云,让人感到压抑。

2.3 应对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应对。

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控制病毒传播。

这些措施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希望保护养殖户的利益,又要保障市场的稳定。

非洲猪瘟病毒及感染

非洲猪瘟病毒及感染

非洲猪瘟病毒及感染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病毒,主要影响家猪和野猪。

近年来,这种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养猪业中。

非洲猪瘟的流行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全球猪肉供应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非洲猪瘟病毒的特性1.1 病毒结构非洲猪瘟病毒属于大DNA病毒家族,结构较为复杂。

它的外壳有多层保护膜,内部则携带着病毒的遗传物质。

与许多其他病毒不同,ASFV具备较强的抗逆性,能够在多种环境条件下存活较长时间。

这也使得病毒的控制和灭杀变得相当棘手。

1.2 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感染猪的接触,比如共用水源或饲料。

而间接传播则更为隐蔽,病毒可以通过被污染的器械、衣物,甚至是运输车辆传播。

这种多样的传播途径使得控制疫情变得异常困难。

二、非洲猪瘟的感染症状与影响2.1 临床症状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只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烧、食欲减退、皮肤发红、出血等。

这些症状不仅让动物感到痛苦,还使得养殖户的心情变得焦虑。

看着生病的猪,尤其是那些本来活泼健康的猪,心里真的不是滋味。

2.2 经济损失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根据统计,一旦爆发疫情,养殖户可能面临数百万的经济损失。

许多养殖户不得不选择扑杀受感染的猪只,以控制疫情,这让人心痛不已。

更有一些小型养殖场,因无法承受这样巨大的损失而被迫关停,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

2.3 社会影响除了经济层面的损失,非洲猪瘟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养猪业是很多地方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疫情的爆发让这些家庭的生计陷入困境。

再加上猪肉价格的波动,很多消费者也开始感受到压力。

这种社会层面的连锁反应,让人们对非洲猪瘟的关注愈发增加。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3.1 疫苗研发目前,非洲猪瘟的疫苗研发仍在进行中。

虽然一些实验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病毒的特性,力求开发出有效且安全的疫苗。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病毒科中唯一成员。
ASFV只有1个血清型,是唯一一种节肢动物—以蜱作为传播媒介的核 酸为DNA的病毒。
蜱虫 蜱(拼音:pí,注音同“皮”),又名蜱虫、壁虱、扁虱、草爬子, 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仅约火柴棒 头大小。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宿主包括哺 乳类、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叮咬的同时会 造成刺伤处的发炎。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 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 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 乳房,次为肩胛部。
2019/9/2
2019年1月15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广德福通报:2018年8月份 大陆部分省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格开展疫情 处置,强化关键防控措施落实,统筹做好疫病防控、猪肉市场供应等 工作。
截至2019年1月14日,曾有24个省份发生过家猪和野猪疫情,累计扑 杀生猪91.6万头。已有21个省份的77个疫区按规定解除封锁。疫情处 于点状散发,没有流行蔓延。 截至2019年7月3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 万余头。2019年以来,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44起,除4月份外,其他 5个月新发生疫情数均保持在个位数。目前,全国25个省区的疫区已 经全部解除封锁。总体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势头明显减缓,正常的 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正在逐步恢复。
2019/9/2
非洲猪瘟病毒及感染
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 热、皮肤发绀及淋巴结和内脏器官严重出血为特征。非洲猪瘟在症状上与 ຫໍສະໝຸດ 性猪瘟相似。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2009年:发生非洲猪瘟的国家6个:俄罗斯、格鲁吉 亚、纳米比亚、毛里求斯、坦桑尼亚、赞比亚。 2010年:发生ASF的国家俄罗斯。 2013-11-18日:赞比亚近2000头猪死于非洲猪瘟。 2018年8月3日—11月16日:我国ASF确诊66起。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猪类传染病,它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感染猪或感染猪肉制品。

该病毒对猪的危害极大,既可导致急性危重病例死亡,也可出现慢性病例。

非洲猪瘟的出现对猪业产生了严重威胁,因此防治工作十分迫切。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1. 发病特征非洲猪瘟主要通过食物、水源和空气传播,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出现厌食、精神萎靡、鼻孔流出暗红的分泌物、呼吸急促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恶化,病猪出现皮肤潮红、出血点和出血斑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抽搐甚至死亡。

2. 病理变化非洲猪瘟病毒主要在淋巴系统、内脏器官和血液中发生复制,会对猪的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严重损害。

病理学观察发现,感染非洲猪瘟的猪会出现严重的淋巴组织肿胀和出血,肺、心脏、肝、脾、肾等内脏器官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出血或坏死变化。

3. 诊断特征非洲猪瘟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典型的非洲猪瘟病例在病理学检查时,可见到淋巴结肿大、淋巴组织出血、胸腔和腹腔积液等症状。

实验室检测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的存在。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加强动物检疫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多样,因此加强动物检疫对于预防非洲猪瘟至关重要。

在确诊的非洲猪瘟疫区,需严格控制活猪、猪肉制品的运输和交易,严格执行集中屠宰、无害化处理和病媒控制等措施,杜绝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2. 加强疫苗研究目前还没有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有效疫苗,因此加强疫苗的研究对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至关重要。

科研人员需要对非洲猪瘟病毒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高效的疫苗,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3. 强化养殖管理增强对猪场的管理力度,规范猪场运营,确保猪场的卫生条件符合规范要求。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

以下将详细介绍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主要原因包括:1. 病毒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猪、被病毒污染的环境、病毒携带的猪肉产品、感染的病媒动物等途径进行传播。

这使得病毒在猪群中迅速传播。

2. 疫情控制不力:非洲猪瘟病毒在猪体内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因此病毒感染猪群后,如果及时控制和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病毒的持续存在和传播。

3. 交通运输和贸易:现代物流网络的发展,使得猪、猪肉及其制品的跨境运输更为方便快捷,但同时也增加了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

由于非洲猪瘟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因此病毒的跨境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路径。

1. 加强疫情监测:加强对猪群的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做好疫情的控制与处置。

对出现疫情的地区进行隔离和封控,避免疫情的扩散。

2. 提高养殖环境卫生水平: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和卫生措施,做好猪舍的保洁,及时清理猪粪和病死猪等。

加强对饲料、水源和农具等可能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和检测。

3. 严格管控交通运输和贸易:加强对进口猪肉和猪肉产品的检疫和管控,严禁非法输入。

对于非洲猪瘟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加强出入境检疫和监测,提高防控措施。

4. 宣传教育和技术支持:加强对养殖户和养殖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推广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猪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5. 强化监管和法律法规:加强对养殖业和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防控机制和应急预案。

对于严重违反防控规定和法律法规的行为,严厉惩处,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非洲猪瘟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病毒的传播途径、疫情控制不力以及交通运输和贸易的发展。

为了防控非洲猪瘟,需要加强疫情监测、提高养殖环境卫生水平、严格管控交通运输和贸易、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支持以及强化监管和法律法规。

只有全面加强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减少非洲猪瘟的风险和影响,保护猪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属于严重的畜牧业经济疾病。

该病毒在猪的体内可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并破坏猪体内各组织器官,引起猪的高热、厌食、精神萎靡、皮肤潮红、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导致猪的死亡。

该病毒不具有人畜共患性,只能感染猪。

诊断:1、症状诊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猪呈现明显症状,包括严重的烦躁呻吟、高热、厌食、眼眶肿大、嗓音沙哑、头部以及四肢多发性出血点等,表现与一般的病毒感染有较大的区别。

2、病症分析:根据猪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在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病毒后,猪体内将出现急性死亡现象,死亡率达到100%。

3、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是非洲猪瘟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非洲猪瘟病的基础研究、病毒学探索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防治:1、加强外部防御:因为非洲猪瘟病毒是高度传染性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所以在外部防御方面,要加强卫生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通风等措施。

2、堵塞病毒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途径很多,如车间工人、采购人员、运送猪的车辆等。

因此,要严格落实车辆消毒、人员消毒等措施,尽量减少病毒传播的途径。

3、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

在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的质量和使用方法,实时监测猪群的状态和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总之,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非常严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以给猪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只有在加强外围防御、堵塞病毒的传播途径,并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的同时,才可能控制病毒的传染,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类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复杂多样,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扩散,必须全面了解其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关防控措施。

本文将就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感染猪:非洲猪瘟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猪体液、排泄物、血液等途径传播,包括与病毒感染的猪接触或环境中病毒污染后的间接接触。

2. 异常猪肉制品:非洲猪瘟病毒在猪肉制品中可以保持活性并持续传播,所以食用未经检验的猪肉制品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3. 虫媒传播:包括软虱、蜱虫等昆虫可能成为非洲猪瘟的传播媒介,由昆虫叮咬感染猪之间传播,或者通过昆虫传播病毒到环境中。

4. 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非洲猪瘟病毒可以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中,通过食用污染饲料和饮水接触感染猪。

5. 野猪等野生动物:野猪是非洲猪瘟的天然宿主之一,因此野猪和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在同一区域游荡可能导致传播。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保持生猪场的卫生环境:加强对生猪场的消毒和清洁工作,定期进行环境杀菌,加强对生猪场的管控和检测。

2. 严格控制非法交易及非法运输:加强对非法交易和运输猪的监管力度,严禁非法运输猪及猪产品,保持猪源的安全性。

3. 规范养殖管理:加强猪舍的通风换气和消毒工作,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定期对猪只进行检测和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4. 严格进口和出口检疫:加强对外地区猪及猪产品的进口检疫,对可能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及猪产品实施严格检疫,并禁止非法出口和贸易。

5. 饲料和饮水管理:检测饲料和饮水的安全性,定期清洗消毒饲料槽和饮水器,并确保猪只的饲料和饮水来源安全。

6. 控制野外传播:加强对野猪等野生动物的监测和管控,避免野猪和猪的接触,减少非洲猪瘟在野外的传播。

7. 定期检测和报告:加强对猪只的定期检测和监测,一旦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并立即采取隔离和处置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今年的非洲猪瘟的症状是什么?这五个变化一定要看清

今年的非洲猪瘟的症状是什么?这五个变化一定要看清

最近,非洲猪瘟疫情在一些地区肆虐,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大家开始对这种病毒产生了极大的
恐惧,甚至到了谈非色变的地步。

但其实并非所有的猪出现上述症状就一定是非洲猪瘟,因此今天我
们将深入探讨非洲猪瘟的症状,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判断。

一、发热不退
非洲猪瘟会导致猪体温升高至40.5度、41度甚至42度,即使使用了抗生素如头孢、氨基比林等,体
温仍然无法**。

这个时候应该高度怀疑是非洲猪瘟病毒感染。

二、皮肤发红
非洲猪瘟的另一个典型症状是猪的头部和身体出现红色斑块,颜色异常。

三、呕吐
在非洲猪瘟的早期阶段,个别母猪或肥猪可能会出现呕吐的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猪都会出现这一症状,因此不能单纯以此判断是否为非洲猪瘟感染。

四、粪便带血
非洲猪瘟会导致猪的肠道出血,因此猪粪便表面会带有血丝。

甚至有的猪在死亡后,嘴里和鼻子里也
会有血沫吐出。

五、死亡速度快
感染非洲猪瘟后的猪,一般三天左右就会死亡。

如果是弱毒非瘟,可能会持续的时间稍长一些。

如果出现猪不正常死亡的情况,我们需要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了非洲猪瘟。

同时,还需要观察周
围其他猪场的情况。

如果周围许多猪场都出现了问题,有的猪场甚至已经清场处理,那么你的猪场也
可能受到了影响。

这时候应该高度怀疑非洲猪瘟的存在,但最终的诊断结果还需要以检测报告的结果
为准。

我们通过观察和判断这些症状以及进行解剖检查,最终可以检测出非洲猪瘟的存在。

因此,做
好日常的观察和检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该病毒在非洲大陆广泛分布,近年来也在亚洲、欧洲、南美洲等地区爆发,给全球猪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其中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一、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1. 病毒的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在野生猪群中广泛存在,它们是病毒的主要传播源。

野猪或被感染猪只的血液、尿液、粪便、肉类等,均能携带病毒并传播给其他猪只。

2. 自然传播:病毒可通过野猪与养殖猪接触、高致病株的暴露、饲料、病猪运输等途径,导致病毒传播。

3. 人为因素:人员、设备、车辆等在感染猪场和野生猪群之间传播病毒。

粗放的养殖管理、管理不善的流产、丢弃的猪体和产品等也可以成为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的非洲猪瘟防控机制,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牢固树立疫情防控的思想。

2. 高度警惕:疫情出现或疫情发生国家的猪及畜禽产品禁止输入或加强检疫,确保疫情不被输入。

3. 严密监控:加强对养殖场、市场、交通运输工具等疫情监测,并开展疫情的筛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

4. 排除传染源:对于疫情暴发的养殖场,要第一时间进行封锁和隔离,尽快清除病死猪只,避免病毒的传播。

5. 加强养殖管理:养殖场要严格落实猪只的检疫和防疫措施,定期对猪只进行检测,确保无疫情。

6. 强化动物检疫:对进口的猪肉、猪产品、饲料等进行严格的检疫,不合格产品要及时销毁,不得流入市场。

7. 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公众宣传,提高养殖户的防控意识,养殖户要定期洗消养殖场,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

8. 加强国际合作:国际间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防备非洲猪瘟,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以上就是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通过加强猪类的防疫工作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并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非洲猪瘟流行特点(无症状型)及防控

非洲猪瘟流行特点(无症状型)及防控

非洲猪瘟流行特点(无症状型)及防控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会导致感染猪只出现高死亡率。

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除了典型的临床症状外,还存在一种无症状型的非洲猪瘟感染,给疫情的监测和控制带来了一定困难。

本文将重点探讨非洲猪瘟无症状型感染的特点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无症状型感染是指猪只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但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

这种感染形式对于疫情的防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为在猪只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很难及时发现感染的猪只,从而造成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此外,无症状型感染的猪只也可能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潜在传染源,增加了疫情的风险。

针对非洲猪瘟无症状型感染,需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 强化监测: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定期对猪只进行病毒检测,及时发现感染情况。

特别是对于症状不明显的猪只,要加强监测频率,减少漏检漏报的风险。

2. 严格隔离:对于发现感染的猪只,需要立即进行隔离处理,避免与健康猪只接触,防止病毒的传播。

对于无症状型感染的猪只,也应当进行隔离观察,确保不会对其他猪只造成传染。

3. 加强消毒:猪场的环境消毒至关重要,定期对猪舍、设备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杀灭潜在的病毒污染源,减少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4.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感染风险。

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饲料营养均衡也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

总之,非洲猪瘟无症状型感染虽然不易察觉,但危害同样巨大,需要引起养殖者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只有通过加强监测、隔离、消毒和管理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保障猪只的健康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严重威胁猪群健康的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引起。

自20世纪初在非洲被首次记录以来,ASF迅速传播到亚洲、欧洲和其他地区,成为全球猪肉生产和贸易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解读ASF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一、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1. 难以控制的传染性:ASF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方式传播,可在猪间快速扩散。

病毒在猪体内的复制速度快,感染力强,患病猪只往往迅速死亡。

ASFV可以通过血液、组织、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蜜蜂等途径进行传播,成为防控的困难所在。

2. 广泛的病毒载体:ASFV不仅能感染野生猪种群,还可以感染家养的猪和一些间接的宿主。

虫子、蜜蜂、鸟类等都可能成为ASFV的携带者,从而耐受并传播病毒。

3. 复杂多变的病原体:ASFV具有高度变异性和复杂的基因组结构,使其易逃避免猪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对不同病毒株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

这使得ASF的防控工作更加困难。

4. 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疫苗: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特效药物和疫苗来治疗和预防ASF。

由于ASF病毒对环境抵抗力强,因此病毒很难被彻底消灭。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1. 加强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疫情,加强与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的沟通和信息分享,提高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 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和市场流通:限制猪、猪产品和猪饲料的流通,加强疫情区域与非疫情区域之间的交通管控,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和规模养猪场所的流通监管制度,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3. 强化养殖环境和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畜禽养殖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养殖场、设备和车辆等,提高场外人员和车辆的管理和检疫制度,加强人员和车辆的流动监管。

4. 加强疫苗研发和使用:积极研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提高对ASFV的识别和检测能力,为防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根据疫情情况合理组织疫苗的使用。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猪病,一旦发生将对养猪业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ASF属于禽流感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

病毒通过病毒携带的蚜虫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病猪排泄物、血液、肉类和饲料等途径感染其他猪。

在疫情期间,猪场的交通流量、猪只密度等因素也会增加病毒的传染风险。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型:突然出现高热、抖动、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咳嗽、结膜炎和体表出血等症状。

3.慢性型:病变缓慢,往往出现体重下降、皮毛变硬、色素沉着、食欲不振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只死亡。

三、防控措施
1.强化猪场管理:定期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减少猪只密度、注意隔离新入场的猪只等。

2.建立完善的防控措施:防疫隔离、病例报告等。

3.扩大兽医监管力度:加强检疫力度、加强畜牧业生产力度。

4.统一杀病体处理方式:及时处理死猪、杀病体,严禁私自出售或处理。

5.提高养猪业人员的防范意识:教育养猪业人员了解ASF的病情及防控知识,增强预防意识。

6.严格控制非洲猪瘟疫情: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控体系,打击非法交易、禁止走私猪只等非法交易。

非洲猪瘟发生的原因、症状及防治方法

非洲猪瘟发生的原因、症状及防治方法

非洲猪瘟发生的原因、症状及防治方法非洲猪瘟是一种发生在猪身上的病毒性、高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接近100%。

最近中国非洲猪瘟的首次爆发,使许多人开始关注到非洲猪瘟的问题。

非洲猪瘟病毒能在病猪的尸体和自然环境中存活几个月,通常的烹饪手段也不一定100%能杀死非洲猪瘟病毒。

庆幸的是人类不会被非洲猪瘟感染,但是非洲猪瘟却可以通过人的皮肤、衣物等物体传播到其他猪身上。

而猪一旦被感染,通常活不过10天。

最可怕的是非洲猪瘟是没有疫苗和治疗方法,因此一旦爆发肯定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971年古巴曾爆发非洲猪瘟,古巴当局下令屠宰了500000头感染和有感染风险的猪,这件事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称为1971年“最令人震惊的事件”。

非洲猪瘟的症状非洲猪瘟有时在病猪上表现得不明显,但是受感染的猪通常会有以下这些特征:发热、虚弱、难以站立、呕吐、腹泻(严重时会便血)非洲猪瘟还会让猪的皮粉变得偏红或偏蓝,尤其是猪的耳朵和口鼻附近对于体质原本就稍弱的仔猪,还会造成咳嗽和呼吸困难孕期的母猪如果感染非洲猪瘟会流产非洲猪瘟的传播家猪一般是在运输、转移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其他病猪或者病猪的排泄物、体液等。

也有一些是因为吃了带病毒的潲水。

之前也说过,一般的烹饪方法是没办法消灭猪肉里的非洲猪瘟病毒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类在野外接触了带有非洲猪瘟病毒的动物尸体,然后在与家猪接触过程中转移到了家猪身上。

当发现养猪场里的仔猪表现出非洲猪瘟的症状时,首先一定不要把猪往别的地方运,其次是离开养猪场前一定要把衣服换掉,并且用密封性良好的袋子装起来,以免扩大病毒传播感染范围,造成更大的损失。

最后要及时通知当地的畜牧部门、防疫站等机构,尽早开始大范围的清查处理措施,防止蔓延。

如何防治非洲猪瘟非洲猪瘟是没有疫苗和治疗方法,只能防不能治!1.确保养猪场的饲料、仔猪来源正规,并且仔猪都经过了正规、完善的防疫工作。

2.确保仔猪不会被其他卫生条件不明确的猪场的猪以及野猪接触到3.尽量不要喂泔水、潲水,因为潲水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无法保证。

非洲猪瘟的感染原理

非洲猪瘟的感染原理

非洲猪瘟的感染原理
非洲猪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病猪,传播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 直接接触:病猪间的互相接触,包括嗅觉、舔舐和亲吻等。

2. 病毒污染环境:病猪的排泄物、呼吸道分泌物、食物、饮水和器械等,将病毒污染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猪再接触到污染物会被感染。

3. 蚊虫媒介:部分蚊虫可以携带非洲猪瘟病毒,通过咬猪进行传播。

4. 物品传播:病毒可以附着在衣服、鞋子、车辆、工具和农具等物品上,将病毒传播到其他地方。

总的来说,非洲猪瘟的传播其实就是一个病毒通过不同的途径感染猪群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就需要从不同的途径入手,从源头上控制疫情发生和传播。

非洲猪瘟的感染原理是

非洲猪瘟的感染原理是

非洲猪瘟的感染原理是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猪病,其感染原理如下:
1. 病毒传播: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引起非洲猪瘟的病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感染,即患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共享同一环境,使病毒从一个个体传播到另一个个体。

此外,间接接触感染(如共用设备、工具等)和气溶胶传播(病毒通过空气中的粉尘、气溶胶等传播)也可能导致感染。

2. 宿主敏感性:非洲猪瘟病毒对猪具有高度的宿主敏感性,即猪易感染。

病毒可感染各个年龄段的猪,从妊娠母猪及其胎儿到幼猪和成年猪均有可能受感染。

然而,野生猪对ASFV的感染能力较强,且疾病对其影响较小,它们可能起到了病毒传播的重要角色。

3. 传播媒介: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多种传播媒介间接传入猪群,如感染猪的运输,野猪、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传播,以及通过饲料、食品、工具等间接传播。

4. 病毒复制:感染后,ASFV会在猪体内进行大量病毒复制,破坏猪体细胞,并释放出更多的病毒颗粒。

病毒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和血液传播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5. 免疫反应:感染ASFV后,猪会产生免疫反应,但该病毒能对宿主的免疫机制进行干扰,导致猪的免疫反应不足以有效抵抗病毒。

这也是ASF传播极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猪病,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气溶胶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病毒在猪体内繁殖并破坏组织细胞,引起病状。

免疫反应不足以有效抵抗病毒,导致疾病的快速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SF的防控原则是: 防控结合、预防为主。
无疫苗
主要发生国家采取的措施及现状
国家
发生 时间
暴发原因
采取措施
损失
效果
西班 1960 牙
1. 扑杀; 2. 隔离; 3. 国内限 与葡萄牙感染 制猪只流动; 4. 消毒圈舍、 1.12 亿 1982 年 污染场所; 5. 先免疫后停止 美元 猪接触传入 扑灭 用苗。 1. 隔离; 2. 国内限制猪流动; 与葡萄牙感染 3. 消毒圈舍、污染场所; 4. 248 万 1964 年 不免疫; 5. 不对感染动物治 法郎。 扑灭 猪接触传入 疗。 1. 与 相 邻 国 家 感染猪接触。 1.扑杀;2.不免疫。 2. 非法贩运猪。
1、临床怀疑病例: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和部分临床表现,并且排除 猪瘟。 2、疑似病例:
临床怀疑病例,且血清学方法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且病原学方法检测阳性。
八、防控措施
1、加强检疫监管,禁止从疫区调入生猪及其 产品。
2、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养殖户防控 意识。
3、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发生风险, 防止疫情发生。
欧亚大陆的野猪(Sus scrofa)也对ASF高度易感。
—钝缘蜱是ASFV的自然宿主,钝缘蜱通过吸食感染 ASFV猪的血液将病毒吸入体内。
流行特征:
地域性; 虫媒传染; 流行形式多样化:
—暴发; —地方性流行; —散发。
四、发病机理
ASFV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鼻 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颌淋 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强毒感染时细胞
亚急性型:中等毒力毒株感染引起,症状表现 温和,常导致流产。有些病猪自然康复,但仍 有30%~70%死亡率。康复猪在感染后6周内 可通过排泄物排毒。
流产:各种毒力的毒株 均可导致流产。 ◆胎儿可能全身水肿。
◆可能在胎盘、皮肤、 心肌或肝脏有淤血点。
慢性型:消瘦、偶见体温升高 多处皮肤局部红斑。耳部、腹 部、大腿内侧可能凸起或坏死、 皮肤溃疡。易继发感染,如继 发引起肺炎和关节炎。死亡率 往往低于30%。
病变和红细胞吸附现象,这种吸附现象可被
同型的抗血清所抑制。而猪瘟病毒无此吸附 作用,可以区别。
病毒形态特征
病毒粒子含有直径70~100nm的核芯,外周 是直径172~191nm二十面体的衣壳和含类脂的
囊膜。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对应有1892~
2172个壳粒,中心有一孔,呈六棱镜状,壳粒 间的距离为74~81nm。
ASFV是一种在胞浆内复制的有囊膜的双股DNA病 毒,分类地位属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
,非洲猪瘟病毒属(Asfivirus)成员,而且是其中
的唯一成员。
病原—分类地位
粘病毒
1962~1966年
虹彩 病毒科
1981年
痘病毒科
1986年
类非洲猪瘟病毒属 1995年 非洲猪瘟病毒科 1998年
俄罗斯
2007
疫苗免疫:
多年来研究人员做了许多努力以期制备 有效的疫苗用以预防发ASF,但均以失败而 告终。
非洲猪瘟控制与根除原则
“六个尽早”
尽早 识别与确诊。
尽早 确定感染和可能污染的场所,包括猪场、交易 场所、猪制品加工厂及冷藏厂。
尽早 对已感染和可能感染的场所实施严格有效的检 疫封锁。 尽早 销毁和无害化处理猪或野猪尸体和污染物,并 彻底消毒。 尽早 宣布控制区,制订有效对策,阻止带毒和可能 带毒猪及其产品流通。 尽早 消灭野猪宿主、控制昆虫媒介。
实验感染:人工接种ASFV强毒株的潜伏期为1~5d,接 触感染的潜伏期则为4~19d。
2、发病率:通常100%。
3、致死率:高毒力毒株100%死亡;中等毒力
毒株60%~70%。
4、临床表现:包括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
型和慢性型。
急性病例,突然死亡
慢性型ASF导致病猪消瘦
发热、“红猪”
腹 泻
下,非洲猪瘟净化将任重道远、遥遥无期。
猪科动物和蜱(钝缘蜱)是ASFV的易感动物,家 猪和欧洲野猪高度易感,死亡率100%,无明显的品种、 年龄和性别差异。疣猪、薮猪等非洲本土野猪感染后 无临床症状,可作为ASFV的储存宿主使病毒在自然界 长期存在。蜱类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
钝缘蜱
科 特 迪 1996 瓦 尼 日 利 2001 亚
格 鲁 吉 2007 亚
飞机上的残余剩饭喂猪。 1.扑杀;2.隔离;3.国内限制猪 死 亡 和 扑 2008 年 只流动;4.消毒圈舍、污染场所; 杀 50 万 多 扑灭 5.猪只圈养,避免与野猪接触; 头猪 6.不免疫。
1. 与野猪接触; 2. 与相邻 1.扑杀;2.隔离;3.国内限制猪 250 亿 -300 未扑灭 区感染猪接触; 3. 野猪跨 只流动;4.消毒圈舍、污染场所; 亿卢布 国界迁徙。 5.不免疫;6.监测。
储存宿主:家猪、野猪、软蜱。 三、流行病学 非洲的野猪: 疣猪(Warthogs),
丛林猪(Bush pigs),
大森林猪(Giant forest hogs)。
欧洲的野猪:
野猪(Wild pigs),
欧洲野公猪。
野 猪
传染源:
—发病猪和带毒猪是ASFV的主要传染源, 发病猪 组织和体液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a)
(b)
膀胱出血
3、实验室诊断
• • • • • • • • 血清 抗凝血(活动物) 淋巴结 脾脏 扁桃体 肺脏 肝脏 肾脏
标记
流行病学信息 不要冷冻 实质器官还要10%福 尔马林固定样品
采 集 样 品
GB/T18648-2002:《非洲猪瘟诊断技术》。
ASFV焦磷酸测序方法
非洲猪瘟诊断结果的判定
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
亡。弱毒感染时,刺激反应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核 变大,普遍发生有丝分裂。
五、临床症状
1、潜伏期:
ASF潜伏期通常为3~15d,也可长达28d。OIE《陆生动 物法典》中ASF的潜伏期为15d,规定隔离时间为40d。我国 目前隔离封锁时间为8周(56d)。 ASF潜伏期与病毒的感染量、毒株的毒力、病毒侵入的 途径、猪自身的耐受力、自然感染还是实验感染等一系列 因素有关。 自然感染:潜伏期4~10d,也可延长到19d,个别长达 28 d。
发生第一例非洲猪瘟以来,截止到目前2018年11 月19日,我国已有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 生了71起非洲猪瘟。第65起非洲猪瘟发生于吉林 省白山市浑江区红土崖镇大清沟村冰湖沟地区的
一头死亡野猪,这起疫情,将成为我国非洲猪瘟
疫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野猪带
毒后,将成为自然疫源地,在我国目前养殖现状
有些猪扎堆
慢性ASF皮肤坏死
坏死中心 区隆起的 红色区域
耳后隆起 的红色区 域
关节肿胀
六、病理变化
七、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毒力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疾病类型 —超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超急性型:强毒株感染引起,死亡率高达100%。
急性型:典型症状为发烧、食欲减退或厌食、不愿 活动、局部皮肤变红或变蓝色、腹泻、呕吐、呼吸 困难,也可发生流产。死亡率高,多数感染猪几天 内死亡。
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
2005年,ICTV第八次报告。
特点一:基因组大:170-190kb。
蓝耳病病毒
猪瘟病毒 口蹄疫病毒
15kb
12kb 8kb
12倍
15倍 24倍
特点二:基因多变。目前有24种基因型,其中基因Ⅰ型和 Ⅱ型在ASF疫情中作用重大。北非为I型,东欧、高加索为 II型,俄罗斯和中国目前爆发的ASFV为II型。
特突钝缘蜱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宿主为刺猬和大沙鼠。 乳突钝缘蜱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和山西,主要寄生于狐、 野兔、野鼠、刺猬等野生动物,有时也在绵羊、犬等家畜体上 发现,也侵袭人。
拉合尔钝缘蜱在我国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
西藏等地,主要寄生在绵羊和其他牲畜。
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
ASFV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侵入猪体。
非洲猪瘟全球分布图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1921年:东部非洲的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 2001年前:发生ASF的国家37个(非洲27、欧洲8、美
洲2)。
2001年后:发生ASF的国家28个(非洲23、欧洲5) (俄罗斯、意大利、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 亚)。 2007年:东欧—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俄罗斯。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2009年:发生非洲猪瘟的国家6个:俄罗斯、格鲁吉
亚、纳米比亚、毛里求斯、坦桑尼亚、赞比亚。
2010年:发生ASF的国家俄罗斯。
2013-11-18日:赞比亚近2000头猪死于非洲猪瘟。
2018年8月3日—11月16日:我国ASF确诊66起。
二、病原学
非洲猪瘟病毒科中唯一成员。 ASFV只有1个血清型,是唯一一种节肢动 物—以蜱作为传播媒介的核酸为DNA的病毒。
接触传播、经食物传播和软蜱叮咬传播是ASFV的
主要传播途径。ASF在野生动物之间、野生动物与
家养动物之间以及在家养动物之间的传播方式主 要为接触传播和虫媒传播。
易感动物:
—猪与野猪对ASFV自然易感,各品种及个不同年龄的猪
群同样是易感的。
—野猪可自然感染ASFV,非洲猪瘟的自然宿主为非洲的 野猪,尤其是疣猪(phacochoerus africanus)、薮猪 (Potamochoerus porcus)、巨林猪(Giant Forest hog, Hylochoerus meinertzhangeni),而广泛分布于
—被污染的饲料、泔水、栏舍、车辆、器具和衣物
也能够使健康猪感染;
—感染的猪肉和肉制品是ASFV重要的传染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