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特征与病理分析

合集下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只后会导致高死亡率和经济损失。

下面将介绍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一、病理特征:1.外观特征:患病猪只的粘膜和毛发呈现苍白色或发绀色,毛发蓬乱,眼睛红肿,口腔和皮肤出现瘀斑和出血病灶。

2.内脏特征:患病猪只的淋巴系统器官明显肿大,肺部和脾脏增重,肾脏和肝脏出现出血灶和坏死斑。

3.组织病理特征: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组织出现淤血、细胞浸润和出血灶,肝脏和脾脏出现坏死斑和出血点,肺部有出血和浸润。

二、防控措施:1.加强养殖管理: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病原体进入猪场的机会,包括限制人员和物资进出、隔离新引进的猪只等。

2.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加强对猪只的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存在异常症状的动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3.加强消毒措施:定期对猪栏、饮水设施、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以减少病毒传播和扩散的可能性。

4.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和养殖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确保他们能正确应对疫情。

5.临床诊断和监测: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诊断体系,确保及时发现疑似病例,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疫情动态,及早采取控制措施。

6.合理处理病死动物:对于疑似或已确诊的病死猪只,要及时进行隔离处理,避免其他动物和环境的污染。

7.加大病毒灭活疫苗研发力度: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非洲猪瘟,因此加大疫苗研发力度,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对于预防非洲猪瘟具有重要意义。

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疾病,对猪业造成巨大威胁。

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降低疫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2021年第4期 吉林畜牧兽医·养猪专栏·YangZhu ZhuanLan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钟央兵四川省江油市太平镇畜牧兽医站,四川江油 621700非洲猪瘟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有着较高的传染性和死亡率,一旦发生将会给整个养猪行业带来较大损失。

因此,重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必要。

因此,本文就以此为例,对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1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这种疾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病毒进入生猪并感染其扁桃体和鼻腔等部位,通过呼吸道和口腔进入生猪机体内部。

主要的病理特征是,生猪在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会扩散到淋巴等部位,造成生猪各部位出血,肺脏等处也会出现肿胀,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其病变部位会逐渐恶化,颜色加深肿胀甚至会发生破碎。

这种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尿液、排泄物、呼吸道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主要的传染源是一些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猪,或者是患有该疾病以及发生病变的猪。

经相关实验表明,非洲猪瘟病毒在寒冷、温度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存活,只有在高温情况下,病毒才能失去活性。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如果携带病毒的生猪或者一些病变组织所接触到的饲料、养殖用具等,没有经过高温杀菌消毒,就有可能成为猪瘟的直接传染源,所以对于这一点一定要加强重视。

生猪一旦感染该种疾病,在治疗上是非常困难的,像妊娠期的母猪会出现停胎或流产的现象,对于其今后的生长发育也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平时养殖中,一定要注意防控工作的开展,以注重预防为前提,在此基础上人们应该及时发现其症状,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治疗。

2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2.1 制定完善的疾病防控机制非洲猪瘟的发生很容易给养殖户带来损失,而且现在这一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所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平时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一定要做好综合性的防控举措。

这就需要动物防疫相关部门对此有着充分认识,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完善的疾病防控机制。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急性、急性慢性传染病,对猪的危害极大,其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该病毒对猪属于病毒科疱疹病毒科,猪瘟属于自然疫情,曾在非洲制造大规模的瘟疫。

在非洲以外的国家,曾在一九二0年首次在欧洲找到本病,传入俄罗斯。

上世纪2018年,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面积暴发,对中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了解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并且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1. 病原体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ASFV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175-215nm。

ASFV是DNA病毒,具有双膜,通过病原体的DNA测序研究发现,ASFV具有150-190kbp的基因组。

ASFV分为固有毒株和局部毒株,固有毒株对猪的毒性更大,致病力也更强。

2. 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临床类型。

急性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猪的发热、食欲减退、粉红色腹泻、呕吐等。

亚急性型的临床症状为猪的发热、食欲减退、粉红色腹泻、皮下出血。

慢性型的临床症状为猪出现长期的发热、食欲减退、呕吐、体重下降等。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很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3. 病理变化非洲猪瘟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猪的全身淋巴结肿大、软骨变软、胆囊出血、心包炎、脑膜炎等。

在肺脏、肝脏、脾脏、肾脏、骨髓、脑组织等处也都可以发现黄色淋巴结肿胀,而肝脏、脾脏、肺等器官多出现出血点和出血灶。

非洲猪瘟的病理变化会严重损害猪的多个器官,导致猪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

二、防控措施1. 加强猪场管理为了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扩散和传播,要加强猪场的管理。

要加强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保持猪场内外的卫生清洁。

要强化猪舍的通风换气,保持猪舍内空气的清新。

还要定期消杀害虫,预防病毒通过害虫传播。

要对猪进行定期的检疫,及时发现病猪并对其进行隔离和治疗。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探究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探究

X u m u s h o u y i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探究刘新达2018年非洲猪瘟开始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非洲猪瘟疫情,为养猪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自从非洲猪瘟进入我国之后,我国大部分省市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为养猪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降低了养猪户的收入水平,同时城县也遭受到了非洲猪瘟的危害,我国对其产生的病原特征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做好防治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非洲猪瘟带来的损失。

一、非洲猪瘟病因病理分析1、非洲猪瘟病原分析现阶段,非洲猪瘟属于病毒科,病毒属,是唯一的DNA虫媒病毒,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包括外囊膜、双层内囊膜、病毒衣壳、核心基因组和核壳,呈现出同心同圆型,直径在176~220nm 之间的五层结构;非洲猪瘟病原具有基因组庞大的特性,主要是双股线性,拥有171~191kb,其中DNA中的保守区是中央的150kb,高变区在末端,同时具有大量的核苷酸构成,部分是开放阅读框、多个基因群;基因多变一共拥有24中基因型,其中在病毒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是基因型I和基因型II,根据相关信息数据调查和研究,我国爆发的非洲猪瘟基因型主要是II;非洲猪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酸碱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范围,没有血清时适宜Ph4~11.4,同时能够在Ph4~13.3之间能够存活,其中在冷藏肉、腌肉等范围可以存活较长的时间,病毒在冻肉中能够存活十年甚至以上的时间。

病毒被有效杀死,需要在20分钟60度、70分钟56度的处理杀死病毒,同时采用消毒剂能够对病毒消灭,如碘制剂、录制剂、苯基苯酚等多种消毒剂;病毒具有血清型多的特性,在非洲具有8个血清型,同时在欧洲有一种,一共高大9中血清型。

2、非洲猪瘟流行病学分析非洲猪瘟主要是家猪和欧洲、亚洲的野猪感染病毒较高,在具体的性别、日龄和种类没有显著的差异,其中疣猪和薮猪被感染,没有具体的临床症状,主要的传染源是感染病毒的家猪、野猪,其中包括病猪、隐形感染和带毒猪以及钝缘软蜱。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毒对猪类的感染性极强,几乎所有感染的猪都会死亡。

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如下:一、流行病学特点:1. 病毒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野猪或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

2. 病毒耐久性:猪瘟病毒在水中可存活3个月以上,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

3. 属于法定报告疫病:国际上猪瘟被列为OIE法定报告疫病,即任何国家或地区发现猪瘟都必须报告。

4. 无特异病灶:猪瘟在猪体内无特异病灶,组织病变比较广泛。

二、临床症状:1. 高热:感染猪出现急性高热,在40~42℃之间。

2. 食欲减退:患病猪食欲明显减退或完全停食。

3. 体重下降:患病猪体重迅速下降。

4. 呼吸道症状:出现喘息、呼吸急促,咳嗽,鼻孔透明液体的分泌物增多。

5. 皮肤症状:皮肤出现发白、发红、发紫、发黑等颜色变化,耳朵尖端易出现青紫色肿胀。

6. 消化道症状:黏膜出现出血,可见黏液性或血液性腹泻。

7. 死亡率高:感染猪死亡率极高,一般在80%以上。

三、剖检变化:1. 脾肿大:猪瘟病毒在脾脏大量繁殖,导致脾脏肿大。

2. 肝脏异常:肝脏颜色变暗、肿大,肝表面呈现灰白色坏死斑点。

3. 出血点和淤血:猪体各部位可见出血点和淤血,皮下、内脏器官、肌肉组织等处可见淤血现象。

4. 淋巴组织异常:淋巴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等明显肿大。

5. 肺炎变化:猪瘟病毒可引起肺部病变,肺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

四、防控措施:1. 提高病毒检测水平:建立猪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能力。

2. 定期免疫:采取疫苗免疫措施,给猪群注射猪瘟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

3. 严格执检:加强入场猪的执检,对疫区的猪进行屠宰检验,不合格的不予销售。

4. 隔离措施:发现疑似猪瘟的猪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猪也要进行观察和隔离。

非洲猪瘟病理变化与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病理变化与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病理变化与防控措施
1.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最急性ASF病猪:在发病几天内即死亡(少于一周)。

病猪发热,成堆拥挤在一起,除此之外,无其它明显临床症状。

(2)急性病例:表现典型的ASF症状:该病毒感染后最初症状是高烧(>40℃)伴随沉郁和食欲下降,并且耳部、腹部和腿部皮肤发红,四肢末端、腹部、口鼻部、耳朵等处出现红疹、呕吐、发热、虚脱、鼻子或直肠出血、出血性休克(鼻分泌物、腹泻),死前表现呼吸困难(肺水肿造成)。

感染后2~10天死亡,流产也是比较常见的症状。

剖检后的典型症状是内脏器官出血,特别是淋巴结、脾、肾等部位,可见肠阻塞、出血、淋巴结出血、脾出血肿大,腹腔脏器呈黑色,质脆易碎。

肾脏皮质可见出血点,淋巴结、胃、肝、肾脏及下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出血,同时伴有肺水肿。

(ASF发病猪耳朵发绀)
(后腿发红、发绀)
(3)亚急性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病毒造成血小板减少症,在感染后20天左右死亡。

发病猪的淋巴结出血症状明显,同时肺脏、肾脏、心脏及胃部也有病变和出血症状。

(ASF发病猪脾出血、肿大)。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流行病学特点:已经规范免疫猪痘、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菌,但猪群发病率、病死率仍然较高;饲喂泔水的猪群出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调入猪群15天内出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2.临床症状: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皮肤发红或发累。

高热或结膜炎症状,出现腹泻、运动失调症状等。

3.剖检变化:脾脏异常肿大至两倍甚至以上、易碎,脾脏有出血性梗死,下颌淋巴结出血,腹腔淋巴结出血。

由于非洲猪痘临床症状与古典猪痘、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相似。

确诊必须开展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才能确诊。

对疑似非洲猪瘟疫情的,必须送病料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判定为确诊疫情。

制表:审核:批准:。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猪类传染病,它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感染猪或感染猪肉制品。

该病毒对猪的危害极大,既可导致急性危重病例死亡,也可出现慢性病例。

非洲猪瘟的出现对猪业产生了严重威胁,因此防治工作十分迫切。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1. 发病特征非洲猪瘟主要通过食物、水源和空气传播,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出现厌食、精神萎靡、鼻孔流出暗红的分泌物、呼吸急促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恶化,病猪出现皮肤潮红、出血点和出血斑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抽搐甚至死亡。

2. 病理变化非洲猪瘟病毒主要在淋巴系统、内脏器官和血液中发生复制,会对猪的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严重损害。

病理学观察发现,感染非洲猪瘟的猪会出现严重的淋巴组织肿胀和出血,肺、心脏、肝、脾、肾等内脏器官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出血或坏死变化。

3. 诊断特征非洲猪瘟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典型的非洲猪瘟病例在病理学检查时,可见到淋巴结肿大、淋巴组织出血、胸腔和腹腔积液等症状。

实验室检测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的存在。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加强动物检疫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多样,因此加强动物检疫对于预防非洲猪瘟至关重要。

在确诊的非洲猪瘟疫区,需严格控制活猪、猪肉制品的运输和交易,严格执行集中屠宰、无害化处理和病媒控制等措施,杜绝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2. 加强疫苗研究目前还没有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有效疫苗,因此加强疫苗的研究对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至关重要。

科研人员需要对非洲猪瘟病毒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高效的疫苗,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3. 强化养殖管理增强对猪场的管理力度,规范猪场运营,确保猪场的卫生条件符合规范要求。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属于严重的畜牧业经济疾病。

该病毒在猪的体内可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并破坏猪体内各组织器官,引起猪的高热、厌食、精神萎靡、皮肤潮红、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导致猪的死亡。

该病毒不具有人畜共患性,只能感染猪。

诊断:1、症状诊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猪呈现明显症状,包括严重的烦躁呻吟、高热、厌食、眼眶肿大、嗓音沙哑、头部以及四肢多发性出血点等,表现与一般的病毒感染有较大的区别。

2、病症分析:根据猪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在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病毒后,猪体内将出现急性死亡现象,死亡率达到100%。

3、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是非洲猪瘟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非洲猪瘟病的基础研究、病毒学探索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防治:1、加强外部防御:因为非洲猪瘟病毒是高度传染性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所以在外部防御方面,要加强卫生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通风等措施。

2、堵塞病毒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途径很多,如车间工人、采购人员、运送猪的车辆等。

因此,要严格落实车辆消毒、人员消毒等措施,尽量减少病毒传播的途径。

3、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

在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的质量和使用方法,实时监测猪群的状态和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总之,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非常严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以给猪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只有在加强外围防御、堵塞病毒的传播途径,并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的同时,才可能控制病毒的传染,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致病性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它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快,病情严重,是猪类养殖业的一大威胁。

了解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1. 病理特征: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致病性: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感染能力强,病毒能迅速侵入宿主的组织,导致严重的病变。

(2)广泛侵袭:非洲猪瘟病毒可以侵袭猪体内的多个器官,包括皮肤、淋巴结、肺、脾、肝、肾等,引起弥漫性出血和器官损伤。

(3)全身炎症反应: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后,宿主会出现全身炎症反应,包括发热、食欲下降、疲劳、呼吸困难等症状。

(4)高病死率: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猪大多数会死亡,尤其是年龄较小和应激状态较高的猪。

病死猪体表现为发绀、出血点、出血斑、出血渗出等病变。

2. 防控措施:(1)加强养殖管理:提高猪舍的卫生条件,定期清理猪栏和猪舍周围的环境,防止病毒污染的物品进入猪舍。

(2)加强运输管理:严格检查猪群来源,禁止非法运输和交易猪只。

运输时要注意车辆和器材的清洁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3)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要选用合格的疫苗,按照规定接种程序和剂量,做好免疫程序的管理和记录。

(4)做好病死猪处理:及时处理病死猪,防止污染环境。

严禁将病死猪和疑似病死猪出售或进行非法处置。

(5)提高兽医检疫能力:加强兽医人员的培训,提高辨识和诊断非洲猪瘟的能力。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猪类传染病,对养殖业和经济具有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采取全面的防控措施。

通过加强养殖管理、运输管理、疫苗接种、病死猪处理和提高兽医检疫能力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也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

猪瘟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过程

猪瘟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过程

猪瘟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过程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易感,具高度传染性,发病无季节性。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瘟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过程。

猪瘟临床症状表现
(l)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症状急剧,体温升高到42摄氏度,精神极度沉郁,卧地不起,病猪皮肤、粘膜紫绀出血。

(2)急性型本型最多见,突然发病,病程1~2周,少食或不食,体温持续高热在40摄氏度~42摄氏度,病猪寒战,鸣叫,喜喝冷水,结膜潮红发炎,有些病猪有神经症状,震颤、痉挛、抽搐,初期粪便呈干球状,后期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3)慢性型病情较缓和,病程可达20~30天以上,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能不表现症状,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或产下的仔猪体质虚弱,出现震颤,最后死亡。

猪瘟的病理变化过程
全身淋巴结肿大,暗紫色,切面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会厌软骨和喉头粘膜、膀胧粘膜、心外膜、胸膜、肠浆膜、腹膜及皮下等处有大小不-的出血点或血斑。

肾呈土黄色,表面散有小红点(如麻雀蛋),脾有梗死灶,慢性猪瘟大肠粘膜有出血和坏死,在回盲瓣口、结肠粘膜上,可见大小不-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粘膜表面.
猪瘟的防治方法
本病无有效治疗方法,各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主要是加强预防工作,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

对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猪,可用抗血清治疗。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特征为高热、出血现象和死亡率极高。

该病对猪只的生产和养殖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也给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及时了解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具有重要意义。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热非洲猪瘟感染后,猪只体温迅速升高,最高可达41℃-42℃,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1-2周。

高热是非洲猪瘟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也是该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2. 呼吸道症状非洲猪瘟感染的猪只在发病初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严重感染的猪只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甚至较多的黏液鼻涕,严重的还会有呼吸窘迫现象。

3. 消化道症状非洲猪瘟感染的猪只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食慾不振、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肠道出血、休克等症状。

4. 出血现象非洲猪瘟感染后,猪只体内出现多种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肠道出血,肺部出血等。

出血现象是非洲猪瘟病变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也是该病最具特征性的临床现象之一。

5. 死亡率极高非洲猪瘟的死亡率极高,潜在致病率高达100%。

如果不加以及时治疗和隔离,猪只感染非洲猪瘟后很容易迅速死亡,甚至整个猪群都可能被感染。

针对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减少非洲猪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 加强管理养殖户应加强对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管理,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

定期清洗养殖场、做好采食和饮水的卫生环境管理,避免野生猪的入侵,严禁私自引进猪只等措施,都能有效降低非洲猪瘟的感染风险。

2. 严格隔离一旦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应立即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将猪只进行隔离,尽量减少猪只之间的接触,避免病毒传播。

要加强对养殖场周边环境的监控和检疫,防止病毒通过外部渠道传播。

3. 加强监控养殖户要加强对猪只的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非洲猪瘟的疑似病例,并进行报告和封锁处理。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接触传染的猪科动物疾病,其主要特点是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易反复爆发和传播迅速,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

非洲猪瘟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动物传染病,其传染性、致病性和毒力非常强,一旦发生,常常导致猪群大面积的死亡,严重影响猪肉生产和养猪业的发展。

1. 流行特点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传染性极强,能感染所有年龄的猪。

该病毒对幼猪的致死率更高,而对成年猪也能引起高病死率。

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期较长,对病毒敏感的猪只要接触到污染物或患病猪,就容易感染该病毒。

非洲猪瘟具有强大的传染性,它可以通过气溶胶、血液、食物、饲料、水等途径传播,导致猪只相继感染。

2. 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有发热、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呼吸急促、鼻涕减少、皮肤发红等。

患病的猪体温常常在40℃以上,食欲减退,猪只不愿进食,精神沉郁,表现出抑郁的状态。

患病猪的呼吸急促,鼻涕减少,皮肤发红,有时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表现。

3. 剖检变化非洲猪瘟的剖检变化主要表现在体温、呼吸、心脏、肝脏和脾脏等方面。

患病猪的体温常常在40℃以上,表现为发热状态;呼吸急促是另一个常见的剖检变化,患病猪的呼吸常常急促而不规律,有时还表现出喘息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心脏一般无明显的变化,但在慢性病例中可能出现心包积液和心肌病变;肝脏在非洲猪瘟病例中常常表现为肝脏肿大,质地增硬和颜色变深;脾脏一般无明显变化,但在慢性病例中常常表现为脾脏肿大,质地增硬和颜色变深。

4. 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动物监测、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强化兽医卫生监管、规范猪场管理和对疫苗研发的推进。

要加强非洲猪瘟的监测和报告,及时了解疫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加强猪舍的通风和消毒,防止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对猪场进行隔离,禁止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避免交叉感染。

猪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

猪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

猪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疾病对猪的感染率极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传染性强,并且不会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但它严重威胁着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感染了的病猪、食用了感染了的猪肉和病毒传播媒介的传播。

为了及时防治猪瘟,了解猪瘟的流行特点和诊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猪瘟的流行特点1. 高度致死性: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感染率高,而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感染了该病毒的猪几乎都会死亡,导致猪只能养活一定时期就会相继死亡;2. 传染性强: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强,携带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组织病变均可成为传染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3. 短潜伏期:猪感染了该病毒后,常常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潜伏期较短;4. 无特异性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高热、呕吐、咳嗽、鼻流清涕、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生产力下降等,和其他传染病的临床症状相似,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定诊断。

二、猪瘟的诊断方法1. 临床诊断:对患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大多可以从病猪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疾病过程中以及死亡后疾病的缺货标本来初步诊断,但是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2.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可疑死亡猪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如发现肝脏,脾脏、淋巴结,心肌,肺和肾脏等器官出现坏死和出血点则可为非洲猪瘟的特征性诊断,但这种方法也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3. 实验室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测病猪血清中的病毒抗体或者病毒核酸来进行确诊。

实验室诊断是目前确诊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是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

了解猪瘟的流行特点和诊断方法对及时防治猪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充分了解了猪瘟的流行特点和掌握了正确的诊断方法,才能在感染暴发时及时采取措施,有效的防治疫病的传播,从而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特点、病理过程与解决思路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特点、病理过程与解决思路

118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9年36卷第10期猪业论道TALKING SWINE INDUSTRY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特点、病理过程与解决思路余 刚1,刘自逵1,2,3,4*,张运强2,3,刘辉旺2,3(1.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 湖南加农正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南 浏阳 410329;3.湖南省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8;4.北京精免大观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96)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研发项目,编号:2019NK2161通信作者:刘自逵(1965—),男,教授,主要从事母猪抗病营养研究1 非洲猪瘟(ASF )的流行病学特点与病理过程临床上可观察到患非洲猪瘟的猪会发生特大的败血脾、肝脏的脂肪变性、大叶性肺炎,胸腔与腹腔积液、红染,淋巴结特别是颈部淋巴结变黑、出血,全身广泛性出血与炎症等。

ASF 是直接接触性、恶性传染病,不接触无传染。

非洲猪瘟病毒(ASFV )为非洲猪瘟属的唯一成员、唯一的虫媒DNA 双股螺旋病毒,其本身缺乏核蛋白体、线粒体、代谢酶系统和能量等,病毒自身不能在环境中增殖,必须侵入宿主的细胞才能进行复制,用PCR 检测出核酸阳性猪只并不一定具有感染性。

2018年8月3日我国首次报道,后确定其毒株为格鲁吉亚Ⅱ型强毒株,它传染性低但致死率非常高,初次感染可达100%,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毒力有下降的趋势,目前在广东省发生的非洲猪瘟的情况,致死率没有100%,有一部分猪会存活下来,但在广西发生的情况有所区别,其致死率还能达到100%。

鼻腔和口腔是主要的感染门户,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的完整以及共同黏膜免疫屏障对防控非洲猪瘟是有帮助的。

有人做了一个试验,通过口腔注射102 HAD 50(半数红细胞吸附量)病毒量猪只不感染,但鼻腔注射102 HAD 50则出现显著感染现象,说明经鼻感染比经口感染要容易得多;还有人验证,在饲料中的最小感染量为104 TCID 50(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而在水中的最小感染量只为100 TCID 50,说明该病毒喜欢潮湿的环境,干燥对防控非洲猪瘟是非常有效的,而要通过饲料途径感染非洲猪瘟的可能性比较小,是安全的。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作者:谢云华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9年第10期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传染病,有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等特征,常表现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长结、肾出血等现象,死亡率高、病程短。

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是家猪、野猪,同时软蜱和接触病猪的污染物等也是传染源,主要感染消化道和呼吸道;软蜱等昆虫也可通过叮咬传播。

最易感染的是家猪和欧亚野猪。

一、急性癥状非洲猪瘟最急性的症状表现为没有任何临床反应就突然死亡。

急性表现为体温在42 ℃以上,沉郁,厌食,四肢、耳、腹部皮肤有血点,眼和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经常呕吐和便秘,粪便有黏液、带血;步态失调或僵直,呼吸不畅,病情延长则会出现其他症状;如果母猪在妊娠期,则会流产,病死率高时达到100%,病期一般4~10 d。

亚急性相对于急性表现病情较轻,病死率也较低,体温一般无规律,在40.5 ℃以上,小猪病死率相对较高,病程一般5~30 d。

慢性表现不稳定发热,呼吸不畅,湿咳,变瘦或生长缓慢,体质弱,毛色变的暗淡、没有光泽,关节肿胀,皮肤糜烂,死亡率也较低,病程2~15个月。

二、病理特征病毒由口和上呼道进入体内,在鼻腔或扁桃体部发生感染,然后漫延到下颌淋巴结等部位,猪浆膜表面先充血、后出血,内脏表面均有出血点,胃和肠道粘膜、胆囊和膀胱等也出血,且肺脏肿大,切开肺脏,流出泡沫性液体,气管内有泡沫样黏液、带血。

脾脏肿大、易碎,呈深红色最后变为黑色,边缘呈网状,有时边缘出现梗死。

颌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肿大,严重时出血。

三、鉴别诊断该病与其他出血性疾病表现的症状相似,特别是亚急性和慢性,在实际发生时是不容易区分的,必须到实验室进行鉴别诊断才能确定。

一是红细胞吸附试验,将健康猪的白细胞和染病猪的血液提取,在37 ℃培养见红细胞吸附在白细胞上,呈玫瑰花状,呈阳性;二是直接免疫荧光试验,用显微镜观察,若细胞内有明亮的荧光团,则为阳性;三是动物接种试验,若接种后,表现出非洲猪瘟疫情,则为阳性;四是酶联免疫荧光试验,等取样的吸收值大于0.3时,则为阳性;五是免疫电泳试验,若检测的血清抗原出现白色沉淀,则为阳性。

临床病理解剖学非洲猪瘟

临床病理解剖学非洲猪瘟

Subacute ASF. Intense oedema of the wall of the gall bladder (A) and surrounding the kidney (B). (C) Spleen with partial hyperaemic splenomegaly. Haemorrhagic and oedematous gastrohepatic (D) and renal (E) lymph nodes. (F) Kidneys with intense haemorrhage in the cortex, medulla and pelvis.
潜伏期:家猪为 4 天到 19 天不等。
非洲猪瘟传染性不大于30%, 死亡率在开始很低,而致死率很高!
因为非洲猪瘟旳传染性低,所以在猪群刚开始发生非洲猪瘟时,往往猪群 整体死亡率很低,造成猪场管理者无法及时觉察,当3-4周后越来越多旳猪 只感染死亡,此时死亡率可到达10%-30%。
非洲猪瘟旳关键特征为: 1、低传染性,传播慢,极少继发感染 2、不经过风或者昆虫(蚊、蝇等)传播 3、农场自限性(稳定疾病/栖息地疾病)
Acute ASF. (A) An enlarged, purpleeblack spleen crosses the entire abdominal cavity (hyperaemic splenomegaly). (B) Several lymph nodes display degrees of haemorrhage, most intensely in the medulla. (C) Cut sections of lymph nodes with marbled appearance. (D) Petechial haemorrhages in the renal cortex.

非洲猪瘟的发病特点

非洲猪瘟的发病特点

非洲猪瘟的发病特点非洲猪瘟的发病特点1、病原学1.1 分类及形态结构非洲猪瘟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属成员,其病毒粒子直径为175-215nm,呈20面体对称,基因组全长170-190kb的双股DNA病毒。

1.2 病毒的失活虽然非洲猪瘟病毒对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对许多脂溶性消毒剂(如氯仿、乙醚等)、酚醛类和碘类消毒剂敏感,可在pH小于4和pH大于11失活,同时对温度高度敏感。

70℃30分钟即可灭活。

病毒在肉制食品中亦比较稳定,冰冻肉中,腌制火腿中,半熟肉以及泔水可存活数月至数年不等,详见表一。

展开剩余86%表一、ASFV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适应力来源:选自《非洲猪瘟的科学观点》,欧洲食品安全署杂志2010:8(3):1556所给出的时间反应已知或预估的最大持续时间,并取决于环境实际温度和湿度2、流行病学2.1 传染源发病猪和带毒猪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传染源, 病猪各组织器官、体液、各种分泌物、排泄物中均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因此病猪的唾液、鼻分泌物、泪液、尿液、粪便、生殖道分泌物以及破溃的皮肤、病猪血液等为主要的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虽然有报道称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皮肤划伤、蜱叮咬进行传播,但一般认为,ASFV传入非疫区与来自国际机场和港口的未经煮过的感染的猪制品或残羹喂猪有关。

一旦该地区感染后即可在病猪和健康猪只之间直接接触传播(家猪和野猪),也可通过卡车、饮水、料槽、去势、器具、软蜱叮咬等经口和呼吸道途径间接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是唯一的虫媒DNA病毒, 软蜱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详见图一。

图一、非洲猪瘟(ASF)病毒传播的三个循环来源:FAO, 20173、临床特征与解剖特点非洲猪瘟潜伏期为4-19天。

急性感染临床病程持续4-5天,亚急性临床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特急性和急性非洲猪瘟最开始流行时表现死亡率高、传播速度快。

在一个地区大范围流行过后,则逐渐转为亚急性、慢性和亚临床感染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率逐渐下降。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病理特征:1.高度致死性: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类动物的感染性极强,致死率可达到90-100%。

2.高传染性:非洲猪瘟病毒在病猪的体液、排泄物和组织等中广泛存在,能够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的饲料、水源等传播给其他健康猪。

3.多系统受累:非洲猪瘟病毒能够侵犯多个器官和系统,包括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淋巴系统和造血系统等。

4.临床症状:病猪出现发热、厌食、粪便变稀、呕吐、充血、出血和溃疡等症状,并逐渐出现全身衰竭的表现。

防控措施:1.加强疫情监测:加强对猪类屠宰场、养殖场、交易场等场所的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进行隔离和治疗,减少病毒传播。

2.加强消毒措施:严格执行养殖场、交易场等场所的消毒制度,对病猪死后的留下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减少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3.控制病媒传播:加强对虱子、蜱、蚊等病媒动物的防制,减少疫区之间的病媒昆虫传播,避免疫情扩散。

4.采用严格的检疫措施:对进入疫区的猪类动物进行严格检疫,确保无病毒感染,减少病毒的输入。

5.开展免疫措施:根据疫情情况和养殖条件,采取疫苗免疫措施,提高猪类动物的抗体水平,减轻病毒感染带来的损失。

6.禁止非法活禽交易:严禁非法活禽交易,严格管控本地市场和跨地域流通,避免病毒通过野生动物和非法市场进入养殖场。

7.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饲养设施、猪圈、饮水设备等的清洁消毒,提高猪类动物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非洲猪瘟是一种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通过加强疫情监测、消毒措施、控制病媒传播、严格的检疫、免疫措施、禁止非法活禽交易和加强养殖管理等,可以有效减少非洲猪瘟的传播和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猪一般常在发热后7天,出现症状后1-2天死亡。死亡率接近100%。
病猪自然恢复的极少。极少数病例转为慢性经过,多为幼龄病猪,呈间歇热型,并残留发育不全、关节障碍、失明、角膜混浊等后遗症。
非洲猪瘟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与猪瘟相似,出血性状和淋巴细胞核崩溃等病变,甚至比猪瘟明显。白猪皮肤稀毛处有很多明显发绀区,呈紫红色、胸、腹腔及心内有较多的黄色积液,偶尔混有血液,心包积水,心外膜、心内膜出血。全身淋巴结充血甚厉,有水肿,在胃肝门、肾与肠系膜的淋巴结最严重,如血瘤状,脾外表变小,少数有肿胀、局部充血或梗死、喉头、会厌部有严重出血,肺小叶间质水肿,胆囊壁水肿,浆膜和结膜有出血斑。膀胱黏膜有出血斑。小肠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盲肠和结肠充血、出血或溃疡。
血液的变化很类似猪瘟,以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约半数以上病猪比正常白细胞数减少50%。这种白细胞减少,是由广泛存在于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坏死,导致血液中淋巴细胞显著减少。白细胞减少时,正值体温开始上升,发热4天后,约减少40%。此外,还发现未成熟的个性细胞增多,嗜酸、嗜碱性细胞等无变化,红细胞、血红素及血沉等未见异常。
非洲猪瘟特征与病理分析
非洲猪瘟是猪的最可怕的三种(想了解更多养猪技术,请点击右侧的“更多养猪技术”)流行病之一,其它两种为猪水疱病(SVD)和口蹄疫(FMD)。非洲猪瘟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其高传染性、传播方式的变化多端、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缺乏特效疫苗。
非洲猪瘟症状
潜伏期5-9天,病猪最初4天之内体温上升至40.5℃,呈稽留热,无其他症状,但在发烧期中食欲如常,精神良好。到死亡前48小时,体温下降,停止吃食。身体虚弱,伏卧一角或呆立,不愿行动,脉搏加速,强迫行走时困难,特别是后肢虚弱,甚至麻痹。有些病猪咳嗽,呼吸困难,结膜发炎,有浓性分泌物。有的下痢或呕吐、鼻镜干燥。四肢下端发日死亡。可见,非洲猪疫通常是先出现体温升高,后出现其他症状,而猪瘟则随体温升高,几乎同时出现其他症状,可作为二者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