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常识:心理学上的几个效应
班集体建设中的12个心理学效应-中职班主任经验交流
班集体建设中的12个心理学效应1.首因效应:抓住第一印象的机会“首因效应”是指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也被称为“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后被人们总结为:人与人第一次交往时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脑海中占据主导地位,比以后接触中得到的信息更强,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2.皮格马利翁效应: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望定律”,这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旨在告诉人们:只要对某件事情怀着非常强烈的期望,所期望的事情就会激发人的潜能,所要做的事情就会更容易成功。
3.破窗效应:已经破损的东西更容易遭到破坏“破窗效应”是由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的,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实验进一步证实,心理学家最终将其归纳为: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诱使人们仿效,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4.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更可口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
这种现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层总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总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后味无穷。
这种批评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会积极地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5.互悦机制: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互悦机制”也称为“对等吸引率”,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两情相悦”,在人际交往中,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规律,后被人们归纳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受到人们的欢迎,或者支持同意你的观点、行为,仅仅提出良好的建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人们喜欢你。
6.投射效应:不要总以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别人“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的心理现象,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入,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他人;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为过度地赞扬自己喜欢的人,或者贬低自己不喜欢的人。
班主任六大效应_心理学常见的166个效应
班主任六大效应_心理学常见的166个效应班主任六大效应要想当好班主任,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灵活地使用静动效应,效果不错。
1、人格效应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教育学生。
如果班主任能树立起高尚、严肃的人格形象,即使他不体罚学生,和学生关系朋友化,学生也会很怕他,也会自觉遵守纪律,勤奋学习。
2、威信效应班主任的威信是指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班主任的品德、能力、学识和教育艺术等因素在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一种尊敬而信服的态度。
有威信的班主任在课前提早一点站在教室门口扫视着全班同学,迟到的学生就会减少;没有准备好学习工具或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进入最佳状态,准备上课。
实践证明,威信高的班主任不论处理班务还是开展活动,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效应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
作为班主任,切忌把个人情绪带到育人工作中来。
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视为楷模,都会加以模仿和效法。
班主任要想顺利地开展工作,就必须和颜悦色、深入细致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追求教育的情感效应。
4、语言效应斯维特洛夫说得好:幽默是教师的第一位助手。
它趣在逗中,意在趣外,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剂良药。
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会使师生关系倍加融洽,促进师生间情感与智慧的交流。
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向九万名学生进行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
(班主任工作艺术banzhuren)因此,班主任在面对学生过错时,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激励、唤醒、帮助、鼓舞学生,使他们感到读书乐而又乐读书。
5、行为效应作为班主任不仅要运用语言艺术,还需要运用行为艺术,做到言行一致,在行动中塑造形象,在形象中产生魅力。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因此,班主任必须以严谨治学、严于律己的师范行为去感化学生。
否则,班主任道理讲得再动听,也不会起不到任何教育的效果。
心理小知识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小知识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小知识十大心理学效应
1.幻觉效应:指的是在某种压力下心理的一种单方面的情绪倾向,可能是受幻觉和虚构的影响,但可以得出现实的结果。
2.婴儿歧视效应:指的是小孩在发现他们周围的环境和父母心理上存在一些模糊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时,他们会形成一种歧视心理。
3.社会比较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和他人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一种竞争意识,这种意识会激发一种相对于他人处于优势的自信心和追求意识。
4.正向思维效应:指的是一种以正向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使自己能够从中受益,实现自我价值。
5.愤怒效应:指的是在遭受到挫折和屈辱时,人们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心理,从而增强对目标的抵抗意志。
6.反向思维效应:指的是一种给自己设立了负面情绪的提醒,从而提醒自己不要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
7.行为依赖效应:指的是一种在某种行为上产生的习惯性依赖或猜想,主要表现在贪婪、恐惧、偏执等方面。
8.心理差异效应:指的是每个人在心理上存在差异,使他们行为习惯存在差异,也会影响到他们对待事物和环境的态度。
9.社会认同效应:指的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的行为会被其他人追随,而他们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心理。
10.想象效应:指的是我们的想象可以影响我们的意识,甚至是
行为,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教师要懂的12种心理学效应2024
引言概述:心理学效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会出现特定的反应。
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并运用心理学效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需求,从而提供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干预。
本文将介绍12种教师应该了解的心理学效应,帮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地与学生互动。
正文内容:大点1:认知失调理论小点1:认知失调的定义和原理小点2:教师如何利用认知失调效应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小点3:防止学生出现认知失调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大点2:马太效应小点1:马太效应的定义和传递方式小点2:教师如何避免马太效应对学生评价和发展的负面影响小点3:打破马太效应,促进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大点3:锚定效应小点1:锚定效应的定义和情境小点2:教师如何利用锚定效应来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正确理解小点3:帮助学生认识到锚定效应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大点4:自我实现预言小点1:自我实现预言的定义和机制小点2:教师如何建立积极的自我实现预言来推动学功小点3:教师如何避免对学生产生消极的自我实现预言大点5:群体思维效应小点1:群体思维效应的定义和分类小点2:教师如何应对群体思维效应对学生互动和合作的影响小点3:培养学生个体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总结:教师应该了解的12种心理学效应为他们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工具。
通过了解认知失调理论、马太效应、锚定效应、自我实现预言和群体思维效应等心理学效应,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避免心理学效应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倡导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价值观。
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和关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和学习机会。
教师须知的几大心理效应
教师应掌握的七大心理效应1. 蝴蝶效应:(1)起源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在两周后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暴。
在心理学上,蝴蝶效应表现为一种不同于普通的连锁效应,因果性不明显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2)症状因为几天前发生的一点小小不顺利,而开始心情烦躁,在压抑和郁结状态中,小的情绪波动渐渐在心底形成轩然大波,最终以不可预见的狂躁模式爆发出来。
时间累积得越久,崩溃的后果越不堪设想。
(3)教学应用学生烦躁压抑和郁结情绪的大爆发,有时会是小的不快的长期积累和郁结。
所以不可忽略学生小的情绪,更不要让它郁结在心中同时的大爆发,有时学生与教师间的对立与冲突,也许并没有明确唯一的原因,而是小的事件的堆积、累积。
一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细节,适时引导学生情绪宣泄,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是教师应慎言慎行,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与眼神可能激励一名学生,也可能毁掉一名学生。
所以,我们应牢记:做人做事,注重细节,及时反思,及时沟通,防患未然。
2. 齐加尼克效应:(1)起源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的一次实验。
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去完成20项工作。
其间,他对其中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的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而让另一组毫无阻碍,顺利完成全部工作。
尽管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非常紧张,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思绪总是被那些任务困扰,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2)症状在接受一项工作时,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
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到叠加任务,因此,紧张状态无时无刻存在并叠加累积,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出现。
(3)教学应用学习和工作中的紧张情绪确实有点无解。
“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任务完成紧张就会解除”。
因此紧张情绪只存在于任务未完成而又无事可做的间隙里。
心理学十大效应及定义
心理学十大效应及定义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指:鸟笼逻辑、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霍桑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证人的记忆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和虚假同感偏差。
鸟笼逻辑一个人在房间里挂上一个空鸟笼,最后他会忍不住心理上的别扭给鸟笼“配套”上一只鸟。
破窗效应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责任分散效应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就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证人的记忆效应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
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罗森塔尔效应一般而言,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别期望着不同的行为,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维持了他们原有的行为模式。
常用心理效应大全
常用心理效应大全1.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避免负面的心理暗示对人的心态产生的不良影响。
2.木桶效应:也称短板效应。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所以我们应该补齐“短板”。
3.期待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积极期望,那么这些孩子的成绩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这就启示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孩子充满信心,多鼓励孩子。
4.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这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
例如,善良的人会觉得他人都是善良的,小气的人会觉得别人都很小气。
所以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应该客观公正。
5.刻板效应: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
比如觉得理工男都比较死板,觉得湖南人都喜欢吃辣椒。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通过实践来感受人和事。
6.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例如当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坏事,人们会觉得事出有因;而当一个坏人做了一件好事,可能会觉得他另有企图。
所以要避免以偏概全地评价他人。
7.登门坎效应:心理学家提出,如果你要找人帮忙,但是怕被对方拒绝,那你就可以先提一个较小的、对方不会拒绝的要求。
当他接受以后你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样会比较容易接受。
8.从众效应: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盲目地随大流。
9.马太效应:指的是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马太效应的积极意义在于,一个人只要努力,迎难而上,就会越来越强。
10.破窗理论:如果一个房子的一个窗子破了,如果不去修理,破的窗子就会越来越多,更会有盗贼进入房间。
广泛的情况是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所以成大事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
11.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班主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11个心理效应
22
3. 要客观地看待学生
• 不要因为学生的出身、相貌、年龄、 性别、是否干部等因素而定出好坏, 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位学 生。
23
(四)“晕轮效应”
• “晕轮”指的是月光通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 使月亮周围笼罩着朦胧的大圆环。 • 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 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 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 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 亮形成的“晕轮”一样,向周围弥漫、扩 散,所以形象地称它为“晕轮效应”,也 叫做光环效应。
24
• “晕轮效应”自觉不自觉地在班主任工作中 有所表现。如由于优等生学习认真,成绩 优良,思维敏捷,发言踊跃,班主任便对 他们产生好的印象,甚至认为他们一俊百 俊,一好百好;由于中等生成绩平平,老 实本分,默默无闻,班主任便置他们于 “被爱遗忘的角落”,使其成为所谓不令 人关注的“灰色群体”;由于某些学生成 绩较差,自由散漫“,惹事生非”“,桀 骜不驯”,班主任便对他们产生坏的印象, 甚至认为他们一丑百丑,一坏百坏。
30
(五)“暗示效应”
• 一位女性找到据说是相术奇准的算命先生, 经过简单的几句对话后,算命先生问她: “这个礼拜以来,可有什么让你感到印象 最深刻的事?” • 在她回答了几项之后,算命先生就断定了 她选择的结婚对象及其职业,还有她的父 母对这件婚事坚决反对,因而令她大为烦 心。
31
• 算命先生是一位多么称职的心理学家! 仅仅 只用几句抽象的暗示诱导语,就使对方在 毫无察觉之下,自行将内心的苦闷和盘托 出。说来并不奇怪,算命先生只是应用了 心理学上的一种心理策略——暗示而已。 • 心理学把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 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 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 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 暗示者企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 示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影响人们行为的认知、情绪、行动和态度的长期心理因素。
这些心理效应可以分为“正性效应”和“负性效应”,其中正性效应可以使人们更有信心,获得更多的成功,而负性效应则会导致失败。
下面将介绍十大心理效应:1. 信仰效应:信仰效应指的是人们由于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而获得成功的心理效应。
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一件事,他就会有更多的动力去实现他的目标。
2. 自我效应:自我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受到自己的看法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低自信而不敢去做一件事,或者因为自己的过分自信而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3. 情绪效应:情绪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受到自己的情绪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愤怒的情绪下做出不明智的决定,或者在平静的情绪下做出明智的决定。
4. 学习效应:学习效应指的是一个人从上一次行为中学习到的东西,并在新的行为中运用这些学习到的东西。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学习如何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时间,从而更有效地完成任务。
5. 社会效应:社会效应指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他周围环境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他的朋友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态度。
6. 倾听效应:倾听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他所听到的声音或话语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听到别人的建议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7. 权力效应:权力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受到权力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上司的命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8. 惩罚效应:惩罚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受到惩罚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受到惩罚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9. 动机效应:动机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受到自己的动机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获得奖励而做出某种行为。
10. 社会希望效应:社会希望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社会期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以上就是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的详细介绍,这些心理效应在影响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这些心理效应对于人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知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
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这一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可以的,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广泛的“鼓励式教育”,它的对立面是“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就是说教育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宝宝们可以看看:教育文摘|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孩子。
多鼓励,无论是口头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要吝啬。
要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始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
2.酝酿效应理论知识:当个体对于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先停下来,暂时性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故事渊源:以前,有个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例子: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比如背书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记不住,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或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尚未明确,只是处在一个机械背书的阶段,当你反复阅读、背诵这个知识点,某一天可能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知识点也就记牢了。
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
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作为教师,了解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效应非常重要。
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情感,为他们的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包括:1. 奥卡姆剃刀原则:当面对多种可能性时,我们应当选择最简单、最直接的解释。
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复杂、晦涩的解释,而是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解释问题。
2. 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在观察到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的关联时,往往会错误地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原因。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因果关系,避免误导学生。
3. 巴纳姆效应:人们更容易接受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往往是不准确的。
教师要注意不要过度夸大学生的能力或者给予虚假的奖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4. “飞船地下场景”效应:人们在经历矛盾、危险或激烈情绪冲突后,往往会表现出对表面冲突的放大或夸大。
教师要及时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避免因小事引发大冲突。
5. 林德效应:人们对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更容易加以重视,而对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更容易忽视。
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和信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
6. 奥西宾实验效应:人们往往会更愿意与自己对立的人合作,而不愿意与自己相似的人合作。
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助与友谊。
7. 巴比特效应:人们会更容易记住情感激动的事件,而忘记平淡无奇的事件。
教师要利用情感的力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容易记住所学的知识。
8. 串联效应:人们往往会根据第一个印象或观点来判断后续的信息或观点。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下积极、乐观的第一个印象,以影响他们后续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9. 创造力有效偏见:人们对于“创造力”的评判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外貌、声音、背景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并不要受到偏见的影响。
10. 艾斯德尔效应:人们倾向于更容易记住与自己的情绪和体验相关的信息。
好班主任应具有的八种“心理效应”
好班主任应具有的八种“心理效应”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因此,尽管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完全准确,但第一印象总会在决策时,在人的情感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
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
实验心理学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
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
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认识或接触某一事物,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称为“首因效应”.在教学中,搞好首因效应极为重要.教与学是双向交流,如果学生对教师或某学科的第一印象不好,势必影响到今后的教学质量.中学学生的认识水平及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辩证思维还刚开始形成,他们往往只凭某一点的好坏,凭直觉下判断、做推理,得出结论.所以,在学生首次接触初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首因效应,为以后的教学开个好头,打好基础.二、期望效应有一次,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里做完调查后,划了一部分名单告诉班主任,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诉学生。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1.约束效应:孩子会更加遵守规则和限制,当他们知道他们有监督和目标。
2. 平行效应:孩子们会在他们感兴趣或者擅长的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会更愿意学习。
3. 归因效应: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表现,通常被归因于他们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4. 自我效能感:孩子们的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当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好某件事情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加成功。
5. 环境效应:孩子们的行为和表现,通常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
6. 激励效应: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是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而变化的。
7. 面向目标的思维:孩子们会更倾向于思考和行动,以达成他们的目标和目标。
8. 自我掌控感: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是受到他们自己的控制和管理而变化的。
9. 社交效应: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交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
10. 冲突效应:孩子们会更加积极地解决冲突和问题,当他们有一个健康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时。
- 1 -。
心理学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的十大效应
1.束缚效应: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倾向于受到已有想法和行为的限制和束缚。
2. 倾向性效应:人们在评估信息时,往往受到他们已有信仰和态度的影响。
3. 群体思维效应:人们在参与群体决策时,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统一性和归属感的影响。
4. 认知失调效应:人们在面对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会出现认知不协调的情况,从而导致不舒适的心理体验。
5. 共情效应:人们在面对他人的情感和体验时,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产生共情。
6. 偏见效应:人们在面对不同的群体和人,往往会受到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7. 现象效应: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时,往往会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准确的判断和评估。
8. 自我实现效应:人们的信念和期望会对自身的表现和结果产生影响。
9. 预期效应: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他们的表现和结果。
10. 注意力偏向效应:人们在注意力分配时,往往会受到自身兴趣、情感和认知偏向的影响。
- 1 -。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心理学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以下是 10 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1.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鼓励他们发挥潜力。
2. 门槛效应:指的是当个体接受了一个较小的要求后,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
教师可以利用门槛效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3.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个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就会引发更多的不良行为。
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
4. 首因效应:指的是第一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重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举止,以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5.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近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贯的良好形象,以避免近因效应的影响。
6. 晕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某个优点或缺点会影响人们对他的整体评价。
教师应该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避免因为某个缺点而忽视学生的其他优点。
7.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群体的固定看法和偏见。
教师应该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避免对学生进行歧视和偏见。
8. 从众效应: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避免从众效应的影响。
9. 反馈效应:指的是及时的反馈能够促进学习和改进。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10. 情感效应:指的是情绪和情感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效应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班级管理是教师们必须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领域之一,班级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而心理学效应作为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的重要理论,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以下将结合十大心理学效应,探讨其在班级管理理论中的应用和价值。
1. 李普曼效应:李普曼效应指人们倾向于记住对他们有意义的信息。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知识。
2.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模糊、笼统的描述适用于自己,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正面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3. 多米诺效应:多米诺效应描述的是一件事情的发生会引发一系列相关事件,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良好的带头作用和积极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
4. 拟恒等效应:当人们感觉某一行为或者物品超出其期望值时,会赋予其更高的价值。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紧凑而有趣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5. 雄鸡效应:雄鸡效应指人们对于自己做出的决策更有信心,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6. 命名效应:命名效应说明了对于已知名称的事物更容易被认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此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7. 斯普勒效应:斯普勒效应指人们倾向于从已有信息中进行推断,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或引导性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8. 装饰效应:人们往往更喜欢外表精美、包装精良的事物。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清晰明了的板书和图表,美观的教室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9. 比较效应:比较效应指人们在不同选择项中进行比较时会更倾向于选择相对优势的一方。
班主任需要了解的10种心理效应
班主任需要了解的10种心理效应!——摘自《中小学教师之家》当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
对班主任来说,如果您能正确地认识、了解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心理效应,并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您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
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2、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人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
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
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
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3、链状效应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这种效应在年龄低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
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
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
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一、名字效应。
名字,是一个人与他人在社会交往时的"全权代表"。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名字对于拥有这个名字的人来说,是最甜美、最富有感情的声音。
记住学生的名字并响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微妙的作用。
接一个新班,老师很快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且能很轻易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有利于唤起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缩短师生交往的心理距离;记住学生的名字,并能响亮地叫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信服心理,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
一些调皮淘气的学生,在老师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时,往往会"混水摸鱼"干一些"坏"事,甚至糊弄老师。
如果老师叫出他的名字,他的反应会是:"嗬,想不到老师这么厉害,刚见面,就知道我的名字!老实点儿吧。
"他的调皮淘气因受到老师的"威慑"而自觉地加以控制。
所以,不管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当你刚刚与新学生接触时,要想尽快赢得学生对你的好感,一个简单易行而又有着神奇作用的方法,就是记住并叫出学生的名字。
二、异性效应。
在人际关系中,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不仅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同时还能产生约束力,对男女青少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微妙的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异性效应"。
异性效应产生的条件是男女两性的年龄差别不大,在同龄人中比较显著。
若是异性年龄悬殊,则不可能产生异性效应。
如果正确和有效地利用异性效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集体生活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
青少年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犹如白云红日,交相辉映,大大方方,堂堂正正,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向往异性,本是人在青春期的一种生理反应和性心理现象,是人的情感世界中美丽而珍贵的一部分,并不是什么可怕的"魔症"。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思想上共同进步,对于增进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大有益处。
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
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一、名字效应。
名字,是一个人与他人在社会交往时的"全权代表"。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名字对于拥有这个名字的人来说,是最甜美、最富有感情的声音。
记住学生的名字并响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微妙的作用。
接一个新班,老师很快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且能很轻易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有利于唤起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缩短师生交往的心理距离;记住学生的名字,并能响亮地叫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信服心理,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
一些调皮淘气的学生,在老师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时,往往会"混水摸鱼"干一些"坏"事,甚至糊弄老师。
如果老师叫出他的名字,他的反应会是:"嗬,想不到老师这么厉害,刚见面,就知道我的名字!老实点儿吧。
"他的调皮淘气因受到老师的"威慑"而自觉地加以控制。
所以,不管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当你刚刚与新学生接触时,要想尽快赢得学生对你的好感,一个简单易行而又有着神奇作用的方法,就是记住并叫出学生的名字。
二、异性效应。
在人际关系中,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不仅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同时还能产生约束力,对男女青少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微妙的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异性效应"。
异性效应产生的条件是男女两性的年龄差别不大,在同龄人中比较显著。
若是异性年龄悬殊,则不可能产生异性效应。
如果正确和有效地利用异性效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集体生活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
青少年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犹如白云红日,交相辉映,大大方方,堂堂正正,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向往异性,本是人在青春期的一种生理反应和性心理现象,是人的情感世界中美丽而珍贵的一部分,并不是什么可怕的"魔症"。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思想上共同进步,对于增进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大有益处。
心理学上的七大效应
心理学上的七大效应
1.群体效应:指在群体中,个体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想法。
2. 常规化效应:指个体在一段时间内重复遇到同样的刺激,导致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
3. 倾向性效应:指个体在决策时,受到已有观念和偏好的影响,而做出更倾向于自己喜欢的选择。
4. 可塑性效应:指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会受到外界刺激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
5. 压力效应:指人在面临压力时,身体和心理会产生反应,影响感受、认知和行为。
6. 亲和力效应:指人会对与自己相似或有亲密关系的人有更亲近的感觉,并更愿意与之交往。
7. 锚定效应:指人在做决策时,会受到起始信息的影响,从而对后续信息做出更倾向于初始信息的选择。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主任常识:心理学上的几个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
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鲜见。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
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
然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
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
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
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送过犯人,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就可以了。
犯人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
古人说"用人不疑",也就是这个道理,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的能力,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
投射效应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
"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
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
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莎士比亚的名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它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
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
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厨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我国民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因此,婚外恋如果受到干涉,双方反而相爱越深,恨不得天天厮守在一起才好,然而,真正一旦与自己婚外恋的情人如愿以偿,生活在一起,又会觉得情人也不过如此,妻子或许还好一些。
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位学生由于相互吸引而走到了一起,一开始,老师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干涉,然而,这种干涉反而为两个孩子增加了共同语言,他们更加接近,俨然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
后来,校长改变了策略,他将孩子和老师都叫去,没有批评孩子们,反而说老师误会了他们,把纯洁的感情玷污了。
过后,这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缺乏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由于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王子和公主相差太远而分道扬镳。
第一印象效应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
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
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
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
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定势效应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
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刻板印象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