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气化总论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龙行天下整理那么就是讲一下,以便以后在讲课的时候有个基础,在这里呢,大家可能以前对六经气化脑子里已经有一些印象了,我今天主要是根据经典把他串一下。
六经气化是伤寒论最基础的东西,要讲六经气化,要先明白六经是什么,过去古人常说,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就错,不知五运六气,学尽方书无济。
脏腑经络,脏腑的虚实,经络的逆从,脏腑是讲虚实的,经络是讲顺逆的。
知道经络是怎样流行的,怎样交汇,知道脏腑的虚实,这种情况呢,就对疾病初步掌握,用药就有方向性。
然后是对五运六气的了解,天行六气,地布五行。
六气是天气的变化,如果对五运六气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话,就会对很多疾病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即使没见过的病,没有听过的病,只要通过现象,看到现象以后,就可以通过五运六气进行取类比象,然后把他归纳出来,可以说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所以说五运六气讲的是这回事,并不是说的是非要指素问的七篇大论,这个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当然七篇大论也是有研究必要的。
首先讲六气,六气是哪六气,六气六经,六经,经者,径也,道路之意。
六经行的是六气,六经又是三阴三阳。
太少阴阳,厥阴阳明,这是六经。
六经呢,本于天气之变化,人生于地而悬命于天,这是内经里讲的。
我们的禀赋形质来源于地,是地的阴气产生的,神气是与天相沟通的。
这就是所谓的上古通天,这个意思讲的就是人的体内也有六气,人之六气与天之六气,交相感应,天之六气太过可以引起人之六气太过,所以又一个词叫做六气相感。
外感六淫,淫是什么,就是太过的意思。
天之六气有过,有不及,有不足,有太过的话,就会引起体内的六气也发生太过不及。
太过不及到达一定程度,失衡,就是说阴阳有逆从,产生逆乱的话,就是生病,就叫六淫相感。
所以说学中医的人脑子里一定要清楚,脑子里不要有丝毫病毒、细菌、邪气、毒气的这种概念,都是六气的太过不足造成了各种逆从的现象。
六经气化学说概述
六经⽓化学说概述六经⽓化学说是以《素问》五运六⽓理论研究《伤寒论》⽽形成的学说,主张六经病即是风热⽕湿燥寒六⽓之病。
提倡此说的代表医家有张志聪、陈修园、唐容川等。
所谓⽓化,即是脏腑经络之⽓的运动变化,⽓化说源于《素问》五运六⽓理论,以天⼈合⼀的整体观、恒动观来审视⼈体的⽣理和病理,⽤六经经⽓的“开”“阖”“ 枢”来阐释⼈体⽓⾎的运转,⽤“标”“本”“中⽓”来阐述⼈体脏腑、表⾥的联络关系。
⽓化说⽴⾜于脏腑经络,⽽较脏腑经络说更突出强调了五脏六腑、表⾥上下的相互联系。
五脏六腑皆有精⽓,散溢于经络⽽为经⽓,经⽓根于脏腑,经⽓的运动变化也是脏腑功能的反映。
所谓“开”“阖”“枢”,表达的是⼈体经⽓的三种运动状态。
开,即是经⽓向上、向外的运动状态;阖,即是经⽓向内、向下的运动状态;枢,即是经⽓在表⾥上下的枢转。
三阳之中,太阳为开,布散卫⽓;阳明为阖,通降腑⽓,少阳为枢,调和表⾥上下之⽓;三阴之中,太阴为开,布散精微;厥阴为阖,收敛精⾎,少阴为枢,枢转阴⾎。
三阳以阳⽓为本,三阴以阴⾎为根。
“开”“阖”“枢”阐述了⼈体⽓⾎的基本运动⽅式,⽽标本中⽓理论则强调了脏腑、阴阳的相互联系。
《素问·六微旨⼤论》云:“少阳之上,⽕⽓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之标也。
本标不同,⽓应异象。
”标本中⽓理论包括“标⽓”“本⽓”“中⽓”三个基本概念。
标⽓,即是三阴三阳,标识脏腑经络阴⽓、阳⽓的相对盛衰。
本⽓,即是脏腑经络本⾝的功能体现。
中⽓,亦称中见之⽓,是与本⽓相互表⾥之⽓,中⽓盛,则标本之⽓阴阳协调⽽⽆病,中⽓有病,则易影响标本之⽓,使其产⽣阴阳的偏盛偏衰。
太阳与少阴为表⾥,阳明与太阴为表⾥,少阳与厥阴为表⾥。
标本中⽓之间不仅相互联系,相互资助,⼀定条件下亦可出现相互转化(“从化”)。
中医名家论冉雪峰以“气化”论“六经”
中医名家论冉雪峰以“气化”论“六经”一、引言:冉雪峰与《冉注伤寒论》在《<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渊源与发展的文献研究》中论到: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用作篇名,将外感疾病(实际以风寒二因为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证候及其理法方药分门别类统括其中。
三阳三阴(简称“六经”)辩证论治体系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千百年来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各自给出了不同答案,如经络说、脏腑说、疆界说、气化说、症候群说、应激反应说、病理层次说、系统概念说,等等。
其中争议最为激烈的要数六经气化学说。
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西方医学的冲击与对中医的“不实”攻击,气化学说大行其道,如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例言中说:“一唐宋以后医学多讹,西法近出详形迹而略气化得粗遗精皆失也。
”其后又说:“一所采西人脏腑图,非但据西人之说,实则证以内经形迹丝毫不爽以其图按求经义则气化尤为着实······”,而张锡纯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说:“中医尚理想不尚实验,故精于人身之气化,而略于人身之组织,西医尚实验不尚理想,故精于人身之组织,而略于人身之气化。
是以区区意见,以为当今之世,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不可也。
”以上中西汇通学派的医家在为中医谋求出路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气化学说的泛化。
可见自金元以后,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气化学说才逐步发展成为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是由于受其影响故现在医家多从中医“气化”的角度解释,将人体各种生理病理变化皆附会于气化学说,最终使其成为了一种滥觞。
从明末清初迄今四百余年,倡言伤寒六经气化理论医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卢子颐、黄元御、张隐庵、张锡驹、陈修园、唐容川、冉雪峰、张锡纯、刘渡舟、万有生等诸位医家。
冉雪峰作为民国时期川派伤寒学医家的杰出代表,与张锡纯齐名,有“南冉北张”之誉。
其著作有《冉注伤寒论》《八法效方举隅》《国防中药学》《大同药物学》《大同方剂学》《中风临证效方选注》《大同生理学》等(汇总为《冉雪峰医著全集》)。
六经气化的原理
六经气化的原理中医学中的“六经气化”是指人体内六经(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的气化过程。
这个过程是指将人体内的精、气、津、液等物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文将对六经气化的原理进行探讨。
一、六经气化的基本概念1. 六经六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人体内六条主要经脉,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六经贯穿全身,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2. 气化气化是指将人体内的各种物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的过程。
在中医学中,气化是一种综合性的生理过程,包括消化、吸收、运输、代谢等多个方面。
3. 气化作用气化作用是指人体内六经对精、气、津、液等物质的转化作用。
六经气化作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二、六经气化的原理1. 六经气化的基本过程六经气化的基本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营养物质的摄取,主要通过口腔、胃、肠等消化系统进行;二是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主要通过小肠、大肠等消化系统和心、肺等循环系统进行;三是营养物质的代谢,主要通过肝、肾、脾等代谢系统进行。
2. 六经气化的基本原理六经气化的基本原理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气血运行为媒介,以精、气、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消化、吸收、运输、代谢等生理过程,将人体内的物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 六经气化的调节机制六经气化的调节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脏腑相互调节,即各脏腑之间通过气血运行相互调节,以实现人体内物质的平衡和协调;二是气血调节,即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分配,实现人体内物质的平衡和协调。
三、六经气化的影响因素1. 情志因素情志因素是指情绪对六经气化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情志与脏腑密切相关,情志不调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六经气化失调。
2. 饮食因素饮食因素是指饮食对六经气化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饮食是人体内物质的主要来源,饮食不当会导致六经气化失调。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郑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38 号,210023)本文刊于《中医杂志》2019年6月第60卷第12期[摘要]认为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
从五运六气,天人相应,六气属性,标本中气从化,神机气立,根结之穴,药物性味,五脏六腑,经络腧穴,脏气法时,气动于中、象形于外,体质与患病的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
认为气化论是运气学说所阐述的核心,影响和促进了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五运六气;气化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
天人如何合一?人与天如何相通应?试作探讨如下。
气化学说发端于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黄帝内经》创造性地将其与生命相联系,形成了独特的以气化为灵魂和主线的认识自然、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医学体系。
《黄帝内经》气化理论中的五运六气气化说,将人体的气化规律置于自然整体气化之中,基于自然天地阴阳之气化,提出了五运、六气、三阴三阳开阖枢、标本中气从化的气化理论,着重揭示自然气化与生命气化的宏观整体关系,亦即天道-气候-物候-病候之间的关系,以指导疾病的防治,形成了中医学这一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整体动态、重视调整人天关系的生命科学。
1 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自然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应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法则,而相应的基础是天人合一,同源一气。
从现存史料来看,最早把气的观念引入到医学理论中的当推春秋时代的医和,藉天人合一,以说明人体发病的原因和机理。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六经气化学说是研究《伤寒论》的六经实质及其辨证论治规律的一种学说。
标本中从化是它的理论模型之一,以往对标本中从化的探讨,或误解其义或浅论辄止,以致对六经气化学说的阐发既不全面,亦不无偏颇之处六经气化的基本内涵与气化活动规律六经气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六气、三阴三阳,中见之气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气化活动。
根据《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有关标本中气的论述和天人阴阳相应的思想原理,六经气化学说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或称三阴三阳)是指'人之六气”。
六气之名与自然界风热湿火燥寒同它是六经气化活动的中心内容,三阴三阳六气的对应关系是:'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六气生化有序,则三阴三阳依次消长有节.三阴与三阳两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中见关系,即太阳与少阴互为中见,阳明与太阴互为中见,少阳与厥阴互为中见。
中见之气的作用是既可协调六气标本的运动变化,又可平衡三阴三阳的偏盛偏衰。
六经气化活动可表现出一个基本规律。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尤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所谓“从”是由的意思,“化”谓生化也,按照《素问·六微旨大论》“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的提示,标本中从化之理总以阴阳水火为依归。
如少阳本火属阳,标亦为阳,太阴本湿属阴,标亦为阴,标本同气,故二经气化从本,从本与从标并行不悖,少阴本热属阳,标则为阴,太阳本寒属阴,标则为阳,标本异气,故二经气化既从本又从标,标本俱从而非偏执一端,至若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见,乃因阳明本燥性凉为阴之始,阳明为标是“两阳合明”之义,阳盛而阴微;厥阴本风性温为阳之始,厥阴为标是“两阴交尽”之义,阴极而阳生,参之中气具有协调标本、平衡阴阳的作用,所以二经气化不从标本转而以中气为化,唐容川把阳明厥阴的这一气化特点分别简洁地归纳为“正是赖太阴之气以济其燥之义”;“正谓其通阳和阴,以成其氤氲摩荡之和风,则气血无病也”。
刘渡舟六经气化论
刘渡舟六经气化论刘渡舟研究《伤寒论》的理论,可称丰富多采,美不胜收。
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而名称前茅。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
到了今天,“气化学说”,逐渐凋谢,濒于失传。
有的学者,目之为“形而上学”,反而对它加以批判。
我认为气化学说,是从中医的理论特点而产生。
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
成立一个学说,乃是发展中的精华结晶。
为了慎重起见,所以不能轻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
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
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气化学说,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内经》“七篇大论”而以《阴阳大论》为篙矢。
张仲景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阴阳大论》。
不但发扬了气化学说,而且保存了旧论(《阴阳大论》)免于亡佚,这是一个伟大收获。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且中医的特点也就在此突出。
我们天天讲风、讲火、讲湿、讲寒,为什么对《伤寒论》的气化理论,一听就勃然大怒,愤然而起呢? 《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 《六微旨大论》指出了六气标本中见的气化组成,以及它的规律与程序,所以它是“气化” 学说的核心与理论根据。
首先它指出了三阴三阳,是由六气所化而为之主。
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
由六气所化,建立了三阴三阳。
所以六气为气之本,而三阴三阳则为气之标。
六气之本,乃是气化学说的第一手材料。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北京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韩世明主任医师《伤寒论》的六经理论极为复杂,正应了张仲景的这句话'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但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地逐渐地去思悟。
首先,学习《伤寒论》应认识到,六经各经有各自的特性。
这是因为各经的病证表现不同,六经的特性与六经的病症表现相合的,如果六经都一样,没有各自的特性,那么,同样是感受风寒,在太阳病,为发热恶寒;在少阳病、阳明病等等也都会是发热恶寒,所以,在临床上我们都没法去分了,没法去辩了,因为都一样了,为什么能分这个症候,那个症状,是因为六经各有其生理特性,产生了病理特性,因为现象根源于本质,特性代表了六经用以抗邪的物质基础即六经的正气各有特性,那么,六经的这些特性前人又是如何来认识,如何来表述呢?往往后世注家都避重就轻,不谈这个问题,而气化学家如张志聪等人以《素问》七篇大论中的标本中气的观点,解释了这个问题。
太阳本寒、阳明本燥、少阳本火等等,在六经的病理之中,确有说明其病理特性的意义。
再下来,思维六经的这些有特性的正气是由哪里来的,如何产生的。
张志聪说:天有六气,人也有六气。
但一般人都是执着在这一步上悟不出来,如果悟不出,你可以换一个方向去悟。
张仲景曾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然后才是'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在《金匮要略》中又说:'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从中可以领悟到五脏的精气即五脏元真就是抗御风邪等外邪的人体正气。
进一步领悟到人体的六经正气就是本原于五脏元真,以五脏之气虽为五,但一火可以分成二火,以五脏的心火为基础,就可分生出少阴本热与少阳本火。
由于五脏之气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特性,当然,就可以产生出六经之气风热火湿燥寒本气特性。
在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东方生风,风生木。
”记得这句话吗?实际上风和木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将六经之气与五脏元真联系起来,我们已经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在发展气化理论的认识了。
五运六气理论的基石——气化学说
五运六气理论的基石——气化学说气化学说源自《内经》的运气理论,它贯穿整个运气理论,说它是五运六气理论学说的基石不为过,因此也是我们步入五运六气理论之门的钥匙。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日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要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医权初编》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气化,即气的生成变化,也就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总的来说,表现为“阳化”和“阴化”两个方面,所谓的“阳化”即是指“阳化气”;所谓“阴化”即“阴成形”。
人的生成,亦依赖于天地的气化,《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据《黄帝内经》所言,地设位,阴阳相推相荡,万物生化其中,天人一气而同构,是生命的客观实际。
人生于天地的“气化”,人体之内自然也存在合于天地的“气化”,同时人体内的气化也无时无刻不受天地气化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天人相应”。
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应天地气化而生成,因此天地的气化给了人两个系统,一个“阳化气”的系统,一个是“阴成形”的系统。
“阳化气”的系统集中表现在无形,但可以通过形质的变化来表达,可认知但不可量化与精确,其随生命存在而有,随生命消失而无。
标本中气(九)六经气化
标本中⽓(九)六经⽓化九六经⽓化关于六经⽓化的问题,我们看下图,下图告诉我们这六经表⾥互见,发⽣三个轴的变化。
⼀个轴是少阳和厥阴,调节⼈体⽓机的升降。
第⼆个轴是太阴和阳明,调节⼈体的燥湿。
第三个轴是太阳和少阴,调节⼈体的寒热。
1 少阳厥阴,调其升降厥阴肝和少阳胆共同聚于中焦,肝⽓升即淸阳升;胆⽓降则浊阴降,肝胆的升降决定了⼈⾝全⾝⽓⾎的升降。
⽐如说我们脾胃的升降就受肝胆的升降的影响。
还有⾦⽔的升降都是受肝胆升降的影响。
因为肝⽊要上升,⽊⽣⽕,滋⽣⼼⽕,⽽胆⽓要下降,胆⽓下降浊阴才能下降,所以我们看慢性胆囊炎的病⼈都出现肚⼦饱胀,⾷物不往下⾛。
所以厥阴和少阳的升降保证了⼈体⽓机的调畅,⽔液的通畅和阳⽓的升降。
这两条经的特点,从证和症上都⾮常相似。
我们说少阳之为病,⼝苦咽⼲。
你看这个咽⼲,厥阴病是消渴。
少阳病⼼烦,厥阴病是⼼中痛热。
少阳病是默默不欲饮⾷,厥阴病是饥⽽不欲⾷。
少阳病喜呕,厥阴病吐蛔。
少阳和厥阴证也⾮常地相似,少阳病多见经腑同病。
我们少阳讲经证、腑证和经腑同病,经证是四逆散,腑证黄芩汤,经腑同病⼩柴胡汤。
厥阴病多见寒热错杂。
另外病机上也很有意思,少阳病是正邪相争,在《伤寒论》中已经指出来了;厥阴病是厥热胜复,厥热胜复的本质还是由于正邪相争导致的。
讲少阳“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因和”,⽽我们讲厥阴的时候说“⽓上冲胸”,讲它的冲逆。
这⾥就要讲到两个特点:由于厥阴病表现为厥热胜复,所以我们托毒外出都从厥阴治,⽤升⿇鳖甲汤。
⽽少阳病表现为正邪相争,如果我们打破免疫耐受,打破机体正⽓不与邪⽓相争的状态,就要从少阳去治。
⽐如说病毒性肝炎者邪正不争,要促使他邪正相争,可以从少阳去考虑,考虑这⼏组药物的配伍是⾮常有意思的地⽅,⼜⽤柴胡、⼜⽤黄芩、还要⽤⼈参,对吧?那么如果从厥阴去考虑的话,托邪外出,典型的是《⾦匮要略》的升⿇鳖甲汤,把邪⽓托出来以后怎么办?让他去正邪相争,⼜从少阳去想去办法。
少阳的寒热往来《伤寒论》都写得很清楚,是正邪相争。
六经气化的原理
六经气化的原理1、六经根源天有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也。
天地合气,名之为人。
人感天之六气而生六腑,故六腑为阳,感地之五行而生五脏,故五脏为阴。
五脏者,肝、心、脾、肺、肾也,六腑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也。
脏五而腑六,《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是为心包,合为六脏。
六脏六腑,是生十二经。
经气内根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脾、肾、肝、胆、胃、膀胱经行于足,是为足之六经,肺、心、心包、三焦、大肠、小肠经行于手,是为手之六经。
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
脾肺之经,太阴也。
心肾之经,少阴也。
肝与心包之经,厥阴也。
胆与三焦之经,少阳也。
胃与大肠之经,阳明也。
膀胱小肠之经,太阳也。
经有十二,六气统之,两经一气,故亦曰六经。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也。
2、六经气化天有六气,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
(这是讲的主气)天人同气也,足厥阴肝之经,是为风木,心手少阴之经,是为君火,三焦手少阳之经,是为相火,脾足太阴之经,是为湿土,大肠手阳明之经,是为燥金,膀胱足太阳之经,是为寒水。
经有十二,六气统之,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
经气对化,自然之理。
3、气化原理《内经》: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以上是《内经》对主气运行顺序的说明,日出谓之显明,故显明即是春分的卯位,显明之右,即从卯至巳,从春分到小满这步运是少阴君火,然后是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具体的运行顺序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主气就是按照这六步的顺序,循环往复,运行不息的。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摘要】《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六经气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案例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进行介绍。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伤寒六经气化理论来源[1]六经气化理论,既不具体见于《伤寒论》,也不系统见于《伤寒论》之前的其它医学经典。
而是,后世研究《伤寒论》的一派医家,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援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六气气化学说,结合《伤寒论》辨病辩证具体内容,逐步完善而形成。
故此要想清楚了解六经气化理论,必先清楚了解六气气化学说,作为登堂入室的阶梯。
1.1《素问》六气气化学说原始运气七篇大论,用五运(木、火、土、金、水)从常变两方面探讨一年五季的(春、夏、长夏、秋、冬)变化运行规律,以六气(风、火、热、湿、燥、寒)从我国气候区划、气候特征常变两方面探究气旋活动规律,再将五运和六气结合起来,分析归纳各年气候的变化。
创立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医家主要是从中选取出“六气标本中气”“六气标本中气从化”以及“三阴三阳开阖枢”等理论,来阐释《伤寒论》三阴三阳辨病辩证论治体系的实质,揭示其阴阳、虚实、寒热定性,表里浅深定位之意蕴,阐明其病证的因机证治原理。
所以谈论六气气化,先应从“六气标本中气”说起。
1.1.1六气标本中气说略六气标本中气出自《天元纪》、《六微旨》两篇大论,又以《六微旨》为详细。
其说:“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从《黄帝内经》气化理论探析伤寒六经实质与传经
从《黄帝内经》⽓化理论探析伤寒六经实质与传经编辑推荐语从⽓化的⾓度论述伤寒六经实质,肯定了伤寒之邪“⽇传⼀经,七⽇复传”理论的合理性,阐明伤寒之邪⽇传⼀经乃经表之传经,⾮在⾥脏腑之间的传经。
【摘要】伤寒“⽇传⼀经,七⽇复传”⾃古以来备受争议。
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素问》中运⽓七篇⼤论和《伤寒论》原⽂,综合历代医家和后世学者的说法,从⽓化的⾓度论述伤寒六经实质,肯定了伤寒之邪“⽇传⼀经,七⽇复传”理论的合理性,阐明伤寒之邪⽇传⼀经乃经表之传经,⾮在⾥脏腑之间的传经。
因其经表之传经为⽇传⼀经,即按照“⼀⽇太阳、⼆⽇阳明、三⽇少阳、四⽇太阴、五⽇少阴、六⽇厥阴”之次序,所以其⾃经表传⼊本脏、本腑的天数亦有同步之趋势。
其临床价值在于对外感疾病的判断、预后、远程诊断以及处⽅⽤药有较⼤的辅助作⽤。
伤寒传经另有诸多晦暗不明之处,此篇不尽,略举其要。
六经概念始于《黄帝内经·素问》,除了对经络三阴三阳的论述,还有运⽓七篇⼤论对三阴三阳的描述,伤寒六经的实质,应该将⼆者结合起来,运⽤于临床,指导伤寒的辨证论治,使得医家有法可依。
⽽《素问》中《天元纪⼤论》《五运⾏⼤论》《六微旨⼤论》《⽓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真要⼤论》运⽓七篇⼤论对伤寒六经实质的阐释,亦被称为“六经⽓化说”。
很多医家、学者从《素问·热论》去分析伤寒之邪“⽇传⼀经,七⽇复传”之理正确与否,却可能忽略《素问》运⽓七篇⼤论对六经的定义。
虽亦有医家认为以六经⽓化说解释《伤寒论》牵强附会,如陆渊雷介绍章太炎认为张志聪、陈修园“假借运⽓,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谈”,但笔者认为张仲景分六经论病,虽有创新,亦定有所传承,观《伤寒论》通篇对伤寒传经⽇数的描述,则知伤寒六经实质与《素问》运⽓七篇⼤论关系密切。
1 六经实质1.1 六经概念从古到今,对六经实质的认识⼀直在发展:宋代朱肱认为六经即经络。
⾦代成⽆⼰明确了“六经”成为三阴三阳病的代称。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2014-12-04 09:22:00《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刘渡舟:《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 +六经气化《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详细信息1、气化学说的渊源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
见之下,气之标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
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
【引用】六经气化图
【引用】六经气化图庐阳先生六经不仅是伤寒中的核心概念,实际上也是经络和气化理论的总纲。
六经体系很独特,其中既有三才的要素,也有阴阳的内涵。
六经既不同于五行,也不是来源于周易八卦。
其术数实质我尚未找出最终的答案。
不过从内经有关开合枢及三阴三阳的描述中进行整理,时至今日,终于能给大家画出一个完整的气化轮廓图。
接着来说这幅图。
从图中可以理解六经的主要理论。
1 什么是开合?阳明的气化特点和太阳有什么不同?简而言之,“开”“合”是两种不同的气化方式。
开是指开放式的气化,比如把衣服凉在外面,过半天水分蒸发后干了。
衣服中的水变成了蒸气,这是开的气化。
蒸发气化后吸走了热量,局部温度会降低,所以开的气化是散能的,故而“太阳之上,寒气治之”。
开则散,气化是通过表皮和肺的散出。
故太阳主表和肺和毫毛玄府。
还有一部分“升已而降”,流动到膀胱,分化清浊,下利而出。
故太阳下应膀胱。
开的气化强调通透,比如晾衣服要撑开来,如果卷在一起就不容易干。
故太阳的病证多与阳气收缩有关,要用麻黄、桂枝等把阳气撑开,则于病有利。
合的气化与此相反。
合是指封闭的气化。
比如煮饭,总是要把盖子盖好,否则热量跑了,水干了饭还不熟。
合的气化中,热量是向内渗透的,因此它不是能量的发散状态,而是聚合状态。
在能量集中作用下,改变物质原有的性质,使其分解或解离。
所以阳明对于人体的消化是有极为重要意义的。
合的气化使能量聚合,故而是人体能量最高的气化状态,经脉中也体现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能量的聚合则有利于热量会聚,故而总体说阳明本身是偏热的一条经。
阳明气化之后,产生两个效应:水气会逐渐排出,称之为“津”,故而阳明主津;经过气化,水液流失后,内质变燥,因而“阳明之上,燥气治之”。
阳明的脏器最直接形象的就是胃,人体消化的第一口大锅;其实,心、胞宫、鼻肺等都有阳明的介入,阳明的气化并不局限在胃。
阳明的气化注重封闭性,和内在的能量压力,炮姜、灶心土等都是直走阳明的药物。
阳明起病有两头:一头是封闭太过,造成“坚化”,如便秘口渴等,如同象我们煮饭煮焦了,这就是所谓的“正阳阳明”;二是封闭不及,漏了气,化物不利,引起腹泻脘胀等,这是所谓的“太阳阳明”;另有单纯火力不足引起的化物障碍,称为“少阳阳明”。
《伤寒论》的六经气化 附图
《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复制链接]六经气化天有六气,六气分主客二气。
主气恒常不变,年年如此。
它是合于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运行不息的这个大规律的,所以它是以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顺序运行,循环往复,一年而周,它是宇宙气化的主体规律,所以六气禀承其规律就称为主气。
《内经》对主气的运行规律有具体的描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从运气的角度来说,主气的运气是平和的,恒常的,不变的。
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是有规律的,正常的,主体的规律就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从万物的生成直到宇宙的毁灭,亘古不变,所以它就象主人一样,不会走,永远在家里,家中大小事情都取决于主人。
如图:主气运行图客气运行图客气就不同,来了去了,去了来了,没有个准,它的运行每一年不同,它是根据每年年份的地支来确定的,所以它不合于四时阴阳的大规律,但它合于阴阳互化的规律,从阴至阳,由阳化阴,首先厥阴,少阴,太阴,由一阴至三阴,然后从阴出阳,少阳,阳明,太阳,从一阳至三阳,又由阳化阴,接下来又是厥阴,由阴出阳,由阳化阴,也就是初之气厥阴,二之气少阴,三之气太阴,四之气少阳,五之气阳明,六之气太阳,顺次排列,一年而周,一步一气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合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客气循环的规律就是这样的。
但是由于客气的运行是循环的,犹如一个圆,其实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所以初之气是厥阴,终之气是太阳只是假定最初的状态,具体的一年内的起点和终点,就需要由年份的地支来确定了。
《六微旨大论》: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渊源与发展的文献研究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渊源与发展的文献研究《伤寒论》是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六经气化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理解疾病的起因、发展和转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伤寒论》的六经气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进行文献研究,以探寻其起源背景和理论演变。
渊源篇在探讨《伤寒论》的六经气化理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背景。
中国古代的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人体生理病理联系在一起。
其中的“六经”理论是古代医学理论的基石,而“气化”则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
六经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六经”的理论,而该理论又受到黄帝、岐伯等医家的不断发展。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寒论》的问世使得六经理论正式形成,并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
发展篇在《伤寒论》中,六经气化理论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之气,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而这种阴阳气化的变化受到天地阴阳之气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人体的生命过程。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对于六经气化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细化。
他提出了“寒热夺标”、“六经失调”等观点,强调了六经的平衡与失衡对于疾病的影响。
在他的理论中,六经气化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环节。
研究篇近年来,关于《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的研究逐渐增多。
研究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对相关理论的探讨,对六经气化理论的渊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伤寒论》的六经气化理论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内经》和其他古代医学著作。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编写此书时,巧妙地结合了前人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经气化理论。
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伤寒论》的六经气化理论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演化成为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世医家如钱乙、吴鞠通等人对六经气化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并在医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澄空六经五脏六腑气化论
澄空六经五脏六腑气化论总论五脏皆因气化生,六腑功能气化成。
心肾气化记性好,二便开合百脉通。
六经气化五脏藏,六腑通泄浊气通。
分论太阳小肠和膀胱太阳气化寒不入,分清泌浊是其功;膀胱气化尿液出,气化不成溲不通。
阳明胃和大肠阳明气化气血生,胃腑腐熟五谷行,大肠气化液化生,糟粕排泄病不生。
气化不利要发热,便闭腹胀口渴重。
少阳胆和三焦经少阳气化精汁生,入腑脂垢分解功。
气化不利胆汁阻,胆囊结石要发生。
三焦气化脏腑和,气化不利杂病生。
太阴脾肺肺脾气化呼吸好,脾土气化运微精,血在脉中不失营。
肺金气化呼吸畅,咳嗽之病不能生,鼻塞多因寒阻肺,气化不利出涕清,温肺散寒实脾经。
寒郁化热鼻涕黄,久而久之鼻渊生,治疗之法散郁热,宣肺化痰鼻窍通。
少阴心肾心肾相交气化成,少阴气化百脉通,津液上承咽喉润,心主血脉肾水充,肾司二便火之功。
心肾不交要失眠,气化不成百脉蹇。
厥阴肝和心包厥阴气化肝血藏,日充五脏夜魂藏,心包之经气温煦,心血源源营五脏。
失化血溢脉不藏。
心包受寒血失温,心血难以充五脏。
人身水火一团气,内营脏腑外卫体,通达九窍温肢体,奈何世人不自知,贪凉饮冷损元气。
一日二日无大碍,久而久之气息低,寒凉上干太阴肺,咳嗽呼吸不流利,下干太阴脾失运,清浊不分飧泄起,脾阳损伤大便溏,肝脏因此要遭殃,精微不摄要硬化,胃肠寒热粘膜伤,久而久之要溃疡。
清窍不营多病变,目失光明耳失聪。
远离五谷食鱼肉,罪孽深重日日积,脂垢堵塞清窍道,不遂肢体蹒跚起,更有青年贪淫欲,少阴虚寒精髓虚,脾阳郁陷精微泄,消渴之病要发作,精伤百病因而起。
内伤之后要外感,百病皆因风而起,六经病证内经有,伤寒杂病论仔细。
七情伤人气紊乱,情病还需情来医。
自然六气来养人,太过不及成淫理。
澄空中医从气论,百病心中了了的。
用药就分阴和阳,识证也不阴阳离,阴阳辩证仔细详,次分六经与腑脏,以证类病无处藏,阴阳体质是根本,疾病是标记心上,颠倒阴阳祸患藏,阴证就用温热药,阳证苦甘寒药商,阴阳错杂寒热药,湿盛还需热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六经气化总论那么就是讲一下,以便以后在讲课的时候有个基础,在这里呢,大家可能以前对六经气化脑子里已经有一些印象了,我今天主要是根据经典把他串一下。
六经气化是伤寒论最基础的东西,要讲六经气化,要先明白六经是什么,过去古人常说,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就错,不知五运六气,学尽方书无济。
脏腑经络,脏腑的虚实,经络的逆从,脏腑是讲虚实的,经络是讲顺逆的。
知道经络是怎样流行的,怎样交汇,知道脏腑的虚实,这种情况呢,就对疾病初步掌握,用药就有方向性。
然后是对五运六气的了解,天行六气,地布五行。
六气是天气的变化,如果对五运六气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话,就会对很多疾病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即使没见过的病,没有听过的病,只要通过现象,看到现象以后,就可以通过五运六气进行取类比象,然后把他归纳出来,可以说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所以说五运六气讲的是这回事,并不是说的是非要指素问的七篇大论,这个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当然七篇大论也是有研究必要的。
首先讲六气,六气是哪六气,六气六经,六经,经者,径也,道路之意。
六经行的是六气,六经又是三阴三阳。
太少阴阳,厥阴阳明,这是六经。
六经呢,本于天气之变化,人生于地而悬命于天,这是内经里讲的。
我们的禀赋形质来源于地,是地的阴气产生的,神气是与天相沟通的。
这就是所谓的上古通天,这个意思讲的就是人的体内也有六气,人之六气与天之六气,交相感应,天之六气太过可以引起人之六气太过,所以又一个词叫做六气相感。
外感六淫,淫是什么,就是太过的意思。
天之六气有过,有不及,有不足,有太过的话,就会引起体内的六气也发生太过不及。
太过不及到达一定程度,失衡,就是说阴阳有逆从,产生逆乱的话,就是生病,就叫六淫相感。
所以说学中医的人脑子里一定要清楚,脑子里不要有丝毫病毒、细菌、邪气、毒气的这种概念,都是六气的太过不足造成了各种逆从的现象。
所谓的毒,就是戾气比较重,叫做毒。
所谓的病毒细菌都是六气产生的变化,乖戾的变化,没有其他的。
理一定要彻,脑子一定要干净,这样分析问题的时候才能干脆。
现在简单的讲一下六经的现象。
第一个就是说,六经说简单讲起来简单,说复杂讲起来也比较长。
我想给大家稍微系统的讲一下吧,今天就讲一个总论,六经就不分着讲了,以后抽时间再把六经分着讲一下。
先讲一下六经分为:厥阴经,天行六气,客气有着巡行次第,一厥阴,而少阴,三太阴,四少阳,五阳明,六太阳。
这是天行六气的次第,这个次第大家可以看出伤寒论中,表里病邪相传的次第正好相反的过程,正好是个逆行。
因为天行也有主气也有客气,给大家列出的是天行客气,天行客气主要影响人身体的六气的变化,伤寒论正好是倒过来的。
天行之气为什么是这种次第,厥阴经,由阴到阳的生化的次第,由里到外,而人体的感应呢,人体的正气的气机也是这样的,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经气由阴出阳,由少到多的阴阳之气生达的一个过程。
先讲这个厥阴风木,厥阴之气又称风木之气,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
厥阴风木之气主的是相火,少阴是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是六气。
在内经上讲就是三阴三阳六气分一个标、本、中见,六气的标、本、中见,讲到这个呢,这个里头在六经里面,以后讲到经常要用到。
厥阴与少阳相为表里,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这个厥阴呢,就是这个经的厥阴之气呢,是阴气,风木之气是个现气,然后中见是这个经的中见之气。
第二就是,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这两个是对称的。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紧跟着就是厥阴从乎中见。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从本。
什么叫中见呢?中见就是这个词,中见少阳,厥阴从乎中见,就是说厥阴病呢,以风火为主。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厥阴是标,厥阴经的标象,外表的现象是厥阴经,风气治之,风气是本,这一经的本气是风气,中见少阳,就是说他见的大多数情况有少阳火气,厥阴经从乎中见,十有七八厥阴经以风火为主,以火气为主,厥热胜负中的时候,往往疾病刚开始的话都是一派火象,相火炽盛之现象,这就是厥阴从乎中见,至于为什么厥阴从乎中见,这个到时候有时间的话,再给大家讲一下。
少阳从本,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少阳从本呢,少阳从乎火气,少阳为病的话,基本上都是相火。
这个都是需要背的,象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自己学这些东西,都是先背下来,因为没有临床上的知识,也没有自己去领悟,所以说背下来,慢慢就琢磨出来了。
太阴,太阴湿土,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
你看相对的就是,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
这两经的太阴之气,从本,阳明之气,从乎中见。
所以说呢,内经上讲,阳明燥气,阳明本来是燥热之经,他是从乎中见的,所以说呢,阳明病虽上有燥热,中多具有寒湿。
太阴病,从乎本,本为湿气。
根据这点来说,黄元御先生的立足点就是太阴阳明由于他们从本从中气不同,人得病的时候十之八九寒湿居多,十之一二,燥热之象的鲜乎见。
所以呢,现在很多人,有一些很滑稽的说法,仲景时代,伤寒居多。
然后是金元四大家,等到刘河间出来了,火热比较多,等东垣出来了,人民劳役,劳役伤中的比较多。
等到地理环境不同,到了四川了,郑火神出来了,寒湿比较多。
这都是胡说八道。
从古到今以来,虽然运气有变化,地理位置也有不同,就像仲景所说,趺阳胜少阴,太阴从本,阳明从中见,这种大象是绝对不会改变的。
人活的就是这股生生不息的元气,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本于天,这股阳气它是营运不息,流动不息的,必须谨防寒湿阴邪之气的消损。
所以古人向来就提到,七损八益。
七损就是阳之渐消,八益,就是阴之易长。
少阳之气是很容易受到消伐的,所以古人讲到七损八益,这个在道家修炼时是非常讲究的。
所以立足于中土的这种说法,黄元御先生就是立足于中土以寒湿为多,以肝脾郁陷,肝脾湿陷为多。
当然呢,现在人吧,由于生活条件,由于生活现象,还有各种劳碌啊,紧张啊,各种奔波,他的各种情绪因素比较大。
情绪因素的疾病吧,多由于肝郁,多由郁证,所以呢,是风火之象比较多,多于相火。
所以这个时候,既要顾护中土,温燥中土,又得清泄相火,所以呢这两者不为矛盾,如果纯乎清泄相火的话,病人会感觉到比较舒服,吃完了会比较舒服,因为相火会归位。
但是时间久了,中土败陷的话,这个病就会出现,所谓的高血压后期,然后是糖尿病,诸多的败证就会出来。
脏腑功能不到虚衰的时候,不会出现这种症状的。
下面讲就是少阴君火,太阳寒水,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少阴太阳从标从本。
这就是大家所经常看到的,凡事太阳病,必有恶寒,先有恶寒而又发热。
太阳之经,是巨阳之经,一身之阳气。
少阴之经呢,少阴阴经,阴寒之气。
所以呢,太阳经呢,本气虽然是寒水之象,只有在本气郁结出现变证的时候,才会有寒水之化。
但是太阳经一般的化现呢,太阳经既有太阳之热,又有少阴之阴寒之象。
这就是内经所讲从标从本,同时具现的一个现象。
少阴经也是一样,少阴经是上热下寒,外热内寒。
很多病是这种现象,少阴经阴寒内聚的时候,阳气溢于外,也就是临床讲的浮阳于外。
为什么,少阴与太阳相表里,少阴主封藏,少阴闭藏于下,寒气不化,太阳经无以归,太阳寒水之经无以藏,所以这就会表现出来,同时有寒热并现的现象。
既是寒热并现,又是从热从寒,两者有互现。
至于厥阴经呢,厥阴经往往是寒热错杂,厥阴少阳,但是呢,厥阴少阳呢,它是有主有次,这个少阴太阳两方面是互相并现的。
先把这个从标从本给大家简单的解释一下,然后呢,标本中见在临床治疗中是非常有意义的,然后研究一下这个标本中见的原因,然后就会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现在提一下,等会我再给大家讲一段。
天行健说,他还不明白中见的通俗意思。
这个通俗意思我也就不用给大家讲了,简单给大家举个例子。
阳明病从乎中见,就从这一点给大家讲一下。
阳明病从乎中见,至于说阳明之证呢,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华冬实,秋季呢是收藏的一个开始。
而这个时候呢,因为在人一身之中,三阴经主升,三阳经主降,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胸,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这是大象。
所以呢,三阴经由足走胸,为什么不说手经呢,单论足经呢?通俗讲个例子就是说,就好像两个人合伙做生意,手足同气的话,手厥阴经和足厥阴经手足同气,因为足厥阴经出的钱多,要比手厥阴经气盛,所以两经同气的话,就有人为主,有人为从。
所以呢,在主从这点关系上来说,一般来说,足三阴,讲究三阴经的气以升达为顺,三阳经的气以敛降为顺。
这是外在大象,至于谈到手经的变化,是在谈到辨证里面出现。
对于这点来说呢,就是说,足阳明经,多气多血之经,所以呢,足阳明经由头走足,以降为顺。
连带就是说阳明胃气,水谷之海,所以呢,阳明气较盛,在秋季呢,所以会产生很多燥热的疾病,燥热的疾病是什么?燥热的疾病由于阳明经气不降,就像少阴经气不升,则会有寒。
阳明经气不降则会有燥热,这时候产生了很多燥热,病人出现口渴啊,鼻干,口燥,出现了种种的症状,这个时候你不能因为病人出现了这些症状,你就一味的清凉滋阴,而选用一些白虎汤一类的药物,因为就是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他有这一条。
你根据他阳明从乎中见,证明外有燥气,中间还是有寒湿的。
他为什么阳明燥气不得合降呢?阳明主降,太阴主升,两者互为表里,互为表里之经,其气共通的。
太阴之经不升才会引起的阳明之气不降,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想着开化少阴之气,少阴之气开化之后,阳明燥气自降。
在临床上这类病人非常多,在遇到这类病人以后,有时候象以前三七生他们经常用的就是麦味理中,麦冬五味子加理中汤,治疗这个疾病取得效果非常好。
如果单纯的用滋阴降肺类药物也可以达到效果,可以达到效果以后,会使脾气湿郁,就会在阴经留下隐患。
有人不懂这个,你看我讲这个例子你就明白中见什么意思了。
中见的意思就是他含藏着这种可能性,他也有可能从标,也有可能从本,也有可能从乎中见。
他具有这方面的多种可能,就看气机是怎么变化了。
因为这个讲的是一个六气的从化,六气的从化,它是分条件的。
不同条件下,它有不同的化现,这个讲的中见,也是讲的他一种气化的可能性。
所以过去古人讲的就是,好的中医是讲气化的,全身是一气的化现。
六气是怎么分化现,就是不断的转化。
有人问趺阳负少阴是什么意思?趺阳负少阴的意思就是中土之气,一定要土克水。
人身体的后天之本,中土之气呢,阳明之气一定要克住少阴。
阳明之气不能镇少阴的话,这是很多病的一种逆象。
趺阳,是指的趺阳脉,少阴,有少阴脉。
这个观点是最早在仲景伤寒论中提出的。
问:厥阴从乎中见,有没有不从的情况?当然有了,厥阴从乎中见是讲的大象,大的趋势。
问:中见是指的可能见到,还是多见,还是一定见到?中见讲的是一种可能性,就跟标本也是一样的。
还有问题大家问一下,没有的话,我给大家讲一下六经气化在脉象上的简单的应用。
因为就是说你学了这个六经气化以后,学了这个六气的变化,最主要的首先要体现在诊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