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残余应力-精品
焊接残余应力
焊接残余应力残余应力是什么?残余应力是指在没有外力或外力矩作用的条件下,构件或材料内部存在并且自身保持平衡的宏观应力。
一、残余应力是哪种内应力?1内应力的分类根据作用范围大小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内应力(又称“宏观应力”)贯穿于整个物体内部;第二类内应力存在于单个晶粒的内部,当这种平衡遭到破坏时,晶粒尺寸会发生变化;2残余应力所属类别残余应力是第一类内应力的工程名称。
残余应力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微观上不同原子或者同种原子不同排列方式造成材料成分或者结构上的不均匀性导致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在宏观上的体现。
二、哪些加工成型过程会导致残余应力?铸造、锻压、焊接、喷涂以及各类机械加工成型过程中都会导致材料出现残余应力。
本文关注的对象是焊接残余应力。
焊接残余应力是焊件产生变形、开裂等工艺缺陷的主要原因,焊接变形在制造过程中危及形状与尺寸公差、接头安装偏差和增加坡口间隙,使制造过程更加困难;焊接残余应力可使焊缝特别是定位焊缝部分或完全断开;机械加工过程中释放的残余应力也会导致工件产生不允许的变形。
同时,焊接残余力可能引起结构的脆性断裂,拉伸残余应力会降低疲劳强度和腐蚀抗力,压缩残余应力会减小稳定性极限。
因此,焊接残余应力一直是焊接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三、焊接残余应力的控制方法在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措施和方法采用线能量小的工艺参数和焊接方法及强制冷却措施采用合理的焊接顺序和方向,调整残余应力分布1)先焊收缩量大的焊缝和应力较大的焊缝;2)焊缝交叉时,先焊短焊缝,后焊直通长焊缝;采取降低焊缝拘束度的工艺措施,补偿焊缝收缩量;锤击多层焊缝中间各层,使之延展,降低应力和拘束度;预拉伸补偿焊缝收缩(机械拉伸或热拉伸)局部加热,在构件的相应部分形成可补偿焊缝收缩的变形;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法四、焊接残余应力的消除方法1)利用机械力或冲击能分为焊缝滚压法、机械拉伸法、锤击法、振动法、爆炸法。
2)热处理整体高温退火、局部高温退火、温差拉伸法(低温消除应力法)、拟焊接加热法。
第十章_残余应力测量-精品
tg22312 12
2019/8/12
11
钻孔附加应变的测量
钻孔附加应变需要用经过充分退火的零应力块预先 测量
常见材料和残余应力应变花的钻孔附加应变已经测 出,可以查表。
它实际上与钻孔人的技术、钻头锋利程度、钻头的 钻孔次数都有极大的关系
2019/8/12
12
10-5 试验技术
2019/8/12
1
2、降低构件的尺寸稳定性和加工精度 残余应力与工作应力叠加后达到屈服,发生 塑性变形
金属加工使残余应力释放,发生变形
3、受压构件提前失效 两种应力叠加使构件局部先达到临界应力而失 稳
4、结构疲劳强度受影响 一般使交变载荷下的疲劳强度降低,
但:残余压应力使疲劳强度大大提高。如链条
2019/8/12
14
10-6 误差
1、应变计灵敏系数极其分散度 2、应变计热输出 3、钻孔对中偏差 4、孔径、孔深偏差 5、附加应变 6、沿表明、厚度方向的应力梯度
残余应力的误差一般可以达到5~10%,甚 至更大。
2019/8/12
15
喷沙打孔
用气沙混合气流磨蚀--喷沙打孔 采用回转喷嘴打孔装置 孔径: 1~3mm 附加应变: 2.9±2.1 μm/m 45#钢 -1.9 ±5.6 μm/m 不锈钢
按平面应力状态的广义虎克定律有 沿贴片方向的释放应变 r E1(r)
r E 1 {1 22 [ ( 1 )a r 2 2 ]1 22 [ 3 ( 1 )a r 4 4 4 r a 2 2 ]c2 o }s
引入释放系数
A(1)
10-5-1 应变计
如右下图专用残余应力应变计 各片应变计到中心距离相同
(完整版)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Residual Stress)消除外力或不均匀的温度场等作用后仍留在物体内的自相平衡的内应力。
机械加工和强化工艺都能引起残余应力。
如冷拉、弯曲、切削加工、滚压、喷丸、铸造、锻压、焊接和金属热处理等,因不均匀塑性变形或相变都可能引起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一般是有害的,如零件在不适当的热处理、焊接或切削加工后,残余应力会引起零件发生翘曲或扭曲变形,甚至开裂。
或经淬火、磨削后表面会出现裂纹。
残余应力的存在有时不会立即表现为缺陷,而当零件在工作中因工作应力与残余应力的叠加,使总应力超过强度极限时,便出现裂纹和断裂。
零件的残余应力大部分都可通过适当的热处理消除。
残余应力有时也有有益的方而,它可以被控制用来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和耐磨性能。
[1]工件在制造过程中,将受到来自各种工艺等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当这些因素消失之后,若构件所受到的上述作用与影响不能随之而完全消失,仍有部分作用与影响残留在构件内,则这种残留的作用与影响。
也称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是当物体没有外部因素作用时,在物体内部保持平衡而存在的应力。
凡是没有外部作用,物体内部保持自相平衡的应力,称为物体的固有应力,或称为初应力,亦称为内应力。
测试仪器编辑残余应力分析仪其原理是基于著名的布拉格方程2dsinθ=nλ :即一定波长的X射线照射到晶体材料上,相邻两个原子面衍射时的X射线光程差正好是波长的整数倍。
通过测量衍射角变化Δθ从而得到晶格间距变化Δd,根据胡克定律和弹性力学原理,计算出材料的残余应力。
应力方程根据弹性力学理论, 在宏观各向同性晶体材料上角度φ和ψ(见图1)方向的应变可以用如下方程表述:(图1)正应力和剪切应力应力分量σφ和τφ为方向Sφ上正应力和剪切应力:含剪切应力的应力方程和曲线如果在垂直于试样表面上的平面上有剪应力存在(τ13≠0和/或τ23≠0),则εφψ与sin2ψ的函数关系是一个椭圆曲线,在ψ> 0和ψ<0是图形显示为“ψ分叉”(见图3)。
残余应力
减小材料在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均 匀变形;
对加工件进行热处理;
进行机械处理。
2020/6/16
19
Lesson Ten
减小不均匀变形
正确选定变形的温度-速度制度 减小金属表面上的外摩擦 合理设计加工工具形状 尽可能保证变形金属的成分及组织均匀 ……
2020/6/16
20
Lesson Ten
侵蚀试样所用的溶液,对于含锡青铜可用水 银及含水银的盐类,对于钢可用弱碱及硝酸 盐类。
2020/6/16
34
Lesson Ten
在判断应力的形式时,若出现横向裂纹,则 可认为是纵向应力作用的结果,若出现纵向 裂纹,可认为是横向应力作用的结果。在实 际中准确地确定裂纹出现的时间比较困难, 不过与其它机械法相比较,还是可以定性地 看出破裂时间与残余应力的关系。
X射线法
Lesson Ten
在X射线法中可包括有劳埃法和德拜法。
在劳埃法中可根据干扰斑点形状的变化来定 性地确定残余应力。当无残余应力存在时, 各干扰斑点呈点状分布。有残余应力时,各 干扰斑点伸长,呈“星芒”状。
2020/6/16
40
Lesson Ten
铝晶体的劳埃图
(a)铝晶体未变形的劳埃图;(b)铝晶体塑性变形后的劳埃图
2020/6/16
Lesson Ten
30
Lesson Ten
根据公式
1 r 和 2 r 绘制这些数值与钻孔剖面积F的关系曲线。
并用作图法求出此曲线上任一点的导数
d1 和 d 2 。
dF
dF
2020/6/16
31
Lesson Ten
变形与钻孔横断面积关系
2020/6/16
焊接残余应力的测定PPT讲稿
• (1) • (2) • (3) • (4) • (5)
焊接规范和焊接尺寸 焊缝长度 钢板材质 钢的相变过程的影响 焊接顺序
2、横向残余应力
• 垂直焊缝中心线的残余应力称为横向残余应力,它的产生主要
是有两个方面造成的。
• (1)、焊缝及其附近区的纵向收缩引起的横向残余应力,其
分布如图2所示的
• 分布主要受焊缝长度的影响
2
cos 2
由公式(1)、(2)、(3)可求出因钻孔而产生的附加应
胶布、石蜡、导线、焊锡工具、钎料、钎剂、锯条及锯 弓等。
一、实验原理
• 对接接头中焊接残余应力产生及分布情况
•
在电弧焊接过程中,接头金属及其附近母材金属
在受到电弧加热后伸长,但这一伸长被周围冷金属拘束
而受到压缩。在压缩量大于母材金属的屈服变形量时,
产生相应量的塑性变形。与此同时,受热区域的力学熔
点下降,进而产生更大的塑性变形量。在焊后冷却过程
法。
一、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 (1)、熔化极氩弧焊 • (2)、直流(或交流)电焊机 • (3)、静态电阻应变仪 • (4)、预调平衡箱 • (5)、万用表 • (6)、钳式电流表 • (7)、交流电压表 • (8)、16Mn钢,Q235钢,450×75×8mm • (9)、电焊条J507,J422,φ3.2;φ4.0 若干根 • (10)、焊丝H08A,φ1.6mm • (11)、应变片30片 • (12)、0号铁砂布、丙酮或四氯化碳、502号胶、绝缘
1
2
(1
a2 r2
)
1
2
(1
3a4 r4
)•
cos 2
2
2
(1
a2 r2
关于残余应力的基本概念.ppt
左图为拉伸至一定的应变水平后卸载,因为E不同、σs不同 、n不同所造成的结果。 右图为拉伸至一定的应力水平后卸载,因为E不同、σs不同 、n不同及εp所造成的结果。
造成材料不均匀变形的原因主要有:
i)冷热变形时沿截面弹塑性变形不均匀; ii)工件加热、冷却时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
热胀冷缩不均匀; iii)热处理时不均匀的温度分布引起相变过程的不同时
性。
二、X射线应力测定的基本原理
X射线应力测定——用X射线衍射技术来测定材料中 的残余应力(或外载应力)
优点:①属于物理方法,不改变原始的应力状态。 ②理论严谨。 ③方法成熟。
缺点:①测定的是表面应力。 ②对材料的表层状态比较敏感。
关于残余应力的基本概念 和X射线应力测定的基本原理
绍兴文理学院 张定铨
从事X射线应力测定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包括:
(一)力学基础知识 (二)金属材料基础知识 (三) 金属物理基础知识 (四) 工程实践知识
一、残余应力的基本概念 1、定义
内应力:没有外力或外力矩作用而在物体内部存在并自身保持平衡的应力。
ii)衍射园锥
图5法线园锥和干涉园锥形成的示意图
法线园锥: 由有利位向的晶粒中能产生干
涉的、指数为(hkl)的晶面法线 形成,园锥的顶角为2η。,η。 为入射线(或衍射线)与晶面法线 之间的夹角。
干涉园锥: 由从上述(hkl)晶面产生的干涉 线形成,该园锥的顶角为4η。
iii)入射线、衍射线、晶面法线和材料表面法线间的角度关系
2、产生
残余应力是材料中发生了不均匀的弹性变形或不均 匀的弹塑性变形而引起的,或者说是材料的弹性各向异 性和塑性各向异性的反映。
(推荐)残余应力的产生与消除
残余应力的产生、释放与测量一、残余应力的产生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归结为三类:一是不均匀的塑性变形;二是不均匀的温度变化;三是不均匀的相变。
根据产生残余应力机理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热应力和组织应力,车轴热处理后的残余应力是热应力与组织应力的综合作用结果。
由于构件内、外部温度不均,引起材料的收缩与膨胀而产生的应力称为“热应力”。
热应力是由于快速冷却时工件截面温差造成的,淬火冷却速度与工件截面尺寸共同决定了热应力的大小。
在相同冷却介质的情况下,淬火加热温度越高、截面尺寸越大、钢材热导率和线膨胀系数越大,均能导致淬火件内外温差增大,热应力越大。
而加工过程中,由工件内外组织转变的时刻不同多引起的内应力成为“组织应力”。
淬火时,表层材料先于内部开始马氏体的相变,并引起体积膨胀,由于表层的体积膨胀受到未转变的心部的牵制,于是在试样表层产生压应力,心部产生拉应力。
随着冷却的进行,心部体积膨胀有收到表层的阻碍。
随着心部马氏体相变的体积效应逐渐增大,在某个瞬间组织应力状态暂时为零后,式样的组织应力发生反向,最终形成表层为拉应力而心部为压应力的应力状态。
组织应力大小与钢的含碳量、淬火件尺寸、在马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内的冷却速度、钢的导热性及淬透性、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等因素有关。
二、残余应力的释放针对工件的具体服役条件,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消除或降低对其使用性能不利的残余拉应力,有时还可以引入有益的残余压应力分布,这就是残余应力的调整问题。
通常调整残余应力的方法有:①自然时效把工件置于室外,经气候、温度的反复变化,在反复温度应力作用下,使残余应力松弛、尺寸精度获得稳定。
一般认为,经过一年自然时效的工件,残余应力仅下降2%~10%,但工件的松弛刚度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因而工件的尺寸稳定性很好。
但由于时效时间过长,一般不采用。
②热时效热时效是传统的时效方法,利用热处理中的退火技术,将工件加热到500~650℃进行较长时间的保温后再缓慢冷却至室温。
残余应力基本知识
拉伸作用引起凸出效应
垂直于表面的塑性“凸出”, 按照波松比关系,必然会产生 平行于表面的塑性收缩,而表 面之下未收缩,所以,
在被切削平面产生残余拉 应力
耕犁阶段
材料塑性滑移阶段
即“塑性凸出”,表面塑性收缩阶段
表一 残余应力峰值与喷丸预应力的关系
p(Kgf/mm2) +100 +75 +50 0 -98 rp(Kgf/mm2) -91 -88 -83 -63 +5
rp 51.30.5p(Kgf/mm2) (1)
上式的线性回归相关系数为0.973。
然后,对施加不同预应力喷丸,得到不 同残余应力的的钢板弹簧进行疲劳试验, 得到了这样的S—N曲线
残余应力基本知识简介
• 残余应力概念界定 • 残余应力的产生 • 残余应力的作用 • 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一、残余应力的基本概念
定义
• 内应力:没有外力或外力矩作用而在物体内部存在并自身保持平衡的应力。
•历史回顾 1860年 Woehler 指出火车轴的断裂有内应力作用这个因素 1925年 Masing 首次提出将内应力分为三类。 1935年 Давиденков依据各类内应力对晶体的X射线衍射
内
外
残余 应力 (MPa)
实际测试得到的分布曲线却是这样的
400
300
200
100
剥层深度 (mm)
0
10
8
6
4
2
0
-100
-200
实测曲线与理论分析所得曲线 形状相似,区别在于表层及其 以下区间多了显著的拉应力。
实际情况是:钢板弯折 并没有达到90度,焊接 时施加外力,强制焊接 成型,于是把弹性变形 固定下来。
残余应力的产生和对策 书籍
残余应力的产生和对策书籍《残余应力的产生和对策》第一章什么是残余应力残余应力是指在物体内部或表面存在的一种剩余应力,它是由于物体经历了外部力的作用或热应变引起的。
这种应力可能会对物体的性能和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章残余应力的产生机制2.1 材料加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在材料的加工过程中,如锻造、轧制、淬火等,由于外部力的作用,会在材料内部产生残余应力。
这些应力可能会导致材料的变形、裂纹甚至破坏。
2.2 热应变引起的残余应力材料在冷却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变会导致残余应力的产生。
这种应力可能会导致材料的变形和破坏。
第三章残余应力对物体的影响3.1 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残余应力会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强度、韧性等。
这些应力可能会导致材料的脆化、疲劳寿命的降低等问题。
3.2 对结构的影响残余应力可能会导致结构的变形和破坏,从而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四章残余应力的对策4.1 应力退火通过加热材料并保持一段时间,使其内部的残余应力逐渐释放。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残余应力,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性能。
4.2 加工控制在材料的加工过程中,合理控制外部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减少残余应力的产生。
例如,在锻造过程中使用适当的温度和应力控制方法,可以降低残余应力的产生。
4.3 热处理通过对材料进行热处理,可以改变其晶体结构,从而减少残余应力的产生。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第五章结语残余应力是材料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对材料的性能和结构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了解残余应力的产生机制和对策,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减少残余应力的影响,提高材料的性能和结构的稳定性。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残余应力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残余应力
(二)内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见第五章) (三)内应力对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 机械切削加工把一部分材料从工件上切去,如果工件中存在 着内应力,那么把一部分材料切去的同时,把原先在那里的内应 力也一起去掉,从而破坏了原来工件中内应力的平衡使工件产生 变形。加工精度也就受到了影响。 例1:如在焊接丁字形零件上(见图2—121a)加工一个平面,会 引起工件的挠曲变形。但这种变形由于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受到夹 持,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只有在加工完毕后松开夹具时变形才 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它就破坏了己加工平面的精度。 例2:焊接齿轮箱的轴孔(见图2—121b),加工第二个轴孔所引起 的变形将影响第一个已加工过的轴孔的精度。 保证加工精度的最彻底的办法是先消除焊接内应力然后再进行机 械加工。
2、圆筒上环形焊缝引起的纵向应力σx分布:与平板不同。 (对圆筒来讲就是切向应力) (1)当圆筒直径与厚度之比较大时, σx的分布和平扳上的情况 相似,见图2—100。 对低碳钢来说σx达到σs (2)当圆筒直径与厚度之比较小时,就有所降低。 原因:由于圆筒环焊缝的半径在焊后缩小,焊缝在长度上的收缩 比平板上的焊缝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因此纵向应力比平板小。 应力值的大小取决于圆筒的半径R、壁厚以及塑性变形区的宽度 bp。后者与焊接线能量和材质有关。 当壁厚不变,R↓-- σx ↓; bp ↓ -- σx ↑(?)
(二)横向应力σy 垂直于焊缝的横向应力的分布情况比较复杂。 σy:一个是由于焊缝及其附近塑性变形区的纵向收缩所引起的σy/ 另一个是由焊缝及其附近塑性变形区的横向收缩的不同时性所引 起的 σy平板条对接起来的构件,其纵向应力的分布是焊缝及其附近的 塑性变形区为拉应力,两侧为压应力。(图2—102 a)
(完整版)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Residual Stress)消除外力或不均匀的温度场等作用后仍留在物体内的自相平衡的内应力。
机械加工和强化工艺都能引起残余应力。
如冷拉、弯曲、切削加工、滚压、喷丸、铸造、锻压、焊接和金属热处理等,因不均匀塑性变形或相变都可能引起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一般是有害的,如零件在不适当的热处理、焊接或切削加工后,残余应力会引起零件发生翘曲或扭曲变形,甚至开裂。
或经淬火、磨削后表面会出现裂纹。
残余应力的存在有时不会立即表现为缺陷,而当零件在工作中因工作应力与残余应力的叠加,使总应力超过强度极限时,便出现裂纹和断裂。
零件的残余应力大部分都可通过适当的热处理消除。
残余应力有时也有有益的方而,它可以被控制用来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和耐磨性能。
[1]工件在制造过程中,将受到来自各种工艺等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当这些因素消失之后,若构件所受到的上述作用与影响不能随之而完全消失,仍有部分作用与影响残留在构件内,则这种残留的作用与影响。
也称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是当物体没有外部因素作用时,在物体内部保持平衡而存在的应力。
凡是没有外部作用,物体内部保持自相平衡的应力,称为物体的固有应力,或称为初应力,亦称为内应力。
测试仪器编辑残余应力分析仪其原理是基于著名的布拉格方程2dsinθ=nλ :即一定波长的X射线照射到晶体材料上,相邻两个原子面衍射时的X射线光程差正好是波长的整数倍。
通过测量衍射角变化Δθ从而得到晶格间距变化Δd,根据胡克定律和弹性力学原理,计算出材料的残余应力。
应力方程根据弹性力学理论, 在宏观各向同性晶体材料上角度φ和ψ(见图1)方向的应变可以用如下方程表述:(图1)正应力和剪切应力应力分量σφ和τφ为方向Sφ上正应力和剪切应力:含剪切应力的应力方程和曲线如果在垂直于试样表面上的平面上有剪应力存在(τ13≠0和/或τ23≠0),则εφψ与sin2ψ的函数关系是一个椭圆曲线,在ψ> 0和ψ<0是图形显示为“ψ分叉”(见图3)。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第10讲残余应力效应
残余应力引起的后果
• 引起物体尺寸和形状的变化 • 当在变形物体内存在残余应力时,则物体将会产
生相应的弹性变形或晶格畸变。若此残余应力因 某种原因消失或其平衡遭到破坏,此相应的变形 也将发生变化,引起物体尺寸和形状改变。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第10 讲残余应力效应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第10 讲残余应力效应
• 虽然残余应力是变形完毕后保留在物体内的附加 应力,但并不是所有的约束位能都用于形成残余 应力,而是有部分位能在塑性变形中由于软化而 被释放。因此,残余应力的位能应小于在整个塑 性变形过程中用于形成附加应力的位能。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第10 讲残余应力效应
• 残余应力是由附加应力变化而来,所以残余应力 也是相互平衡的。并与附加应力相对应,残余应 力也分为第一种、第二种和第三种残余应力。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第10 讲残余应力效应
变形速度
• 变形速度对残余应力也有如同对附加应力那样的 影响。通常,在室温下以非常高的变形速度使物 体变形时,其附加应力和残余应力有减小的趋势。 而在高于室温的温度下,增大变形速度时,这些 应力反而有可能增加。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第10 讲残余应力效应
变形程度
• 残余应力是由附加应力的变化而来,其根本原因 就是物体产生了不均匀变形,使在物体内出现了 相互平衡的内力。因此,残余应力不仅产生在塑 性加工过程中,而且也产生在不均匀加热、冷却、 淬火和相变等过程中。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第10 讲残余应力效应
减小或消除残余应力的方法
• 减小材料在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均匀变 形;
• 但在一般情况下,当变形温度升高时,附加应力以及所形成的 残余应力减小。温度降低时,出现附加应力和从而出现残余应 力的可能增大。因此,即使是对单相系金属也不允许将变形温 度降低到某一定值以下。
残余应力测定方法(精)
残余应力测定方法(精)第二章残余应力测定方法残余应力的测定方法大致可分为机械测量法和物理测量法两类。
物理测量法包括X射线法、磁性法、和超声波法等。
它们分别利用晶体的X射线衍射现象.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磁性变化和超声效应来求得残余应力的量值。
它们是无损的测量方法。
其中X射线法使用较多,比较成熟,被认为是物理测量法中较为精确的一种测量方法。
磁弹性法和超声波法均是新方法,尚不成熟,但普遍地认为是有发展前途的两种测试方法。
物理法的测试设备复杂.昂贵.精度不高。
特别是应用于现场实测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困难。
机械方法包括切割法、套环法和钻孔法(下面主要介绍)等,它是把被测点的应力给予释放,并采用电阻应变计测量技术测出释放应变而计算出原有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的释放方法是通过机械切割分离或钻一盲孔等方法,因此它是一种破坏性或半破坏性的测量方法,但它具有简单、准确等特点。
从两类方法的测试功能来说,机械方法以测试宏观残余应力为目的,而物理方法则测试宏观应力与微观应力的综合值。
因此两种方法测试的结果一般来说是有区别的。
一、分离法测量残余应力切割法和套环法都是将被测点与其邻近部分分开以释放残余应力,因此统称分离法。
它是测量残余应力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多用于测量表面残余应力或沿厚度方向应力变化较小的构件上的残余应力。
(一)、切割法:在欲测部位划线:划出20mm×20mm的方格将测点围在正中。
在方格内一定方向上贴应变计和应变花,再将应变计与应变仪相连,通电调平。
然后用铣床或手锯慢速切割方格线,使被测点与周围部分分离开。
切割后,再测应变计得到的释放应变。
它与构件原有应变量值相同、符号相反,因此计算应力时,应将所得值乘以负号。
释放后的残余应力计算方法如下:1、如果已知构件的残余应力为单向应力状态,只要在主应力方向贴一个应变片(如图3.1)即可。
分割后得释放应变ε,由虎克定律可知其残余应力为:σ=-Eε(1)2、如果构件上残余应力方向已知,则在测点处沿主应力方向粘贴两个应变片1和2(如图3.2所示)。
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的产生第一章残余应力的产生残余应力是指在没有对物体施加外力时,物体内部存在的保持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
它是固有应力或内应力的一种。
产生残余应力的机理:各种机械加工工艺如铸造、切削、焊接、热处理、装配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残余应力。
下面用力学模型分析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
一、机械加工引起的残余应力这是金属构件在加工中最易产生的残余应力。
当施加外力时,物体的一部分出现塑性变形,卸载后,塑性变形部分,限制了与其相邻部分变形的恢复,因而出现了残余应力。
如图1.1a所示,当一均匀梁受纯弯曲且上下表面进入塑性时,沿横截面各层上的应变分布如aa`线所示。
其中mn部分产生了塑性变形,而no部分仍处于弹性状态。
当外力去除时梁的变形得到恢复,各点的应变也得到释放,但梁的上表面m点深至n 点这一层内已产生塑性变形,设上表面m点的塑性应变为εt,则当截面mm`各点的应变恢复到折线bnon`b`时,整个截面内将不存在应力。
但实际上梁截面内应变分布是以中性层为坐标原点的线性分布,所以当上表面的应变值从εa降至εt时,截面内各点仍有不平衡的弹性应变如△bon所示。
因此梁的变形将继续恢复,并使表面往下某一深度内产生压缩应变如△bpc所示。
这时梁内出现了如图1.1b所示的应力分布。
直到所有的应力在梁轴向总和为零且对o点的力矩为0时,截面处于平衡状态而不再发生变形。
这时沿截面各点出现了正负相间的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这就是残余应力。
上述分析可见,构件在外力作用下出现局部的塑性变形,当外力去除时,这些局部的塑性变形限制了整个截面变形的恢复,因此产生了残余应力。
这种由局部塑性变形引起的残余应力,在很多加工工艺中均会出现,如锻压、切削、冷拔、冷弯等等。
这种残余应力往往是很大的。
二、温度不均匀引起的残余应力这种残余应力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第一是由于温度不均匀造成局部热塑性变形;第二是由于相变引起的体积膨胀不均匀造成局部塑性变形。
1、于热塑性变形不均而产生的残余应力;金属材料在高温下其性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屈服极限、弹性模量等都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残余应力知识学习汇总
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超声法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具有声弹效应,即Fra bibliotek料中的内应力会影
响超声波的传播速率,其大小与材料组织,内应力状态,超声波波
型,传播方向等有关。因此可以根据超声波在试样中传播速率的变
化得到试样的应力分布。
在各向同性材料、小变形、平面应力状态下,超声偏振横波以
及超声纵波在垂直于平面应力作用面的传播速率与主应力之间存在
min
E(3 1) 2a(1 )
E 2b
(3 1)2 (3 1 2 2 )2
····(4)
1 arctan(3 1 2 2 )
2
3 1
式中 max 为最大主应力, min为最小主应力,且 max与 min的夹角
为90°;β为1号应变栅与 max沿顺时针方向的夹角。
应变计介绍
残余应力的消除
一 自然时效 它是把构件露天放置于室外,经过几个月至几年的风吹、日晒、
雨淋和季节的温度变化,给构件多次造成反复的温度应力,长期积 累使构件发生细微的收缩和膨胀‚逐渐积累造成金属晶格缓慢滑移‚并 最终达到释放残余应力的目的。
二 热时效(去应力退火法) 物体内存在的残余应力可用退火、回火等热处理的方式来减小
这是由于工件在热加工过程中的不均匀塑性变形和不均匀体积 变化而产生的。主要包括热的作用产生的不均匀塑性变形和相变 或沉淀析出引起的体积变化。 三 化学变化产生的残余应力
这种残余应力是由于从构件表面向内部扩展的化学或物理化 学的变化产生的。
残余应力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残余应力对材料的影响主要有对材料疲劳强度的影响和对工 件尺寸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
应变花介绍
根据应变计粘贴位置的不同,可将应变花分为A、B、C型应变花。
第十讲残余应力
41
激励机床系统产生振动运动的交变力是由切削过程产生的。 切削过程同时又受机床系统的振动运动控制,机床系统的振
动运动一旦停止,动态切削力随之消失。 如果切削过程很平稳,即使有自激振动条件,没有交变的动
态切削力,自激振动不可能产生。 偶然性外界干扰(工件材料硬度不均匀、加工余量有变化等
)总是存在,其产生的切削力变化,使系统产生振动运动。
29
30
例题: 试解释磨削淬火钢时,磨削表面层的应力状态与磨削深 度的试验曲线。
31
参考: 当ap<0.01时,表面强化的冷态塑性变形引起表层比容 增大占主导地位,故表层有较小的压应力(负)。
当0.01<ap<0.05时,磨削表面温升增高,此时表层热作用, 高温塑性变形及表层的回火组织(索氏体或屈氏体)都使表层 的比容缩小,故表层产生较大的拉应力(正)。
Fy Fa Fv 假设 Fv 具有负摩擦特性,即 vm 越大,Fv 越小。
O1 为振入运动的平衡点,即:(Fyo1 Fao1 Fvo1) F弹o1 B点为振入运动的终止点:y&B 0
4
三 表层金属的残余应力 (一)原因
刀具切金属---表层金属的纤维被拉长---刀具后刀面与 已加工表面的摩擦加大这种拉伸作用。
刀具切离后---拉伸弹性变形恢复---拉伸塑性变形不能 恢复---表层金属的拉伸塑性变形---受到相连里层未发生塑 性变形金属的阻碍---表层产生压缩残余应力---里层拉伸残 余应力。
切削过程中的冲击等(切入、切出产生冲击,加工断续表面发 生周期性冲击)
39
(二) 强迫振动的特性 频率: 与干扰力的频率相同,或者是干扰力频率的整数倍。 幅值:与干扰力幅值、工艺系统动态特性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四 表面强化工艺 (二)滚压加工
淬硬和精细研磨滚轮、滚珠----常温挤压---凸起部 分向下压---凹下部分往上挤----前工序留下的波 峰压平---修正工件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金属 组织细化---形成压缩残余应力
23
24
例题: 为什么机器上许多静止连接的接触表面(车床床 头箱与床身结合面,过盈配合的轴与孔表面等), 往往都要求较小的表面粗糙度,而有相对运动的 表面又不能对粗糙度要求过小?
自激振动模型
振入:一个振动周期里,背吃刀量由小到大的 过程。 A->B 振出:一个振动周期里,背吃刀量由大到小的 过程。 B->C 切削力:切削过程中工件对刀具的作用力。F y Fy Fa Fv是工F 件a 表面层金属的弹、塑性 变形
产生的抗力。 背吃刀量a越大,F a 越大。 F 是v 刀具与切屑间的摩擦力。
正前角车刀,45钢在所有切削速度下,表层产生拉伸残余应力 。但是其他材料并不如此。
低速车削---切削热主导---表层拉伸残余应力 切削速度提高---表层温度达到淬火温度---局部淬火---比容
增大---金相组织变化---拉伸残余应力减少。 高速切削---表层淬火充分---比容增大---金相组织变化主导-
5
6
7
金属产生金相组织变化---表层金属比容变化---受到相连基 体金属的阻碍---产生残余应力。
金相组织变化---比容增大---表层压应力---里层拉应力; 金相组织变化---比容减小---表层拉应力---里层压应力;
8 影响车削表层金属残余应力的工艺因素
9 影响车削表层金属残余应力的工艺因素
W振入:Fy向右,位移向左,W振入为负。 W振出:Fy向右,位移向右,W振出为正。 W摩阻:阻尼作用, W摩阻为负。
每个周期振动系统获得的能量: W W 振 出 (W 振 入 W 摩 阻 )
自激振动条件
每个周期振动系统获得的能量: W W 振 出 (W 振 入 W 摩 阻 )
4
三 表层金属的残余应力 (一)原因
刀具切金属---表层金属的纤维被拉长---刀具后刀面与 已加工表面的摩擦加大这种拉伸作用。
刀具切离后---拉伸弹性变形恢复---拉伸塑性变形不能 恢复---表层金属的拉伸塑性变形---受到相连里层未发生塑 性变形金属的阻碍---表层产生压缩残余应力---里层拉伸残 余应力。
热因素主导---表面拉伸残余应力 塑性变形主导---表面压缩残余应力 工件表面温度超过相变温度又充分冷却---淬火烧伤---金相组织变
化主导---表面压缩残余应力。 精细磨削---塑性变形主导---表面压缩残余应力。
13
1 磨削用量的影响
14
1 磨削用量的影响 磨削深度很小---塑性变形主导---表层压缩残余应力 磨削深度加大---塑性变形加剧---磨削热增大---热因素
改变刀尖残留面积的轮 廓形状,并加大表面不 平度
的平均高度
R
。
z
29
30
例题: 试解释磨削淬火钢时,磨削表面层的应力状态与磨削深 度的试验曲线。
31
参考: 当ap<0.01时,表面强化的冷态塑性变形引起表层比容 增大占主导地位,故表层有较小的压应力(负)。
当0.01<ap<0.05时,磨削表面温升增高,此时表层热作用, 高温塑性变形及表层的回火组织(索氏体或屈氏体)都使表层 的比容缩小,故表层产生较大的拉应力(正)。
切削过程中的冲击等(切入、切出产生冲击,加工断续表面发 生周期性冲击)
39
(二) 强迫振动的特性 频率: 与干扰力的频率相同,或者是干扰力频率的整数倍。 幅值:与干扰力幅值、工艺系统动态特性有关。
干扰力频率一定,其幅值大,则强迫振动幅值也大。 干扰力频率远离工艺系统各阶段固有频率,则强迫振动响应将处
28
参考:
(1)只考虑刀具几何形状在 加工表面上的复映,
可按刀尖残留面积的计 算公式求 f ,
Rz
ctgK
r
f ctgK
',
r
f R z ( ctgK r ctgK r ' ) 0 .012 mm / r
(2) 实际切削加工时,由于 物理因素(如塑性变形 ,
切削热,刀瘤及鳞刺等 )的参与及系统的振动 会
O1 为振入运动的平衡点,即:(F yo 1F ao 1F vo 1)F 弹 o1 B点为振入运动的终止点:y B 0
因为 aB ao1 所以 F aBF ao1 、 F 弹 BF 弹 o1 又 vm v0 y 则 vmB vmo1 所以 FvB Fvo1 所以 F y B F a B F v B F 弹 o 1 F 弹 B
主导---表层拉伸残余应力 磨削深度大于0.025mm---不出现淬火(含碳量很低)-
---塑性变形主导---拉伸残余应力减少 磨削深度很大---压缩残余应力状态
15
1 磨削用量的影响 砂轮速度高---磨削区温度高---磨粒删除厚度减小---热因
素大,塑性变形影响小 因此,提高砂轮速度---表层拉伸残余应力的倾向增大(图
--表层压缩残余应力。
10 影响车削表层金属残余应力的工艺因素
2 进给量的影响 进给量加大---表层金属塑性变形增加---切削区热 量增加---残余应力数值和扩展深度均增大 3 前角的影响
前角对表层金属残余应力的影响极大。 见图4-22
11
12 影响磨削残余应力的工艺因素
磨削加工:塑性变形严重、热量大、工件表面温度高,热因素和塑 性变形对磨削表面残余应力影响都很大。
同理可得,在C点有:(F yCF aCF vC)F 弹 C
实际的振动
自激振动条件
能量消耗 振幅减小 振动停止
EWinWout
W inW out E0 等幅振动
W inW out E0 振幅 W o u t Win Wout 等幅振动
W inW out E0 振幅 W o u t Win Wout 等幅振动
)总是存在,其产生的切削力变化,使系统产生振动运动。
42
无自激振动条件--偶然干扰--系统阻尼--衰减。 有自激振动条件--持续振动运动。 电动机--通过动态切削--传能量到振动系统。 自激振动特点:
1)没有外力(相对切削过程)干扰下产生的。 2)频率接近于系统固有频率(强迫振动不同)。 3)不因阻尼存在而衰减(自由振动会)。
弹力:切削过程中振动系统对刀具的作用力。F 弹 F 弹 方向始终向左;背吃刀量a越大,F 越弹 小。
相对滑动速度:切屑相对于刀具的相对速度。 v振m入v取0 + y;振出取-
v切0 屑高开工件的速度; 刀y 具振动速度。
持续自激振动的原因
Fy Fa Fv 假设 F v 具有负摩擦特性,即 v m 越大,F v 越小。
机械振动的危害
使刀具与工件间产生相对位置误差; 粗糙度增大,工件表面质量严重恶化; 加速刀具和机床的磨损,缩短刀具和机床的寿命; 造成机床或者夹具间的连接部分松动,刚度和精度下降; 发出噪声,影响工人健康。
38
一 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 机内振源:
机床旋转件的不平衡(电动机转子、离合器、卡盘、砂轮等) 机床传动机构的缺陷(齿轮、带、链传动的不均匀) 往复运动部件的惯性力(油泵排除的压力油---脉动---空穴)
25
参考:
由于静止连接的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影响接触刚度及配合性 质,因此接触表面要求较小的表面粗糙度。
对有相对运动的表面,当表面很光滑时,由于润滑油被挤 出,表面间分子亲和力大,产生“咬焊”作用。表面间产生 相对运动会加剧磨损,所以磨损不但有机械作用,而且有分 子作用。因此有相对运动的表面对粗糙度不能要求过小。因 而零件表面粗糙度存在一个最佳范围,它取决于使用要求, 工作条件及零件材料等。
26
例题: 车削一铸铁零件 表的 面外 ,圆 若走 f 刀 0.5量 m m/r,
车 刀 刀 尖 的 圆r弧 4m半m,径 问 能 达 到 的 加 工 粗糙度?
参考:
由 于 铸 铁 件 加 工 表 面的层塑 性 变 形 很 小 , 故工加
表 面 粗 糙 度 主 要 取 决几于何 因 素 引 起 的 刀 尖留残
19
20
21
四 表面强化工艺 定义:通过冷加工方法使表面层金属发生冷态塑性变形,以降低 表面粗糙度值,提高表面硬度,并在表面产生压缩残余应力。
(一)喷丸强化 大量快速运动珠丸----打击工件表面----表面产生冷硬层、压 缩残余应力----提高疲劳强度、使用寿命。 主要用于形状复杂工件:板弹簧、螺旋弹簧、连杆、齿轮、焊 缝等。
面积。
Rz (残 留 面 积 高)度可 按 下 式 计 算 :
Rz
f2 8r
0.52 84
0.0078mm
27
例题: 高速精镗内孔时,采用 锋利的尖刀,刀具的主 偏角 K r 45 o , 副偏角 K r, 20 o , 要求加工表面粗糙 度 R z 3 .2( um ), 试求: (1)当不考虑工件材料塑性 变形对表面粗糙度影响 时,计算应采用的走刀 量为多少? (2)分析实际加工表面粗 糙度与计算求的粗糙度 是否相同,为什么?
于机床动态响应的衰减区,振动幅值很小。
40
(二) 强迫振动的特性 干扰力频率接近工艺系统某一固有频率,幅值明显增大。 干扰力频率与工艺系统某一固有频率相同,系统共振。 改变运动参数或工艺系统的结构----干扰力频率发生变化或工
艺系统某阶段固有频率发生变化----干扰力频率远离固有频率 ----强迫振动幅值明显减少。
当ap>0.05~0.06时,由于磨削表层温升很高,且冷却速度较 快时,表层产生二次淬火的马氏体组织,由于金相组织的改变 使表层的比容增大,故产生压应力(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