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力学讲义
塑性力学讲义-全量理论与增量理论
i2 3 S iS jij , i3 2 e ie jij ,J 2 1 2 S iS jij ,J 2 1 2 e ie jij 以0代.5 入 i Ei1 得到 i 3G i1
则 Sij2G 1eij
这是全量理论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例4-1、在薄壁筒的拉伸与扭转问题中,若
材料为理想弹塑性,且 0。.5设拉力为P,扭 矩为M,筒的平均半径为r,壁厚为t。于是
故
ij
3 2
或ii Sij
Sij
2 i 3 i
ij
又因为 S zzm z 1 3z 3 2,S zz
其展开式为
i , i
i
3i
又由于r 1 2 z 1 2 ,z1 2 z1 2
故
i
2 1 2 (2)
3
(二)对于理想塑性材料: i s (3)
将(2)、(3)代入式(1),得到
2、与初始屈服及后继加载面相关连的某一 流动法则。即要有一个应力和应变(或它们 的增量)间的关系,此关系包括方向关系和 分配关系。实际是研究它们的偏量之间的关 系; 3、确定一种描述材料强化(硬化)特性的 强化条件,即加载函数。有了这个条件才能 确定应力、应变或它们的增量之间的定量关 系。
§4-2 广义Hooke定律
当应力从加载面卸载时,也服从广义Hooke
定律,但是不能写成全量形式,只能写成增
量形式。d ii1 E 2 d ii,
dije 2 1 G dijS
§4-3 全量型本构方程
由于在塑性变形状态应力和应变不存在一 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必须用增量形式来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知道了应力或应 变历史后,才可能沿加载路径积分得出全量 的关系。由此可见,应力与应变的全量关系 必然与加载的路径有关,但全量理论企图直 接建立用全量形式表示的,与加载路径无关 的本构关系。所以全量理论一般说来是不正 确的。不过,从理论上来讲,沿路径积分总 是可能的。但要在积分结果中引出明确的
清华大学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讲义 8弹塑性_塑性力学基本方程和解法
弹塑性力学第七章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一、非弹性本构关系的实验基础拿一根工程上最常用的低碳钢的试件,在拉伸试验机上就可得到如图7.1所示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中A为比例极限,当变形状态未超过A点时材料处于线弹性状态;B为弹性极限,AB段的变形虽然还是弹性的,即卸载时能按原来的加载曲线返回,但应力应变之间不再是线性关系。
C,D分别为上、下屈服极限,超过C点后材料进入塑性变形状态,卸载时不再按原来的加载曲线返回,而且当载荷完全卸除后还有残余变形。
由C到D是突然发生的,由于材料屈服引起应力突然下降,而应变继续增加。
由D到H是一接近水平的线段,称为塑性流动段。
对同一种材料D点的测量值比较稳定,而C点受试件截面尺寸、加载速率等影响较大。
如果载荷在使材料屈服之后还继续增加,则进入图中曲线右部的强化段。
即虽然材料已经屈服,但只有当应力继续增加时,应变才能继续增大。
在图中b点之后,试件产生颈缩现象,最后试件被拉断。
如果在塑性流动段的D′点,或强化段的H′点卸载,将能观测到沿着与OA平行的直线返回,当载荷为零是到达O′点或O′′点,即产生残余变形。
图7.1 低碳钢单向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有些高强度的合金钢并没有象低碳钢那样的屈服段,其单向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7.2所示。
这种情况下屈服极限规定用产生0.2%塑性应变所对应的应力来表示,σ。
记为0.2图7.2 高强度合金钢单向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第七章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如果以超过屈服极限的载荷循环加载,所得试验结果则象图7.3所示。
在实验中还发现,对于某些材料(图7.4),如果在加载(拉伸)屈服后完全卸载到O ′′点,然后接着反向加载(压缩),则其反向屈服点对应的应力绝对值s σ′′不仅小于s σ′,而且小于初始屈服应力的绝对值σ′。
这是德国的包辛格(Bauschinger, J.)最早发现的,称为包辛格效应。
图7.3 循环加载曲线示意图 图7.4 包辛格效应 当材料进入塑性状态后,如果不是单调加载,则应力和应变之间不仅不是单值函数的关系,而且当时的应变不仅和当时的应力有关,还和整个加载的历史有关。
塑性力学 ppt课件
或者
l l n ij i j S n ij l i 2 S n n
2 n
(求和约定的缩写形式)
一点的应力状态及应力张量
一点的应力状态:是指通过变形体内某点的单元体所有 截面上的应力的有无、大小、方向等情况。 一点的应力状态的描述: 数值表达:x=50MPa,xz=35MPa 图示表达:在单元体的三个正交面上标出(如图 1-2) 张量表达: (i,j=x,y,z) x xy xz
1 2 2 3 3 1
x
I3 . .
xy xz y yz . z
23 1
讨论:
1. 2. 3. 4. 5. 6. 可以证明,在应力空间,主应力平面是存在的; 三个主平面是相互正交的; 三个主应力均为实根,不可能为虚根; 应力特征方程的解是唯一的; 对于给定的应力状态,应力不变量也具有唯一性; 应力第一不变量I1反映变形体体积变形的剧烈程 度,与塑性变形无关;I3也与塑性变形无关; I2与塑性 变形有关。 7. 应力不变量不随坐标而改变,是点的确定性的判据。
弹性、塑性变形的力学特征
可逆性:弹性变形——可逆;塑性变形——不可逆 -关系:弹性变形——线性;塑性变形——非线性 与加载路径的关系:弹性——无关;塑性——有关 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弹性变形——无影响;塑性变形—— 影响大(加工硬化、晶粒细化、位错密度增加、形成织构等) 变形机理:弹性变形——原子间距的变化; 塑性变形——位错运动为主 弹塑性共存:整体变形中包含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塑性变 形的发生必先经历弹性变形;在材料加工过程中,工件的塑 性变形与工模具的弹性变形共存。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
弹塑性力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3
每个分量用一个标量(具有两个下标)与两个并在一起基矢量(并矢) ,称为二阶 张量。矢量可称为一阶张量,标量为零阶张量。 5.2 求和约定 在张量表示说明中,看到张量分量表示是一组符号之和,很长,特别是高阶张量, 为了书写简捷,采用求和约定。 求和约定:当在同一项中,有一个下标字母出现两次时,则表示该项在该指标的取 值范围内遍历求和,且称此种在同一项重复出现一次的下标为哑标。如:
e1 e2 a2 b2 e3
a b ai ei b j e j ai b j eijk ek ai b j ekij ek , 则
c c k eijk ai b j ekij ai b j , a b a1 b1
ij
自动消失。ij 也称为换标符号。
eijk ( i,j,k =1,2,3)
定义: eijk
共有 27 个元素。
1 若(i , j , k ) (1,2,3)或 ( 2,3,1)或 (3,1,2)时 正排列顺序 -1 若(i , j , k ) ( 2,1,3)或(1, 3, 2)或(3, 2, 1)时 逆排列顺序 0 若 i , j , k中任意两指标相同时
(i=1,2,3),用 ri 表示矢径;
同样位移矢量 u,用 ui 表示位移,ij 表示应力
张量。
xi aij y j
i
x1 a11 y1 a12 y2 a13 y3 x2 a21 y1 a22 y2 a23 y3 x a y a y a y 31 1 32 2 33 3 3
矢量场的拉普拉斯算子定义为矢量场的梯度的散度:是一个向量
工程弹塑性力学课件:第九章塑性力学基础
p平面:
主应力空间内过原点且和L直线垂直
第九章 塑性力学基础
9.1 塑性变形的特点 塑性力学的假设和力学简 化模型
9.2 屈服函数与屈服面 9.3 两个常用的屈服条件 9.4 加载准则与加载方式 9.5 塑性力学中的本构关系 9.6 应用举例
第一节 塑性变形的特点 塑性力学的假设和力学 简化模型
一、基本实验 简单拉伸试验和静水压力试验是塑
简单拉伸试验 的塑性阶段:
加载 s ds 0 卸载 s ds 0
ds Etde
ds Ede
2、静水压力(各向均匀受压)试验—布里基曼(Bridgeman) (1) 静水压力对体积变化的影响
静水压力引起的体积应变基本上是弹性的,没有 残余的体积应变,而且这种应变的数值很小。因 此,对于较大的塑性变形完全可以认为材料是不 可压缩的。
2. 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
用应变表示的加载准则:
s
加载: s de 0, s [ss E(| e | es )]sign e
ss
E’
卸载: s de 0, ds Ede
E
O
es
| e | es, s Ee
在许多实际工程问题中, 弹性应变<<塑性应变, 因而可以忽略弹性应变。
e
3、刚塑性模型(忽略弹性变形)
变形规律); 在初次加载时,单向拉伸和压缩的应力-应变特性
一致; 材料特性符合Drucker公设(只考虑稳定材料); 变形规律符合均匀应力应变的实验结果。
四、塑性力学简化模型
1. 理想弹塑性模型
用应变表示的加载准则:
s
加载:
s de 0, s s s sign e
弹塑性力学讲义01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绪 论
一、弹塑性力学的发展
1、弹塑性力学
弹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是研究可变形固体受到外荷载或温度变化等因素的 影响而发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及其分布规律的一
门科学,是研究固体在承载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变形
和塑性变形阶段这两个紧密相连的变形阶段力学响 应的一门科学。
阐明了应力、应变的概念和理论; 弹性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框 架得以确立。
7 弹塑性力学的目的
应用弹塑性力学基础求解塑性加工成型问题。在应 力、应变分析的基础上求解塑性加工成形中的变形 力学方程和解析方法,从而确定力能参数和工艺变
形参数以及影响这些参数的主要因素。
二、金属的弹性和塑性
无论是何种材料,在载荷的作用下,都要产生一些 变化,我们管它叫变形。 弹性变形:能恢复的变形称之为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变形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之为塑性变形 塑性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区别在于,塑性力学考 虑物体内产生的永久变形,而弹性力学不考虑 .
1、金属塑性的影响因素
1) 化学成分的影响
纯金属具有较高塑性。 纯金属加入其它合金元素后成单相固溶体时也有较 好塑性. 合金的某元素与基体金属形成固溶体时,此二元合 金的塑性主要由基体元素的塑性决定,此情况也适 用于三元合金。 合金成分中不溶于固溶体或部分溶于固溶体中元素 将形成某种成分的过剩相存在于晶内或晶界,这些 过剩相对其塑性有非常大的影响。 若所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塑性降低。 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六方晶格
(几何分析)
材料是连续的,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仍应是连续的。 固体内既不产生“裂隙”,也不产生“重叠”。则材 料变形时,对一点单元体的变形进行分析,应满足的 条件是什么?(几何相容条件)
塑性力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 根据不同应力路径所进行的实验,可 以定出从弹性阶段进入塑性阶段的各 个界限。这个分界面即称为屈服面, 而描述这个屈服面的数学表达式称为 屈服函数或称为屈服条件。
12
本标准适 用于已 投入商 业运行 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19
简单弹塑性力学问题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商业运行的火力发电厂纯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和供热汽轮发电机组的技术经济指标的统计和评价。燃机机组、余热锅炉以及联合循环机组可参照本标准执行,并增补指标。
• 梁的弯曲 • 圆柱体的扭转 • 旋转圆盘 • 受内压或外压作用的厚壁筒和
厚壁球体
20
本标准适 用于已 投入商 业运行 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塑性力学的任务
• 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取消后,物 体的变形不完全恢复,而产生一部 分永久变形时,我们称这种变形为 塑性变形,研究这种变形和作用力 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塑性变形后物 体内部应力分布规律的学科称为塑 性力学。
2
本标准适 用于已 投入商 业运行 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屈服条件的概念,
• 屈服条件又称塑性条件,它是判断 材料处于弹性阶段还是处于塑性阶 段的准则。.
工程弹塑性力学课件:第九章塑性力学基础
s2
L直线
静水应力矢量
N
p平面 O
P
s1
Q
任一应力状态
主偏量应力矢量
s3
主应力空间、 L直线、 p平面
OP s1i s 2 j s 3k
OP s1i s2 j s3k (s i s j s k )
OQ ON
总在p平面上 与s1,s2,s3轴的夹角相等 (6.10)
L直线:
在主应力空间内,过原点且和三个坐标
J 2
2 s
或
s
3
(Mises)
(6.30)
Mises圆,且
max s (Tresca)
两种屈服条件的关系:
在主应力空间中,Mises屈服面 将是圆柱面,在s3=0的平面应 力情形,Mises屈服条件可写成:
s s s s s 2
2
2 (6.31)
1
12
2
s
s2 ss
O
s1
ss
Tresca屈服条件内接于Mises圆
第九章 塑性力学基础
9.1 塑性变形的特点 塑性力学的假设和力学简 化模型
9.2 屈服函数与屈服面 9.3 两个常用的屈服条件 9.4 加载准则与加载方式 9.5 塑性力学中的本构关系 9.6 应用举例
第一节 塑性变形的特点 塑性力学的假设和力学 简化模型
一、基本实验 简单拉伸试验和静水压力试验是塑
塑性力学讲义-全量理论与增量理论
3
(三)在简单加载条件下,材料进入塑性时
各应变分量同时达到屈服,即 s ,, s
又
s
s
3G
,
s
s
G
s
3
1 G
s
3G
分别代入(4)得到
s
s
3G
2
1 3
s
s
3G
2
3G
s
2
0.707 s
由于在塑性变形状态应力和应变不存在一 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必须用增量形式来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知道了应力或应 变历史后,才可能沿加载路径积分得出全量 的关系。由此可见,应力与应变的全量关系 必然与加载的路径有关,但全量理论企图直 接建立用全量形式表示的,与加载路径无关 的本构关系。所以全量理论一般说来是不正 确的。不过,从理论上来讲,沿路径积分总 是可能的。但要在积分结果中引出明确的
0.002 P
d P 0.002 0.002 P 0.004 P
背应力应为
P
b 46.5
mn 0.004 P n1d P
0.002
93 300 0.004 P 0.3
代入加载条件 b 得s :0
在 P 0.时00的2 背应力为
b
0.002 0
mn P
n1 d P m P
n
0.002 0
46.5MPa
此时,加载条件变为
f 46.5 s 46.5 200 0
当应力从 246.5开MP始a卸载, ,f直到0 反向
塑性力学课件王仁
迹呈斜六边形,如图。这相当于正六边形柱
面被 ( 3 0) 的平面斜截所得的曲线。
s s
常数k 一般由实验确定:
在单向拉伸时,k s / 2
在纯剪切时, k s
比较这二者可知,采用Treca条件就意味着 s 2 s
3
cos
,
1 2
3
cos
则屈服曲线上任一点S的坐标:
2 O 3/2
1
等斜面
A1
A3
y
S
O
x
π平面
xs
1 2
(1
3 ),
ys
1 6
(2
2
1
3)
当采用极坐标表示时:
屈服条件
r
xs2 ys2
1 2
(
1
3
)2
1 6
(2
2
1 3)2
(1
3)
得: xs 2k const
可见:在 300 300 的范围内,屈服曲线为与y轴平行的直线段。
§4.2 两种常用的屈服条件
屈服条件
一、Tresca屈服条件
由对称性拓展后,得到π平面上的一个正六边形。 2 3 1 2 1 3
如不规定1 2 3(4-11)应写成:
由于静水应力不影响屈服,即屈服与否与 OP无关。
因此当P点达到屈服时, 线上的任一点也都达到屈服。
屈服曲面是一个柱面,其母线平行于L直线。
换言之,这柱面垂直于 平面。
屈服条件
1-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 论 弹塑性力学讲义 中文版 教学课件
1.1 研究内容
弹塑性力学是研究物体变形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变形体受外界作用 (外载荷、边界强制位移、温度场等)时在变形体 内的反应(应力场、应变场、应变速度场等)。
与其它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 力学)的区别:研究方法、对象、结果的差异。弹 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而不是分离体)变形 体内部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而不是危险端面)。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4 基本假设
假设的目的:为了简化研究 ✓ 连续性假设(无间隙、无空洞、无堆积) ✓ 均质、各向同性假设 ✓ 弹、塑性体假设
弹性体——满足广义虎克定律; 塑性体——符合体积不可压缩规律
✓ 小变形假设(几何假设。弹性:整个变形体;塑性: 各个变形瞬时)
✓ 无初始应力作用假设
塑性力学讲义-全量理论与增量理论
(1)
第二式可以写为 m 3K m 其中 K E
31 2
第一式,且 0.5, ij eij , 故
3 i ij Sij 2 i
2 i ij 或 Sij 3 i
1 2 又因为S z z m z z , Sz z 3 3 i i 其展开式为 i , 3 i
2G
2 i
(因 i E i 21 G i ,而塑性状态 0.5) 当应力从加载面卸载时,也服从广义 Hooke 定律,但是不能写成全量形式,只能写成增 量形式。 1 2 1
d ii E d ii , de ij 2G dS ij
§4-3 全量型本构方程 由于在塑性变形状态应力和应变不存在 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必须用增量形式来 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知道了应力或 应变历史后,才可能沿加载路径积分得出全 量的关系。由此可见,应力与应变的全量关 系必然与加载的路径有关,但全量理论企图 直接建立用全量形式表示的,与加载路径无 关的本构关系。所以全量理论一般说来是不 正确的。不过,从理论上来讲,沿路径积分 总是可能的。但要在积分结果中引出明确的
P M z , z 2rt 2r 2t
其余应力分量为零。当按照同时拉伸与扭转, 在 的比值保持不变条件下进入塑性状态
到 s 力。
s
E
, s
s
G
,用全量理论求筒中的应
解:(一)由全量理论
3 i eij S ij , i i 2 i 1 2 ii ii E
eij S ij
3 、‘单一曲线假设’:不论应力状态如何, 对于同一种材料来说,应力强度是应变强度 i i 的确定函数 ,是与Mises条件相应的。 ( i E i 1 ,单拉时 E 1 )
弹塑性力学讲义第十一章塑性力学基础知识(精品PDF)
截面形状
1.5
1.7
1.15-1.17
(2)梁弹塑性弯曲时的变形
在线弹性阶段,梁弯矩和曲率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M=EI
( M Me ), 或
M EI
,
将应力与弯矩关系式 My 代入上式,可得 I
Ey
。
在弹塑性阶段,由于梁弯曲时截面仍然保持平面,可得
s Ey0
,
或
y0
s E
代入梁弹塑性弯曲时 M 的表达式
将发生塑性变形。确定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的条件为
f () = - s = 0 初始屈服条件(函数) 当软钢应力达到 A 点后,软钢有明显屈服(塑性流动)阶段。
经过屈服阶段后,荷载可再次增加(称为强化阶段,BC 段),但
强化阶段 增幅较少。对于此种材料(有明显屈服流动,强化阶段
应力较少)屈服条件是不变的。当应力满足屈服条件时,卸载将有
2 3
J
* 2
类似于e 的定义,在三维应力状态定义等效应变e:
1
e
2 3
J
* 2
2 3
1 2
eij
eij
2
2 3
eij
eij
2 3
1 2 2 2
3 2 3 1 2
1 2
1
2 3
x
y
2
y
z
2
z
x
23 2
2 xy
2 yz
2 zx
2
e 以发生塑性变形定义的量(由 1、2、3 定义),在变形 过程中的每一瞬时,发生应变增量(d1、d2、d3),则可定义瞬
对于三维应力状态,定义每一点应力状态都存在力学效应相同
的等效应力e
塑性力学课件 第一章 概论 考试资料大全
与塑性力学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弹性与弹性变形
若外力不大,则外力除去后变形可以全部恢复。 若外力不大,则外力除去后变形可以全部恢复。 这种性质称为材料的弹性 材料的弹性, 这种性质称为材料的弹性,这种可以全部恢复的变形 弹性变形。这时称物体处于弹性状态 弹性状态。 是弹性变形。这时称物体处于弹性状态。
二、塑性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物体受外力作用进入塑性状态后产生的 应力和变形,包括研究在加载过程中的每一时刻, 应力和变形,包括研究在加载过程中的每一时刻,物 体内各点的应力和变形以及确定物体上已进入塑性状 态区域的范围(即弹性区与塑性区的界限) 态区域的范围(即弹性区与塑性区的界限)。 建立在塑性状态下应力与应变(或应变率) (2)建立在塑性状态下应力与应变(或应变率) 之间的关系。 之间的关系。 求极限荷载。 (3)求极限荷载。即绕过加载过程中应力与变形 的变化而直接去求物体达到极限状态( 的变化而直接去求物体达到极限状态(塑性变形无限 制发展,物体已达到它对外力的最大承载能力) 制发展,物体已达到它对外力的最大承载能力)时的 荷载。这种研究方法叫极限分析 极限分析。 荷载。这种研究方法叫极限分析。
进入塑性阶段后从某一点B处开始卸载, 进入塑性阶段后从某一点 处开始卸载,则σ—ε曲线为通 处开始卸载 曲线为通 点且与初始直线段OP平行的直线 过B点且与初始直线段 平行的直线 点且与初始直线段 平行的直线BCD。当全部应力卸完时剩 。 即为相应于B点的塑性应变, 即为相应于B点的 点的塑性应变 下的残余应变 ε p即为相应于 点的塑性应变, 即为相应于 点的 弹性应变, 弹性应变,而B点总应变 点总应变ε= ε e + ε p 。 卸载过程中, 卸载过程中,卸掉的应力与恢复的应变之间也服从虎克 定律, 定律,即 σ ′ = Eε ′。 由图1.1还可以看出 线上的C点与 线上的C‘点具有同样 还可以看出BD线上的 点与OP线上的 由图 还可以看出 线上的 点与 线上的 点具有同样 的纵坐标,也就是说受有同样大小的应力,而其横坐标, 的纵坐标,也就是说受有同样大小的应力,而其横坐标,也就 是产生的应变却完全不同。这说明在塑性力学中应力和应变没 是产生的应变却完全不同。这说明在塑性力学中应力和应变没 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产生的应变,不仅和所受的应力有关, 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产生的应变,不仅和所受的应力有关, 而且和加载历史有关。 而且和加载历史有关。 再重新加载。可以看到, 再重新加载。可以看到,经过一次塑性变形以后再重新加载 的试件,其弹性段增大了,屈服极限提高了。这种现象称为强化 的试件,其弹性段增大了,屈服极限提高了。这种现象称为强化 现象, 点或B点的应力称为后继屈服极限。 点的应力称为后继屈服极限 现象,相当于 S ′ 点或 点的应力称为后继屈服极限。自 S ′ 点以后 再继续加载时将仍沿原来未经卸载的σ—ε曲线 F前进。 前进。 再继续加载时将仍沿原来未经卸载的 曲线 S ′ 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研究物体在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塑性变形后,对承载能力和(或)抵抗变形能力的影响。
3)研究如何利用材料的塑性性质以达到加工成形的目的。
§1.2两个基本实验
塑性力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有两个。一个是简单拉伸实验,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就是从一种理想化的拉伸实验曲线中起源并引伸出来,并把单轴的实验结果推广至三维空间;另一个是材料在静水压力作用下,物体体积变形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结果是建立各种塑性理论的基础。
由1.15式可以看出,当P较小时,各杆处于弹性阶段,而第二杆的应力最大。当P力逐渐增大,时,桁架内将出现塑性状态。此时桁架能承受的最大弹性载荷,称为弹性极限载荷。我们用符号 来表示弹性极限载荷。
对应的A点位移为:
2、弹塑性阶段(P > Pe)
此时,杆2处于屈服阶段。
由于
所以
杆2虽然进入塑性流动阶段,但由于它的变形要和杆1及杆3协调,受到它们仍为弹性变形的约束,因此杆2的变形仍是有限的,桁架处于约束塑性变形阶段。
(5)随动强化
加载阶段使得正向屈服极限不断提高,反向屈服应力会降低。如图5中的EB和EB΄;但拉伸时的屈服应力和压缩时的屈服应力(的代数值)之差,是不变的。
(6)包氏效应
卸载后,如果进行反向加载(拉伸改为压缩)首先出现压缩的弹性变形,后产生塑性变形,但这时新的屈服极限将有所降低,即压缩应力应变曲线比通常的压缩试验曲线屈服得更早了(如图6所示)。这种由于拉伸时的强化影响到压缩时的弱化现象称为包氏(Bauschinger)效应。(一般塑性理论中都忽略它的影响)
(四)学习塑性力学的基本方法
塑性力学是连续介质力学的一个分支,故研究时仍采用连续介质力学中的假设和基本方法。
(1)受力分析及静力平衡条件(力的分析)
对一点单元体的受力进行分析。若物体受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应当满足的条件是什么?(静力平衡条件);
(2)变形分析及几何相容条件(几何分析)
材料是连续的,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仍应是连续的。固体内既不产生“裂隙“,也不产生”重叠“。则材料变形时,对一点单元体的变形进行分析,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几何相容条件);
(一)、受力分析及静力平衡条件(力的分析)
平衡方程为:
(二)、变形分析及几何相容条件(几何分析)
(三)、力与变形间的本构关系(物理分析)
由于不同的状态使用的应力~应变关系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状态分别进行讨论。
P从零开始增长,开始是弹性阶段
1、弹性阶段
本构方程为:
与1.13式和1.14式
联立求解可得:
4、R-O模型
其加载规律可写为:
如取σ=σ0,就有
这对应于割线斜率为0.7E的应力和应变。上式中有三个参数可用来刻画实际材料的拉伸特性,而在数学表达式上也较为简单。
(二)、σ-ε的关系式(分为三个不同的状态)
特别注意:不同的状态使用的应力-应变关系不一样,使用时比较复杂,一定要先判断清楚目前所处的是什么状态。
由静水压力试验,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①体积应变与静水压力是线性关系。在塑性变形较大时,忽略体积的变化,认为材料是不可压缩的。
②静水压力不影响材料的塑性行为。初始屈服点不变。在静水压力不大的条件下,它对材料屈服极限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1.3材料塑性性能的模型化(应力~应变关系的简化模型)
鉴于学习塑性力学问题的复杂性,通常在塑性理论中要采用简化措施。为此得到基本上能反映材料的力学性质,又便于数学计算的简化模型。
(一)、σ-ε曲线的简化
1、理想弹塑性体模型(在塑性阶段应力为常数)
如果不考虑材料的强化性质,并且忽略屈服极限上限的影响,则模型简化为理想弹塑性模型。(如图8所示)
理想弹塑性模型,用于低碳钢或强化性质不明显的材料。
应力可由下列公式求出:
应变可由下列公式求出(其中λ是一个非负的参数):
(1)理想刚塑性体模型(在塑性变形前无弹性变形)
2、几个名词
(1)初始屈服点
一般金属材料在初始屈服时的应力作为屈服应力,此应力值即为初始屈服点(如图3中的σs),初始屈服点是一个确定的值,它是和材料有关的量。
(2)相继屈服点
材料进入塑性阶段后,即应力值超过屈服应力时,加载和卸载将遵循不同的规律,若卸载后再加载,在第二次加载过程中,弹性系数仍保持不变,但弹性极限及屈服极限有升高现象,其升高程度与塑性变形的历史有关,我们把第二次加载时新的屈服应力,称为相继屈服点或后继屈服点(如图3中的σ*),可见相继屈服点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它与加载历史有关。
3)材料在加载和卸载阶段将遵循不同的变形规律。
d> 0加载:产生新的塑性变形(同时也产生弹性变形)是非线性的。
d<0卸载:按弹性规律变化,假定为线性的,且模量与初始模量相同。
如在B点处卸载(如图2),B点的应变
加载阶段使得正向屈服极限不断提高,反向屈服应力会降低应力~应变之间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单值关系,塑性力学的问题应该是从某一已知的初始状态(可以是弹性状态)开始,跟随加载过程,用应力增量与应变增量的关系,逐步将每个时刻的各个增量,累加起来得到物体内的应力和应变分布。
《塑性力学》由于内容本身的难度,加上历史资料的堆积,这方面的参考书和资料往往都比较难读,难懂,以致常被学生视为畏途。目前,关于《塑性力学》的教科书多数是重点大学编写的,我校使用的就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因此,从内容体系上我校学生使用起来非常困难,上课时老师需补充很多概念和知识,学生课后复习也难度非常大,许多学生看不懂。
3、幂次强化模型
为简化计算中的解析式,可将应力~应变关系的解析式写为:
其中,材料常数B和m满足B>0 , 0<m<1,m叫强化系数。
当m=0时,代表理想塑性体模型,当m=1时,则为理想弹性体模型。(如图12所示)
模型在ε=0处的斜率为无穷大,近似性较差,同时由于公式只有两个参数B及m,因而也不能准确地表示材料的性质,然而由于它的解析式很简单,所以也经常被使用。
第一单元 简单应力状态下的弹塑性力学问题
§1.1塑性力学的地位和任务
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工程实践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因为物体达到塑性阶段时,并没有破坏,它还有能力继续工作。所以可以把构件设计到部分达到塑性、部分保持弹性状态,从而可以节省材料,因此应用塑性理论能更合理地定出工程结构和机械零件的安全系数。以塑性力学为基础的极限设计理论在结构设计中有很大用途。
(3)力与变形间的本构关系(物理分析)
固体材料受力作用必然产生相应的变形。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变形,就有相应不同的物理关系。则对一点单元体的受力与变形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物理条件,也即本构方程)。
(五)学习塑性力学的目的
塑性力学比弹性力学复杂得多,但为更好地了解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性质,塑性理论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工程结构的设计来说,如不进行弹塑性分析,则有可能导致浪费或不安全。学习塑性力学的目的主要为:
基于上述原因,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了适合我校“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学生使用的《塑性力学》教材。在编写中我们将《塑性力学》采用模块体系结构,具体分为单向应力状态的弹塑性理论分析、单向应力状态的工程应用、复杂应力状态的弹塑性理论分析三大模块。各章节后都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编写了配套的讨论题。教学重点放在正确建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上。
理想刚塑性模型,用于弹性应变比塑性应变小得多且强化性质不明显的材料,实质是忽略弹性变形。(如图9所示)
2、线性强化弹塑性体模型(如图10所示)
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用于有显著强化性质的材料。
应力可由下列公式求出:
应变可由下列公式求出:
(1)线性强化刚塑性体模型(如图11所示)
线性强化刚塑性模型,用于弹性应变比塑性应变小得多且强化性质明显的材料。
1、应力~应变关系一般是非线性的,其比例系数不仅与材料有关而且与塑性应变有关。
2、由于塑性变形的出现,应力~应变之间不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与加载历史有关。
3、变形中可分为弹性区与塑性区,在弹性区,加载与卸载都服从广义Hooke定律,但在塑性区,加载过程服从塑性规律而在卸载过程中则服从弹性的Hooke定律。即材料的弹性性质不受塑性变形的影响。
(三)学习塑性力学的任务
塑性力学是连续介质力学的分支学科,它从唯象论的立场出发,主要对常温附近、具有延性的多晶金属明显表现出的非弹性特性做数学上的处理。具体研究任务为:
(1)研究材料的固有特性,建立应力、应变及温度等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2)分析塑性变形物体内应力与应变的分布。
前者即为本构关系研究,后者则为边值问题或初值-边值问题的求解。
(3)应变强化
如果在塑性变形后逐渐减小载荷(如图4中BE线,斜率和最初加载斜率一样),卸载后再加载,屈服应力提高,(其升高程度与塑性变形的历史有关,决定于前面塑性变形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应变强化或应变硬化(加工硬化)。
(4)等向强化
拉伸时的强化屈服应力和压缩时的强化屈服应力(绝对值)始终是相等的。如图4中的EB和EB˝。
(一)金属材料简单拉伸曲线所揭示的塑性性能
金属材料的简单拉伸实验是最常见的材料试验,试验通常在室温情形下进行。在此种试验中即可以观察到材料弹塑性变形的若干表现。材料的拉伸实验曲线有图1所示的两种形态,图1(a)没有明显的屈服流动阶段,图1(b)有明显的屈服流动阶段,有的材料流动阶段是很长的,往往应变可以达到1%。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物体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产生的永久变形和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体内部应力和应变的分布规律;它是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中找出受力物体超出弹性极限后的变形规律,据以提出合理的假设和简化模型,确定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材料的本构关系,从而建立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解出这些方程,便可得到不同塑性状态下物体中的应力和应变。它与弹性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弹性力学的大部分基本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可以在塑性力学中得到应用。与弹性力学比较,塑性力学具有如下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