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同名3967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同名39672)

如何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悟课堂异彩

楼主发表于:2013-10-13 22:48来源于:校本研修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的个性阅读只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在良好的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品味、感悟语文教学的内容美。下面,我就如何通过品味阅读,感悟课堂异彩浅谈几点体会:

一、个性品读字词,感悟字词魅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文学作

了共鸣。此时的读是非常重要的,恰如其分的朗读,读出语文的味道,不仅能传递情感信息,触发情感思维,引起情感共鸣,更能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如我在教学《荔枝》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文章的结尾的一句话:“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学生刚开始不太容易体会作者的感情,于是,我引导他们去反复诵读、思考,启发他们进行合理的想象,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让孩子们从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浓浓思念之情。

又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德国风景、风俗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力图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自始至终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引导学生边评边品,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导读。

在教学第3自然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采用了指名读、评读、齐读、想象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悟德国街道“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特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德国风情、风俗的欣赏赞美之情。

再如:我在执教《牧童》一诗时,注意引导学生品字析词,在领悟汉字的人文内涵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韵味。如教“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两句诗,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美丽图景,又问:“你认为哪两个词用得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开始,学生讲的并不多,但我让学生每读一次就想想有什么不同的感悟,因此学生每次的诵读都会有更深一层的收获。结果,当我要求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其中一个同学张明的回答尤为精彩,他说:“我认为‘铺’‘弄’两个字用得太妙了,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草原给人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弄’字则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了出来。”另一同学林阳则补充说:“我读诗时,就好像看

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听到了悠扬悦耳的笛声,感受到了牧童劳作了一天后,轻松闲适的心情。

这种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融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笔者认为,要善于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地交流对句子的解读,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字词教学。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章主旨

语言情感是阅读的灵魂,凝聚着作者生命情致的作品需要读者主体情感的语言投注才能映射出它璀璨的光芒。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性。”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主旨时,更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

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学生只有在诵读中通过想象调动一切可用的感觉、知觉的经验以及人生积累,才能在别人的文字里输灌于自己的血脉。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放弃鱼的片断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不愿意放了它?”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是啊,这样的选择对当年的“我”来说也很难,你读到了吗?通过读体会“我”的心情。

引导学生理解: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两句话,要求学生圈出提示语,让学生在反复品读、诵咏、想象中营造“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书本的平等对话中受到心灵的洗涤,人生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泾渭分明。

又如: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一句时,我先带领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抓住“盯、好一会儿,得”细细读这句话,接着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其间还可辅以浓烈的情感渲染、背景介绍、观看场景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悟、思考、体验,引领学生尽可能融入文本,接近人文合一。这样的读,让同学们似乎感受到父亲也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放。

这一环节,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走进作者内心的过程。在一遍遍的朗读中,使认识得到深化,感情得到升华。边悟边读,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学生的反复诵读,使他们更设身处地地感知、体验詹姆斯的心理变化,更能引发学生对本文主题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

再如:我在教学《桥》时,我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了以震撼人心的音乐为主体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文境。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着重围绕“课文中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们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他们自主阅读课文内容的能力。接着,我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有关语句。汇报交流时,不仅读给大家听,还要说出就这样读的理由。如‘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