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课时间

合集下载

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太空授课观后感2013年6月20日10时,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国首次在太空中为中小学生授课。

主讲为“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

6月20日这一天中午我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演。

本想着学校今天上午会让我们观演,可等待了一上午,却落了一场空。

开始了,开始了。

亚平老师的讲台是用太空自行车改造而成,而在她的脚下,用两个东西在固定着她的脚,使她可以站着为我们讲课,否则她可能就得飘在船舱里为我们讲课了!身为“神十”指令长的聂海胜,在刚开始就为我们表演了“空中打坐”。

只见聂海胜同志正享受大家的掌声时,亚平老师轻轻一推,聂叔叔就从这一头飘到了那一头,姿势滑稽得很,令人忍俊不禁。

讲课正式开始了,第一个实验就是怎样在空中测质量?亚平老师首先提问了,在地球上我们是如何测质量的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是可以用天平测量,有的说是可以用电子称来测量,还有的说是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测量……可这些在失重太空中,统统都不可行。

在太空中如果宇航员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要怎么办呢?接着亚平老师就演示了在太空中测聂叔叔的质量。

只见聂叔叔牢牢地握住了一个仪器,亚平老师把他和仪器使劲往后拉了一下,接着聂叔叔就重重地撞了一下,仪器显示出聂叔叔的体重——74公斤。

这其实主要是利用了太空专用质量测量仪和一————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个能测出物体加速度的系统。

然后根据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这个原理,从而算出聂叔叔的体重来。

亚平老师接下来还为我们演示:单摆运动、陀螺,以及与水等液体有关的演示。

在这几个演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单摆运动了。

只见聂叔叔递给了亚平老师一个小支架,亚平老师将支架上用线连接柱的一个小球拿在手里,并且转动轴,慢慢松手,结果小球不仅没有往下掉落,反而往上走了,而且到了一定高度就静止不动。

若挪动小球的位置到一定高度再松手,小黄球就会左右摆动了,但速度很慢。

而且,最终的结果都是到一定高度就静止。

2013年太空授课笔记

2013年太空授课笔记

2013年太空授课笔记北京时间2013年X月XX日上午10点,神十航天员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以下是授课内容的相关笔记。

实验一:质量测量在失重得太空,地面的测重不再奏效。

“那么,航天员想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怎么称重呢?”太空教师王亚平问。

在神舟十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

“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

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

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质量74千克。

实验二:单摆运动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

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

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

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实验三:陀螺运动王亚平取出一个陀螺,用手轻推,陀螺竟然翻滚着向前,行进路线变幻莫测。

随后,她又取出一个陀螺,抽动它后,再用手轻推,陀螺沿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实验四:制作水膜与水球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也是最神奇的实验。

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

这在地面,难以实现,因为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

那么,这个水膜结实吗?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滴。

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

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用针筒取出,水球却不受任何破坏。

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宝石”。

浙大航空航天学院的专家: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它能使液面自动收缩。

表面张力是由液体分子间很大的内聚力引起的,在太空与地面液滴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以及表面张力大小都是一样的。

《天宫课堂》第四课课程表发布

《天宫课堂》第四课课程表发布

《天宫课堂》第四课课程表发布尊敬的天宫课堂学员们,大家好!我是天宫课堂的工作人员小李,今天我将为大家发布《天宫课堂》第四课的课程表。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收获知识,共同进步。

课程表如下:课程一:宇宙探索与航天科技时间:9:00-10:30主讲人:张教授内容简介:本课程将带领大家走进宇宙探索的世界,介绍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探讨人类未来在宇宙中的角色与使命。

课程二:天宫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时间:10:45-12:00主讲人:李工程师内容简介:本课程将介绍天宫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包括实验室的结构、功能以及在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解决方案。

午餐时间:12:00-13:30课程三: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时间:13:30-15:00主讲人:王博士内容简介:本课程将介绍空间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索空间科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中的应用。

课程四:太空食品的研发与生产时间:15:15-16:45主讲人:陈食品师内容简介:本课程将介绍太空食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包括食品的种类、配方、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让大家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的饮食情况。

课程五:宇航员的生活与工作时间:17:00-18:30主讲人:刘宇航员内容简介:本课程将分享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与工作经验,包括宇航员的训练、任务执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内容,让大家更加了解宇航员的职责与挑战。

课程六:未来航天技术的展望时间:18:45-20:00主讲人:赵博士内容简介:本课程将展望未来航天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探讨人类在太空探索中可能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引发大家对未来的思考与探索。

以上就是《天宫课堂》第四课的课程表。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课程表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提出问题和疑惑,与老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与讨论。

相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大家会对航天科技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未来的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祝愿大家在《天宫课堂》中度过愉快而充实的学习时光!谢谢大家!。

天宫课堂第三课播出时间及课程表

天宫课堂第三课播出时间及课程表

天宫课堂第三课播出时间及课程表天宫课堂第三课播出时间及课程表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天宫课堂的意义“天宫课堂”利用科技的力量,让科普“下沉”的做法值得长期坚持。

目前,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特别是科学教育的硬件资源、教师资源在不同地区还有一定差距。

就拿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的分布来说,还多集中在省会城市。

三、四线城市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尚显不足。

因此,在推动科普资源均衡发展过程中,要探索建立覆盖中小学的教育平台,让不同区域都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提升硬件支撑的同时,探索教育人才援助计划,鼓励科学家、科普工作者进校园,并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

对于科普教育基地比较缺乏的地区,相关部门要利用好科普大篷车等重要活动载体,帮助青少年在家门口感受科技的魅力。

共赴星辰大海不是神话,无论是身处繁华喧闹的都市,还是偏远寂静的乡村,每个青少年都拥有仰望浩瀚星空的权利,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把科普做得更接地气,把科学教育做得更加扎实,青少年奔跑的步伐才会更加有力。

天宫课堂观后感范例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观看了神舟13号飞天的直播。

里面讲述了教室和老师的不同、老师的太空家园、细胞的神奇变化、乒乓球放入水杯的现象以及水膜张力实验等。

其中水膜张力实验最令我印象深刻。

首先王老师和叶老师在一个尖的东西上面滴水,在尖的东西上面形成了一个薄薄的水球。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2023年3篇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2023年3篇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20233篇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顶尖科技的结晶,近日,神舟十号飞船已经升空了。

王亚平,这是唯一乘坐神舟十号上太空的女宇航员,搭载神舟十号上太空的宇航员还有聂海胜、张晓光这两名男宇航员。

我为神舟十号的升空感到傲慢的同时,我们得到了一个兴奋人心的消息,那就是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将在6月20日的早上10点为全国的中小学生进展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这是我们以前的一个幻想,现在,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就要和我们一齐来实现这个宏大的幻想了!6月20日的早上,我们和教师感动地围坐在教室里,等待着太空授课的正式开头。

10点左右,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正式开头。

王亚平姐姐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太空教师,首先王亚平向我们讲解了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外表张力的作用。

三名宇航员细心地为我们讲解一些好玩的物理现象,同学们既奇怪又艳羡。

在失重的条件下,宇航员们可以轻松地漂移在半空中,我们感觉太奇妙了,这些好玩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无尽的遐想!这次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我们欣赏后,都有特别大的收获。

我们不仅仅收获了专业的学问,这堂生动好玩的太空授课也引起了我心中的感想。

我要奋勉学习,将太空的相关学问学好,熬炼好身体,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精彩的宇航员。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二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空间试验室,这次,神舟十号将会与天宫一号进展对接。

作为学生,我感觉到我们特别幸福,由于这次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将会在天宫一号为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开展一堂特别有意义的太空授课,我们都在翘首以盼太空授课的到来,太空授课的时间为2023年的6月20号。

20号早上10点许,中国的第一次太空授课正式开头。

首先,王亚平、聂海胜两名宇航员为我们展现了在太空中“打坐”。

在失重的状况下,宇航员可以轻易地在空中做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同学们都看得很入神。

随后,三位宇航员进展了五个试验,分别是:翻开“箱子”测质量、奇妙单摆做圆周运动、陀螺轴向不变向前飞、“水膜”内嵌入中国结、一般水变身“魔法水球”。

观央视“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心得体会4篇(一)

观央视“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心得体会4篇(一)

2021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第二批“入住人员”,这次全球直播的《天宫课堂》更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

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物换星移,岁月如诗。

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

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骨铭心。

国庆期间,讲述父母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的我的父辈》燃爆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

”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破防。

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

心底有诗,自在远方。

”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

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

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身份”的变化,代表着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当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

重温历次太空授课精彩瞬间

重温历次太空授课精彩瞬间

重温历次太空授课精彩瞬间
1. 2021年12月9日,首次“天宫课堂”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本次授课主要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以及航天员进行的各种科学实验。

2. 2021年3月1日,“天宫课堂”再度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了太空中的重力现象、水膜实验等。

3. 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三次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再次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了太空中的浮力现象、陀螺定轴性等。

4. 2022年6月17日,“天宫课堂”第四次开课,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种植植物、如何利用太空中独特的资源进行科学实验等。

5. 2023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五次开课,神舟十五号乘组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向学生们展示了太空中如何进行身体锻炼、如何利用太空中独特的资源进行科学实验等。

这些太空授课展示了太空中独特的科学现象,以及航天员们进行的各种科学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知,也激发了他们对探索宇宙的热情。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介绍和提问资料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介绍和提问资料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介绍和提问资料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时间及内容介绍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时间为:6月20日上午10时。

届时将进行首次太空授课。

按照计划,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从而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届时,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将组织收看,天宫一号也将成为中国“最高”讲台。

太空授课观后感资料:太空授课小实验1、亚平老师告诉我们,太空中专用的质量测量仪是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制造的。

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在质量测量仪中,设置一个弹簧凸轮机构,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另外再设置一个能够测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根据牛二定律,就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了。

2、小球单摆实验:用一个支架固定,在摆轴前端用一根细线拴住一个小球,然后将小球拉高到一定位置松开手,结果小球悬浮在当前位置静止不动,并没有跟地面上一样做往复摆动。

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想看哦,说出你的答案!当亚平老师给小球一个推力时,小球竟然围绕摆轴做圆周运动。

这是因为:只要我们给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小球一个小小的初速度,小球就会围绕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但是在地面上,我们要给小球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够实现。

不一样的天空,就存在不一样的物理现象。

科普无处不在,积极关注,让我们学习更多。

3、陀螺实验:把静止的陀螺悬浮在空中,给它一个干扰力,这时陀螺开始做翻滚运动,轴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把陀螺先旋转起来,再给它一个干扰力时,陀螺还会跟之前一样运动吗?这时陀螺不做翻滚运动了,而是晃动着向前运动。

很有意思吧!陀螺在地面高速旋转时,具有很好的定轴性,这一特性在太空中也是一样适用。

所以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也有利用陀螺定向原理制作的仪器,用来测量航天器的姿态和轨道。

4、水膜实验:使用一个金属圈和一个水袋,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等待奇迹发生的时刻哦!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这时在金属圈上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

在失重状态下,普通水也能够形成漂亮的水膜,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实现的呢。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7篇)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7篇)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7篇)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7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看神十航天员太快授课活动,这真是令人激动的一件事,这次的课堂很特别,当然让我感觉很好。

观看了这次的神十航天员太快授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到科学实在是太强大了。

在这堂课上,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陀螺了,只有这个旋转起来的陀螺在地面和太空中的状态不会改变,而其他的东西都让我们大跌眼镜,都是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根本无法看到的现象,对于太空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我希望未来,我也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能够去探索浩瀚的宇宙,探索神奇的外太空。

我要更加的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能够探索宇宙。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今天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日子,更是中华人民值得骄傲的一天。

因为我们即将会上一节非比寻常的课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

在清晰的电脑画面上,我们能看到三位伟大的航天员正准备给我们上一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程。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

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

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

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空中课堂建设-漫谈微课教学与制作

空中课堂建设-漫谈微课教学与制作

空中课堂建设-漫谈微课教学与制作抚州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郑辉一、太空授课:女航天员王亚平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

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航天员王亚平进行了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二、互联网+1)互联网+课程,不仅仅产生网络课程,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创造新的课堂模式,课前老师可以用微课引导学生如何做好自主学习,安排自主学习内容,课后安排作业辅导微课,开发拓展探究性学习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也变得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学校能够开设特色校本自主学习课程,诸多从前想都不敢想的课程如今都成为了现实。

2)腾讯课堂,与超过5000家教育机构合作开设的腾讯课堂,面向中小学、大学、职业教育、IT培训等多层次人群开放课程,每周上课人数超过7万人,课程总数达3万多门。

数据显示,未来几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将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速,粗略估计今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

3)百度传课,是中国教育领域新兴的在线教育平台,致力于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打破中国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平衡,精心打造在线课程发布网站、直播互动教室,提供在线直播互动的一站式全方位的专业教育服务。

4)智能学习机课堂,诺亚舟:其智能学习机产品中有U系列学生平板电脑。

专业从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互动内容研发,并在线提供教育服务,开设一对一课堂。

步步高:步步高教育电子有限公司是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于1995年在广东省东莞市成立。

其主要智能学习机产品有H系列学生平板电脑。

5)培训机构课堂,新东方:创办于1993年,21年专注教育培训,累积学员超过2000万,从早教到成人,业务涵盖早教、学前、中小学、大学考试、留学咨询、国际游学、网络课堂等,旨在为学员提供一站式终身学习服务。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想5篇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想5篇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想5篇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北京时间20__年6月20日上午10点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1在看了今天的太空授课之后,我感触颇深,也觉得十分生动有趣,学会许多知识。

“太空授课”并不是没有先例,但是这是在中国首次开展的特别的教学活动,令许多人倍感新鲜。

在太空中,航天员王亚平女士给大家带来了生动形象的课程,内容包括:太空自行车、收回漂浮的水以及与同学们进行“天地对话”。

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个实验。

第一个便是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单摆实验,而单摆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小到钢琴上的节拍器,大到建筑工程的机器,摆锤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动,而在宇宙却截然不同,再失去了重力的环境下无论将摆锤放在任何位置,都没有了熟悉的往复运动,而是无规则地漂浮。

看到这一幕的不禁大呼出声,因为这只存在于理想环境的现象终于可以亲眼目睹,无疑是一种对眼界的开阔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落实。

第二个则是用圆环制作水膜。

一般的水膜需要借助肥皂水的特性,来形成一层透明的薄膜,而在太空失重环境中,仅仅需要普通的水即可,看见王亚平王老师将手中的圆环分开再合并,便形成了一个水球,并亲切地讲解到:“通过水球,同学们还能看到倒影成像哦!”说完,便眨了一下眼睛,让同学们觉得更亲近了。

第三个实验进行之初我就发现道具是陀螺,黄红相间,很是漂亮。

之间王老师轻轻松手,转了下陀螺,陀螺就一直慢悠悠地翻滚着。

但若是在松手前就给陀螺一个速度,它就会向前或其他方向推进。

两者有明显的对比。

看完这次太空授课,我学到了不仅仅是一些未曾初触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见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更让我巩固了对过去书面知识的认知,印象十分深刻。

同时太空授课的益处也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课堂,它更能激发我们对太空的向往以及兴趣,使我们从小便有所积累,为将来,为了祖国的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这无疑是会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的。

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10篇)

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10篇)

太空授课观后感范文太空授课观后感范文什么是太空授课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

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10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空课堂观后感1本次太空授课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

直观生动、内容丰富的航空航天科普知识讲座,让同学们兴奋不已,同学们边看边讨论,纷纷表示:“太空真是太神奇了,物体在失重的情况下真是与众不同。

我们一定要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实现‘中国梦’、‘未来梦’而努力学习!”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这样难得的“天宫课堂”,对小学生来说是一堂精彩有趣的科学课。

课堂上,通过孩子们聚精会神的目光、发自内心的掌声,我们可以看到,一颗颗热爱科学、追寻梦想、探索未知的种子,已在他们心底悄然扎根。

本次科普教育活动,是我国利用载人航天飞行普及航天知识的一次尝试。

此次活动不仅向同学们传递了航天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而且让同学们从天地差异中感知了宇宙的奥秘,体验了探索的乐趣。

天宫课堂第三课介绍观后感范文(通用11篇)

天宫课堂第三课介绍观后感范文(通用11篇)

天宫课堂第三课介绍观后感范文〔通用11篇〕天宫课堂第三课介绍观后感范文〔通用11篇〕天宫课堂第三课介绍观后感1北京时间2023年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讲,这是2023年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进展首次太空授课后,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展太空授课。

“天宫课堂”彰显中国科技自强自立。

开启这堂特殊的天地课堂,让国人感到骄傲与自豪。

目前,除了由美俄等六家西方航天机构共同建立的国际空间站之外,另一个就是中国自主建造的天宫系列空间站。

相信中国空间站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更多惊喜。

开设“天宫课堂”彰显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精神,只要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攻克航空航天领域的科技难题,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坚决自信,获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天宫课堂”激荡青少年的爱国激情。

中国空间站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对激发社会群众特别是广阔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8年前的那一堂课,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这次“天宫课堂”第一课更是吸引了广阔青少年,激发出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问天实验舱介绍、毛细效应实验展示、水球变“懒”实验、太空兴趣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现象……让广阔青少年在感知宇宙奥秘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信心与力量。

“天宫课堂”激发中国人的壮志豪情。

“天宫课堂”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____”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网广泛征集授课内容、互动提问和创意建议,择优纳入“天宫课堂”筹划施行,过程凝聚人心。

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进展科普教育,开展科普实验,解答广阔青少年提出的各种疑问,无疑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教育公开课。

天宫课堂第三课介绍观后感2“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担任“太空老师”,为大家进展直播授课。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课时间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课时间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课时间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课时间最新一览“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课时间最新一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课时间“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航天航空科普知识1、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是(中国)。

2、为纪念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用他的名字命名,他的名字是(万户)。

3、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国际部第五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是(钱学森)。

4、世界上第一颗粒人造地球卫星是(前苏联)发射的,从而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

5、人类第一位成功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叫(尢里加加林),他是(前苏联)人。

6、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他是(美国)人。

他首先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

7、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在首次飞行时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在太空飞行了(108分钟)。

8、我国神舟号试验飞船是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的。

9、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级所用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

10、我国在(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了远程火箭。

11、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2、(长征三号)火箭把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3、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三)级火箭。

14、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是在(1999年11月20日)发射成功的。

15、宇航员升空时乘坐的飞船舱段是(返回舱)。

16、人类用空间探测器进行地外探测的第一个天体目标是(月球)。

17、地球静止卫星轨道的轨道高度距地球表面约为(36000)千米。

18、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顺行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时,其运行周期约为(18)小时。

19、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自行研制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促进了我国气象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013年时事

3013年时事

1、6月11日发射神州十号,航天员是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王亚平首次进行太空授课,6月26日返回地面。

2、7.11第24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主题确定为:“青少年怀孕”(Adolescent Pregnancy)。

3、7月27日、28日,山西省青少年自行车比赛将在娄烦县举行,太原市代表队夺冠。

4、当地时间8月9日7时(北京时间8月10日凌晨1时),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随“蛟龙”号下潜至最大深度5268米,成为我国大洋科考中第一位下潜的科学家。

5、9月1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开学第一课》,主题:“乘着梦想的翅膀”6、9月份,我国成功自主研制出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7、9.16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2013年主题:“一个健康的大气层是我们期望的未来”8、9月12日电,“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于2011年11月正式开通运行。

该铁路从重庆出发,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抵达德国的杜伊斯堡。

被誉为“新丝绸之路”。

9、9月19日至25日第1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平遥古城”举办。

主题:“走向生活的影像”。

本届大展的另一亮点是“亚太摄影节联盟(APP)”将首次在平遥举办圆桌会议,商讨亚太地区摄影节资源共享和发展问题。

10、9月22日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重庆市委原书记薄熙来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11、9月26日第四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举行,主题:《圆中国梦,德耀中华》12、9月28日第四届太原国际马拉松大赛开始。

13、10.9 世界邮政日。

10月9日是第44届世界邮政日,今年邮政日的主题是:情系万家,信达天下。

14、10.15 国际盲人节。

第23届2013年国16、10.17 世界消除贫困日。

2013年消除贫困日主题是“从极端贫困人群中汲取经验和知识,共同建立一个没有歧视的世界”15、10月31日,我国最后一个未修通的县级公路——墨脱公路今天即将通车,这条公路历经5次修建,因其“最美”与“最险”被称作“真正的天路”。

三次天宫授课时间和内容汇总

三次天宫授课时间和内容汇总

三次天宫授课时间和内容汇总第一次天宫授课:时间2020年10月1日,内容:太空科学简介2020年10月1日,天宫航天器与地球紧密对接,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教育活动。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在太空中进行的授课,也是天宫航天器发射后的首次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次授课中,天宫航天器的乘员给地球上的学生们带来了太空科学的简介。

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太空的起源、宇宙的组成、行星的形成等基础知识,让学生们对太空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授课中,乘员们还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天宫航天器的功能和任务。

他们向学生们展示了天宫航天器内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设施,让学生们对太空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这次授课,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太空科学的基本知识,还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次天宫授课:时间2020年11月8日,内容:太空实验与科技创新2020年11月8日,天宫航天器再次与地球上的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授课。

这一次的内容是太空实验与科技创新。

在这次授课中,乘员们向学生们介绍了天宫航天器上的实验设备和科技创新成果。

他们讲解了太空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些在太空中进行的实验项目,如生物实验、物理实验、材料实验等。

乘员们还介绍了一些在太空科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如天宫航天器的发射技术、空间站建设技术等。

他们与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在太空中的科研经历和感悟,鼓励学生们勇于追求科学梦想。

通过这次授课,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太空实验的过程和意义,还对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次天宫授课:时间2021年2月15日,内容:航天员的训练与生活2021年2月15日,天宫航天器进行了第三次授课,这次的内容是航天员的训练与生活。

在这次授课中,乘员们向学生们介绍了航天员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

他们讲解了航天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模拟太空环境下的训练项目等。

最新《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最新《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最新《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范文最新《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范文一、天宫课堂的授课内容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与此同时,神舟十三号乘组也能通过空间站内的液晶屏幕,清楚地看到地面课堂内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还能实时进行“天地对话”。

二、最新《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范文(通用20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范文(通用2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新《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1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这是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此次“天宫课堂”是“太空授课”的延续。

和8年前一样,今天这堂课的讲授者依然有王亚平老师。

但不同的是,这堂课的讲台更大了——在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内,未来还将拥有“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课程表的内容更丰富了——增添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等新环节。

航天员老师们也热情地给同学们送来太空祝福。

翟志刚:“太空科技,奥秘无穷,未来属于你们!”叶光富:“天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

”王亚平:“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此次“天宫课堂”第一课,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迈出了一大步。

2023天宫课堂第四课观后感如何写(精选11篇)

2023天宫课堂第四课观后感如何写(精选11篇)

2023天宫课堂第四课观后感如何写(精选11篇)2023天宫课堂第四课观后感如何写精选篇1北京时间2023年9月21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在约5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微重力环境下了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又见陀螺实验,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地面课堂专家也就有关科学问题进行认真解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

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

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

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2023天宫课堂第四课观后感如何写精选篇2今天下午,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太空授课,叫“天宫课堂”。

通过太空授课的内容,真让我大饱眼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授课时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2016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中国首次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全记录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中国首次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全记录余建斌赵展慧宗兆盾《人民日报》(2013年06月21日09 版)在中国最高的讲台——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为全国青少年带来神奇的太空一课。

从首都北京到全国各地,8万多所中学、6000万名师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共同收听、收看航天员太空授课,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

6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太空授课地面课堂,与300余名中小学生一起,现场聆听航天员老师讲课。

亮相主讲老师“飞”到讲台前20日10时许,北京市101中学物理教师史艺和人大附中物理教师宓奇登上讲台。

简短的开场白之后,两位老师为同学们播放了一段电视短片——《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

10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报告,已建立与航天员的双向通信链路。

神舟十号航天员的身影清晰呈现在大屏幕上,他们身着蓝色舱内工作服,微笑着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挥手致意。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

”航天员王亚平轻点脚尖,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飞”来。

在失重环境下,这位主讲精心梳理的马尾辫变成了蓬松的“毽子”,呈现出几分“笑果”。

“大家好!我是聂海胜,担任本次飞行任务的指令长。

”指令长这次当起了助教。

“大家好!我是张晓光,本次太空授课任务,我担任摄像师。

”在失重环境下,张晓光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才能把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实验失重带来奇妙体验3位航天员老师“站”稳后,先给同学们露了几手“功夫”——“悬空打坐”、“大力神功”。

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仿佛成了“武林高手”,博得同学们阵阵喝彩。

实验1:质量测量航天员的表演给大家带来了疑问:失重环境下怎样测质量呢?从天宫一号的舱壁上打开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质量测量仪,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解读:王亚平说,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物理学原理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

质量测量仪上的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F,同时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

实验2:单摆运动演示完质量测量,航天员们又取出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

王亚平把一个T形支架固定在工作台上,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小钢球。

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后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

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形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

解读:太空中没有重力作用,小球只会在原地悬浮。

同样,因为重力环境不同,在太空中轻轻推一下小球,小球会在细绳的牵引下做圆周运动。

而在地面上,需要给小球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克服重力阻碍,实现圆周运动。

实验3:陀螺运动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

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

紧接着,王亚平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让它旋转起来,悬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并不翻滚,而是保持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解读:转动的陀螺具有定轴性,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原理——在没有外力矩作用情况下,物体角动量会保持恒定。

而这在地面上因摩擦等因素很难实现。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

天宫一号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飞行姿态。

实验4:制作水膜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水珠,悬浮在半空中。

接着,她用手捏着长柄,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

随后,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这些奇特景象引起地面课堂同学们的连声惊叹。

实验5:制作水球王亚平用饮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

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两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

紧接着,她又用注射器把少许红色液体注入水球,红色液体慢慢扩散开来,晶莹透亮的水球变成了粉红色,令人啧啧称奇。

解读:受到内部分子的吸引,液体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内部的趋势,导致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这种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绷紧的力,就是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张力在航天活动中有重要应用。

失重环境下,航天器推进剂贮箱中的液体燃料界面和气体界面不再是稳定的,科学家们制造了表面张力贮箱,利用表面张力推动液体推进剂流动,为动力系统提供满足要求的推进剂。

篇三:解读神十太空授课五个实验解读神十太空授课五个实验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11分,随着一声“同学们,你们好”的问候,在距离地面300公里的天宫一号,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开始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太空讲课。

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王亚平昨天的出镜让人眼前一亮,立刻“秒杀”亿万网友。

在王亚平近乎“魔术”般手下,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2007年0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专家称,和芭芭拉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

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难度高于美国。

据太空授课教案组介绍,太空授课计划一年前就在筹备了,本想神舟九号的时候就进行,但神九升空时间较短而且主要任务是对接任务,所以太空授课计划最终在神十实现。

神十太空授课创下了两个第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发自太空的授课,中国学生第一次通过直播画面观看来自太空的五个失重实验。

神十太空授课为何挑选这五个实验?主要是从经典、易懂、新颖、观赏性和差异性、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等几个方面去考虑的,在弹簧秤、陀螺、单摆、金刚圈这些教具的协助下,神奇的现象应接不暇。

实验一:打开“箱子”测质量悬空打坐、大力神功,这两招专属武林高手们的“功夫”,经过三名航天员在太空的演绎,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航天员表演之后给同学们提出了疑问: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等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从而计算物体的质量。

那么,失重环境下该如何测质量呢?天宫一号上配备有质量测量仪,这个质量测量仪就是设置在天宫一号舱壁的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看上去像飞船舱壁上的一个箱子。

拉开“箱子”后,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在给同学们解释了应用原理之后,王亚平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呢?解读在地面上,弹簧秤提供的弹力跟重力是平衡的,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弹簧伸长不一样,即重量是不一样的。

在太空,因为微重力环境,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弹簧秤上,两个弹簧指标是平齐的。

因为没有重量的概念,弹簧秤就没有读数。

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一定律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据了解,这个原理在航天活动中比较常用。

例如,航天器在运行中会耗损,质量会发生变化,就影响轨道控制的精确度。

这时,可开启推力器,并同时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从而准确掌握航天器的质量。

实验二:神奇单摆做圆周运动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受力后,是左右摇摆还是圆周运动?这个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太空就变得超乎想象了。

在第二个实验中,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这就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单摆。

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拴小球的细线呈弯曲状静止,将其拉高后,结果并没有发生变化。

接下来,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小球就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即使中心轴的角度发生改变,小球也仍然做同样的运动。

而同样的动作在地面对比试验中,就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解读小球单摆是一个经典的运动模型。

在地面上小球单摆具有等时性,比如摆钟。

在太空中由于小球失重,只剩下一个绳子的拉力,理论上说,单摆上的小球无论放在哪个位置都不会动,小球会飘浮在空中。

但在实验中,小球提高到一个位置时,发生了晃动。

即在太空中,如果给了小球一点初速度,小球就能在绳子的牵引下做圆周运动,如果摩擦小,这种圆周运动是匀速的。

据了解,太空中的一个小动作,甚至呼吸,天宫一号设备的运转都可能造成小球运动。

实验三:陀螺轴向不变向前飞为了证实高速旋转的陀螺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的定轴特性,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

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轴向也发生了改变,期间,聂海胜也对陀螺进行了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