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课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授课时间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2016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

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中国首次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全记录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中国首次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全记录

余建斌赵展慧宗兆盾

《人民日报》(2013年06月21日09 版)

在中国最高的讲台——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为全国青少年带来神奇的太空一课。

从首都北京到全国各地,8万多所中学、6000万名师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共同收听、收看航天员太空授课,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

6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太空授课地面课堂,与300余名中小学生一起,现场聆听航天员老师讲课。

亮相主讲老师“飞”到讲台前

20日10时许,北京市101中学物理教师史艺和人大附中物理教师宓奇登上讲台。简短的开场白之后,两位老师为

同学们播放了一段电视短片——《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10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报告,已建立与航天员的双向通信链路。神舟十号航天员的身影清晰呈现在大屏幕上,他们身着蓝色舱内工作服,微笑着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挥手致意。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航天员王亚平轻点脚尖,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飞”来。在失重环境下,这位主讲精心梳理的马尾辫变成了蓬松的“毽子”,呈现出几分“笑果”。

“大家好!我是聂海胜,担任本次飞行任务的指令长。”指令长这次当起了助教。

“大家好!我是张晓光,本次太空授课任务,我担任摄像师。”在失重环境下,张晓光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才能把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实验失重带来奇妙体验

3位航天员老师“站”稳后,先给同学们露了几手“功夫”——“悬空打坐”、“大力神功”。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仿佛成了“武林高手”,博得同学们阵阵喝彩。

实验1:质量测量

航天员的表演给大家带来了疑问:失重环境下怎样测质量呢?

从天宫一号的舱壁上打开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质量测量仪,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解读:王亚平说,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物理学原理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质量测量仪上的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F,同时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

实验2:单摆运动

演示完质量测量,航天员们又取出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把一个T形支架固定在工作台上,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小钢球。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后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形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

解读:太空中没有重力作用,小球只会在原地悬浮。同样,因为重力环境不同,在太空中轻轻推一下小球,小球会在细绳的牵引下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上,需要给小球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克服重力阻碍,实现圆周运动。

实验3:陀螺运动

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紧接着,王亚平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让它旋

转起来,悬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并不翻滚,而是保持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解读:转动的陀螺具有定轴性,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原理——在没有外力矩作用情况下,物体角动量会保持恒定。而这在地面上因摩擦等因素很难实现。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天宫一号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飞行姿态。

实验4:制作水膜

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水珠,悬浮在半空中。

接着,她用手捏着长柄,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随后,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些奇特景

象引起地面课堂同学们的连声惊叹。

实验5:制作水球

王亚平用饮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两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

紧接着,她又用注射器把少许红色液体注入水球,红色液体慢慢扩散开来,晶莹透亮的水球变成了粉红色,令人啧啧称奇。

解读:受到内部分子的吸引,液体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内部的趋势,导致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这种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绷紧的力,就是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张力在航天活动中有重要应用。失重环境下,航天器推进剂贮箱中的液体燃料界面和气体界面不再是稳定的,科学家们制造了表面张力贮箱,利用表面张力推动液体推进剂流动,为动力系统提供满足要求的推进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