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创新教育初探
初中教育教研类论文范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对探究式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策略研究一、引言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策略进行研究。
二、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不断尝试、分析、归纳等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这种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究式学习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合作、沟通、表达等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策略的研究1. 设计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情境。
具体措施如下:(1)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物演示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的探究任务,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优秀获奖科研论文探究性学习(inquire learning)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具有使用科学思维方法、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等基本特征.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使教师充当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从教育部印发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为“新课标”)以来,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研究工作者们的关注,并被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是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关于探究性学习还未见有系统的研究报道.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以及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重要启蒙时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又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条件和手段.为此,本研究以华东师大版的初中数学新教材为平台,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研究结果显示探究性学习能有效提高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探究水平以及数学成绩.研究设计及实施1.实验对象与内容本研究的对象是本校2005级初二(1)(2)班的学生,分别设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的科任老师配备完全相同,学生情况、班级气氛及其他方面的情况基本相同,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匹配较好.本研究采用的教材为新课标下的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教材上、下册.受学时安排及学生基础相对不足等条件的限制,本课题仅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思考”、“探索”等环节,以及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游戏,让学生动手画或动手测量的内容,学生经过推理或力所能及的运算能获得结论的内容,确定为需要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每章的引入部分及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或纯粹属于套用公式定理等的知识,在本研究中不作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根据上述原则,作者仔细研究教材,课前了解学生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初中二年级数学内容进行了详细分类,并确定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及其具体的探究性学习方法.2.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课堂教学结构作者根据我校教学的实际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建立了一种由五个步骤组成的探究性学习一般课堂教学结构.2.1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或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创设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甚至疑惑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情境的创设.如在教学《正方形》时,教师首先将一个菱形的活动框架挂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说出菱形的性质,然后标出菱形一个角α,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慢慢改变框架的形状(如图1),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随着∠α的变化,框架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当∠α变成直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框架变成了什么形状?2.2 学生自主探索学生经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等活动,自己探索数学规律.如上述问题,教师课前可要求学生带4条等长的雪糕棒,首尾相连,用图钉连接做成活动菱形(教师先要示范并告诫学生注意安全),然后按上述方法改变形态.通过观察,学生能说出许多不同的答案,教师这时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慢慢集中到“正方形”.然后再要求学生取出一矩形纸张,在教师指导下折叠出如图2所示的图形,剪去右侧小矩形部分后得到一正方形.要求学生以框架和纸张为对象,用尺和量角器继续观察正方形的特征.2.3 交流与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和讨论关于问题的观点、理解和加工技巧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概括、归纳、梳理.这里仍以《正方形》为例,作者将实验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可小声讨论并分工协作,开始折、剪、画、量,小组长负责记录实验过程和讨论结果.学生动手期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以下问题:(1)正方形的四条边长有什么关系?(2)正方形的四个内角有什么关系?(3)正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特点?(4)正方形与矩形的区别在哪里?(5)正方形与菱形的区别在哪里?小组实验和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都派出中心发言员(轮流担任)讲述本小组的发现.2.4 小结与评价教师充分挖掘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的闪光点,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教师还与同学们一起对参与讨论的同学进行评价.2.5 运用与创新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充分利用实验教材上的“读一读”、“课题学习”等教材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伸与拓展,并让学生应用知识探究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科学精神及创新与实践能力.3.本实验所采用的三种探究形式在一般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上,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别采用个人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全体探究三种探究形式.其中,比较简单的内容就采用个人探究;许多学生都觉得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则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难的内容则采用全体探究的形式进行,通过集体的力量去解决.总体来说,本教学实验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4.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了能较客观反映本研究的教学效果,作者自行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建立该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为:①评价主体多元化:开展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②评价形式多样化: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对不同的探究形式,具体的评价方式又各不相同:①个人探究:学生自己的评分与同桌或前、后位的同学的评分进行平均之后,加上老师的评分,就是该同学的得分.②小组合作探究:个人得分(小组长评分)与小组得分(每位小组成员对小组的评分的平均值加教师的评分)的平均;③全体探究:由老师根据同学在探究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评分.综合效果的评价:包括①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的评分;②在每个学期末举行一次探究性学习的专题测试评分;③七年级与八年级学期末参加区统一考试的分数;④在实验前后采用杜玉祥编制的“数学学习兴趣度诊断量表”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1.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见表1):2.探究性学习能促进探究水平的提高通过探究性学习的训练,实验班学生的探究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学们由最初的看到问题不知所措到镇定自若;由开始需要很长时间来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到只需较短时间就能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最初的方法陈旧单一到现在的方法越来越多,形式多样;从开始的需要教师的大量帮助到越来越独立地完成任务;由最初搜集一些杂乱无章的材料到后来能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中,同学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提出的问题不仅符合问题情境,而且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能较好地处理.3.探究性学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开展探究性学习实践一学年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期末考试成绩见表2,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讨论1.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开展探究性学习对中等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数学成绩的提高效果最明显,对优等生和差生的影响主要不是反映在学习成绩:(1)优等生原本具备较好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再提高的空间不大,他们主要是稳定中提高,但是优秀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学习的主动性、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交流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将影响优秀生的一生,使他们受益一生.(2)差生由于基础太差,除了在实验性和操作性的合作活动中有较高的参与程度之外,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如计算、证明上)大多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落后于其他同学,思考、发言与表现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最后的成绩很难有大的提高.然而,在此过程中学到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3)由于中等生有一定的基础,在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能有较稳步的提高.同时他们在讨论中从优秀生那儿得到实质性帮助或启发的机会最大,相对来说受益较多,容易在学习上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成绩的提高.2.开展探究性学习与课时紧张的矛盾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由于在设置问题情境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耗时较多,所以导致课堂用时比较紧张,有时为了保证探究的质量与效果,教师还必须花费一些时间来培训学生.另外对学生的及时评价也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所以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往往多于传统方法的教学,这和总课时有限的情况就有了矛盾,所以,我们不可能对所有教学内容都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技能的训练,或将一些探究性活动安排在课外来缓解课时的紧张.3.引导和鼓励学生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保证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学生不配合,这种教学实践根本无法进行.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过去传统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自己不进行探究的习惯,探究的能力也较差.在实验早期,较多同学在讨论时不发言或不自信.所以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是本研究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另外,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个别优秀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他们认为那只是帮助别人,太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同学们都认识到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还能促进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发展.参考文献[1]陈维莉.对中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2]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董奇.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课堂教学改革[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谢春风,时俊卿.新课程下的教育研究方法与策略,第一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靳玉乐.探究学习[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7]任长松.探究性学习——18条原则[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8]唐锡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学习[J].初中数学教与学.2005(5):1-2.[9]王为锋.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04(11):12-14.[10]杜玉祥等.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论初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摘要: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社会是一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快速转型的社会,是一个要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所以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多。
而复合型人才的中心要求就是人才要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而多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我国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及国民教育的快速转型。
因为,我们大家都明白我国的学校教学是培养多种人才的摇篮,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出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我国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国民教育创新思维初中数学创新精神前言:由于我国过去以实施比较单纯的应试教育为主,所以学生只注重书本上知识的训练,完全忽略了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我们教师也之为了提高本校的升学率,只知道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尤其我们所面对的是初中生,如果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那么将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及学习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因为我们知道初中生的心理还没有发育完全,而且又处于心理状态发展最快的阶段,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要想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我国的基础教育开始。
我们今天所要讲的的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我们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在以直观、猜测和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大脑思维活动。
简单的来说就是在我们教师的大力引导下,让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创新出新的思维能力的活动。
其实我们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正常的教学并不冲突,而且还能成互补模式。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1.1首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代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的必然,我国数学教学改革后,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我国数学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1.2其次,是国民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据有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运用有关的科学信息,对学生进行能动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产生新颖独特的新思维。
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数学创新教学之我见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
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我们有必要以创新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利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动数学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兴趣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
教师教学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要有全局观念和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而传授的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以及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的思想、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上,大胆突破,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确立创新性教学。
首先要创新正确认识。
一个人对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创新,不在于该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别人提及,关键在这一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是否新颖,学生也能够创新。
通过学习老师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教师应通过分析,挖掘教材,正确高效驾驭教材,把与时俱进的思想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观点、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
掌握解决问题更多的方法,吸收更多的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立新型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竞争合作的优良班风和学风是营造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环境。
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克服课堂上老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讲学生听的』日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过多的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妨碍、限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之我见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之我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21世纪呼唤创新型人才,如何在平凡的日常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和提高实践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而且有益的重要课题。
下面,大胆提出“四见”与各位同行商榷一、认识群体有预见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师,主要从经验和教学实践为突破口,把握和直接认知一个班级学生的群体情况。
一般地说,这种对学生群体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也会有失误。
这种失误所导致的对教学的消极影响,在制订目标,运用策略和成绩分析评估等几个主要环节中均可有所表现,有时影响更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所以,教师对此要高度警觉,早有预见。
例如:用一块长12.56分米,宽1.5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卷成一个圆筒(接头不计),求圆筒的体积。
作为一道练习题或考试题,教师以为学生会用12.56分米作为圆筒的底面周长,但不少学生却把1,5分米作为圆筒的底面周长。
虽然两种思考方法都对,但教师告诉学生第二种方法计算烦琐,(本题是开放题,若改成只列式不计算,则是一道好题),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但没有得到保护,反而挫伤了学生难得的创新意识。
如果质量检测的话,还严重影响了信度和效度。
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这种示例很多。
试想,我们的老师假若高度警觉,早有预见,失误和遗憾不仅可以避免。
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得到呵护,两种情况的结果不是有天壤之别吗?二、把握个体不偏见苏霍姆林斯基说:“课——首先是具体的儿童”。
创新教育在历史和现实中都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及个性,任何创新都是带有个性化的。
切忌轻易对学生说“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现实生活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认识虽不像对学生群体的认识的影响面大,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失误是由一个学生来独立承受,而且这种失误往往更容易偏离客观事实,对受害个体影响更深。
初中数学教育创新理念[论文]
浅析初中数学教育的创新理念摘要:在当前的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创新理念的提出为教育界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作为一门基本且重要的学科,初中数学教育的创新改革也将呈现出良好的事态。
如果能够将创新理念融入进教学中,我们坚信,初中数学教育将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创新理念;初中数学众所周知,数学是抽象的、严谨的、广泛的和高度精确的。
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学生会提高逻辑能力和分析思考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决心与信心。
而创新理念为初中数学教育插上了前进的翅膀,我们教师要重视改革传统课堂教学,让新型教育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潮流。
一、传统教学的弊病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以下不足之处:1.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一个演讲者的姿态面对学生,机械性地讲解课堂内容,学生只是一味地接收信息,却很少进行思考,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堂效果不理想;2.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觉得乏味,使学生上课主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3.教学内容无新意,并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育中的创新理念1.教师的创新理念教师的思想创新是初中数学教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数学教师应该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将计算机运用于教学活动,使之成为现代电教手段的一种,借助强大的网络信息丰富课堂内容,充实课堂知识。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运用数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新成就,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创新教育。
2.学生的创新理念初中数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培养。
只有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需求被逐步激活后,他们才会认识到创新活力的奥秘与神奇,从而愿意探索和创新。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理念呢?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教师应正确认识创新意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摘要:数学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是作为实践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现在新型的数学考题,也都为“创新教育”的数学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指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从新型试题与以往试题对比分析上可以看出,新试题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及知识运用能力的测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检查。
同时许多应用题在解法空间上也不断扩展,目的就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
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常会出现若题型新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例题,学生就不会解答的现象。
究其原因多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必须进行创新教育,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和相应的思维技能。
一、要教会学生学习1.通过适当开设数学预习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预习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学习教师未讲授的内容。
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预习的范围,指导学生预习的思想和方法,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要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因此,数学预习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思考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能力训练。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
对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学生运用能力提高的做法。
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中的创新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愈来愈重要。
数学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阴霾,还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只争分数。
以教师为中心和权威的观念还很流行,传统的“教师负责制”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的震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就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被淹没。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因此,我们每一位施教者都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简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充分认识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
我国传统观念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和作用,课堂上要以教师为圆心画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好似天经地义,其实这与教学理论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格格不入,要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来解决同一问题,独立地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解答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
其次,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
只要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的热情,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于是就有了主动探索的空间,相继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
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第一部分:问题分析与目标设定一、问题分析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较为突出:1.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缺乏启发性和互动性。
3.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部分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4.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足: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
二、目标设定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旨在研究以下目标:1.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结合实际生活,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
4. 强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实践探索:结合实际教学,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教训。
四、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2.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3. 为我国初中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一、文献综述为了深入理解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本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梳理和分析。
1. 国外研究动态国外在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较为成熟,特别是在学生兴趣激发、教学方法创新和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
例如,美国学者乔伊斯(Joyce)和韦尔(Weil)提出的“教学模式”理论,强调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英国学者波普尔(Popper)的“探究学习”理论,提倡通过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思考与实践论文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摘要: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也要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中改进自己,促使自己也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中学课程,进行创新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为此,本文探讨了初中数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字: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思考当今世界是充满竞争的世界,处处存在着创新。
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因此,如何把学生培的创新能力,找到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数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创造力。
创新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数学由于其概括度高、形式抽象、逻辑严密等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只有知识容量越大,联想、类比、猜想的领域才越广,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新的技能的机会就越多,进行创造的空间就越大。
这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必须的基本技能,如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2.数学教师要具备创新素质,从教学创新指导学生创新。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自己的教学创新指导学生的创新,在课堂上,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理念实践与感悟论文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感悟【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当前,各年级层次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
【关键词】培养学生新时期指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给我们的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把它作为中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从课题引入、问题设计和解题方法研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想,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在当前的数学教育改革中,变“传统教育”为“创新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二、为什么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教师把解题方法程序化。
如某教师教给学生一套解题方法如下:第一步建系设点;第二步找出点所满足的运动规律;第三步规律方程化;这就是求曲线方程一般方法的基本步骤,教师要求学生遇到此类问题只需像套公式一样套用这个步骤就行了,根本不给学生自己思考、自我消化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要遇到此类稍微灵活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分析原因:以上情况的出现,原因是诸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缺陷,如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很严重。
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对教学方法不加选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把知识教给学生就行,要求学生解决问题只要依葫芦画瓢就行了,这极大地遏止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遏止了新生事物的诞生。
三、怎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用“创设设境、提问、探究”三步教学法。
①创设情境:一个好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动机。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文章1: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作为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初中数学教学关乎着整个中学生如何学好数学、提高学习成绩。
然而,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领域之间联系较为薄弱,教学内容不够实用性和生动性,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因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初中数学教学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
首先,教师应该加强学生数学概念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例如,去年在我的一堂课上,我带着学生进行了“使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探索。
我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绘制数轴,解决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走路距离等问题。
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数学应用场景的了解。
其次,教师应该设计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学习题。
习题是数学课堂中重要的支撑,而题目实际意义的丰富性,一定程度上也是解决数学难点的关键。
因此,在数学课堂的设计中,习题更应该立足于实例问题,并突出实际利用部分,让学生在实际使用当中掌握借助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某一块面积为M的矩形,如何尽可能定长度L,使得其中有一个面积为N的正方形?这一习题考虑了实际应用的场景,同时又融合了多个知识点,挑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既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又有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知识。
最后,教师也应该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建设,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多方位地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现代的实际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地受到大数据技术的影响,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需要获得大数据分析技能。
在我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做题时根据现有材料,进行数据描述、数据分类、数据分析,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这种综合能力建设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启发性。
同时,以学生原本的职业规划为基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和创新,同时也应该加强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更好的数学教育方向。
总之,初中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初二数学教学论文3篇_初二数学
初二数学教学论文3篇_初二数学一、注重概念教学理念的创新(一)以适学情境的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理念方面,教师应改变以往完全将概念教学集中在抽象的教学材料方面,可适时引入一定的情境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具体中可引入相关的数学故事或数学趣闻等。
如关于数学概念的形成,可引入“杨辉三角形”概念的提出或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过程等,也可将国外许多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象棋发明者塞萨的事迹等内容融入课堂中,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内容为例,教学中教师可首先为学生讲述笛卡尔的故事,笛卡尔通过对蜘蛛结网的观察而推出由点的运动可以形成直线或曲线,进而得出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此时学生便会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产生一定的求知欲望,既增强了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能够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二)注重对概念教学“形式”与“实质”关系的处理教学中的“形式”可理解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相关概念与定理,而“实质”为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如关于代数式教学过程中,不必对代数式给予更多繁琐的定义,其会为学生带来更多抽象性问题,可首先在概念引入前列举相关的代数式使学生从中体会代数式的内涵。
再如,初中数学中的乘法公式教学内容,只需使学生理解字母a与b即可,不必要求学生完全进行文字叙述,如(a+b)(a-b)=a2-b2,对括号内项特征掌握后便能理解该公式,当面对其他如(a+b-c)(a-b+c)类型题时,学生能够直接通过平方差公式的概念对其进行解答。
另外,在其他内容教学中如平行线判定或方程教学中也需注意“形式”与“实质”关系的处理,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训练。
二、对概念教学内容的创新现阶段,大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体系上仍存在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现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及教师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所以需改变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具体创新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初中数学教研专题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创新能力一、引言初中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探究式学习:(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探究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探究式学习:(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设计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设计研究摘要: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字: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新课标是一种基于国家教育改革的课程标准,它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方面,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创新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创新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其次,创新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项目化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是指将学习内容组织成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这种教学方法通过与实际情境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项目化教学需要教师选择与数学知识有关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主题。
可以考虑与生活、社会、科学等领域相关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到亲近,又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参与和表达的机会。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分组,使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引导他们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帮助和学习,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想法、方法和解决方案,通过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创新思考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自由发挥,尝试新的解决方法和思维方式。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是指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数学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8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8篇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谐、良好的数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做到新颖有趣、小而具体、难度适中、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并将所有即将解决的问题都建立于学生的固有知识基础之上。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以前所学过的平方差公式,将容易出错的地方讲解清楚,并利用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逆用,转变为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就可以帮助学生清楚的掌握公式内容,而不至于出现知识性错误。
通过这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与否,对学习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听课认真,但却没有看书做题的习惯,最终课本教材成了学生查阅概念公式的工具。
所以,教师要加强引导,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带着明确的目标阅读教材,多看多写,实现通盘考虑。
比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思考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为什么k≠0且k为常数是反比例函数y=k/x 的成立条件呢?如果将x为自变量和y为x的函数倒过来,说x是y的函数行不行?反比例函数图像有哪几种?其规律和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有利于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自主提炼知识结论,不但可以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能提高学生成就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隐性练习,巩固所学数学知识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练习方法不同,隐性练习强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更加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教研活动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某初中数学教研活动为例,探讨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实施策略及取得的成果,并对教研活动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我国初中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初中数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各地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本文以某初中数学教研活动为例,探讨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二、教研活动开展过程1. 确定教研主题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商讨,确定了这一主题,旨在通过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 制定教研计划教研组制定了详细的教研计划,包括教研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
计划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推广阶段。
3. 开展教研活动(1)准备阶段: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教学现状,提出教学策略;(2)实施阶段:教师分组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记录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3)总结阶段:教师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教学策略;(4)推广阶段:将优秀的教学策略在教研组内进行推广,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4. 评价与反馈教研组对教研活动进行评价与反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给予肯定,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三、教研活动实施策略1. 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教研活动应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开展教学研讨、开展教学比赛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 强调实践与反思教研活动应注重实践与反思,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教师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3. 促进教师合作交流教研活动应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难题。
通过合作交流,教师可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4. 创新教研形式教研活动应不断创新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基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及思考论文
基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及思考摘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追寻成功的数学课堂,力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及时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把握好数学课堂的总体走向,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探索思考课程改革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追寻成功的数学课堂,力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要树立其信心。
因为数学课逻辑性强,一旦不重视或粗心便会落伍,加之不少学生小学阶段数学学得不是很好,加上外界影响,如讲学习数学难度大、不易接受等消极语言,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阴影,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
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讲解。
另外,根据自己多年的探索、积累,在教育上的成绩,还有往届优秀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他们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帮助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严肃认真,照样可以学好。
教学是双面做功。
在教师讲授知识时,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应鼓励引导其多参与。
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写,去掉顾虑,大胆尝试。
多说,就是让学生多回答问题,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可以让学生进行争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这样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就可以发掘出来。
多写,就是教师授课时,选出一些例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来,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
另外,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解题过程的评讲活动规范学生的作业,可以根据板书暴露出来的问题做重点讲解,以达到纠正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新教育数学设疑教学论文
创新教育与数学设疑教学摘要:创新教育是把弘扬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创新性作为教育的灵魂。
本文探讨了在创新教育的新模式下,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教学来培养学员的自主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教育数学教学设疑教学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21世纪军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智力特征,而是一种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品格。
这种素质、状态、品格,又集中表现在思维水平上。
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创新能力的强弱。
因此创新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员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发表新颖独到的见解,增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应围绕加强思维训练来实施。
笔者认为,可以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不同角度采取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的适时设疑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员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
笔者在近三年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巧妙运用设疑法激发学员好奇心,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方法。
本文就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设疑导入教学活动从设疑开始,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
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创新活动源于问题意识。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使用设疑法可以强化学员的问题意识,启发和引导学员积极思维,去发现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开始可设计一个学员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如在讲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创新教育初探
摘要: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
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
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好奇心。
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
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
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
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
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二)利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矩形图形中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如:房屋装修中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
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创选图形美的欲望,使他们去创新,并激发他们创新。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的法宝。
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中。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
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
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总之,在新课改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