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创新教学的几点做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形势的主潮流,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也刻不容缓。在此,简单地谈一些我的做法。

一、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必要的和必须的,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解决问题,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宽松、和谐、生动、活泼、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敢于提出问题的前提。教师心中不仅要有学习优秀的学生,更要能包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肯定和赞扬优秀生的“天赋”的同时,绝对不能忘记鼓励和启迪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孩子。让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创造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创新教育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由对知识的单一的、片面的表面的认识转变为丰富的、全面的、本质的理解。

2、采取不同的手段,创造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机会。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的,但往往会碰到学生不会提或不敢提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得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譬如,在新授课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我先复习了各类角的特点,再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的三角形后,提问:“关于三角形,你们知道多少,又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大胆发言,有的说想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概念);有的说想知道三角形与角有什么关系;有的说想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还有的说想知道三角形的分类,怎样分;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很有价值吗?虽然这节课不能一一解答,但已体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这时,思维已处于最佳状态,对这节课的知识感到特别亲切,给整节课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避免了以往那种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出现。整节课基本上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不会提问题,不敢提问题,以至无法谈及创造力的培养的不良后果。

3、培养质疑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实践过程。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就勇于表现自己,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体现了个体思维的求异性,展示学生个性的发展

空间。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教学“梯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学生们根据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概念、特征,用集合图画出它们之间的包含和并列关系后,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梯形也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跟其他四边形的关系也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虽然这是下一节课的内容,但是老师还是很乐意地请这位同学到黑板上把图画了出来。这不正体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吗?

4、培养质疑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总爱问个为什么。而提出问题则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驱动好奇心,从质疑中发现问题的解题策略,从质疑中产生认识困惑,从而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譬如,在教学中,给出问题的条件,要求学生深思熟虑探索可获得的各种结论;或给出问题,让学生寻找必备条件,或改变题中关键句等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或多题同解,都体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修一条120米的公路,3天修了全长的21%。照这样计算,——?”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寻求多样性的解题策略,开辟解题角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捕捉最佳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苏赫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树立主体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是极为重要的。把一切权利和机会还给学生,什么都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当然,知识的奥秘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尝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尝试知识的呢?例如,我在教学九义六年制数学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先引用了这么一个故事:孙悟空有三根一模一样的甘蔗,小猴子贝贝、佳佳、丁丁看见了,一哄而上,叫嚷着要吃甘蔗。孙悟空说:“好,贝贝分第一根甘蔗的1/2,佳佳分第二根甘蔗的2/4,丁丁分第三根甘蔗的3/6。”贝贝、佳佳听了,连忙说:“孙爷爷,不嘛,不公平,我们要分得和丁丁的同样多。”孙悟空真的分得不公平吗?(边讲边板书:1/2 、2/4 、3/6)给学生留下悬念后,让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并让其说出与“1÷2”相等的算式,从中选出“1÷2=2÷4=3÷6”板书在1/2、2/4、3/6“的上方,并一一对齐。然后,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1÷2=2÷4=3÷6”改用分数表示(指名学生板书),即

1/2=2/4=3/6。这时有的学生在下面发笑了:因为他们发现(第一次)“自己比猴子聪明”(引学生语).趁机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变?从右往左看,联想“商不变的性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你发现分数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 随着学生的讨论,课堂气氛顿时高涨,显示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片刻,课堂

里又慢慢地静下来,最后整个教室鸦雀无声。从学生们的眼神里可:他们已经有结论了。只等我“发号司令”了。“你们发现了吗?……没等我话音落下,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异口同声说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接下来,让学生尝试着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频频得利。正在我准备插话时,突然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抢走”了我的机会,他举出了一个分子、分母同时乘零的例子来,正在我对这些“缕战缕胜”者遭受“打击”而“幸灾乐祸”时,他们又自主讨论起来了。一会儿便又发现若分子、分母都乘零,分子、分母都会变成零,而零是不能做分母,若分子、分母都除以零就违反了零不能做除数的规定,所以,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一定要在“相同的数”处补上“零除外”的规定,原来,他们在评论中,已经学懂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并牢牢地抓住了关键之处,且在整个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丝毫没有插话的机会,这不正是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具体表现吗?他们的行动已经喊出了“老师,我们能行”的心声,我认为,我们这些为师者,已经没有怀疑学生能力的资格了。

除了有发现和尝试的能力外,学生还有“创造”的能力,执教者不妨多多探索,为学生寻找和创设“创造”的机会,如“创造”一个面积单位,“创造”一条数学规律,“创造”一个基本性质,“创造”一个计算公式等等,这一个个的“创造”果实,让学生乐而得之,老师轻松自如,让整个课堂充满创新的乐趣,让创新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