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02—12 19:3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测试题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测试题答案一、填空题(20分)1.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2。
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 基本方法)。
3。
《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4.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课标关于识字、写字量有具体要求: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 1600 )个左右,其中( 800 )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2500 )个左右,其中( 1600 )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000 )个左右,其中( 2500 )个左右会写。
6。
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关于“写作",第一学段为( 写话),第二、三学段为( 习作),第四学段为“写作"。
二、判断(20分)1.“学会汉语拼音。
能熟记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默写《汉语拼音字母表》”这是第一学段的目标之一。
( × )2.“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这是第二学段的识字目标。
(× )3.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 √)4。
口语交际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规范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 ×)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第二学段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并于今年2月开始实施。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它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因为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面对新课标, 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我们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对照与思考。
接下来,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情况,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2001年起, 语文课标的实验稿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亲历了课改推行的10年。
课标的制定,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启发式学习、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以往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
不能否认,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
比如说把课标片面理解,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再比如,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
这次课标修订,在修改完善的同时,特别注意把课改实施中得到认可的那些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语文新课标解读感悟篇一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不难发现,新版的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与2011版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版的“课程标准”保留了原实验稿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义,同时增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描述,从而使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进一步阐明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
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
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
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
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解读新课标的实践性语文学习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学习母语的规律,二是人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正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就能获得的,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学生能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版)
(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3)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4)第一学段(1~2年级) (4)第二学段(3~4年级) (5)第三学段(5~6年级) (6)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引言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针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文件。
该标准对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进行了规定,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对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概述,并对其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课程目标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和文学欣赏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流利、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独立阅读各种文本,并理解其中的信息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
5.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信息进行辨析和评价,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见解。
课程内容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汉字、词语、句子、篇章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2.听说读写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3.文学常识与鉴赏:介绍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4.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5.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正确价值观。
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提出了要求,强调综合评价和个性发展。
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
语文教师的角色与素养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师的角色与素养要求。
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素养:1.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解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改动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二)关于阅读教学 (三)关于写作教学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写字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在本次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 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漏
屋外(尸)下大雨(氵),屋内下小雨(雨)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武
它的最早形体为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戈”(武器),下面一个“止” (脚印,表示行动的意思)戈止会意,表示征发讨伐之意。从甲骨文,金 文,小篆,到楷体,字形有了极为特殊的变化, “戈”的首笔变成了“武” 的首笔,“戈”的一撇变成了“武”的第二笔。
《世界多美呀》教学片段二: 师:小朋友真会学习,经你们一说,老师也明白了课文里为什么要用这三个美丽 的词语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 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此时,小鸡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老师让同学拿出准备的“蛋壳”——纸做的头饰,让学生当小鸡,从洞眼看看 这个美丽的世界,说说看到了什么)(屏幕出示蓝天白云图) 生:看到了蓝天……看到了小河…… 师:还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用纸挡住脸,透过较大的洞眼,眼睛转来转去,搜寻着) 生:看到了同学……看到了后面有老师听课…… 师:有什么感受? 生:很有趣……很好玩……
2、“多认少写”与“先认先写”
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 “800-1000”改为“800左右”。 第二学段,识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累计 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学段目标一览表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写话、习作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能读善写”话语文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在教学中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
所展示的课例《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构思巧妙、引人入胜的小说精品,它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情节,理解本文的主题。
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圈点勾画,找出文中人物描写的地方,并做好批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继承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教科书上选取的每一篇课文就如同数学课上的一道道例题,用一篇篇例文去训练学生,每篇例文学深了,也是对孩子的最好训练。
本着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能读善写”的能力,通过“三写”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写”即:一写课文内容及主题;二写课文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写感受。
在“三写”之前引导学生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如: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再进行详细的写前培训:一写课文内容及主题,二写课文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写感受。
二写的时候指导学生应先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在此基础上思考这些内容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字词是语文学习之根,根断则树绝,因此要求学生在三写之前应该充分的阅读课文内容,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这也是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
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读出文学作品的美感、情感、语言之美、人物心灵之美、事件所体现的社会之美。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石艳霞)
一、课程性质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 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
课程性质与地位
(实验稿) (2011年版稿)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 (三)写话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 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具体建议
(五)具体建议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2.关于阅读教学 3.关于写作教学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1、写字教学要求的比较
类别 学段 原课程标准 2011年版课程标准
第一学段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 (一、二年级) 写字的愿望 字的愿望
第二学段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 (三、四年级)用键盘输入汉字 习惯
二、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 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谢 谢!
•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 和运用语文。 •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 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 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 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 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 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 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 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金安区梅山路小学车福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并实施。
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
需要我们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
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
课标的学习,为我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在解读之前,先了解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课标的功能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正能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在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二)
【课程简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二)重点展示 2011 年版课标在识字写字教学、写作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呈现出的变化,具体说明变化的原因,阐释变化背后的理念与思想。
以帮助教师了解 2011 年版课标的变化,帮助教师完成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学习要求】学员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首先要细致阅读 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评价部分的相关表述,揣摩相关语句的含义,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
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第一,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并理解其对语文教学目标与方式的具体描述。
第二,理解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体会案例蕴含的教学理念。
第三,撰写学习心得,书面呈现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第四,结合学习内容重新设计自己的一节课,并阐明设计意图。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北京师范大学林秀艳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
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 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 左右”。
2. 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完整word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
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
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
“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
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1)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 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 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2)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
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3、总目标的基本任务 • (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2)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 (3)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 (4)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式应研究:
转变学习方
• ·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 ·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1、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 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 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
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 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 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尊重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兴趣的导火索,而兴趣则是 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 力源泉。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曾告诫我:“语 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 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专家解读
例子:通过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 子俩的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故事,反思我们 的家庭亲子关系。
• 强调“运用”,正是现代认知理论的知识观:区别事实性知识与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智慧。相对于汉字、标点、课文内容、文法等 具体知识,学生写字、朗读、认知策略、迁移运用,是一种更高 级学习。
例子1:语文学习特点,不知道某种知识不等于不能运用,运用中往往隐 含着某些复杂知识。比如,低年级学生没有学习比拟修辞,照样可以说 出“老师像老虎一样凶”的句子。 例子2.语言中,有大量的默会知识,说不清道不明,需要在运用中深化。 比如古诗杨万里《舟过安仁》中“一叶渔船”,运用比理解更重要。 例子2:通过运用知识,可以丰富具体知识的内涵。比如《两只狮子》 文章中的“整天”,老师通过换词“清晨、上午、晌午、黄昏、夜色中” 朗诵,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赣 、峰;(都有一个共同的部首,从后至也。夆,相遮 要害。)
• 汉字的学习,要重视“音形义”一体化,以便学生更好 识记和书写。
例子:汉字起笔一点——广、高、京、文、字;,表示突出的部分;合笔一 点——氐(氏)、低、底(指根)、太(同“大”指事,强调:太湖、太 爷)、令(脚跟)
兜《卖火柴的小女孩》
庭是形声字,廷也是形声字。《说文解字》“撇、短横、竖、长横”部首 读“ting,善也”:挺、霆、艇、蜓、铤等。“壬”读“ren”:任、妊、荏、 饪、衽.
•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总目标) •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
书。(评价建议)
我的解读
• 现代语文能否培养出现代人格的人,我们曾经很不自信。曾 有过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的历史。鲁迅、梁启超等文化名人 甚至认为不应该读中国古代的书。在选白话文和古文的问题 上,也一直在争论。有人认为与口语化接近的白话文,不值 得用做选文来学习。应该说,新修订的课标在文化取向上比 较客观:选文增加古诗文,加大现代经典白话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大文件。
它是根据新时代的需求和实践,对原有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
下面就按照步骤,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这个文件。
第一步,整合思维:根据标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包括什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基本语言技能和必要知识和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掌握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情感、传递文化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第二步,深入分析:标准要求小学语文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要求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原则,遵循“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两个方面统一的原则,注重思维品质、情感品格、文化基础和语言技能四个方面的培养。
同时还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的目的。
第三步,具体实践:标准给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指导思路是什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指导思路是按照“以阅读为主、数学语文结合、文学教育贯穿”三个方面来展开。
其中,将“阅读”置于核心地位,重视“朗读、默读、理解、欣赏、分析”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将数学和语文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语文中学习数学,将语文知识运用到数学中去;最后将文学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文化品质和语言修养。
第四步,实践效果: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有何意义?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引领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语言技能、思维品质、情感品格和文化基础的培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教育过程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同时,标准的实施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通过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的分步骤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份文件的重要性和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学段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
(部首)(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原10条,现7条,更紧凑)(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改“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试依据微信分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文下载考试(标准)1.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
(第一、第二学段-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
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
减少错别字。
2.词语、句子:关于语法修辞知识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范围和难度)。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词语积累)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句式:把、被、反问句、设问句、||| 修改病句:)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关联词)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2.关于阅读的评价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篇目(人教标准)3.关于写作的评价写作的评价,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4.关于口语交际的评价(听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与评价的实施()前言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第三部分教学与评价的实施一、教与学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2.关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关于写作教学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重视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6.关于语法修辞知识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
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
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范围和难度)。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词语积累)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句式:把、被、反问句、设问句、||| 修改病句:)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关联词)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二、评价建议(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五)具体建议1.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
(第一、第二学段-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
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
减少错别字。
2.关于阅读的评价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篇目(人教标准)3.关于写作的评价写作的评价,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4.关于口语交际的评价(听力)课程目标与内容三、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二、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