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治疗的中医优势
优势病种_心悸
![优势病种_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c9cbde090975f46526d3e141.png)
市中医医院心悸 (心律失常)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根据患者的主症〔可有心悸、心绞痛、无力、头晕、晕厥〕、舌苔脉象诊断。
①、主症: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不能自主,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②、兼症:胸闷不舒,易冲动,心烦,少寐多汗,颤抖,头晕乏力。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那么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③、诱因:情志刺激、惊慌、紧、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④、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制定,结合发作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食管心电图、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诊断。
①、根据病人客观描述发生心悸等临床病症与相关病史。
②、进展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等明确诊断。
〔二〕、病类诊断:〔1〕分清虚实心悸多为虚实相兼,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淤血、火邪之类。
〔2〕辨明惊悸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
〔3〕详辨脉象变化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征性脉象,如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之浮合脉。
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
脉律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数对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对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
临床应结合病史、病症,推断脉症从舍。
〔4〕结合辨病辨证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辩证的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性心悸,多属心虚害怕,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阳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为风湿干犯肺卫,继之热毒逆犯于心,随后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风心病引起的心悸,多有风生热邪杂至,合而为痹,痹阻心脉所致。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77fa90e76c66137ee061988.png)
杂志,2002,29(2):93. 2杨尊彝.温阳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6例疗效观察.河
北中医,2005.27(8):583. 3汪秀娟.温阳定悸饮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0例临床观察.中
国中医药科技,2005,12(3):138. 4张治祥.益气温阳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0例.陕西中医。
翠萍n钉用党参、生黄芪、桂枝、炮附子、仙灵脾、荜茇、丹参、
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在阳虚的基础上兼夹血淤、痰浊使脉
当归、麦冬、五味子、桃仁、红花、干松、炙甘草组成益气温阳
道不畅。张毅¨]认为本病虚损为本,本虚标实。虚损涉及
复脉汤治疗本病,总有效率87.5%,认为心肾两虚是本病
气、血、阳、心、脾、肾。标实指血瘀、气滞、寒凝为患。赵明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 取得了一些成绩,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 对本病的中成药运用及利用现代医学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 发展。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辨证 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对其疗效判定尚缺乏严谨的、科学 的统一规范。目前国内对本病的研究缺乏前瞻性、大样本 的观察,对药物作用的研究停留在药理实验水平。以后有 待于将中医临床症状与现代医学的电生理检查等方法有机 结合起来研究,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潜力。
种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
范化做出了贡献。
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主要临床表
3治疗
现为心悸、疲劳及虚弱,活动后气短胸闷。严重者可引起昏
3.1中药治疗:本病的中药治疗今年报道较多。王永炎、
厥、抽搐、紫绀等。本病属中医“迟脉证”、“心悸”、“怔忡”、
心律失常中医证治
![心律失常中医证治](https://img.taocdn.com/s3/m/91adc4d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2.png)
心律失常中医证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出现异常,导致心跳节律紊乱。
中医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经络不通、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证治心律失常相对于西医药物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常见证候
- 心悸悸动证:心悸不安、心悸悸乱、心悸不宁等症状。
- 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口干咽燥等症状。
- 血瘀症状:胸闷、胸痛、心悸不宁等症状。
- 脾肾两虚证:心悸气短、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 脉本温症状:心悸头晕、面色苍白、怔忡等症状。
中医治疗策略
1. 调和心脏气血:使用中药调和心脏气血,平衡阴阳,调节心律。
2. 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改善心脏循环,减少血瘀引起的心律失常。
3. 补益心脏气血:使用滋补中药,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抗病能力。
4. 调理脏腑功能:通过中医调理脾肾功能,调节水液代谢,降低心脏负担,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中医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具有独特优势,可以缓解症状、改善心脏功能、减少药物依赖。
然而,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
-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在必要时需要结合西医药物治疗。
以上是关于心律失常中医证治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中医医生。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8d200a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9.png)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药在心脏病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心脏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一、中医药护心脏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护心脏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两个方面。
中药治疗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负荷等,从而达到护心脏的效果。
针灸治疗则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风险等,对心脏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1、中药治疗心脏病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中药方剂有很多。
例如,桃仁、红花、郁金等草药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具有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的发展。
对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病症,中药方剂长期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针灸治疗心脏病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心脏病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的风险。
例如,针灸穴位“心包经”、足三里等穴位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优势1、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在治疗心脏病时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2、综合调理:中医药治疗心脏病注重调理整体,通过调理人体内环境、调节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来治疗疾病,对心脏病有综合性的作用。
3、副作用少:相比于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药多为天然草药提取,针灸为非药物治疗,不会对身体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4、辅助治疗:中医药治疗心脏病常常与西医治疗相结合,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这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总之,中医药在心脏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来确认其疗效及安全性。
最新心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评估报告
![最新心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评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36b0bdbdd3383c4bb4cd27a.png)
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评估报告我院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确定为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眩晕(高血压),心悸(心律失常),对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并进一步修订,加强了对重点病种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探讨,强调了从肾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性,完善了临床分型;对心悸(心律失常)增加了气虚血瘀的辨证分型及益气活血、养心安神治法。
总体来说,辨证使用院内制剂通脉降脂丸效果良好,临床疗效提高,特色优势明显,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门诊住院病人大幅增加。
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价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为本科室重点病种。
对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疗效观察与评价进行重点研究和总结。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我们认为,肾的生理功能失调是本病的发病根源,由其而致的瘀血、痰浊阻滞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用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临床应用时,以补肾阳,滋肾阴,益肾气为主,治其本虚;以活血通络,利水化痰,行气止痛为辅,纠其标实。
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使肾气得益,瘀血得祛,气滞得畅,痰饮得化。
结合针灸治疗,使冠心病得以改善、控制,并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近一年来,共收治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00人次,疗效情况:显效:82.5%;有效:12% 无效:5%加重:0.5%1、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情况本版方案较之2011年版强调了从肾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性。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病年龄多在四十之后肾气渐衰之时。
我们认为心肾亏虚是冠心病的内在病因、为发病之本。
盖肾为诸阳之本,上助心阳搏动以通脉,中助脾阳运化以散精。
肾气衰损势必造成心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寒之邪内结,进而形成痰浊瘀血,阻塞心脉。
提出胸痹心痛“病位在心,病因在肾”,“从肾论治”。
临床治疗以益肾气、滋肾阴、温肾阳以治其本,活血、化瘀、祛痰以治其标。
将中药深层导入心俞穴,增强活血化瘀中药循经靶向治疗作用,使活血化瘀中药和超声治疗互相辅助和增强。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推荐表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推荐表](https://img.taocdn.com/s3/m/e8bc32a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c.png)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推荐表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了几千年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在中医治疗中,辨证施治是其核心理念,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注重身心的整体平衡。
中医药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以下是一份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推荐表。
一、呼吸系统疾病1.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药可以通过化痰止咳、祛痰止痛等方法改善症状,并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例如,可以使用黄连汤、小青龙汤等方剂。
2. 哮喘: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气机、扶正祛邪的方法缓解哮喘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麻杏石甘汤、玄参麻黄汤等方剂。
3. 肺结核:中医药可以通过养阴清热、活血化痰的方法促进病情康复。
例如,可以使用玉屏风散、槐角汤等方剂。
二、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
例如,可以使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方剂。
2. 胃炎:中医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和胃止痛的方法缓解胃炎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四妙丸、陈根芍药散等方剂。
3.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肝胃、理气止痛的方法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方剂。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1. 高血压:中医药可以通过平衡气血、调节肝阳的方法降低血压。
例如,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丹、龙舌兰饮等方剂。
2. 冠心病:中医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方法改善心脏供血不足。
例如,可以使用三七简金汤、桃仁扬心汤等方剂。
3. 心律失常:中医药可以通过安神定志、调和气血的方法调节心律。
例如,可以使用安神补心丸、活血化瘀口服液等方剂。
四、神经系统疾病1. 头痛偏头痛:中医药可以通过理气宽中、疏肝清热的方法缓解头痛。
例如,可以使用川芎茶剂、清宁安神丸等方剂。
2. 失眠:中医药可以通过调和阴阳、安神养心的方法改善睡眠质量。
例如,可以使用安神补脑片、龙骨麝香丸等方剂。
3. 神经性皮炎:中医药可以通过凉血解毒、祛风止痒的方法缓解神经性皮炎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牡蛎散、念慈清凉散等方剂。
心律失常,试试参松养心胶囊
![心律失常,试试参松养心胶囊](https://img.taocdn.com/s3/m/36b886a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d.png)
指导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主任药师 龚宗玉/金 锐整 理:朱玲萃心律失常,试试参松养心胶囊参松养心胶囊作为益气复脉剂,其组方特点为“整合调律,快慢兼施”,既能改善快速性心律失常,又能调节缓慢性心律失常。
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兼血淤型心悸、心慌、胸痛和失眠,能有效改善室性早搏、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复杂性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心慌、心悸等情况。
从参松养心胶囊说明书可以看到,该药被批准用于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属气阴两虚、心络淤淤阻证,症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胸部闷痛、失眠多梦、盗汗、神倦懒言等。
随着临床与药物研究的发展,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了参松养心胶囊在治疗心律失常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除治疗室性早搏,对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速、房性心律失常(房早、房颤)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而且,参松养心胶囊也被证实在缓慢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
即其在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同时,不会抑制窦房结功能,这使得其与其他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同。
因此,参松养心胶囊对于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十分有益,能在不抑制窦房结功能的前提下有效改善快速性心律失常。
还有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既具有抑制心脏多离子通道作用,又有非离子通道调节作用,可以改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抑制心肌重构。
可以说,对证用药前提下,该药对器质性室性早搏、非器质性室性早搏、房颤、心衰伴心律失常、窦缓伴心律失常等多种心律失常均有效。
参松养心胶囊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那在参松养心胶囊覆盖的适应症中,我们到底应该选择西药还是选参松养心胶囊呢?根据心率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不同适应症的代表西药与参松养心胶囊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上的优劣。
现有研究表明,对于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无论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与美西律和安慰剂比较,参松养心胶囊均可显著降低室早数量、缓解室早相关临床症状,特别是伴有基础心率缓慢的室性早搏更为适合。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现状与反思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现状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1f04fd0cc175527072208e1.png)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现状与反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也不断攀升,成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西医学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治疗的缺陷和不良反应也日益明显。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性化的治疗理念得到广泛的倡导,这就需要在传统医学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指导下进行。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成就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疗效也得到了肯定,本文从心律失常的治疗现状,中医如何认识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中医疗效评价及临床治疗反思四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标签:心律失常;中医;治疗现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现代医学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在心律失常的治疗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然目前已陷入僵局。
而中医在此方面的相关记载有几千年历史,其疗效也得到了肯定。
在此,本文以心律失常的治疗的现状为切入点,提出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 心律失常的治疗现状西医学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遵循对症和病因进行治疗[1],主要以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抗凝剂等化学药物治疗为主,器械(如射频消融术)为辅助治疗,疗效显著,但所存在的不良反应[2]却无法避免。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采用一证一方和多证多方辩证治疗。
穆氏等[3]从辨疾病论治、辨单药论治、中药制剂静滴、辨证型论治、辨古方论治、辨体穴论治和辨耳穴论治综述心律失常的治疗现状,治疗方法各有千秋。
杨氏[4]从不同体质患者产生的征象,采用不同经验复方进行辅助治疗心律失常,观察组患者心悸、口干、心烦、胸闷等症状改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白氏[5]运用饮食疗法治疗心律失常患者。
梁氏[6]将心律失常患者120例,按照自愿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选用谷维素和维生素B1片配合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心律失常,体现了中西医结合,集西药的强针对性和中医的整体调节的优点,既避免了抗心律失常药的不良反应,又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和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优势
![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优势](https://img.taocdn.com/s3/m/04bc8ae7aeaad1f346933f7c.png)
书中又有一条 , “ 小儿 十一岁 , 劳发热尿 血 , 便不利 , 云 一 因 小 先 用 清心 莲 子 饮 二 荆 , 用 补 中 益 气 汤 加 山 栀 而痊 1。 心 莲 子 饮 后 3清 1 药物组 成为黄芩 、麦 门冬 、地骨皮 、车 前子 、甘草 、石莲肉、茯 苓 、 芪 、 胡 及 人 参 。此 方 重 在 清 心 小 肠 之 火 , 兼 补 中滋 阴 , 黄 柴 稍 而从其后所用补 中益 气汤加山栀 , 可知 此证因中气不足 , 加之小
DI
。
・
由此 可知 , 患儿尿血 ,两足发热提示 阴虚 , 用六昧 地黄丸 , 药 ( ( 保婴撮要 )中引起小 儿屎血之 “ 除心 热旺盛外 , ) 热” 亦可 出 以药 推 证 ,此证 为肾 阴 亏 虚 。但 “ 患 痢 久 不 愈 ,复 尿 血 ,作 渴 其他 ,如有病案 日 “ 后 一小儿因乳母 饮酒 ,小便 出血 ,用八 正故 去 饮冷 ,以前丸料煎服 ,兼用补 中益 气汤而痊” 1。久病及肾 ,药 大 黄 加 干 葛 、山栀 、漏 芦 , 子 服 之 并 愈 ” I 3 1 母 。此 条 中致 使 d L O 仍然用六味地黄丸 ,而兼用补 中益 气汤 , 意在 以后天 养先天。综 尿血之因为 “ 乳母饮酒 ” 可知为 湿热之邪 。 , 而方用 八正 散 , 药物 上, 薛铠从 “ 虚”治小 儿尿 血 , 重在滋补肾 阴 , 药用六味地黄丸 , 组 成为大黄 、山栀 、车前子 、滑石 、瞿麦 、 木通 。功效清热利 湿。 而倘若 同时 出现中气不足 , 可加用补中益气汤以后天 养先天之本。 可知体内有 “ ”致使 小儿尿血 ,其热 可来 自下 焦湿热。 热 32 “ ”极生 “ ” . 虚 热 5 ( ( 保娶撮要》从 “ 实夹杂”治小儿尿血 虚 由 《 婴撮 要》中 “ 保 儿有积热 , 小便 出I 者……虚热 用六味 n L 小儿尿血亦 可由血热 ,迫血妄行 而致 , ( 如 《 保婴撮要》中有 地黄丸”l, 可知阴虚所 致虚 热 , 药方仍然用六味地黄 丸 , 则滋补 条云 “ 一小儿小便 见血,或咳血 、衄 血 ,此脾肺虚热 ,食后 用 l 条文中 “ 。该 圣 肾阴, 阴阳协调而虚热 自除。 “ 但 虚热 ” 并非 皆由肾 阴亏 虚所致。 圣 济 犀 角地 黄 汤 ,食 前 用 六 味 地 黄 丸 ,顿 愈 ” n
心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评估报告
![心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评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d77009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0.png)
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评估汇报我院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确定为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眩晕(高血压),心悸(心律失常),对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断方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并深入修订,加强了对重点病种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旳病因病机探讨,强调了从肾论治冠心病旳重要性,完善了临床分型;对心悸(心律失常)增长了气虚血瘀旳辨证分型及益气活血、养心安神治法。
总体来说,辨证使用院内制剂通脉降脂丸效果良好,临床疗效提高,特色优势明显,社会影响深入扩大,门诊住院病人大幅增长。
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价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为本科室重点病种。
对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疗效观测与评价进行重点研究和总结。
根据数年临床经验,我们认为,肾旳生理功能失调是本病旳发病本源,由其而致旳瘀血、痰浊阻滞在本病旳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旳作用,应用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本病获得了很好旳疗效。
临床应用时,以补肾阳,滋肾阴,益肾气为主,治其本虚;以活血通络,利水化痰,行气止痛为辅,纠其标实。
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使肾气得益,瘀血得祛,气滞得畅,痰饮得化。
结合针灸治疗,使冠心病得以改善、控制,并防止病情深入发展。
近一年来,共收治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00人次,疗效状况:显效:82.5%;有效:12% 无效:5%加重:0.5%1、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状况本版方案较之2023年版强调了从肾论治冠心病旳重要性。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病年龄多在四十之后肾气渐衰之时。
我们认为心肾亏虚是冠心病旳内在病因、为发病之本。
盖肾为诸阳之本,上助心阳搏动以通脉,中助脾阳运化以散精。
肾气衰损势必导致心气局限性,胸阳不振,阴寒之邪内结,进而形成痰浊瘀血,阻塞心脉。
提出胸痹心痛“病位在心,病因在肾”,“从肾论治”。
临床治疗以益肾气、滋肾阴、温肾阳以治其本,活血、化瘀、祛痰以治其标。
将中药深层导入心俞穴,增强活血化瘀中药循经靶向治疗作用,使活血化瘀中药和超声治疗互相辅助和增强。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理与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79d89d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c.png)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窦房结起搏功能异常,导致心脏节律不稳定。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窦性心律不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理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理基于中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阴阳平衡:中医认为窦性心律不齐是由于阴阳失衡引起的。
通过中药调理,可以调整阴阳平衡,改善窦房结的起搏功能,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2. 活血化瘀:中医认为窦性心律不齐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
中药中的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改善心脏血液循环,促进窦房结的正常工作。
3. 调整脏腑功能:中医将窦性心律不齐归为心脏病范畴,认为心脏是主要受损的脏腑。
通过中药调理,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窦房结的起搏能力。
二、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临床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1. 中药复方的应用:一项研究发现,某种中药复方在治疗窦性心律不齐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复方由多种中药组成,具有调整阴阳平衡、活血化瘀、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复方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律不齐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 针灸疗法的应用: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治疗窦性心律不齐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一项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改善窦性心律不齐患者的心脏节律,提高窦房结的起搏能力。
该研究还发现,针灸对窦性心律不齐的疗效与治疗时间和治疗频次有关,疗程越长、次数越多,疗效越好。
3. 中药注射液的应用:中药注射液是一种将中药浓缩成液体剂型的药物。
一项研究发现,某种中药注射液在治疗窦性心律不齐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该中药注射液能够改善心脏节律不齐、减轻心悸等症状,且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
该研究还发现,该中药注射液对窦性心律不齐的疗效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有关,剂量越大、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心律失常中医诊治概述
![心律失常中医诊治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629b6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6.png)
心律失常中医诊治概述摘要:心悸的病因病机无外乎心脉失通(不通)和心神失养(不荣)两大类,其中心神失养为重中之重,而虚中夹实为其常态。
证型有实证之邪毒犯心、水气凌心、瘀阻心脉、痰火扰心和虚证之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八个类型。
脉象之胃、根、神三个阶梯归于失神层面,缘于元气不足,具体表现为脉律失常(结脉、代脉、促脉、涩脉和散脉)和脉率失常(数脉、迟脉)两个方面。
以炙甘草汤和柴胡龙牡汤为代表经方仍是治疗心悸的主力军。
用于治疗心悸中药可归纳为五大类(参、草、枣和子、仁),参、枣、草补气,而种仁类药物滋补津血为治疗的核心和关键,症状甚者,辅以朱砂镇静、黄连清热,最终达到调养元神之目的。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悸;神病;证型;中医药疗法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心源性,多为器质性病变引起;另一类为非心源性,心脏之外的其他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
中医学所谓的心悸,其中一部分为非心律失常,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心律失常除了心悸、怔忡症状外,而不寐、眩晕、喘促、汗出等以首发症状或伴随症状出现。
中医对其认识和治疗有一定特色和优势,今就此做一简单概述。
1病因病机就心悸而言,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和七情内伤【1】导致的心脉失通和心神失养。
心脉不畅多因实,与血瘀、气滞、邪郁、痰浊有关;心神失养多责之于虚,无外乎气血阴阳之不足,尤以阴血虚损为主。
因虚(气虚、阳气虚)致实(气虚邪恋、气虚气滞、气虚血瘀、阳虚生痰)也扮演着重要角色【2】,也就是说虚中夹实为其常态。
2基本证型从阴阳属性和八纲辨证上讲,心悸涵盖以下几个单一类型,邪毒犯心【3】、水气凌心、瘀阻心脉、痰火扰心、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
在这八个证型中,既有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同样,也有燥证与湿证,燥湿层面上【4】,阴虚火旺、痰火扰心之偏于燥,水气凌心、心阳不振偏于湿;其中,表里、寒热、虚实和燥湿是相互交叉的。
稳心颗粒:中药治心律失常,稳当又安心
![稳心颗粒:中药治心律失常,稳当又安心](https://img.taocdn.com/s3/m/c6f0371a5f0e7cd1842536eb.png)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 ,很 多抗 心律失 常药物可 能 存在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他潜
在 不 良反 应 ,而 稳 心 颗 粒 作
力 ,同样不算好药 。可喜 的
是 ,稳 心 颗 粒 并 不 只是 安 全
为 一种抗 心律失常 中成药 ,
长 期 使 用 并 不 会 引 起 新 的心 律 失 常 。 而且 在 长 期 使 用 稳
而 已 ,其 药效 也相 当不 俗 。 实 验 中 ,研 究 人 员 分 别 用 稳 心 颗 粒 、胺 碘 酮 和 普 罗
心颗粒后 ,很多医务 作者 都认为它疗 效显著 ,作用持 久 ,值得信赖。
帕酮 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 ,并
将 效 果 进 行 对 比 。 结 果 显 示 ,3 种 药 的 总 有 效 率 分 别
证 ,所 以一直没有一 种中药作为专 门治疗 心律失常
药 物被 世 界 认 可 和 接 受 ,直 到 稳 心 颗 粒 的 问世 ,方 让 我们 看 到 了希 望 。
药效给 力
安全性是药物必不可少的评判标准之一 ,但是 药物 既然是用 来治病 的 ,药效也 是需要 十分重视
的 , 光 有 安 全 性 , 药 效 不 给
同时 ,这些 西 药 使 用 时 有 一 定 局 限性 ,治心 律 失 常 、心 力 衰竭 时 不 能 长 期使 用 ,否 则会 增 加 患 者
死亡卓等 ;非
药物治疗 则包括机械方法兴奋神经 、使用心脏起搏 器 、电复律 、电除颤 、电消融 、射频消融 、冷冻或
非 药物 治疗两 方面 。其 中药物 治疗使 用较 多 , 目
前 常用 的抗 心律失 常药物 主要 有普萘 洛尔 ( 心 得 安 )、阿 替 洛 尔 、美 托 洛尔 ( 倍 他 乐 克 )、艾 司洛
综合医院各大临床科室的中医优势病种
![综合医院各大临床科室的中医优势病种](https://img.taocdn.com/s3/m/79059e8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1.png)
外科系统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1.各种手术后肠道不通、肠梗阻、胃瘫
2.各种脓肿引流、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
3.术后伤口不愈、感染
4.跌打损伤的治疗
5.急性重症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妇产科系统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1.不孕不育症
2.异位妊娠
3.妊娠期并发症、产后并发症的治疗
4.产后身体机能的恢复
5.盆腹腔炎症、积液
前
言
中医科采用中药治疗各种冠心病、心律失常、脑梗塞、脑动脉硬化、顽固性头痛、急慢性肾炎、泌尿系结石、男科病、脾胃病、糖尿病以及心身疾病。运用针灸、理疗等方法治疗中风、偏瘫、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疾病,开设针灸减肥门诊,为广大肥胖患者减轻痛苦。微电脑牵引仪治疗颈椎病、腰椎增生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4.不明原因的腹水
心血管系统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1.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
2.心律失常
3.肺心病
4.心力衰竭
神经系统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1.中风、面瘫、偏瘫等针灸治疗
2.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3.脑梗死、脑梗塞等慢性期治疗
4.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等不适的治疗
5.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眩晕、睡眠障碍
呼吸系统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明原因的咳嗽、咳痰等不适
2.哮喘稳定期的中医治疗,可明显延缓患者症状再发时间
3.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4.肺结核的中医药辅助治疗
消化系统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1.胃脘胀痛、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肠炎
2.胃下垂、肠梗阻
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系统疾病
4.肾小球肾炎
5.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
肿瘤内科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中医临床辨治早搏的优势探讨
![中医临床辨治早搏的优势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908644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c.png)
中医临床辨治早搏的优势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早搏,即心房或心室在心脏正常搏动之前发生的额外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早搏患者往往会感到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晕厥或心力衰竭。
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心脏结构缺陷、电解质紊乱、精神压力过大等。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之一,对早搏的辨治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早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心神失常所致,可通过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平复心神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辨治早搏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调整心律,还能够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在临床辨治早搏中的优势及局限性,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中医在心律失常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中医临床辨治早搏的优势和局限性,深入了解中医在治疗早搏中的作用及对早搏治疗的启示,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辨治早搏的效果和应用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中医辨治早搏的理论基础、诊断体征特点、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探讨中医在临床辨治早搏中的独特优势和现实局限性,为中医在早搏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还旨在展望中医在早搏治疗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体验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中医辨治早搏的理论基础中医辨治早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和心血管经络理论。
在中医看来,早搏是由于心阳不固、心阳内散、脉络失调等因素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症。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早搏的发生与肝郁、心火上炎、心肝失和、气血不足等都有一定的关联。
肝郁导致心脏气滞,心阳失固;心火上炎则导致心火暴动,影响心脏正常的节律;心肝失和导致心肝失调,影响心脏的功能;气血不足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影响心脏的正常运转。
中医心血管经络理论也解释了早搏的病机。
心包经和心经是主要与心脏相关的经络,通过调理这两条经络可以改善心脏功能。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79535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2.png)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在许多病种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院中医科作为一支重要的医疗队伍,具备了治疗许多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优势。
本文将就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加以阐述。
一、肝胆疾病1、临床路径(1)初诊:为患者进行病史及身体状况详细询问,综合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诊断:通过对患者的抽血检查、肝功能检测等检查,来诊断肝胆疾病的具体类型和程度。
(3)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中医方法来治疗疾病,并辅以西医药物。
(4)观察: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定期观察,如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随访:对治疗完成的患者进行随访,倾听患者宣泄情绪,纠正生活习惯,做好肝胆疾病的预防工作。
2、诊疗方案(1)肝炎:治疗方案根据实证、表里、振奋解毒规律,选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填精补气等治疗方法。
(2)脂肪肝:选用明目、解毒、加强新陈代谢和抗氧化的治疗方案,辅之以适度的瘦身及运动,对脂肪肝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二、心血管疾病1、临床路径(1)初诊: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及病史详细询问,采集病例信息。
(2)辅助检查:通过测量血压、心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综合分析病情。
(3)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选择中医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辅之以西医药物治疗。
(4)随访:治疗完成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运动与锻炼。
2、诊疗方案(1)高血压:选用扶正固本、清热祛瘀、通络行血等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2)冠心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借鉴中医疗法进行防治,寻找治疗久远、安全有效的方法。
(3)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针对个体化选用中药、针灸、调理饮食等治疗方法。
三、呼吸疾病1、临床路径(1)初诊:对患者进行病史详细询问,辨证施治。
抗心律失常中药的应用优势
![抗心律失常中药的应用优势](https://img.taocdn.com/s3/m/32b1d4df360cba1aa811dace.png)
1抗 心 律 失 常 中药 总 述
水, 功能性 心悸 多 由 自主神经 功能 的紊 乱引 起 , 之 治 宜养 心安 神 , 气 开郁 。 中医 强调 治 疗 疾病 要 辩 证 理
在 中药 的定 向筛选 中 , 已确 定 多 种抗 心 律 失 论治 , 现 审证 求 同 , 同疾 异治 等 , 然后 再 行 方 药侧 重 的 常 中药 或 中药 组 方 的 有效 成 份 , 些有 效成 份 的化 调 配 。 这 学结构 复杂 多样 , 括生 物碱类 、 心苷 类 、 包 强 黄酮类 、 1 4中医治疗 心律失 常 的特点 中 医治疗 心 律失 常 . 皂苷类 、 香豆 素类 、 发 油 类 等 , 中以 生物 碱 类 为 时 , 挥 其 注重对 患者全 身与 局部 功能 的调节 , 注重 从患 者 最多 。 的阴 阳盛 衰 、 精神 情 志等方 面人治 , 通过 调整 和改 善 改 1 1抗心律 失常 中药 的分 类 根据 抗 心律 失 常 的不 患 者的神 经体 液 因素 , 变 引 发心 律 失 常 的病 理 状 . 同机制 可将抗 心 律 失 常 中药 分 为 7类 : 钠 通 道 阻 态 而治标 治本 兼顾 。 同时 , 药 以天 然 植 物药 品为 ① 中 主, 不仅 价格低 廉 , 且 天然 的低 毒 副作 用 , 器 的 而 脏 故 可 显示 了 巨 三七 、 延胡索 等 , 这类药 物能对 抗乌 头碱 引起 的心 律 毒性 作用 较低 , 使用 安 全 , 长 期 服 用 ,
让 人几 乎 不 可思 议 。权威 的史
郭继鸿 教 授
这 三种病 证 中医认 为多为邪 毒外 侵 、 气伤 阴 、 血 耗 气
的 医学 。
学 家惊 叹道 : 中 医之后 , 相 两 虚 、 古 才 阴阳失调 所致 。黄帝 内经 中“ 心惕 惕如 人将捕 继 出现古 希腊 、 埃 及 、 古 古罗 马 之 ” “ 或 心如悬若饥状 ” 生动形象地描述 了心律失常 则 患者 的 自觉症 状 , 更严重者表现为 “ 中儋儋大动 ” 心 。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科普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科普](https://img.taocdn.com/s3/m/9eb08c9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7.png)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科普心律失常是一种涉及心脏搏动异常的疾病,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血管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对心律失常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结合了西医先进技术和药物治疗的迅速效果,以及中医整体调理的综合性。
这种综合治疗模式旨在更全面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以期维护心脏功能的稳定和患者的整体健康。
1、心律失常的概述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规律性受到干扰,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的一类心脏疾病。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搏动由电信号控制,但在心律失常的情况下,这些信号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心脏搏动异常。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
症状可能表现为心悸、气短、胸痛等,严重者可能导致中风或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的西医治疗①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心律失常的首要选择之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律失常的类型,开具特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胺碱酸激酶抑制剂等,它们通过调整心脏电信号的传导,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心律。
此外,对于一些心律失常患者,特别是那些存在中风风险的患者,医生可能还会开具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②安装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体内的设备,被广泛用于处理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的患者。
这个小型装置通过监测心脏搏动,当检测到心脏节律异常或过缓时,会释放电脉冲刺激心脏起搏,以确保正常的心律。
这种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因为心脏传导问题而导致心搏过缓的患者。
③心脏除颤器心脏除颤器是一种应对严重心律失常的设备,尤其是室颤。
它通过监测心脏电活动,一旦检测到危险的心律失常,就会释放电脉冲,使心脏恢复正常的搏动。
这对于那些患有室颤等危险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是一种生命-saving的治疗手段。
④心脏手术干预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进行心脏手术干预。
例如,射频消融手术是一种通过烧灼心脏组织的方式,切断异常的电信号传导路径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疗效评估与应用前景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疗效评估与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35ca0480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4.png)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疗效评估与应用前景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理论体系。
在心脏疾病的治疗中,尤其是窦性心律不齐的治疗中,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疗效进行评估,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窦性心律不齐是指窦房结发放的冲动在心脏传导系统内传导的速度、节律或序列发生异常,导致心脏节律不规则的一种心律失常。
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主要以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为主,但这些药物存在副作用较大的问题。
与之相比,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医药强调个体化治疗。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方案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理。
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选用相应的中药组方,以达到平衡阴阳、调节气血的目的。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注重调整整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节心脏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的治疗方式能够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减少心脏病的发作。
此外,中医药具有较少的副作用。
相比于西医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副作用较小。
中药作为天然药物,其成分多样,作用温和,对患者的身体负担较小。
同时,中医药强调调理和预防,通过长期的调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减少病情的反复发作。
然而,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医药的疗效评估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中医药的疗效评估主要依靠临床观察和医生的经验判断,缺乏客观的评估指标。
因此,建立科学的中医药疗效评估体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医药的应用前景受到西医药物的竞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西医药物在治疗心脏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心脏起搏器和心脏介入手术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窦性心律不齐的治疗更加精确和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70·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 in hospitals of China 2011Vol.11No.9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年第11卷第9期
“疑难急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圆桌会议
心律失常治疗的中医优势
徐贵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124(2011)09-0770-01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
科研及教学。
E-mail :xuguicheng8005@126.com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
导等的任一项异常的一种临床病症。
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有的无不适主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
当前,心律失常
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
而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都有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
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疗效确切,其致新的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也很突
出;β受体阻断剂虽能降低死亡率,
但可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胺碘酮作用全面,但存在着严重的心外脏器不良反应,限制其长期应用;缓慢性心律失常更是缺乏针对性药物。
非药物治疗如射频消融、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心脏手术等项技术的研究突飞猛进,但因其技术复杂、费用高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类技术的普及应用。
因此,当前亟需疗效确切、用药安全的抗心律失常新药问世。
研究认为,心律失常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的供血减少、心肌缺血或心肌瘢痕纤维化、或离子通道障碍。
在此基础上,由于心脏
自主神经调节失常,
或电解质紊乱,加之精神紧张、身心劳累、感染发热、失眠焦虑等诱发因素,极易发生心律失常。
因此,一个
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应对最佳靶点有作用,
且至少对2种或2种以上的离子通道有作用即多离子通道阻滞作用;又能针对病
因治疗,
改善病理基础即非离子通道调节作用;并且,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强而广谱,
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心外不良反应小。
对于符合上述需求的抗心律失常药的期盼,与其说在一条路上苦苦挣扎,倒不如另辟蹊径换一种方式看问题。
常言道,放
弃也是一种选择,
且看中医药在抗心律失常领域的优势与作为。
作为国粹,中医药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深邃的中医理论、丰富的中药资源、良好的临床疗效都为继承研发新的抗心律失
常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发现,
中药及其组合确已具有多离子通道阻滞及非离子通道调节作用,可以使失调的最佳靶点功能恢复平衡,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和较低的致心律失常毒副作用。
虽然中医典籍中并无心律失常的病名记载,但心律失常作为
一个古老的疾病早已存在。
中医常以
“心悸”、“怔忡”、“心中澹澹大动”、“结代脉”等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医认为,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
异常变化)、
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及劳逸程度、病后体虚等密切相关。
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本虚标实,以阴、阳、气、血亏虚为本,以外邪、气滞、血瘀、寒凝、痰饮为标。
通过文
献复习和经验整理发现,
中医药论治心律失常具有8大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突出一个“久”字。
(2)理论宽泛,基础雄厚,
突出一个“广”字。
(3)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突出一个“和”字。
(4)病因多样,病机复杂,突出一个“繁”字。
(5)辨证论治,全面调
理,
突出一个“平”字。
(6)遣方用药,如将点兵,突出一个“准”字。
(7)崇尚自然,安全效验,突出一个“朴”字。
(8)诊后医嘱,不可或
缺,突出一个“细”字。
临床辨证论治归纳为四虚三实。
四虚是指:(1)心虚胆怯证:多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更年期综合征,可用安神定志丸。
(2)气血两虚证: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病、贫血、更年期综合征,可用人参归脾丸。
(3)心肾阴虚证:多见于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肌炎,可用天王补心丹。
(4)脾肾阳虚证:多见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可用金匮肾气丸。
三实是指:(1)热邪伤心证:多见于病毒性
心肌炎、
非典型性肺炎(SARS )后心肌损伤,可用心康口服液。
(2)痰浊痹阻证:多见于冠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药物性心肌损伤、神经衰弱,可用丹篓片。
(3)血脉瘀阻证:多见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 )、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可用血府逐瘀口服液。
同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有效单味中药如苦参、甘松、当归、三七、桑寄生、黄连等,能够明显增强抗心律失常疗效。
总之,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以下优势:(1)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恢复阴阳平衡;(2)针对病因或诱因,治病求本;(3)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4)多离子通道阻滞+非离子通道调节作用;(5)满意的抗心律失常疗效;(6)明显改善中医证候,如心悸、怔忡、胸闷、失眠等;(7)提高生活质量;(8)天然药物,心脏及心脏外毒副作用少;(9)患者的依从性好;(10)与化学
药合用增效或减轻不良反应;(11)非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如针灸、气功、理疗、耳豆等。
现以稳心颗粒为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优势。
稳心颗粒主要成分是党参、黄精、三七、甘松、琥珀,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定悸安神的功效,临床上适用于早搏、房颤及快速型心律失常等症。
药理研究表明党参对二磷酸腺苷(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和解聚作用,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黄精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脂、降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三七具有活血化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调节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等
作用;甘松具有抗心肌缺血、
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等作用,与其所含缬草酮有关,缬草酮具有膜稳定作用,能够延长动作电位,阻断折返激动,有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琥珀具有镇静、安神、利尿、活
血化瘀等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具有Ⅰ、Ⅱ、Ⅲ、Ⅳ类抗心律
失常药的综合作用;增加乌头碱、哇巴因致豚鼠室性心律失常所需的诱发剂量,可延迟缺血再灌注致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缩短室速持续时间,减低室颤发生率。
(收稿日期:201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