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 程颐兄弟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程颢、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被尊称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经历、理学思想和教育观点等方面来介绍程颢、程颐。
程颢,字希贤,号显斋,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曾任湖州知州,后辞官追随程颐研究儒学。
程颢一生致力于研究理学,倡导“明道致理”的学派。
他认为人类应积极主动地探求道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实现个人的完善。
程颐,字正远,号为堂,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是程颢的学生,也是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实现人的完善和修养。
程颢和程颐提倡“心学”,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的心灵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桥梁,通过修炼心性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程颢尤其注重修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他主张“以心为主,以德为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世界的影响力。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理论,他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认为世界是由理所构成的,而通过理性思考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他主张“致知”即通过理性的认知来实现对事物的真理的追求。
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还注重教育,他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成长。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德行,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他提倡教育应该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程颢、程颐是中国古代理学的开创者,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理学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们的教育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注重个性的发展。
程颐程颢
程颐程颢程颐和程颢是宋代的两个哲学家,被誉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程颐是其父,程颢是其子。
两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道德哲学、心性论、天人合一等方面。
下面将从程颐和程颢的生平、学说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即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生于一个儒家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对经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十分擅长经典的解释和阐述。
他的学问造诣很高,被誉为“翰林大学士”,并且数次被聘为官吏。
程颐的学说以“道德为本”为核心,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他提出了“性即理”、“格物致知”等重要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天理相通,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有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实现人的真正价值。
他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程颢(1032年-1085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也是程颐的儿子。
程颢自小跟随父亲学习,掌握了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
他承继了父亲的学说,并且在心性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来认识自我,通过修炼内在的道德品质来实现人的完善。
他提出了“真心诚意”、“一念之差”等概念,强调人的内心状态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程颐程颢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们的学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程颐程颢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通过对经学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一系列核心观点,并通过实践来促进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他们的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程颢程颐的主张
简述程颢程颐的主张程颢程颐是中国宋代儒学大家,他们的主张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程颢程颐的主张,介绍他们的思想和贡献。
一、程颢的主张程颢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儒学家,他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之道程颢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他主张,要实践德行,与人为善,追求至善。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2. 思想独立程颢主张,要有独立的思想,不要被传统观念所束缚。
他认为,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儒学的精髓,发挥儒家思想的价值。
3. 诚实守信程颢强调,要诚实守信,不欺骗别人,不做虚伪的事情。
他认为,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4. 君子之道程颢认为,君子应该以诚信、正义、仁爱为准则,做一个有道德、有品德、有修养的人。
他主张,要以身作则,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二、程颐的主张程颐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儒学家,他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人合一程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的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主张,要通过修身养性,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致良知程颐主张,要发挥人的良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有品德、有修养的人。
他认为,良知是人的本性,只有通过自我修炼,才能发挥良知的作用。
3. 知行合一程颐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统一。
他主张,要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掌握儒家思想,然后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儒家思想的价值。
4. 学以致用程颐主张,学习不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而是为了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三、程颢程颐的贡献程颢程颐的主张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主张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而且对于后世的中国文化和哲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程颢程颐的主张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强调“大学之道”、“君子之道”、“天人合一”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念,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深入发展。
程颢与程颐的理学传承与北宋文化
程颢与程颐的理学传承与北宋文化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时期的两位重要思想家和学者,他们被誉为理学的奠基人,对于北宋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他们的思想观点、学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程颢与程颐的理学传承与北宋文化。
程颢与程颐都是北宋时期的儒学家,他们的思想观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主张“格物致知”,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获得知识,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相融合。
程颐则注重“致良知”,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质可以达到对道德的认识和追求。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主张人应当追求道德的高尚和精神的升华。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观点相辅相成,形成了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程颢与程颐的学术成就也是他们对北宋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程颢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智慧。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习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程颐则在经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对《周礼》和《尚书》等经典的研究使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经学家之一。
他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致力于恢复和传承古代经典的精神和思想。
程颢和程颐的学术成就对于北宋时期的儒学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程颢与程颐的思想和学术成就不仅在北宋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的理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观点,对于后世思想家和学者的思考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们的学术成就也为后世的经学研究和儒学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程颢和程颐的理学传承为后世儒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和他们在宋代的故事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和他们在宋代的故事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中国宋代理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程朱理学的两位大师。
他们的思想对于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以及他们在宋代的故事。
一、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基于儒家传统,注重道德伦理、人性观和教育方法。
他们提出了“性即理”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即是理性的体现。
他们强调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实现良知的发展。
程颢程颐对于教育的看法也十分重要。
他们主张以“格物致知”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即通过观察事物、探索事物背后的道理来实现知识的获取。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使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程颢程颐在宋代的故事程颢程颐在宋代不仅是学者,也是儿女双全的父亲,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术成果都值得我们关注。
程颢和程颐是表兄弟,他们的父亲都是高官。
程颢从小聪明过人,深受父亲的宠爱,然而他性格沉稳,为人宽厚。
程颢在求学过程中,经常以身作则,积极帮助他人。
有一次,他在前往考场的路上遇到一位迷路的学生,程颢毫不犹豫地停下来帮助他,并跟随他回到考场,使他安全地找到目的地。
这个小故事体现了程颢纯正的品格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程颐则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学生,并成立了私塾。
有一位学生曾对程颐的教育方法深感敬佩。
这位学生说,程颐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他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程颐的教育方法对于当时的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程颐虽然在学术上有着较大的成就,但他们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
尤其在北宋末年,由于各种政治原因,他们遭受到了排挤和迫害。
不过,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坚信自己的学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三、总结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对于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思想史影响深远。
他们强调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时期的两位重要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古代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对于理学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理论上,还体现在对后世学者的影响和传承上。
本文将详细阐述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
I. 理学的发展背景为了准确理解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理学的发展背景。
北宋时期,佛、道、儒并存,各派思想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程颢和程颐提出了自己的理学观点,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II. 程颢的理学观点及贡献程颢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通过批判和辨析真伪来达到真知。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主张实践道德教育,追求人的完美性。
程颢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整合。
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儒家经学,主张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扩大知识的范围,注重实证和实践。
同时,他也强调了儒家经典的重要性,认为经典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思想的精髓所在。
此外,程颢还对后世学者的影响不能忽视。
他的弟子朱熹成为了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观点,并且创立了新儒学,使程颢的理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III. 程颐的理学观点及贡献程颐主张“致良知”,认为人的内心本具有道德的本能,通过修养和功夫可以达到良知的境界,成为真正的人。
他注重思辨和反思,通过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来探究人的本质。
程颐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于人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得以改善,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他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思维习惯,为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程颐还对于后世理学发展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他与程颢共同建立起的理学学派,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研究方法,对于后世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IV.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共同贡献程颢和程颐都主张“致良知”,都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对传统经典文化进行了批判和整合。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在中国哲学史上,程颢程颐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位理学家的生平背景、主要思想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程颢程颐的生平背景程颢(1033年-1107年),字伯淳,号为靖庵主人,山西临洮县(今属甘肃临洮市)人。
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程颢自幼聪慧,师从周敦颐学习,深受其影响。
他和朱熹并称为“程朱”,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贡献良多。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号为显庐,山西长子县(今属北京市大兴区)人。
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与程颢一同师从周敦颐,共同推崇道学,并以“一体”、“心性”为主要研究内容。
理学的主要思想内容程颢程颐共同创立了北宋理学派,他们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对“人道”、“心性”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
首先,程颢程颐倡导的“人道”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人道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其次,程颢程颐关注的核心概念是“心性”。
他们认为,心性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善良之源。
他们提出了“性即理”、“性即圣”等观点,主张通过修养和自我反省来发掘和发展人的内在潜能。
再次,程颢程颐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知与行应当相辅相成,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他们提倡将学术研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
程颢程颐的影响程颢程颐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和文化人。
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发。
首先,程颢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学术思想被后世广泛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明理学(二)剖析
程 颢
朱熹
程 颐
王 守 仁
二程兄弟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
程颢(hào)(1032—1085)
字 伯 淳 (chún) , 学者称明道先生。河 南洛阳人。曾任地方 官吏,后任太子中允、
监察御史里行。
程颐(1033—1107)
字正叔,程颢之 弟,学者称伊川先生 。们在思想方法上注重区 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 系辞》说“形而上 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 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对这两句话给以了不同的解释。二程 认为,凡是物质的东西,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 的,是“器”;凡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 而上”的,是“道”。感性地存在的东西是形而下的, 只有用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是形而上的。天地、万物、 阴阳都是形而下的器,事物的规律、本质、共相才是形 而上的道。程颢认为区分普遍与特殊、区分理和物、道 和器,是哲学的重要方法。
“敬”与“静”混为一谈。程颐说:“敬则自
虚静,不可把虚静唤做敬。”(同上)用“主
敬”代替周敦颐的“主静”。一味求静,容易
放松警惕性。至于“敬”的界定,程颐说: “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
谓一。”(同上)所谓“主一”、“ 无适”。
就是高度集中注意力去遵守封建伦理二不要有 一丝一毫的背离。(僧侣主义修养方法,比佛 道僧侣主义更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
性,尽性便至命。因指柱曰:‚此木可以为柱,
理也;其曲直者,性也;其所以曲直者,命 也。‛理,性,命,一而已。(《二程外书》 卷十一)
既然,从根本上看,性、理、命难以分开,
为什么又出现不同的概念呢?程颐说: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
为心,其实一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就是说理在自然为不可违抗的“命”,在 社会为规范行为的“义”,理赋于人为先验之 性,理寓于身为主宰之心。
程颢与程颐在本体论和工夫论上的异同
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是宋代理学的代表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本体论和工夫论上,程颢与程颐有着一些异同,我们可以通过对其思想进行比较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和贡献。
下面将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个方面对程颢与程颐的异同进行探讨。
本体论:程颢认为“性即人情”,强调内在的理性和道德规范,主张对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和信念的追求。
而程颐则更关注“性即理”,强调理性的一致性和普遍性。
程颐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修养,才能真正达到道德境界。
他们在本体论上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对“性”的理解上,程颢更注重情感和真实性,而程颐更强调理性和普遍性。
工夫论:在工夫论上,程颢更加注重“养心”,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来悟道。
他认为要修养内心,就需要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来提升自己的修养。
而程颐则更注重“修己”,主张通过“致良知”来实现道德境界。
他认为内心的修养是通过良知的引导和自我完善来实现的。
程颢强调通过观察外部事物来提升修养,而程颐更侧重于内心的自我完善和纯化。
程颢在本体论和工夫论上更加注重情感和真实性的追求,更强调通过观察外部事物来悟道和提升修养;而程颐更侧重于理性和普遍性,更强调通过良知和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境界。
他们在思想上的差异丰富了宋代理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思想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中汲取到很多启发。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真实情感和信念的追求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境界。
通过对程颢与程颐思想的比较和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修养和人情之理,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
在宋代理学思想中,程颢和程颐的观点互相补充,各有所长。
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到许多启发。
从本体论上看,程颢强调内在的真实情感和信念,提倡对个体内心深处的追求。
一.理学的创立1.人物程颐、程颢2.主要成就确定了理学
地位影响 是________的开创 者,其思想言论具 有很大的冲击力, 陆王心 深刻影响了后世的 学的出 思想体系。 现,标 志着重 建儒家 信仰的 ⑴人是天地的心,“___”是人的心。 建立系统的 ____任 ⑵“灵明”就是____,就是本心,就是___。 ________理论,是 务已经 王阳 ⑶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____”。 心学的集大成者。 完成。 明 ⑷强调“____”。
一.理学的创立 1.人物:程颐、程颢 2.主要成就: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规范“ “ ”,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 的 。
”,其核心是 ”。
建立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成为理学
2.表现: (1)理气关系: 比气更根本,逻辑上 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 。
先于气;同时气
(2)修养论:①②③ ①区分了教育的“ ”和“ ”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 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 ”。 ②“ ”是人的爱心及一切 的终极源泉; ③仁者境界强调在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 ;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思想主张 (1)政治上,敢于批判__________________。提出 平等 的思想;并进而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主张建立 “天下之法”;认为 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2)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___ ______。 2.意义: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______________的思想 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浅谈二程的教育思想
浅谈二程的教育思想二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其理学思想核心为“存天理、灭人欲”,其教育思想核心为明理修德。
二程作为著名的教育家,终其一生都在从事教育。
程颢即使在十几年的从政生涯中,也不忘教育。
他先后在山西晋城、河南扶沟建有书院;程颐则长期在洛阳履道坊、嵩阳书院和伊皋书院从事讲学活动。
程颢弟子范祖禹和刑恕回忆说:程颢退职后,居洛阳十余年,与其弟日以讲学为事,“士之从学者不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
”“先生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于天下。
”程颐则被称为“道遵海宇、明重天下”,凡过洛阳的学子,以不见程颐为憾事。
学子是虚而往,实而归,无不裣衽而服。
二程不仅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提出了因材施教法、循序渐进法、平等育人法、情感教育法、启发诱导法和养成教育法等施教方法;而且也极力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提出了格物致知、主敬集义和深思自得等自我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其理论意义和现代价值。
二程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有关教育方面的格言和名句,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学以至圣人的学习的目的。
二程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成就道德,而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圣人。
这里我们要弄清什么是圣人?程颢说:“圣人,人也,故不能无忧”。
意思是说,圣人也是人,也有人的喜怒哀乐之情。
圣人能做到的事,一般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到。
所谓圣人,是指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
程颐说:“人皆可以至圣人”。
在二程看来,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
只有两种人达不到圣人的标准,一是根本不相信有圣人;二是自弃者,拒绝向圣人学习。
二程把圣人从神的地位降到人间,是一个突破。
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圣人的标准,也是对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论的突破。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圣人呢?二程认为,人道包括四个方面,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道。
程颐说:“孝其所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圣人而已矣。
也就是说,只要做到了孝悌,就是达到了圣人的标准。
程颢程颐二程天理研究
程颢、程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
二程理学的产生,有着复杂的思想渊源,这是由于自汉代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统的儒家思想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随着佛、道的兴起,形成了儒、道、佛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有时尊儒,有时崇佛或崇道,致使儒、道、佛三家不断出现此起彼伏的现象。
三家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由互相诋毁,而变为互相补充,这是它们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因为并存的各个学派在思想素质上的互相渗透,互相吸收,正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二程正是打着尊儒排佛的旗号,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吸取佛道的某些思想素养,建立起一个比传统儒学更加精致、更加严密、更有思辨性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程在建立自己的本体论时,以儒家经典中“理”的概念为基础,把“理”作为万物的本原,“理”成为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最高原则,形成了理一元论的本体论。
同时他们也吸取了佛教的思想因素,比如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说,禅宗的“佛性”“真如”说等等思想观点。
因此二程能够从较高的层面来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社会的治理等重大问题,从而创造性地提出天理论的哲学体系。
二程认为,天即是理,理即具有宇宙万物的主宰者的地位,同时亦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
天理本身是圆满自足的,它无亏无欠,不加不损,然而它却包含了一切事物。
这种认识在宋代理学思潮的格局里,始于二程。
程颢曾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这是思想史上的事实。
二程认为天理是自然之理,人的意志不能对天理加以干涉,所以二程告诫人们要顺应天理而不能违背它。
同时天理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人们只有通过现象才能认识天理,所以其又是一个观念性的精神实体。
我们认为就二程所说的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之理的观点而言,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说无形无象的理存在于有形有象的事物之先,这就把观念性的理孤立,虚脱出来,否定了物质世界的本原性,这体现了二程天理论的唯心主义性质。
二程又认为人伦即是天理,这就把人类社会特有的道德原则提升为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混淆了自然与社会的根.本区别,使整个宇宙都被天理所笼罩,从而使儒家伦理学与哲学本体论结合起来,既为儒家的伦理原则提供了本体论的哲学依据,又从宇宙本体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合理性。
宋明理学的历史功绩
宋明理学的历史功绩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流派,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历史功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叙述。
宋明理学在儒家经典的研究和解释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宋代,程颢、程颐等人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心应与宇宙之理相合,通过修养自身来达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而在明代,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理学思想,提出了“格物致知”的主张,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道理,通过行动来达到心与理的统一。
这些思想的提出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宋明理学强调君子治国的理念,认为君子应以仁义为核心,以德治国。
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的政治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宋代政治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明代时,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在道德感知,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宋明理学对教育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明理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宋代的程朱理学在教育实践中推崇“格物致知”,明代的王阳明也提出“致良知”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内在道德感知。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宋明理学在儒学思想的发展、政治和社会进步、教育理念等方面都
取得了重要的历史功绩。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来的思想和社会实践产生了重要启示。
宋明理学的历史功绩不仅体现在理论上的创新,更体现在对实践的指导和推动上。
它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借鉴经验,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理学家兄弟
在世界文化史上,程颢程颐被视为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伦理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改革具有启示作用。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他们的政治主张对现代社会的治理理念有借鉴意义。
他们的散文作品注重文采和思想性的统一,表现出北宋文学的独特魅力。
程颢程颐的散文作品在北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散文作品主题广泛,涉及人生哲学、政治思考、历史文化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 精神食粮。
文学风格
简洁明快:语言 简练,表达清晰, 不拖沓繁琐
深入浅出:用简 单易懂的语言阐 述深奥的道理, 使读者易于理解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启示意义。
二程提倡"格物致知"作用。
程颢程颐主张"和而不同",提倡包容和多元化,对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有 启示作用。
二程的哲学思想强调内心修炼和精神满足,对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有启示 作用。
程颐认为“仁者无 私”,即仁者没有 私心,能够以公正 的态度对待一切事 物。
两人都认为“仁者 爱人”,即仁者应 该爱人如己,对待 他人要像对待自己 一样。
程颢和程颐还强调 了“仁者自爱”的 观点,认为仁者应 该自爱,保持内心 的平静和纯洁。
道德修养论
程颢程颐认为道德修养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
程颢程颐:北宋时 期理学家兄弟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宋明理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宋明理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宋明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界的重要时期,尤以理学思想的发展演变而著称。
理学是宋明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探讨了存在和意义等根本问题。
正是因为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宋明时期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本文将从理学的起源、宋明理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其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学的起源理学的起源至今尚不清楚,学术界对此争论不休。
但可以确定的是,理学是在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中开始产生的。
《论语》中的“中庸”一章有这样的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便是后来中庸之学的思想基础。
汉代儒学阐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自然之道,君子之道也。
”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形成了理学思想的雏形。
宋明时期的理学,是在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演化发展起来的。
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程颢、程颐等。
他们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达到智慧和真理。
同时,他们将儒家经典进行了解释和归纳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
二、宋明理学思想的发展宋明时期是理学思想的黄金时期,尤其是朱熹的理学思想尤为成熟。
朱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只是在外界影响下才会发生负面的转变。
他通过对《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的研究,提出了“中学之道”,即“在治国安邦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真正的自我价值和发展”。
与此同时,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也对儒学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们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格物致知”,提出了“静坐忘言”的观点,即通过静坐,沉淀心灵,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
宋明时期的理学思想除了对儒学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外,还对自然科学作了不少的贡献。
如景物观察法、物理兴学法等。
三、宋明理学思想的演变明代是理学最后的时期,此时,因为时代背景和知识技能的巨大变化,理学的思想也相应地在不断发生着转变。
明代的理学思想与宋代大有不同,尹于儒成为了当时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通过对朱熹的经典注释,提出了“天地合一”的观点,催生了朱熹学派和儒林派之间的对立。
历史典故:朱熹理学
公元1162年五⽉,没有皇⼦的宋⾼宗,⽴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并改名眘(shèn)。
六⽉,⾼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也想整顿朝纲,抗击⾦兵,收复⼤宋疆⼟,因此⼀度出现了较好的局⾯。
他即位后不久就下诏书,要⼤⾂们对朝廷政治提意见。
曾任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东北)主簿的朱熹⽴即写了奏章。
在奏章中他指出,与⾦⼈“不作战不能复仇,不守住国⼟不能确保胜利”;甚⾄提出,和议有百害⽽⽆⼀利。
他还劝孝宗要“正⼼诚意”,多学知识,管好国家。
朱熹是南宋时的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公元1148年(宋⾼宗绍兴⼗⼋年)的进⼠。
朱熹从⼩就很聪明,有悟性。
在他刚学说话的年龄,有⼀天,他⽗亲朱松⼿指着天空教他说:“天。
”朱熹仰头看看天,眨巴着眼睛竟问他⽗亲道:“天的上⾯是什么东西呀?”朱松⼜惊⼜喜,于是便教他读书。
朱熹学习很努⼒,熟读经史,受到⽼师的赞赏,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才。
公元1163年,朱熹被朝廷授予武学博⼠⼀职,两年后到临安上任。
但那时宋军在符离(今江苏宿州东北)⼤败,宋⾦签订了“隆兴和议”;⽽宋孝宗依仗为抗⾦“长城”的⼤⾂张浚,也病死了,朝中主和派⼜占了上风。
主张抗⾦的朱熹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不多久便辞职回家。
⼗多年后,他已经四⼗九岁时,才⼜到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主持政务。
任职期间,朱熹修复了庐⼭五⽼峰下的⽩⿅洞书院,并亲⾃为学⽣讲课。
那时,他的学说正是发展成熟时期,影响很⼤,因此吸引了各地的读书⼈,他们纷纷来到⽩⿅洞书院求学。
⽩⿅洞书院⼀时间也声名远扬,成了和⽯⿎、应天、岳麓齐名的宋代“四⼤书院”。
朱熹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发展了北宋哲学家程颢(hào)、程颐兄弟关于“理⽓”的学说,集理学之⼤成,建⽴了⼀个完整的理学体系。
⾃从汉武帝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便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化的主流。
为了适应各个不同时期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所提倡的学说⼜有所不同。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探析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探析
王庆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4)004
【摘要】"二程"学识渊博,一生诲人不倦,对学生要求又非常严谨,故程颢有"如坐春风"之誉,而程颐则有"程门立雪"之典.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学术观点,尤其是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后世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而朱熹成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总页数】3页(P81-83)
【作者】王庆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6
【相关文献】
1.程颐、程颢论"诚"与对当代大学生品质教育探析 [J], 于志娜
2.程颢、程颐理学思想与佛教关系阐微 [J], 耿静波
3.程颢、程颐书院教育活动考证及其历史影响评析 [J], 黄思记
4.二程思想的全新审视——读《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 [J], 刘康德
5.程颢、程颐论“王道”与“治道”及其现代意义 [J], 范立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引言程朱理学是明朝的一门哲学学派,主要由程颢、程颐、朱熹三人所倡导。
其思想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入介绍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产生的意义。
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程朱理学的一个核心理论就是天人合一。
程颐将宇宙万物分为两类:天和人。
他认为,天是宇宙之母,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天所赋予的。
而人则是万物之灵,是天赋予的最高责任。
因此,程朱理学认为,人和天不分彼此,应该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努力达到人类和天地之间的和谐。
孝道在程朱理学中,孝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伦理观念。
程朱认为,孝道是理性智慧和道德观念的结合,是一种强烈的道德感。
他们认为,孝道不仅是一种家庭美德,还是一种社会责任,因为良好的家庭和睦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诚信程朱理学非常注重诚信。
他们认为,诚信是一种道德美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坚持的核心价值观。
诚信包括言行一致、尊重承诺、保持信用等方面,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经世致用程朱理学不仅重视理论思考,还注重实践的应用。
他们认为,理学不是空洞的学问,而是需要指导人们的实际行动。
他们强调经世致用,即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接触的实际问题中,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程朱理学的影响教育程朱理学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倡导了“格物致知”的教育方式,即从实际生活中去感受、认知事物,从而深入思考。
这种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教育文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伦理程朱理学在社会伦理方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与当时比较流行的理论不同,强调天人合一,认为社会和谐的体现在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真诚、道德清高等方面。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政治理论程朱理学对中国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这在政治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与“理”为什么不可分呢?二程从《周易》关于“穷理尽性”的传统说法入手展开讨论。二程说:
?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至命。因指柱曰:“此木可以为柱,理也;其曲直者,性也;其所以曲直者,命也。”理,性,命,一而已。(《二程外书》卷十一)
二程兄弟关于穷理的途径,有许多精彩论述,如程颐说:
?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接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同上)
就穷理的方法而言,程颢兄弟较为重视类推与积累,以达到“脱然贯通”。程颐说:
程颐指出,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但才质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人与人有差别。程颢说:
? “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二程遗书》卷一)
当然,二程兄弟也没有忽略“穷理”的重要性。程颐说:
敬只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须当集义。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程颢兄弟既要求“合内外之道”,又把“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做加以分别。程颐说:
? 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见闻。(《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致知在格物”,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二程遗书》卷十七)
不过,二程是很重视“致知”、“穷理”的。由此,二程兄弟在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
? 孟子言人性善是也。虽荀、扬亦不知性。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能明性也。性无不善,
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遗书》卷十八)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譬犹木焉,曲直者性也,可以为栋梁、可以为榱桷者才也。才则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遗书》卷十九)
?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伊川易传》序)
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显微一源。古之君子所谓善学者,以其能通于此而已。(《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程颢兄弟不同意张载把太虚之气看作是万物本原、看作是道。程颐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如一阖一辟谓之变。(《二程遗书》卷三)
阴阳之气所以然之理,才是形而上的道,才是阴阳以及万物的最后根源。二程说:
? 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二程遗书》卷一)
? “人心”,私欲也;“道心”,正心也。“危”言不安,“微”言精微。惟其如此,所以要精一。“惟精惟一”者,专要精一之也。精之一之,始能“允执厥中”。中是极至处。(《二程遗书》卷十九)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二程遗书》卷二十四)
当然,二程兄弟所谓“灭私欲”,并非“绝民之欲而强人以不能也”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而是要人的“视听言动,非理不为” (《二程遗书》卷十五),就是要合“礼”。
三、二程兄弟关于性命修行的精神
程颐有“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二程遗书》卷十八)的名言。这句话对后世理学影响极大。
关于“敬”,程颢兄弟认为,不可把“敬”与“静”混为一谈。程颐说:“敬则自虚静,不可把虚静唤做敬。”(同上)用“主敬”代替周敦颐的“主静”。至于“敬”的界定,程颐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同上)所谓“主一”、“ 无适”。
二程兄弟还通过诠释《古文尚书·大禹谟》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来阐发其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点。程颢说:
“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精惟一”,所以至之。“允执厥中”,所以行之。(《二程遗书》卷十一)
程颐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
程颢兄弟充分认识“居敬”对于“穷理”的重要作用:
? 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二程遗书》卷三)
格物亦须积累涵养。(《二程遗书》卷十五)
《易》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之义。……存此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同上)
一、二程兄弟的理本论
程颢兄弟的“天理”又称“理”,之所以加之以“天”,乃是由于其不为个人意志所左右的缘故。二程说:
?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佗元无少欠,百理具备。(《二程遗书》卷二上)
既然,从根本上看,性、理、命难以分开,为什么又出现不同的概念呢?程颐说:
?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
就气禀而言,程颐认为,人的才质禀于气,气有清浊,因而人有贤愚善恶之分。程颐说:
第三章
二程兄弟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
程颢(1032—1085)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曾任地方官吏,后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程颐(1033—1107)
字正叔,程颢之弟,学者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崇政殿说书。
二程兄弟早年同受学于周敦颐,“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宋史·周敦颐传》)。后又与邵雍多有交往。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也交往甚密。程颢兄弟因长期在洛阳讲学,其学被称为“洛学”。程颢兄弟的言论与著作,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包括《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二程粹言》等。关于程颢兄弟二人学术观点的异同,学界众说不一,本章以合而述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以器言,而非道也。(《二程遗书》卷十一)
在理与气的关系上,程颐说:
?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二程遗书》卷十五)
? 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所以能穷者,只为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二程遗书》卷十五)
所务于穷理,非道须尽穷了天下万物之理,又不道是穷得一理便到,只是要积累多后,自然见去。(《二程遗书》卷二上)
人要明理,若止一物上明之,亦未济事,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二程遗书》卷十七)
关于“穷理”, 程颐说:
? 明善在乎格物穷理。(《二程遗书》卷十五)
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语其大,至天地之高厚;语其小,至一物之所以然,学者皆当理会。……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二程遗书》卷十八)
二、二程兄弟对性、理关系的见解
二程兄弟的理本论是为了人生的道德践履。因此,在他们进行关于“天理”思考时就很自然地将之引入到道德论之中,于是产生了“理”与“性”的关系问题。二程兄弟通过先秦心性论的分析,以阐述他们在心性学的见解。程颐说:
凡言性处,须看他立意如何。且如言“人性善”,性之本也。“生之谓性”,论其所禀也。孔子言“性相近”,若论其本,岂可言相近?只论其所禀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 须是知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二程遗书》卷三)
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心,其将何之?(《二程遗书》卷十八)
须是知了方行得。……未致知,便欲诚意,是躐等也。学者固当勉强,然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同上)
四,二程兄弟关于天理
人欲的一般看法
二程兄弟提出“性即理”,认为人性之本即为天理;同时又把人欲看作是恶的根源,而与天理对立起来。程颢说:“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德也。”(《二程遗书》卷十一)程颐说:“人之不为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二程遗书》卷二十五)又说:“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二程遗书》卷十五)
? 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天地间如洪炉,虽生物销铄亦尽,况既散之气,岂有复在?天地造化,又焉用此既散之气?其造化者,自是生气。(《二程遗书》卷十五)
二程对于张载的本原论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程颢明确地说:
? 立“清、虚、一、大”为万物一源,恐未安。(《二程遗书》卷二上)
当他们从本体论的角度使用“理”与“性”的范畴时,二者并无意义上的分别,当他们从发展论角度解释人的差异时,其“理”与“性”也就具有特指意义。程颢说:
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非本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二程遗书》卷二上)
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坏,即敬以治之,使复如旧。所以能使如旧者,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足之物。(《二程遗书》卷一)
? 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伊川易传·序》)
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于一,则无能违也。(《伊川易传》卷二)
认为具体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理,这就是万殊,但最后又殊途同归,统一于一理,这就是“道”。二程说:
? 二气五行刚柔万殊,圣人所由惟一也。(《二程遗书》卷六)
理则天下只有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二程遗书》卷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