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系统对接方案

(完整word版)系统对接方案

系统对接设计1.1.1 对接方式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对接方式以web service方式进行。

系统接口标准:本系统采用SOA体系架构,通过服务总线技术实现数据交换以及实现各业务子系统间、外部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集成,因此SOA体系标准就是我们采用的接口核心标准。

主要包括:服务目录标准:服务目录API接口格式参考国家以及关于服务目录的元数据指导规范,对于W3C UDDI v2 API结构规范,采取UDDI v2的API的模型,定义UDDI的查询和发布服务接口,定制基于Java和SOAP的访问接口。

除了基于SOAP1.2的Web Service 接口方式,对于基于消息的接口采用JMS或者MQ的方式。

交换标准:基于服务的交换,采用HTTP/HTTPS作为传输协议,而其消息体存放基于SOAP1.2协议的SOAP消息格式。

SOAP的消息体包括服务数据以及服务操作,服务数据和服务操作采用WSDL进行描述。

Web服务标准:用WSDL描述业务服务,将WSDL发布到UDDI用以设计/创建服务,SOAP/HTTP服务遵循WS-I Basic Profile 1.0,利用J2EE Session EJBs实现新的业务服务,根据需求提供SOAP/HTTP or JMS and RMI/IIOP接口。

业务流程标准:使用没有扩展的标准的BPEL4WS,对于业务流程以SOAP服务形式进行访问,业务流程之间的调用通过SOAP。

数据交换安全:与外部系统对接需考虑外部访问的安全性,通过IP白名单、SSL认证等方式保证集成互访的合法性与安全性。

数据交换标准:制定适合双方系统统一的数据交换数据标准,支持对增量的数据自动进行数据同步,避免人工重复录入的工作。

1.1.2 接口规范性设计系统平台中的接口众多,依赖关系复杂,通过接口交换的数据与接口调用必须遵循统一的接口模型进行设计。

接口模型除了遵循工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标准,实现接口规范定义的功能外,需要从数据管理、完整性管理、接口安全、接口的访问效率、性能以及可扩展性多个方面设计接口规格。

(完整word版)系统概要设计文档

(完整word版)系统概要设计文档

WORD 格式可编写系统纲要设计文档目录系统纲要设计文档 . (1)2 目录 ........................................................................1 前言 (3)编写目的及阅读建议 (3)系统概括 (3)文档概括 (3)设计原则与设计要求 (3)2 引用文件 (3)3 设计概括 (4)功能需求规定 (4)运转环境 . (4)4 系统系统构造设计 (4)系统整体设计 (4)概括 (4)设计思想 (5)基本办理流程 (6)系统数据构造设计 (9)接口设计 (10)用户接口 (10)外面接口 (10)内部接口 (11)5 运转设计 (11)系统初始化 (11)运转控制 (11)运转结束 (11)6 系统犯错办理设计 (11)犯错信息 (11)挽救举措 (12)7 系统保护设计 (12)12 附录 .......................................................................1前言1.1 编写目的及阅读建议由前方的需求剖析,得出了系统的基本需求,要实现整个系统,需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设计,纲要设计主假如利用比较抽象的语言对整个系统进行归纳,确立对系统的物理配置,确立整个系统的办理流程和系统的数据构造,接口设计,实现对系统的初步设计。

目的在于推进软件工程的规范化,使设计人员按照一致的纲要设计书写规范,节俭制作文档的时间,降低系统实现的风险,做到系统设计资料的规范性与全面性,以利于系统的实现、测试、维护、版本升级等。

1.2 系统概括本系统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了对学生信息的管理,包含增添用户账号,改正用户信息、删除用户信息、改正密码等功能。

1.3 文档概括本文档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纲要设计,主要论述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构造和设计思想。

1.4 设计原则与设计要求本系统进行纲要设计的原则:●命名规则;●模块独立性原则:●数据库设计规则;●系统易操作性要求;●系统可保护性要求;2引用文件[1]张海藩主编,《软件工程导论》,清华大学第一版社[2]陆丽娜主编,《软件工程》,经济科学第一版社[3]瞿中主编,《软件工程》,机械工业第一版社。

(完整word版)数据库设计文档模板

(完整word版)数据库设计文档模板

DR—RD—020(V1.1)Array Xxx系统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内部资料请勿外传)编写:日期:检查: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中国创新支付版权所有不得复制支付系统 (1)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1)1引言 (2)1。

1编写目的 (2)1。

2术语表 (2)1。

3参考资料 (2)2数据库环境说明 (3)3数据库的命名规则 (3)4逻辑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物理设计 (3)5.1表汇总 (3)5。

2表[X]:[XXX表] (3)5.3视图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4存储过程、函数及触发器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安全性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1防止用户直接操作数据库的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2用户帐号密码的加密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3角色与权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7优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8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引言1.1 编写目的本文档是概要设计文档的组成部分,编写数据库设计文档的目的是:明确数据库的表名、字段名等数据信息,用来指导后期的数据库脚本的开发,本文档遵循《数据库设计和开发规范》。

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方案随着企业间业务交互的日益复杂,数据交换已成为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之一。

然而,传统的数据交换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如数据格式不一致、数据传输效率低下、数据安全无法保障等。

因此,设计一个高效、安全、易用的数据交换平台势在必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方案,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需求分析在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中,首先需要对平台的需求进行分析。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数据交换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1、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平台应支持多种常见的数据格式,如XML、JSON、CSV等,以便满足不同业务需求。

2、高传输效率:平台应具备高效的数据传输能力,确保数据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交换。

3、数据安全保障:平台应采用加密技术和其他安全措施,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4、易用性:平台应具备简单的操作界面和灵活的配置方式,方便用户进行配置和管理。

5、可扩展性:平台应具备可扩展性,以便在未来能够支持更多的数据格式和传输方式。

二、设计方案基于上述需求分析,以下是一种可行的数据交换平台设计方案:1、架构设计:采用微服务架构,将平台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三个核心模块。

这种架构可以降低系统的耦合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数据采集:采用插件式架构,针对不同的数据源和数据格式,开发相应的数据采集插件。

这些插件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接口与平台进行交互,从而实现数据的动态加载和解析。

3、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方面,平台应支持多种数据处理方式,如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聚合等。

同时,平台还应提供可视化配置界面,方便用户进行数据处理流程的配置和管理。

4、数据传输:平台应支持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如FTP、SFTP、HTTP 等。

在实现上,可以采用插件式架构,针对不同的传输方式开发相应的传输插件。

同时,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可以采用多线程或异步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5、安全保障:平台应采用SSL/TLS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同时采用数字签名技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信性。

(完整word版)网络规划与方案设计书

(完整word版)网络规划与方案设计书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课程设计报告、目录第一章概述3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一.研究简况及发展趋势综述3二.研究校园网的目的和意义4三.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4第二章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5一、应用背景需求分析5二、业务需求分析6三、管理需求分析6四、网络安全需求分析7五、网络环境需求分析7第三章网络拓扑结构规划与设计8一、校园网设计原则81.实用性与先进性82.开放性与标准化83.可靠性与安全性84.经济性与可扩充性8二、网络协议选择8三、主干网络的选择9四、系统安全性的实现9五、网络拓扑结构91、建筑内部拓扑图92、校园网拓扑图9第四章综合布线系统规划与设计10一、综合布线的特点10二、综合布线设计11第五章设备选型12一、设备选型分析121.核心层设备选型122.汇聚层设备选型123.接入层设备选型13二、设备清单13第六章安全子系统设计15一、网络系统安全需求:二、网络系统安全风险分析:15三、网络系统安全设计:16第七章小结18第一章概述一.研究简况及发展趋势综述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面向新的需求和挑战,为了提高学校的科研、教案、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水平,为研究开发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现代化平台,建立Intranet技术的高速多媒体校园网是非常必要的。

校园网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行政、教案及师生之间交互式管理系统,逐步建立校园信息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为开展网上远程教案、多媒体交互式立体教案模式的探索提供高速、稳定的支持平台;逐步建立计算机辅助教案、计算机辅助考试等系统,为实现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化,教师备课电子化、多媒体化打好基础;保证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可持续性发展,便于以后集成视频会议、视频点播等高层次教案功能。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二.研究校园网的目的和意义校园网是各种类型网络中的一大分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作为新技术的发祥地,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和网络的关系十分密切,网络最初是在校园里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许多网络新技术也是首先在校园网中获得成功,进而才推向社会的。

(完整word版)GB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解读

(完整word版)GB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解读

GB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解读GB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解读一、数据中心是一切信息化的基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

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信息化的基础是数据中心,可以说,没有数据中心就没有信息化的发展。

二、规范编制目的1、电子信息技术平均2.5年发展一代,每一代IT技术的发展都意味着其支持技术的发展,即数据中心环境要求、建筑与结构、空气调节、电气、电磁屏蔽、网络系统与布线、智能化、给水排水、消防等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需要相关技术规范的支持。

2、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于2008年发布实施,到2015年《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已运行了7年,意味着电子信息技术已发展了3代,需要规范做相应修改。

3、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更名为《数据中心设计规范》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目前国内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以及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

三、规范编写原则1、可实施性原则本规范在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基础上,注重设计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为设计人员提供实用的设计方法。

2、先进性原则《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在满足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的前提下,吸取国外有关数据中心设计的优点,结合中国数据中心行业的具体情况,增加补充具有数据中心行业特点的相关条文规定。

主要围绕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可用性、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进行编写,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和前瞻性。

3、科学性原则本规范提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数据中心行业的经验,是众多行业专家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以现行有效的相关法规、标准、规范为基础,并充分考虑数据中心行业的特点和特殊性。

(完整word版)校园网的设计与规划

(完整word版)校园网的设计与规划

校园无线网络设计与规划摘要本设计简要地讨论了校园网络规划设计中涉及到的网络技术、规划设计方法、网络性能及应用分析等问题,为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等方面在技术及应用上提供参考,以使在建或规划中的校园网络具备较高的整体性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各种数据形式的信息需求和交流的不断增长,使得当今的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从传统的数据处理设备(如计算机)和管理工具中驳离出来,担当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与获取、共享和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并成为人们在当今社会生活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过了几年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Web浏览、E-mail、QQ(上网聊天)、VOD(视频点悉播)、文件传输、远程诊断、电子商务、网络大学及虚拟学校等无一不与计算机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基于网络的各种应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几乎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校园网络(CAN ,Campus Area Network)与其它园区局域网络一样,由于它属于单位自有,学校拥有自我建设、自我管理和自我使用的权利,因此,受经费、技术水平及其它方面的影响,校园网络在规划设计、资源建设和应用上很不平衡,差别很大,特别是在IT界目前还未实施网络工程监理的条件下,造成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有多种解决方案,依学校的类型规模和性质的不同,以使网络的设计方案有所不同,体现在技术、应用上更是不同。

在传统的语音服务(诸如电话、蜂窝移动电话)无法满足人们的各种信息需求的今天,对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已成为人们依赖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重要资源。

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一个高速的、资源丰富的和应用多方面的校园网络的需求是迫切的、必需的。

也是网络规划设计者永远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1、校园网 2、系统 3、拓扑结构 4、IP规划前言由于网络的发展,校园网已经普及到各大校园.本课程设计以实例的形式对校园网络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并给出校园网络关键设备的配置步骤、配置命令以及诊断命令和方法。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的产生和积累越来越快,各个部门和机构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设计并建设数据交换共享中心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提出一个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并进行详细阐述。

二、方案概述数据交换共享中心是一个集中的数据存储和交换平台,旨在解决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数据交换的问题,实现数据的共享与共用。

我们的设计方案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具备高可扩展性和高性能,能够满足不同规模机构和不同需求的数据交换需求。

三、架构设计1.网络架构:数据交换共享中心采用分层结构的网络架构,包括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核心层负责数据的集中存储和交换,汇聚层负责数据的聚合和分发,接入层与各个部门和机构的数据源进行连接。

2.存储架构:数据交换共享中心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架构,通过多台服务器组成存储集群,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备份。

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对象存储技术,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和高性能访问。

3.数据交换架构:数据交换共享中心采用消息队列和数据总线的架构,实现异步数据交换和实时数据共享。

通过消息队列实现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数据总线将数据传输到目标系统进行处理。

四、功能设计1.数据接入功能: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能够接入各个部门和机构的数据源,包括数据库、文件、日志等。

通过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入接口和数据格式标准化,实现各种异构数据的接入。

2.数据存储功能:数据交换共享中心具备高可扩展性和高性能的存储能力,能够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访问。

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和大数据存储技术,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和备份。

3.数据加工功能: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能够对接入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标准化、数据拆分和数据聚合等。

通过提供数据加工工具和流程配置界面,实现对数据的灵活处理和转换。

4.数据安全功能:数据交换共享中心具备严格的数据安全控制和权限管理机制。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1. 引言数据交换共享中心(Data Exchange and Sharing Center, DESC)是一种用于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的技术平台,可用于多个组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本文档将介绍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设计方案,包括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数据流程和安全措施等。

2. 系统架构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系统架构采用分布式架构,主要包括数据源端、数据交换中心、数据目标端和数据管理平台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2.1 数据源端数据源端是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数据提供方,可以是不同的组织或系统。

数据源端负责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和协议发送到数据交换中心。

2.2 数据交换中心数据交换中心是数据共享和交换的核心部分,负责接收数据源端发送的数据,并根据事先定义的规则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以满足不同数据目标端的要求。

2.3 数据目标端数据目标端是数据交换中心的数据接收方,可以是多个不同的组织或系统。

数据目标端负责从数据交换中心获取数据,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2.4 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管理平台是对整个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进行管理和监控的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数据流程配置、数据质量监控和安全措施等功能。

3. 功能模块数据交换共享中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功能模块:3.1 数据接收模块数据接收模块负责接收数据源端发送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校验和验证。

该模块支持不同数据格式和传输协议,如XML、JSON和TCP/IP等。

3.2 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负责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以满足不同数据目标端的要求。

该模块支持数据格式转换、字段映射和数据清洗等功能。

3.3 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数据交换中心接收到的数据。

该模块可以使用关系型数据库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进行数据存储。

3.4 数据分发模块数据分发模块负责将数据从数据交换中心发送至数据目标端。

该模块支持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如文件传输、消息队列和Web服务等。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1.引言1.1 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设计方案,以实现数据的高效、安全和可靠的交换与共享。

1.2 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组织和机构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分布在各个系统中,难以实现统一管理和共享。

为了提高数据的价值和利用率,建立一个数据交换共享中心成为了必要的需求。

2.系统概述2.1 功能描述数据交换共享中心将作为一个数据集中管理和共享的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数据收集:从各个系统中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清洗和整理。

●数据存储:将清洗后的数据存储在中心数据库中,建立数据仓库。

●数据共享:通过提供标准化的接口,使得其他系统可以访问和共享中心的数据。

●数据交换:支持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换,包括数据导入和数据导出。

●安全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和权限管理,包括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

2.2 系统架构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系统架构包括以下组件:●数据采集模块:负责从各个源系统中采集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和清洗。

●数据存储模块:将清洗后的数据存储在中心数据库中,建立数据仓库。

●数据共享模块:提供标准化的接口,使得其他系统可以访问和共享中心的数据。

●数据交换模块:支持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换,包括数据导入和数据导出。

●安全管理模块:负责数据的安全和权限管理,包括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

3.数据采集3.1 数据源识别识别并确定需要采集的数据源,包括各个系统和数据库。

3.2 数据采集方式根据数据源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方式,包括定时轮询、实时推送和批量导入等。

3.3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清洗,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数据校验和数据合并等。

4.数据存储4.1 数据仓库设计设计一个适应各种数据类型的数据仓库,包括数据表结构、索引和分区等。

4.2 数据库管理确保数据仓库的稳定和高性能运行,包括数据库备份、故障恢复和性能调优等。

5.数据共享5.1 接口设计设计并实现标准化的接口,使得其他系统可以通过接口访问和共享中心的数据。

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方法设计构想

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方法设计构想

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方法设计构想摘要:我们已经进入到互联网、大数据时代。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开发与再次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据共享(Datasharing),数据共享成了大数据公司重要的盈利模式,没有数据共享,将难以对数据进行二次开发,数据也难以成为财产,数据产业也难以发展。

数据共享能实现数据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数据收集成本,实现同类数据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大数据环境下,各主体可以更便捷地共享数据资源,这样既能节省成本,又能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攫取“数据金矿”。

关键词: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交换方法;设计构想引言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中心承担的任务配套信息系统建设成果显著,涵盖了场景监测、目标识别与定位、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显示等领域,增强了信息获取手段,丰富了信息获取量和种类,同时也带来了各类信息共享、交换和综合利用的需求。

已建的多个信息系统采用不同的硬件、软件技术和体系结构进行构建,各信息系统的数据采用独立存储方式,传统的对数据直接进行访问和存储的数据交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数据共享和交换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来之不易的数据,从中挖掘、分析隐性数据规律,本文提出了一种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的设计思路,以主数据管理为切入点、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思想为总纲,在不改变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实现跨平台数据访问,实现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统一和共享,为数据复盘、数据综合利用提供方法借鉴。

一、数据共享中应当强化个人信息的保护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其主要就是指以电子化方式存储的信息。

数据分享是数据控制者将自己所收集的信息与他人进行分享,在数据控制者与分享者之间形成一种合同关系。

相对方被称为数据再使用(DataRe-use)方,即那些被授权访问数据的需求方①。

数据共享概念主要是在机构、平台层面上使用[3],它是指不同机构、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

数据共享可以是有偿或无偿的,但一般不包括政府的数据公开行为。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数据交换共享中心1、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旨在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的目标,并确保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效性。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架构、功能、安全措施、数据流程以及运维计划。

2、背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各个组织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以实现业务流程的整合和优化。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被提出并广泛应用。

本节将介绍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背景和意义。

3、架构设计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架构设计是整个方案的核心。

本节将详细介绍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架构设计,包括硬件设备、网络架构、软件系统等。

4、功能设计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功能设计是为了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的目标。

本节将详细介绍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功能设计,包括数据接入、数据转换、数据存储等。

5、安全措施数据交换共享中心涉及大量敏感数据,所以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将详细介绍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安全措施,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

6、数据流程数据交换共享中心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本节将详细介绍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数据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等。

7、运维计划为了保证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运维工作。

本节将详细介绍数据交换共享中心的运维计划,包括备份策略、故障恢复、性能监控等。

8、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9、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详见以下表格:---- 法律名词 ---- 注释 -------- -------- ---- ------------------------------------------------------- -------- 数据保护法 ---- 保护个人数据和组织数据不被非法获取、使用、泄露和篡改的法律 ----10、结束语本文档是关于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的详细说明,旨在提供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有效手段。

(完整版)数据交换共享整合系统平台建设方案详细.docx

(完整版)数据交换共享整合系统平台建设方案详细.docx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协同平台设计整合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从其它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的、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基于数据字典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并避免数据冗余;以各种形式提供数据服务,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对各类用户设置权限,使不同用户既能获得各自所需要的数据,又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及共享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互用性;维护基础信息、动态业务数据以及系统管理配置参数;支撑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安全、网络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等运维能力。

整合协同平台根据功能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的交换服务和路由流程管理,该部分是交换平台的基础,包括:静态交换数据、动态交换数据、图形数据及表格、统计资料等属性数据。

.word 格式 .第二部分,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规范、标准,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操作。

在接入中心平台时,应按系统集成要求设计系统结构,各类数据接口遵循系统集成规范。

第一章中心平台设计1.1 平台功能结构整合协同平台服务器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核心部分, XMA 整合协同平台提供一整套规范的、高效的、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

XMA 整合协同平台由部署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服务器、数据接口系统共同组成,解决数据采集、更新、汇总、分发、一致性等数据交换问题,解决按需查询、公共数据存取控制等问题。

各业务子系统都要统一使用XMA 整合协同平台进行数据交换。

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制定数据交换标准。

各业务部门通过数据级整合或者应用级整合通过XMA 整合协同平台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也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访问共享数据。

XMA 整合协同平台的基本功能如下:共享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

业务资料库、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提供安全可靠的共享数据服务。

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

结合工作流的协调数据服务。

管理、控制、配置、传输管理、安全接口运部服系数数数数会会会行署务统据据据据话话话管管管日解转模路策模控理理理志析换板由略式制传输传数据压缩传协议管理传输输输传输控制加解密管管故障检测连接共享理理数据需方数据供方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接口适配接口适配数据层接口应用层接口数据层接口应用层接口共享交换共享交换共享交换共享交换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应用功能流程说明:数据供需方的接口数据系统:为了满足应用层交换和数据层交换,交换代理必须有应用层和数据层的连接和接口适配功能,数据代理必须有数据格式的转换功能。

共享中心规划方案

共享中心规划方案

共享中心规划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这些数据有着不同的格式和来源,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中不同程度地得到应用。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数据并使得它们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共享中心应运而生。

共享中心的定义共享中心是指集中管理、共享和应用数据的平台,它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共享、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等功能,旨在提高数据的利用率、降低数据的重复采集成本、简化数据管理流程、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决策效率。

共享中心的构成共享中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数据仓库:作为数据存储的核心,用于集中存储和管理各类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2.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数据的共享服务,包括数据查询、数据分发、数据下载等功能,保证数据的及时交换和共享。

3.数据分析平台:用于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帮助业务部门更深入地了解数据、发现潜在的业务价值,提升数据及时性。

4.数据应用平台:将数据与业务流程有机结合,支持自动化决策,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共享中心的优势共享中心能够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数据利用率提高:可以让不同部门、不同业务场景间的数据共享,避免重复采集和存储,从而提高数据的利用率。

2.降低数据管理成本:将统一管理各类数据的责任放在共享中心,避免了每个部门都建立自己的数据系统,降低了管理成本。

3.决策效率提高:共享中心能够支持实时的数据查询和处理,使得决策人员能够快速获取最新数据并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

共享中心的规划方案综合考虑了企业的业务需求、数据特点以及信息化建设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共享中心规划方案:阶段一:数据采集和存储1.确定数据仓库的需求:该需求包括对数据的类型、来源、结构等要求,以及数据仓库的存储容量和数据查询要求。

2.选择数据仓库的建设厂商: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选择适合的数据仓库建设厂商。

3.开展数据采集工作:对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归档,确保数据精准、全面、及时。

阶段二:数据共享和应用1.搭建共享平台: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支持数据交换和共享、数据分发、数据下载等功能。

行政共享中心实施方案范本

行政共享中心实施方案范本

行政共享中心实施方案范本一、背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对于信息的共享和管理需求越来越迫切。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共享中心的建设和实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行政共享中心是指为政府机关和公共服务机构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的平台,旨在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能力提升。

二、建设目标。

1. 提高政府运行效率。

通过行政共享中心,实现政府各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协同,避免信息孤岛,提高办事效率。

2. 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

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互通互联。

3.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通过行政共享中心,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三、建设内容。

1.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搭建行政共享中心的信息共享平台,统一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互通。

2. 制定信息共享标准和规范。

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标准和规范,明确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保障信息共享的顺畅进行。

3. 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共享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范信息泄露和攻击。

4. 建立共享服务机制。

设立专门的共享服务机构,负责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5. 推动信息共享应用。

推动各部门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共享应用,提高政务办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实施步骤。

1. 确定建设方案。

制定行政共享中心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

2. 资源整合和共享。

开展各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工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数据交换机制。

3. 安全保障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共享数据的安全管理和监控。

4. 人员培训和应用推广。

开展行政共享中心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工作,推动信息共享应用在各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五、建设效果。

1. 政府运行效率提升。

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重复劳动,降低行政成本。

(完整word版)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国家标准格式

(完整word版)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国家标准格式

数据库设计文档规范一、引言1.1 编写目的说明:编写这份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范围.1.2 背景说明:a.待开发的数据库的名称和使用此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的名称;b.列出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以及将安装该软件和这个数据库的单位。

1.3 定义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缩写词的原词组。

1。

4 参考资料列出要用到的参考资料,如:a.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b.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列出这些文件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二、外部设计2.1 标识符和状态联系用途,详细说明用于唯一地标识该数据库的代码、名称或标识符,附加的描述性信息亦要给出。

如果该数据库属于尚在实验中、尚大测试中或是暂时使用的,则要说明这一特点及其有效时间范围。

2.2 使用它的程序列出将要使用或访问此数据库的所有应用程序,对于这些应用程序的每一个,给出它的名称和版本号。

2.3 约定陈述一个程序员或一个系统分析员为了能使用此数据库而需要了解的建立标号、标识的约定,例如用于标识数据库的不同版本的约定和用于标识库内各个文卷、记录、数据项的命名约定等。

三、结构设计3.1 概念结构设计说明本数据库将反映的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属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的原始数据形式,包括各数据项、记录、系、文卷的标识符、定义、类型、度量单位和值域,建立本数据库的每一幅用户视图。

3.2 逻辑结构设计说明把上述原始数据进行分解、合并后重新组织起来的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包括所确定的关键字和属性、重新确定的记录结构和文卷结构、所建立的各个文卷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本数据库的数据库管理员视图。

3。

2。

1 数据表3.2。

2存储过程3。

2。

3 触发器……四、运用设计4。

1 数据字典设计对数据库设计中涉及到的各种项目,如数据项、记录、系、文卷、模式、子模式等一般要建立起数据字典,以说明它们的标识符、同义名及有关信息。

(完整word版)H13-524-HCNP-Cloud

(完整word版)H13-524-HCNP-Cloud

1 下列关于OpenStack 定义描述正确的是:A 目前最流行的云计算功能软件B 目前最流行的开源云操作系统C 目前只应用在华为的云计算体系架构中D 目前业界使用最广泛的虚拟化软件答案:B2 OpenStack 的主要功能不包含以下哪一项?A 资源抽象B 应用生命周期管理C 人机交互D 虚拟化软件功能答案:D3 OpenStack 的资源分配与负载调度主要体现在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将资源池中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的租户,承载不同应用A 正确B 错误答案:AA 必须使用Python 语言进行开发B 大量使用插件化方式进行架构设计与实现C 由多个相互独立的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包含多个独立服务组件D 无中心、无状态架构A5 下列关于OpenStack 功能特点描述正确的有:(多选)A 通过自身的虚拟化功能与软件定义的方式,OpenStack 将各类硬件资源抽象成资源池B OpenStack 提供人机接口,外界可以通过API、命令行或图形界面的方式与OpenStack 进行交互C OpenStack 根据用户的需求,将资源池中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的租户,承载不同应用D OpenStack 需要第三方系统提供故障定位、排查能力答案:BC#*6 下列哪个选项属于OpenStack 的关键功能特点: (多选)A IT 能力服务化B 降低虚拟化损耗,提升运行效率C 按需使用,按量付费D 多租户隔离ACD7 传统虚拟化技术是OpenStack 的底层支撑技术,但是没有虚拟化技术OpenStack 也能对外提供云服务.A 正确B 错误答案:A8 在一个完整的云计算架构中包含如下哪些项: (多选)A Cloud ConsoleB Cloud ServicesC Cloud OSSD OpenStack 答案:ABCD9 下列哪个组件在OpenStack 中负责的是对象存储服务:A HorizonB NovaC NeutronD Swift答案:D10 下列哪个组件在OpenStack 中负责的是镜像服务:A CinderB KeystoneC GlanceD CeilometerC11 下列哪个选项不归属Nova 管理:A S5700 交换机B Windows7 虚拟机C RH2288 服务器D Docker 容器答案:A12 下列哪个选项是Nova 主要功能:A 虚拟机生命周期管理B 全面的系统状态监控C 全面的系统故障定位排查D 承载虚拟机的物理主机自身的管理答案:A13Heat 可以使用本地模板格式来编排多个综合的云应用,暂不支持AWS CloudFormation 的模板格式。

(完整word版)技术设计书(模板)(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技术设计书(模板)(word文档良心出品)

×××项目技术设计书××测绘单位20××年××月××日××××项目技术设计书项目承担单位(盖章):设计负责人:审核意见:主要设计人:审核人:年月日年月日(模板具体需根据工程不同细化与修改)目录1概述 (2)1.1项目来源及目的 (2)1.2工作内容及工作量 (2)1.3作业区范围 (2)1.4工期 (2)2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2.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2)2.2已有资料情况 (2)2.2.1 平面控制资料 (2)2.2.2 高程控制资料 (2)2.2.3 地形图资料 (3)3 技术规范 (3)4 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3)4.1测绘基准 (3)4.2测量精度指标 (3)5 设计方案 (4)5.1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 (4)5.1.1 软件 (4)5.1.2 仪器人员设备 (4)5.2技术路线和作业流程 (4)5.3.2 点位布设 (5)5.3.3 控制点的命名、编号 (6)5.3.4 观测 (6)5.3.5 数据处理 (8)5.3.6 1∶5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10)5.5提交成果资料(根据合同要求修改) (10)5.6质量保证措施和要求 (11)5.6.1 人力资源 (11)5.6.2 仪器设备 (11)5.6.3质量控制措施 (11)5.6.4进度安排 (11)附图1:××区控制测量GPS控制点布测图 (12)附件2:GPS外业观测手簿 (12)1概述1.1 项目来源及目的××××项目城工程是满足于×××需要,×××测绘单位受××××甲方的委托,对××××工程区域实施×××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测绘面积约×××平方公里。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案整合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从其它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的、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基于数据字典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并避免数据冗余;以各种形式提供数据服务,采用分层次的法对各类用户设置权限,使不同用户既能获得各自所需要的数据,又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及共享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互用性;维护基础信息、动态业务数据以及系统管理配置参数;支撑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安全、网络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等运维能力。

整合协同平台根据功能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的交换服务和路由流程管理,该部分是交换平台的基础,包括:静态交换数据、动态交换数据、图形数据及表格、统计资料等属性数据。

第二部分,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规、标准,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操作。

在接入中心平台时,应按系统集成要求设计系统结构,各类数据接口遵循系统集成规。

第一章中心平台设计1.1平台功能结构整合协同平台服务器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核心部分,XMA整合协同平台提供一整套规的、高效的、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

XMA整合协同平台由部署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服务器、数据接口系统共同组成,解决数据采集、更新、汇总、分发、一致性等数据交换问题,解决按需查询、公共数据存取控制等问题。

各业务子系统都要统一使用XMA整合协同平台进行数据交换。

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制定数据交换标准。

各业务部门通过数据级整合或者应用级整合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也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访问共享数据。

XMA整合协同平台的基本功能如下:共享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

业务资料库、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提供安全可靠的共享数据服务。

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

结合工作流的协调数据服务。

功能流程说明:数据供需的接口数据系统:为了满足应用层交换和数据层交换,交换代理必须有应用层和数据层的连接和接口适配功能,数据代理必须有数据格式的转换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整合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从其它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的、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基于数据字典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并避免数据冗余;以各种形式提供数据服务,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对各类用户设置权限,使不同用户既能获得各自所需要的数据,又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及共享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互用性;维护基础信息、动态业务数据以及系统管理配置参数;支撑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安全、网络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等运维能力。

整合协同平台根据功能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的交换服务和路由流程管理,该部分是交换平台的基础,包括:静态交换数据、动态交换数据、图形数据及表格、统计资料等属性数据。

第二部分,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规范、标准,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操作。

在接入中心平台时,应按系统集成要求设计系统结构,各类数据接口遵循系统集成规范。

第一章中心平台设计1.1 平台功能结构整合协同平台服务器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核心部分,XMA整合协同平台提供一整套规范的、高效的、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

XMA整合协同平台由部署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服务器、数据接口系统共同组成,解决数据采集、更新、汇总、分发、一致性等数据交换问题,解决按需查询、公共数据存取控制等问题。

各业务子系统都要统一使用XMA整合协同平台进行数据交换。

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制定数据交换标准。

各业务部门通过数据级整合或者应用级整合通过XMA 整合协同平台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也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访问共享数据。

XMA整合协同平台的基本功能如下:共享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

业务资料库、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提供安全可靠的共享数据服务。

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

结合工作流的协调数据服务。

功能流程说明:数据供需方的接口数据系统:为了满足应用层交换和数据层交换,交换代理必须有应用层和数据层的连接和接口适配功能,数据代理必须有数据格式的转换功能。

数据传输: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和传输性能,必须有传输管理功能,包括了传输协议管理和控制,传输过程控、数据传输加密、压缩、网络故障检测和连接共享等功能。

数据整合协同平台:会话管理:为了能提供数据的交换方式如主动(推)、被动(拉);支持定时和实时策略,支持超时控制管理等功能,数据交换平台必须有会话策略、会话控制和管理功能。

数据管理:为了数据能按标准进行交换,能按照部署的路由规则进行交换,必须有数据路由、数据模板管理、数据解析、数据转换等功能。

系统管理功能:同时数据交换平台还应该提供服务管理功能,包括运行管理,部署管理,服务管理,系统日志等功能为了和安全平台结合,还必须有与安全平台的接口设计功能。

1.2 设计原则1.2.1 安全高效的数据交换XMA整合协同平台底层采用消息中间件技术,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在应用层基于服务,实现数据交换,必须支持数据采集、数据汇总、数据分发、数据更新通知、数据转发、数据转换。

支持实时、定时、按需的数据交换方式。

支持多种数据源,提供身份验证、用户授权、传输加密、数据完整性、数据可信性、数据有效性的支持。

支持数据分段传输、数据压缩/解压缩、数据缓存等。

1.2.1.1 规范的数据共享访问共享数据是一个公共的资源,可以供多个业务系统同时使用。

对公共数据的访问必须经过用户的验证授权访问。

此外,还需要从数据中心运作的流程、规程制度等方面确保共享数据不被用于非法途径。

1.2.1.1.1 安全可靠性由于各个业务部门间交换的数据文件含许多敏感信息,所以对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就十分严格。

XMA整合协同平台必须提供安全机制保证数据交换信息的完整性、数据交换信息的机密性。

XMA整合协同平台必须能有效的与安全认证平台结合。

通过安全认证平台和XMA整合协同平台,能够保护交换信息内容免遭拦截或非法修改。

1.2.1.1.2 高可用性随着项目工程的推进,需要数据交换的部门会越来越多,XMA整合协同平台需要对负载平衡的支持,在分布式的体系结构上可以添加主机的方式提高整体计算能力,进行面向服务的适应性负载平衡。

1.2.1.1.3 可维护性XMA整合协同平台具有日志监控功能,通过数据服务日志可以记录、跟踪数据交换的细节。

日志可以用于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亦可以用于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审计、故障处理、系统开发调试、交易跟踪。

对数据服务进行监控管理,用户权限管理,运行日志查看,性能统计。

1.3 信息共享功能1.3.1.1.1 数据汇总支持各个分支数据源汇总数据到数据中心。

采集公共数据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汇总的过程,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将各业务部门的公共数据采集回来,汇集到数据中心的缓存数据库。

经过数据管理系统的比对、校验、转换得到一致的数据。

1.3.1.1.2 数据分发数据分发是从数据中心的角度,主动向各数据使用方提供数据的过程。

通过公开数据服务,依照数据使用权限的规则,从数据中心把数据分发到各个数据使用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信息联动。

1.3.1.1.3 数据存取访问XMA整合协同平台提供实时按需的数据存取访问服务,通过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以XML作为标准数据格式,通过标准的Web服务对各种技术平台提供访问支持。

1.3.1.1.4 数据转换数据交换服务可以把某个数据库的数据转换成标准XML数据集。

通过数据转换模块,实现对各种异构数据转换到统一标准规范、具有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公共数据。

1.3.1.1.5 任务定制数据接口系统应该允许用户自己配置和管理相关的服务,如:数据提取服务、数据发送服务、数据接收服务、数据存储服务等。

1.3.1.1.6 支持用户自定义接口数据接口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提供一些可扩充的接口以及二次开发接口,支持用户基于这些接口来定义自己的特色服务。

1.3.1.1.7 支持监控管理对数据服务进行监控管理,用户权限管理,运行日志查看,性能统计。

通过数据服务日志可以记录、跟踪数据交换的细节。

对数据交换节点进行管理,提供安全策略指南、服务器安全管理配置。

1.3.1.2信息交换方式XMA整合协同平台可以支持不同方式的机构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协同,主要包括:基于Web Services服务的方式用于外部机构与中心平台间的实时交换;基于数据库接口的方式用于内部系统间实时或非实时交换;基于文件交换的方式用于外部或内部系统间非实时批量交换。

1.4 基于Web Services服务的方式基于WebServices服务的数据交换方式主要用于外部机构部门与数据中心间实时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应用。

基于WebServices技术的应用集成通过主流的WebServices协议如SOAP、XMLRPC等协议的无缝集成,支持这些应用系统的接口,提供基于WebServices 的应用系统整合适配器,并提供快速整合WebServices应用的工具和接口API。

数据提供方定义公开数据服务,以服务的形式封装数据交换的内容和协议。

数据使用方调用数据提供方的公开数据服务以获取所需的数据,并且按照一定的数据转换和数据更新规则,把数据更新到本地数据源。

通过本地数据服务和公开数据服务的交互实现数据提供方和数据使用方之间的数据交换。

1.4.1.1.1 基于数据库接口的方式基于数据库接口交换的方式主要用于内部系统间的实时或非实时数据交换方式。

交换的双方通过定义发送和接收任务来进行数据库接口的交换。

根据交换的数据格式的不同,这种数据交换方式又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数据落地的数据共享,一种是数据不落地的数据交换。

基于标准XML元数据和数据字典的数据交换由XMA整合协同平台自动从前置机交换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按照定义好的模板打包生成标准的XML数据包,由定制好的发送路由发送给接收方。

接收方接收到XML数据包后自动进行解包处理,并将数据存储到接收方的前置机交换数据库中。

1.4.1.1.2 基于文件交换的方式基于文件交换的方式主要用于外部或内部的非实时批量数据交换方式。

交换的双方通过定义发送和接收任务来进行数据文件的交换。

根据交换的数据文件的不同,这种数据交换方式又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标准XML 文件的数据交换,一种是基于其他文件格式的数据交换。

基于标准XML文件的数据交换由XMA整合协同平台自动从前置机交换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按照定义好的模板打包生成标准的XML文件,由定制好的发送任务发送给接收方。

接收方接收到XML文件后自动进行解包处理,并将数据存储到接收方的前置机交换数据库中。

基于其他文件格式的数据交换由业务系统将需要交换的数据文件放置到前置机上的规定路径下,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发送到目的地交由接收部门自行处理。

第二章平台接口设计制定的接口规范内容为整合协同平台和各接入部门之间,系统互联所涉及的数据交换接口。

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换通过计算机系统互联网络来完成。

2.1 数据接口“信息平台”与接入部门信息系统之间通信的通用接口模型如图所示。

运输层以下层次的通信协议选用合适的标准协议,运输层和网络层建议选用统一的TCP/IP协议,便于各节点之间组网传输,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可根据实际通信条件情况灵活选用,如ADSL、E1。

“中心平台”与接入部门之间通信的通用接口模型在整合协同平台,按照对信息的各种需求,维护一个用于数据共享的标准数据注册中心,采用标准化数据的方式向各接入系统及各应用系统提供共享的信息;各接入系统在整合协同平台处对应维护一张数据字典,用于完成非标数据和标准数据的翻译,从而向共享的标准数据库提供标准化的数据信息;对于单一功能领域的特殊数据信息,系统提供在各子系统之间直接进行交换的途径,满足特定功能的应用需求;系统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维护和管理机构,分别对系统的数据字典、标准共享数据库进行增添、更新等维护管理,以满足新的接入系统接入和系统发展的需求。

2.1.1.1.1 数据传输在数据传输中,由于系统数据的异构特性,在数据发送接口和接收接口需要对数据格式按照数据字典的要求进行转换,统一于标准的数据格式满足应用的要求。

2.1.1.1.2 接口扩展数据接口的分层次、模块化、规范化设计,将有利于系统的扩展性,对扩展性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层协议的分层设计,各层功能明确,层之间可通过规范化的接口进行调用和传递信息。

各层功能可独立实现,灵活性好,比如可通过购置商品化软件来实现通信子层;某一层协议的功能扩展或变化时,将不影响另一层协议的功能。

采用数据登记标准的、基于XML格式的数据接口方案设计,灵活性比较好,系统扩展方便,适合接入系统的增加或接入信息内容的扩展,有利于满足新的系统接入和系统发展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