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细胞转运途径细胞旁转运途径

合集下载

中医大考试《生理学》复习题

中医大考试《生理学》复习题

1.关于反射,以下哪项是错误的B.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E.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反响答案:B2.以下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响调节的是答案:D答案:E4.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可将A.2个Na<sup>+</sup>移入膜内B.2个K<sup>+</sup>移出膜外C.2个Na<sup>+</sup>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sup>+</sup>移入膜内D.3个Na<sup>+</sup>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sup>+</sup>移入膜内E.2个Na<sup>+</sup>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sup>+</sup>移入膜内答案:DA.腺苷酸环化酶(AC)B.磷脂酶C(PLC)C.磷脂酶A<sub>2</sub>(PLA<sub>2</sub>)D.鸟苷酸环化酶(GC)E.cGMP磷酸二酯酶〔PDE〕答案:AA.蛋白激酶A(PKA)B.蛋白激酶C(PKC)C.蛋白激酶G(PKG)E.一氧化氮合酶(NOS)答案:CA.引起膜的K<sup>+</sup>通道开放的临界膜电位B.引起膜的K<sup>+</sup>通道关闭的临界膜电位C.引起膜的Na<sup>+</sup>通道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D.引起膜的Na<sup>+</sup>通道关闭的临界膜电位答案:C答案:BA.Na<sup>+</sup>平衡电位B.K<sup>+</sup>平衡电位C.Cl<sup>-</sup>平衡电位D.Ca<sup>2+</sup>平衡电位E.Mg<sup>2+</sup>平衡电位答案:A答案:BA.“全或无〞现象答案:E12.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N<sub>2</sub>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导致A.Na<sup>+</sup>通透性<K<sup>+</sup>通透性,发生去极化B.Na<sup>+</sup>通透性>K<sup>+</sup>通透性,发生去极化C.仅对K<sup>+</sup>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D.仅对Na<sup>+</sup>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E.对Ca<sup>2+</sup>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答案:B—收缩偶联的关键部位是答案:E14.N<sub>2</sub>型ACh受体化学门控通道主要分布在答案:C15.肌丝滑行时,与横桥结合的是答案:A答案:E17.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由接头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是E.γ-氨基丁酸答案:C18.平滑肌细胞收缩机制中作为Ca<sup>2+</sup>受体的是答案:EC.Ca<sup>2+</sup>与肌钙蛋白结合,调节肌肉收缩答案:D20.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将发生答案:C答案:D22.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答案:D答案:CA.2~3L/minB.5~6L/minC.10~15L/minD.20~25L/minE.30~35L/min答案:B答案:E答案:E答案:AB.左、右束支答案:E答案:B答案:AⅡ答案:D32.以下物质中,哪一种升压作用最强答案:B答案:C答案:B答案:A答案:DE.O<sub>2</sub>贮备答案:B答案:B39.肺心病患者有CO<sub>2</sub>潴留,假设吸入纯氧可致呼吸暂停,这是由于此时患者呼吸中枢的兴奋维持主要依靠A.CO<sub>2</sub>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B.CO<sub>2</su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C.缺O<sub>2</su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D.缺O<sub>2</sub>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E.缺O<sub>2</sub>直接刺激呼吸中枢答案:D答案:C答案:A答案:D答案:B答案:E答案:B答案:E47.关于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越靠近内髓部,渗透压越低B.髓襻越短,浓缩力越强C.肾皮质越厚,浓缩力越强D.越靠近肾乳头,渗透压越高E.髓襻细降支越靠近肾乳头Na<sup>+</sup>浓度越低答案:D48.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原因是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减少D.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E.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大答案:A49.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时,哪项不正确答案:D答案:B答案:B答案:E答案:BA.100~1000HzB.1000~3000HzC.2000~3000HzD.2500~3500HzE.3000~5000Hz答案:B答案:E答案:E57.一般认为即可作为突触前抑制,也可作为突触后抑制的递质是D.γ-氨基丁酸答案:D答案:DB.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答案:B答案:C答案:C答案:D答案:C答案:A答案:E答案:C答案:C68.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答案:E69. 慢波睡眠时,哪个激素的分泌增加答案:B答案:BA.Ca<sup>2+</sup>D.IP<sub>3</sub>答案:E答案:A答案:D答案:CC.T<sub>3</sub>D.T<sub>3</sub>与T<sub>4</sub> 答案:A答案:C77.关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正确的选项是答案:A78.关于应激反响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缺氧、创伤、精神紧张等有害刺激时出现D.血中ACTH、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为主E.血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为主答案:E答案:A答案:B9.P<sub>50</sub>17.突触1.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内液而言。

泌尿系统图文图解

泌尿系统图文图解
② 血管紧张素Ⅱ ③ 血管升压素 ④ 内皮素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四肾血流量的调节 3、体液调节舒张 ① NO
② 前列腺素:PGI2、PGE2 ③ 缓激肽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研究肾功能的一些实验技术 微穿刺 微灌流
细胞内微电极记录 膜片钳技术 分子生物技术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微穿刺实验证明
男性:375mg/min 女性:300mg/min
葡萄糖的重吸收
6、其他物质的重吸收
氨基酸;Na+同向转运体 HPO42-;SO42- ; Na+同向转运体
微量蛋白质;吞饮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1、H+分泌:主要在近端小管
Na+-H+交换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1、H+的分泌
远端小管、集合管的闰细胞: 主动分泌H+
代谢性碱中毒:减少
⑤VitD3:促进远端小管对Ca2+和磷的重吸收
葡萄糖的重吸收
5、葡萄糖的重吸收
①部位:
仅限于近端小管
②机制:
继发性主动转运
葡萄糖的重吸收
肾小管葡萄糖吸收机制
X
葡萄糖转运体2
葡萄糖的重吸收
③ 肾糖阈:
180mg/100ml
9-10mmol/L
④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300mg/100ml
肾的血液供应
肾的血液供应
腹主动脉 肾静脉
肾的血液供应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一血流量大主要分布在皮质 1200ml/min两肾安静
94%——肾皮质层 5%——外髓 1%——内髓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高利于滤过

吸入药物经肺吸收过程研究进展

吸入药物经肺吸收过程研究进展

山㊀东㊀化㊀工㊀㊀收稿日期:2021-01-30㊀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81473272,81503148,8200387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2632018PT02,2632020ZD01);中国药科大学 双一流 创新团队项目资助(CPU2018GY29,CPU2018GF11);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BK20190557)㊀㊀作者简介:宁晨(1996 ),河南开封人,中国药科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药物代谢动力学;通信作者:陈西敬(1963 ),河南平顶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药物代谢动力学㊂吸入药物经肺吸收过程研究进展宁晨,苏圣迪,李宁,张永杰,陈西敬(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室,江苏南京㊀211198)摘要:随着吸入给药药物不断发展,药物经肺吸收过程的研究在肺部给药药物开发过程中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㊂本文综述目前关于药物经肺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可以为肺部给药药物开发的过程提供参考㊂关键词:吸入药物;吸收;药代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965.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21X(2021)09-0054-03ResearchProgressontheAbsorptionProcessofInhaledDrugsThroughLungNingChen,SuShengdi,LiNing,ZhangYongjie,ChenXijing(ClinicalPharmacokineticsLaboratory,SchoolofBasicMedicineandClinicalPharmacy,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Nanjing㊀211198,China)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drugsdeliveredbyinhalation,thestudyofdrugabsorptionprocessinthelunghasbecomemoreandmoreimportantintheprocessofdrugdevelopmentforpulmonarydrugdelivery.Thisreviewsaimedtothecurrentresearchmethodsandinfluencingfactorsonthedrugabsorptionprocess.Wehopeitwillprovideaguidancefortheprocessofdrugdevelopmentforpulmonarydrugdelivery.Keywords:inhalationdrug;absorption;pharmacokinetics㊀㊀吸入药物是指通过特定的给药装置,将药物以雾化形式通过呼吸道递送到肺部后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类药物㊂近年来,肺部吸入给药作为一种较传统给药方式具有多方面优越性的给药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㊂肺部给药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哮喘㊁慢性阻塞性肺病㊁肺纤维化㊁肺部感染等[1]㊂而通过肺部作为吸收部位使药物避免肝肠首过,发挥全身作用的药物如吸入式人胰岛素,近年来也有了巨大的突破[2-3]㊂随着需要通过吸入方式给药的的药物种类不断扩展,更好地了解肺部吸收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避免药物吸入后无法成功与药物靶标接触,以及确定药物在肺部蓄积或全身暴露不足或过度暴露的可能性㊂肺部吸入药物的吸收过程研究正成为吸入药物临床前研究的重要一环㊂由于肺具有表面积巨大,肺泡壁薄,血流量高等独特的生理性质,进入肺部的药物易快速吸收继而从肺部消除,随动脉血流分布到全身,对于在肺局部发挥药效和全身作用的药物提出了不同的挑战[3]㊂对于局部作用的吸入制剂来说,药物快速的起效时间,稳定的药物释放速率,较高的气道选择性,较快的全身清除速率是十分重要的[4]㊂而对于吸入给药起全身作用的药物来说,需要在避免肺部过度暴露的同时克服肺部防御,保证足够的全身暴露水平,才能保证靶部位有效的药物浓度[5]㊂本文综述近年来肺吸入药物在肺内吸收过程的评价手段,包括通过动物在体方法,离体器官-组织法和体外细胞模型法,并对目前对于肺吸入药物分子性质,药物剂型,肺部转运体等影响肺部药物吸收过程的因素的认识进行了讨论㊂1㊀肺内吸收研究方法1.1㊀动物体内方法对肺部吸入药物的吸收的全面表征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涉及药物沉积与溶解,纤毛清除,巨噬细胞吞噬与跨膜转运等[6]㊂由于肺部的复杂组织结构与生理状态难以在体外模拟,因此体内全动物模型仍然是吸入药物开发的关键㊂常用的吸入实验动物包括大鼠㊁小鼠㊁豚鼠㊁犬㊁猪㊁兔等[7]㊂对于口服给药的药物,通过采集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外周循环血即可对胃肠道吸收进行评价㊂而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吸入剂仍是沉积在肺部发挥局部药效的药物,血浆药物浓度难以准确表征肺部药物量,因此在动物水平研究中,常添加使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法与组织分布实验分别对上皮衬里液及肺组织中浓度进行测定[8]㊂由于支气管肺泡灌洗法会加入难以确定的容量误差,上皮衬里液中药物浓度可通过采用尿素,肌酐或白蛋白等内源物质进行校正[9]㊂为了考察肺内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可同时采集动脉与静脉侧血液,直接通过测定血液通过肺组织前后的药物净增加量来研究肺吸收过程[10]㊂Janet等人采用大鼠左肺灌洗后,将灌洗液药物浓度以肺叶重量进行归一化,对多种蛋白药物入肺后未吸收部分药物进行测定,并比较了衬里液中与肺组织中药物相较于循环血清中药物含量比例,对药物入肺及入血过程进行了完整表征[11]㊂1.2㊀离体器官-组织法离体通气灌注肺模型(IPL)提供了一种离体情况下模拟肺呼吸与血液循环过程的方法㊂通过多次取样灌注缓冲液,可对吸入药物的吸收动力学进行描述㊂离体组织-器官法独特的优势在于可控且易于取样的药物池,可以较好的评估药物在肺内的溶解和释放过程,同时保留了药物在组织中的的扩散行为及转运体活性[12]㊂但较短的活性持续时间与不可避免的生理状况改变,仍限制此模型使用㊂此外,由于实验室间所采用模型构建方式及雾化方式不同,离体器官模型所得到的吸收速率会在相当程度上受实验操作的影响[13]㊂Cynthia等人采用了一种更简单的大鼠IPL来测量肺部的药物渗透性,即用药物溶液直接给药来替代雾化过程,用以专门以获取吸收性药物转运数据[14]㊂㊃45㊃SHANDONGCHEMICALINDUSTR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50卷㊀第9期1.3㊀细胞模型细胞模型对于研究药物渗透过程及其机制具有许多优势,如高通量㊁操作性好㊁无伦理问题等㊂商品化的Calu-3,16HBE14o-,NHBE,BEAS-2B细胞等永生化的呼吸道及肺泡上皮细胞模型为评价肺吸收渗透性提供了便利[15]㊂但常用的永生肺细胞系与正常生理状态差异较大,其中对于转运体的表达和功能一直存在争议[15]㊂原代肺泡上皮细胞模型可一定程度弥补这一缺点,但也存在着获取困难,操作复杂,实验室间差异等问题[16]㊂采用气液界面培养的极化的单层细胞模型可用于模拟体内气血屏障,所形成的紧密单层细胞存在与体内近似的细胞形态[17]㊂但与评价胃肠道渗透性中以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为标准不同,肺部药物渗透性研究的细胞模型的选择尚无共识㊂而这些细胞系间的差异,如来源部位,是否为癌细胞系等,均会对吸收过程产生影响㊂Cynthia及其同事采用Calu-3,16HBE14o-和NHEB三种单层细胞模型对7中化合物的渗透性进行评价,发现与Calu-3细胞相比,在16HBE14o-和NHBE中获得了更高的表观通透性系数[14]㊂2㊀影响药物经肺吸收的因素2.1㊀药物分子性质药物跨膜转运的速率与药物分子自身的性质息息相关,对于口服药物,目前公认的根据药物溶解性与肠道渗透性进行分类的BSC(BiopharmaceuticsClassificationSystem)分类模型是预测药物吸收最常见,最简单的指导原则[18]㊂对于固定的给药剂量,药物的溶解度㊁渗透性和制剂这三个因素决定着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速度与程度㊂虽然目前尚未对肺吸入药物建立起公认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但对于将BSC分类扩展到肺部给药药物的研究正在不断进行[19-20]㊂药物通过气道上皮的吸收途径包括被动和主动转运机制,包括细胞旁和跨细胞转运,孔道形成,囊泡转运以及淋巴排泄[21]㊂因此药物从肺部的吸收与它们的分子量,解离度,油水分配系数,极性表面积等理化性质有关,并且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与组织结合率等都存在联系[22-24]㊂亲脂性小分子化合物一般被认为是通过跨膜扩散吸收的,而亲水性小分子通过细胞旁途径㊂由于与孔内衬的蛋白质和脂质的相互作用较少,离子化程度较低的水溶性小分子一般吸收得更快[25]㊂大分子药物的跨肺上皮吸收被认为由细胞旁途径或者胞吞两种方式介导[26]㊂据报道,在1 500kDa的范围内,吸收率和分子量大致为负相关关系[26]㊂然而,在一项对多种蛋白药物吸入速率的研究中并未发现分子量与吸收率之间存在联系[11]㊂2.2㊀药物制剂吸入药物沉积后,溶解㊁纤毛清除和巨噬细胞摄取三种主要的清除机制相互竞争,通过影响药物吸收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的程度与持续时间[27]㊂药物分子被吸收入血之前,大多首先要通过从制剂中释放溶解的过程㊂药物分子溶解度与渗透性通常难以改变,为了提高肺吸收速率的可控性,保证吸入治疗的安全有效,提高有效作用时间,通常会对药物进行制剂开发[28]㊂因此制剂驱动的药代动力学和分子固有的药代动力学一样值得关注㊂赋形剂,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药物晶体水平各种新型载体系统等都会影响药物分子进入肺后的吸收过程[29-32]㊂无定形或多晶型制剂通常会有更高的溶解度和更快的溶解速率[33]㊂表面活性剂可增加亲脂性小的药物分子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34]㊂Masateru等以花生四烯酸与牛磺酸作为吸收促进剂,显著提高了干扰素-α和异硫氰酸荧光素4000的系统暴露[35]㊂2.3㊀转运体由于肺部的吸收面积大,血流量高和气血屏障薄,转运体对肺部药物分布的影响并不像胃肠道转运体一样受到重视[36]㊂但随着吸入药物的不断发展,学界和工业界对肺部药物转运蛋白的兴趣不断增加㊂药物进入肺组织的方式分为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被动扩散能力较低的亲水性或大分子药物的吸收过程更依赖于转运体的介导㊂肺部转运体可能影响药物从黏液层到肺组织的吸收,由肺组织向循环系统的分布以及药物在肺内停留的时间㊂ATSUSHI等人对原代培养的气管,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进行了直接定量分析,全面确定了人肺组织中药物转运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37]㊂人肺组织中有机阳离子/肉碱转运蛋白1(OCTN1)蛋白表达最高,其次是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㊂由于目前大多数对肺转运体研究是在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模型中进行的,药物转运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功能可能与人体内不同,可能会为临床应用带来阻碍[36-37]㊂3㊀结论与展望随着吸入药物种类和数量的不断扩展,越来多新型的药物经肺吸收的评价手段也正在不断进步,以帮助高质量开发肺部吸入药物㊂目前而言,吸入产品的测试重点仍在在于肺内剂量和区域沉积这些被认为是吸入产品功效,安全性和质量的最相关预测因子[27]㊂尽管吸入药物颗粒的上皮前过程在确定吸入疗法的治疗效果中至关重要,但对肺部吸收过程,包括溶解和释放,克服组织和细胞屏障的研究也同样重要[38]㊂目前,部分肺吸入制剂开发的研究中往往未涉及肺部吸收过程评价或评价方式单一,而肺部给药的独特性使得其药动学评价往往无法使用传统的药动学研究方式,应根据制剂的药效及特点运用体外,离体和体内肺吸收等多种吸收动力学评价手段从而为吸入药物开发提供足够的理论,为药物开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更多保证㊂参考文献[1]GRONEBERGDA,WITTC,WAGNERU,etal.Fundamentalsofpulmonarydrugdelivery[J].RespiratoryMedicine,2003,97(4):382-387.[2]KLONOFFDC.Afrezzainhaledinsulin:Thefastest-actingFDA-approvedinsulinonthemarkethasfavorableproperties[J].JournalofDiabetesScience&Technology,2014,8(6):1071-1073.[3]PATTONJS,BYRONPR.Inhalingmedicines:deliveringdrugstothebodythroughthelungs[J].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2007,6(1):67-74.[4]MARKUSBJ,CHARLOTTEK,ASHISHS.Inhaledtherapyinrespiratorydisease:Thecomplexinterplayofpulmonarykineticprocesses[J].CanadianRespiratoryJournal,2018,2018:2732017.[5]KUZMOVA,MINKOT.Nanotechnologyapproachesforinhalationtreatmentoflungdiseases[J].JournalofControlledRelease,2015,219:500-518.[6]LABIRISNR,DOLOVICHMB.Pulmonarydrugdelivery.PartI:Physiologicalfactorsaffectingtherapeuticeffectivenessofaerosolizedmedications[J].BritishJournalofClinicalPharmacology,2003,56(6):588-599.[7]TANNERL,SINGLEAB.Animalmodelsreflecting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ndrelatedrespiratorydisorders:translatingpre-clinicaldataintoclinicalrelevance[J].JournalofInnateImmunity,2020,12(3):203-225.[8]KONDURUN,KELLERJ,MA-HOCKL,etal.Biokineticsandeffectsofbariumsulfatenanoparticles[J].ParticleandFibreToxicology,2014,11(55):55-57.[9]RENNARDSI,BASSETG,LECOSSIERD,etal.Estimationofvolumeofepithelialliningfluidrecoveredbylavageusingureaasmarkerofdilution[J].JournalofAppliedPhysiology,1986,60(2):532-538.[10]RABINOWITZJD,LLOYDPM,MUNZARP,etal.Ultra-fast㊃55㊃宁晨,等:吸入药物经肺吸收过程研究进展山㊀东㊀化㊀工absorptionofamorphouspuredrugaerosolsviadeeplunginhalation[J].Journa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2006,95(11):2438-2451.[11]JANETC,CARVAJALI,DAVIDSONT,etal.Bioavailabilityofproteintherapeuticsinratsfollowinginhalationexposure:Relevanceto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calculations[J].RegulatoryToxicology&Pharmacology,2018,100:35-44.[12]TRONDEA,BOSQUILLONC,FORBESB.Theisolatedperfusedlungfordrugabsorptionstudies[M]//EhrhardtC,KimKJ.Drugabsorptionstudies:Insitu,invitroandinsilicomodels.Boston:Springer,2018:135-163.[13]SAKAGAMIM.Invitro,exvivoandinvivomethodsoflungabsorptionforinhaleddrugs[J].AdvancedDrugDeliveryReviews,2020,161/162:63-74.[14]BOSQUILLONC,MADLOVAM,PATELN,etal.Acomparisonofdrugtransportinpulmonaryabsorptionmodels:isolatedperfusedratlungs,respiratoryepithelialcelllinesandprimarycellculture[J].PharmaceuticalResearch,2017,34(1):2532-2540.[15]HUTTERV,HILGENDORFC,COOPERA,etal.EvaluationoflayersoftheratairwayepithelialcelllineRL-65forpermeabilityscreeningofinhaleddrugcandidates[J].EuropeanJourna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2,47(2):481-489.[16]HIEMSTRAPS,GROOTAERSG,VANDERDOESAM,etal.Humanlungepithelialcellculturesforanalysisofinhaledtoxicants:Lessonslearnedandfuturedirections[J].ToxicologyinVitro,2018,47:137-146.[17]KUEHNA,KLETTINGS,CARVALHO-WODARZCDS,etal.Humanalveolarepithelialcellsexpressingtightjunctionstomodeltheair-bloodbarrier[J].ALTEX,2016,33(3):251-260.[18]AMIDONGL,LENNERNÄSHL,SHAHVP,etal.Atheoreticalbasisforabiopharmaceuticdrugclassification:Thecorrelationofinvitrodrugproductdissolutionandinvivobioavailability[J].PharmaceuticalResearch,1995,12(3):413-420.[19]EIXARCHH,HALTNER-UKOMADUE,BEISSWENGERC,etal.Drugdeliverytothelung:Permeabilityandphysic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drugsasthebasisforapulmonarybiopharmaceuticalclassificationsystem(pBCS)[J].JournalofEpithelialBiology&Pharmacology,2010,3:1-14.[20]HASTEDTJE,BÄCKMANP,CLARKAR,etal.Erratumto:ScopeandrelevanceofapulmonarybiopharmaceuticalclassificationsystemAAPS/FDA/USPWorkshopMarch16-17th,2015inBaltimore,MD[J].AAPSOpen,2016,2:4.[21]CRYANSA,SIVADASN,GARCIA-CONTRERASL.Invivoanimalmodelsfordrugdeliveryacrossthelungmucosalbarrier[J].AdvancedDrugDeliveryReviews,2007,59(11):1133-1151.[22]TAYLORG.Theabsorptionandmetabolismofxenobioticsinthelung[J].AdvancedDrugDeliveryReviews,1990,5(1/2):37-61.[23]TRONDEA,NORDÉNB,JEPPSSONAB,etal.Drugabsorptionfromtheisolatedperfusedratlung-correlationswithdrug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epithelialpermeability[J].JournalofDrugTargeting,2003,11(1):61-74.[24]TRONDEA.PulmonaryDrugAbsorption:Invitroandinvivoinvestigationsofdrugabsorptionacrossthelungbarrieranditsrelationtodrug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M].ActaUniversitatisUpsaliensis,2002.[25]PATTONJS,FISHBURNCS,WEERSJG.Thelungsasaportalofentryforsystemicdrugdelivery[J].ProceedingsoftheAmericanThoracicSociety,2004,1(4):338-344.[26]PATTONJS.Mechanismsofmacromoleculeabsorptionbythelungs[J].AdvDrugDelivRev,1996,19(1):3-36.[27]FORBESB,RICHERNH,BUTTINIF.Dissolution:Acritical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ofinhaledproducts?[M]//NokhodchiA,MartinGP.PulmonaryDrugDelivery:AdvancesandChallenges.Chichester:JohnWiley&Sons,Ltd.,2015:223-240.[28]GESSLERT,SEEGERW,SCHMEHLT.Inhaledprostanoidsinthetherapyofpulmonaryhypertension[J].JournalofAerosolMedicineandPulmonaryDrugDelivery,2008,21(1):1-12.[29]PILCERG,AMIGHIK.Formulationstrategyanduseofexcipientsinpulmonarydrugdelive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armaceutics,2010,392(1/2):1-19.[30]XIANMZ,MARTINGP,MARRIOTTC,etal.Thecontrolleddeliveryofdrugstothelu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armaceutics,1995,124(2):149-164.[31]ZHANGJ,LVH,JIANGK,etal.Enhancedbioavailabilityafteroralandpulmonaryadministrationofbaicaleinnanocrystal[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armaceutics,2011,420(1):180-188.[32]ABDELAZIZHM,GABERM,ABD-ELWAKILMM,etal.Inhalableparticulatedrugdeliverysystemsforlungcancertherapy:Nanoparticles,microparticles,nanocompositesandnanoaggregates[J].JournalofControlledRelease,2018,269:374-392.[33]DURETC,WAUTHOZN,SEBTIT,etal.Soliddispersionsofitraconazoleforinhalationwithenhanceddissolution,solubilityanddispersionpropert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armaceutics,2012,428(1/2):103-113.[34]WIEDMANNTS,BHATIAR,WATTENBERGLW.Drugsolubilizationinlungsurfactant[J].JournalofControlledRelease,2000,65(1):43-47.[35]MIYAKEM,MINAMIT,YAMAZAKIH,etal.Arachidonicacidwithtaurineenhancespulmonaryabsorptionofmacromoleculeswithoutanyserioushistopathologicaldamages[J].EuropeanJournalofPharmaceuticsandBiopharmaceutics,2017,114:22-28.[36]BOSQUILLONC.Drugtransportersinthelung-dotheyplayaroleinthebiopharmaceuticsofinhaleddrugs?[J].Journa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0,99(5):2240-2255.[37]SAKAMOTOA,MATSUMARUT,YAMAMURAN,etal.Quantitativeexpressionofhumandrugtransporterproteinsinlungtissues:Analysisofregional,gender,andinterindividualdifferencesby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J].Journa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3,102(9):3395-3406.[38]UNGAROF,ANGELOID,MIROA,etal.EngineeredPLGAnano-andmicro-carriersforpulmonarydelivery:Challengesandpromises[J].JournalofPharmacy&Pharmacology,2012,64(9):1217-1235.(本文文献格式:宁晨,苏圣迪,李宁,等.吸入药物经肺吸收过程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21,50(9):54-56.)㊃65㊃SHANDONGCHEMICALINDUSTR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50卷。

生理课件肾脏

生理课件肾脏

入球小动脉血管壁受到牵张刺激
收缩 血管平滑肌 舒张
血管口径
血流阻力
血流量
肾血流量相对恒定
动脉血压 < 80 mmHg 平滑肌已达舒张极限 动脉血压 > 180 mmHg 平滑肌已达收缩极限
动脉血压在80 mmHg 以下,180 mmHg以上 肾血流量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变化
2. 神经和体液调节
•面积
1.5m2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 塞→滤过面积↓→GFR↓→尿量↓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重吸收:指管壁细胞将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的水和溶质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1、重吸收的意义(原尿180L,终尿1.5L) 2、重吸收的部位(主要在近端小管) 3、重吸收的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4、重吸收的途径(跨细胞转运、细胞旁转运)
窗孔
滤液 (原尿)
裂孔
毛细血管基膜 内皮细胞
肾小囊脏层 上皮细胞
2.滤过膜的通透性
(1)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结构的 孔裂构成。
<2nm能自由通过
Ⅰ半径 2~4.2nm能部分通过
>4.2nm完全不能通过 (白蛋白)
Ⅱ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
如 :Hb 的 分 子 量 为 64000 本 可 通 过 , 但 在 血 浆中与球蛋白结合成复合 物时则不能通过,∴正常无Hb尿;但当大量溶血时,游 离的Hb↑→ Hb尿。
特点 ①球-管平衡 ②不受调节
升支对水不通透
远曲管 10% 被动(水通道) 集合管 9.3%
①远曲管初段水不 通透
②受ADH调节
近端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 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生理学》习题集

《生理学》习题集

《生理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2019年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考试大纲1.机体的内环境(1)体液(2)内环境及其稳态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2)反馈:负反馈和正反馈一、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2.兴奋性:3.刺激:4.反应:5.兴奋:6.抑制:7.阈值:8.内环境:9.稳态:10.反射:11.负反馈:12.正反馈:二、填空题1.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_____ ________的一门科学。

可从____ _ ____、_______ ____和_____ _____三个水平进行研究。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和。

3.刺激按性质不同可分为、、、。

4.刺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和。

5.反应的两种表现形式是和。

6.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兴奋性的高低与的大小成关系。

7.一般情况下,一次刺激和刺激均能引起细胞兴奋。

8.可兴奋组织一般是指人体内的_________、_____ __和_________。

9.正常成年人的体液约占体重的___ ___,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__ _ _,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___ _。

10.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_ __ ______和化学成分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维持稳态的调节过程一般属于____ ____调节。

11.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和。

1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其结构基础是,它包括、、、和 5个组成部分。

13.激素、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和细胞的代谢产物对细胞、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调节称为___ _______。

14.反馈是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根据反馈信息的作用效果可分为_____ ____和____ __ ___。

15.人体在进行功能活动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引起某项生理过程逐渐加强直至完成,此称为____ ___。

三、判断题()1.组织产生兴奋所需的阈值愈高,该组织的兴奋性愈低。

()2.维持稳态的调节一般属于正反馈。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问答题)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问答题)

20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

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203.简述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

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可因部位不同而不同:(1)近端小管前半段Na+的重吸收是①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相耦联;②与H+的分泌相耦联。

由Na+主动吸收建立起电化学梯度,小管液中Na+与葡萄糖、氨基酸等经同向转运体耦联转运进入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或由管腔膜上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

(2)近端小管后半段Na+的重吸收通过①跨上皮细胞途径:过程同前半段,经Na+-H+交换转运入细胞;②细胞旁路:由于近端小管HCO3﹣和水的重吸收多于Cl﹣的重吸收,使后半段小管液中Cl﹣高于管周组织间液,Cl﹣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被重吸收回血。

由此造成电位梯度,Na+便顺电位差而被动重吸收。

204.试述肾小管泌H +的意义肾小管分泌H +的意义:(1)促进NaHCO3的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1个H+,就可使1个HCO3-和1个Na+重吸收回血,Na+和HCO3-再组成的NaHCO3是体内重要的碱储。

(2)促进NH3的分泌分泌的H+可降低小管液的pH值,使NH3容易向小管液中扩散。

分泌的NH3与H+结合生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如NaCl)的负离子结合为铵盐随尿排出。

强酸盐的正离子(如Na+)则与H+交换后和细胞内的HCO3-一起被转运回血。

因此,H+的分泌具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

第八章 肾脏生理

第八章 肾脏生理

尿量增加(渗透性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各种物质转运
重吸收物
1)NaCl 2)水
随Na+被动重吸收
①Na+-H+交换 ②泌氢 ③HCO3- 重吸收 ④以CO2方式入胞 ⑤HCO3-优先Cl主动转运 葡萄糖/Na+同向转运体
机制
部位
近端小管占67%,不受ADH调节。 远端小管占20%~30%,受ADH调节
(2)神经、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升压素 血管紧张素 肾血管 收 舒 缩 张 前列腺素 NO Ach 心房钠尿肽
肾血流量 减少 增加
意义:紧急状态下体内血液重新分布, 保证心、脑重要脏器血液供应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水和小分子 溶质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内的过程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 重 吸 收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的特点、方式 小管液中的物质经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转 运重返血液的过程称重吸收

重吸收特点:有选择性;有限度 重吸收的部位:主要在近端小管 被动转运(渗透,扩散) 重吸收方式: 原发性 主动转运 (离子泵) 继发性
6)其他
常用利尿药的分类、作用部位及机制
分 类 药 物 主要作用部位 机 制
高效利尿药
排K+利尿药
呋噻咪
布美他尼
髓袢升枝粗段 皮质和髓质部
中效利尿药
排K+利尿药
依他尼酸 噻嗪类 氯塞酮 乙酰唑胺 螺内酯
抑制Na+-2Cl--K+ 同向 转 运 系 统 , 抑 制 Na+ 、 Cl- 的重吸收 同高效利尿药
远曲小管-集合管-泌氨

人体的钙吸收与钙营养状况评价

人体的钙吸收与钙营养状况评价

doi:10.16736/41-1434/ts.2020.24.007人体的钙吸收与钙营养状况评价Calcium Nutrition Supplement and Evaluation in Human◎ 王默涵1,2,雷 蕾3,王 俊3,周志桥1,2,王 玺1,2,夏 凯1,2,郭京海4,刘恬笑4,梁爱民5(1.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5;2.功能主食创制与慢病营养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5;3.宁波御坊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153;4.小儿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07;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北京 100045)WANG Mohan1,2, LEI Lei3, WANG Jun3, ZHOU Zhiqiao1,2, WANG Xi1,2, XIA Kai1,2, GUO Jinghai4, LIU Tianxiao4, LIANG Aimin5(1.China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Co., Ltd., Beijing 100015, China;2.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Staple and the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for ChronicDisease, Beijing 100015, China;3.Ningbo Yufangt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Ningbo 315153, China;4.Xiaoerfang Health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Beijing 100007, China;5.Child Health Center,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5, China)摘 要:钙元素作为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矿物成分,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元素,与骨骼健康密不可分。

血脑屏障破坏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全文)

血脑屏障破坏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全文)

血脑屏障破坏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全文)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元不可逆死亡为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和异质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脑屏障损害与AD发病密切相关,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破坏被认为是AD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AD 病理与血脑屏障损伤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促进AD进展,而AD的主要风险基因载脂蛋白E也参与血脑屏障完整性的调控。

通过脑脊液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在体评估可发现血脑屏障完整性的改变。

文中简述了近年来AD中血脑屏障破坏的机制研究和检测方法的进展,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除了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丧失外,还伴发精神行为异常和人格的改变[1, 2]。

虽然历经了上百年的研究,但其确切致病机制仍不明确。

目前较为公认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级联假说”认为Aβ为导致AD复杂病理事件的始动因素,可比临床症状提前10~20年出现,是AD发生发展的核心[3, 4]。

然而,20多年来以Aβ为靶点的药物研发却多以失败告终,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发现神经元损伤可先于Aβ沉积出现,种种迹象表明“Aβ级联假说”并不能真正反映AD的发生发展规律[4, 5, 6]。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D中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破坏可比认知损害症状提前数年出现,且早期的血脑屏障损伤独立于Aβ和tau蛋白病理,其中海马中的脑毛细血管损伤和血脑屏障破坏被认为是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生物标志物[7, 8, 9]。

因此,关注AD中血脑屏障的破坏对于超早期发现潜在的AD人群及对AD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均有重大意义。

一、血脑屏障研究的历史进程1885年Ehrlich发现注射到动物体内的某些水溶性染料会使周围组织染色,但不会使大脑染色,当时Ehrlich认为这是由于染料对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组织的亲和力低所致。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诸论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3、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4、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5、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反射(反射弧):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7、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8、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0、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不耗能。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

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3、★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重点总结

2.心脏(主含β受体)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心缩力增强(兴奋)阻断剂:心得安迷走神经释放ACH(乙酰胆碱)→M型胆碱能受体→心缩力减弱(抑制)阻断剂:阿托品3.血管(含α、β两种受体)的神经支配(中枢位于延髓)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节前神经元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节后神经元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NE主要与α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4.冠脉血流量的调节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中腺苷所起作用最重要(ATP→腺苷→强烈舒张作用)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的直接收缩作用被继发性舒张作用所掩盖迷走神经的直接舒张作用被继发性收缩作用做掩盖5.肺循环:左心衰竭时→肺V压↑→肺Cap.↑→肺水肿3.兴奋性:收缩抑制性:舒张M受体(毒蕈xùn碱受体)激活致抑制或舒张; 阻断剂:阿托品4.胆碱能受体N1神经元型烟碱受体; 阻断剂:六烃季铵N受体(箭毒阻断)N2肌肉型烟碱受体; 阻断剂:十烃季铵5.血管平滑肌含α、β两种受体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主含α受体心肌、骨骼肌、肝脏血管主含β受体去甲肾上腺素NE与α受体结合效应是兴奋性的(例外:小肠舒张)去甲肾上腺素NE与β受体结合效应是抑制性的(例外:心肌兴奋)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β1受体阻断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心绞痛伴肺通气不畅)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β2受体阻断剂:丁氧胺交感节后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失活主要是:神经末梢再摄取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自主神经节的兴奋性递质是:乙酰胆碱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是:N2受体使瞳孔缩小,心率减慢,胃肠收缩加强的递质是:乙酰胆碱6.①等容收缩期→②快速射血期→③缓慢射血期→④等容舒张期→⑤快速充盈期→⑥减慢充盈期→⑦心房收缩期(心室充盈量再增加10%~~30%)→①7.第一心音:房室瓣关闭→心室开始收缩8.第二心音:动脉瓣关闭→心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肺动脉瓣)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Na+(主) K+通透性↑→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l-(主) K+通透性↑→超极化10.交互抑制意义:调控其它N元,以便活动协调同步,保证反射活动的协调性。

生理学第八章

生理学第八章
第八章 排泄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五节 尿液及其排放
排泄: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 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 的代谢产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1.呼吸器官;2.消化道; 3.皮肤;4.肾脏:
肾脏功能: (一)泌尿功能
NH4++Cl-→NH4Cl
(3)NH3分泌特点:
①泌NH3与泌H+呈正相关:即泌NH3促进H+Na+交换,促进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②NH3扩散的量决定于管腔液与管周液的pH 值:管腔液pH值较低时,NH3较易扩散。
③正常时NH3只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 中毒时,近曲小管也分泌。
(三) K+的分泌 (1)分泌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b.囊内压 如:结石、肿瘤
c.血浆胶体渗透压 如:快速大量输液→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4 )肾血浆流量: 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影响的是滤过平衡的位置。
肾血流量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 压上升速率减慢,滤过平衡靠近小动脉端,使具有 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长度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尿量增多。反之,流量减少,尿量减少。
肾小管毛细血管压低→利于重吸收。
(二)肾脏血流量的调节
1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 下,肾血流量在一定动脉血压变动范围内能保持不变 的现象。当肾动脉灌注压变动80-180mmHg(10.724.0kPa)范围内,肾血流量仍保持相对恒定水平。
意义: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使肾血流量保持在相对 稳定的状态,也是肾小球滤过率保持恒定的基本条件。
(2)重吸收的方式和途径

肠道屏障功能:肠道健康的关键

肠道屏障功能:肠道健康的关键

肠道屏障功能:肠道健康的关键作者:夏俊花马改彦邹君彪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7年第09期肠道对猪健康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真是肠道它决定了哪些微量元素能够进入猪体内。

如何评估这种屏障功能呢?目前有多种方式:用活猪或在实验室进行。

肠黏膜作为肠腔恶劣的环境和机体组织精细调节的体内平衡之间的过滤器,它不仅可以调节着营养素和分子的通过,而且还可避免细菌、毒素和日粮抗原向黏膜下的组织或机体循环系统的渗透。

有效的肠道屏障包含许多组成要素,例如黏液层及其相关的微生物组、免疫效应子和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完整性。

研究表明,肠屏障功能紊乱能够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图1)。

1 紧密连接对肠道健康的作用肠黏膜由柱状上皮细胞(也称为上皮)以及下方的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

(有害或有益的)物质通过小肠上皮的运输途径有两种方法,即跨细胞转运(通过细胞)和细胞旁路(在细胞之间)。

肠屏障功能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细胞旁路途径(图2)。

紧密连接会封闭相邻上皮细胞间的空隙,并选择性地控制离子和其他小溶质借助细胞旁路进行的被动扩散。

因此,紧密连接在维持肠屏障完整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一类多蛋白复合物,由所谓的“跨膜蛋白”和包括激酶在内的调控分子组成。

肠道屏障不仅对防止细菌、毒素和日粮抗原的渗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维持驱动活性营养物质吸收(例如葡萄糖的吸收)的上皮离子梯度也极其重要。

此外,紧密连接的选择性渗透可以形成跨上皮离子梯度,进而可促使离子和水的被动的细胞旁路运输。

2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和Occludin最重要的跨膜蛋白是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它决定着紧密连接通透性的一些特征。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在哺乳动物上发现了27种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但并非所有表达这些蛋白质的基因都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种类中,并且它们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具有组织依赖性和区域分布性。

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也是一种跨膜蛋白,它能够与Claudins和肌动蛋白相互作用。

跨细胞转运途径细胞旁转运途径

跨细胞转运途径细胞旁转运途径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转运功能
重吸收(reabsorption)
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 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
分 泌(secretion)
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或 血液中的物质排入管腔的过程。
●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
①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白质、葡萄糖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
2.髓袢
对HCO3-的重吸收主要发生在升支粗段 机制同近端小管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闰细胞分泌H+ H+分泌机制: 主动分泌 ∵①Na+-H+交换
②H+泵(主要)
NH4

NH3 + H+
H+泵
H+分泌特点:
①泌H+与重吸收HCO3-、Na+ 呈正相关 =泌H+助碱贮(∵泌H+→促 HCO3-重吸收→排酸保碱)
1.近端小管
70%的Na+、Cl-和水被重吸收,为等渗重吸收
约2/3经跨细胞途径 近端小管前半段 约1/3经细胞旁路途径 近端小管后半段
关键动力: 上皮细胞基侧膜上的Na+泵
(1)Na+重吸收
近端小管前半段: 主动过程 ①管腔膜: Ⅰ.Na+分别与葡萄糖、氨基酸、HCO3-等同向 偶联转运; Ⅱ.Na+与H+逆向偶联转运
K+重吸收的机制:主动过程(尚不清楚)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分泌K+ K+分泌机制: Na+- K+交换
K+分泌特点: ①泌K+与泌H+呈负相关 ∵ Na+-K+交换与Na+- H+交换具有竟争抑制 酸中毒:Na+- H+↑,Na+- K+↓→泌K+↓→高血钾症 高血钾症:Na+- K+↑,Na+- H+↓→泌H+↓→酸中毒

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模拟考-生理学-含参考答案-2-8-12

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模拟考-生理学-含参考答案-2-8-12

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_生理学-模拟考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无效•2、考试时间3小时选择题:每题1分,合计100分1、随意运动的设想起源于A:皮层联络区B:中央前回C:基底神经节D:运动前区2、CO和O跨膜转运属于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继发性主动转运D:原发性主动转运3、自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呼出的气量A:深吸气量B:补吸气量C:补呼气量D:残气量4、胃蠕动的起步点是A:胃体中部B:胃贲门部C:胃窦部D:胃底部5、传导快痛的神经纤维是A:Aα类纤维B:Aβ类纤维C:Aδ类纤维D:C类纤维6、关于甲状旁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升高血钙,降低血磷B: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合成C:升高血钙的作用缓慢,短暂D:动员骨钙人血7、可促进生长发育的激素包括A:甲状腺激素B:糖皮质激素C:胰岛素D:生长激素8、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维持主要依靠A:直小血管B:NaClC:尿素D:尿素和NaCl9、胰岛素是A:胺类激素B:肽类激素C:蛋白质激素D:类固醇激素10、自身调节的一般特点是A:快速、精确而短暂B:快速、粗糙而广泛C:缓慢、持久而弥散D:相对局限和不灵敏11、致密斑感受器直接感受下列哪项变化A:肾小球滤过率B:流经致密斑的钠量C:动脉血压D:循环血量12、在家兔动脉血压实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引起全身动脉血压升高,其主要原因是A:血管容积减少,相对血容量增多B:颈动脉窦受到牵拉刺激C:颈动脉窦内压力降低D:颈动脉体受到牵拉刺激13、关于神经纤维轴质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A:与维持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无关B:轴突内的轴质并非经常在流动C:与神经的功能性和营养性作用有关D:顺向和逆向轴质运输的速度相等14、可致肾素分泌增多的因素是A:血Na降低B:入球小动脉血压降低C:血K升高D:交感神经活动降低15、与本能行为和情绪调节关系最为密切的脑结构是A:下丘脑B:边缘系统C:大脑新皮层D:脑干网状结构16、下列哪些情况能够使呼吸商变小A:肌肉剧烈运动B:碱中毒C:肺通气过度D:体内脂肪转化为糖17、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并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特异功能的是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单核一巨噬细胞D:嗜碱细胞18、微终板电位是A:形成终板电位的基础B:静息状态下由个别囊泡自发释放递质所产生C:去极化电位D:由动作电位诱发大量囊泡释放递质所产生19、某物质被肾小球自由滤过后,部分被肾小管分泌,其血浆清除率A:等于零B:小于肾小球滤过率C:等于肾小球滤过率D:大于肾小球滤过率20、人在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的主要方式是A: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肝脏代谢活动加强C:心跳加快D:寒战21、主动脉血流能在心动周期中保持相对稳定,其主要原因是主动脉的A:血压水平高B:可扩张性和弹性C:血流阻力小D:血流速度快22、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A:快速静脉注射生理盐水B:肾交感神经兴奋C: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D:注射大量肾上腺素23、下列关于肺扩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间质性肺炎时减小B:是衡量肺通气的一种指标C:安静时CO的肺扩散容量比O的要小D:是指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量24、皮质醇在尿中排出的主要代谢产物为A:17-氧类固醇B:皮质酮C:皮五醇D:四氢皮质醇25、平时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是A:压力感受性反射B:化学感受性反射C: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D: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26、关于第二心音的叙述,错误的是A:其强弱可反映主动脉和肺动脉压的高低B:发生于心室舒张早期C:由房室瓣关闭产生D:由半月瓣关闭产生27、形成肾内髓部组织间液高渗的物质是A:尿素和NaClB:KClC:NaClD:尿素和KCl28、急性失血时,发生的代偿反应有A: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B:升压素增多C:交感神经系统兴奋D:血管的自身调节29、人耳的听阈A:引起鼓膜产生痛觉的振动强度称为最大听阈B:对于一定强度的声音,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振动频率C:引起鼓膜产生痛觉的振动频率称为最大听阈D:在入耳能感受的声频范围内,对于每一种频率,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振动强度30、当某一恒定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其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频率会逐渐下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A:适应B:疲劳C:抑制D:传导阻滞31、关于睾丸功能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卵泡刺激素对生精过程有刺激作用B:黄体生成素刺激间质细胞分泌睾酮C:生精过程受睾酮和卵泡刺激素双重控制D:睾酮对卵泡刺激素分泌有负反馈作用32、具有促进糖异生作用的激素A:生长素B:皮质醇C:肾上腺素D:甲状腺激素33、下列哪种情况下通气/血流比值升高?A:哮喘发作B:肺不张C:肺毛细血管阻塞D:肺纤维化34、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A:可升高血糖水平B:减少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C:过量分泌可促进蛋白质合成D: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35、正常人摄取K多,由肾排出也增多,其主要原因是A: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K增多B:醛固酮分泌减少C:髓袢重吸收减少D:近端小管重吸收K减少36、长期大量服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A:肾上腺皮质增生B:血中ACTH浓度增高C:肾上腺皮质萎缩D:淋巴细胞数目增加37、对调节器官血流量起主要作用的血管是A:微动脉B:毛细血管C:微静脉D:动-静脉吻合支38、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与基底神经节之间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的描述,正确的是A:黑质一纹状体多巴胺系统能抑制直接通路的传出效应B:直接通路能减弱大脑皮层的活动C: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中都存在去抑制现象D:间接通路能增强大脑皮层的活动39、机体受到刺激而发生应激反应的系统是A: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髓质系统B: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C:下丘脑-腺垂体-性腺系统D: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40、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2期形成的机制是A:一过性外向离子流(I)B:内向离子流与外向离子流处于平衡状态C:外向K流(Ik)D:快速内向Na流41、目前已知的下丘脑调节肽有多少种?A:7B:8C:9D:1042、心动周期中从房室瓣关闭到开放的时间约相当于A:心室收缩期B:心房收缩期+心室等容收缩期C:心室舒张期D:心室收缩期+等容舒张期43、肾脏Na感受器是A:入球小动脉管壁B:出球小动脉管壁C:近球细胞D:致密斑44、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Na内向电流突然增大的时相是A:0期B:1期C:2期D:3期45、关于基底神经节,错误的是A:损伤后可出现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B:损伤后可出现运动过少,肌紧张过强C:是皮层下重要的躯体运动调节中枢D:损伤后可出现运动过多,肌紧张过强46、1,25-(OH)-维生素D对钙代谢调节的基本作用是A:动员骨钙入血B:促进钙盐在骨的沉积C:促进肾脏重吸收钙D:抑制小肠吸收钙47、O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为A:HHbNHCOOHB:HbOC:HCOD:HCO48、成年人垂体功能亢进可引起A:侏儒症B:呆小症C:黏液性水肿D:肢端肥大症49、影响骨骼和肌肉生长发育的最主要的激素是A:肾上腺素B:糖皮质激素C:生长激素D:盐皮质激素50、抗利尿激素A:在循环血量显著减少时分泌减少B:是由神经垂体合成的一种激素C: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D: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分泌增加51、下列各项中,能使通气/血流比值升高的是A:哮喘发作B:肺毛细血管阻塞C:肺纤维化D:肺气肿52、关于排尿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排尿反射过程中存在负反馈B:初级中枢位于脊髓骶段C:盆神经受损伤后,排尿反射不能进行D:感受器是位于膀胱壁上的牵张感受器53、能特异性阻断电压门控K通道的物质是A:筒箭毒B:四乙胺C:河豚毒D:Mn5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神经冲动B:动作电位C:负反馈D:反射55、心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A:乙酰胆碱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神经肽Y56、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下列哪项因素A: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B:血管容量和血量C:心脏射血能力和外周阻力D: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之差57、动脉脉搏图上的降中峡见于A:等容收缩期末B:快速射血期末C:等容舒张期末D:减慢射血期末58、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的物质是A:葡萄糖B:NaC:CaD:O和CO59、关于小肠液的分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B:小肠上皮细胞面的消化酶对小肠内的消化起主要作用C:可能只含一种消化酶D:pH约为7.660、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A:雄激素B:雌激素C:促红细胞生成素D:甲状腺激素61、全身体表感觉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主要位于A:中央前回B:枕叶距状裂C: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D:中央后回62、关于正常视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白色视野最大B:红色视野最小C:鼻侧视野较小D:颞侧视野较大63、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在于A:避免房室收缩重叠B:使心肌细胞不发生强直收缩C:使心肌同步收缩D:使心肌"全或无"式收缩64、脑内具有生命中枢之称的部位是A:延髓C:大脑皮层D:下丘脑65、能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A:2,3-DPG浓度升高B:吸入气CO浓度升高C:pH升高D:温度升高66、关于Na跨细胞膜转运的方式,下列哪项描述正确A:以单纯扩散为主要方式B:以易化扩散为次要方式C: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D:有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67、自动节律性最高的是A:浦肯野纤维B:房室交界C:心室肌细胞D:窦房结细胞68、LH能引起A:卵泡发育B:抑制卵母细胞成熟C:排卵D: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69、正常人体组织液约占体重的A:15%B:20%C:40%70、睾丸间质细胞的功能为A:分泌抑制素B:支持生精细胞C:分泌雄激素D:营养生精细胞71、正常机体体温的昼夜节律变化表现为A:清晨0~2时体温最低,中午12时体温最高B: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体温最高C:清晨4~6时体温最低,中午12时体温最高D:清晨2~4时体温最低,中午12时体温最高72、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基础是A:4期自动去极化B:阈电位水平低C:有效不应期短D:最大复极电位水平低73、关于胰液分泌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给动物假饲引起胰液分特点是酶多液体含量少B:头期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C:胃期胰液分泌占消化期胰液分泌总量的5%~10%D:肠期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和碳酸氢盐含量高,酶含量少74、需佩戴柱面镜矫正视力的是A:近视眼B:远视眼C:老视眼D:散光眼75、能大量合成与分泌孕激素的细胞有A: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B:妊娠黄体细胞C:月经黄体细胞D:卵泡颗粒细胞76、以下关于降钙素叙述,正确的是A:由甲状旁腺分泌合成B: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C:使尿磷、尿钙减少D:增强溶骨过程77、何种类型的疼痛定位常常不准确?A:慢痛B:肌肉痛C:内脏痛D:快痛78、关于特异感觉投射系统,下列哪项不正确?A: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B: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C:是视、听、嗅等特异性感觉的上传途径D:是快痛的主要上传途径79、一般情况下,动脉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A:每搏功的多少B:心输出量的多少C:外周血管阻力的大小D:每搏量的多少80、人体汗腺分泌能力最强的部位是A:前额B:手掌和足跖C:腋窝D:躯干和四肢81、关于食管下括约肌的叙述,错误的是A:食物经过食管时可反射性舒张B:该部位平滑肌增厚C:胃泌素可刺激其收缩D:其内压力比胃高5~10mmHg82、CO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调节这一反应的主要因素是A:PCOB:氧合作用C:氧化作用D:PO83、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不出现A:动脉血氧含量降低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C:呼吸加深加快D:紫绀84、胰岛素在糖代谢中的调节作用是A:促进脂肪合成B:抑制蛋白质合成C:抑制糖异生D:促进糖原分解85、下列哪些因素可使心功能曲线向左上方移动A:肾上腺素B:乙酰胆碱C:Ca浓度升高D:乳酸浓度升高86、关于呼吸中枢的正确叙述是A:呼吸调整中枢位于脑桥上部,长吸中枢位于脑桥中下部B: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C:大脑皮层可在一定限度内随意屏气或加强加快呼吸D: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所以可以认为节律性呼吸运动是在脊髓产生的87、动脉血H浓度增加引起呼吸加强的主要机制是刺激A: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B: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C:肺牵张感受器D:中枢化学感受器88、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A:呆小症B:侏儒症C:肢端肥大症D:黏液性水肿89、可以抑制胰岛素分泌的激素是A:生长素B:生长抑素C:甲状腺激素D:皮质醇90、关于胆汁的描述,正确的是A:非消化期无胆汁分泌B: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胆盐C:胆汁中含有脂肪消化酶D:消化期时只有胆囊胆汁排人小肠91、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A:FⅢB:FⅦC:FⅧD:FⅫ92、下列哪种激素可促进的1,25-(OH)维生素D形成?A:TB:PTHC:CTD:T93、给病人注射甘露醇后尿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B: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C:血管升压素完全缺乏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94、梭外肌等张收缩时A:腱器官频率增加、肌梭冲动增加B:腱器官频率减低、肌梭冲动减弱C:腱器官频率增加、肌梭冲动不变D:腱器官频率不变、肌梭冲动减弱95、下列哪种物质最不易通过血-脑屏障?A:乙醇B:乙酰胆碱C:葡萄糖D:氨基酸96、关于负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应可逆B:有调定点C:有滞后现象D:调节幅度小97、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A:尿的浓缩与稀释B: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C: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D:肾小球的滤过98、水在各肠段被吸收和随粪便排出的量,由多至少的排列顺序为A:结肠,回肠、空肠、粪便B:结肠、空肠、回肠、粪便C:粪便、结肠、回肠、空肠D:空肠、回肠、结肠、粪便99、在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A: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B:于清晨、卧床和醒来之前进行C:无精神紧张D:无肌肉活动100、当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时,下列哪一种肌肉舒张A:胃肠括约肌B:血管平滑肌C:小肠平滑肌D:虹膜辐射状肌参考答案:序号参考答案1 A2 A3 C4 A5 C6 C7 ACD8 A9 C10 D11 B12 C13 C14 B15 AB16 BD17 C18 ABC19 D20 D21 B22 A23 A24 D25 A26 C27 A28 ABCD29 CD30 A31 D32 B33 C34 AD35 A36 C37 A38 C39 B40 B41 C43 D44 A45 D46 ABC47 B48 D49 C50 D51 B52 A53 B54 D55 A56 A57 D58 D59 B60 C61 D62 B63 A64 A65 AD66 D67 D68 C69 A70 C71 B72 A73 D74 D75 ABC76 B77 ABC79 D80 D81 B82 B83 BCD84 AC85 AC86 BC87 A88 A89 B90 B91 D92 B93 A94 D95 B96 D97 BCD98 D99 B 100 C。

肾脏肾脏的功能尿的生成过程

肾脏肾脏的功能尿的生成过程
• 重吸收途径 跨细胞途径(主)
• 髓襻升支粗段重吸收机制 Na+一部分为原发性主动重吸收 一小部分为被动重吸收
方式: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 途径: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 • 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机制 方式:主动重吸收 途径:跨细胞途径
2.C1-的重吸收
• 重吸收量: 99% 以上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动脉血压在80~180mmHg变动时,RBF和 GFR保持恒定。
肌原学说:入球小动脉平滑肌的舒缩 管-球反馈:致密斑感受器(NaCI含量)
生理意义:肾脏的功能不随动脉血压的变化 而变化,使电解质的排出保持恒定。
(2)肾脏血流的神经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肾动脉收缩 肾血流量减少 使肾动脉收缩 肾血流量减少
尿液性质
颜色:淡黄色; 比重:1.015 - 1.025之间。 渗透压:一般高于血浆,在400mmol/l。 酸碱性:pH值在 5.0 - 7.0 之间。 尿量:24h为1000 - 2000ml,一般为1500ml。
24h的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 24h尿量在 100 - 500ml之间,称为少尿。 少于100ml则称为无尿。 多尿→脱水 少尿→代谢物不能排泄→尿毒症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概述
重吸收(reabsorption)选择性,局限性
肾小管和集合管液体中的成分经过肾小管的上皮细胞 重新返回到周围血液中去的过程。
分泌( secretion )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 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内的 过程。
重吸收的方式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ion)
肾内的自身调节
(2)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H2O的重吸收
重吸收机制:被动过程(渗透作用)
重吸收途径:①跨细胞途径 ②细胞旁路途径
重吸收特点:
①类同Na+,具球-管平衡现象,即重吸收量始 终为滤过量的65~70%(后述)
②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也就是说 与体内水是否缺乏无关, 故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 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 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转运功能
重吸收(reabsorption)
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 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
分 泌(secretion)
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或 血液中的物质排入管腔的过程。
●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
①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白质、葡萄糖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
尿酸 0.02 0.02 0.5 25.0 尿素 0.3 0.3 20.0 67.0 肌酐 0.01 0.01 1.5 150.0 氨 0.001 0.001 0.4 400.0
重吸收的方式
扩散
被动
渗透 易化扩散
溶质拖曳
原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 继发性主动转运 入胞
转运途径
跨细胞转运途径 细胞旁转运途径
NH3扩散入小管液中
肾小管腔: NH3+H+
NH4++Cl-→NH4Cl 每排出1个NH4+,有1个 HCO3-被重吸收
上皮细胞内的谷氨酰胺
谷氨酰氨酶(限速酶)
NH3
(脂溶性)
谷氨酸
H
+
NH
谷氨酸根
NH
+ 4
谷氨酸脱氢酶
3
NH α-酮戊二酸
+
NH3的去4 路NH: 4+的去
2个HCO3-
路Na: +、HCO3-的去路:
在细胞内: NH4+
NH3+ H+
在集合管: 上皮细胞膜对NH3高度通透, 对NH4+的通透性较低、K+等被进一步重吸 收 15%的水被重吸收 髓袢降支细段:
对尿素、Na+不通透; 对水高度通透:水以渗透方式重吸收
→降支细段渗透压渐↑
髓袢升支细段:
对水不通透; 对尿素中等通透; 对Na+高度通透:
Na+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升支细段渗透压渐↓
髓袢升支粗段: NaCl在髓袢主要重吸收部位
Na+的 重吸收
小管液呈 负电位
Cl-经细胞旁途径 被动重吸收
K+被分泌入管
主细胞的活动是受机体调节腔的:
重吸收Na+和分泌K+受醛固酮调节,
重吸收水受抗利尿激素调节
(二)HCO3-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 1.近端小管 80%的HCO3-在近端小管重吸收
重吸收的机制:被动过程 重吸收的特点:
⑴不是以HCO3-的形式而 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对水、尿素不通透; 对Na+通透性低; 但能以Na+∶2Cl-∶K+同向转 运体方式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Na+由管周膜Na+泵泵出 Cl-经管周膜Cl-通道顺浓度 梯度入组织间液
K+经管腔膜K+通道顺浓度 梯度返回小管液中
由于K+经管腔膜K+通道顺 浓度梯度返回小管液中
小管液呈正电位
Na+、K+、Ca2+等顺电位 梯度经细胞旁路重吸收
(被动转运)
因此,通过钠泵活动,继发 性主动重吸收2Cl-,同时伴 随2Na+重吸收,其中1Na+主 动、1Na+经细胞旁路被动重 吸收,为Na+重吸收节约50%
能量
髓袢升支粗段对水不通透 管内渗透压↓ 管外渗透压↑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12%的 Na+、Cl-
重吸收不同量的水
可调节 与机体是否缺水有关
⑵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 Cl-的重吸收;
⑶HCO3-的重吸收与Na+H+ 逆向交换呈正相关 (H+分泌↑→重吸收HCO3-↑)
2.髓袢
对HCO3-的重吸收主要发生在升支粗段 机制同近端小管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闰细胞分泌H+ H+分泌机制:主动分泌 ∵①Na+-H+交换 ②H+泵(主要)
NH4+ ↑
在远曲小管始段: 是主动重吸收过程
Na+在管腔膜由Na+- Cl-同向转运进入细胞内, 然后在管周膜由Na+泵泵出细胞而被重吸收
对水不通透,能主动重 吸收NaCl
该段小管液 渗透压↓
在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两类上皮细胞
主细胞 闰细胞
主细胞:
Na+在管腔膜主要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
然后在管周膜由Na+泵泵出细胞而被重吸收
①管腔膜: Ⅰ.Na+分别与葡萄糖、氨基酸、HCO3-等同 向偶联转运; Ⅱ.Na+与H+逆向偶联转运
②管周膜:Na+- K+泵 对Cl-不被重吸收,小管液中[Cl-]>管周组织间液 中[Cl-]
近端小管后半段: 被动过程
∵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重吸收→管两侧电位 差→Na+顺电位差经细胞旁路途径处重吸收。
(2)Cl-的重吸收 机制:被动过程
由于Na+、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已在近曲小管 的前半段主动重吸收→后半段的管内外Cl-的浓度 差↑(高20~40%)→Cl-顺浓度差经细胞旁路途径进 入细胞间隙
由于Cl-的被动重吸收→后半段的管内外电位差↑ →Na+在后半段顺电位差的被动重吸收。
●特点:除髓袢升支粗段为主动重吸收外, 其余皆为被动重吸收。
肌酐、氨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分泌)。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水 900 980 960 1.1 蛋白质 80 微量 0 -
②比较原葡萄尿糖与终1 尿量1: 0 -
原终尿尿量 量CNKl==a-++ 1130.32-.72.253mL3/0.3ld.7/2.3(m=61i重.3n.05.5×吸6收170.1.695.×192%4)=180L/d
NH3 + H+
H+泵
H+分泌特点:
①泌H+与重吸收HCO3-、 Na+呈正相关 =泌H+助碱贮(∵泌H+→促 HCO3-重吸收→排酸保碱)
②泌H+与泌K+呈负相 关(∵竞争抑制)
③泌H+是有限度的:当小管液pH值<4.5时,泌H+则停止
(三)NH3的分泌与H+、HCO3-的转运 关在系近端小管、髓袢升支粗段、远端小管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
70%的Na+、Cl-和水被重吸收,为等渗重吸收
约2/3经跨细胞途径 近端小管前半段 约1/3经细胞旁路途径 近端小管后半段
关键动力: 上皮细胞基侧膜上的Na+泵
(1)Na+重吸 近端小管前半段: 主收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