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4周周练试题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2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2

第四单元测试一、选择题(40分)1.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2.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它”指的是( ) A .官渡之战B .巨鹿之战C .赤壁之战D .夷陵之战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ABCD4.“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 A .建立西汉B .巩固蜀汉政权C .建立西晋D .建立东汉5.热门畅销书《卑鄙的圣人·曹操》因塑造了曹操一代奸雄的形象,引起众多曹操迷的热议。

曹操的真实面目到底如何,一直是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官渡之战 ③自立为帝 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6.“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下列朝代曾经在此建都的是(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7.西晋“晋归义氐王”金印,是晋朝颁发给当时氐族首领的官印,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

建立西晋政权的权臣是( ) A .司马懿B .司马昭C .司马炎D .司马睿8.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 A .曾统治黄河流域B .是少数民族政权C .因权臣篡位而结束D .曾定都洛阳9.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大量人口南迁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

在接受采访的四个人中,回答不符合史实的是( )A .王某:北方社会动荡不安B .李某:南方比较安定C .张某:为了躲避战乱D .赵某:经济重心在南方10.“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3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3

第四单元测试一、选择题(40分)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方()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2.下图所示战役的主要影响是()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3.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5.下列各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A.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大战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孙权称王,国号吴6.《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

这表明诸葛亮()A.赏罚分明,突出法制B.为国捐躯,忠心耿耿C.生活腐化,挥霍一空D.为官清廉,严于律己7.西晋是我国继秦汉以后的大一统王朝,但存在时间较短。

导致西晋迅速衰落下去的直接原因是()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B.“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C.少数民族的反抗D.“十六国”的建立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个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是()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9.“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的“壮心”是( A )A.统一全国B.统一北方C.统一南方D.统一中原2.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B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3.(2022大同期末)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D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三国时期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大陆联系的是( A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而最终,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是( B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6.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A )①秦朝②西晋③东晋④北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7.(2022抚远期末)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D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8.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C )A.匈奴、鲜卑、羯、氐、蒙古B.匈奴、鲜卑、羯、氐、吐蕃C.匈奴、鲜卑、羯、氐、羌D.吐蕃、回纥、党项、鲜卑、蒙古9.4世纪后期,内迁的氐族苻氏建立的统一了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D )A.前赵B.后赵C.后秦D.前秦10.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大力整顿吏治、兴办学校、提倡儒学、招抚流民。

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表明( B )A.汉人在军事上征服了胡人B.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C.苻坚文化修养很高D.“王与马,共天下”11.(2022鹤壁期末)“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D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12.东晋建立之初,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同步测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同步测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同步测试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

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

”材料不能说明()A.周朝实行分封制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3. ”仁政得天下,暴政致亡国”下列哪些人物是“暴政致亡国”的典型()①桀②启③纣④周厉王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4.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为审议项目的河南殷墟遗址获得通过。

你认为殷墟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5.从夏、商、周几个朝代,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其灭亡的具体原因不一,但都有相同之处,这就是()A.外族入侵B.下属藩国起兵造反C.诸侯不再听命D.统治者昏庸腐败,丧失民心6.公元前841年,周王朝发生了“国人暴动”事件,当时周王朝统治者是()A.周文王B.周武王C.周厉王D.周幽王7.商朝又叫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最后一个国王是有名的暴君,他滥杀无辜,最终在一场大战中商军阵前倒戈,致使商朝灭亡,这场大战是()A.阪泉大战B.长平之战C.涿鹿之战D.牧野之战8.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分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

周王实施分封制的目的是()A.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8.诸侯服从周王调兵1/7C.达到人人平等的目标D.增加国家财政收入9 .原始社会结束的根本原因是() A.部落议事集体的决定B.部落联盟成员的谦让C.禹有私心D.社会生产力发展10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存在了 800多年。

七年级历史第四周周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第四周周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周过关试题说明:本试卷共4页,考试用时40分钟姓名:班别:总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图中不可能是北京人使用过的工具是()2.小敏听老师说人是高级动物,于是提问道:“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请你替老师回答()A.有无语言 B.会不会使用火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能否直立行走3. 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4.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人的过去。

我国历史开始的标志是()A. 170万年前我国元谋人的出现 B. 70万年前北京人的出现C.涿鹿之战,黄帝统一黄河流域 D.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5.中国“北京人”处于世界人类进化过程中的()A.类人猿阶段 B.直立人阶段 C.智人阶段 D.有色人种阶段6.“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他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

”该遗骨最有可能属于()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7. 下图的原始人类是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 B.新时期时代 C.长江流域 D.云南元谋县8.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爱美,埋葬已逝亲人,没有贫富贵贱差别,他们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9.下列图片符合半坡人生活特征的是()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0.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表达了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以下古人类最有可能享受主食米饭的是()A.北京人B.元谋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11. 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建造房屋技术12.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的工具不同C. 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13. 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是在()A.北京周口店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二里头遗址14.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四单元练习试题(复习)PPT课件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四单元练习试题(复习)PPT课件
隋朝(长安)、唐朝(长安) 北京:
4、少数民族政权 前秦(氐族)、北魏(鲜卑)
5、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名 称 时间 双方 胜者 影 响
巨鹿之战 前207 项羽秦军-项羽 消灭秦军主力 官渡之战 200 曹操袁绍 曹操 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208 曹操孙刘 孙刘 奠定三国形成的基础 淝水之战 383 东晋前秦 东晋 前秦瓦解,北方分裂
书圣
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雕刻艺术和佛教艺术 的宝库
[综合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 1.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的作战双 方是( )
• A.刘备与孙权
B.袁述与袁绍
• C.董卓与孙权
D.袁绍与曹操
• 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
• A.曹操
B.曹丕
• C.刘备
D.孙权
• 3.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 )
1)西晋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2)东汉,魏晋以来中原汉族迁徙江南。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作用?
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内容:1)迁都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通汉婚、 用汉制、行汉礼)
作用:1)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实力 2)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A.《兰亭集序》
B.《九成宫碑》
C.《颜氏家庙碑》D.《玄秘塔碑》
“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
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
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
容的是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魏主欲变
北俗,
右图人物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四单元练习试题(复习课件)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四单元练习试题(复习课件)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 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 《魏书》 •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 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 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 ──引自《资治通鉴》 • 请回答: •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 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
第பைடு நூலகம்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
知识梳理 整体感知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1、政权的分立 2、军事战争 3、经济的发展 4、民族的融合
5、科技文化的发展
问题链接自学点拨
一、政权并立
1、朝代更替示意图: 东汉
魏 蜀 吴
东魏 北齐
前秦 东晋 北魏 宋
西晋
西魏 北周
齐 梁 陈
2、朝代建立:
政权名称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魏 蜀 吴
都城
民族
220--266 曹 丕 221--265 刘 备 222--280 孙 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氐族 鲜卑
西晋 东晋
前秦
北魏

266--316 司马炎 洛阳 317--420 司马睿 建康 4世纪初 平城洛阳 4世纪末 420
刘 裕
建康
汉族
3、历史上的多朝古都
东周(洛邑)、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洛阳) 洛阳: 南京: 吴国(建业)、东晋、宋、齐、梁、陈(建康) 西安: 西周(镐京)、秦朝(咸阳)、西汉(长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一、单选题(共19题;共38分)1.“(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该材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 周平王迁都洛邑B. 商鞅变法C. 张骞通西域D. 北魏孝文帝改革2.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统一黄河流域B. 开发江南经济C. 笼络守旧势力D. 学习先进文化3.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

这种现象说明()A. 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B. 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C. 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D. 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4.“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A. 严禁贪污B. 颁布均田令C. 迁都洛阳D. 实行汉化政策5.作为襄阳旅游胜地的隆中,它因下列哪位历史人物而出名?()A. 米芾B. 孟浩然C. 诸葛亮D. 刘秀6.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A. 源于自然灾害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 阻碍民族交融D.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7.“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与汉族官僚的女儿联姻;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元宏’。

”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A. 商鞅变法B. 孝文帝改革C. 回族的形成D. 唐蕃“和同为一家”8.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A. 《女史箴图》B. 《兰亭序》C. 《水经注》D. 《洛神赋图》9.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曹操能够战胜袁绍、逐渐强大的原因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B.招纳贤士C.实行屯田D.曹操奸猾2.杜甫在一首诗中曾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其中的“老臣”指( ) A.刘备B.诸葛亮C.周瑜D.曹操3. 208年,曹操准备统一全国,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的地点是( )A.官渡B.长平C.赤壁D.巨鹿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5.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是( )A.魏国B.蜀国C.吴国D.前秦6.关于西晋王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国归晋,它是一个统一的政权B.司马睿建立西晋,定都建康C.它是一个短命王朝D.西晋被少数民族推翻7.关于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根源在于晋武帝分封同姓诸侯王B.目的是争夺中央政权C.八王之乱结束了西晋统治,国家再度分裂D.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8.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城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①前秦②北魏③西晋④东晋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西晋后期北方人纷纷南迁的原因是( )A.东汉末期起,北方社会动荡不安,而南方比较安定B.北方人民躲避战乱C.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D.北方人民志愿到南方进行开发10.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②大量劳动力的补充③先进生产工具的带来④先进生产经验的带来⑤自然条件十分优越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11.下列叙述中,哪些可以表明南方经济的发展( )①大量荒地的开辟,各种种植技术的结合,水利工程的兴修②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③经济发展已经超过北方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A.①②③④B. 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前秦、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七年级(上册)周测4习题(8—9课)

七年级(上册)周测4习题(8—9课)

七年级历史周测(四)
范围:8—9 课
一、单项选择 I(每题 2 分) 1—5 DAACD 6—10 BCDAC 16—20 AAAAD 21—22 CC 二、单项选择 II(每题 4 分) 23—26 DDDA 三、双项选择(每题 4 分) 27—31 BC、AB、BD、AB、AD
11—15 DBBAD
32—34 AC、BD、BD
七年级历史周测(四)
范围:8—9 课
一、单项选择 I(每题 2 分) 1—5 DAACD 6—10 BCDAC 16—20 AAAAD 21—22 CC 二、单项选择 II(每题 4 分) 23—26 DDDA 三、双项选择(每题 4 分) 27—31 BC、AB、BD、AB、AD
11—15 DBBAD
32—34 AC、BD、BD
七年级历史周测(四)
范围:8—9 课 时间: 评分: 一、单项选择 I(每题 2 分)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半坡原始居民 B.黄帝时代 C.夏朝 D.商朝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指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 B.商周时期的金文是指用金属笔写的字 C.“大篆”这种字体出现于春秋时期 D.春秋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 3.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 ,据说来源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4.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李时珍 5.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 ) A 司母戊鼎 B 马王堆帛画 C 秦兵马俑 D 湖北随州编钟 6.战国时期,历法上的重大成就是( ) A.发明了夏历 B.测定出一年 24 个节气 C.定出一年 12 月 D.创造了殷历 7.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B.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 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期 D.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8.人们之所以爱戴和崇敬屈原主要是因为( ) A.维护楚国利益 B.变革图强 C.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 D.具有爱国爱民的精神 9.从商代甲骨文可以看( ) A.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B.关于划分季节的最早记录 C.中国文字的最初起源的形态 D.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 10.孔子的弟子们把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下面哪一部书( ) A.《春秋》 B.《尚书》 C.《 论语》 D.《礼记》 11.主张“兼爱” “非攻 ”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孔子 D.墨子 12.孔子提出“仁”的学说,符合“仁”的思想行为是( ) A.以强凌弱 B.乐于助人 C.以大欺小 D.杀富济贫 13.下列选项不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有( ) A.因材施教 B.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 C.温故而知新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4.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15.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 有用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6. “知彼知己者, 百战不殆” , 这句著名军事格言出自 ( ) A.孙武 B.孟子 C.孙膑 D.庄子 17.下列哪句话反映了孔子“温故而知新”的主张( )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因材施教 18.春秋战国时期, 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4周周练试题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4周周练试题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灌云县四队二零二零—二零二壹第一学期第4周七年级历史试卷〔时间是:2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一共30分,每一小题2分〕一、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您认为最恰当的选项,每一小题2分,30分〕1、史前时代一般是指A、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B、封建社会C、有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D、原始社会2、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A、71万年-23万年B、170万年C、210万年D、5000年3、以下哪种古人类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根本一样了A、元谋人B、蓝田人C、人D、山顶洞人4、以下哪种古人类已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A、元谋人B、巫山人C、蓝田人D、人5、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有A、70万-20万年B、30000年C、5000年D、170万年6、的河姆渡先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A、水稻B、粟C、玉米D、小麦7、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以下哪个村落遗址A、古代西亚村落遗址B、半坡村遗址C、河姆渡遗址D、山顶洞人遗址8、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A、一万年B、九千年C、七千年D、五六千年9、相传建造宫殿,创造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的是A、黄帝B、炎帝C、女娲D、大禹10、“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年,终于制服洪水的是A、尧B、舜C、禹D、汤11.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

右下文物反映了当时A.农业初兴B.聚族而居C.采集狩猎D.贫富分化12.HY曾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这里的“始祖〞是指A.禹B.舜C.尧D.黄帝13.“通大川,决壅〔yōng〕塞,……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的历史人物是A.黄帝B.尧C.舜D.禹14.较早种植水稻并居住于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的是A.元谋人B.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15、神农是以日中为,致于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是指A炎帝教人农耕B黄帝建造宫室C炎帝制作陶器D炎帝开拓集二、读图题〔读以下列图,完成相关题目,一共20分〕〔1〕、图A和图B分别是哪个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这两处遗址分别位于哪里?〔8分〕〔2〕、请你分析,为什么同一时代的房屋构造会有如此大的差异?〔8分〕〔3〕这两处遗址的居民分别种植哪种粮食作物?〔4分〕图A 图B。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3 分,共60 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常事”的说法。

这两次战役是( )①巨鹿之战②淝水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周瑜——曹操兵力 5 万——20 万(号称80 万)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前3 世纪初期B.公元3 世纪20 年代C.公元前2 世纪初期D.公元2 世纪20 年代5.三国时期哪国造船业发达,其船队曾经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A.魏国B.吴国C.蜀国D.东晋6.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商朝、秦朝、三国B.秦朝、隋朝、唐朝C.商朝、秦朝、隋朝D.隋朝、宋朝、明朝7.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下列政权中,曾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是( )A.东晋B.西晋C.北魏D.前秦8.“八王之乱”的出现与西晋初年实行的什么措施有直接的关系( )A.实行世袭制B.分封诸王C.政治腐化D.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9.曹魏、西晋、前秦和北魏四个政权的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A.都曾定都洛阳B.都曾统一过黄河流域C.都处于全国分裂时期D.都因少数民族的袭扰而结束10.南朝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齐宋梁陈B.陈齐梁宋C.梁宋陈齐D.宋齐梁陈11.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右边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2.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13.公元383 年,哪一场战争之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D.巨鹿之战14.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周周清4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周周清4试题

武清区杨村第五中学2021-2021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周周清4 新人教版一、单项选择1.历史上有一个“徙木为信〞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A.伊尹 B.姜尚 C.管仲 D.商鞅2.我国开场出现铁农具是在〔〕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C.西周时期 D.夏商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开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推广C.火的使用 D.水利的兴修4.修建著名水利工程的李冰是〔〕A.赵国人 B.齐国人C.魏国人 D.秦国人5.关于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春秋时期李冰修建②位于岷江中游③著名的水上运输工程④是防洪灌溉工程A.①③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6.伴随铁器、牛耕的开场使用和推广,我国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是〔〕A.奴隶主阶级 B.地主阶级C.奴隶阶级 D.平民阶级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场的〔〕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8.下面关于甲骨文的表达正确的有〔〕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拟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④甲骨文开场于商朝,兴盛于西周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9.商周的“金文〞是一种〔〕A.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B.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C.刻在石器上的文字D.铸刻在铁器上的文字10.我国最早测定一年的24节气,是在〔〕A.商朝时期 B.西周时期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11.在随县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最为珍贵的是〔〕A.编钟 B.铜钟 C.编磬 D.陶埙二、材料解析题12.阅读以下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请答复:〔1〕这句话是谁说的?何时、在哪一国、在何人的支持下进展了变法?〔2〕他进展的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展的?三、问题探究13.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励志赠言经典语录精选句;挥动**,放飞梦想。

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检测题和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检测题和答案

人教版部編七年級歷史上第四單元檢測題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1.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の評價,哪一項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の()A.戰亂頻繁,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B.三國鼎立形成了國家分裂の局面C.破壞了民族關係,不利於民族融合D.局部統一為大一統創造了條件2.促使前秦迅速瓦解の戰役是()A.長平之戰B.官渡之戰C.赤壁之戰D.淝水之戰3.李白の詩句“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311)年;西晉都城洛陽被攻破,中原人民紛紛南遷江南の情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遷の原因是()A、北方自然條件惡劣B、北方戰亂頻繁C、北方統治者殘暴D、南方經濟發達4.《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草船借箭”、“苦肉計”、“借東風”等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

這些故事都與發生在湖北鹹寧の哪一場著名戰役有關()A.官渡之戰B.赤壁之戰C.淝水之戰D.桂陵之戰5.我國優秀の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取材於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の歷史,歷史上の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於()A.西元3世紀初期B.西元3世紀20年代99C.西元2世紀初期D.西元2世紀20年代6.《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作者是東晉書法家()A.顧愷之B.王羲之C.祖沖之D.賈思勰7.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擺脫了原先の落後狀態。

南宋時,蘇、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興)有“天下糧倉”之美稱。

出現這種現象の重要原因是()A.紙幣“交子”の出現B.北方人口の大量南遷C.海上絲綢之路の開通D.筒車の廣泛應用8.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の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遷帶來先進技術B.南方の自然條件優越C.江南統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會較為穩定9.東漢末年,關中地區人口從240萬減少到50萬,揚州從320萬增加到433萬,荊州(今湖北境內)從359萬增加到620萬。

導致這一時期南北人口變化の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區開發B.北方戰亂頻繁C.經濟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加強10.史料解讀是歷史學習の基本要求。

2023年第4周周末作业.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

2023年第4周周末作业.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

第4周周末作业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班级姓名1.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称呼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2.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其建立者是(人名);领导人们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的是(人名)。

3.约年,大禹建立起夏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众多诸侯,在打败商纣王。

4.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社会。

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在之战中打败蚩尤。

5.西周时,周王根据和功劳大小,将土地分给宗亲和功臣。

周代贵族等级中,地位最低的是。

6.分封制的目的是。

7.“夏传子,家天下”,开启了中国的制度;“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描述的是西周的制度。

8.商朝的建立者是。

西周的建立者是。

9.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把土地、人民等分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

10.公元前841年,(人名)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11.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朝代)的建立。

12.右图是。

其地位:13.(朝代)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14.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及等方面。

43.青铜器采用的铸造技术是。

1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已知最早的文字是,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最著名的青铜器是巨大的。

16.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朝开始。

17.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与楚庄王有关的成语是。

18.和的出现,促进了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9.春秋后期促进农业深耕细作,为扩大耕地创造条件的生产工具是。

20.战国时期,工具和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1.春秋时期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春秋末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试图取得霸主地位。

22.春秋争霸影响:势力弱的诸侯国被,强大的诸侯国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

23.、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云县四队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4周七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2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您认为最恰当的选项,每小题2分,30分)
1、史前时代一般是指
A、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
B、封建社会
C、有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
D、原始社会
2、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
A、71万年-23万年
B、170万年
C、210万年
D、5000年
3、下列哪种古人类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一样了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4、下列哪种古人类已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
A、元谋人
B、巫山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5、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有
A、70万-20万年
B、30000年
C、5000年
D、170万年
6、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先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A、水稻
B、粟
C、玉米
D、小麦
7、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下列哪个村落遗址
A、古代西亚村落遗址
B、西安半坡村遗址
C、余姚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8、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
A、一万年
B、九千年
C、七千年
D、五六千年
9、相传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的是
A、黄帝
B、炎帝
C、女娲
D、大禹
10、“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年,终于制服洪水的是
A、尧
B、舜
C、禹
D、汤
11.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

右下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12.毛泽东曾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这里的“始祖”是指
A.禹
B.舜
C.尧
D.黄帝
13. “通大川,决壅(yōng)塞,……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的历史人物是A.黄帝B.尧C.舜D.禹
14.较早种植水稻并居住于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15、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于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是指
A炎帝教人农耕B黄帝建造宫室C炎帝制作陶器D炎帝开辟集市
二、读图题(读下图,完成相关题目,共20分)
图A 图B
(1)、图A和图B分别是哪个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这两处遗址分别位于哪里?(8分)(2)、请你分析,为什么同一时代的房屋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8分)
(3)这两处遗址的居民分别种植哪种粮食作物?(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