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师德师能一体化探析
师范生实习报告师德体验
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的师范生实习生活已经画上了句号。
这段宝贵的实习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光荣与责任。
在此,我将从实习目的、实习过程、实习收获以及师德体验等方面,对这段实习生活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实习目的师范生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让我们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
通过实习,我希望能够:1.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2. 增强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3. 体验教师职业的艰辛与快乐,坚定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4. 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奠定基础。
三、实习过程1. 实习单位简介我实习的单位是一所位于我国某市的中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
在这里,我担任了初中语文教师助理,协助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2. 教学实践在实习期间,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以下是我实习期间的一些教学实践:(1)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2)课堂讲授: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个性化辅导。
(3)作业批改: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我认真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3. 师生互动在实习期间,我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学生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下是我与学生们的一些互动:(1)关心学生:我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2)倾听心声:我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树立榜样:我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四、实习收获1. 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实习,我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师范生师德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师范生师德心得体会(精选10篇)师范生师德心得体会(精选10篇)1作为一名直接服务于学生的辅导员老师,我深感使命的光荣而伟大,与此同时我的初心简单而平凡,那就是让学生的大学生活充实快乐,丰富多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断深入的主题教育以及一系列青年教师培训特别是师德教育让我不断反思如何坚守我的初心:用敬畏之心永葆初心,古人云“心畏恐而行端直”,对于教师的敬畏之心前提是尊敬,尊敬教师这个职业,尊重教师的职业道德,以此匡正言行;用仁爱之心诠释初心,作为教师,特别是承担思政教育任务的辅导员老师更要具备这样的仁爱之心,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才能自觉爱国守法、才能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用进取之心点亮初心,时刻保持一颗进取心,不断学习进步,并把自己勤勉奋发、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影响自己身边的每一位青年学子。
师范生师德心得体会(精选10篇)2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没啥意思。
”我走上教坛十余年了,做班主任还是个新手,可是它却给我带来了不少快乐和感触,它使我懂得了工作的实际意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
其次,做班主任还要舍得投入,不仅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更要投入情感,做一位良师益友。
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顺利开展一切工作。
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
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
因此,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
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班主任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
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作为一名班主任,工作繁杂,不仅要管理学生的学习,还要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事情。
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
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师范生的培养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
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它以培养具备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为目标,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提升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内容和培养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培养师范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理论基础,能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次,要培养师范生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再次,要培养师范生具备教育科研能力,能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最后,要培养师范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不断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模式是将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体而言,它包括三个阶段的培养过程。
第一阶段是职前教育阶段,主要是师范生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
师范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等专业课程,同时还要进行教育实习,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二阶段是职中教育阶段,主要是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和教育研究。
师范生在进入学校后,要参与教学工作,与教师一起合作教学,积累实践经验,并开展教育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第三阶段是职后培训阶段,主要是师范生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
师范生在教育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选择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学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等方面。
首先,师范生需要学习丰富的学科知识,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其次,师范生需要学习教育学理论,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教育的发展趋势。
师范生实习师德体验报告(通用8篇)
师范生实习师德体验报告师范生实习师德体验报告(通用8篇)转眼间一个辛苦的实习生活又结束了,相信你积累了不少实习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写一份实习报告做好总结了。
那么什么样的实习报告才是好的实习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师范生实习师德体验报告(通用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师范生实习师德体验报告1一、实习目的大学生活最后的阶段是实习,很重要,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体会了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光荣。
通过实习,我充实了自己,学会了如何教学,学习了许多未曾有过的东西。
经历了这段的实习生活,让我感受到教师职业的重任,体会到教师工作的辛苦。
在实习过程中,我对比自己的学生时代,感受着差别,现在的学生的能力一代比一代强,信息接收面广。
这对老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知识要求。
实习过程中,我们熟练地掌握了教学技能,不仅如此,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技巧。
二、实习单位简介1、教学管理理念在商丘市回民中学,从领导阶层到一位普通的任课老师,都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进行学校的管理,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
作为一个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一个教育实验基地。
这所学校鼓励着老师做各种研究,各种改革。
每个班主任都有着自己的管理经验与管理宗旨。
有了这种思想的自由,自然这里也就充满着探索与尝试,从而有所创造与进步。
在我实习的班集体中,班主任对他的学生说:“我要让你们成为学习型的管理者,也是管理型的学习者。
”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感到这里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良苦用心。
他们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从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出发,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2、教学理念在实习期间,借着录课的机会,我听了很多的市级,校级的公开棵,还有实验班的课。
在这些课堂上,让我看到教学改革正在悄然进行,有意识的老师正在努力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学生的创造也逐步成为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
其次,这里的老师也都在适应着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资源更加丰富,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也就更多。
师德对师范生的启示
师德对师范生的启示
师德对师范生的启示
一、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以最高标准和最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教育工作。
一定要有责任心,认真负责,把学生教育的责任担当起来,以学生的成长为己任,向学生传播正能量,给学生指明正确的道路,做学生的真命天子。
二、发挥自身优势
作为师范生,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天赋才能,以及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学识,多参加一些职业技能培训和学术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使自己不断发展,才能做到更好地服务学生,引领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进步的能力。
三、维护公平正义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要维护公平正义,不论学生来源于何种文化背景,都要以公平、公正、正义的态度来给他们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帮助学生越过艰难险阻,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条件,使他们在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成长。
四、善待师徒关系
作为一个师范生,在与学生一起工作时,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意见,拥抱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意愿,把师生关系当成一种友谊关系,把师德当成一种生活态度,时刻维护和平与正义的社会风气。
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
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师德教育是培养师范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好教师的重要环节。
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对象,师范生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与使命。
本文将以“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为主题,探讨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重要性、目标与策略,并提出对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一些建议。
首先,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作为社会公共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师范生在接受教育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师德教育能够加深对教师职业使命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高尚的师德情操,同时也能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其未来的教师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通过师德教育,师范生能够明确职业责任,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准则,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
师范生应当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具备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具备创新和发展教育的能力,以及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只有通过师德教育的引导与培养,师范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与引领者。
接下来,针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有几个策略可以考虑。
第一,加强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师范生的理想信念,强调教育事业的崇高性和社会责任感,让师范生明白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从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加强对师范生的教育管理。
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机制,确保师范生接受全面、系统的师德教育,将师范生的师德教育纳入到培养计划中,并进行评价和考核。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习和实践环节,让师范生真实地感受到教师职业的辛苦和责任,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素养。
最后,对于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师范生的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修养和个人品质。
师范生应当自觉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是将师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师范生教育的过程中。
师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应当贯穿于师范生的整个教育培养过程,融入到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中。
也谈“师德”“师能”
也谈“师德”“师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
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是社会发展与兴盛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教师的素质包括师德和师能两部分。
师德和师能是共生共存的统一体。
师德和师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的作用,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是最典型的不言之教。
对教师而言,“师能”重要而“师德”更重要。
下面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师能和师德。
“师能”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专业技能。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有很多途径,我认为读书是最重要的。
读书可以涵养性情,陶冶情操,塑造性格,平和心态。
在与前人的心灵对话中,培养直面人生的态度。
读书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必须历练的过程。
教师只能多读书,读好书,善启其思,才能教好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体验文化升值的愉悦,推进幼教事业的改革、发展。
一、读书是为学、从教的基础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不读书的教师只能当庸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全国教师提出:“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要成为合格的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作为教师,只有持之以恒地读书、背书,胸中藏有很多的经典名著、教育理论和前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才能拓展文化视野,在教学上自然而然地外化出来。
教学不再是文本的机械解读,也不是教参解说的简单重复,而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延伸与渗透。
教贵有心,得失其中。
教离不开学。
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为学从教的基础。
以书为师对教师是一种补充和滋养,对书的消化和吸收能使教师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只有不断读书,时时思考,才能“见己道之所未达”进而教学相长。
教师在课堂上字字珠玑,游刃有余,讲起课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受教育者才能流连忘返,身心陶醉,才能尊敬、佩服、爱戴老师,与老师形成共鸣。
浅谈“一体化”教师
浅谈“一体化”教师内容摘要:“一体化”教师是技工学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理论上对其进行界定,有助于消除认识分歧,指导“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发挥其在技工学校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一体化教师在新制定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评估标准中,将“一体化”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凸显了“一体化”教师在技工教育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但在对“一体化”教师的认识上,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没有定论,使得许多技工学校在“一体化”教师的建设上存在误区,难以体现“一体化”教师的特色。
因此,必须加强对“一体化”教师的理论研究,以指导“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活动。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技工学校教学研究的实践,就“一体化”教师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一体化”教师问题的提出“一体化”教师问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产生于对传统技工学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般来说,技工学校长期实行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
相应地把教师也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为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的理论课教师和从事实习教学的实习指导教师,而且在职称方面也各成系列,条件上存在差别。
应该说这种教学模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优秀技能人才。
然而,随着事境的变迁,技工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
其一,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在高中、大学“扩招”的诱惑下,家长和学生的升学愿望更多地转向高中,盲目的将上大学作为人生的根本选择,因而技工学校的招生空间受到限制,生源素质普遍下降,突出表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的下降,这就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技工学校只有改变自己,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二,实习教学模式的变化。
过去的技工教育是生产性实习为主,而现在则是以课题教学为主,实习更多地存在于模拟空间,学生练习实践的机会逐渐减少。
其三,课时安排上的变化。
技工学校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技能的提高,在课时安排上普遍采用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隔周倒”的形式,即一周理论课,一周实习课。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一、概述在当今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未来。
对于高校师范生而言,加强师德养成教育,提升师德素养,是其成长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的重要基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人们对于教师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
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高尚的师德品质。
只有教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内涵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完整体系。
通过加强师德养成教育,高校师范生可以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师生观,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式单实践环节薄弱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育需求。
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高校师范生的师德素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人才贡献力量。
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其在高校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新时代教育要求的积极回应。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源于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回答。
它强调教育应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理念的提出,既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殷切期望。
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
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应该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我院提出的“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的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很好地明确了“师德、师风、师能”为教师素质的内涵。
一、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
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
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
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
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
本科师范生“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第!7卷第2期2018年6月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l. 37 No. 2Jun. 2018本科师范生“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陈火弟,吕学峰,曹宇(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摘要:基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以教育实践为导向,以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师能训练活动为载体,构建本科师范生“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即多维度教育实践教学目标、全方位教育实践课程内容、一体化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策略和考核管理办法等,努力造就符合基础 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德修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
关键词!本科;师范生;师能训练%教育实践%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12(2018)02-0172@4陈火弟,吕学峰,曹宇.本科师范生“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东华理工大 学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2):172-175.Chen Huo-di,Lli Xue-feng,Cao Yu.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Multidimension,All-direction,and Integration”education practice model lor normal undergraduates---A persj)ective from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Social Science),2018,37(2) *172-175.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师范生 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 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1]。
新时代赋予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内容新内涵之探析
新时代赋予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内容新内涵之探析新时代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教育面临更高、更严、更全面的要求。
以往单纯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已不再足够,更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建立、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因此,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新时代赋予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内容新内涵。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教育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代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师范生在职业生涯中将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教学交流,因此需要拥有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师德教育应该在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和国际化教育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教育工作的国际化水平。
二、新技术环境下的信息素养在现代技术及信息环境下,师范生需具备多方面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和信息利用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师范生需重视自身信息安全、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师德教育应当理解和实践新技术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充分关注学生的数据伦理、虚假信息、版权等问题,以提高师范生的信息道德与职业水平。
三、现代课堂教学的需求不断发展的教育实践、教育观念和改革举措对师范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传统的讲授方式,而是注重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师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教育技能,包括教育设计、课堂管理、教育评价等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等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
四、社会责任的担当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社会责任方面需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需要从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来独立思考和判断,应关注教育公平、多元文化、社会和谐等问题,成为为社会作出贡献、积极扮演教育使命的教育者。
师德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公民责任、伦理道德等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新时代赋予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内容新内涵主要包括全球化视野下的教育国际化、新技术环境下的信息素养、现代课堂教学的需求和社会责任的担当等方面。
浅谈师德和师能的关系2008年10月08日 星期三 21
师德是魂师能是本刘大成关键词:师德师能敬业师爱内容提要:敬业和师爱是师德与师能的德重要内涵,是师德和师能的主要体现,它们是皮肉相连,表里如一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严谨治学,勤奋工作也是师德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高尚的师德是提高师能的前提,精湛的师能又是实践师德的基础。
师德是当代教育之魂,师能是教育发展之本。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有力地概括了教师既要具备高尚的师德素养,又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即师德和师能。
师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发展,祖国兴旺,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用师德去铸就师魂。
师能是本,师德是魂,教师应该二者兼备,才能肩负起教书育人,振兴国家和民族教育事业的重大责任。
一、师德是魂师能是本二者共存一体师能乃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之本,业务必备之能力;师德是完成好任务的良知,是从事教育事业的魂之所在,二者共存一体,缺一不可。
如果师能尚欠缺,却爱岗敬业的教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教的学生,成绩也相当不错,这是师德上占了明显优势。
反之,假使满腹经纶,但恃才傲物,简单应付教学过程,甚至草率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业绩平平,这种现象就说明了师德修养不够,当然也不排除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把握不足。
前者应注重业务能力地深造,后者需加强德品修养地学习。
业深为师,品高为范,师能与师德是共存的统一体,相互相成。
没有师德,即使师能再高,也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再者,如果教师业务素质不够,泛谈师德,同样也不能培养出优质人才。
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如果教师在班上只注重尽情侃谈从著名高师院校修来的学问,学生自然佩服这个老师的学问;如果上课时不注重仪表,课前也不备课,讲到哪算哪,没有教学计划和目的,脚踩西瓜皮地育学,不注重育人,学生就会不断模仿其师的一言一行,长期受到这样的熏陶,学生也会德能两失。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新时代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底蕴和现状探析
2024年第6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师范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新时代云南省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YJSJJ23-B15)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王晓盛(1998-),男,汉族,云南丘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㊂新时代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底蕴和现状探析王晓盛(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㊀要: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主体,其师德师风建设在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兼顾着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各类教师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的师德师风将深刻影响新兴教师㊂分析新时代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能够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㊁促进师范类院校教师和教育的发展,使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㊂关键词:新时代;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6.0400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作为师德情怀传递者㊁专业知识讲授者㊁学生成长引路人的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国家教育事业和学生思想动态㊂特别是在师范类院校这一教师培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主阵地来说,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更是要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为新教师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㊁筑牢他们的理想信念,确保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真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㊂1㊀新时代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刻底蕴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建设,就培养教师的师范类院校来看,其思政课教师作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师德师风建设已然是重中之重㊂1.1㊀政治素养是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 政治要强 以及思政课要 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归根到底是在强调思政课教师的信仰问题,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㊂好的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师只有对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的内容高度认可,才能引导学生真学㊁真懂㊁真信㊁真用,才能使党的路线㊁方针㊁政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㊁开花结果㊂同时,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用新思想武装头脑,面对各类社会问题时刻保持清醒,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㊁思想㊁理论以及情感认同㊂因此,作为 教师摇篮 的师范类院校,其思政课教师更要提高政治能力㊂当前,社会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㊁培育新教师的关键队伍,要时刻保持政治敏感度和政治判断力,及时准确解读各种社会现象,掌握学生思想动态㊂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㊁方法论,解放思想㊁实事求是,不断提升自身政治领悟力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带好头,帮助推动各项政策执行落实,不断提升自身政治执行力㊂只有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才能坚定自身信仰,才能真正铸牢学生的理想信念㊂对师范类院校而言,要想使思政课教师真正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真正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就需要在政治判断力㊁政治感悟力㊁政治执行力的循序渐进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由此而产生的信仰才是扎根至内心深处的㊁坚不可摧㊁永不动摇的㊂1.2㊀高尚品格是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追寻教师的道德建设不仅要在自我层面,还要上升为具有崇高志向的生命追求与精神坚守,在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同时内化为对党和国家的信念信仰㊂因此,这里从三种关系揭示了新时代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品格修养的要求㊂一是教师与自我的关系㊂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工作上和生活中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约束自身,成为塑造良好社会公德的带头者和领路人㊂其次还要严格自律,以高尚的人格魅力㊁深厚的文化素养㊁真善美的境界影响学生,以严格自律意识㊃911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6期警示㊁鞭策自己,为学生树立标杆㊂最后,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要弘扬主旋律㊁传递正能量,因此必须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上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㊂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㊂思政课作为进行思想教育的政治性课程,其吸引力来源于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㊂因此,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学识魅力,自觉充实㊁更新理论储备,在传播真理的过程中感召学生,在展现自身理论功底的行动中赢得学生㊂其次要提升思想境界㊂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培养者㊁塑造者,要严以律己㊁宽以待人,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个人魅力㊂最后要有语言魅力㊂教师的人格和学识都是以语言为主要形式展现出来的,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语言能力,用好语言的艺术,才能真正做到 传道㊁授业㊁解惑 ㊂三是教师与国家的关系㊂当前国内外不同文化相互冲击㊁多种意识形态相互碰撞,挑战高校原有 独特历史㊁独特文化和独特国情 的深厚底蕴㊂所以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对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自觉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重任㊂1.3㊀爱生情怀是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职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 情怀要深 ,思政课要 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㊂这就要求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培养真正的爱生情怀,在关爱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对学习的热爱㊁对学业的热爱,以将心比心的态度与学生同呼吸㊁共患难㊂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心怀学生,把对国家的爱㊁对教育的爱㊁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使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㊂另一方面要基于学生主体需要和成长的客观规律及要求,对待学生讲究公平公正的态度,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客观对待学生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㊂这在师范类院校而言更为突出,即:一是要以科学知识塑价值,注重学生的三观养成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充分挖掘思政课所蕴含的知识资源,通过理论传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㊂二是要以统一标准容差异,充分考虑思政课教育活动方式方法的包容性,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多样化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尊重不同学生体现出来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合理的多样性要尽可能满足㊂同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换新思路㊁新理念㊁新方法,以此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㊂三是要以自身主导促主体,在尊重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民主平等㊁主导主动㊁双向转化的师生关系,推动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㊂2㊀当前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当前,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代表的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被提升到了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高度㊂就师范类院校来看,正在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针对师德师风组织开展了许多相关的学习㊁宣传㊁教育和监督工作,认真落实 四有 好老师和 四个引路人 的具体规定,积极引导在校思政课教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㊂绝大部分的在校思政课教师都能做到敬重学问㊁爱护学生㊁严于律己㊁为人师表,能够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做到真学㊁真懂㊁真信㊁真教,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自觉做到 政治要强 和 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并且很多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都热爱思政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基本能够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关心关爱学生,能够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㊂这些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做到文明礼貌㊁助人为乐㊁爱护公物㊁保护环境㊁遵纪守法㊂就现阶段来看,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总体情况是向好发展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㊂但是,不可否认,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仍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㊂2.1㊀师德师风建设的开展浮于表面随着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教师教育的深化改革,多元化㊁开放性和综合性已成为师范类院校发展和办学定位的特征,师范类专业和师范生的竞争力正在下降㊂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使得师范类院校的师范属性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导致师范类院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变得模糊㊁重视程度也开始变得不足㊂因此,师范类院校往往以惯性思维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而缺乏创新理论的指引,这就造成师德师风建设的形式化和实效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质性进展㊂当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师范类学校的地位和位置可以说是特殊的或者是尴尬的㊂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往往偏向了教育部直属的师范类院校,省属重点的师范类院校和地方性的师范类院校在吸引高层次人才㊁招收高素质生源和申报高质量项目方面往往鞭长莫及㊂基于上述原因,多数师范类院校必须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很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转型㊁升格㊁兼并㊁改制等事宜上,导致对于师德师风建设得过且过㊂虽然绝大多数师范类院校都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体制机制和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但迫于现实情况往往不能把师德师风放在首要位置,师德师风建设的手段和措施往往流于形式,缺乏规范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工作机制㊂很多师范类院校往往是要迎接上级检查㊁迎接评定工作才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活动,只是形式㊃021㊃2024年第6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上展现师德师风建设成果,但是却真正忽略了教师道德品质的客观规律,从而影响了师德师风的提升㊂2.2㊀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善就目前来看,为适应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师范类院校都能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相关精神和部署安排,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方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这些做法只是在宏观层面保证了师德师风建设但缺乏能够持之以恒的机制保证,只有 通过构建有效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保障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期有效开展㊂ 但师范类院校在制定师德师风建设方案时缺乏具体的和可操作性,绝大部分均是洋洋洒洒的 空头文件 ,其后果就是缺少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和机制运用到师德师风建设之中,这就造成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往往缺乏实际运行的具体机制和方法,没有设计出具体的教育㊁激励㊁宣传㊁考核㊁监督㊁奖惩和教师权益保护等机制运用到师德师风建设之中㊂因此,师德师风建设的推进工作难以取得成果,制度化的运行基本在做无用功㊂同时,由于 重技能㊁轻师德 教育理念和观点的存在,使得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过于简单化,主要表现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容空洞㊁方法单一,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过于形式化㊁简单化㊁空泛化,没有真正做到 知行合一 ;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考评没有制定出真实有效的体制机制,没有着眼于教师的长期发展,使得考评体系缺乏科学性㊁可信度和有效性㊂根据上述情况,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完善,使得通过制度化来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充满了困难㊂所以将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㊁道德品质考核纳入教师资格的认定㊁新教师聘用程序之中并建立相关的长效机制;在思政课教师的绩效考核㊁奖惩评价展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到师范类院校的认定和教育指标评估之中;通过学校党委巡查㊁学校内部自检㊁社会监督等形式来开展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等举措是师范类院校真正能够开展好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条件㊂2.3㊀师德师风建设缺乏合宜的文化环境就教育本身来看,它事关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斥着教育㊂教育作为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中教育环境的重要就十分突出㊂在开展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若想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道德品质,师范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其中的育人环境和育人理念在其中就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㊂但是,目前大多数师范类院校中在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中存在滞后的情况,对于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没有完全贯彻落实,因而导致相对应的育人理念没有系统的形成, 师德师风文化环境与承担师资培养㊁师道传承使命的师范院校不相匹配 ㊂特别是在构建自身开展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教育环境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一是部分师范类院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时只偏重了在制度层面下功夫,而对于师德师风建设文化层面的构建,如校园内的师德师风建设的氛围㊁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和师德师风建设涉及到的交往等方面的建设则基本处于停滞或忽略的状态;二是绝大多数的师范类院校在挖掘人文资源和建设相关人文环境方面的推进力度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例如校园内的相关文化角的设计㊁宣传栏的布置上很少有将思政课教师作为师德师风建设主体的相关内容;三是在师范类院校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大部分的主体是关于文体娱乐性质的校园活动,而关于师德师风建设主题的实践活动却少之又少,甚至于是没有;四是师范类院校在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弘扬师德师风建设主旋律㊁营造优秀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方面显示出明显的落后,反而是网络自媒体在绝大多数时候对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五是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和学校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忙碌于职称的评定和评奖评优,由此产生的负面人际关系将会严重破坏师德师风建设氛围,阻碍了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提升㊂3㊀结语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㊂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它的根本就在教师㊂师范类院校是师资培养的主要渠道,更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阵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师范类院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新时代 四个统一 的师德观指引师范类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真正让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做到为党育人㊁为国育才,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㊂参考文献[1]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N].人民日报,2020-12-26(001).[2]蔡清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六要 特质的生成逻辑㊁时代蕴含及现实进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1):41-44.[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4]李明芳.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 175-178.[5]戴海光.新时代师范院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索[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5):70-74.㊃121㊃。
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幼儿师范生的师德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广泛关注的话题。
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摇篮,幼儿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有道德的教育人才的重任。
然而,近年来,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将从成因与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因1.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这种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道德观念的培养,进入幼儿师范院校后,师德教育问题便显现出来。
2.社会风气影响当前社会风气复杂,一些不良风气对幼儿师范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部分人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一些人道德沦丧,缺乏责任感。
这些现象对幼儿师范生产生了不良示范作用,导致他们在师德教育方面出现问题。
3.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幼儿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师德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较低,且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部分院校对师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师德教育流于形式。
4.教师素质不高二、对策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是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基础,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育部门可以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道德成长。
2.改善社会风气政府、媒体等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改善社会风气,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环境。
例如,加强道德建设,倡导文明风尚,严惩道德失范行为等。
3.完善课程设置幼儿师范院校要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师德教育课程的比重,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教育的价值。
同时,要丰富教学内容,使之更具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4.提高教师素质5.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将师德教育纳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院校评价中,促使各方重视师德教育。
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教师和院校积极参与师德教育。
高校师范生“三位一体”师德养成模式构建
高校师范生“三位一体”师德养成模式构建发布时间:2022-05-18T08:36:23.190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3期作者:武梦玮[导读] 兴教必先强师,师范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加强师范生师德培养,武梦玮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300387摘要:兴教必先强师,师范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加强师范生师德培养,是对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积极回应。
通过制定“全方位”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体系,搭建“体验式”师范生师德养成实践平台,打造“多元化”师范生师德养成项目,构建“课程-实践-项目”“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模式,促进师范生形成“知、情、意、行”统一完整的师德养成路径。
关键词:师范生;师德养成;“三位一体”一、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
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2).]]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阵地,其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
[[[2] 霍世平.师德教育是师范教育灵魂[N].中国教育报,2020-04-20(05).]]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5个文件,文件着眼于“四有好老师”的培养目标,明确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提出了师范生应具有“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与要求,能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道德规范问题的要求”。
该文件的出台从更高站位、更新角度对师范生师德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为师范生师德养成提出了更严标准和具体要求。
师范生道德素养是一种“成人”与“成师”相统一的复杂的品性与修为,无论是直接的道德灌输还是自然的道德体悟,均无法使师范生完全养成这种素养。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立德树人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核心任务。
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师德养成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问题,分析当前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以期为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对立德树人理念进行了深入解读,阐述了师德养成的内涵与重要性。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了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现状,包括师德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等方面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了师范生师德养成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教育理念落后、师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实践环节薄弱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培养策略。
要加强师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完善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理论体系。
要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师范生的师德素养。
还应加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支教等方式,让师范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师德。
文章对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强师德养成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构建师德养成的长效机制等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我国师范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立德树人的内涵及其对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影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德育优先、全面发展,旨在培养既有高尚品德又有扎实学识的新时代人才。
立德树人中的“立德”指的是树立德性,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树人”则是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培养。
这一理念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对于高校师范生而言,立德树人的理念对其师德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立德树人的理念要求师范生具备高尚的师德,包括敬业精神、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等。
新时代赋予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内容新内涵之探析
新时代赋予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内容新内涵之探析一、引言师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师范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师德素养和专业技能,使他们具备优秀的教育情操和专业素养。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师范生的教育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旨在探析新时代赋予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内容新内涵,以期为高校师范生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新时代赋予师德教育内容的新内涵1. 强调教师职业操守新时代赋予师德教育内容的新内涵之一是强调教师职业操守。
教师是社会的引路人,他们的为人处世和职业操守直接影响着学生,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
师范生在接受师德教育时,需要深刻理解教师的职业操守,明确自己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后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操守和道德情操。
2. 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3. 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时代还赋予师德教育内容的新内涵之一是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师范生需要在师德教育中不仅要学会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教育传统,更要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内容的创新路径1. 注重道德情操的培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内容需要注重道德情操的培养。
道德情操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师范生来说,深刻理解和坚守道德底线是成为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
师德教育应该通过道德模范的故事、师德典范的事迹等形式,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
2. 强化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内容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
师范生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师德实践课程、组织教育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质。
“双主体”协同下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模式探究
孙宇静(1992—),女,硕士,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张珊珊(1982—),女,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闫平(1989—),女,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张野(1973—),男,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该文系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教育专项立项(项目编号:JGJSJY201510)。
“双主体”协同下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模式探究孙宇静张珊珊闫平张野(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院该文在教育部提出野创新培养模式袁增强实习实践环节袁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袁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冶要求的基础上袁调查师范生师德意识现状袁提出师范院校与小初高实习单位野双主体冶协同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遥关键词院野双主体冶曰师范生曰师德意识曰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院G416文献标识码院粤文章编号院圆园怨缘原猿苑苑员渊圆园员8冤园4原园园怨源原园5集宁师范学院学报/Jul.2018/No.4一尧野双主体冶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缘起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袁使教师工作有了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遥师德意识是教师职业的灵魂袁为人师者之所以受人敬仰袁正是因为这一职业有着高尚的情操尧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遥因此袁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袁2001年袁教育部联合多家教育单位共同举办了野中国师德建设论坛冶遥论坛围绕野以人为本冶的师德内涵尧以德治教与师德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遥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曳中提出了野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尧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尧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冶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遥2008年袁教育部对叶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曳渊下文简称叶规范曳冤进行了修订,叶规范曳更加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野爱冶的师德内容遥虽然相关部门不断提出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袁但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中袁教师失德失范事件仍时有发生袁这些有悖师德的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教师职业的质疑袁也严重损害了教师野尊师重道冶的职业声誉遥基于此袁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了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曳渊叶意见曳冤遥叶意见曳中提到野加强师范等行业高校建设袁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冶和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冶[1]遥今年袁教育部出台的叶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曳进一步指出袁野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袁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冶袁这凸显出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上应增加实践性的教学内容[2]遥相关系列文件的出台袁无不表明国家对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培养及其创新性培养模式的重视遥可以说袁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后备力量袁多数师范生毕业后将直接步入教师岗位袁他们在未来岗位上的工作态度尧教学质量等均与师德意识息息相关遥一旦师范生师德意识薄弱或欠缺袁他们将无法适应教师身份袁出现为人师表差尧不注重师德素养尧不能用教师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等问题袁这将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遥因此袁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袁不仅要关注师范生的教学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升袁更要加强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培养遥根据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曳指出的野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尧综合大学参与尧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袁创新培养模式袁增强图1野双主体冶协同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太极模式图实习实践环节袁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袁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冶的纲要内容袁更加明确野实践冶是提升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关键所在遥所以袁师范院校应把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培养与技能技法训练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袁并要重视与小初高实习单位在实践环节中的密切合作袁以便借助师范生教育中的实习实训环节来推动他们的师德意识培养遥因此袁师范院校联合小初高实习单位作为野双主体冶协调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意识袁这既保留了高等院校培养师范生的主体地位袁也发挥了实习单位的主导作用袁为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构建新的理念遥二尧野双主体冶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必要性渊一冤野双主体冶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内涵师德意识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袁是指教师对师德关系尧师德现象以及师德原则尧师德规范及范畴等的综合反映和主观再现过程袁主要包括师德认识尧师德情感尧师德意志和师德行为四个方面[3]遥师德使教师的职业更加神圣袁更需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袁而师范生作为野储备冶教师袁势必要认清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遥师范院校和实习单位作为野双主体冶协同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意识袁改变了师范生被动接受师德教育的旧有培养模式袁从思想和价值取向上令师范生认同教师职业袁自愿地规划职业生涯袁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提升师范生的师德意识遥比较而言袁师范院校和实习单位的野双主体冶协同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是一种新趋势袁也是野校企冶合作模式的延伸遥所谓野双主体冶就是指师范院校和小初高实习单位共同为教师人才培养的主体袁二者共同参与师德意识培养方案的制定尧师德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开发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尧实习实训计划的落实等有关教师人才师德培养的全过程遥野双主体冶协同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可以形象地用太极图来说明袁在太极图中袁师范院校和实习单位分为阴阳两部分袁二者界限明确且交融相通遥这一图示表明袁在师德意识培养的全过程中袁师范院校和小初高实习单位地位同等袁发挥功能却各不相同遥在促使师范生师德认识尧师德情感尧师德意志尧师德行为的提升中袁两者各自发挥优势袁相互依存尧相互促进袁起到互利互补的作用渊图1冤遥渊二冤师范生师德意识现状分析为了明晰野双主体冶协同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目标和内容袁更高效地建立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模式袁我们对20名师范生和10名教龄在3年以下的在岗青年教师进行访谈袁进一步从师德认识尧情感尧意志和行为四方面寻找师德意识培养的薄弱点遥本次调查表明袁师范生对师德意识的认识是积极的袁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公平地对待学生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袁但师范生在师德意识上毋庸置疑仍存在着不足之处院第一袁师范院校师德课程设置不健全袁师范生育人观念相对淡薄遥有关师德课程的问题袁调查结果表明各师范院校对师范生培养课程的设置还不完善袁如师范院校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教学教法的传授袁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讲授遥在我国袁师范生培养课程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院第一类是公共课程袁如英语尧思想政治等袁这是所有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遥第二类是专业课程袁它仅是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曰第三类是教师教育课袁主要包括教育学尧心理学尧教师书法尧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技法的课程袁并未涉及到师德意识的教育内容遥由于师德意识培养课程的缺少袁部分师范生的师德意识水平相对偏低遥在工作中袁这些师范生会将野教书冶与野育人冶割裂开来袁出现过度地关注尧不愿承担教授职责尧不关心学生身心成长等问题遥第二袁师范生在教师职业选择中呈现被动性的特点袁职业认同感差遥调查发现袁一些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并非对教师岗位的向往和出于教书育人的目的袁而是基于教师职业的稳定尧有寒暑假期尧工作环境较好尧福利较多等外在诱惑而致遥还有些师范生在选择教师职业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袁或是希望教师身份是自己选择配偶的有力因素袁揭示出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并不是因为教师职业社会价值尧职业活动性质等教师职业应有的认同内容遥因而袁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遥调查还发现袁部分师范生和教龄在3年以下的在岗青年教师对职业选择缺乏主见袁有调查者提到袁野周围人认为自己比较适合做教师袁或者自身学了师范专业袁自然就当了老师冶遥可见袁一些师范生和在岗青年教师并没有把教育工作看作是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冶袁而是因为自己是师范生袁毕业成为一名教师是最佳的就业去向遥所以袁持有这种想法的师范生即便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教师袁也会因缺乏职业认同感袁而无法融入到教育事业中袁更不会顾及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等问题遥第三袁师范生在教师岗位实践时间过短袁评价指标欠缺遥在教学过程中袁仅理论的传授并不能让师范生真正体会到师德意识在教育中的意义遥多数被调查对象表示袁在校期间的校外实习时间过短袁也没有太明晰的考核标准遥实际上袁大多师范院校的实习实践均设置在大四阶段袁时间不超过4个月袁实习结束后却让师范生完成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出示一定的证明袁缺乏对师范生实习过程的阶段性和总体考评遥这样一来袁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形式过于单一袁仅仅是对毕业生集中实习实践袁缺乏阶段性的学期实习袁实习内容与形式过于笼统遥在实习过程中袁有些师范院校与小初高实习单位还缺乏沟通袁只是在形式上考核学生的实习表现袁尚且达不到师德意识培养的预期效果遥这就导致师范生不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袁对自己的教书育人尧为人师表的作用也不清晰遥渊三冤野双主体冶协同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意义野双主体冶协同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有助于走出师德意识薄弱的困境袁对加强未来教师队伍建设袁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遥一方面袁师德意识和教师技能是教师专业的两大支柱袁对将要成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来说缺一不可遥所以袁大学阶段是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和教师技能的关键期袁实习培训是完善和加深师德意识和提升技能水平的必要环节遥师范院校和小初高实习单位作为两个不同主体袁在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培养方面袁既要传授师范生有关的教师品德品质和教学技能技法袁又要让师范生将学到的知识和品质应运用到实处袁以多渠道和灵活的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扎牢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基础袁促使师范生向卓越教师转变遥另一方面袁作为野双主体冶的师范院校和小初高实习单位在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过程中袁根据师德意识培养方案和实习培训计划袁建立沟通合作一体化平台遥这种师范院校和实习单位的双向沟通平台的建立袁既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袁改变了部分师范院校弱化师范生实习培训环节的情况袁确保实习落实到实处曰又可以保证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模式的运行与管理袁野双主体冶通过定期会晤袁根据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问题袁及时调整培养策略袁达到对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培养目标遥三尧野双主体冶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途径渊一冤强化师德意识培养模式袁提升师德认识教师正确的师德认识是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得以体现的前提和依据袁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精神支柱遥对此袁野双主体冶要明确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袁从学科性质尧实习定位尧培养目标等方面规划师范生师德认识教育的培养方案和实习路径袁从根本上塑造他们的师德认识观念遥在具体实施方面袁师范院校应优化课程内容袁增加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曳尧叶教师法曳等与师德认识有关的必修课程袁开展思想道德类尧教师职业素养类等师德认识选修课袁保证师范生在第一学期通过学习基本师德课程达到对师德认识的理解袁第二学期组建师德认识学习小组袁以案例研讨学习的形式提升师范生对师德的认识曰从实习单位角度来说袁开展师范生的穿插实习袁大学第二学期举办师范生入小初高实习单位的师德认识宣誓活动袁每月开展两次骨干教师师德认识报告会和一次师范生与在岗教师师德认识交流会等袁从小初高的学校氛围和交流学习中感悟师德袁以促使师范生明确认识和理解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师德意识素养袁提升师德认识水平遥渊二冤丰富师德意识学习方法袁深化师德情感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袁创新精神不断深入到教育领域袁现今的高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黑板模式袁因此袁野双主体冶关于师德情感的培养形式也呈现了多样化遥具体来说袁师范院校在师德情感的培养方面要树立创新意识袁为师范生开发参考文献院咱员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301/xxgk_146673.html.咱2暂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EB/OL].(2016)./srcsite/A10/s7011/201604/t20160407_237042.html.咱3暂于广河.关于师德意识基本要素的研究与探讨咱J 暂.白城师范学院学报袁2003袁渊03冤.咱4暂何祥林袁程功群袁任友洲袁袁本芳.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尧问题及对策要要要基于湖北省H 高校的调查咱J 暂.高等教育研究袁2014袁渊11冤.咱5暂魏泽.师范生师德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咱J 暂.当代教育论袁2016袁渊01冤.多渠道的学习方法遥一方面袁师范院校可以每学年开展与师德意识有关的知识竞赛尧学生讲坛尧文章征稿等校园活动袁以活动的形式提高师范生对师德的学习兴趣袁深化师德情感遥另一方面袁师范院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尧学校官网尧校内微信平台尧校报等媒介开设师德意识学习栏目袁这些灵活多样的学习手段和丰富的学习途径袁使得师德情感融入到师范生的学习生活中袁不断内化他们的师德情感[4]遥而作为野双主体冶的另一方袁小初高实习单位在做好与师范院校深化师范生师德情感培养工作对接的基础上袁开展教师职业幸福观教育袁以岗位幸福感尧师生幸福感尧同事幸福感等主题活动的教育形式袁让师范生深刻体会到教师工作的幸福感尧成就感袁提升师范生的师德情感水平袁促使师范生明晰教师与学生尧教师与家长尧教师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有的工作态度袁逐渐让师范生认识到教师不仅仅为学生传道解惑袁还要担负起培养他们人生观尧世界观尧价值观的责任袁以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责任感[5]遥渊三冤内化师德意识自我教育袁磨炼师德意志师德意志是促使教师把认知层面的计划落实到行为层面的动力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袁教师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袁如专业知识的大量填补尧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尧理论转化实践存在鸿沟等问题遥教师要想克服这些难题袁就需要有坚强的师德意志遥倘若教师对这些问题已存在认知袁但因具体实际中的种种困难而退缩袁缺乏行动力袁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下降遥因此袁作为野双主体冶的师范院校和小初高实习单位在师范生的协同培养策略上袁要注重师范生师德意志的磨炼遥具体来说袁师范院校可以开展野一带五冶式模拟实习的学习形式袁针对现实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袁以任务的形式由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引导五名师范生共同完成袁提升师范生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排除障碍的毅力遥实习单位可以开展师德榜样袁进一步提高师德修养以及师德意志的锻炼等教育学习环节袁观看榜样教师事迹的视频或报刊袁让师范生每月上交一篇对师德意志的学习感悟袁促使其把师德意志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内化为自我教育遥这种把师范生的师德意志培养过程的外显化袁在不断磨炼师范生师德意志的过程中袁使师范生对教师工作形成正确的分辨力与评判力袁将师德意志内化表现在教师岗位中遥渊四冤重视师德意识实训评价袁历练师德行为实习实训是历练师德行为的有效途径遥为确保师范生的师德行为在实训中得到应有的规范袁野双主体冶在师范生的三阶段实习过程中袁建立实习单位要要要师范生要要要师范院校的三维评价体系袁以监督和促进师范生的师德行为遥具体而言袁野双主体冶在师范生的整个大学期间袁设置3个实习阶段院第二学期进行穿插实习袁第三到第六学期进行阶段实习袁第七到第八学期进行跟岗实习遥在此过程中袁实习单位根据师范生对教学原理尧技能技法的课堂运用袁对各类学生问题的应对和处理教学工作的方式等考核项目袁评价师范生的师德行为遥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以教学日记尧教学反思尧学习笔记等形式对自身的师德行为做评价和成长记录袁每阶段实习结束后上交指导老师遥师范院校在实习单位评价内容的基础上袁对师范生提交的实习反馈做总体的验收和审核袁再通过野双主体冶间的沟通袁共同评定师范生的师德行为成绩袁最终建立一套有效的师德行为评估制度遥渊下转第101页冤The Exploring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Teachers'Ethics inthe Coordination of "Double Subjects"SUN Yu-jingZHANG Shan-shanYAN Ping ZHANG Ye渊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Liaoning 冤粤遭泽贼则葬糟贼院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ts forward some requirements of making innovations in "the training mode,strengthening the internship practice,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training of ethics and teaching,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 training".On the basis of these requirement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consciousness ofprofessional ethics,and puts forward a new concept and a new mode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ethics in the normal university.运藻赠憎燥则凿泽院Double subjects;normal school students;teachers'consciousness of ethics;training mode参考文献院咱员暂周友泉袁王琦.大学生恋爱状况及心理特征的调研咱J 暂.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渊社科版冤袁2000袁渊02冤院40-41.咱2暂曾庆东.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调查及其对策咱J 暂.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袁2008袁渊03冤院108-111.咱3暂王春霞袁王晓霞袁张蓉.对某高校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研究咱J 暂.社会心理科学袁2012袁渊Z1冤院136-152.咱4暂杨婉秋袁张河川.对45名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咱J 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袁2010袁24渊04冤院300-303.咱5暂杨林佩袁石伟.青少年恋爱关系院研究取向尧方法与影响因素咱J 暂.心理科学进展袁2011袁19渊03冤院372-381.咱6暂刘文袁毛晶晶袁俞睿玮等.青少年恋爱关系内隐倾向发展特点及其与依恋的关系咱J 暂.心理科学袁2014袁37渊03冤院593-600.咱7暂张炜.在校大学生恋爱吸引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咱J 暂.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袁2007袁15渊01冤院63-65.The Investig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Lo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ZHANG LeiQIAO KaiWU Na渊Dept.of Medical Imaging,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233030,AnHui Province 冤粤遭泽贼则葬糟贼院The objective of the questionnaire is to investigate university students'lo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self-es鄄teem and analyze influential factors.In this research,we use questionnaires as the method to investigate 620students and re鄄cycle 610valid questionnaires.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re is no difference of lo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in different sex鄄es (T =0.09,Sig.>0.05),in different areas渊T =0.838,Sig.>0.05冤and in different families of divorce and no divorce渊T =1.11,Sig.>0.05冤.Using the method of correlation analysis,we fin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bility factors,family influence,personality,feelings,value orientations and lo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esteem and lo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Different sexes,different areas and parents'divorce question do not have much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tudents'lo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There is a sig鄄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bility factors,family influence,personality,feeling,value orientation and love psychologi鄄cal pressure.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esteem and lo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运藻赠憎燥则凿泽院University student;lo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influencing factors渊上接第97页冤。
浅谈一体化教师的职业素质.doc
浅谈一体化教师的职业素质一、文化素质1.坚实的基础知识通晓基本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2.系统的专业知识精通自己的专业学科,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了解学科的科技前沿、学术动态,懂得相关学科知识,并不断更新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自觉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不断为教学工作储备能量。
3.较高的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指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和指导生产实习的能力。
一体化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体化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依据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能选择恰当时机和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传授給学生。
4.具有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一体化素质职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要求一体化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专业素质,既能进行专业理论课和文化课的教育教学,又能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指导,需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一方面由于实践技术往往比较复杂,涉及的相关知识更综合,所以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相关领域的实践技能和工艺,熟悉现行的行业标准,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
不仅要有动手能力,还要有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等,也要有与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
教师应既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术相互渗透和转化,指导学生认真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高质量地培养学生,高效率地教会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二、心理素质1.角色认同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身于教育工作,并以此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范生师德师能一体化探析
师德素养与师能水平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素养的主体。
师范生是教师的初期发展阶段,师德与师能更是缺一不可。
针对本科师范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系列师范生师德师能一体化培养的途径。
标签:师范生;一体化
一、师范生在师德与师能方面的要求
师范生既要有一流的师德,还要有一流的师能。
学习一流师德,它要求教师要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一身正气,善良豁达,真诚待人,正直做人,这样具备高尚的师德,用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
学习一流师能,它要求教师要提高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提高观念传导职能、活动组织职能、激励职能、引导职能,更好地确定教育目标和计划、进行制度管理、协调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具备相对完善的师能体系。
二、本科師范生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科师范生作为准教师,能反映教师行业的部分问题,本科阶段也是教师的初期发展阶段,本科时培养的状况对于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的部分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9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高达92.93%,为了找出培养师德师能的途径,我认真分析调查情况,发现师范生有以下主要问题:
(一)对教师职业仍不够了解。
在这些师范生中,有50.51%的同学声称他们不太了解教师职业,有28.28%的同学表示自己比较了解教师职业,然后有15.15%的同学反映自己完全不了解教师职业,仅有6.06%的同学非常了解教师职业。
可见,这些学生虽然在平常的学习中都有接触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但是大多数同学未能准确地解释教师职业的任务、要求、运行机制等内容。
(二)对教育理论了解不深。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班级管理方法等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些对教师的道德规范,但通过调查发现,有46.46%的同学表示不太了解;有39.39%的同学比较了解,有7.07%的同学完全不了解。
这就说明本科师范生对相关教育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少。
课堂教学技能是衡量教师技能素质的一个主要指标,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它必然是师范技能训练的核心内容。
通过调查,仅有25.25%的同学会经常参与相关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而有58.59%的同学只是偶尔参与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另外有16.16%的同学主观意愿不强所以几乎不参加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
可见,本科师范生在课堂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强度不够,训练的成效不明显。
三、新时期对于师范生的师德师能一体化培养途径
师范生要知道新时期教师是师德师能并进的。
“做人与做事其实是同一件事情,而不是两种分别独立的事实。
”为了达到师德与师能并进,就要对师范生进行师德师能一体化培养。
基于现状,我认为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在全面认识教师职业的基础上培养师德师能。
全面认识教师职业是师范生进行师德师能一体化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师范生要对教师的职业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教师职业的内容、任务、要求、运行机制等,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
调查反映大部分师范生都缺乏这种认识,因此,当前加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非常必要,这是进行师德师能一体化培养的起点,首先应从此人手,完善学校师范教育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二)认真了解师德规范并贡献于教师的专业活动。
调查反映本科师范生对相关教育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
所以,从准教师问题中得出结论,师范生都有必要努力学习相关教育理论从而了解师德规范,将其内化于心。
当然仅仅掌握理论是不够的,还要将其外化于行,师德最终要通过学生的成长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教师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主要方式就是各种专业活动。
如果师德对教师的专业活动不能起到支持和引导作用,就是没有价值的。
规范靠教师的日常工作来体现,如果这些规范不能对教师的专业活动有所贡献,那他们的价值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这就要求师范生要准确把握这些规范,并联系实际合理运用到专业活动中。
(三)在职业活动中加强师范技能并注重师德追求。
“以往宣传师德高尚的教师大多定位在带病工作、爱生忘家等形象上,让普通教师觉得距离自己太远。
我们调整思路,把着眼点放到教师的具体工作中,让师德在教育教学细节中体现。
”只有立足于教师真实的职业活动,真正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在提高师能的同时使师德教育更有生命力。
教师要清楚自己的专业活动中究竟有哪些“善”,清楚哪些是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认识上的清晰自然有助于大家更加明确坚定地追求专业活动中的“善”,以此达到师德师能的共同提升。
这样,能帮助他们对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对教学中的德育有一定的敏感性,帮助他们明确,德育并不是在正常的教学中加进去一些另类的、与教学内容不相干的东西,他们本身就是教学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师范生要加强师范技能锻炼,并把德育融入其中。
调查反映准教师的训练强度不大、成效不明显,师德和师能一体化培养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环境,所以,这就要求高校要进行师范教育改革。
(四)正确看待师德教育。
这是我想说的最后一点,师德教育可能当前不能、将来也不能改善教师的生活质量,不能解决大家生活中面对的困惑,从而使教师产生了对于特别是专业活动中面对的各种困惑,不禁思考这样的教育对教师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德性本身就不是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不需要为了些什么才去遵守。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困惑,更多的还是来源于专业活动中的细节,处理这些细节,只是拥有一些德性还不够,还需要技术上的指导与支持。
因此,最终还是归结于要在师德基础上提高师能,完善精湛的师能有助于解决师德方面的一些问题。
总之,师德和师能是相互渗透、无法割裂的。
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
对教师而言,“利剑”就是师能,“精神”就是师德。
希望师范生能够加强师德与师能的并进,明白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师范技能,多想一步多学一步,同时放下架子,虚心向别人请教,关心学生、关爱学生,未来成为德业双馨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尚建丽,刘利燕.师德乃教师之灵魂,师能乃教师之根本[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02).
[2]江元汝.新时期师德与师能之我见[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02).
[3]王现军.论师德师能一体化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7,16(03):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