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动物的节律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章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2课时 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

一二三
三、社群行为给动物群体带来好处
1.概念:一起生活的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 分工合作 , 共同维持 群体的生活。
2.举例 (1)蜜蜂和蚂蚁的分工。
蜜蜂
蚂蚁
成员 分工
成员 分工
蜂后 产卵
蚁后 产卵
雄蜂 与蜂后交配
雄蚁 与蚁后交配
工蜂
保卫 清、理采蜂集巢花、喂蜜养和幼花虫粉、筑巢、工蚁
第2课时 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一二三
一、繁殖行为保证动物的种群繁衍 与动物 繁殖 有关的行为,叫做动物的繁殖行为,主要包括 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 、 占有繁殖的空间 、 求偶 、 交配 、 孵卵 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一二三
二、节律行为使动物的生活与环境周期性变化保持同步 1.概念:动物 周期性 的、有 节律 的行为。 2.种类 (1) 潮汐 节律:如涨潮时牡蛎将壳打开,退潮时将壳紧闭。 (2) 日 节律:有些动物白天活动,有些则夜间活动。 (3) 月 节律:灵长类动物雌性个体有月经周期。 (4) 年 节律:动物的迁徙、鸟类的换羽。 3.成因:动物体内存在 生物钟 ,它是一种以体内的
关闭
C
答案
1
2
3
456源自74.在北京奥运会上,外国运动员到北京参赛,开始的几天,由于时差 的原因,白天没劲、想睡,晚上兴奋难以入睡,这主要是( ) A.舟车劳累 B.体内的生物钟还未调拨过来 C.饮食不习惯 D.出国前超负荷训练
关闭
B
答案
1
2
3
4
5
6
7
5.社群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下列各项中具有社群行为的是( ) A.花盆下的一群鼠妇 B.森林里筑巢的鸟类 C.森林中的一群狒狒 D.池塘中的一群青蛙
初中生物学动物的运动节律与社会行为

PART FIVE
动物的运动节律 与社会行为的实 际应用
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动物的运动节律:有助于预测动物 的迁移和繁殖行为,为生态保护提 供科学依据。
实际应用案例:利用动物的运动节 律和社会行为知识,成功救助濒危 物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社会行为:有助于理解动物种群动 态和生态平衡,制定针对性的保护 措施。
社会行为的概念
社会行为是指动物在群体中为了生 存和繁衍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活动。
社会行为的出现可以帮助动物更好 地适应环境,提高生存和繁衍的机 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社会行为包括分工合作、通讯交流、 等级制度等。
社会行为对于动物种群的稳定和生 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社会行为的分类
添加标题
社会行为:掌握动物群体中的社会 组织、沟通方式等,有助于防止动 物冲突、提高生存率。
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动物 行为学将在野生动物管理中发挥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动物行为学研究:了解动物行为,探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生态保护:观察动物行为,评估生态环境状况,制定保护措施 仿生学:借鉴动物的行为和生理特点,应用于人类技术发明和创新 野生动物控制:利用动物行为特点,采取措施控制有害动物数量和分布
任务
等级制度:动 物群体中存在 明显的等级制 度,不同等级 享有不同的权
利和地位
信息交流:动 物通过声音、 体态等方式进 行信息交流, 协调群体行为
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促进种群繁衍:动物通过社会行为共同照顾后代,提高繁殖成功率。 提高生存能力:社会行为可以帮助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存机率。 促进个体成长:社会行为有助于动物学习和掌握生存技能,促进个体成长。 增强群体凝聚力:动物通过社会行为形成群体,共同抵御外敌,增强群体凝聚力。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科学八年级上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学设计附练习

北师大版第5单元第16章第二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二课时)预习提示1.什么叫动物的繁殖行为?2.繁殖行为包括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3.动物的繁殖行为有什么意义?4.什么叫节律行为?5.举例说出潮汐节律、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6.动物的节律行为有什么意义?7.什么是社群行为?8.举例说出蜜蜂的群体中是如何分工合作的?9.举例说出蚂蚁的群体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2.举例说明动物行为对其生存和生殖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对比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的大多数行为有利于其生存和生殖重点难点重点: 各种行为类型的意义难点: 分析动物行为与其生存和生殖的关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学阅读法、识图法、小组讨论法教学用具图片、录像、电影等资料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除此以外,动物还有其他一些行为。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二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进行新课一、繁殖行为(一)学生自学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什么叫动物的繁殖行为?2.繁殖行为包括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3.动物的繁殖行为有什么意义?(二)学生展示自学结果(三)教师引导学生识图,进一步理解繁殖行为1.图16-10雄性洄鱼守卫鱼卵2.图16-11蚯蚓的交配3.图16-12鸟的筑巢4.图16-13火烈鸟的育雏5.图16-15袋鼠抚育后代(四)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图16-14三刺鱼的繁殖行为)1.图中雄鱼腹面是什么颜色?雌鱼腹面有什么特点?2.图中雄鱼、雌鱼各有几条?3.雄鱼共进入小巢几次?各有什么任务?4.图中四个巢各处于什么状态?(五)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六)教师补充讲解很多动物有抚育后代的行为。
鸟类的育幼任务一般是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的,哺乳动物的育幼一般是由母亲来完成的。
动物抚育后代是先天性的行为,没有性成熟的鸟类和哺乳类没有抚育后代的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动物行为的学习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动物行为的分类、产生原因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动物行为的奥秘。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动物行为的定义、分类及特点,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2.学会观察和分析动物行为,培养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动物行为的能力。
3.掌握动物行为产生的原因,了解动物行为与生存、繁殖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物行为的特点和规。
-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动物行为的图片和视频,如鸟类筑巢、蝴蝶迁徙、猴子互相梳理毛发等。通过观察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行为的多样性。随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动物行为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行为是如何帮助动物生存和繁衍后代的?”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引导他们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即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个体和种群发展的活动。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动物行为的分类,包括觅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社交行为等。针对每种行为类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节律性调节教学教案

人类的生物钟受到光暗、饮食、运动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保持生物钟的稳定和规律对维护人类健 康具有重要意义。
调整生理节律的方法与策略
针对生物钟紊乱引起的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调整 作息时间、增加户外运动、合理饮食等方法来改 善生理节律。
动物结构与功能节律性调节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动物模型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下丘脑、垂体和靶腺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通过节律性的激素分泌维持动物的内环境稳定,如生长激 素、甲状腺激素等。
生物钟与内分泌调节
生物钟不仅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还与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生物钟通过调节激素的节律性分泌,影响动物 的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的节律性反应
免疫细胞与节律性反应
利用具有特定生理节律的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医学研究和药 物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生物钟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生物钟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睡眠障碍、代谢性疾病等,针对生物钟的 调控可以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动物结构与功能节律性调节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
了解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节律性调节机制,可以为医学实践提供指导,如制定合理的用药 时间、手术时机等,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06
动物结构与功能节律性调节的实 践应用
生物钟与动物行为节律的调控
01
生物钟的概念及作用 机制
生物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内源性时间 调节系统,通过感知和适应环境中的 光暗、温度等周期性变化,调控生物 体的各种生理和行为节律。
02
动物行为节律的表现
动物的行为节律包括日节律、季节节 律等,如鸟类的迁徙、昆虫的昼夜活 动等,这些行为节律与生物钟密切相 关。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是什么2. 掌握动物的节律行为的分类3. 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和影响教学内容:1. 动物的节律行为的定义和分类2. 不同动物的节律行为的举例和解释3. 动物的节律行为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和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通过展示几张图片,让学生猜测动物的节律行为是什么,并引发学生对于节律行为的好奇和兴趣。
2. 呈现:老师介绍动物的节律行为的定义,即动物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会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
然后分别介绍动物的节律行为的分类,包括日活动节律、季节性节律、年周期节律等,并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
3. 拓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节律行为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回答出动物的节律行为有助于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找到食物、繁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举例说明。
4. 实践: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动物,调查该动物的节律行为,并设计一份展示报告。
小组报告时要包括该动物节律行为的分类、具体的节律行为例子以及解释,以及该节律行为对该动物的重要性和影响。
5. 总结:老师总结动物的节律行为的定义、分类和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和影响。
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发现更多有趣的节律行为。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对于导入环节的反应和参与程度,评价学生对于节律行为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对于动物节律行为的调查和设计报告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3. 学生进行小组报告时的表达能力和解释能力的评价。
4. 教师通过思维导图、问答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动物的节律行为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重点:1.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
2.动物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
3.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1.潮汐节律的概念。
2.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过程:(1课时)复习提问:1.哪些动物有社群行为?与单独生活的动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什么是动物的语言,举例加以说明。
讲授新课:引言:日、月、星球都在运动。
地球因自转一天分为白昼和黑夜;由于公转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广阔的海平面总是在起伏动荡,潮水的涨落周而复始地进行。
几亿年来,动物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随着地球、月亮、太阳运行的往复变比,逐渐形成一些周期性的行为,在一天中、一月中或一年中重复出现。
动物的这种周期性出现的行为,叫动物的节律行为。
一、昼夜节律教师:人一天的活动有没有节律?学生:有、白天活动,夜间休息,一日三餐。
教师:动物也是这样,大部分动物不是昼夜都在不停地活动,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有的是早晨和黄昏时活动。
根据昼夜活动不同的习性,可以分为夜行性动物和昼行性动物。
请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有哪几种夜行性动物。
学生:夜行性动物有老鼠、猫、猫头鹰、蝙蝠等。
教师:空中既然有飞翔的蝙蝠,这时的空中是不是还应该有其他动物在活动?学生:应该有大量的昆虫在飞舞。
教师:大部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
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及少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
有些动物,如许多种鸟类在拂晓和黄昏时活动,也有一些动物的活动没有昼夜的区分。
演示实验:蝶和蛾的昼夜节律。
这里有5个硬纸盒,每个盒里放着1只蝴蝶和1只蛾子。
蝶类一般是夜伏昼出,蛾类一般是昼伏夜出。
现在打开盒盖,看看它们的活动情况。
相继打开5个盒盖。
应该5个盒中的蝴蝶全部飞出,蛾子全部不飞出。
如果有的蛾子也飞出,教师可向学生解释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不是节律行为。
可引导学生观察蝴蝶和蛾子各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是飞出去活动还是藏匿起来了。
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章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2课时 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关闭
C
答案
1
2
3
4
5
6
7
4.在北京奥运会上,外国运动员到北京参赛,开始的几天,由于时差 的原因,白天没劲、想睡,晚上兴奋难以入睡,这主要是( ) A.舟车劳累 B.体内的生物钟还未调拨过来 C.饮食不习惯 D.出国前超负荷训练
关闭
B
答案
1
2
3
4
5
6
7
5.社群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下列各项中具有社群行为的是( ) A.花盆下的一群鼠妇 B.森林里筑巢的鸟类 C.森林中的一群狒狒 D.池塘中的一群青蛙
筑巢、喂养其他 蚂蚁
一二三
(2)在狒狒的群体中存在着严格的 优势等级 ,狒狒“首领” 优先享有 食物和配偶 ,并负责整个社群的 行动方向 和 对外战斗 ,与其他雄性个体一起共同保卫群体的安 全。
动物社群行为的特征 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群体内往往形成一定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但不能误认为群居是社群行为的重 要特征,如养鸡场喂养的成群的鸡,群体内没有明确的分工,个体间 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分工合作的关系,所以不是具备社群行为的动 物。而白蚁群体中有蚁后、雄蚁、工蚁、兵蚁之分,是具有社群行 为的动物。在具有社群行为的哺乳动物中往往存在着等级,如狒狒 群体,群体“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并负责整个社群的行动方向 和对外战斗,与其他雄性个体一起共同保卫群体的安全。
1
2
3
4
5
6
7
7.印度曾有过“狼孩”的报道:一只失去幼仔的母狼,疯狂闯进了一户 主人不在家的农舍,对园里的鸡群大肆捕咬。此时,留在家里的婴 儿受到惊吓大声啼哭起来,于是母狼循着哭声越窗进入屋内……闻 讯赶回家的主人,正看到衔着婴儿的母狼遁入山林。 十余年后的一天,人们终于在山林里发现了被母狼哺育长大的孩子: 赤身裸体,不懂人言,只会嚎叫,追着母狼用四肢爬行,用牙齿撕咬生 肉。人们称其为“狼孩”。 试根据这一报道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母狼”并没有将婴儿吃掉,却将他哺育长大,这是动物 的 繁殖 行为,这种行为主要受 (雌)性激素 的影响。 (2)“狼孩”不会说话、不懂人言、只会嚎叫,追着母狼用四肢爬行且 用牙齿撕咬生肉为食,这说明了在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中,生活经 验和 学习 对行为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暑期教师培训的构建概念图,大胆走进课堂。
以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整合归纳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构建概念图,以达到复习本章的目的。
首先是自主学习环节:细读课本第二章,自主浏览复习内容,然后个体自主构建概念
化、条理化、结构化。
在这个自主构建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之间内在联系领悟不太好。
接
合作完善概念图。
再展示完善后几个小组的概念图。
这一环节让学生展示并解释自己理解
完善的概念图,让学生来评价,让学生真正理解构建概念图的意义。
小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困惑,最后知识应用达标检测反馈。
知识目标:
导
不要求学生识
统化、条理化、。
小
通过生生互动,
2。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3篇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一些常见动物的节律行为,并了解它们的生态意义;3.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和分类;2. 一些常见动物的节律行为及其生态意义。
教学准备:1. 计算机和投影仪;2. 动物节律行为示意图和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活动(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行为是否都是随机发生的,提出是否有规律、周期性的行为存在。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Step 2:介绍节律行为的概念和分类(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节律行为的概念和分类的示意图,解释每种类别的特点和代表动物,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Step 3:学习常见动物的节律行为(20分钟)介绍一些常见动物的节律行为,如鸟类的迁徙、繁殖季节的繁殖行为、海洋动物的潮汐活动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这些节律行为的特点和生态意义。
Step 4: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发任务卡片,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种动物的节律行为,并整理出展示材料。
鼓励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Step 5: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或全组一起介绍他们所研究的动物的节律行为,并展示他们准备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说明。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评论,进行互动讨论。
Step 6: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分类,强调节律行为的生态意义,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Step 7:课后延伸提供一些课外阅读资料或网上链接,让学生深入了解更多动物的节律行为,并鼓励他们进行观察和记录。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撰写小论文或展示报告。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和沟通能力;2. 评估学生在小组展示中的表现,包括对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3. 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延伸活动的情况。
动物的生物节律与行为

动物的生物节律与行为动物的生物节律是指动物在一定时间周期内,生理和行为活动出现的规律性变化。
这种节律受到内部基因调控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动物的生物节律对其行为的影响。
一、昼夜节律昼夜节律是指动物在一天中昼夜交替的过程中,生理和行为活动呈现出的规律性变化。
这种节律与环境的光照变化密切相关。
许多动物根据昼夜节律来调整自身的活动,例如白天活跃的动物在夜晚通常会休息或者进行少量活动,而夜间活跃的动物则在白天呈现出低活动性。
这种昼夜适应机制有助于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寻找食物、避开捕食者等。
二、季节节律季节节律是指动物在一年四季中,随着气候、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生理和行为节律。
许多动物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进行繁殖、迁徙、冬眠或储存食物等行为。
例如,某些候鸟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迁徙,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而一些哺乳动物在严寒的冬季选择冬眠,以减少能量消耗。
三、潮汐节律潮汐节律是指动物在潮汐变化周期中,生理和行为活动发生规律性变化。
潮汐节律通常与水下动物紧密相关,它们在涨潮和落潮时刻展示出不同的活动状况。
例如,某些海洋生物会根据潮汐的变化来觅食、繁殖或者躲避捕食者。
潮汐节律使动物能够更好地利用潮汐带的资源,并且避免在潮汐干涸的时候暴露在外。
四、生理节律除了以上提及的节律外,动物还有一些生理节律,如呼吸节律、心跳节律等。
这些节律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紧密相关,保持身体正常的功能运行。
例如,呼吸节律指的是动物在呼吸过程中,吸气和呼气的规律性交替,一般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
综上所述,动物的生物节律对其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昼夜节律使动物在不同时间段活动,季节节律使动物适应不同季节的生存需求,潮汐节律使水生动物更好地利用潮汐资源,而生理节律则保持动物的基本生命活动。
通过研究动物的生物节律与行为关系,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存机制。
第五节 动物的节律行为_高中生物教案

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_高中生物教案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理解生物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比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
通过练习画概念图,提高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技巧。
3.通过观察动物的节律行为,联系人体生物钟,对学生进行生命运动有其内在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受到讲科学、不迷信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系列概念: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
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都是有节律的,有的以日为周期,有的以月或年为周期。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从动物的节律行为开始去认识生物节律,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
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行为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生物钟的概念使动物的节律行为概念具体化了,因而这一系列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对于生活在内陆、没有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潮汐节律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对生物钟会有一些理解上的难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建议教师结合小学自然课和中学地理课学过的有关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适应,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扶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复习:可以以秋季大雁结队向南飞为例,通过头雁的地位及雁群的组织和通讯方式复习动物的社群行为,并为动物的季节节律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从大雁南飞适应季节变化属于动物的节律行为引入新课。
也可以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引入新课。
3.阅读、比较和画概念图:①浏览课文。
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章运动与行为第二节动物的行为》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章运动与行为第二节动物的行为》教案苏教版第一篇: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章运动与行为第二节动物的行为》教案苏教版第二节动物的行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各种动物行为,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能正确区别各种动物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动物的行为,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引言:如果你有兴趣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很容易看到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网,或许你还能看到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
大千世界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
教师:动物的行为就是动物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取食、功击、防御、繁殖、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包括体态、体色、声音等正常和异常的状态。
引言:下面请大家观察书上动物行为的图片,分析一下按照性质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一、攻击行为(争斗行为)教师:同种动物在有些情况下会发生互相攻击,我们容易看到的大多是饲养动物的争斗,最激烈的当然是野生动物的争斗。
请看挂图(示两只羚羊的争斗)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学生:两只公羚羊在争斗,表现的是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羚羊是草食动物,长犄角不是为了获取食物,一旦受到猛兽追捕时,自卫的方式也只是奔跑。
羚羊的长角原来是在繁殖期雄性个体之间用来争夺雌性个体的。
教师:你能否举出其他攻击行为的例子?教师:对,这些都是动物的攻击行为,动物的攻击行为发生在什么动物之间?学生:发生在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
教师: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攻击行为?学生:为了争夺食物、配偶或生存的领地。
教师: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这种行为叫攻击行为。
(学生会提出诸如老鹰抓小鸡、猫捉老鼠及蛇追人等动物的攻击行为。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_高中生物教案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课方案二 _高中生物教课方案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教课方案二教课目的1.知识方面(1)识记节律行为的看法和意义。
(2)知道日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看法。
(3)知道生物钟的看法。
2.能力方面经过发现图表中的规律和推断实验结果,培育学生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感情方面经过对动物节律行为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适应自然环境的看法和进化的观点。
要点难点1.动物节律行为的几个看法是本节课的教课要点。
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长久跟着日、月的周期性变化而逐渐形成的,是对自然界适应的结果。
学生充分理解这几个看法,不单使学生能够试试解决自然界的一些生物现象,更重要的是对其形成生物进化的看法有踊跃作用。
在这里潮汐节律仍是教课的一个难点。
因为学生对这些现象不够熟习,特别对于离海远的甚至没见过海洋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
2.生物钟的看法既是教课要点又是教课难点。
生物节律行为能够说是对生物活动现象外在的察看与描绘,而生物钟的看法则是从生理角度对生物节律行为进行内在解析和实质揭露。
正是这类原由,它是一个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看法。
教具准备图表、录像、VCD 、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课过程1.教课过程设计思路图表下手找出规律激活思想引入主题第十三章传得病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人类传得病和预防传得病的一般举措。
理解传得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2.学习使用显微镜察看相应的病原体,提升显微镜的操作技术。
3.介绍我国和当地域爱国卫生运动的展开,及其所获得的成就。
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精神,并注意培育学生的参加意识。
要点、难点解析1.传得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传染的一般举措为本章的要点内容。
2.在本章的教课中,学生参加的谈论比许多,特别联系自己得过某些传得病的经历时,学生会有些顾忌,课前做好思想工作、课上做好组织教课工作都会有必定的难度。
教课器具:传得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预防传得病的一般举措的有关挂图,课件以及视频资源。
动物运动的节律性教案

动物运动的节律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节律性行为和它们的适应性意义;2.掌握多种动物运动节律的特点及其调节机制;3.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动物行为的节律性与适应性意义。
2.动物运动节律的特点与调节机制。
3.实验操作:观察果蝇与蜜蜂的节律行为。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学生自主探究与实验操作。
3.学生小组讨论。
四、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和示范样品。
3.学生参考书目。
五、教学过程1.引入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动物在食物、气候等资源有周期性变化的背景下,展现出了一系列规律性和适应性的节律行为。
这些行为的机制体现了自然界万物的智慧,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2.讲授内容(1)动物行为的节律性与适应性意义。
动物的生活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节律性。
在野外,动物的活动模式是与环境变化相匹配的。
比如,夜间活跃的夜行性动物,昼夜反转的候鸟,季节性的冬眠与繁殖等,都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2)动物运动节律的特点与调节机制。
许多动物的运动节律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如果蝇的运动-休息节律,蜜蜂的摆动腔节律等。
这里以果蝇的运动节律为例来说明:果蝇的运动节律是一种昼夜交替的周期性行为,当它的生命周期来到第9天的时候,就会自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与休息,成为一天之中的昼行性动物。
它的运动行为主要是由双翅的振动、脚的步行和身体的摆动所组成的。
而休息行为则选取适当的位置停歇。
果蝇的运动节律是具有很高的自主性的,发生于果蝇内部的生物钟与相关因素如外部光照、温度、食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通过课堂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了解果蝇的节律行为。
3.实验操作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果蝇和蜜蜂的节律行为,让学生理解和探究动物的行为模式与其适应性意义。
实验器材:果蝇标本、果蝇培养箱、蜜蜂标本,蜜蜂观察箱、光照和温度计等。
实验过程:(1)学生观察果蝇的标本和养殖箱,并在指导下了解果蝇的运动节律,学习如何调节光照和温度等因素对果蝇的活动进行影响。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复习优秀教学案例: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2.了解动物行为的分类,包括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会(群)行为,能够识别和描述各种行为的特征和功能。
3.掌握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等,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研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如比较法、分类法等,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合作完成任务,如观察和分析某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探讨某种动物行为的意义等。
2.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动物运动和行为”为主线,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首先,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接着,我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动物行为的分类和功能,进而提高他们对动物行为的理解和认识。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实践性强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只猎豹追捕猎物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动物运动方式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提问:“你们知道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吗?它们为什么要有这些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案教学目标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养成在运动时注意自我保护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社会行为的特征、事例的判别及群体内信息交流的方式教学过程播放录像片段。
动物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animalbehavior)。
提出问题:请列举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运动方式:如蚯蚓的蠕动、鱼的游泳、鸟和昆虫的飞行、哺乳动物的行走、奔跑、跳跃等。
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引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的运动器官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呢?让我们以哺乳动物为例来探究。
运动系统的组成:向学生展示探究实验提纲,指导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和讨论。
(请你做一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是靠哪些结构完成的?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为什么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后,相应的部位不能正常运动?)参与学生小组活动中,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和只当观众,不要告诉学生答案。
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观察与思考)P28—29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思考:1、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2、观察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图,注意看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这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讨论:1、大吊车的哪些部位相当于动物体的关节?2、除哺乳动物外,其他脊椎动物的骨骼也有关节吗?3、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一个原因吗?4、人体都有哪些部位有关节?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应当怎样保护?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重点:1.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
2.动物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
3.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1.潮汐节律的概念。
2.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过程:(1课时)复习提问:1.哪些动物有社群行为?与单独生活的动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什么是动物的语言,举例加以说明。
讲授新课:引言:日、月、星球都在运动。
地球因自转一天分为白昼和黑夜;由于公转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广阔的海平面总是在起伏动荡,潮水的涨落周而复始地进行。
几亿年来,动物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随着地球、月亮、太阳运行的往复变比,逐渐形成一些周期性的行为,在一天中、一月中或一年中重复出现。
动物的这种周期性出现的行为,叫动物的节律行为。
一、昼夜节律教师:人一天的活动有没有节律?学生:有、白天活动,夜间休息,一日三餐。
教师:动物也是这样,大部分动物不是昼夜都在不停地活动,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有的是早晨和黄昏时活动。
根据昼夜活动不同的习性,可以分为夜行性动物和昼行性动物。
请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有哪几种夜行性动物。
学生:夜行性动物有老鼠、猫、猫头鹰、蝙蝠等。
教师:空中既然有飞翔的蝙蝠,这时的空中是不是还应该有其他动物在活动?学生:应该有大量的昆虫在飞舞。
教师:大部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
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及少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
有些动物,如许多种鸟类在拂晓和黄昏时活动,也有一些动物的活动没有昼夜的区分。
演示实验:蝶和蛾的昼夜节律。
这里有5个硬纸盒,每个盒里放着1只蝴蝶和1只蛾子。
蝶类一般是夜伏昼出,蛾类一般是昼伏夜出。
现在打开盒盖,看看它们的活动情况。
相继打开5个盒盖。
应该5个盒中的蝴蝶全部飞出,蛾子全部不飞出。
如果有的蛾子也飞出,教师可向学生解释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不是节律行为。
可引导学生观察蝴蝶和蛾子各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是飞出去活动还是藏匿起来了。
动物的节律行为 教学设计二_高中生物教案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_高中生物教案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识记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知道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
(3)知道生物钟的概念。
2.能力方面通过发现图表中的规律和推测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通过对动物节律行为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适应自然环境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1.动物节律行为的几个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长期随着日、月的周期性变化而逐步形成的,是对自然界适应的结果。
学生充分理解这几个概念,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解决自然界的一些生物现象,更重要的是对其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有积极作用。
在这里潮汐节律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因为学生对这些现象不够熟悉,尤其对于离海远的甚至没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
2.生物钟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生物节律行为可以说是对生物活动现象外在的观察与描述,而生物钟的概念则是从生理角度对生物节律行为进行内在剖析和本质揭示。
正是这种原因,它是一个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概念。
教具准备图表、录像、VCD、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图表入手找出规律激活思维引入主题第十三章传染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传染病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2.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相应的病原体,提高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3.介绍我国和本地区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精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传染的一般措施为本章的重点内容。
2.在本章的教学中,学生参与的讨论比较多,尤其联系自己得过某些传染病的经历时,学生会有些顾虑,课前做好思想工作、课上做好组织教学工作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用具: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的相关挂图,课件以及视频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节律行为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理解生物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比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
通过练习画概念图,提高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技巧。
3.通过观察动物的节律行为,联系人体生物钟,对学生进行生命运动有其内在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受到讲科学、不迷信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系列概念: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
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都是有节律的,有的以日为周期,有的以月或年为周期。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从动物的节律行为开始去认识生物节律,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
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行为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
节律的概念以及生物钟的概念使动物的节律行为概念具体化了,因而这一系列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对于生活在内陆、没有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潮汐节律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对生物钟会有一些理解上的难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建议教师结合小学自然课和中学地理课学过的有关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适应,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扶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可以以秋季大雁结队向南飞为例,通过头雁的地位及雁群的组织和通讯方式复习动物的社群行为,并为动物的季节节律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
从大雁南飞适应季节变化属于动物的节律行为引入新课。
也可以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引入新课。
3.阅读、比较和画概念图:
①浏览课文。
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②慢而仔细地阅读课文。
细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把自己感到不易懂的地方划下来,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比较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尝试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图。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哪些有关生物钟的例子,比较书上所介绍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概念有何异同,记下自己的问题。
⑤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⑥阅读《课外读》,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讨论在阅读课文时各组员提出来的问题。
教师在巡视时要特别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全班讨论时请学生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对该问题的假设。
②组内交流概念图的画法。
通过交流概念图,交流各自对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的认识,对生物钟的认识,相当于进行自学本节的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
教师可以强调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中、从社会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②交流概念图,可以将部分学生的概念图画在投影胶片上,或请二三位学生将其概念图画在黑板上,讨论概念图设计的想法,进行自学交流。
6.请学生对本课做小结。
教师可以用学生画的被公认较好的概念图做本节的板书,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时完成板书。
下课前再次提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实施观察计划或完成实验设计,要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或做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
第五节(节标题略)
一、动物的各种节律行为
1.动物的昼夜节律
举例:夜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和昼行性动物(麻雀、蝴蝶等)。
概念:动物在一昼夜中有节律的活动。
2.动物的季节节律
举例:候鸟的迁徙行为(大雁等);鱼类的洄游行为(鳕鱼等);动物的冬眠行为(蛙、蛇等)。
概念:动物随季节改变而发生的周期性行为。
3.动物的潮汐行为
举例:招潮蟹、牡蛎、珊瑚等。
概念:海洋生物与潮水涨退的变化相适应的节律行为。
●二、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步形成的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意义: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避开不良生活条件、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
●三、产生节律行为的原因——生物钟的调节作用
概念: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举例:“调拨”蟑螂的生物钟。
小资料
1.鸽子的飞行定向
鸽子擅长飞行认路。
晴天,鸽子靠太阳和生物钟定向。
如果人为“拨乱”鸽子的生物钟,鸽子就不能正确地依靠大阳导航。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鸽子关在暗室中,每天夜间0时照明,中午关灯,将鸽子的生物钟拨快6小时。
过一段时间后,早6:00于鸽舍西方80.45km处放飞。
该鸽没有向东飞回鸽舍,其飞行的方向是东北方。
这是由于该鸽子的生物钟此时是中午,鸽子误以为太阳在南面,按中午该飞的方向,故向东北方向飞去。
阴天,鸽子靠地球磁场定向。
若阴天在鸽子颈上系一块磁铁,它们会迷失方向。
2.生物钟的位置
生物钟不是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以生化过程为基础的生理机制,很难确定其在生物体内的位置。
用蚕蛾做脑组织的切除、嫁接实验,证明生物钟位于脑中。
将一种蜥蜴的松果体离体培养,在其存活的一周内,松果体按昼夜节律分泌褪黑素。
鸟类和兽类的一些实验证明松果体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
有些实验证明,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存在于丘脑中。
破坏丘脑的某些神经中枢,可以破坏动物的一些正常节律,如心率、激素分泌节律等。
生物学家推测,生物钟现象可能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或脂类有关。
有人认为,也许动、植物体内有多种生物钟机制,它们共同作用使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