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第六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学方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案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课题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学习
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及动物的后天性行为。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操。
重点
难点重点:举例说出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理解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难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动物后天性行为的意义。
教法
选择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型新授课前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
时数1课时教学
时数第1课时备课
总数第26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播放动物各种行为的课件资料有马戏团的小狗,水族馆的海豚,同时出示课题提出问题,使学生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带着兴奋和思考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新课讲授:
(一)动物行为的先天性行为
动物的学习行为
活动后讨论归纳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特点。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的,有遗传物质决定
后天性行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获得
(二)动物行为和生理基础
通过展示淡水三刺鱼在交配季节的变化特点,引出动物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主要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控制。
展示黑猩猩取食蚂蚁等课件,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学会自评:
1.各活动中自己知道的多少与正确率。
2.讨论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并与其他同学团结协作。
3.能否收集有关的资料。
4.本节课自己收获了些什么?
作业设置同步配套练习教
学
反
思等级评价。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讨论主题:以“动物运动与行为适应性”为主题,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动物运动和行为如何帮助它们适应环境。
3.讨论过程:各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组长负责记录讨论成果,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小测验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后反思等方式,了解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4.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导入新课:通过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并强调学习动物运动和行为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动物的运动结构:介绍动物运动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关节等,并通过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在动物运动中的作用。
2.动物的运动方式:讲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如飞行、奔跑、跳跃、游泳等,并结合实例分析各种运动方式的生物学原理。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运动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理解动物运动行为的特点和适应性意义。了解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包括飞行、奔跑、跳跃、游泳等,并掌握与之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动物运动及行为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引言动物行为是生命体系中最为复杂的一个方面,它不仅反映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还揭示了动物体内有机体和器官的特点。
本节课将探讨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二、知识点1.激素对动物行为的调节作用2.神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控制作用3.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三、教案设计1. 学习目标•了解激素对动物行为的调节作用•了解神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控制作用•了解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2. 学习重点•激素对动物行为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控制作用3. 学习难点•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4.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5.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狗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讲授1.激素对动物行为的调节作用–提出问题:什么是激素?–讲解激素如何调节动物行为的示意图–通过举例说明不同激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如孕激素对母鼠抚育行为的调节作用等。
2.神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控制作用–提出问题:什么是神经元?–讲解神经系统如何控制动物行为的示意图–通过实验演示可乐饮料对蚂蚁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神经系统的作用。
3.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提出问题:环境如何影响动物行为?–通过实验演示同一品种蝴蝶在不同环境下的飞行行为,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因素。
(3)概括和归纳•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
(4)作业•设计一个小实验,通过观察1个或多个不同品种小鱼在清澈水和泥浆池的不同行为来说明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6. 教学评价•利用小组讨论和个人测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激发学生对生命体系复杂性的探求热情,更好的理解动物世界中的奥秘。
同时针对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演示,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探索实验,挖掘学科内在规律。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动物行为的学习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动物行为的分类、产生原因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动物行为的奥秘。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动物行为的定义、分类及特点,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2.学会观察和分析动物行为,培养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动物行为的能力。
3.掌握动物行为产生的原因,了解动物行为与生存、繁殖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物行为的特点和规。
-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动物行为的图片和视频,如鸟类筑巢、蝴蝶迁徙、猴子互相梳理毛发等。通过观察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行为的多样性。随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动物行为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行为是如何帮助动物生存和繁衍后代的?”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引导他们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即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个体和种群发展的活动。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动物行为的分类,包括觅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社交行为等。针对每种行为类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3. 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动物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三、教学难点:1. 动物行为的特点。
2. 动物行为与生理基础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图片或视频。
3. 教材或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行为。
提问:“你们观察过动物的行为吗?它们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 讲解:介绍动物行为的概念,解释动物行为的特点。
举例说明动物行为的种类,如捕食、防御、繁殖等。
引导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意义。
3.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动物行为与生理基础的关系。
每组选取一种动物行为,探讨其生理机制。
如:捕食行为与牙齿、爪子的结构有关;迁徙行为与导航、代谢有关等。
4. 展示: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提问。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行为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或参考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动物行为的知识。
如: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动物的迁徙行为及其生理机制。
7. 板书设计: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特点:1. 适应性2. 多样性3. 遗传性4. 可塑性生理基础:1. 神经系统2. 内分泌系统3. 免疫系统4. 形态结构六、教学拓展:1. 引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模拟等。
2. 介绍动物行为学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
3. 探讨动物行为学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如动物行为模型的建立、动物行为治疗等。
七、案例分析:1. 提供一个或多个动物行为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和生理基础。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动物行为的一般规律。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18.2《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案教学设计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说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赏、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相互协作精神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观赏、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
2、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的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说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教学难点】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2、说出动物学习行为的意义。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一些图片。
周密的教学设计,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站,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请说出图片中的动物有什么行为?[教师展示ppt课件图片][学生回答: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迁徙行为。
]师:这是动物行为的几种主要类型。
动物的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那么是什么让动物能够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各种不同方式的行为呢?也就是说,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观察蜘蛛织网和人织网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二者的区别,从而提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讲授新课】1.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学习老师以表格展示::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设计意图:提出概念,使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师活动:出示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请同学们分辨。
学生活动:根据图片说出动物的行为,并且将其进行分类。
最后以表格的性质从概念,遗传性,意义以及联系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区别。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丰富课堂内容。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分析动物行为的特点及其生理基础。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行为的特点、生理基础及其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动物行为生理基础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生物学相关章节。
2.教学辅助材料:图片、视频、PPT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动物行为的图片,如迁徙、捕食、防御等,引导学生关注动物行为。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动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吗?它们是如何实现的?2.学习动物行为的特点(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动物行为的特点。
3.学习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1)讲解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遗传等。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理机制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4.分析动物行为的特点与生理基础的关系(1)引导学生探讨动物行为特点与生理基础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举例说明不同生理基础如何影响动物行为特点。
5.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动物行为的特点与生理基础之间有什么关系?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2)强调动物行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7.课后作业(1)观察身边的动物,分析它们的行为特点及其生理基础。
五、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对生理基础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观察不同动物的行为特点及其生理基础。
2.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动物行为与生理基础的关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动物行为的特点、生理基础及其相互关系。
教师展示迁徙鸟类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鸟类会进行迁徙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它们为了寻找食物和适宜的生存环境。
18.2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苏教版)

2.学生对动物行为兴趣浓厚,但可能缺乏观察、实验等方面的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讨论效率低下等问题,教师需适时引导,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动画等形式,讲解动物行为的分类、特点及其生理基础。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的行为,如蜘蛛结网、鸟儿迁徙等。
-学习行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逐渐形成的行为,如猴子学习使用工具、狗学习听从命令等。
-生理基础: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器官等在动物行为调控中的作用。
2.教师结合实例,详细讲解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在动物行为调控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理概念。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分类及其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本章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它们在动物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中设想设计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种行为类型的差异及其适应性意义。
3.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探究动物行为。
-教学中将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观察和实验活动,通过实践操作来突破这一重点。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第一章:动物行为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动物行为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内容:1. 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2. 动物行为的重要性:有利于动物适应环境,提高生存竞争力。
3. 动物行为的分类:a) 先天性行为:出生时就具备的行为,如鸟类的迁徙。
b) 学习行为: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如狗的学习训练。
c) 社会行为:动物在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和行为,如狼群的合作狩猎。
d) 节律行为:与生理节律相关的行为,如鸟类的繁殖季节行为。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动物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动物行为的分类及其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动物行为的实例,理解不同类型行为的意义。
第二章: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行为与生理基础的关系。
2. 掌握动物行为的主要生理机制。
教学内容:1. 动物行为与生理基础的关系:生理机制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 动物行为的主要生理机制:a) 神经系统:控制动物行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b) 内分泌系统:激素对动物行为的调节作用,如性激素对繁殖行为的影响。
c) 感觉器官:动物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指导行为。
d) 肌肉系统:肌肉的活动支持动物的行为表现。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动物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和肌肉系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理基础的兴趣。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动物行为的主要生理机制及其作用。
4.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理解不同生理机制对行为的影响。
第三章: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及其进化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行为适应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动物行为适应性的概念:动物行为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2. 动物行为适应性的重要性:提高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概率。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行为的概念和特点2. 动物行为的分类3.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4. 动物行为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行为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基础。
2. 教学难点: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动物行为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3.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行为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2. 讲解:介绍动物行为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讲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动物行为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4. 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出研究性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动物行为特点和生理基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a)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b)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答案的准确性、思路的清晰性和书写的规范性。
c) 测验成绩:通过定期测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内容:a) 动物行为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b) 动物行为分类的熟悉程度。
c) 动物行为产生生理基础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教学图片和视频:收集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直观展示和分析。
2.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籍和学术文章,以便他们深入研究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第一章:动物行为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
2. 掌握动物行为的分类。
教学内容:1. 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对外界环境进行适应和反应的活动。
2. 动物行为的分类:a) 先天性行为:动物出生时就具备的行为,由遗传物质决定。
b) 学习行为: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c) 周期性行为:动物按照一定周期进行的行为,如季节性迁徙。
d) 社会行为:动物在群体生活中表现出的行为,如群居、合作繁殖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动物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3. 分类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动物行为的分类,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章:动物行为的目的和生理基础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
2. 掌握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教学内容:1. 动物行为的目的:a) 生存:寻找食物、逃避天敌、寻找伴侣等。
b) 繁殖:繁殖后代,如求偶、交配等。
c) 适应环境:如季节性迁徙、体温调节等。
2.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a) 神经系统:控制动物行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b) 内分泌系统:激素对动物行为的调节作用。
c) 感觉器官:动物通过感觉器官获取信息,指导行为。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的目的。
2. 讲解目的:讲解动物行为的目的,引导学生理解。
3. 生理基础探讨:讲解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动物学习行为的机制和例子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学习行为的机制。
2. 掌握动物学习行为的例子。
教学内容:1. 动物学习行为的机制:a) 经典条件反射: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
b) 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斯金纳的箱子实验。
c) 社会学习: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的学习。
2. 动物学习行为的例子:a) 鹦鹉学舌:通过模仿人类语言的学习。
b) 小白鼠走迷宫:通过经验学习找到出口的行为。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案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案教案名称: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2.了解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3.了解季节行为、迁徙、觅食、繁殖等行为的生理机制。
4.掌握动物行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教学内容:一、引入(15分钟)1.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行为现象。
2.引发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
二、动物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15分钟)1.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殖的重要性。
2.动物行为研究的应用:农业育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三、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30分钟)1.感觉器官与行为:讲解动物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与行为的关系。
2.激素与行为:讲解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对动物行为的调控。
3.神经系统与行为:讲解神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调控作用。
四、季节行为(30分钟)1.季节性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光周期调控:讲解光周期对动物季节性行为的影响。
3.激素调控:讲解激素对动物季节性行为的调控。
五、迁徙行为(30分钟)1.迁徙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导航机制:讲解动物迁徙行为中的导航机制,如地标导航、地球磁场导航等。
3.调节机制:讲解激素和行为对动物迁徙行为的共同调节。
六、觅食行为(30分钟)1.觅食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觅食策略:讲解动物在觅食过程中的不同策略,如捕食、食草、食杂等。
3.饥饿和饱食调节:讲解饥饿和饱食对动物觅食行为的调节作用。
七、繁殖行为(30分钟)1.繁殖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交配行为:讲解动物交配行为的特点和调节机制。
3.育雏行为:讲解动物育雏行为的特点和调节机制。
八、动物行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0分钟)1.直接观察法:讲解直接观察法在动物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2.实验方法:讲解实验方法在动物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3.技术手段:讲解现代技术手段在动物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如遥感技术、追踪技术等。
九、课堂讨论和总结(15分钟)1.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和看法。
2.学生对动物行为研究的认识和体会。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第一章:动物行为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掌握动物行为的分类1.2 教学内容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动物行为的分类:1. 先天性行为:出生时就具备的行为,如鸟类的迁徙2. 学习行为: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如狗的学习训练3. 社会行为:动物在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和行为,如狼群的合作狩猎4. 节律行为:随时间变化而有规律的行为,如鸟类的晨鸣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动物的日常生活活动是什么?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研究其行为特点,并向全班分享案例分析:分析动物行为的实例,判断其属于哪种分类第二章:动物行为的功能与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动物行为的功能认识到动物行为的意义2.2 教学内容动物行为的功能:1. 寻找食物2. 逃避敌害3. 繁殖后代4. 社交互动动物行为的意义:1. 适应环境,提高生存机会2. 传递基因,保证物种延续3. 维持生态平衡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动物的行为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功能和意义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动物行为的功能和意义,并准备进行全班分享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动物,通过表演展示其行为的功能和意义第三章: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3.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行为背后的生理基础掌握动物行为的主要调节机制3.2 教学内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1. 神经系统: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作用2. 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节作用3. 感觉器官: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动物行为的主要调节机制:1. 本能:出生时就具备的行为模式2. 反射:对外界刺激的无意识反应3. 学习和记忆:通过经验积累和信息存储的行为调整3.3 教学活动知识讲解:讲解动物行为生理基础的相关知识实验观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理解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动物行为的调节机制,并准备进行全班分享第四章:动物行为的观察与研究方法4.1 教学目标学习动物行为的观察方法了解动物行为研究的基本方法4.2 教学内容动物行为的观察方法:1. 直接观察:直接观察动物的行为表现2. 视频观察:通过视频观察动物的行为3. 追踪观察:长期追踪同一动物的行为变化动物行为研究的基本方法:1. 实验研究: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行为研究2. 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行为特征3. 行为分析:对动物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4.3 教学活动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去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进行动物行为的观察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动物行为观察,记录并分析其行为特点研究方法展示:学生选择一种动物行为研究方法,进行展示和解释第五章:动物行为在生态中的应用5.1 教学目标理解动物行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认识到动物行为对生态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动物行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 食物链的维持: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行为互动2. 生态平衡: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平衡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同物种的行为特点和适应策略动物行为对生态的重要性:1. 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2. 生态过程的顺利进行5.3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了解动物行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动物行为对生态的重要性,并准备进行全班分享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生态保护的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物等第六章:动物交流与信号传递6.1 教学目标理解动物交流的方式和意义掌握动物信号传递的机制6.2 教学内容动物交流的方式:1. 视觉信号:如体色、斑纹2. 声音信号:如叫声、鸣叫3. 嗅觉信号:如气味4. 触觉信号:如身体接触动物信号传递的意义:1. 寻找伴侣2. 警告同伴有危险3. 标示领地4. 协调群体行动6.3 教学活动观察展示:展示不同动物的交流方式和信号传递实例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动物,模拟其交流和信号传递行为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动物交流和信号传递的意义,并准备进行全班分享第七章:动物的繁殖行为7.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繁殖行为的特点掌握动物繁殖策略的多样性7.2 教学内容动物繁殖行为的特点:1. 选择合适的繁殖环境2. 寻找伴侣3. 交配行为4. 产卵或分娩5. 对后代的抚育动物繁殖策略的多样性:1. 一次性繁殖:一次产下大量后代2. 分批繁殖:分批次产下后代3. 长期抚育:对后代进行长期投资和照顾7.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动物的繁殖行为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研究一种动物的繁殖行为,并向全班分享案例分析:分析动物繁殖策略的实例,了解其适应性第八章:动物的适应性行为8.1 教学目标理解适应性行为的概念掌握动物适应性行为的表现和意义8.2 教学内容适应性行为的概念: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的行为调整动物适应性行为的表现:1. 行为模式的改变2. 新行为的产生3. 行为的抑制适应性行为的意义:1. 提高生存机会2. 保证物种延续3. 维持生态平衡8.3 教学活动知识讲解:讲解适应性行为的相关知识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动物适应性行为的实例,并准备进行全班分享案例分析:分析动物适应性行为的表现和意义第九章:人类活动对动物行为的影响9.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动物行为的负面影响认识到保护动物行为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动物行为的负面影响:1. 栖息地的破坏2. 气候变化3. 污染4. 过度捕猎5. 外来物种入侵保护动物行为的重要性:1. 保护生物多样性2. 维持生态平衡3. 保障人类自身的福祉9.3 教学活动数据展示:展示人类活动对动物行为影响的统计数据和实例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保护动物行为的措施,并准备进行全班分享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保护动物行为的实际行动,如环保志愿者、动物保护组织活动等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展望未来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方向10.2 教学内容总结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回顾本课程所学的内容,总结动物行为的主要特点和生理基础未来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方向:1. 科技的进步:如基因组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应用2. 跨学科的研究:如生态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3. 保护动物行为:关注人类活动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推动生态保护10.3 教学活动课程回顾:学生分组回顾本课程所学的内容,准备进行全班分享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未来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方向,并准备进行全班分享未来展望: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展望未来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设计中的重点环节包括:1. 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涵盖了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与意义、生理基础以及观察与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第一章:动物行为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
2. 掌握动物行为的分类。
3. 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动物行为。
教学内容:1. 动物行为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为了生存和繁殖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2. 动物行为的分类:介绍动物行为的分类,包括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动物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的概念。
2. 讲解与讨论:讲解动物行为的分类,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动物行为。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行为,制作海报展示该行为的例子和特点。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小组制作的海报内容丰富、准确。
第二章: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意义。
2. 能够分析不同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动物行为的目的:介绍动物行为的目的,如获取食物、避免捕食者、寻找伴侣等。
2. 动物行为的意义:讲解动物行为对个体生存和繁殖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动物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的目的。
2. 讲解与讨论:讲解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动物行为的例子,探讨其目的和意义。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小组分析的案例准确、有深度。
第三章: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行为背后的生理基础。
2. 掌握动物行为的相关生理机制。
教学内容:1. 动物行为背后的生理基础:介绍动物行为背后的生理基础,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
2. 动物行为的生理机制:讲解动物行为的生理机制,如荷尔蒙的作用、神经传递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动物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背后的生理基础。
2. 讲解与讨论:讲解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和机制,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不同行为的生理基础。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六节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第六节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八年级生物教案第六节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的能力。
3.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使学生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人体的知识打下唯物主义的基础。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动物行为的特点。
在学生学习了四节课动物行为的表现形式,已知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繁殖、社群和节律行为以后,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动物行为的本质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已知的实例,将动物行为分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使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并在学生学习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的有关知识以后,进而指导学生概括动物行为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2.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使学生理解二者的根本区别,理解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并能了解动物的“学习”行为与人类的有意识地学习有别,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建议教师利用音像材料,在给予学生大量感性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通过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深入理解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二、第一课时1.复习:回顾前五节的标题,想一想我们已知哪些关于动物的行为的知识?这样的回顾应该是经常进行的。
2.引入新课:猫头鹰的昼伏夜行属于昼夜节律;大雁迁徙属于季节节律;招潮蟹的活动属于潮汐节律。
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的?以往我们了解的其它的动物行为又是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的?动物的行为有哪些特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又是什么?由此引入新课。
3.如有条件,可以先放录像片《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本领》。
生物教学设计第六节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生物教课方案第六节动物行为的特色和生理基础教课目的 1。
使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特色,理解先本性行为和后本性行为的看法,认识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
经过对动物行为的特色的剖析,培育学生归纳、归纳的能力;经过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进行剖析,培育学生的推理、判断的能力。
3。
经过帮助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特色和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使学生遇到尊敬科学的教育,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人体的知识打下唯心主义的基础。
要点、难点剖析1。
本课的要点是先本性行为和后本性行为的看法,以及动物行为的特色。
在学生学习了四节课动物行为的表现形式,已知动物的攻击、防守、贮食、生殖、社群和节律行为此后,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进一步认识动物行为的实质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教师率领学生经过剖析已知的实例,将动物行为分红先本性行为和后本性行为,使学生理解先本性行为和后本性行为的看法,并在学生学习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的有关知识此后,从而指导学生归纳动物行为的特色,是本节的要点。
2。
对照先本性行为和后本性行为,使学生理解两者的根本差别,理解后本性行为的看法并能认识动物的“学习”行为与人类的存心识地学习有别,是本课的教课难点。
建议教师利用音像资料,在赐予学生大批感性实例的基础上,指引学生经过小组议论的形式,学习先本性行为和后本性行为的看法。
经过对照先本性行为和后本性行为,深入理解后本性行为的看法,帮助学生打破难点。
教课过程设计一、本节课的参照课时为 2 课时二、第一课时 1。
复习:回首前五节的标题,想想我们已知哪些对于动物的行为的知识?这样的回首应当是常常进行的。
2。
引入新课:猫头鹰的昼伏夜行属于日夜节律;大雁迁移属于季节节律;招潮蟹的活动属于潮汐节律。
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天生就会的,仍是后天学习的?过去我们认识的其余的动物行为又是天生就会的,仍是后天学习的?动物的行为有哪些特色?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又是什么?由此引入新课。
3。
若有条件,能够先放录像片《天生的本能和后天的本事》。
八年级生物上册 动物行为的特点学案 冀教版

动物行为的特点(学案)一、目标点击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及其动物行为的特点,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的能力。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使学生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人体的知识打下唯物主义的基础。
2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动物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正投或背、教学软件教学方法:观察、探索、讲解、师生互动,教学一体二、科学探究课前,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
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人新课。
刚才播放的这些图片,是我们在生活中或电视上见过的情景。
这些可爱的动物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行为。
教师一边播放图片,一边引导学生说出它们有的在爬行,有的在飞翔,有的在游泳,有的在奔跑。
还有小鸟在筑巢,熊在打架等。
我们今天就要研究动物的行为。
通过预习这节课,我们知道这节课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动物行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研究动物的行为。
(一)、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 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行为的例子2 古诗中有哪些动物行为的诗句3 歌曲中有歌唱动物行为的吗小组展示看小品:蜜蜂采蜜学生:刚才的表演中小蜜蜂飞行、跳舞、采蜜是动物的行为。
学生:眼镜蛇高高的扬起头,吐着芯子,这是它遇到危险了,它在防御,这也是动物的行为。
学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是雄蛙通过叫声吸引雌蛙来抱对,它是想繁殖后代了。
学生:鸳鸯双膝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
学生:歇后语中也有,黄鼠狼给鸡拜年、狗拿耗子也是。
学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学生:我给大家讲个笑话:听了我的笑话可要回答我的问题,,寄居蟹和蜘蛛的新婚之夜,寄居蟹害羞的问蜘蛛:“告诉我,你娶我不是看上我的房了吧”蜘蛛也问道:“你告诉我,你嫁给我不是因为我们家能上网吧”我的笑话里有没有动物的行为老师总结并展示板书:动物行为就是指动物的动作或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生物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八年级生物:第六节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学方案) Biology i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species,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of the evolutionary system at all levels of biology.八年级生物:第六节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的能力。
3.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使学生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人体的知识打下唯物主义的基础。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动物行为的特点。
在学生学习了四节课动物行为的表现形式,已知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繁殖、社群和节律行为以后,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动物行为的本质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已知的实例,将动物行为分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使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并在学生学习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的有关知识以后,进而指导学生概括动物行为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2.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使学生理解二者的根本区别,理解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并能了解动物的“学习”行为与人类的有意识地学习有别,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建议教师利用音像材料,在给予学生大量感性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通过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深入理解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二、第一课时1.复习:回顾前五节的标题,想一想我们已知哪些关于动物的行为的知识?这样的回顾应该是经常进行的。
2.引入新课:猫头鹰的昼伏夜行属于昼夜节律;大雁迁徙属于季节节律;招潮蟹的活动属于潮汐节律。
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的?以往我们了解的其它的动物行为又是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的?动物的行为有哪些特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又是什么?由此引入新课。
3.如有条件,可以先放录像片《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本领》。
该片内容生动,举例丰富,解说和配乐亦佳,教科书上所举的例子如小黑猩猩学会用沾水的树枝从洞穴中取食白蚁、大山雀学会偷饮牛奶等均可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该片放映后,立即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题目是:什么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动物的后天性行为?4.在讨论的基础上,带着问题阅读本课:①浏览课文。
了解本节课除了要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以外,还要学习哪些关于动物行为的知识?②仔细地阅读课文。
细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与小组讨论时的观点相对比,看课本上提出的概念与小组讨论的概念是否一致,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尝试自己总结动物行为的特点,或为书上总结的三个特点举实例。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哪些关于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哪里(课外书、科普报刊、电视节目、科普电影、计算机网络等),与本书上所介绍有关知识有何异同,记下自己的问题。
⑤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小组讨论:①请小组长主持讨论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抓住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特别是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再次讨论,深入讨论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是否相同,通过讨论使小组达到共识。
②讨论动物行为的特点,是否赞同课本的总结,本组有何补充,举例说明动物行为的特点。
③交流自己曾知道哪些关于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知识,向本组同学介绍自己这些知识来自哪里,自己知道的与本书介绍的知识有何不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本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时间宜充裕些,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
6.提醒学生课后完成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以组为单位完成简明扼要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第六节(节标题略)一、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1.先天性行为:举例:育雏的母鸡和小猫,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
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2.后天性行为:举例:训练蚯蚓走“T”字形迷宫的实验等。
概念:不是动物生来具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二、动物行为的特点:1.动物行为是运动、变化的过程;2.动物行为与环境密切相关;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作用重要;3.动物行为的产生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控。
三、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主要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控。
三、第二课时1.全班讨论关于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的问题:①请各组介绍本组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特别是关于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的讨论情况,介绍本组对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是否相同问题的认识。
②各组介绍讨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关于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情况。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④请一位同学对本课学习做小结。
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时完成板书。
结束第六节的学习,进入本章的复习。
2.复习本章:①关于观察或实验。
这是本课的实习作业,见P133《实习》的内容。
我们从两周前开始布置此项活动,现在各组进行交流,将于下周完成全部活动。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在本章学习中设计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的具体内容,介绍计划或实验完成的情况,出示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
请各小组长组织讨论,对各组的观察或实验进行评价,评出观察或实验做得好的组。
各组分析本组观察或实验较好的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方法,有可能补救的尽量补救,一周后交一份本组满意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
教师要及时表扬观察或实验做得好的组,并告诉学生,他们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将在实验室的墙壁上展览,请同学们评定成绩,记作小组平时成绩。
②练习画概念图。
在学完全章后,通过重新练习画概念图进行本章复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构成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概念图,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概念图。
教师可以将投影胶片发给学生,请学生写在其上,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将学生的笔记(概念图)用实体投影仪直接在荧屏上显示出来。
用概念图代替总结,让学生相互之间学习,也许比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更有益。
对公布的学生的概念图,教师均应予以鼓励,表扬其成功之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告诉学生,主动学习的学生是成功的学生。
既然每个概念图都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成果,那么,教师就要赞赏每个概念图的合理之处、有特色之处,使学生获得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教师要相信,学生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通过学会画概念图而学会一种总结、归纳、概括的复习方法。
3.纵览全书,认识本章在第三部分中的地位并进行复习。
(相当于帮助学生学会粗略地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总复习。
)引导学生讨论:本章涉及到哪些无脊椎动物的行为?涉及到哪些脊椎动物的行为?本章知识在动物部分中重要吗?为什么?本章涉及到许多无脊椎动物的行为,如蚯蚓、珊瑚、牡蛎和蛤蜊等的行为,尤其涉及到更多的节肢动物知识,如蝴蝶、蜜蜂、白蚁、蜘蛛和蟑螂等的行为。
这些无脊椎动物知识与本书前一至七章密切相关。
本章涉及到许多脊椎动物的行为,如鱼类对刺激的反应、洄游和繁殖行为,鸟类的御敌、孵卵、育雏、迁徙等行为,以及哺乳动物的各种类型的行为、行为的特点和产生的生理基础等。
这些无脊椎动物知识与本书八至十二章密切相关。
前十二章学习的无脊椎动物主要的七个门和脊椎动物五个纲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本章奠定了基础。
本章将动物的各种行为加以概括、总结,是从行为学的角度对全书的总结。
因此,本章在动物部分是重要的一章。
小资料1.动物学习的几种方式①习惯化(habituation)蜘蛛第一次听到音叉的声音时会迅速躲避,次数多了,就不再躲避了。
类似蜘蛛这样,动物受一种信号的反复刺激,反应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称为习惯化。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方式。
②印随学习(imprinting)有些鸟类新孵化出来的雏鸟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能活动的较大的物体能紧紧追随,即印随。
行为学家K. Lorens人工孵化鹅蛋,雏鹅最先接触的是Lorens,他成了雏鹅的印随对象。
当他走开时,雏鹅竟排成一长列跟随其后,并随其下水游泳。
几个月后,雏鹅长大了,鹅群中的雄鹅竟然对雌鹅不感兴趣,却对Lorens或别的人作求爱的表示。
印随学习在进化上有意义。
动物出生后首先接触的一般是它的母亲。
雏鸟追随母亲,能有效地得到母亲的保护和抚育。
许多哺乳动物通过印随学习建立亲子联系。
母兽因此而不至于认错子女,从而有利于自己基因的传播,有利于保护本物种的基因库。
③联系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联系起来,诱发同样的行为,即联系学习。
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就是一种联系学习。
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引起狗分泌唾液,多次训练后,铃声能引起狗分泌唾液。
④洞察学习(insight learning)课本介绍的黑猩猩取食香蕉的例子属于洞察学习。
洞察学习是动物利用存在于脑中的从其它性质的刺激取得的经验来解决当前的新问题的能力,是动物最复杂的学习形式。
2.学习能力的高低是有基因基础的R. Tryon曾于1940年用大鼠做迷宫实验。
Tryon从众多的大鼠中选出最快走到出口和最慢走到出口的大鼠,前者称为“迷宫敏”大鼠,后者称为“迷宫钝”大鼠。
他让两种大鼠分别进行交配,经过多代选择后,得到了在走迷宫的本领上能力很强和很差的两群大鼠,说明学习能力的高低是有基因基础的,是遗传的。
但是,基因并不直接决定行为。
基因决定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和建成,再由神经系统决定行为。
S. Benzer在研究果蝇遗传时发现,野生型果蝇在黎明时分羽化,成虫活动有24小时周期节律。
S. Benzer和他的同事培养了三个突变株:一个突变株羽化时间不规则,比野生型的羽化时间或长或短;一个突变株比野生型羽化时间长;另一个突变株比野生型羽化时间短。
这一节律性的差异可以代代遗传。
这3个突变基因都是位于X 染色体一端的。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