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
反思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能正确朗读古诗《江南春》、《春晓》、《将进酒》。

•能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能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
•电子设备
•古诗文本资料
•老师提前准备的课堂活动安排
3.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 利用图片或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 - 分段讲解古诗《江南春》、《春晓》、《将进酒》。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朗读练习 - 分角色朗读古诗,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第四步:表演展示 - 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表演,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合作能力。

第五步:讨论交流 -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时,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避免过于深奥的讲解方式。

其次,在诗歌表演环节,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表演方式,提升他们的表现能力。

最后,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更灵活地引导学生发表看法,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及时纠正错误认识,确保学习效果的质量。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望洞庭》、《题西林壁》和《雪梅》。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庐山的雄伟气势以及雪梅的傲骨。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他们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同时也要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创作,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欣赏教学法:通过朗读、背诵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古诗的解释和赏析文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洞庭湖、庐山和雪梅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并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

1.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画面引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班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部编版四班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快快拿去用吧!部编版四班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爽,绘影绘色,细致真实。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奇妙的比方,制造出和谐、安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宠爱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宠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巡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巡游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化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特长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宠爱之情。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成效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成效: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奇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同学自读感悟的共性空间。

2.课前,我布置同学查阅相关的资料,于题壁诗的,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信任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同学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及作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及作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及作业一、教案反思1. 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古诗三首》,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并确保作业内容符合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赏析等,让学生全面理解古诗的内涵。

在设计作业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储备,合理选择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过程回顾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改进的方向,为下一次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作业设计1. 创造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古诗内容,自行创作一首古体诗,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

2. 朗读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所学古诗进行朗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赏析,结合诗句讲解所表达的意境。

3. 填空练习设计一些填空题,测试学生对所学古诗内容的掌握情况,促使他们回顾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 情景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情景表演,通过表演展现古诗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5. 诗歌比赛组织学生参与古诗朗诵比赛,展现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对古诗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作业布置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形式,将作业内容分解为不同的任务,以便学生能够逐步完成。

在布置作业时,要明确要求和完成时间,并对作业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并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是对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及作业的一些建议,希朓能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内容1. 教材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2.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和体裁2.理解诗句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3.掌握合理分组、朗读古诗的技巧4.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古诗鉴赏方法。

2.掌握《登鹳雀楼》、《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

3.掌握合理分组、朗读古诗的技巧。

教学难点1.掌握合理分组的技巧。

2.理解《将进酒》中含蓄的表达方式。

3.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二. 教学过程1. 准备工作1.精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2.制作PPT课件,模仿各种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互动活动等)。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通过展示图片,介绍中国敦煌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等背景。

2.通过对敦煌画展开简单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听课兴趣。

步骤二:自主探究1.请学生自行阅读三首古诗,收集生词,解释观点。

2.整合具体意见,小组内,学生轮流主持讲解,提高学生表达、论证能力。

步骤三:合作探究1.小组内自主分工,通过研读《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课文,充分讨论古人的诗意和文化特征。

2.学生在自主小组中,记录寻找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这些句子是课文的精华,也是学生们进行诗意诠释和分析的重要来源。

步骤四:学生合作练习1.学生重新阅读三首诗,合理分组,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学生自由创作,模仿课文的写风,用诗歌表达所见所闻的美好事物。

步骤五:总结反思1.教师对于整节课的讲解总结。

2.教师提问,解答学生一些感性的问题,帮助他们将诗文的语言转化为对生活的理解。

三.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我想提出以下几点体会:1.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比较富有创意,学生创造性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2.在教学核心环节和认识积累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多元方法,通过讨论、演讲、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很活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注:以上时间分配仅供参考,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
一、教学情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古诗文的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洞庭湖、峨眉山、夜宿山寺等美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同时,我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操练环节,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了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们对《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认为这两句诗描绘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美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另一个小组的学生们对《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进行了分享,他们认为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峨眉山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6.拓展(10分钟)
教师出示相关的古诗文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17.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18.家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三首古诗,并对家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19.板书(课后)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板书,以便学生课后复习。
五.教学方法
6.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7.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8.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
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朗读训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包括《宿建德江》、《秋浦歌》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以优美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哲理,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这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的情感表达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背景,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适合古诗意境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参考资料:关于古诗的背景、作者的介绍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呈现古诗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师逐句讲解,解释古诗中的难懂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解释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出古诗的意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收录了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分别为《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代诗歌,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诗中的画面,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文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主动探索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感受诗歌氛围的环境。

4.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思考,深入理解诗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诗人简介、图片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或音乐。

3.黑板、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适时停顿,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或者进行接龙朗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望洞庭》描绘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夜宿山寺》则描绘了山寺夜景的宁静与美丽。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生僻字、古文言文词汇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提高古诗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古诗阅读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及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展示:逐首讲解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4.诗句解析:针对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内容。

5.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语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整体感知,走入诗歌1.单元整体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是单元的导读页,说说看,你读出了什么呢?预设1:在插图中,看到了许多同学在观察大自然。

预设2: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预设3:我们在本单元学习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2.明确学习任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一个词“观察”,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会了“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这个单元,让我们从名家墨客的文字中,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以读促写,学写观察日记。

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古代诗人们,看看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3.引入课题,指导书写:首先,我们跟随老熟人白居易走进《暮江吟》。

板书课题:(暮江吟)指导书写:“暮”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像个“大”,捺与撇不要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吟”的右边是“今”。

4.齐读课题,引发思考:猜猜看,这首诗会写什么?5.学生畅所欲言,营造气氛,相机提示: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切入,开宗明义,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反思及作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反思及作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反思及作业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包括《望洞庭》、《题西林壁》和《雪梅》。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内容丰富,意蕴深远。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能够有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情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朗读法: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写作法:学生撰写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对诗歌进行初步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口头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首呈现《望洞庭》、《题西林壁》和《雪梅》,让学生初步阅读和理解诗歌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情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部编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得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他们有更多的共鸣,同时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爱自然、珍惜传统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古诗朗读节奏与韵律美的把握: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生字、生词的学习与掌握: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鹿柴》、《望洞庭》和《题西林壁》中的生字、生词,如“鹿柴”、“幽篁”、“洞庭”、“瀛洲”等。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内容包括《鹿柴》、《望洞庭》和《题西林壁》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课程围绕以下要点展开:
1.学习三首古诗的朗读节奏、韵律美。
2.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中的生字、生词。
3.体会诗人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分析古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古诗三首》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魅力。从教学过程来看,有些地方做得还不错,但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通过让学生们先自己朗读古诗,再进行分组讨论,他们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发现学生在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时,能够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他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9.古诗三首》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首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古诗,分别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远》、《悯农》和《春晓》。

2. 教学目标•理解并朗读出《9.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内容;•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诗意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 教学手段•板书、课件等教学工具•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朗读和表演二、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几幅描绘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田园生活经历,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当中。

2. 导入古诗老师朗读或播放《9.古诗三首》中的每首古诗,让学生先听一遍,感受其中的韵律和情感。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每首古诗的主题、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4. 学生表达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表达自己小组对于某一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互动讨论。

5. 诗歌朗诵让学生自愿进行《9.古诗三首》的朗诵,鼓励他们用诗意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6. 练习与训练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含义,培养他们对古诗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有待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培养他们对于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以上是关于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点大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诗歌朗诵、古语经典、作文大全、诗歌鉴赏、教案大全、演讲稿、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knowledge points,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reflection, poetry recitation, classical Chinese, essay collection, poetry appreciation, lesson plan collection,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设计说明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暮江吟》重在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美景;《题西林壁》重在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雪梅》借助雪梅之争,暗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意。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 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 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2.能够理解古诗的含义,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3.能够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古诗朗诵,并体会朗诵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三、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2.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古诗朗诵,体会朗诵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9.古诗三首》的文字素材。

2.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朗诵古诗的声音。

3.课堂环境布置:营造古典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古诗的世界。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代诗人的画像或介绍古代诗人的生平,引导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一(15分钟)1.教师朗读《将进酒》并解释诗意。

2.学生跟读,师生共同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评并纠正朗读技巧。

第三步:学习古诗二(15分钟)1.教师朗读《春晓》并讲解诗歌意思。

2.学生进行分组朗读,展示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3.学生交流讨论,感受春天的美好。

第四步:学习古诗三(15分钟)1.教师朗读《静夜思》并分析诗意。

2.学生进行合唱式朗读,体验静谧之美。

3.学生自我朗读,感受夜晚的宁静与空灵。

第五步: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分享朗诵感受和体会。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建议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增加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使其更好地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上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朝对教学工作者有帮助。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轼所作,描绘了诗人游历西林壁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和寺院的宁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情感。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满了画意,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诗的深层意境的把握。

2.针对重难点,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等,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诗歌图片、字典等。

2.提前让学生预习,了解诗的内容和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诗歌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然后,提问学生对诗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诗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然后,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注意模仿诗人的语气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的意境。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9 古诗三首 精华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9 古诗三首 精华版教案

9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感受诗人用浅白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出所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思维能力:理解诗歌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感悟诗歌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解析】关注古诗画面:《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游遍庐山之后的题咏。

《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

关注古诗意境: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画面简洁,却意境深远。

《暮江吟》表现了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残阳铺水中”的画面,《题西林壁》和读者走进了连绵起伏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雪梅》让读者看到了枝头的雪与梅融为一体的景象。

关注诗人观察角度和古诗情感:通过诗人的视角,我们和白居易看到了从黄昏时分起一直游赏到夜间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苏轼带我们看到了,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

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宋代诗人卢钺将眼中的梅和雪进行对比,其意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二者是各有所长的。

【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重难点)4.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暮、瑟”,会写“暮、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9.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山行》、《登鹳雀楼》、《望洞庭》。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感悟,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图片、音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教材:准备人手一本教材,方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3.黑板:准备好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色,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为学生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诗文,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同时,为学生讲解诗文中的生字词,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内容和作者。

2.掌握《古诗三首》中的几首古诗的背诵与理解。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学生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背诵。

2.古诗的解读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PPT等。

3.素材:选自《古诗三首》的古诗原文。

4.音频设备:播放古诗应用于听力训练。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引出古诗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1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学生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第三步:分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古诗的理解。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传统文化展示(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相关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等。

2.让学生了解古诗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第五步:课堂互动(10分钟)1.学生自愿朗读古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点赞鼓励,共同感受古诗的美好。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三首》,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互动能力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后续还需要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深化对古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细心观察单元导语“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

学会观察,你会察觉到四季的变化:花红柳绿的春,烈日炎炎的夏,硕果累累的秋,白雪皑皑的冬。

学会观察,你会找到自然的规律:青蛙叫,大雨到;大雁来,种小麦;星星稀,好天气。

学会观察,你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感受伟岸和凝重,在大树的挺拔中获得自立和尊严,在小草的绿意中汲取执着和希望。

细心观察,让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知识。

通过细心观察,我们在古诗中领略了自然美景,体悟了人生哲理;在叶圣陶爷爷的笔下探索了爬山虎的秘密,了解了植物世界的奥妙;在法布尔的眼中看见了蟋蟀的住宅,不禁为伟大的建筑奇迹而感叹……这些都是细心观察的结果。

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相信我们一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本单元课文旨在培养我们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贯穿其中的正是在观察中获得的对自然的感知、对人生的感悟。

习作让我们写一篇观察日记,也正扣合了这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在选材上,古今兼具,中外皆涉及。

它们都围绕“观察”这一核心,表现了善于观察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

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

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学情分析:“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

教学建议:教学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初读解字词,熟读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进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画面引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

(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

(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

(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板书设计:暮江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

(板书:题西林壁)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师范读)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

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

(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

(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

指名读注释。

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板书:各有长短)(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

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

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雪梅(二)》)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雪梅白____香各有长短取长补短教学反思: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同学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读懂了古诗词了。

对此,我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