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
作为一部非常重要的养生经典,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秘诀,这些秘诀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养生之道。
一、养生要找准本源黄帝内经中最为基础的养生秘诀,是找到身体健康的根本所在。
黄帝内经中说道:“天之所生也,品物分也,为人父母也。
地之所生也,金石草木之类也。
人者,天地之大也,与万物同体,而又为天地之宗。
”这个意思是说,人是天地之间的衔接点,是万物之灵,任何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都必须与天地紧密相连。
因此,养生的第一步便是找准身体健康的根源。
二、多喝温水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多喝温水的重要性,指出了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喝足够的水,不能让身体因为缺水而出现问题。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多喝温水更是必不可少。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朝食温,夕食凉”的饮食观念,即早餐尽量吃些温性的食物,晚餐则应以凉性的食物为主,以此保持身体平衡,防止体内湿热的产生。
三、运动加强体质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运动的必要性。
按照黄帝内经的要求,人们是应该通过运动来加强体质的。
这有助于促进身体排出毒素,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内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加健康。
四、为发现疾病保持警惕黄帝内经中还特别强调了要保持警惕,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
尽管人们努力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还是时常会来临,身体也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
黄帝内经建议人们应该注意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及时治疗,预防和防止疾病的发生。
五、食物调节身体健康黄帝内经中还介绍了食物在养生过程中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提到,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以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食物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选择健康的食物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六、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使用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的方法。
当身体出现了不同的健康问题时,建议使用天然草药,以治疗和缓解身体病痛,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的小病症,如感冒,便秘等,黄帝内经中的多种草药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皇帝内经》的智慧
《皇帝内经》的智慧引言概述:《皇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
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皇帝内经》的智慧,包括中医理论、养生之道、疾病防治、情志调摄和饮食调理。
正文内容:1. 中医理论1.1 五行学说:《皇帝内经》中提出了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
它通过对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阴阳学说:《皇帝内经》中强调了阴阳的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2. 养生之道2.1 调节饮食:《皇帝内经》中提出了“饮食有节”、“五谷杂粮”等养生原则,强调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影响。
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反抗力。
2.2 运动保健:《皇帝内经》中强调了适度运动的重要性。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2.3 调节作息:《皇帝内经》中提倡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机能,提高免疫力。
3. 疾病防治3.1 预防为主:《皇帝内经》中强调了疾病的预防,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调节饮食、作息和情志,可以增强身体的反抗力,降低患病风险。
3.2 个体化治疗:《皇帝内经》中提出了“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即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3 综合治疗:《皇帝内经》中强调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的综合运用。
4. 情志调摄4.1 情志与健康:《皇帝内经》中认为情志与健康密切相关。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机能,增强免疫力。
4.2 情志与疾病:《皇帝内经》中指出,不良的情绪状态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非常重要。
4.3 调节情志:《皇帝内经》中提出了调节情志的方法,包括音乐疗法、气功和冥想等,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
5. 饮食调理5.1 食物药用价值:《皇帝内经》中强调了食物的药用价值。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1.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灵枢·经脉》人们在开始孕育生长的时候,先是来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之后便会生成脑髓。
2.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所谓的卫气,可以温养肌肉,使得皮肤充实,滋养腠理,掌管汗孔的正常开合。
3.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人身体的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所有的血气都通达到面部,进而注于所有的孔窍之中。
4.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黄帝内经·灵枢篇》喜乐过度则神气外散而体内不藏;忧愁过度则血气阻塞而不通;大怒不止则神志迷惑而难以治疗;恐惧过度则神气散失而体内无存。
5.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脉有一诀窍,那就是作为医生首先应心平气和。
6.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内经》肾的功能是主水,用于藏精,精气来自于先天之精气外,还需要其他的五脏后天之精的充养,因此五脏的精气充盈,肾脏的精气才会充盈外泄。
7.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黄帝内经》脾就如同朝中的谏议大夫,用来辅助君王,所有的计划,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8.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黄帝内经》太阳经脉来时,脉洪大且长;少阳经脉来时,脉律脉形变化多;阳明经脉来时,脉浮大而短。
9.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素问·生气通天论》身心清净,便能够保持阳气充足,因此肌肉皮肤十分紧密,即便有大风和病毒的侵扰,也不会受到什么伤害。
10.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智。
有智慧的人,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便能够注重自身的保养。
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感悟养生智慧
养生智慧
我个人认为养生,不仅仅要学 习养生知识,还是要学习养生智慧, 更要感悟养生之道。 因为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叫知 识。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叫智慧。 其实学习养生应该是学习养生 之道,从《黄帝内经》中参悟养生 智慧才是根本,而不仅仅是养生知 识。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因为越 简单的事物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而 且道就在我们的身边。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三)
▲ 不要急躁,更不要抱怨。求果不如注重因。好比 一个误区,犹如拜佛取经进入了小雷音寺,而非大雷 音寺。 ▲ 养生好比保养自己的爱车。你定时保养自己的爱 车,为什么没有时间养护自己身体。如学习养生之道, 不生气,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适量运动等等。 ▲ 其实聪明的你不妨可以做一个对比:你有时间, 有勇气,有精力和金钱去排队挂号、看病、抓药、煲 药、吃药。为什么没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坏习 惯,为什么没有时间每天锻炼身体去养生防病呢? ▲ 有时养生是一种舍得的哲学。因为有时有舍才有 得。如果舍去不睡觉打通宵麻雀、上网熬夜的坏习惯, 不会不收获健康。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扁鹊的故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到了魏国。魏文王接见了他,问道:“听闻 你家中有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但不知哪一位的医术最好 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医术最好,我二哥排第二,三兄弟中 我医术最差。” 魏王觉得奇怪:“那么为什么你会最出名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于病情发作之前就进行处理,使周 围的人疾病消弥于无形,外人无从知晓,所以只有我们家里面 的人才知道他的医术最高。而我二哥,在病情还十分轻微时, 就将疾病治愈,在他手上,疾病不能发展成大病、重病,所以 周围的乡亲都认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名声只限于本乡。只有 我,到了病情比较明显,或者比较重的时候,才知道病因,而 运用药物、针灸等方法治好重病、难治之症,大家都以为我的 医术高明,所以我的名声响遍数国。”
黄帝内经二十四字真言
黄帝内经二十四字真言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六句话,讲的是养生的核心方法。
1.养生之道如果有一天,别人问你,你读了《黄帝内经》之后,那里面讲的是什么。
你就可以告诉他,《黄帝内经》中讲的是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
养生之道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总纲。
对于它的解释,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所以才能形与神俱。
所以,养生目标就是形与神俱,尽终天年,活到百岁以上。
2.养生方法那么,养生方法是什么呢?怎么才能达到这个养生目标呢?就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尤其是后面的四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整个中医学,这一门学科,关于如何才能健康,其实探讨的,就是上面这几句话。
3.中药的误区我们后世的中医学,随着发展,逐渐地陷入到了一个误区,过于强调疾病,强调药物治疗。
这就从古代的时候强调的医道,转到过于关注医术了。
(1)黄帝内经:在《黄帝内经》中,一共只有11个药方。
(2)汉代:而到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一共记载了药方112个,《黄帝内经》中的药方数量的十倍。
再加上《金匮要略》,两本书加在一起,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伤寒杂病论》,总共记载的药方,是314个。
《伤寒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发挥,其中所讲的医理和医法,都是源自于《黄帝内经》。
(3)唐代:孙思邈编辑的《千金方》中,就记载了7500多个药方。
(4)宋代,像《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这样著名的方剂著作,收录的药方就到了16834个(《太平圣惠方》),甚至2万个(《圣济总录》)。
(5)明代:医书《普济方》中,收录的药方更是达到了61739个。
(6)现在呢?我们国家的《药典》之中,收录的药方,共有多少?大家可以猜一下——会超过10万了吧?这么多的药方,一个学医的人,一个从医的人,终其一生,能学会多少?又能掌握多少?我们都说读书,书是用来读的。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满意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修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说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方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方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病症: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病症,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正确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黄帝内经》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养生的原则有两条:一是调摄精神和形体,提高防病、抗老机能;二是适应外界的环境,避免外邪侵扰。
《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中的两段话是养生的精髓。
第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强调人可以活到百岁,人之所以没能活到百岁、尽享天年,而是半百而衰、英年早逝,主要有如下原因:第一,饮食不节——“以酒为浆”,恣食过饱,损伤脾胃。
第二,酒色太过——“醉以入房”,花天酒地,伤精竭液。
第三,起居无常——“以妄为常”,日夜颠倒,损神劳形。
第四,情志不佳——“不时御神”、放逸其心,损伤心神。
第五,劳作太过——“不知持满”,逆于生乐,极力劳形。
人要想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就要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五大养生原则:第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顺四时而知寒暑。
不违背天时气候,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时常纳凉。
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反之就要生病。
第二,导引吐纳:“和于术数”——运动锻炼。
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现今的保健操、跑步、爬山、游泳等运动锻炼也能起到保健的目的。
“和于术数”关键在于“和”字,采用任何一种健身方法,都要做到适中。
第三,饮食养生:“食饮有节”——不过饱过饥。
饮食要注意定时定量,不要过寒过热、食嗜辛咸。
如果不加以节制,暴饮暴食,超过脾胃的受纳运化的能力,就会损伤脾胃。
第四,起居养生:“起居有常”——睡眠有规律。
早晨睡懒觉不起床,晚上熬夜不睡觉,都是对身体有害的生活方式。
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睡好子午觉。
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从而达到防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
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一,集中了古代医学家对养生之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
在这部经典中,黄帝内经阐述了养生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指导。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进行解读。
一、养生的概念养生在黄帝内经中被定义为“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过程。
黄帝内经认为,身体的健康与周围环境、饮食、运动等多个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均衡饮食黄帝内经强调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根据经典中的观点,饮食应当根据个体的体质、季节和地域特点进行调整。
其中,五谷、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搭配要合理,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以时食”和“不嗜滋味”两个原则,即饮食应该遵循季节和自然规律,并避免偏食和过食。
三、适当运动黄帝内经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
然而,黄帝内经也强调了运动的方式和节奏的选择。
个人的体质和年龄应该根据来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不宜过度运动或者长时间不运动。
四、调节情绪情绪状况对于身体的健康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提出了情志调摄的观点,认为通过调节情绪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负面情绪如愤怒、忧虑和悲伤等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调节情绪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合理作息黄帝内经认为,合理的作息安排是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修复,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根据古人的观点,早晨起床、午休和晚上睡眠的时间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可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结语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经验和方法。
通过均衡饮食、适当运动、调节情绪和合理作息等多个方面的调整,我们可以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然而,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
只有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才能真正起到养生的效果。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
该书包含了大量关于养生之道的宝贵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指导。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摘取一些养生之道的要点,帮助读者提升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一、平衡饮食饮食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黄帝内经中也强调了饮食的平衡。
根据其中的养生之道,我们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特点来调整饮食。
夏季多吃清凉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冬季则适合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等。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食物的种类搭配,提倡五谷杂粮的摄入,并建议减少肉食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二、保持良好的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合理的作息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根据该经典,保持规律的作息可以帮助身体调整生物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调节内分泌系统。
因此,我们应该每天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并确保每天的睡眠时间充足。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午休的重要性,建议午餐后适当休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三、运动与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适度运动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根据该经典的指导,适当的运动可以加强体质,增强免疫力,并促进血液循环。
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太极拳、瑜伽等,坚持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倡注意运动的节奏和力度,避免过度运动和长时间久坐,以保护身体健康。
四、情绪调节和心理保健黄帝内经中提到了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合理调节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
根据其中的养生之道,我们应该学会情绪管理,并避免长时间的愤怒、忧虑等负面情绪。
黄帝内经还强调了放松和休闲的重要性,建议人们在生活中寻找放松的方式,如听音乐、阅读、旅游等,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五、合理穿着和环境卫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合理穿着和环境卫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该经典建议穿着舒适宽松的衣物,避免穿着过紧或过热的衣物。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醒了我们要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避免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
六、中医养生的辅助手段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中医的养生方法和辅助手段,如针灸、推拿等。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之道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其中记载着丰富的摄生之法和养生防病之道,它是古人经过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而积累的宝贵经验,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本文就《内经》关于养生的要点予以。
2.起居养生《内经》认为起居有常,坚持良好的作息制度,劳逸结合,生活规律,才能神气安顺,健康长寿。
主张“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使“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素问·上古天真》)并提出应根据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在作息时间上要做相应的调整,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季宜“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素问·四气调神》)。
3.饮食养生饮食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
但是一定要注意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五味偏嗜。
如暴饮暴食就会损伤肠胃,影响健康。
《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同时不能饮食偏嗜,如长久偏食五味,就会使脏气偏胜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或早亡。
应饮食调和适当,“谨和五味”,就可以延年益寿。
5.形体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和于术数的意思是正确掌握和运用各种养生技术,如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
不难看出,《内经》是非常重视锻炼,人们要想有强健之体力,要想延年益寿,就必须重视形体锻炼,只有形体健康,精神健旺,形体和精神都均衡健康,才能享受天赋与人应有的寿命。
总之,《内经》的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对人类养生保健的贡献是巨大的,它牢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在学习、理解、应用它的同时,要不断地将它丰富,为祖国医学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经》的养生之道
《内经》的养生之道《内经》的养生之道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养生书籍,莫过于《内经》。
下面是《内经》的养生之道,随小编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
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它关键是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
《黄帝内经》的内求还用于养生,换句话说,养生要靠内求。
真正的上等药物正是体内的精气神———“上药三品,精与气神”。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
这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你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
养生总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黄帝与岐伯等大臣的对话。
在开篇黄帝就问岐伯,上古的人都能活百岁而形体运动不衰退,现在的人却不是,今人活到50岁的时候,动作就开始衰退了,这是世道变了,还是人类自己失去了养生的方法了呢?人怎样才能健康活过100岁,活过“天年”?我把黄帝提的这个问题称为人生第一问。
我们只要认真听一听岐伯的回答,就会发现,其实养生很简单,“天年”真的可以实现。
岐伯的回答是世道并没有变,天道也没有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变化了,生活习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
岐伯回答了八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这八个字是养生总原则。
实际上整部《黄帝内经》都在诠释这八个字。
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做。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经历的。
第一,食饮有节。
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饮食是有规律,有节制的。
第二,起居有常。
起居———不仅是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
起居要有常规,是不能搞乱的。
第三,不妄作劳。
就是说劳动、运动应不过分,也就是要守常规,要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经典之一,提倡养生和预防疾病的理念。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养生名言:
精神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饮食养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
调理气血:“不张不弛,无刚无柔。
”
运动养生:“宜动则动,宜静则静。
”
心态养生:“喜怒不形于色,瞬息无间,谓之神明。
”
养生之道:“不当不过,不去不居。
”
情志养生:“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
”
保持平和:“寿可俭而神可饱。
”
适度锻炼:“无欲则刚,无求则强。
”
谨慎用药:“大抵百病,总从于胃口。
”
这些养生名言强调了平衡、适度、顺应自然的原则,通过合理的饮食、良好的作息、积极的情绪管理等方式来维持身体健康。
它们体现了中医养生学说的核心思想,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张焱副教授单位:长春中医药⼤学部门:医学系职位:副教授《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诠释《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
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类养⽣长寿的经验,对养⽣之道做了⾼度的概括。
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的认识,使古⽼的中医养⽣之道发扬光⼤,为当今⼈类的健康造福。
1.《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理论作为养⽣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然界变化的规律。
并遵从这⼀规律。
从⽽减少疾病的发⽣。
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相应”的观点。
这⼀观点主要阐明了“⽓候与养⽣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长寿”的影响。
《素问·四⽓调神⼤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然景象、⽓候各异,使万物⽣长收藏。
在⾃然界中,⼈必须要适应四时之⽓,⽅能使⾃⾝的阴阳之⽓得以平衡。
⼜以顺四时⽽养⽣长收藏之⽓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
如《素问·四⽓调神⼤论》云:“春三⽉,此谓发陈,天地俱⽣,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步于庭,被发缓⾏,以使志⽣”,以适应阳⽓的⽣发,⽣机萌动,万物⽣发欣欣向荣的⾃然景⾊,⼈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杀罚夺之意,即为“养⽣之道”。
“夏三⽉,此谓蕃秀,天地⽓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厌于⽇”,以适应夏季阳⽓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此谓容平,天⽓以急,地⽓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劲急,地⽓清肃,阳⽓收敛。
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对⼈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
“冬三⽉,此谓闭藏,⽔冰地坼,⽆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光”,阳⽓闭藏,必得太阳升起⽅可起床,⽅可避免阴寒之⽓的侵袭,故⽇:“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
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黄帝内经养生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
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民以食为天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1 天人合一,顺应天地黄帝内经里面,养生遵循的是“顺其自然”,天地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人的生活符合规律,便能健康,生活违背规律,就会失去健康。
例如今天某些“昼夜颠倒”的人,就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2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
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
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
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
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3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饮食上要有节制,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
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
4 清净内守,调和情绪养生以养心为主,而养心则以静为主,黄帝内经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
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
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
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
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
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一、合理饮食《黄帝内经》指出:“无满腹之饮食,无过度之养生”。
合理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要遵循节制的原则,饮食以清淡、均衡为宜,不暴饮暴食,不贪食嗜肉,注意膳食营养的搭配,荤素搭配,量力而行,不给身体增加负担。
二、规律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久视衰目,久坐衰股。
”人体需要适当休息和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身体健康。
作息要有规律,不熬夜,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早晨的散步或慢跑,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心情平和《黄帝内经》中提到:“怒则气上而阳气乱,喜则气缓而阴气伤”。
积极向上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保持心情平稳,不过度悲伤或兴奋,学会释放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兴趣爱好,与他人和睦相处。
四、适量运动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黄帝内经》中提到:“常置五谷,勿拘一味。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环境的整洁;不吸烟、不酗酒,不沉迷于网络和手机等,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纯净。
六、按摩保健《黄帝内经》指出:“厥阴之人,能堪寒暑,死而不僵,英发不改。
”能够进行适当按摩保健,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保持身体健康。
可以自我按摩或请专业人士进行按摩,按摩腹部、脚心、肩颈等部位,舒缓身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七、保持良好环境《黄帝内经》指出:“生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合天地之精气,长养于无形。
”保持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污染源,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干净,避免灰尘、霉菌等对身体的伤害。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七大养生法则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心情平和、适量运动、良好生活习惯、按摩保健、良好环境等。
通过遵循这些养生法则,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引言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养生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根据《黄帝内经》,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紧密相连,因此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关于四季养生的口诀,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春季养生口诀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体宜调养肝脏和脾胃。
根据《黄帝内经》,春季养生的口诀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保护肝脏:春季养生应注重保护肝脏,避免过食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清肝明目。
2.调理脾胃:春季是脾胃阳气充足的时候,可以适量食用温性食物,如姜、葱、蒜等,有助于促进消化和增强体力。
3.适度运动:春季宜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晨练、散步等,有助于健康和增强体质。
夏季养生口诀夏季是炎热的季节,人体易出现阳气亢盛和阴气不足的情况。
根据《黄帝内经》,夏季养生的口诀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饮食清淡:夏季宜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清爽、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海鲜等,有助于消暑和补充水分。
2.避免过度疲劳: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容易疲劳,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暴露在阳光下,保持充足的休息。
3.心情愉快:夏季阳气旺盛,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和脾气暴躁。
秋季养生口诀秋季天气逐渐干燥,人体容易出现肺燥和阴液不足的情况。
根据《黄帝内经》,秋季养生的口诀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补充阴液:秋季宜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芝麻、莲子等,有助于滋润肺脏和养护阴液。
2.锻炼健身:秋季适宜进行适度的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和改善肺功能。
3.预防感冒:秋季是感冒多发的季节,宜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提高免疫力。
冬季养生口诀冬季气候寒冷,人体易受寒邪的侵袭。
根据《黄帝内经》,冬季养生的口诀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保暖防寒:冬季宜多穿衣保暖,防止受寒,切忌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减少感冒和其他寒冷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提供了许多有关健康养生的秘诀,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
的建议:
1.调节饮食:黄帝内经认为,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饮食应多
样化,包括各种蔬菜、水果、谷物、豆类和水产品等。
此外,应该避
免过度饮食和过度饮酒。
2.锻炼身体:黄帝内经认为,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新陈代谢。
常见的体育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等。
3.保持良好的情绪:黄帝内经认为,情绪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应该避免过度焦虑、压力和忧虑等负
面情绪。
4.合理的作息时间:黄帝内经认为,良好的作息时间可以保持身
心健康,例如每天早睡早起,定时吃饭,避免过度加班等。
5.中医调理:黄帝内经也强调中医保健。
在生病或身体不适时,
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方法,例如针灸、按摩、中药等。
这些都是黄帝内经养生秘诀的一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
们保持健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
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
黄帝内经养生
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
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
民以食为天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
饮食养生,就是通过合理地摄取饮食,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所谓“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随着物质生活的迅速发展,人类的饮食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繁杂,饮食文化和理念也越来越多元化,了解饮食养生的基本道理和原则,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强壮和预防疾病是非常必要的。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中医学认为肾是先天之本,禀受于父母;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
怎么讲呢?
《阴阳应象大论》说:“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中医学采用的是取类比象的方法,也就是打比方。
它说肠胃就像大海一样蕴蓄着丰富的物质,而人体的经络就像大地上的河川一样,将肠胃产生的营养物质输送到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
那么胃肠产生的营养物质有时从哪里来的呢?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
来源也就是人们吃的五谷杂粮。
饮食经过脾胃的消磨变化成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再被运输到全身,或濡润脏腑,或滋养四肢百骸,身体得养,所以脏腑安宁,身体轻健,精神充沛。
饮食不仅仅提供给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条件,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对于养生和治病也非常重要。
饮食疗法
在治疗的方面,中医提倡在知道疾病的原因后,先用食物的方法治疗,饮食疗法治疗不愈者,再采用药物治疗。
而在治疗的过程中,疾病减轻缓解以后,也应该采用饮食调理的方法。
我国著名的老年病学家岳美中老先生治疗老年或者虚人感冒喜用
的一个小方“神仙汤”就是这样的例子,药取七片生姜、七个葱头、一把粳米,米熟汤成后加醋兑服,确实有解表散寒而又不伤正气的特点。
可见,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对保持身体健康、防病治病都是一样重要的。
五字总原则——杂、少、淡、温、忌。
从《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提炼出饮食养生的五字总原则,那就是:一“杂”、二“少”、三“淡”、四“温”、五“忌”。
黄帝内经的体质养生法
体质由四个方面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
这四个方面可以高度概括为:形和神。
形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态结构的物质部分,比如肌肉、骨骼、五脏、五官、皮肤、毛发、血脉等。
神指的是人的功能活动、物质代谢过程以及性格心理精神,比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排泄、性格特点、精神活动、情绪反应、睡眠等。
形神兼具就形成生命,形神和谐人就健康,形神不和人就生病,形神消失人就死亡。
人的一生中,体质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正因为体质是可变、可调的,所以才能通过养生使人的体质向好的方面转化。
应该说明的是,养生并不是针对原本的体质,跟它抗衡,而是顺应体质的稳定性,放大它的优点,改善它的缺点。
体质决定了人的健康情况,决定了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了人生病之后的反应以及治疗效果,所以体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的内容博大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仔细研读的医学知识手册。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在疾病出现苗头之前,就从根源上断绝它的产生。
这也是道医的治病理念,而这个“根源”就是我们俗说的体质。
有些人喝凉水也长膘,而有些人整天喝油都不肥,有的人动不动就生病,而有的人好像百病不侵。
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其实多半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差异造成的。
现代人都讲究养生,但铺天盖地的养生专家、养生书籍、养生节目却让人头昏眼花,失去方向。
究竟应该听谁的?到底哪种养生方法适合我?我是应该补阴,还是应该补阳?是应该多运动,还是应该多休息?是食疗好,还是穴位按摩好?其实,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只要弄清自己属于什么体质,自然就知道应该怎样去养生了。
那么,什么是体质?体质一般分为几种?一个人的体质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如何养护自己的体质?
在《黄帝内经·灵枢·通天》中,按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在生理范围内的偏阴偏阳,认为“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
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这里把人的体质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和阴阳平和等五种类型,现在看来,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体质按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的不同,可以分为阴虚、阳虚、气虚、湿热、痰湿、血瘀、血虚、气郁、寒湿、风质10种体质。
体质不同的人,在生活习惯、脾气秉性、生病状况都是不同的,中医一向讲究辨证治疗,就是不同的人,同一种病,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
因此,对症下药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病患者的体质。
不然,不但不会治病,反而会加重病情。
疾病只是生命中不和谐的音符,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就是从不好的体质、偏颇的体质中来。
只有从体质着手,才能彻底了解病源,治标又治本。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