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养生观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3年第12期“五福六极”是养生的目标“五福”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在《尚书·洪范》中,周武王代替殷商后,想把国家治理好,就问叔叔箕子:“怎样使天下人安定呢?”箕子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五福:一曰寿(百姓健康长寿),二曰富(百姓富起来),三曰康宁(健康安宁),四曰行好德(道德),五曰考终命终(自然老死)。

其中有三样涉及健康。

六极:一曰夭短折(“夭”就是夭折,“短”是短命,“折”是意外死亡),二曰疾(疾病),三曰忧(忧虑),四曰贫(贫穷),五曰恶(恶事),六曰弱(弱小)。

这六样也和生命健康有关。

可以说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提倡健康是人幸福重要的指标之一,养生也要针对这些指标。

儒家养生讲究慈、节、和、顺、合中国有很多养生学派,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大派各有各的养生理论,也有很多共性。

儒家讲究五个字:慈、节、和、顺、合。

慈:指多做善事,心态平衡。

节:指生活要有规律。

不能白天干晚上的事儿,晚上干白天的事儿。

另外,还有节欲的意思,指性生活要有节制。

和:指要合群,要和大众一致起来,要平和。

顺:指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现代人夏天热到北方去避暑、冬天冷去海南温暖,这种生活方式是中医不主张的。

中医认为,接受本地的气候,有益身体的适应力。

合:指天人合一。

人要与天的节奏一样,甚至吃的东西也要和天地间的物产一样。

尽量少吃反季节蔬果。

因为反季节蔬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点颠倒阴阳,比如冬天吃西瓜,会对阳气有损伤。

而道家主张“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强调无为,更强调静,静和动是相对的,它不提倡过强的运动和经常性的强化运动。

佛家讲究坐禅,讲究出世,出世也是为了静,坐禅也是静。

另外,它强调修,即修养、修炼。

中国的养生三大派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能,不伤害人,在这方面是一致的。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摘要】本文从养生的含义、思想、法则三个方面介绍了《内经》养生的理论与认识。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3-021 养生的含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在《黄帝内经》里,则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与《灵枢?本神》两处;其在古代又有摄生、道生、卫生等称。

1.1 养:保养、护养、调养养生之“养”,当指保养、护养、调养。

所谓保,即保护、保卫;护,即护卫、护理;调,调节、调理;而“养”者,本有供给、饲养、扶植等义。

显而易见,非指治疗,而是一种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和行为。

正如《灵枢?本神》所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2 生:生命、生存、生活养生之“生”,一般皆谓生命而言。

其实,生命产生之后,就是如何生存,即让生命度过百年,《内经》称之谓“天年”;而在百年之内,亦非苟延残喘,应是健康快乐。

因此,“生”之义,当指让生命的活力更旺、生存的时间更长、生活的质量更高。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即是此义。

2 养生的思想所谓养生的思想,乃指《黄帝内经》在养生认识上的一种观念或理念。

其最突出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2.1 以人为本:“莫贵于人”生命是唯一的、短暂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性最灵。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因此,《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生命、提高质量、延长寿限。

所谓“德全不危”、“殁世不殆”、“长有天命”等诸多论述,皆是此义。

2.2 利用规律,实现养生自然规律,客观存在。

《黄帝内经》认为在自然界里,天体日月的运行、白昼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的更迭、风寒暑湿燥的变化、生长化收藏的发生,以及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各自皆有着固有的客观规律,即所谓的“天地之道”。

客观规律,可以利用。

[终稿]《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终稿]《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具体介绍了季节与五脏及五味的关系,原文为[1]“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中医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人的生理、病理相联系,用五行学说贯穿起来,五行学说将一年分为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将饮食之味分为五大类,即酸、苦、甘、辛、咸。

用现代医学来分析,一年四季发生的疾病有其规律性,也有其客观原因。

如能随着时节科学地搭配饮食,就能提高抗病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危害。

1 春天:省酸增甘春天万物生长茂盛,人的肝气像春天的树木一样,应条达舒展,所以在春日到野外踏青游玩,有益于肝气的舒放,有慢性肝病的人更应注重此时节的保养。

在春天饮食保健上,很早就有“省酸增甘”的说法,即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的食物。

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不利于肝气的舒展;甘味食物多属温性,有滋养补益的作用。

春天阳气初升,食甘味能滋养人体的阳气,有利于人体在春日旺盛的新陈代谢。

在五行上,可以看出多食甘味食物,如大枣、栗子、花生等可以健脾益气,防止肝气过盛,避免因“木乘土”造成的肝气犯胃等疾病。

春季饮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1.1 早春时期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气候仍然寒冷,人体内消耗的热量较多,所以宜于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

根据中医学“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等,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以防阻遏阳气发越。

主要饮食原则为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同时,可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1.2 春季中期(仲春)古人云,春应在肝。

肝禀风木,仲春时节肝气随万物升发而偏于亢盛。

中医学认为,肝亢可伤脾(木克土),影响脾胃运化。

中医的养生观

中医的养生观

中医的养生观中医养生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医的养生观。

中医养生观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

《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和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精华。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

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

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

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

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

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

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

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

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

《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

《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

《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浅论《黄帝内经》养生观

浅论《黄帝内经》养生观

光, 使志若伏若匿,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l 夺, 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疾厥, 奉生者少”《 。素问 金匾真言论》 在阐述顺时养生的思 想理论时明确指出, 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季节时令各有 “ 收受逆从”应“ , 谨察五脏六腑, 一逆一从 , 阴阳、 表里、 雌雄之纪” 。 3 养性养生观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在探索上古之人长寿之秘诀 时说:“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 有节 ,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 而尽终其天 年, 度百岁乃去”若“ 。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以欲竭其 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逆于生乐, 起 居无常”把生命悬置于放浪纵欲、 , 竭精耗真何以能度 百岁、 终天年。故曰“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 虚 邪贼风 ,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 病 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 从以顺, ……,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 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合于 道, ……以其德全” 养生者养性、 。 养神、 养精、 养气。 唯 性善者, 气、 精、 神三而合一, 运化通畅, 通天共地, 固阴 护阳, 则可享受天年。
养生腾食观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味过于酸, 说:“ 肝气以津, 脾 气乃绝。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 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 乃厚。 味过于辛 ,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 随着时代的变 。 迁, 种植、 养殖生产的发生、 发展, 人类把膳食养生之本 4
人” 。三日:“ 有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 从八理之风, 适嗜 欲于世俗之间, 无患慎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举不欲 观于俗, 外无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偷为务 , 以 自 得为功, 形体不敝, 精人者, 法天则地, 日月, 象似 辩列星辰, 逆从阴阳, 分 别四时, 将从上古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其 。 中, 合 同于道” 黄帝 内经》 “ 是《 中重要 的养生思想。 “ 就是道理, 道”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 在演变着 , 没有刻意的破坏和突发意外的话 , 他们都遵 循着一个不变的运动形式, 按照 自身的生物和/ 或物理 特性保持着一个环境 的动态平衡, 这就是规律性。 “ 还有原始的意思, 道” 道家说 : “ 道生一”有 了“ 有 , 道” 了最原始的始动因素才有了“ 。因此, 一” 养生者遵 “ 就是必须遵循 自然变化规律对人的影响作用 , 道” 遵 循 自身的体质条件, 研究各种外来因素对人 自身体质 所可能产生的正、 负两方面的作用。 2 适时养生观 《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 说: 春三月, ……天地俱 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 生, ……,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为 寒变, 奉长者少” 夏三月, 。“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 , 无厌于 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 泄, 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 心, 秋为疹疟,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秋三月, 。“ ……天 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 ,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 缓秋刑, ……使秋气平,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 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飨泄, 奉藏者少” 冬三 。“ 月, 此谓闭藏, 水冰地诉, 无扰于阳。早卧晚起, 日 必侍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作者:晨曦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7期长寿是每一个人最大的愿望,拥有一个好身体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智慧仁者对人体健康、长寿、养生保健做过详细的研究和论述。

真正把人体养生保健作为知识记载下来的,《黄帝内经》便是其中之一。

类似的著作还有很多,比如药典《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著作的开山鼻祖《黄帝内经》记载的长寿之道。

随从四时变化规律《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与之相适应,结合四时变化进行了形象地论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们应夜卧早起,在庭院里多散步,畅生机,抒情志。

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应赏心悦目,恬愉和平,不扼杀勃勃生机,要适应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的特点,逆之则伤肝气;夏三月(立夏至立秋),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天地气交,物生以长,至夏茂盛,应夜卧早起,不以气候炎热而怨天,勿因生活矛盾而烦闷,心情愉悦,不随意发怒,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应早睡早起神气收敛,不与肃杀秋气相违逆,反之亦伤肺气;冬三月,(立冬至立春),天寒地冻,阴气盛于外,阳气伏于内,应早卧晚起,避寒保暖,作息随阳光起落,以免阳气外泄,适应调养藏气之理,逆之伤肾气。

《黄帝内经》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提出的以上养生法适应了四时变化规律,易于使人和自然产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

以恬愉为务和于术数恬淡虚无,是《内经》以静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要求人们光明磊落,心无邪念,摒弃私欲,对人友爱等。

其养生观非消极厌世,而是要“内无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乐观,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张情志安宁,思想纯洁稳定,精神振奋饱满,使真气和顺内收,从而才能筑起稳固的思想防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防治疾病发生。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养生重在养心黄帝内经心脏就是人的主机,所以我们养身应当贵在养心,养心要怎么养?心平气和就是最好的养心方式。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养生养心的方法,盼望可以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养生重在养心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

内篇》。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义。

由此可见,"养生'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生命时限,尽力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我国胜利放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或许应是拓展生存空间之一举)。

近几年来,中医在国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热喷香。

究其根源,那是医学事业与时俱进、快速进展、返朴归真的必定选择,这更是中医和中医学内容博大、内涵精深、前景宽阔、潜力巨大、魅力无限的详细体现。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我国中医学传统的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难过、哀痛肺、恐伤肾'。

它告知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定联系,良好的心情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引发各种疾病。

我们知道"肝、脾、心、肺、肾'都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是物质的东西;而"怒、思、喜、悲、恐'都是人的心情表现和条件反射,属于精神的范畴。

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统一。

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体物质和人格精神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科学的"养生'之道,更是宽松环境、幸福欢乐、益寿延年的关键。

养生重在养心。

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

人心善则施善行,能贯天地正气;人心恶则施恶行,必露污浊风尘。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引言关于养生之道,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黄帝内经》中甚至是整个中医理论中都对人类有限的生命进行了珍惜保护、注重养生的良好的态度,其具体的养生观念是“顺应自然- 身心健康- 心理道德完善- 适应社会”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健康养生观[1-3],是中医理论中综合医学模式在养生观中的具体表现,富有很浓厚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先进性。

2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法则2.1 注重饮食,不宜偏食饮食有度是保持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长时间过度饮食,会造成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

饮食有节还包括喝酒要适量,少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4].《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因此可以看出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多么的严重。

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能够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相反的话危害会很大[5].《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

由此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

如果不挑食并且饮食适量、有规律,将会为以后的健康长寿做好铺垫。

药食同源可以根据脏腑盛衰和疾病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食物以起到补充身体所缺乏东西的作用,采用药食和饮食并用的方法,把养生和治病相结合,并选择适当的食物和药物,就是《内径》中所说的辩证施膳施治[6].2.2 保持心情愉悦,心胸开阔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风尚L i f e styleSTRAIT SISTER56法于阴阳法于阴阳,就是要顺应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适于生存的环境,享受人类的自然寿命。

《黄帝内经》中同此观点的还有“天人相应”,是说人必须要了解四时的变化,适应四时阴阳的兴衰消长,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春三月,万物欣欣向荣,人需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多多愉悦身心,体验勃勃的生机带给自己的精神快乐。

这即“养生之道”。

夏三月,万物隆盛,人则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应夏日洋溢充盈的阳气,才能精神焕发。

这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月,万物丰收兴隆,气候上清爽静肃,阳气收敛,那么这时人就需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如此,阳气可以向体内聚拢,少受到肃杀之气的侵害,精神方可安宁。

这便是“养收之道”。

冬三月,天寒地冻,阳气闭藏,唯有“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才能够避免阴寒之气的侵害。

这就是“养藏之道”。

食饮有节“食饮有节”就是要有合理的膳食习惯。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食疗应该如何开展的原则性描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里所提出的饮食结构是十分合理的,有主食,有副食,谷肉果菜的均衡摄入,实际上就是饮食有节的第一层要求。

第二层要求,则是不可以不节制,也莫要过分节制。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的饮食过度而导致肠胃超负荷,影响消化。

反过来说,有些女孩子过分追求纤细窈窕,挑食、偏食和不当减肥的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这同样不符合老祖宗的食疗观。

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既不要吃得太饱,也不可过分饥饿。

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就是作息有规律。

曾国藩为官处世之所以能够影响后人,和他起居有常有莫大关系。

曾的祖父对于家里人的作息要求很严格,每天必须早起床,但是曾国藩起不来。

为此他想了个办法:在睡觉的房间放一个铜盆,上面用绳子悬着一个秤砣。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

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

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

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

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

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观中的道法自然

《黄帝内经》养生观中的道法自然

ʌ中医多学科研究ɔ‘黄帝内经“养生观中的道法自然❋秦健全,鞠宝兆ә(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㊀110032)㊀㊀摘要:阐述道法自然与‘黄帝内经“养生的关系,简要论述 道 的自然属性及道法自然的内涵,‘黄帝内经“养生中的道法自然包括 人与天地相参 的养生观点, 因时而养 的养生理念, 形神兼养,标本兼顾 的养生手段㊂道法自然养生观通过 因时制宜 与天地相参 法天则地,顺应自然 等理论来指导日常生活起居饮食㊁协调机体使之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㊂先秦诸子思想理论相互吸收渗透,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人一体的整体观㊁阴阳五行㊁精气理论等被中医吸收并发挥利用,故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探讨其与‘黄帝内经“养生的关系,以进一步阐发养生的相关理论㊂㊀㊀关键词:养生;道家;‘黄帝内经“㊀㊀中图分类号:R21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3-0436-03❋基金项目: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2010GJ08-10)-‘医学辩害“古籍整理研究作者简介:秦健全(1995-),男,山西太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研究㊂ә通讯作者:鞠宝兆(1965-),男,辽宁建昌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Tel :************,E-mail :jubaozhao@ ㊂㊀㊀‘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饮食㊁养生㊁疾病防治等多方面都蕴含着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本指道路,后逐渐引申为形而上的哲学概念㊂‘老子㊃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可名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㊂[1]8 道包含 负阴而抱阳 规则 无为 等含义,是最根本的法则㊂道法自然的内涵有二,一是顺应自然,法天择地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5,中医学的整体观是道法自然的一个体现,应该根据外在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顺应自然,效仿天地,保养己身;二是无为寡欲,中庸守神㊂人应该专心致志,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心和欲望,进而使身体处于健康状态㊂1 道法自然的养生思想1.1㊀ 人与天地相参 的养生观点人与天地相参 是道法自然的前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疾病发生的机理,指导摄生保健㊂中医重视气候㊁地理㊁人文及时空对人体的影响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有云: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㊂[2]544 万物禀赋天地之气而生,五色五味濡养身体脏腑,促进气血津液的生成,使身体强壮,延年益寿㊂‘内经“中多处提及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素问㊃五常政大论篇“ 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2]443;‘素问㊃六元正纪大论篇“ 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 [2]494㊂摄生保健要注意地理环境的特点,避免外邪的侵袭㊂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㊂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1]44㊂段阿里[3]认为,物质的状态会随时间变化,故摄生必须考虑天地的周期变化规律㊂‘素问㊃诊要经终论篇“有云: 正月㊁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十一月㊁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㊂[2]91-92 五脏与十二月相配合是‘内经“中时间因素与人体联系的表现之一,此外还将人体与日月星辰等相联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的时间医学㊂陈怀民等[4]学者认为,人应该向天地学习,达到一种完善的境界,这样才是 天人合一 的内在含义㊂尊重自然规律,效法天地,方能延年益寿,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就会使身体受到损害,如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2]71 卧湿当风,则真气日弱 [5]36㊂ 阴阳有愆伏,则四序乱,而不能生成万物 [5]32,饮食㊁环境及作息紊乱等导致阴阳失调都会造成身体的损害㊂1.2㊀ 因时而养 的养生理念人身为小宇宙,天地为大宇宙,二者同步运行,天地阴阳的变化会影响气血的盛衰及疾病的发展变化,顺时养生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体现,是道法自然的根本㊂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2]159-160,天地之气,合而为人,人禀赋天地精气而生,如果顺应四时之气而养生,天地就会像父母一样涵养人们的身体㊂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㊂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㊂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㊂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2]9-11㊂生长化收藏,四季各有所主之气,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保养身体,如果违反四季变化的规律,就会影响到机体对下一季节的适应能力,进而产生相应的疾病㊂在‘养性延命录㊃教诫篇“中有 侮天时者凶,顺天时者吉 [5]11,顺着四时的规律而生活,就不会生病,违反规律就像砍掉树木的根部,生机会受到影响,劝诫人们养生要 与634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 2021Vol.27.No.3天地相参 ,根据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㊂‘素问㊃六节藏象论篇“曰: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2]64,自然界的时间变化会影响人体气血的旺盛㊁五脏主气的胜负等㊂顺时养生,首先要了解一年的总体气候变化,进而推测人体脏腑气血的偏盛以指导保健养生㊂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6]85(‘灵枢㊃顺气一日分四时“), 平旦人气生 日西而阳气已虚 [2]19(‘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 夜半后而为阴衰 日西而阳衰 [6]51(‘灵枢㊃营卫生会“)㊂‘内经“中按照阴阳盛衰情况将一日分为不同的阶段,同时类比四季变化,将一日分为四时,四季养生的方法也可以配合时辰而使用㊂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自然界的事物感受生机而在春天生长,在夏天达到茂盛,在秋天收获成熟,而藏精于冬,这是万物的根本,故白天应该养护阳气即养生养长,夜晚涵养阴气即养收养藏,人与天地相同步而濡养身体㊂同样,疾病的发展变化也要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㊂‘灵枢㊃顺气一日分四时“曰: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㊁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㊂[6]85 一日当中,疾病的发展会随着日升日落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天体的运行会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发生相应的改变: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2]164㊂‘素问㊃八正神明论篇“中提到满月时人体的气血会相对旺盛,肌肉充实,邪气不易侵袭,保养身体要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采取合适的养生方法㊂1.3㊀ 形神兼养,标本兼顾 的养生手段‘素问㊃上古天真论篇“曰: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㊂[2]2 圣人懂得法天地和阴阳,通过和术数㊁慎起居㊁节饮食等手段来顺应外界的变化,保养身体,使身体保持阴阳平衡的状态㊂‘养性延命录㊃教诫篇“提出: 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㊂[5]12-13 减少欲望是养生的一种重要方法,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1]110,人应该像自然一样包容万物,不去争名夺利,夸耀争宠,卖弄自己,只有 恬淡虚无 ,才能更好地顺应自然,养心安神㊂ 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 [5]4,情志过极会致病,只有让内心回归平和的状态,身心清净而精神内守,才能涵养正气而邪不可干㊂老子和庄子同样重视清静寡欲对人体的影响㊂在‘老子㊃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33及‘庄子㊃人间世“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㊂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1]152等篇幅中都有相关论述,劝诫人们不要让外界繁杂的事物扰乱内心的宁静,这种宁静是一种没有心机和成见的自然状态㊂‘保生要录㊃调肢体门“有言: 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㊂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宜稍缓㊂[5]47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的导引术是 人与天地相参 的一种应用,天地间阴阳㊁自然界寒暑的变化都会影响气血的循行,根据不同的季节可以选择适当的导引养生保健延年益寿㊂形神兼养是道法自然养生的一种手段,标本兼顾,动静结合,克己慎独,节制欲望,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到饮食有节,五味调和,起居有常,劳逸适当,这样才能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精力充沛,正气旺盛,进而达到预防疾病㊁保健养生的目的㊂2 道法自然的养生技术及其应用2.1㊀ 因时制宜 的导引术‘引书“曰: 人之所以得病者,必于暑湿风寒雨露,腠理启合,食饮不和,起居不能与寒暑相应,故得病也 是以必治八经之引,吹呴呼吸天地之精气,伸腹折腰,力伸手足,軵踵曲指,去起宽亶,偃治句引,以与相求也,故能毋病㊂[7]106 疾病的产生与感受外邪㊁起居不调㊁饮食失常㊁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导引术治病保健,使机体恢复健康状态㊂在‘庄子㊃刻意“中就曾简单提过导引的方法: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 [1]226,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导引术的重要性: 当旺时养而取之,当衰时养而补之 是生形以来养之而生真气,自生气以来养之而生法身 [5]34㊂导引术配合四时摄养原则锻炼五脏,疏通经络,调理血脉,治疗疾病,补精益髓,安神益智㊂如 灵剑子导引法 ,春季养肝息风,夏季养心安神,秋季养肺生津,冬季养肾藏精[8]㊂按阴阳五行规律将脏腑与四时相对应,通过顺应四时来摄养生命㊂此外还有节气养生法,与‘内经“中五运六气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动作而调节经络气血的循行,进而达到预防疾病保养身体的作用[8]㊂2.2㊀ 与天地相参 的食养食疗道家饮食观始终贯穿着 人与天地相参 的理念,重视 天人合一 ,强调顺应自然的变化,实施 食养 和 食治 ,这种 天人合一 的饮食观与‘内经“三因制宜的原则是一致的[9]㊂因时制宜的季节观认为,四季有寒热温凉,食物也有甘辛咸苦等性味,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吃适应的食物,以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 当春之时,宜减酸益甘 [7]535(‘养老奉亲书㊃春时摄养“); 当冬之时 宜减咸而增苦 [7]538(‘养老奉亲书㊃冬时摄养“),四季当令之气比较旺盛,容易损伤所胜之脏,故应该适当调整饮食,如春少酸多甘扶脾,夏季多食辛味养肺气,秋季多食酸养护肝,冬季少食咸多食苦以养心㊂因人制宜的体质观认为,不同体质的人气血旺盛程度不同,抵抗疾病的能力也有差别,要结合多因素选择合适的食物来调理,同时饮食与体质是相互作用的,合理734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膳食可以提高人体的体质,若饮食不当可能使体质改变而发病[10]㊂不同体质的人气血旺盛程度和运化水谷能力不同,故临床要结合体质指导适宜的饮食,既要因食而养又要防止因食而病;因地制宜的环境观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身体: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 其民嗜酸而食胕 [2]80-81(‘素问㊃异法方宜论“),南方水多土弱而雾露聚,人们喜欢吃酸味及发酵的食物,故肉理致密,湿气聚集容易产生筋挛脉痹的症状㊂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由于所处气候不同㊁进食习惯有所区别,饮食的地域性偏嗜也会导致疾病地域性的差别,所以要根据所处的地方而调整不同的饮食㊂综上所述,饮食要考虑时间㊁自然环境㊁体质等多种因素,顺应自然的变化才能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㊂2.3㊀ 法天则地,顺应自然 的生活起居‘备急千金药方㊃养性序“曰: 故善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㊂[11]488 养生要起卧有节,顺应自然,根据环境变化相应调整以达到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㊂道法自然的生活起居应该做到顺天时㊂‘素问㊃四气调神大论篇“曰: 春三月,此谓发陈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㊂[2]8-11 春天万物生长,顺应事物的生发,情志要舒畅,不要损害肝气;夏天是生长最茂盛的时候,白昼也相对较长,需要晚睡早起,注意防暑;秋天天气肃杀㊁凄凉,要早睡早起;冬季天寒地冻,是万物收藏的季节,应将生气潜藏于内部,等待春天的来临;避外邪,‘素问㊃移精变气论篇“曰: 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2]82,远离邪气聚集之地是人类适应自然的另一种体现㊂ 凡人居止之室,必须周密,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 [11]491 (‘备急千金药方㊃居处法“)㊂外感六淫是人体生病的外因,道法自然要做到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顺应自然的变化㊁及时增减衣物等;养精神,‘备急千金药方㊃道林养性“云: 至于居处 但令雅素净洁,无风雨寒暑之患乃佳㊂[11]489 居住的地方不要过于华丽,会让人起攀比之心,故宜简朴,能阻挡外界的风雨等即可,过度的欲望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不利于颐养天年㊂生长化收藏是自然界的固有规律,养生过程中要避外邪和养精神,提高自身修养,进而保持身体的健康㊂3 道法自然养生观的当代价值道 的自然属性在人而言是一种洞察内心的能力,在事而言是事物最初的状态,是事物产生的源头与本质㊂ 道法自然 不仅是对自然的适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心存敬畏就不会肆意妄为,随心所欲,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9-10(‘老子㊃二章“)㊂养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顺应自然,不凭主观而采取行动㊂养生要标本兼顾动静结合,内养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外避虚邪贼风,同时采取适当的导引术强身健体㊁凝神静气,使机体骨健筋柔㊁气血充足㊁精神内守,进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㊂要做到饮食有节,三因制宜,借五味养五脏;要起居有节,避寒暑,顺应自然的变化来摄生保健,使身体健康㊁心态平和㊂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㊂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㊁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㊂在健康中国2030与健康中国行动文件中,提及 要实施国民营养计划 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积极发挥运动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㊂中医道法自然养生观与这些内容不谋而合,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摄生保健,都应该少私寡欲㊁形神兼养,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使起居有常㊁饮食有节㊁情志适宜㊂通过效法自然,抱朴守静以达到一种接近虚无的境界,最终使人体达到 自然 的状态和 无为 的境界㊂道法自然虽然是道家的主要思想理论,但是对于中医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医将其在疾病养生等方面发挥应用,在 人与天地相参 的观念下,通过 三因制宜 使人体达到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并借助其理念,进一步发展饮食疗法㊁顺时导引术㊁时间医学等,为中医防病治病提供更多的空间,为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贡献出中医的力量和智慧㊂参考文献:[1]㊀李聃,庄周.老子㊃庄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8.[2]㊀黄帝内经素问(梅花版古籍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44.[3]㊀段阿里,鞠宝兆.基于‘黄帝内经“中 天人合一 思想探讨四时养生[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1):2305-2308. [4]㊀陈怀民,王彤.浅论天人相应㊁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2):1293-1294.[5]㊀方春阳.中国养生大成[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6.[6]㊀灵枢经(梅花版古籍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85.[7]㊀鄢良.中华养生经籍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106.[8]㊀唐颐.图解彭祖养生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2-157.[9]㊀张兴发.道教养生方法精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4:129-143.[10]㊀张瑞,许玉龙,宋建平,等.1627例高校新生中医体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9):1233-1235.[11]㊀张印生.孙思邈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88-491.收稿日期:2020-04-13834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张焱副教授单位:长春中医药⼤学部门:医学系职位:副教授《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诠释《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

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类养⽣长寿的经验,对养⽣之道做了⾼度的概括。

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的认识,使古⽼的中医养⽣之道发扬光⼤,为当今⼈类的健康造福。

1.《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理论作为养⽣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然界变化的规律。

并遵从这⼀规律。

从⽽减少疾病的发⽣。

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相应”的观点。

这⼀观点主要阐明了“⽓候与养⽣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长寿”的影响。

《素问·四⽓调神⼤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然景象、⽓候各异,使万物⽣长收藏。

在⾃然界中,⼈必须要适应四时之⽓,⽅能使⾃⾝的阴阳之⽓得以平衡。

⼜以顺四时⽽养⽣长收藏之⽓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

如《素问·四⽓调神⼤论》云:“春三⽉,此谓发陈,天地俱⽣,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步于庭,被发缓⾏,以使志⽣”,以适应阳⽓的⽣发,⽣机萌动,万物⽣发欣欣向荣的⾃然景⾊,⼈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杀罚夺之意,即为“养⽣之道”。

“夏三⽉,此谓蕃秀,天地⽓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厌于⽇”,以适应夏季阳⽓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此谓容平,天⽓以急,地⽓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劲急,地⽓清肃,阳⽓收敛。

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对⼈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

“冬三⽉,此谓闭藏,⽔冰地坼,⽆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光”,阳⽓闭藏,必得太阳升起⽅可起床,⽅可避免阴寒之⽓的侵袭,故⽇:“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方法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方法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方法【摘要】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国粹之一,博大精深,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

中医养生是祖国医学的瑰宝,重在强调未病先防,养生的目的就是“治未病”,通过养生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经典,强调疾病的发生由感受邪气、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病因引起,这些致病因素影响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养生篇中提出了效法于自然阴阳的变化、饮食起居有节等养生法则,倡导人类通过调节四时阴阳变化而调养形神,调畅情志,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形神统一,人体就能健康而不受病邪入侵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黄帝内经;治未病;中医养生引言: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也逐渐地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起源与精髓,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阐述中医养生的目的就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思想,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养生的精髓所在[1]。

人们可以通过运动、调节饮食,调节情志等方法来增强自身正气,使邪气不能入侵,保持身心健康,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最终到达“度百岁乃去”的养生目的。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是其重要指导思想,效法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其重要的养生原则。

1《黄帝内经》养生思想1.1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防治原则,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预防”和“已病防传变”两个方面,在指导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中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部的正气和外部邪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气充足则邪气无由以入,强调了保护正气和治未病的重要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写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反映了以预防为主的的医学思想[2]。

在未病先防方面,《金匮要略》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人们可以通过日常的活动,调节饮食起居,保持心情舒畅,就能保持人体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足,病邪不能入侵,人体阴阳就能保持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

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2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

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注:按跷,用手或脚为患者按摩;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将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操近似。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金香兰【摘要】《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5【总页数】3页(P465-467)【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作者】金香兰【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12《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也是一部养生学专著。

养生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之一,“养生”一语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以此养生则寿”,《灵枢·本神》亦有“智者之养生也”之说。

1 《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特征1.1 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是养生防病的根本原则,也是健康思想的理论渊源。

1.2 整体观《黄帝内经》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人体内脏各器官、脏腑与体表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此外,人体与自然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观点。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一、合理饮食《黄帝内经》指出:“无满腹之饮食,无过度之养生”。

合理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要遵循节制的原则,饮食以清淡、均衡为宜,不暴饮暴食,不贪食嗜肉,注意膳食营养的搭配,荤素搭配,量力而行,不给身体增加负担。

二、规律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久视衰目,久坐衰股。

”人体需要适当休息和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身体健康。

作息要有规律,不熬夜,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早晨的散步或慢跑,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心情平和《黄帝内经》中提到:“怒则气上而阳气乱,喜则气缓而阴气伤”。

积极向上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保持心情平稳,不过度悲伤或兴奋,学会释放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兴趣爱好,与他人和睦相处。

四、适量运动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黄帝内经》中提到:“常置五谷,勿拘一味。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环境的整洁;不吸烟、不酗酒,不沉迷于网络和手机等,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纯净。

六、按摩保健《黄帝内经》指出:“厥阴之人,能堪寒暑,死而不僵,英发不改。

”能够进行适当按摩保健,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保持身体健康。

可以自我按摩或请专业人士进行按摩,按摩腹部、脚心、肩颈等部位,舒缓身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七、保持良好环境《黄帝内经》指出:“生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合天地之精气,长养于无形。

”保持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污染源,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干净,避免灰尘、霉菌等对身体的伤害。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七大养生法则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心情平和、适量运动、良好生活习惯、按摩保健、良好环境等。

通过遵循这些养生法则,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之养生观摘要:“医学圣经”--《黄帝内经》为我们的健康之树备下了肥沃的土壤。

《黄帝内经》并不主张得了疾病后才求医问药,而是教给人们通过“内求”的智慧来调节脏腑,养足气血,畅通经络,而除去未病。

为了使人们更好的了解《黄帝内经》中养生的奥妙,本文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养生应“因人施养”,首先交给我们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进行养生,其次介绍人体应顺天时四气而养生,而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给予人们最忠实的告诫“生命不可重来,调好人体生物钟”。

关键词:因人施养,天时四气,生物钟,养生前言:许多人为自己每天安排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固执地坚持今日事今日毕,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的品质。

其实,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上了生活的当。

很多人挤时间的方法是加班,甚至成为熬夜一族。

且不说第二天你是否会因为效率低下而再次加班,直到休息时间被占用,让你的生活步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而原本健康的身体,今天被你消磨一点,明天被你折损一些,牢固的墙体在你日积月累的持久战中,渐渐坍塌溃散。

原本100岁的生命长度,被你经营到70岁就提前终结了。

试想,这30年的时间,是需要怎样的一个挤法才能产出的。

而且还是要提醒你的一点是,挤得越厉害,往往落差的年限也就越大。

所以说,养生和做事一样,做事不仅是做事方式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养生也不仅仅是吃什么,进行什么样运动的问题,更在于在合适时间进行合理养生的问题。

养生,需要你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本文根据《黄帝内经》分别阐述了“不拘一格,因人施养”、“顺天时四气以养生”及“生命不可重来,调好人体生物钟”。

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教导人们关注养生,储蓄健康,为健康保值。

一、不拘一格,因人施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事情:两个人吃了相同的东西,一个人没事儿,而另一个人却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之间在体质、年龄、性别等不方面不同,对病菌的耐受能力不一样,对同一个事物也就会有不同的反应。

这就要求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应当以辩证思想为指导,因人施养,这其实也是《黄帝内经》所主张的一个养生观点。

因人施养,是根据不同人的年龄和体质进行护理、保健。

按照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保健方式。

人之生命,本源于先天精气,它制约着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变化,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表现出由幼稚到成熟、由盛壮到衰竭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对此,《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以百岁为期,以十岁为一阶段,详细论述了各个阶段的表现及生理特点,“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班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虚空。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①由此可见,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养生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因年龄不同而选择适宜各个年龄阶段的养生方法,才能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儿童时期生长发育迅速,但同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抗病能力低下。

心理发育也未臻完善,易受惊吓致病,情志不稳,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

因此,这一时期养生的特点是养教并重,以保养元真,教子成才为目标。

除了合理喂养,注意寒温调护,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重视早期教育,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处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这时候机体精气充实,气血调和。

随着生理方面的迅速发育,心理行为也出现了许多变化。

这个时期的养生保健工作一方面要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合理的调摄饮食营养,满足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的生理需求。

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家长和老师应以身作则,给他们以良好的影响,同时又要尊重他们独立意向的发展和自尊心,采用说服教育、积极诱导的方法,与他们交友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

中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肩负着社会家庭责任的重担,加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易使思想情绪陷入抑郁、焦虑、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必然耗伤精气,损伤心神,引起早衰多病。

因此这时候养生保健更是至关重要。

如果调理得当,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可望延年益寿。

此时就要求中年人静神少虑,精神畅达乐观,不要为琐事而过分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同时应注意避免长期“超负荷的运转”,善于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休息,节制房事,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人到老年,脏腑、气血、经络等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机体调控阴阳平衡的稳定性降低。

再加上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改变,退休和体弱多病势必限制老人的社会活动。

狭小的生活圈子带来了心理上的变化,常产生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心理状态,其适应环境及自我调控的能力低下。

若遇到不良环境等刺激因素,易于诱发多种疾病,较难恢复。

老年人养生保键时应注意这些特点,做到知足谦和,老而不怠,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锻炼,分散注意力,促进气血运行。

审慎饮食起居,老年人食宜多样,食宜清淡,食宜少缓,食宜温热熟软,谨慎调摄生活起居,防止外邪侵袭。

同时还要合理用药,药宜平和,药量宜小,多服丸散膏丹,少用汤药,只有这样,方能收到补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

下面再略谈按照体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保健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中有“阴阳均平······命曰平人”。

②《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③但是机体的精气阴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总是处于动态的消长变化之中,使正常体质出现偏阴或偏阳的状态。

而人体的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三种类型。

正是由于个体体质的差异,所以养生也必须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纠正其体质之偏,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二、顺天时四气以养生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负载、情感的困惑、内心的迷茫、人情世故的恩怨......种种都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人都陷在泥潭的沼泽之中,而这个时候,挣扎往往是促使其快速下陷的运动,顺应养生规律很大程度上是唯一的出路。

那么,时令养生该顺应什么样的规律呢?天人相应。

人们经常爱说天时、地利、人和,可见,天时是我们首先要遵从的,这也是道家在谈到人和天地关系的时候,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④”的原因。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的生理变化规律与天地气机息息相关。

所以,在养生上,人的起卧休息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相适应,才能颐养天年。

古时候,人们把一天分为“十二时”。

将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按时钟计时来看,约在四点左右,此时,阳气从阴气中开始生发,到了太阳当空的时候,阳气就达到了最盛之时。

黄昏时反则阳气渐虚而阴气渐长,得夜之时则阴气最为隆盛。

相应地,人在阴阳之气转化的这个过程中,就应该顺应这样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

人们应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就应该就寝,让自身得到安卧于修养。

所以,我们说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样,说古人很辛苦,整天都在劳作。

在那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这其实更好的是在阐述古人的一种养生之道,说明正是通过这样的作息来保持阴阳运动平衡协调的作用。

所以,《黄帝内经》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一日而气外,平日而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③通过这句话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我们应该尽量按照一日中气的消长变化按时作息,这样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所以,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古人在日落之时要息,以减少活动使阳气收藏而保持抗邪的生理功能的活动。

昼夜阴阳消长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过程,最为明显的感觉是,一般大多数疾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往往一晚上都不得安宁,但在清晨的时候还能够安稳的睡一会儿,在白天还出去走走,晒晒太阳,而到了晚上反而就疼痛难忍。

《黄帝内经》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又说:“夫白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⑤许多疾病在清晨的时候有所减轻,在白天的时候比较稳定,而在傍晚的时候有所加重,而在整个夜间比较厉害,这是为什么呢?看看《黄帝内经》中的岐伯怎么回答的:“春天气生而万物萌动,夏天气长而万物繁茂,秋天气收而万物消损,冬气至藏而万物避匿,”就是一年中四季之气的变化规律。

而人体的正气是和此相应的。

如果把生命中的一天按照这个规律来分成四季的话,那么,清晨就好比是春季,中午好比是夏季,傍晚就好比是秋季,而半夜就好比是冬季。

清晨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就开始生发而且越来越旺盛,邪气开始减退,所以,病情看上去有所好转;而在中午的时候,人体正气旺盛而且充满全身,正气旺盛,邪气不生,所以,病人在中午时分病情就显得有所减轻而且较为稳定;到了傍晚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开始衰减,邪气开始张扬,所以到傍晚的时候,人的病情有所加重;而到夜间的时候,人体内的正气收敛于脏腑,好像是处于浓缩在各个“根据地”之中一样,此时是邪气流窜周身而作乱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的病情就表现得十分严重。

故《丹溪心法》曰:“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

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⑥可见饮食起居等均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才能真正地达到养生的目的。

由此可见,四季和把一天分为四个时间段来看,二者是相应的。

四季的阴阳消长,同样反映与人体生命的每一天,也正是如此,所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⑦”这里说的是个什么道理呢?那时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顺应四时变化,根据季节的不同特点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

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比如,每日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排大便,定时洗澡等。

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使人生机勃勃,精神饱满的工作、学习。

《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

⑧在生活中结合自己的情趣爱好,不仅是生活的丰富,还是一种生命的颐养。

这样,对人体健康长寿是大有益处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把握这些关键时刻是养生所要做的事情,一点一滴的累积储蓄,其实蕴含的是时令养生的大道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