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名词解释金融学

合集下载

曹龙骐金融学名词解释

曹龙骐金融学名词解释

曹龙骐金融学名词解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无限法偿】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定支付能力。

【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流动性】一种资产具有可以及时变成现实的购买力而使持有者不遭受损失的能力。

【信用】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

【商业信用】指工商企业之间的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型态的信用。

【信用工具】即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者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金融市场】是买卖金融工具以融通资金的场所或机制。

【一级市场】指通过发行新的融资工具以融资的市场。

【二级市场】通过买卖现有的或已经发行的融资工具以实现流动性的交易市场。

【货币市场】期限在一年以下的短期融资市场。

【资本市场】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融资市场。

【同业拆借】金融机构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

【市盈率】股价与每股税后利润之比。

【OTC】overthecounter场外交易。

【贴现】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将票据转让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行为。

【转贴现】指商业银行将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进行贴现的融资行为。

【再贴现】指商业银行将其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再办理贴现的融资行为。

【回购】即根据回购协议,卖出一种证券,并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约定的价格再购回该种证券的交易市场。

【逆回购】买方按协议买入证劵,并承诺日后按约定价格将该证劵卖给卖方,即买入证劵借出资金的过程。

【分业经营】银行业证劵业保险业的分离经营,严禁交叉开展业务。

【混业经营】金融业的银行证劵和保险的业务可以由一家法人主体或控股公司经营。

【总分行制】指法律上允许在除总行以外的本地或外地设有若干分支机构的一种银行制度。

第二章 信用 《金融学基础》PPT课件

第二章  信用  《金融学基础》PPT课件
本金重复计算利息的计息方法。 • 设P为本金,r为利率,n为期限,I为利息,S为本利和,计息公式如下:
• I=P·r·n • S=P(1+ r·n)
• (二)复利法
• 复利法是指在计算利息时,要按一定期限(如1年或半年等),将所生 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利上加利的计息方法。
• 设P为本金,r为利率,n为期数,I为利息,S为本利和,计息公式如下: • I=P[(1+r)n-1] • S=P(1+r)n
短期 利率
一般指融资期限在一年(含) 以内的利率,短期利率变动 风险小,利率水平相对较低。
一般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 上的利率,长期利率变动 风险较大,利率水平相对
较高。
长期 利率
• (二)利率的种类
• 3.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 利率 是指在整个借贷
期限内固定不变 的利率。
是指借贷期限内, 随市场利率变化 浮动 而定期进行调整 利率 的利率。其优点 是减少市场变化 的利率风险,但 计算成本收益相
• (2)衍生金融工具。 •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金融合约及其
组合形式的总称,包括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合约、金融期权合约、 金融互换合约。
• (2)衍生金融工具。
①金融远期 ②金融期货 ③金融期权
合约。
合约。
合约。
• 金融远期 • 金融期货 • 金融期权
合约是指
合约是指
• 我国利率体系未来发率展的。目标,是要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中央
银行可以有效控制的、多层次的、有弹性的、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体 系。
• (二)利率结构
• 利率结构是指利率体系中各种 利率的组合情况。利率结构包 括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湖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货币金融学》阶段性考试(信用的演进)含答案解析

湖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货币金融学》阶段性考试(信用的演进)含答案解析

湖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货币金融学》阶段性考试(信用的演进)考试时长 60分钟专业:金融学年级:2019级学号:姓名:一、名词解释:1.信用:道德范畴中的信用主要指诚信,即通过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经济范畴中的信用主要指借贷活动,这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

2.高利贷:以极高的利率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它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基本信用形式。

其特点是利率极高,且不稳定。

3.实物借贷:以实物为标准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的实物贷给借者,借者到期以实物形式归还本金,并以实物形式支付利息。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实物借贷是一种很普遍的借贷方式。

4.货币借贷:以货币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数额的货币贷给借者,借者到期用货币归还本金,并用货币支付利息。

货币借贷更灵活,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借贷形式。

5.金融: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

6.国际信用:是指跨国的借贷活动,即债务人和债权人不是同一个国家的居民。

国际信用活动状况是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和反映的内容之一。

7.债权信用:指当事人之间通过建立债权债务关系进行的融资活动。

8.股权融资: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的融资活动。

在股权融资活动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权益关系,提供资金者即股东,对入股资金不能要求偿还,但可从公司的收益中得到回报。

9.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10.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典型形式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11.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等。

12.信用评估:是对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履行各类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程度的评价,主要是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的综合评价,评估结果通常用特定的等级符号来表示。

金融学第三章信用

金融学第三章信用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03
古代信用
现代信用
信用发展趋势
在古代社会,信用主要以口头承诺和简单 借贷的形式存在,缺乏制度保障和规范化 管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的扩大, 现代信用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现代信用 以银行信用为主导,包括商业信用、消费 信用等多种形式。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未 来信用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 化,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发展
未来,信用市场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市场规模将持 续扩大,信用产品将更加多样化;二是市场监管将更加严格 ,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三是市场创新将更加活跃,以适应 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06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的定义与类型
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无法按照合约规定履行义务,导致金融机构或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 。
经济增长。
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的概念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借助信用工具向国内外筹集资 金的一种形式。
国家信用的特点
国家信用具有主权性、政策性和目的性的特点。它以国家主权为后 盾,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
国家信用的作用
国家信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弥补财政赤字,调节 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02
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的概念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交 易双方通过赊销、预付等方式提
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特点
商业信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分 散性的特点。它依赖于交易双方的 信任和合作关系,没有固定的格式 和规则。
商业信用的作用
商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 生产和流通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商 品的销售和资金的周转,提高交易 效率。

金融学第四章 信用

金融学第四章 信用
表面:G—G′:自行增殖假象,本质被“物”掩盖 表面: :自行增殖假象,本质被“ 掩盖 实质: 实质:G—G—W…P…W′—G′—G′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 社会主义信用 三
运动形式是相同的。 运动形式是相同的。 与借贷资本根本区别在于不存在资本剥削 关系。 关系。 更具集中性、计划性和生产性。 更具集中性、计划性和生产性。
口头信用: 口头信用 口头允诺 挂账信用: 挂账信用 各自记账,信用关系结束时冲销 票据信用:以商业票据为载体(工具) 票据信用
18
:
1、必要性 、必要性 弥合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 弥合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 、空间上 的脱节;加速商品流通和资本运动, 的脱节; 加速商品流通和资本运动, 促进 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 2、特点 、特点 主体是企业。企业——企业 ① 主体是企业。企业 企业 客体是商品资本。 ② 客体是商品资本。 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③ 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20
我国的商业信用
传统工商间的商业信用习惯上不是使用定规形式的票据,而 传统工商间的商业信用习惯上不是使用定规形式的票据, 是采取“挂账”的办法,即在账本上记载债权债务关系。 是采取“挂账”的办法,即在账本上记载债权债务关系。 1929年 , 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票据法 , 明确规定商业票据是 年 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票据法, 法定的票据之一,对商业信用较大规模的发展有所推动。 法定的票据之一,对商业信用较大规模的发展有所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取消了商业信用。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取消了商业信用。 70年代末,商业信用开始运用于推销商品等经营活动之中, 年代末,商业信用开始运用于推销商品等经营活动之中, 年代末 银行也开始对商业信用的发展给予支持。但到90年代初 年代初, 银行也开始对商业信用的发展给予支持。但到 年代初,我 国的商业信用依然很不规范。 国的商业信用依然很不规范。 1995年5月,《票据法》颁布,对我国商业信用的规范化发 票据法》颁布, 年 月 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金融学 第二章-信用-习题与答案

金融学 第二章-信用-习题与答案
3国际信用大体可分为()和( )两类方式。
4股份公司的典型形式是指( )。
5直接融资活动中的核心是( )。
三、选择题
1.信用活动中的货币发挥的职能是( )、
A储藏手段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D.价值尺度
2由债权人开出承诺到期付款的有价证券是()。
A.商业票据B支票
C.商业汇票D商业期票
3一直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
A.银行信用B国家信用
C消费信用D民间信用
4.在商业信用中采用的商业票据有( )。
A支票B传票C期票D汇票
5.消费信贷的基本类型有( )。
A银行信用B合作信用
C商业信用D国家信用
6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实际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即()。
A买卖行为B.借贷行为
C分配行为D生产行为
7.与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信用形式有()。
4.有限责任公司
5.证券公司
三选择题
1B2C3A4ACD5AC6AB
7BD 8BCD 9D 10B 11ABCD 12AD
四简答题
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二者兼有怎样的联系?
答:与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信用有两种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1)商业信用: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不仅在各国国内交易中广泛存在,并且也广泛存在于国际贸易之中,对于推动商品交易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实际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就买卖行为来说,在发生商业信用之际就已完结,即该产品从工厂所有变成商店所有,就与通常现款买卖一样,而在此之后,它们之间只存在一定货币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
商业信用有其严格的方向性。一般地说,是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是工业向商业提供信用。因而有些企业很难从这种形式取得必要的信用支持。

金融学 信用

金融学 信用

第三章信用本章概念:信用、实物借贷、高利贷、信用经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赊购、信用膨胀、信用媒介、信用制度、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信用工具本章讲解三个内容:一是信用的基本知识,二是信用的主要形式,三是信用工具。

第一节信用概述一、信用的定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和活动。

原义包括信任、声誉、遵守诺言或实践成约。

经济学中的信用专指借贷活动。

信用活动双方所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以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信任为基础。

信用是价值的单方面有偿转让,是货币借贷行为,是以偿还本金和利息为条件的付出二、信用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社会财富的占有与需求的不均衡是信用存在的基础。

“由于价值分配的不均产生了信用”-----洛克。

社会价值的分配不均和需求不对应使信用的得以存在。

商品经济的利益关系决定了信用调剂手段社会分工和经济主体的相对独立国家、企业、单位、个人的相对独立性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随意侵犯价值的调剂不能施舍和夺取,只能有偿借贷。

首先是价值的闲置A、生产中的价值闲置B、积累中的价值闲置C、国家与单位的闲置D、居民的价值闲置其次是价值的需求A、固资更新与扩大B、生产临时扩XC、财政举借国债D、居民扩大消费与支付三、信用的起源与发展前资本主义的信用----高利贷信用原始社会末期,贫富的产生形成借贷的必要和可能。

高利贷的贷者:富裕家族、大商人、XX、货币经营业者;高利贷的借者:小生产者、封建主、奴隶主、高利贷的借贷品种:实物或货币。

1、实物借贷:以实物为对象进行借贷的活动。

实物借贷的存在背景:商品货币关系不普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实物借贷的局限性:借贷对象的供求需要巧合;偿还时有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并易产生矛盾。

2、货币借贷:以货币为对象进行的借贷活动。

货币借贷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借贷形式。

货币借贷克服了实物借贷的局限性,使借贷更为便利和灵活。

第二章 信用

第二章   信用

信用一、名词解释1.信用——经济学中的信用是指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2.直接融资——借者与贷者之间直接进行的借贷活动。

3.间接融资——借者与贷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借贷活动。

4.信用工具——信用工具又称金融工具,它是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合法凭证,是货币资金或金融资产借以转让的工具。

5.期票——期票又称本票,是一种承诺式信用凭证,即发票人承诺在一定时间、地点、支付一定款项给持票人的合法凭证。

6.汇票——是一种命令式或委托式信用凭证,即由发票人命令或委托其付款人在一定时间、地点、支付一定款项给持票人的合法凭证。

7.信用证——是由银行(开证行)根据付款方(申请人)的要求向收款方(受益人)开立的一定金额、一定期限、并根据一定条件进行付款的一种凭证(保证书)。

8.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原生性信用工具(如股票、债券)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型的信用工具。

9.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方式,以货币形态对企业提供的信用。

11.国家信用——国家信用又称政府信用或财政信用,泛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它既包括政府对企业、银行、团体或个人的负债,也包括政府对国内企业、居民或外国银行(团)的贷款。

12.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以商品、货币或劳务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二、填空1.实物、货币2.直接3.生息、再生产4.信用主体、信用客体、信用载体、信用条件5.短期、长期、直接间接6.直接融资、间接融资7.与高利贷8.商品、货币9.增税、发行公债、发行货币10.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11.金融12.个人或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13.偿还性、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单项选择1.B 2.A 3.C 4.D 5.B6.A 7.D 8.D 9.B 10.D四、多项选择1.ABCDE 2.AD 3.AC 4.BC5.AC 6.ABCD 7.ABCD 8.ABC9.AD 10.BCD 11.AD 12.ACD五、判断题1.错 2.错 3.错 4.对5.错 6.错 7.对 8.错9.错 10.对 11.错 12.错六、问答题1.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有何关系?答:(1)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方式,以货币形态对企业提供的信用。

《金融学原理》名词解释(考前押题)

《金融学原理》名词解释(考前押题)

货币制度: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不同所有者之间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信用风险: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是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

信息不对称:是指授信主体与受信主体掌握信息量的不同,一般受信主体比授信主体更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和信誉程度,即受信主体拥有私人信息或隐藏信息。

利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或债权人向债务人索取的报酬。

利率市场化: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已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金融市场:买卖金融工具以融通资金的场所或机制。

回购市场:按照交易双方的协议,賣方将一定数额的证券卖给买方,同时承诺日后按约定价格将该种证券如数买回的一种交易方式。

贴现:(客户与商业银行之间)是指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是银行向持票人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再贴现:(商业银行与央行之间)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转贴现:(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是指商业银行在资金临时不足时,将已贴现且未到期的票据,交给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给予贴现,以取得资金融通。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管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分业经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分离经营,严禁交叉开展业务。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资源分配扭曲的现象。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活动。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缴纳保费,一旦某商业银行面临危机或破产,就由保险机构为存款人支付一定限度的赔偿,从而使存款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

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三)货币与信用的关系: 信用与货币,都以私有制为前提,它们产生的经
济前提是同源的。 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替代
三、信用与金融
金融的含义:金融是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的总 和,是通过货币有偿让渡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运动, 也就是资金融通
金融的产生是货币和信用融合的产物:当货币 与信用从两个完全独立的经济范畴,走向相互结合 并日益紧密融合时,金融范畴便产生了。
义何在?了解一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推出的有关 消费信用的贷款有哪些类型?大学生助学贷款算 不算一种消费信用? 5、你认为我国目前信用缺失的根源是什么?怎样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秩序?
地位
基础
主体
4
运动 与经济周期波动基本一 与经济周期波动不一致

5
形式
赊销、预购
放款(贴现)
6
融资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7
优点
方便、及时、灵活
规模大、范围广
8
局限
规模、方向限制
盲目性强、可控性弱
风险较大
三、国家信用
(一)含义:国家财政通过举债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一种 信用形式
(二)形式:国库券和公债券 (三)作用:
第五节 融资方式与融资体制
一、融资方式与融资过程
资金盈 余部门
购买
企业、政 间接证券 府、居民
金融中介机构 银行、保险、 信托、投资基金 (间接融资)
购买 直接证券
资金 短缺 部门
购买 直接证券
金融市场 (直接融பைடு நூலகம்)
购买 直接证券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一)间接融资的含义: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 中介机构间接完成融资活动的方式,典型如银 行借贷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

金融学第二章信用1.信用就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信用的范畴是指借贷行为。

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2.信用的本质:信用是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3.信用三要素:债权债务关系、时间间隔、信用凭证。

4.信用的产生: 私有制和商品交换是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信用与货币之间自古就存在紧密的联系。

现代意义的信用:未来偿还商品赊销或货币借贷的一种承诺,是关于债权和债务关系的约定。

信用形式:政府信用、政府赈济、汇兑等。

5.信用及债务关系的保证:政府对契约的保护、担保联坐制度、债务奴、债务犯。

6.信用产生的原因:第一,信用最初产生于商品流通过程中。

第二,信用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商品和货币的不均衡分布。

第三,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所有制和经济利益。

7.信用的发展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实物经济时期的信用主要建立在对物的信任上;货币经济时期,作为主要交换媒介的货币成为主要的信用形式;信用经济阶段,信用超出了流通货币的范畴,渗透了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

8.高利贷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而获取高额利息的借贷行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最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

定义:人行及高法规定,高于同期贷款利息4倍以上的贷款,且不计复利。

9.高利贷特点:利率畸高;信用不发达或信用程度太低;常与黑恶势力相勾结。

10.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来源:生产经营中的闲置资本;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货币储蓄等。

特点: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有特殊的转让形式。

11.信用与货币的关系:货币因信用而扩展了其职能;货币因信用而发展了其形式;金属货币——不兑现信用货币;信用因货币而发展了其形式;实物信用——货币信用;信用因货币而扩展了其规模12.信用形式是指借贷活动的表现方式,它是信用活动的外在表现。

金融学 中央财经大学 4 第四周信用与信用体系 (4.2.1) 信用与信用体系:名词术语

金融学 中央财经大学 4  第四周信用与信用体系 (4.2.1)  信用与信用体系:名词术语

第4单元信用与信用体系名词术语一、名词解释1.信用——包括道德范畴的信用和经济范畴的信用。

道德范畴的信用主要是指诚信,即通过诚实履行自己的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经济范畴的信用是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即信用这种经济行为是以收回本金并获得利息为条件的贷出,或以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为前提的借入,它代表着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2.实物借贷——是以实物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将一定数量的实物贷给借者,借者在约定时间内以多于初始借入数量的实物归还,其中多出部分为实物借贷的利息。

3.货币借贷——是以货币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将一定数额的货币贷放给借者,借者到期用货币归还本金和利息。

4.高利贷——是以极高的利率为基本特征的借贷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则成了最基本的信用形式,高利贷还具有利率不稳定且差异极大的特征。

5.直接融资——是盈余方直接把资金提供给赤字方使用,即赤字方通过发行所有权凭证或债权债务凭证融入资金,而盈余部门则通过购买这些凭证向赤字方提供资金。

在直接融资过程中通常也会有金融中介参与其中,但金融中介在其中扮演着牵线搭桥、提供与直接融资工具传递相关的服务并收取佣金的角色,金融中介通过金融工具传递实现资金流动的过程中,金融工具本身的特征并不发生任何改变。

直接融资的工具主要是筹资者直接发行的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的投融资活动通常被视为直接融资的典型代表。

6.间接融资——是指盈余方和赤字方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

在间接融资活动中,金融机构首先需要与盈余方建立债权债务关系,盈余方通过在银行存款,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中介机构以贷款、贴现等方式,或直接通过购买资金需求方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赤字方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因而间接融资过程中至少会产生两种不同的金融工具,金融中介通过一种或多种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的汇聚和集中,然后通过另外一种或者多种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亦即在资金盈余方的资金流向赤字方的过程中,会发生金融工具特征的变化,而且金融中介就是各种金融工具权利或者义务的一方当事人。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

一1、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收入〔income〕: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进帐和现金收入.所有收入的总和是国民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3、财富<wealth>: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资产的货币净值.4、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与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狭义的金融是指资金融通;广义的金融还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5、金融深化:是指放松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使利率和汇率能够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情况,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二1、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2、表征货币:是指由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3、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4、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5、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是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6、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来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7、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在规定的数额以上兑换金块;黄金集中由政府保管,作为银行券流通的保证金.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8、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与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9、无限法偿:是指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管是用本位币偿还债务或其他支付,也不管每次支付的本位币的数额大小,债权人和受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否则视为##.10、有限法偿:即每次支付辅币的数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额度,否则债权人或受款人有权拒收.11、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与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不蒙受损失的能力.12、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与其组织形式.13、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三1、信用:在经济学中,信用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2、高利贷信用:是高利贷资本的运动形式.以贷款利息率特别高为特征.3、商业信用:是厂商在销售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4、银行信用:是由银行、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贷款人的信用.5、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6、消费信用是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信用.7、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的借贷行为,包括以赊销商品形式提供的国际商业信用、以银行贷款形式提供的国际银行信用以与政府间相互提供的信用.8、国内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居民、企业团体取得的信用,它形成一国内债.9、国外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外居民、企业团体和政府取得的信用,形成一国外债.10、货币赤字化:是指政府发行国债弥补赤字,如果向中央银行推销国债,中央银行有可能通过发行货币来购买,从而导致货币投放过度,引发通货膨胀.11、票据:是指具有一定格式,并可用于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12、汇票:是指出票人要求售票人在一定时期内向收款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支付命令书,须经付款人承兑后有效的票据.13、本票:是出票人对收款人发出的在一定期间内支付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14、支票是活期存款人向银行发出的要求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支付命令书.15、期票:又叫商业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凭证.16、融通票据:又叫"金融票据〞或"空票据〞,它不是以商品交易为基础,而是专门为融通资金签发的一种特殊票据.17、承兑:是指在票据到期前,由付款人在票据上做出表示承诺付款的文字记载与签名的一种手续.18、背书:又叫里书,是票据上所注明的收款人或持票人转让票据时在票据背面签署的行为,表明背书人具有票据偿付的连带责任.19、银行券:是在商业票据流通基础产生的,由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货币.它是一种不定期信用工具.20、利息: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向这部分资金使用者索取的报酬.21、利率:是利息对本金的比率.22、市场利率:是指有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23、官方利率: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24、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公会、协会按协商的办法确定的利率.25、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利率.26、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关系存续期间,利率水平可随市场变化而定期变动的利率.27、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28、实际利率:是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29、优惠利率:指金融机构对存款收取比一般利率水平高的利率,对贷款收取比一般利率低的利率.30、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下降到一定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弹性将会变得无限大,形成流动性陷阱.31、预期假说理论:认为利率期限结构差异是由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差异造成的.32、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各种期限的证券市场是彼此分隔、相互独立的,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由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一般来说,投资者偏好利率期限较短、风险较小的债券,债券回报率曲线大多呈递增状.33、流动性报酬理论:认为长期债券比短期债券有更多的市场风险,即价格波动更大,流动性又较差.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首先根据期限偏好选择债券,只有在能获得更高回报率时,才会选择非偏好期限的债券.34、利率的期限结构:指不同期限的利率之间的关系.可用债券的回报率曲线来表示.四1、外汇:具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的含义.外汇的动态含义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国际汇兑行为和过程,即藉以清偿国际债权和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经营活动.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2、货币的可兑性:是指一种货币能够不受限制地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的特性.3、汇率:又称汇价、外汇行市、外汇牌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即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4、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指一国以整数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额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法.5、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是指一国以整数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额的外国货币的标价法.6、铸币平价:金本位条件下两种货币的含金量的之比.铸币平价市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基础.7、固定汇率制度:是以某些相对稳定的标准或尺度作为依据,以确定汇率水平的一种制度.8、在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若大量对外输出美元,会导致美元自身的危机,若限制输出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就会面临国际货币的数量短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内在缺陷后来被称为在特里芬难题.9、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种汇率的变动主要由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决定,因而不受任何指标限制的汇率制度.10、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又称不干预浮动汇率制度,是指货币当局对汇率上下浮动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完全听任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自由涨落的一种浮动汇率制度.11、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又称干预浮动汇率制度,是指货币当局采取各种方式干预外汇市场,使汇率水平与货币当局的目标保持一致的一种浮动汇率制度.12、单独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不与其他国家的货币发生固定联系,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自动调整的一种浮动汇率制度.13、联合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某些国家出于相互间发展经济关系的需要,组成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稳定的货币区,对区内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规定一个比值和上下波动幅度,而对区外国家货币的汇率则采取联合浮动的一种浮动汇率制度.14、钉住浮动汇率制度:是指将本国货币钉住一种货币〔作为货币锚〕或若干种货币〔作为货币篮〕,是本国货币与这些外币的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而对其他国家的货币则随该货币锚或货币篮浮动的一种浮动汇率制度.五1、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2、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未偿还的经济业务,该业务是商业银行借以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3、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将通过负债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使其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4、中间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一种业务.5、表外业务:是指所有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的业务.6、支票存款:是银行流动性最高的一项负债,其所有者可以随时要求提取账户中的余额,也可以向第三者开出支票,由第三者凭支票到开户银行要求付款.7、NOW##:是以支付命令书取代了支票,实际上是一种不使用支票的支票##.开立NOW账户的存户,可以随时开出支付命令书,或直接提现,或直接向第三者支付,对其存款余额可取的利息收入.该##推出的目的是为了避开不能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的限制.8、储蓄:广义的储蓄是指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的所有货币收入扣除各项生产性和消费性支出后的剩余部分.狭义的储蓄指储蓄存款.9、储蓄存款:在中国专指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是银行负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六1、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资产交易和服务交易的市场.2、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市场.3、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在一年以上或没有到期期限的金融市场.4、第三市场:是指那些已经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证券却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场.它实际上是上市证券的场外交易市场,是场外市场的一部分.5、第四市场:是指不通过经纪商中介而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直接进行大宗证券交易的场外市场.6、一级市场:是指新发行的证券从发行者手中出售到投资者手中的市场,即证券发行市场.7、二级市场:即证券流通市场,是指对已发行证券进行交易的市场.8、现货市场:是指证券买卖成交后,按成交价格与时进行交割的市场.9、期货市场:是指买卖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个日期按成交时双方商定的条件交易一定数量某种商品的市场.10、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银行与银行之间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临时性短期资金拆出拆入的市场.11、大额可转让存单:是银行发给存款人按一定期限和约定利率计算,到期前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的证券化存款凭证.12、金融债券:是金融类企业发行的债券.13、公司债券:是非金融类企业发行的债务工具.14、转贴现:是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没有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15、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16、股票价格指数:是以计算期样本股市价总值除以基期市价总值再乘上基期指数而得到的.七1、货币需求: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产组合中所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量,它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2、货币需求函数:就是将决定或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而建立起来的函数关系式.3、规模变量:指在货币需求函数中决定和制约货币需求总规模的变量,主要有财富和收入两种.4、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指人们因持有货币而不得不放弃的、持有其他资产所能取得的收益.5、货币数量说:指以货币的数量来解释货币的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一种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变动必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作同方向且等比例的变动.6、流动性偏好:指人们宁可持有没有收益但周转灵活的货币的心理倾向,实质上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7、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经济中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的人都希望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若央行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将如数被人们无穷大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利率不再下降,这种极端情况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8、恒久性收入:指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一个较长时期中的平均收入水平.八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货币供给将决定于客观的经济运行过程本身,而不是决定于货币当局的主观意志.2、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指货币供给将完全由货币当局的行为特别是货币政策决定,而与经济运行过程与经济内部的各种因素无关.3、货币的存量: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于整个经济当中的货币总量.4、货币的流量: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当中货币流通的总量,它实际上是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5、存款乘数:存款总额〔即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之和〕与原始存款的倍数.6、原始存款:指银行的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7、派生存款:指由银行的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而引起的存款.8、存款准备金:指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流动资产储备.9、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10、基础货币:指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通货〕构成.11、通货: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12、超额准备金:指商业银行实际保有的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准备金所得的余额.13、货币乘数:也称为货币扩X系数,是用于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14、通货比率:指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九1、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与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2、货币政策目标: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这种目标实际上是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3、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即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它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为零,仍存在着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4、菲利普斯曲线:它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校比肩的交替关系的一种曲线.根据这一曲线,在物价稳定〔即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5、自愿失业:指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6、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从而造成的失业.7、摩擦性失业:由于短期内劳动力供求的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失业.8、相机抉择: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应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灵活机动地选择不同的货币政策,以达到当时最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具体而言,在通货膨胀时期应当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应当实行扩X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复苏.9、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在实施某种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或具体的操作方式.10、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11、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他对异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12、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与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1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14、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达到,必须经过许多中间环节,中央银行实际上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而直接达到其最终的目标,而只能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这些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十1、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2、通货紧缩:一要素论:国内外学者较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双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三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物价水平下降是其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3、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4、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指由于产品成本的提高而推动着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5、开放型通货膨胀:又叫公开的通货膨胀,是指在物价可自由浮动条件下,货币供应量过多,完全可以通过物价变动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6、抑制型通货膨胀:又叫隐蔽型通货膨胀,是指在物价受到抑制条件下,货币量过多,但不能直接、完全地通过物价反映出来,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被强制减慢下来的货币流通速度使物价长期、迂回曲折缓慢上升的通货膨胀.。

金融学部分复习题的参考答题要点

金融学部分复习题的参考答题要点
2.商业信用的特点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典型形式
有赊销、赊购、分期付款等。它包含了销售与借贷两方面,作为信用制度的基础 , 调节资金余缺,对经济有润滑和促进作用。但其在方向上是严格单向的,规模上 也受到局限。
商业信用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是企业之间提供的信用,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企业。 ②商业信用的发生必包含两种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或者说是两 种行为的统一。 ③商业信用在生产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中为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服务,与产 业资本循环密切相联,其增减变化也受产业资本循环的影响和制约。 3.IS-LM 利率决定理论。 IS-LM 模型是由希克斯首创,由汉森补充和发展而成,它从商品市场和货币 市场的全面均衡来阐述了利率的决定机制。只有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 均衡,即同时满足储蓄等于投资、货币供应量等于货币需求时,均衡收入和均衡 利率才能确定。如图 4-4 所示。
1 =500×
6% + 8% + 6% =2500(万元) 派生存款总额=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2500-500=2000(万元)
7..假设在银行系统有 20 亿元的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为 10%,银行体系 没有超额准备金。 (1)如果中央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下调至 5%,最终货币供应量有何变化? (2)如果中央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至 15%,最终货币供应量有何变化?
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贷款数量↓ 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贴现 变动一定程度反映了央行的政策意向,有一种告示效应。但运用起来比较被动, 而且贴现率高低也是有限度的,频繁调整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 6.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 (1)作用: 有利于润滑生产和流通,加速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 有利于企业间的资金融通,加速资本周转; 有利于银行信用发展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 (2)局限性: 既受自身规模、方向和期限上的局限,也受实际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 商业票据流通局限在一定范围; 容易形成债务链和债务危机;影响货币供给的调控和信用总量的控制。

金融学第四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

金融学第四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

负面影响:
• 1、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倾向于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 导致虚假需求,传递错误信息,盲目生产,产能过剩。 • 2、过量发展消费信用容易导致信用膨胀。 • 3、如果误判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会使得借款人的债务负担过 重,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房奴 ”“卡奴”
二、信用形式
二、信用形式
(三)银行信用 与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基本、占主导地位的信用 形式,在资金提供规模、资金流向与范围、借贷期 限等三个方面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固有局限 ◎二者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银行信用发展初期,银行通常办理商业票据贴现和抵押贷款、为 商业汇票提供承兑服务等业务介入到商业信用领域,促进了商业 信用的发展,也为银行信用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信用的含义与特征
债权人(Creditor),贷出商品或货币的一方, 为授信人。
又称
债务人(Debtor),借入商品或货币的一方,又称为受 信人。
一、信用的含义与特征
我国产业资金以及社会总资产在其循环周转过程中存在大量 闲置,主要有以下情况:
1)固定资产的投资是一次投入、分次转移到生产出来的商品中并分次 收回,分次收回的资金会被闲置起来; 2)流通资金使用过程中,商品销售与为新一轮准备原材料有时间间隔 3)农民农业生产 4)居民收入是集中性的,支出是分散的 5)国家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先收后支有部分资金闲置 6)财政部门将集中的资金拨给机关单位,资金使用前有货币闲置
商业票据可经债权人背书后转让流通。 “背书”是指商业票据的债权人在转让票据时在其背面签字以 承担连带责任的行为。即背书人信用等级越高,参与背书的人 数越多,商业票据信用风险越低。

金融学-第二章(信用制度)

金融学-第二章(信用制度)
货币 资本1 货币 资本3
货币 资本1
支付1 货币 资本1
支付2
商品 资本1 劳动力
生产要素
生产生产 生产 商品
资本
资本2
回流1 货币
资本2
回流2 货币
资本3
3、信用构成要素: 信用关系主体:信用参与者
价值(本金)
授信者
价值(本金、利息)
受信者
信用载体:信用工具 信用制度规则
信用制度通过非正式制度安排和正式制度安排两种方式形成。 • 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信用制度由地方风俗、交易习惯、意识价 值等长期演化而来,被人们自觉遵守认同。 • 正式制度安排的信用制度主要是对交易双方行为进行强制约 束,表现为法律条文约束的各种交易规则。
二、信用制度规则建立的必要条件
1、国家建立权威的法律制度体系。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明晰产权关系。
产权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清晰的产权是追求长期利益的动力
3、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形成良好的信用关系环境。 4、构筑公民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风尚
三、信用制度的技术
信用制度的技术层面包括:信用评估机构、企业信用评估和个人 信用评估。 1、信用评估机构 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评级需求较强(美国为代表) 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评级需求较弱(德国、日本、中国) 2、企业信用评估 模式:企业之间的信用评级;银企之间的信用评级。 3、个人信用评估: 个人信用评估是对个人在市场经济交往中履约能力和信誉 程度的评价
四、消费信用
1、含义: 是由工商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 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2、消费信用的形式: 商品赊销、分期付款、消费贷款。 3、消费信用的工具:信用卡。
五 其他信用形式
1、国际信用 2、公司信用: 3、民间信用: 4、合作信用: 信用合作社、互助储金会等。

金融学信用的名词解释

金融学信用的名词解释

金融学信用的名词解释
1. 信用评级:对借款人或发行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衡量其未来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并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参考。

2. 信用风险:借款人或发行人无法按照协议履约所带来的风险,包括违约风险、违背协议风险等。

3. 信用市场:市场上提供债务融资和投资的场所,包括债券市场、信贷市场等。

4. 信用利差:不同信用评级借款人或债券发行人所需支付的借款利率和债券发行利率之间的差额。

5. 信用担保:为债务人提供的担保措施,增加债权人的信心,减少债务违约风险。

担保方式包括抵押、质押、保证和担保等。

6. 信用保险:一种保险形式,向保险人支付保费,保险人为债务人提供违约赔偿保障,降低借款人或发行人可能带来的违约风险。

7. 信用证:债务人的银行向债权人的银行开具的一种金融凭证,表明债务人履行合同所需要支付的款项。

8. 信用满分:信用评级中用于评估某个实体最高的等级,表示该实体具有极好
的偿还能力和意愿。

9. 信用减值:应对债权人资产质量下降而实施的会计手段,将某些资产按实际价值计提拨备,以应对违约可能带来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