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执行力不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策执行力不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建议

执行力是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上级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决策执行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县重大决策得以有效落实的客观要求。最近,县纪委分别召开了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走访了相关部门,客观分析了我县决策执行力不强的表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加强决策执行力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当前决策执行力不强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决策执行力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执行力不强、执行力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效率,制约了全县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化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不执行。极个别单位对相关政策、制度、规范等执行不到位,存在对抗执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还有的逃避执行,单位部门之间、内设机构之间等对工作有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

二是乱执行。表现为选择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歪曲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附加执行,加塞搭车,地方保护;盲目执行,素质不强,能力平庸;机械执行,照抄照搬,唯上唯书。

三是慢执行。落实工作自觉性不强,工作拖拉,效率不高。执行者对工作缺乏计划性,缺乏细节管理,工作不细致,不认真,不到位;遇到困难不主动想办法。

四是虚假执行。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将决策部署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

五是被动执行。不推不动,消极怠工,管理者没有带头,没有常抓不懈;办事有头无尾,办成办不成无反馈,工作缺乏完整性;还有的等待观望,左顾右盼,推一下动一下,工作不主动,措施不得力。

六是难执行。极个别单位和部门本位主义严重,只考虑本部门(单位)利益,缺乏大局观念;工作强调客观,推卸责任;部门单位之间协作不够,甚至有贪权争利、胡乱插手设障的现象,造成决策的执行难。

二、当前决策执行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决策、执行、监督”是党委政府运行的三个重要环节。决策科学民主, 执行坚决有力, 监督透明公正, 才能全面提高党委政府的管理水平。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决策层面分析

一是决策缺乏科学性。有的工作部署在决策前缺乏对其科学性、合理性的周密考虑。如红宇大桥的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建设、河道污水管的建设、沿河绿化美化工程的建而拆等,虽是利民工程,但结果老百姓却不太满意。

存在决策缺乏科学、细致、周密的论证以及合理的统筹安排部署。

二是决策缺乏协调性。个别政策在出台前,显得仓促,前瞻性不够,有些政策相互衔接不够。如招商引资与园区的建设、土地的供给等方面都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再如,城区管网的规划建设等都缺乏统筹协作,反复挖填,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工程进展,百姓怨声载道。

三是决策缺乏稳定性。个别领导决策随意性大,朝令夕改, 缺乏稳定性。一个决策前后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决策执行主体及目标群体对决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决策的稳定可以使决策制定者、决策执行者与决策客体之间建立起持久的忠诚、信任和认同, 这有助于决策有效的执行。

(二)从执行层面分析

一是执行力氛围缺乏,执行意识淡薄。执行主体有些对工作态度不端正, 官僚主义严重, 对岗位认知有偏颇,作风浮躁, 逃避执行困难和责任, 布置多落实少, 导致任务久拖不决。部分领导素质和能力不高、悟性不够, 不能正确领会决策意图, 只会用会议落实会议, 文件落实文件。个别领导对待工作不能起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导致上行下效,整体执行力文化氛围不浓,大大地降低了执行效力。

二是决策认知缺陷,执行能力有限。一方面,执行者认识上存在问题。由于对决策缺乏高度认同,执行的自觉性有

所减弱。不能准确理解上级的意图和决策的精神, 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 导致决策执行起来“走样”、“变形”。另一方面,执行者素质问题。由于执行者政治业务素质不高,水平有限, 对有关政策浅尝辄止, 不求甚解, 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和执行政策, 政策的尺度总是把握不准, 使执行不能正确地体现决策目标。再一方面,执行者管理上存在问题。由于个别执行负责人管理水平有限, 缺乏行动力, 对政策贯彻不及时, 行动迟缓, 消极待命, 政策总是执行不到位。甚至产生执行心理障碍, 如依赖心理、抵触心理、自我保全心理、得过且过心

理等, 大大降低了决策执行力和创造力。执行过程中激励不当或受利益驱使, 致使执行不力和执行扭曲,执行过程中沟通不足或沟通障碍导致执行脱节。

三是利益制约,相互协调不力。由于单位部门之间自身利益的驱动,往往导致决策执行偏离政策目标,从而出现“利大快执行、利小慢执行、无利不执行”甚至抵制歪曲的情况。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不畅,协作不力,办事难、障碍多、沟通不便、协调不畅,导致决策执行中的失实,乃至失误。

四是外因制约,执行条件的缺乏。决策的执行需要充足的资源, 否则执行结果也不能达到预期的决策目标。执行资源主要有经费、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权威资源。执行资源不足成为决策执行力提高的严重障碍。调研中发现,很多工作的落实上都存在缺乏资金、人手等问题。

五是决策运行机制的缺陷,管理不善。执行管理者在执行过程缺乏科学管理,执行准备、组织实施、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监督控制等环节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决策执行力水平的提高。

(三)从监督层面分析

一是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在人大、政协、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多元监督体制下,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分工,监督范围与监督责任不明确,各种监督机构的作用发挥受到了限制。尽管在政务公开上做了大量工作,但行政执行仍然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单一行政执行基本上处于相对封闭的运行状态,公众对行政执行的质量、进度及措施的有效性等无从了解,监督也因此流于形式。

二是决策评估环节欠缺。在现行的政府管理模式中,职能部门通常集决策、执行甚至监督权于一身,以政府名义下发的文件、规章一般都是由部门负责起草。由于其运作过程相对封闭,通常情况下不会有实质性的修正,政策的制定过程往往成为部门利益的自由表达过程,行政执行过程又经常是部门利益的实现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职能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不愿意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政策执行阶段的监督、控制和调整更是难以实现。

三是行政执行责任制不健全。缺乏一整套政策执行的标准、规范和制度, 诸如科学的政策执行程序, 执行监督体系, 绩效考评体系, 责任追究制度, 绩效奖惩体系, 致使政策的执行主观随意, 暗箱操作, 丧失了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