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明史观解读世界近现代史

合集下载

世界近代史(时空整合

世界近代史(时空整合

时空整合——世界近代史一、世界近现代史的整合策略☐以“现代化史观”或“文明史观”整合主线—欧美主要国家现代化的历程(世界工业文明的形成发展历程)☐以“全球史观”整合辅线—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二、概念阐释1、近代史:以社会形态演变为依据划分历史阶段的传统方法,一般分为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指:公元14世纪——1917年,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2、近代化:也就是现代化,是近些年史学界常用的解读历史的范式。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具体表现为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和理性转化;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治转化三、世界近代史模块知识体系(纵向)1、思想文化——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和理性转化文艺复兴(14-17世纪)宗教改革(16世纪)启蒙运动(17-18世纪)2、政治(1)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从专制独裁向民主法治转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9年《权利法案》美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7年1787年宪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2)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追求公正平等的社会,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宪章运动(1838-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1864-1871年)☐巴黎公社(1871年)☐第二国际(1889年)3、经济——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工业化)☐新航路开辟1500年前后☐殖民扩张(早期和工业革命后)☐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年-19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4、科学技术☐ 1.哥白尼日心说16世纪☐ 2.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16-17世纪☐ 3.牛顿经典力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7世纪☐ 4.瓦特蒸汽机18世纪下半叶☐ 5.达尔文进化论1859年《物种的起源》☐ 6.爱迪生电的应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7.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20世纪初5.文学、艺术、影视☐古典主义(18-19世纪贝多芬)☐浪漫主义(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现实主义(19世纪30年代)☐印象派(19世纪下半叶)☐现代主义(20世纪以来)电影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电视1926年贝尔德四、世界近代史通史知识体系(横向)(一)总体划分1、整体时间:公元14世纪萌芽、复兴——1917年十月革命。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现代史学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现代史学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现代史学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提交者:刘荣艳(提交时间:2011-11-23 10:49:25)答题内容:老师应该掌握当今的史学观点,并运用这些观点来把握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对历史给出合理、恰当的解释,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给以积极引导。

(1)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在当今的研究中所呈现的特点有五个方面:一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

二是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三是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四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

五是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2)现代史观“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

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总之,教师应该掌握当今的主流史学观点,并运用这些观点来把握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对历史给出合理、恰当的解释,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给以积极引导。

以现代化史观整合世界近现代史教材

以现代化史观整合世界近现代史教材

1969年,本迪克斯在《国际视野中的现代化》 中给现代化下了一个综合性定义:是源于英国工业革 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的一种社会变迁模式。它存在于 一些率先发展的社会的经济进步和政治进步之中,也 存在于后来者追随于前者的转变过程之中。
现代的定义:“我们对于‘现代’一词的使用, 不是作为‘当代’的泛称,而是指一个特定的历史时 代。这个新时代的曙光,最早可上溯到十六世纪,当 时现代生产方式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二十世 纪又新出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第1版,第93页。
理论界对现代化定义和内涵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时间和价值双重尺度说
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是从英语单 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 于1585年,有两层含义:(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2)表示时间: 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 1500 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modern 的两层含义有不同特 点:(1)性质只有时间限制(新近的),没有领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类活动各个 方面的特点;(2)时间只有时间上限(大约公元1500年),没有时间下限,所以,“现 代”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1版,第93页。
误区二:认为近代化和现代化是两个概念
学过日文的读者都知道,modernization译为日文,使用的 汉字是“近代化”,日本史学界也一直把我们所说的现代化称 为“近代化”。……如果我们采用“近代化”的概念,随之就 要引出“现代化”的概念。单纯地按时间先后来区分“近代化” 和“现代化”,是不符合现代化理论的观点的。……不能因为 日本史学界使用“近代化”的提法,我们也采用“近代化”的 提法。……近年来我国报刊发表的论述西方国家从封建主义向 资本主义过渡、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洋务运动等问 题的史学论著中,也有人使用“近代化”这个术语。其中有的 用法显然是借自日本史,有的用法则是把西文的“现代化”误 译为“近代化”,这是一个新的外来术语译名尚未定型时常有 的现象。我们希望能尽快予以统一……一词之创,必须慎重。 “近代化”一词是从“现代化”一词衍生出来的,但此词一出, “现代化”一词就变得意义全非,失去其意义,甚至由此就会 衍生出“古代化”、“中世纪化”一类毫无意义的词了。

名师解读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文明史观(全国版含解析)

名师解读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文明史观(全国版含解析)

文明史观【概念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主要内容】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关键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中华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

【真题回顾】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2.(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

〖2021年整理〗《用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2021年整理〗《用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用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现代史同学们好,欢迎回到优教通历史微课堂,我是你的历史老师李老师,在前两节课中咱们从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以及文明史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概括了中国古代历史也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那么今天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说从文明的发展关系来整合一下中国近现代历史,也就是从东西方文明的对比来看待这段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明的差异1840年前后,这一时期中国是以农业文明为主,而西方是以工业文明为主,这个时期文明的差异非常明显,这种差异的文明到了1840年前后开始出现了冲突,这个冲突最主要的体现就在于发生了几场重要的战争,这个战争有这么几个,第一个鸦片战争,我们第一挨打了,第二1856年——1860年,我们第二次挨打了,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当然这次跟鸦片没关系,但是我们还是挨打了,第三次中法战争,这次比较离奇,我们战争中间打赢了,谈判却打败了,第四个甲午战争,这个对中国人的伤害很深,因为我们被我们始终瞧不起的小日本打败了,第五次我们遭到群殴了,八国联军侵华,中国人被八个国家一起凑了,第六次,日本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这一次打的最惨,这些战争,说白了,他其实就是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中间,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说他野蛮,那是因为,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是悲惨的,我们一讲到这段历史,中国人满眼的泪水,满纸的心伤,好那么,说他先进,那是因为,在这种冲突中间,中国人也被动开始了解西方文明,开始接受西方文明,最后也开始学习西方文明,那么就是出现第三个问题,就是文明的融合,文明的融合最先体现在西学东渐上面,最先开始,我们看中的是西方的技术,也就是他的船坚炮利,林则徐和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后来的曾国藩等人掀起了洋务运动,都是以学习西方的技术为主要目的,但是中国人的这种单纯的想法,在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时候,已证明是错误的,单纯的学习器物是无法成功的,后来康有为等人开始学习日本的制度,也就是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当然水土不服,失败了,孙中山后来走美国道路,也学习美国的民主共和,倡导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是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虽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是只剩下了一个招牌,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也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于是有人就想,中国社会要发生更大的变化,首先要改变人的思想,于是我们又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想,新文化运动,我们首先接受的是西方的启蒙思想,就是民主和科学,我们把他称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当然在1917年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出现,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当然在1927年之前,实际上我们的革命是非常失败的,因为我们基本上是照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上是停留在模仿阶段,这种模仿注定了让它在中国水土不服,所以我们失败了,因此中国人认识到,我们必须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基于文明的创新,才能有新的出路,于是毛泽东就把马克思成功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理论,那就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最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让中国人站起来了,邓小平继续走了这条道路,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后来称之为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让中国人富起来了,并且开创了一条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当然在上个世纪末,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提出了党建的理论,也就是说提出建设什么样的政党,怎样建设政党的问题,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今天我们宣扬的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可以说也是中国文明创新的一种产物,中国人只有在兼顾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对西方理论进行有批判性的吸收,这样才能在中国文明中间得到延续和发展,好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整合的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内容。

以现代化史观研究历史(精)

以现代化史观研究历史(精)

以现代化史观研究历史· 课前预习部分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即一、如何摆 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二、如 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近代中国110年的历史基本问题是两个。一是民族不独 立,要求在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二是社会生产落 后,要求工业化、近代化。两个问题内容不一样,又息 息相关,不能分离。”“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 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永远落后,不能真 正实现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追求民族独立,最 终目的是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刘大年《当代近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2)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按动力来分,有原发型和继 发型两种,根据材料二判断,中国属于哪种类型?中国 近代两大历史使命之间是什么关系?
以现代化史观研究历史
桓台二中 田家伟
总体思路:
时序训练(同时落实唯物史观)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化史观的专题复习 横向专题复习(突出阶段特征、中外史结合) (1)中国古代、世界古代 (2)14、15世纪~18世纪末 (3)19世纪初~70年代 (4)19世纪末20世纪初 (5)1914~1945年 (6)20世纪40年代~70年代 (7)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现代化史观研究历史· 课前预习部分

继发型;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 代化,政治、经济、文化永远落后,不能真正实现民 族独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 是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以现代化史观研究历史· 课前预习部分

二、根据你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你认为中国现代 化走过了哪些历程?

以现代史观研究历史

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不同史学研究范式例述史学研究范式,是史学家在解构历史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研究模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史观的考查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当前,史学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主要有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也称阶级斗争史观)等。

新的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不同史观概述1.现代化史观(即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以下几点:①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国具体国情决定;③实现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是落后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2.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该史观侧重关注世界的横向联系,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了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有助于弥补国别史的缺陷。

但不能取代国别史,且仅适用于研究1500以来的世界历史,无法涵盖古代历史。

整体史观要求我们: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

3.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察历史,倡导“眼光朝下”的研究方法,着重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变迁,涵盖衣食住行、家庭婚姻、社会保障、教育环保、语言习俗、思想观念等诸多社会层面。

该史观突破了传统英雄史观的狭隘视野,也称新文化史观。

4.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几乎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历史,它囊括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社会史观,其中,现代化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一个阶段,整体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文明单位横向交流的一个方面,社会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时期文明发展的一个领域。

多元史观下近代中国抗争论文

多元史观下近代中国抗争论文

多元史观下近代中国的探索抗争摘要:高考命题在近年来体现出了新的动向,新史观在命题的命制中常有体现,这对高考复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高考复习中体现这一要求,成为现在高考复习中的新命题,本文试图以近代中国探索抗争为例,从多元史观的角度探索一条对近代中国的探索抗争历史的复习新思路。

关键词: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中国的探索抗争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316(2011)5-036-001近年以来,新史观在高考试题中屡屡体现,这种现象体现了国家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改进的要求。

也改变了高考复习的思路和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高考复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复习的进程中不仅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把新的史学观念渗入到日常的复习过程中,拓宽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历史试题解题思路的扩展。

就目前来看,近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中突出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在高考复习中,中国近代的探索和抗争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多元史观的角度,探索一条对近代中国的探索抗争历史的复习新思路。

一、从革命史观看探索抗争历史革命史观是长期以来在历史教材、历史试题和历史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史学观念,革命史观认为,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阶级矛盾,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社会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革命史观认为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

反帝反封建是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

这一标准把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态度作为衡量近代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在反抗外来侵略和探索救国道路成功与否、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准。

而在现实中很容易陷人非此即彼的唯一性标准。

这样的历史观相对于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

二、从现代化史观看探索抗争历史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事件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事件

专题一
(3)中西古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他们各自所处 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 反过来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
中国古人 认为政府起源于“受 命于天”的君主, 政府 起源 “君权神授”要求 “君权独制”,对君 权的制约主要依靠君 主的修养,辅之以必 要的外在约束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
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 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 B.中国科学落后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 C )
解析 考查全球史观。把握全球史观这一关键信息可知, 选择C项。
专题一
典题示例4
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
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 西洋货竟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 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从文明史观的角度 看,这反映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我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改变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长沙最初经营各地土产;鸦 ( A )
认为各级统治者只是选举出 来的“执政官”,官吏是由 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 “公职人员”,民众是有权 参与城邦事务的公民 制度的设计思维是把个体看 成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在制 度中的地位是由个体的能力 和财产决定的,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契约以 及法律的形式来处理和约 束,任何人都必须接受法律 的约束
专题一
典题示例2 某校高三(1)班组织进行了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 研究性学习。第一组探究主题是“古代的东西方政治文明”

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文明: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

文明史:指的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上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手工工场时代---工业文明的酝酿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一:文明史观依据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来构建学科体系,对其应把握以下几点:1:以文明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

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又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其划分的标志;工业文明分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两大阶段,蒸汽机和电力的应用是其标志,在此前,还有一个长达数百年的酝酿阶段。

从横向联系上,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重视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体现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理解文明的普世价值。

3:明确文明的多样性:农业文明时代有中国的儒学文明,有西亚的伊斯兰文明,有欧洲的基督文明;工业文明有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有社会主义工业文明。

既要看到文明发展的共性,也要看到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4:正确把握各文明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无优劣高下之分,都有同等价值;文明之间也互相交流,推进文明之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5: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还应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二:以文明史观看待历史上的政治文明创新与贡献。

1、古希腊: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任期制、议会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2、古罗马:创造出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成为近代许多欧洲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罗马的法制精神及某些法律制度与法律原则为后世所继承。

多种历史观

多种历史观

多种史观(一)革命史观: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

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者阶级斗争史观。

(二)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近现代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一部近现代的历史,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性,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包括:①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②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四)文明史观:①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②: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现代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五)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

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

从社会空间角度去理解历史。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

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例题1: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英国的殖民扩张,持续了400 多年,是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推动因素。

对殖民扩张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历史观进行评价:第一、文明史观:可以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

在这里可以举中国为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第二、全球史观: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地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6、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二)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二)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新思潮的萌发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3、“师夷长技”复习建议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是用来衡量中国近代历史的尺子。

在复习中,要用好这些尺子,能够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以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

如把“开眼看世界”放在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不仅可以看到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新文化者在器物、制度、文化观念的变化,而且可以发现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演进。

知识清单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起止时间1840.6~1842.81856~1860时代背景英国进行①;清朝闭关锁国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至②等国参与国家英国英、法目的打开中国③④在华权益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⑤》、《黄埔条约》中国战败,被迫签订《⑥》、《⑦》和《望厦条约》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近代⑧发生变动;中国人⑨发生变化,影响开始学习⑩、寻求变革参考答案:1、①工业革命,②法、美,③市场,④扩大,⑤南京条约,⑥天津条约,⑦北京条约,⑧经济结构,⑨思想,⑩西方。

考点聚焦考点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背景19世纪50年代,英法等国为扩大在华权益,提出修订条约要求,遭到拒绝。

(二)战争过程①1856年,英法联军挑起战争。

②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联军再占天津,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咸丰帝出逃,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三)列强所获利益1.《天津条约》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③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2.《北京条约》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历史七大史观7文明史观含解析

历史七大史观7文明史观含解析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可知为雅典为维护民主政治实行的直接民主(陶片放逐法),故选A项;僭主政治是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建立的独裁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罗马法共和政体的特点在于国家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寡头政治是指由少数人掌握政权,与材料中“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的民主政治相违背,排除D项。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A. 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B. 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
C. 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
D。 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
【答案】D
【解析】布达拉宫采用的木石结构碉楼建筑属于藏地建筑风格,而藻井、斗拱是汉族建筑风格,两者的结合体现了“藏汉合璧的风格",凸显民族团结,D正确;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不能体现出“藏汉合璧"特征,排除A;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藏汉合璧”无关,排除B;布达拉宫屋檐下排列成行的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富有尼泊尔和印度的艺术特色,不是汉族建筑风格,排除C.

新文明史观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以百年党史《决议》为中心

新文明史观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以百年党史《决议》为中心

新文明史观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摘要]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历史的资政功能,为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相继提出革命史观、“两大历史任务”说、“民族复兴”说。

百年党史《决议》基于这些已有的理解,建构起新的党史解释体系,这标志着新文明史观的基本形成。

新文明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逐步加快,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开始显现之现实,立足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接连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阐发历史活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引领史学研究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关心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史观。

新文明史观分析单元的开放性、重视历史主体的自主性、勾连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性、历史解释的包容性,展示了融汇革命史学、现代化史学和后现代史学之潜质与可能。

[关键词]百年党史《决议》;新文明史观;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0VSZ036)[作者简介]张福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2)04-0185-08张福运【近现代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激荡起伏,反映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突出表现为现代化史观的强势回归和后现代史学的兴起。

前者与革命史观经过激烈的交锋后形成并存相融之势,共同主导着21世纪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后者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引发了真正意义上的“范式危机”。

现代化史观的强势回归,建立在改革开放后革命史观的内在缺陷日渐突显的基础上:一是对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解释明显乏力;二是过于注重政治事件而对社会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关注的缺乏,表现出与时代发展相脱节的趋势。

现代化史观弥补了革命史观的不足,填补了其留下的空间,并为我们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现代国家建设等重大议题打开了视野。

但它在解释历史时对西方理论、概念乃至分析框架、解释模式的过于倚重以及自身创新力的匮乏,决定其主导地位并不稳固。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末)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末)

文艺复兴没有反对天主教会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神学, 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但是他们并不反对天主教 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思想家都信仰天主教,甚至 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
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借助古希腊、古罗马 文化形式的原因
(1)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主义 思想和理性精神。
2.条件(可能性)三个条件 1)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2)地理知识进步(地圆说流行) 3)西葡王室的支持
3、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时间
人物 出发支持
航线及方向
1487-1488 迪亚士 葡萄牙
1492
哥伦布 西班牙
西欧-好望角(向东) 西欧-美洲(向 西)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印度(向东) 1519-1522 麦哲伦 西班牙 西欧-环球航行(向西)
古希腊罗马
崇尚个性,放纵人的欲望
基督教 禁欲主义
一夫一 妻制
永恒婚姻 神圣婚誓
文艺复兴 反禁欲主义
承认人的自然欲望
个人主义+法制化
2、两个阶段: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和后期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3、三个领域:文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4、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5、四个方面影响: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推动力文学、 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
2.经济 1】封建义务。附庸对封建主有进贡、效忠、送礼等义务。 2】封建庄园。自给自足,城堡,教堂。 3】城市兴起。11-12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法 国的巴黎、马赛等,英国的伦敦等,德意志的科隆等。手工业发展,行会发达, 市民阶层形成,手工工场主、商人、银行家等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同封 建主斗争,许多城市获得自治。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一、文明史观与相关考点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附表1 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附表2:古代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孔子比较;附表3:17—18世纪中国明清思想批判与法国启蒙思想比较附表4:古希腊与古罗马政治文明比较二、整体史观与相关考点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附表1 世界市场形成示意图附表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附表3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历史影响附表4: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三、现代化史观与相关考点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史观引领下的 主题式复习
文明史观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 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 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 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
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1)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2)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等) (3)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 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 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1)政治:主权和领土部分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和进一步加深 (2)经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其提供原料、 民主化 市场和资本输出地 法制化 2、建设性: 工业化 (1)政治: 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开始了从专制到民主的转 变,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尝试 市场化 (2)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理性化 科学化 (3)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4)外交:闭关锁国政策结束,被迫开放
中国
暴力冲突
日本
主动学习
和平交流
【典型例题4】 (2010盐城二模)(13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 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 (1)表现:新航路的开辟。(2分) 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 影响: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 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 具雏形。(2分) 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 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2)表现:①经济: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经济结 请回答: 构,亚非拉地区沦为西方经济附庸。(1分) (1)概括出导致1500年以前“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它 ②政治: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亚非拉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1分) 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③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在亚非拉地区传播,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 (1分) (3)1921年苏俄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 (2)“1500—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 巨大冲击,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表现。(3分) 市场和商品贷币关系扩大生产。(2分)1933年罗斯福借鉴苏联计 划经济,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2分)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 启示: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 中你有何启示?(6分)
影响。 (2)内容: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 近代化的倡导者:中国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l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 结果: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 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 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 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变化:由积极吸收到极力排斥。(2分)影响:阻断了 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2分) (2)条件:西方文化传人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并发展。(2分) 愿望与实践: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提倡民主科 学,发动新文化运动。(4分) (3)积极影响:促进科技发明的传播与普及;丰富人们 的社会娱乐生活;促进人类的交流与信心传播。(3分) (4)现象:人类文明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和平发展成 为世界主题。(2分)
你联想到了什么?
【主题构建】文明史观下的世界近现代史 历史时期 转折性事件 ∕ 表现 西方 海洋文明 东方 农业文明 文明特征
16世纪前
文明的差异
海洋文明 农业文明 16—18世纪 新航路开辟 早起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 命 第三次科技 革命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
文明的链接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融合 与创新
19世纪以来
“文明”的分类
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史
比较16世纪前的东西方文明的不同
文明类型 经济特征 政治制度 东 方
西 方
农业文明 海洋文明 农业经济 中央集权 (小农经济) 商品经济 民主政治
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人文主义
文明的差异
【典型例题1】
不同的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用线将史观和对应的评价连接起来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 化的态度。(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 主要差异。(12分)
【思维启迪】:比较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在与西方 文明融合中有何差异
态度
被动学习
方式
结果
缓慢而曲折,没有达 到预期目标 迅速而成功,基本达 到预期目标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1)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2)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 明的发展 (3)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和资产阶级壮大 之路 (4)是殖民掠夺之路
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5)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 结构和生活习惯
【典型例题2】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 冲突也是交流融合的一种方式 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基础”。 以近代前期的中国为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对中国带 来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 殖民掠夺、灾难
1851年5月,英国伦敦海德公园 内,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在一幢 被称为“水晶宫”的宏伟玻璃建 筑内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600 多万人在这里流连忘返,世界博 览会由此诞生。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 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综合 类世博会,也是历史上国际参展 方最多的一届世博会。作为“经 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 盛会” 。
【主题升华】 1、人类文明特点: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 区不同文明成果。 2、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3、影响文明进程的因素: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 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交流。而且其 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不同地区人群的相互交往是 决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4、总趋势是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 5、交流中的态度: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 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1)目的: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 【典型例题3】(2009年安徽文综卷)(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 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 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成员组成: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 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关11个国家。该使团 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 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 统治集团态度: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 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 冲击; 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 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