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麻醉管理关注点
麻醉科对老年患者的特殊处理
麻醉科对老年患者的特殊处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患者的需求和关注点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麻醉科中,老年患者的特殊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在老年患者中的特殊处理方法。
一、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普遍下降,包括心脏功能、肺功能、肾功能等。
他们可能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并且有可能服用多种药物治疗。
因此,在麻醉中需要特别注意老年患者的心脏和呼吸系统功能,以及对药物的代谢和清除能力。
二、麻醉药物的选择老年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
因此,在选择麻醉药物时需要考虑老年患者的生理情况。
一般来说,短效药物更适合老年患者,因为它们可以更快地从体内清除。
此外,麻醉药物的剂量也需要根据老年患者的体重和生理状态进行调整,避免出现药物过量的情况。
三、镇痛管理老年患者的镇痛需求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
考虑到老年患者常伴随有慢性疼痛和多种慢性疾病,麻醉科需要提供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在手术后的镇痛管理中,可以选择局部麻醉、静脉输注镇痛药物或口服镇痛药物等方式,但需要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测。
四、围手术期护理老年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都需要特别的护理。
在手术前,麻醉科需要评估老年患者的疾病风险,进行术前准备。
在手术中,麻醉科医生需要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干预。
在手术后,麻醉科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和护理,确保老年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五、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因此,在麻醉科中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
这包括积极进行术后康复训练、提供个性化的护理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等。
六、心理支持老年患者在面对手术和麻醉时可能有更多的焦虑和恐惧。
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他们可以与患者进行沟通,解答患者的疑虑,并提供安慰和鼓励。
老年患者麻醉管理ERAS实践
提高患者满意度
01 减少术后疼痛:通过ERAS,患者术后疼 痛感降低,提高患者满意度。
02 缩短住院时间:ERAS缩短了患者住院时 间,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03 降低术后并发症:ERAS降低了术后并发 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04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ERAS提高了患者术 后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01
缩短住院时间: ERAS可以缩短患 者住院时间,降低 医疗费用
02
04
优化医疗资源: ERAS可以优化医 疗资源,提高医疗 效率
03
提高患者满意度: ERAS可以减轻患 者痛苦,提高患者 满意度
老年患者麻醉管理
麻醉风险评估
01
患者年龄:高龄患 者麻醉风险较高
05
患者心理状态:焦 虑、恐惧等心理状 态,可能影响麻醉
03
控制麻醉深度:保持适当的麻醉深度,避免过度麻醉
04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ERAS在老年患者麻醉管理 中的应用
优化麻醉方案
采用多模式镇痛,减少阿片类药 物的使用
采用区域麻醉,减少全身麻醉的 使用
采用个体化麻醉方案,根据患者 特点调整麻醉剂量和药物选择老年患者麻醉管理 E NhomakorabeaAS实践
演讲人
目录
01. ERAS概述 02. 老年患者麻醉管理 03. ERAS在老年患者麻醉管理
中的应用
04. ERAS实践案例分析
ERAS概述
ERAS概念
ERAS是"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的缩写,意为"术后快速康复"。
ERAS是一种多学科协作的围手术期管理模 式,旨在减少手术应激,加速患者康复。
老年麻醉药理—吸入麻醉药
老年麻醉药理—吸入麻醉药对老年患者而言,麻醉医师最关注两大问题,即麻醉诱导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麻醉后复苏的问题。
因此本章节主要从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两方面阐述目前常用吸入麻醉药应用于老年患者的药理学特点。
一、异氟烷异氟烷具有镇静催眠、镇痛、肌松及顺行性遗忘作用。
其MAC为1.15%,血/气分配系数较小,肺泡内浓度很快上升并接近吸入气浓度,吸入后药物浓度在血脑间迅速达到平衡,故诱导迅速,苏醒亦快。
由于异氟烷在体内生物转化极少,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肺呼出,所以对肝肾功能无明显损害。
鉴于以上特点,异氟烷适用于老年患者,然而需注意以下药理学特点。
(一)随年龄调整药物剂量对所有吸入麻醉药而言,老年患者仅需较低的吸入浓度便可达到预定的麻醉深度,有荟萃分析显示达到1.0MAC所需要的吸入麻醉药的浓度随年龄增加而呈现一致性降低。
不仅如此,40岁以后,吸入麻醉药的MAC值每10年下降4%~5%。
有临床研究显示对于80岁的老年人,异氟烷的MAC为0.92,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药效动力学发生变化,对异氟烷的敏感性提高。
因此对老年患者来说,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异氟烷的吸入浓度应低于年轻人。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与其他吸入麻醉药一样,异氟烷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为明显,可引起血管扩张,诱发全身性低血压和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减少心肌氧供。
虽然异氟烷不如氟烷那样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有较明显的兴奋作用,但是仍可增强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导致剂量依赖性心率增快,心肌氧耗增加。
此外,异氟烷被证实具有较强的冠状动脉扩张作用,在存在冠脉狭窄的动物模型中,异氟烷会引起心肌局部血流灌注的改变,即冠脉窃血,使缺血区心肌血供进一步减少,甚至导致局部心肌急性缺血坏死。
近年来,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提示吸入麻醉药对心脏、脑以及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保护作用,特别是吸入麻醉药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已成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热点。
动物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阻断之前给狗吸入30分钟异氟烷,停止吸入后30分钟阻断冠脉血供,与对照组相比,异氟烷预处理组心肌梗死的范围较小,提示异氟烷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麻醉科对老年病人的特殊处理
麻醉科对老年病人的特殊处理在医学领域中,麻醉科对老年病人的特殊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老年病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和众多慢性疾病的存在,对麻醉药物和手术操作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麻醉科医生需要特别注意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和药物反应,以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服务。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对老年病人特殊处理的相关内容。
一、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老年病人生理特点的了解对麻醉医师非常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器官血流量减少,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免疫功能和肺功能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这些因素会影响老年病人对麻醉的反应和耐受性,增加麻醉中的风险。
二、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老年病人对麻醉药物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在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上需要特别慎重。
一方面,老年病人的肝功能和肾功能可能下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变慢,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
因此,麻醉医师需要根据老年病人的肝肾功能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以避免药物过量或引起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老年病人的脑功能较差,对药物的反应性也较强,需要减少药物使用的依赖程度,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三、监测和评估老年病人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可能比年轻人更加不稳定,因此在麻醉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变得尤为重要。
麻醉医师需要监测老年病人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调整。
此外,老年病人可能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失能状态等,麻醉医师还需要通过与家属的沟通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确保麻醉计划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四、围手术期管理老年病人在围手术期的管理也需要特别关注。
在麻醉操作之前,麻醉医师应与老年病人充分沟通、了解其患病史和手术相关情况,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麻醉计划。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需要密切监测老年病人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
术后,麻醉医师应指导护理人员进行术后监护和康复护理,确保老年病人的康复进程顺利进行。
结语麻醉科对老年病人的特殊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医学工作,在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服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麻醉复苏室管理总结与计划
麻醉复苏室管理总结与计划麻醉复苏室是医院重要的临床部门之一,其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在麻醉复苏室的管理工作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机构管理方面:1. 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规范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 人员管理。
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员,确保麻醉复苏室的正常运转。
同时,要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定期组织岗前培训和理论学习,提高整个团队的专业水平。
3. 设备管理。
麻醉复苏室是重要的生命维持场所,必须保持设备设施的完好和正常工作。
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及时进行设备检修和更新,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安全管理方面:1. 患者安全管理。
在患者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患者的基本情况评估,根据个体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性。
同时,要严格执行手术准备、手术安全核查、术前用药和麻醉品种核查等程序,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2. 药品管理。
药品管理是麻醉复苏室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对药品的配送、储存、使用和追溯的管理。
确保药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防止药品错用和过期使用等不安全因素。
三、质量管理方面:1. 质量监控。
建立质量监控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科学化、标准化的质量监控。
包括对手术操作的评估和监测,对麻醉过程的观察和评估,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和病情变化的监测等。
2. 不良事件管理。
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管理机制,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减少患者损害的发生率。
根据以上工作总结,未来的工作计划如下:1. 继续加强团队建设,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整个团队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
2. 加强设备管理,及时维护和更新设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加强与手术科、护理科等相关科室的协作,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4. 加强药品管理,建立规范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使用。
老年人麻醉管理
老年人麻醉管理
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的差异,在麻醉操作中需要特别的管理和注意。
老年人的身体器官功能下降,对药物反应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处理老年麻醉时需要更加谨慎,更多的保护和管理。
老年人的术前评估是麻醉管理的关键。
必须全面、详细地了解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和现有疾病特异性的麻醉危险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仔细的检查必不可少,术前检查包括老年人的肺功能、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代谢水平和体重指数等方面的检查,以便为麻醉医师提供重要的信息。
老年人在全身麻醉中的手术呈现出一些不同寻常的生理特征,包括胃肠道运动下降和肺功能减弱等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选用适当的麻醉药物,循序渐进地放缓麻醉过程,并掌握麻醉深度的恰当管理和控制。
这样可以减少麻醉催眠深度的副作用,避免出现呼吸衰竭等潜在的危险。
老年人的麻醉操作需要更加负责,术者需要保持关注他们的状况,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术者需要在不同的手术阶段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控,监督老年人的呼吸、循环和意识状态的变化。
总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麻醉药物反应度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类,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意他们的健康和治疗过程,采取适当的医疗管
理措施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降低患者的
术后风险,提高医疗治疗的成功率。
骨科手术麻醉的方法和关注点
骨科手术麻醉的方法和关注点发布时间:2022-12-10T01:37:40.76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8月16期作者:李霞[导读]骨科手术麻醉的方法和关注点李霞(云南通海骨伤医院;云南玉溪652702)麻醉一词源于希腊文narkosis,顾名思义,麻为麻木、麻痹,醉为酒醉、昏迷。
在医学上,麻醉主要是通过药物的手段,使患者局部或整体神经暂时失去知觉,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基础条件。
骨科,是麻醉最常见的领域之一,行骨科手术前需要实施麻醉。
但是,骨科手术麻醉的方法是什么呢?相信这是很多医学人士关心的话题,也是寻常百姓好奇的问题。
那么,本文带领大家了解骨科手术麻醉的常用方法、关注点。
为医学人士及非医学人士提供参考。
一、骨科手术常用麻醉方法(一)全麻:气管插管全麻全身麻醉是麻醉科常见的麻醉方式,全麻一般分为静脉全麻、吸入全麻、静吸复合麻醉,还根据气管插管与否分为气管插管麻醉和不插管麻醉。
麻醉科医生在接到患者手术通知后,应迅速的进入手术室准备麻醉前工作:打开电源、气源,测试麻醉机、监护仪,保证麻醉机、监护仪处于安全可用状态,同时准备好喉镜、相关型号的气管导管及管芯、牙垫等设备,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可视插管工具。
准备完毕后,将吸痰管与吸引器连接,放置于手术台患者的头侧位置,以备用。
所需麻醉、抢救药品分别抽入对应的注射器中,贴上标签以备用。
麻醉时,使患者保持正确体位,通过特质的气管导管,经口腔或鼻腔,达到患者的气道内合适位置以控制患者呼吸。
脊柱外科手术中,有时手术需要术中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价,那就需要术中唤醒。
术中唤醒,一般选择短效的麻醉药物,比如:丙泊酚、瑞芬太尼、七氟醚等等,肌松剂选择短时效的药物,有条件的可用麻醉深度监测仪器,以便需要唤醒时患者能够快速苏醒配合检查。
必须牢记:在插管全麻中,成功的气管插管是将气道控制牢牢抓在手里,而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内环境稳定性,完全依赖麻醉医师对患者的麻醉管理状态;充分评估患者的麻醉耐受能力,谨慎、细致进行麻醉术中管理,尽力预防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
麻醉科培训的启发与思考
麻醉科培训的启发与思考在医学领域中,麻醉科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常常被低估的专业。
最近,我有幸参与了一次麻醉科的培训,这次经历给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发和思考,让我对麻醉这一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培训的初始阶段,我对麻醉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认为它只是简单地让患者在手术中失去知觉。
然而,随着培训的深入,我才逐渐明白麻醉远不止于此。
麻醉科医生需要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以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麻醉方案。
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知识,还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培训中,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麻醉技术和药物。
不同的手术类型、患者的身体条件以及手术的复杂程度,都决定了麻醉方式和药物的选择。
例如,对于儿童患者,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就需要特别谨慎,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成年人不同。
而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那些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人,麻醉风险更高,需要综合考虑他们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在实际操作环节,我看到了麻醉科医生们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
从麻醉药物的精确计算和配制,到麻醉设备的熟练操作,每一个步骤都不容有丝毫差错。
在一次手术中,一位患者出现了麻醉药物过敏的紧急情况。
当时,麻醉科医生迅速做出反应,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急救措施,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这一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麻醉科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
此外,麻醉科医生与手术团队其他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手术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主刀医生的技术,还依赖于麻醉科医生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精准把控,以及与护士们的默契配合。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指标,及时调整麻醉深度,确保患者在手术中的安全。
这次培训还让我思考到了麻醉科在医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复杂的手术得以开展,而麻醉科的支持是这些手术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
老年患者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
02
老年患者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现状与
挑战
老年患者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应用情况
01
手术室外麻醉镇静需求增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老年患者手术需求的增加,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
应用逐渐增多,包括无痛胃肠镜、无痛支气管镜、心血管介入诊疗、影
像学检查和介入治疗等。
02
麻醉镇静方法和药物多样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要,麻醉医师可以选择不同的麻醉镇静方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促进术后恢复
通过合理的麻醉镇静,可以使老年患 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安静、无痛,有 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良好的麻醉镇静管理有助于老年患者 在术后快速苏醒、恢复生理功能,缩 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
适当的麻醉镇静可以减少老年患者的 应激反应,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如心血管事件、肺部感染等。
研究和发展方向
开展临床研究
鼓励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探索适合老年患者 的最佳麻醉镇静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推动技术创新
积极推动麻醉镇静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探索更加安全、 有效的麻醉方法和监测手段,提高老年患者手术室外麻醉 镇静的整体水平。
关注患者体验
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关注麻醉镇静过程中的舒适 度、疼痛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不断优化麻醉方案,提高患 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随着老年患者手术量的增加,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确保老 年患者手术安全,制定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应对老年患者特殊生理变化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和生理功能减退,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和代谢也有 特殊变化。因此,需要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麻醉镇静方案。
老年患者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重要性
高龄病人的麻醉管理
高龄病人的麻醉管理古人云:“醉卧之朝,少壮之晚。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老者的身体机能衰退,多种疾病发生的几率不断上升。
以高龄病人为患者进行麻醉管理,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科学地进行设计实施。
一、选择麻醉方法1. 选择麻醉方法时要评估患者的基础病史,如有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疾病,以便明确麻醉药物使用的剂量,同时发现出疾病的改变,以确保麻醉管理的安全性。
2. 根据高龄病人的身体情况,考虑药物的剂量,可以采用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联合麻醉等方法,既能减少患者损伤,又能保证手术安全。
3. 内科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如肝病、心血管病等,因涉及药物代谢,则应当用小剂量麻醉化学药品,并结合其余患者临床情况,采取正确的科学的麻醉管理。
二、预防和处理并发症1. 因高龄患者机体脆弱,容易出现并发症,应遵守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合理安全措施,以减少可能发生的恶变。
2. 严格控制外源性病原体的介入,防止细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3. 注意监测高龄患者中病变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4. 高龄患者机体脆弱,容易出现低血压和晕厥等情况,正确配置血浆和去氧核苷酸(DOP),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代谢,以缓解这些症状。
三、精心护理1. 对于高龄患者,护士在进行术前准备、术后围手术期和护理时,要根据其基础疾病及年龄,采取必要的措施,妥善照料患者,减少并发其它病情。
2.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状态,即时识别和及时处理危险点,有效预防和准确解决护理难题。
3. 护士要及时给予进食、饮水、服药等应有的护理措施,尊重患者心理,加强护理指导,从而让患者的恢复更轻松。
四、总结以高龄患者为受试者进行麻醉管理,必须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及基础病史,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麻醉药品及使用方法,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处理发生的状况,以确保高龄患者麻醉管理的安全可靠性。
麻醉中怎样重视麻醉安全
麻醉中怎样重视麻醉安全麻醉过程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涉及到人体的生命体征监测、麻醉管理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麻醉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密切关注病人、了解手术过程和麻醉药品的特性、高度重视麻醉技术和操作规范是确保麻醉安全的重要保障。
具体来说,麻醉中应该如何重视麻醉安全呢?1、术前评估术前评估是麻醉安全的关键。
医生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明确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以及药物使用情况等。
同时,医生还需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血压以及心率等指标,以此确定麻醉的适宜剂量与方式。
2、麻醉药物的选择与使用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也是麻醉安全的关键。
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与剂量。
同时,医生还应注意麻醉药物的使用方式与时间,避免过量使用麻醉药物和长时间麻醉。
3、严格把握麻醉适应症在综合考虑对患者进行麻醉时,应严格遵循麻醉适应证的规范,进行严谨的手术讨论及合理的麻醉方案选择,尤其是要关注高风险人群,比如老年人、婴儿、孕妇等。
4、实施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麻醉操作全程中,最多的被动角色就是患者,因而医务人员需要通过多参数监测,持续密切地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包括呼吸、心率及血压等指标的稳定情况。
在不断监测基础上,对情况有变化的病人要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其安全。
5、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标准化的操作规范能够避免效果上的误差,同时还能加强医务人员的经验积累。
因此,在每次麻醉过程中,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并贯彻执行。
定期召开麻醉、检测交流会,进行病例讨论、技术交流等,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摸索出更加良好的操作经验。
6、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除了要检查患者病情、麻醉机、监护仪以及吸引器等,在抽药前还需要清理麻醉工作台上有可能剩余的麻醉药品、空针以及生理盐水等,避免混淆。
麻黄碱、地塞米松、肾上腺素、阿托品等都是1ml安瓿,极易混淆,应小心谨慎。
7、规范操作医疗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规范,不规范的操作极易增加失误率。
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原则解析
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原则解析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应遵循严格的原则,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手术类型、患者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麻醉药品。
麻醉药品的选择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应避免使用对心脏和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的麻醉药品,优先选择对这两个系统影响较小的麻醉药品。
而对于小儿患者,则应选择对疼痛反应较敏感的麻醉药品,并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剂量调整。
麻醉药品的给药方式也有所不同。
静脉给药是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等优点。
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过敏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给予静脉麻醉药品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进行过敏试验。
对于无法进行过敏试验的情况,可选择局部麻醉或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是通过呼吸道给予麻醉药品,具有作用时间可控、患者苏醒快等优点。
然而,吸入麻醉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呼吸道刺激、呼吸抑制等。
因此,在应用吸入麻醉时,应确保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麻醉药品的应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
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麻醉药品的应用还应遵循剂量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以避免过量或不足。
在麻醉药品的应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药品的药理作用、副作用及并发症,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处理。
同时,医护人员还麻醉药品的恐惧和焦虑。
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原则包括严格原则、个体化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剂量调整、了解药理作用及关注患者心理状况等。
遵循这些原则,可以确保麻醉药品的安全和有效应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个体化选择是麻醉药品应用的核心原则。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年龄、体重、病情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麻醉药品时,我们必须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我们需要避免使用那些可能对心脏和呼吸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的麻醉药品,而优先选择那些对这两个系统影响较小的药品。
老年患者麻醉风险更大,如何管理才合理
老年患者麻醉风险更大,如何管理才合理麻醉是手术治疗的关键环节,而麻醉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病情、手术方式以及麻醉师的专业与临床经验。
现阶段人类的寿命逐渐增长,老年人口正在逐渐增加,老年患者也越来越多,老年人最为显著的生理特点便是身体各机体组织与脏器功能正在发生退行性改变,其贮备能力与代偿功能也在逐渐减退,机体运转常常处在超负荷状态,这大大增加了麻醉的风险性。
那么,怎样管理才能有效降低麻醉的风险呢?首先,对于病情较轻,只需要进行简单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选择神经丛阻滞或局部麻醉的方式,原因是对人体全身的生理损伤更小,且术后不会影响中枢神经功能。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早期离床能够有效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但需要适当减轻剂量并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同时要充分保障麻醉效果,如果镇痛效果不佳,患者在术中出现应激反应,便会导致心动过速、高血压等,这时可以利用其它镇静药物来进行弥补。
在神经丛阻滞麻醉方式中,如果是上肢手术则首选的应该是臂丛神经阻滞,且由于老年人呼吸系统病理变化受限,采用腋路法安全性更高。
相比于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阻滞容易引起气胸,如果使用则需要相应减少剂量,且阻滞不完善会引起患者剧烈疼痛,从而增强应激反应,在术中会有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现象发生;而颈丛阻滞则适用与其他手术需要。
注意局部麻醉药物选择时不要加入肾上腺素。
其次,是关于全身麻醉,这是目前老年人行手术的主要麻醉方式,主要是因为速效麻醉药物应用效果良好,且麻醉机检测功能也日渐完善。
该麻醉方式主要应用于腹部、心胸、颅脑等大型手术中,既能保障患者的氧气供给充足,同时还能有效减少患者应激反应的出现。
一般麻醉诱导药物会选择能够抑制心血管的,剂量配合应以患者身体状况为参照,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患者出现屏气、缺氧和呛咳现象。
关于全身麻醉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1)老年人大多面部不平,常常发生面罩没有扣紧的现象,因此在进行麻醉诱导时要注意面罩的贴合性,可将纱布垫入;(2)老年人麻醉用药,剂量应减少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具体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手术情况选择;(3)老年人常常牙齿不全、松动或安有假牙,因此在进行插管时要保护好患者的牙龈与牙齿,避免牙齿脱落进入气道或食道;(4)大多数老年患者会有伴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因此在麻醉诱导前需进行血压控制,并有效改善冠状动脉供血;(5)心动过缓是老年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心率每分钟低于50次且静脉注射阿托品后效果不佳,则怀疑是病窦综合征;(6)在麻醉过程中务必要保证患者的氧气充足,不能出现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现象,且吸入氧深度不得低于50%;(7)麻醉要采用无菌操作,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肺部感染;(8)麻醉过程中要注意为患者保暖,尤其是老年人自身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输入冷藏血后很容易出现低温症,增加术后昏睡时间,甚至导致术中心律失常;(9)麻醉过程中的监测环节尤为重要,是判断麻醉是否成功的关键,其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气道压、无创血压、尿量等。
脑梗病人麻醉管理要点
脑梗病人麻醉管理要点
麻醉管理是脑梗病人手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够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麻醉管理中,有一些要点需要特别注意,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
针对脑梗病人的特殊情况,麻醉医生应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病史,包括脑梗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基本情况等。
这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并且提前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在麻醉管理中,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脑梗病人,麻醉药物的选择应尽量避免对脑血流的影响,以免加重脑梗病变。
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吗啡、丙泊酚等,这些药物具有良好的镇痛和镇静效果,且对脑血流影响较小。
在麻醉管理中,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也是必不可少的。
脑梗病人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应密切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在麻醉管理过程中,麻醉医生应密切配合手术团队,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他们应与外科医生密切协作,确保手术部位的麻醉效果良好,同时还要在手术过程中及时调整麻醉深度,以保持病人的稳定状态。
麻醉管理是脑梗病人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手
术的安全性和病人的康复情况。
只有合理制定麻醉方案、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并与手术团队密切协作,才能保证脑梗病人手术的成功和病人的安全。
麻醉医生在麻醉管理中的每一个决策和操作都应谨慎、精准,并充满人文关怀,以确保病人得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和手术体验。
手术病员麻醉的七大关注点
手术病员麻醉的七大关注点在现代医疗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外科手术来治疗患者的疾病,在临床上应用非常的广泛。
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先进行局部麻醉或者全身麻醉。
相比局部麻醉,全身麻醉的护理过程更加的复杂,注意事项也更加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不少患者家属在护理的过程中一头雾水,不知道护理注意事项在哪里?今天我就来简单给大家讲解一下麻醉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什么是全身麻醉?麻醉的分类有很多种,但是按照大众容易理解的方式,可以根据麻醉范围的大小,将麻醉分为三类,分别是局部麻醉、半身麻醉或者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是在手术前将麻醉药给到人身体内的某一个区域或者部位,让该部位附近的神经传导功能被阻隔,让这个区域丧失痛觉。
进行局部麻醉的时候,人事清醒的,因此不需要护理人全时间照顾。
人们常说的半麻,在医学界并没有这种称呼,准确来说应该是椎管内麻醉,它是通过向腰部椎管穿刺注射麻醉药,使得相应的脊神经以及它所覆盖范围内的区域感受不到疼痛,其主要作用是麻醉下半身,临床上常用做下肢或者下腹部的手术,最典型的使用方法就是剖宫产和无痛分娩。
人们常说的全麻也就是所谓的全身麻醉,就是在患者手术之前,通过肌肉注射将麻醉药注射到患者体内,或者通过呼吸道将麻药吸入人体,让患者身体丧失痛觉。
全麻是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的,能让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处于类似睡眠中的状态,没有意识,也没有痛感,手术结束通常也不会恢复知觉,因此需要护理人全时间的进行看护。
什么手术适合全身麻醉?结合临床数据来看,适合做全身麻醉的手术类型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就目前来看,全麻是最常用,并且也是最安全的麻醉方式。
小儿麻醉、老年人的麻醉,还有耳鼻喉科的麻醉,靠近心脏附近的比较复杂的手术都是适合全身麻醉的,还有各种移植手术,例如心脏移植、肝移植、肾移植等等都要给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为什么说全麻是最安全的呢,因为全身麻醉可以很好地对患者进行控制,让患者全程在类似睡眠的状态下进行手术,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也会一直在手术室监控患者的情况,能够保证患者在一个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因此全麻手术是很安全的。
麻醉术前访视要点整理
麻醉术前访视要点整理麻醉术前访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临床工作,它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获得安全和有效的麻醉。
为了提供有关麻醉方案和管理的正确指导,麻醉医生需要在手术前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访视。
在本文中,我们将整理麻醉术前访视的要点,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重要性和执行方式。
1. 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在麻醉术前访视中,首要任务是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
这包括了患者的芳龄、性别、基本疾病情况、过去的麻醉史和手术史等信息。
通过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麻醉医生可以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
2. 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身体状况是决定麻醉方案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麻醉术前访视中,麻醉医生应仔细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例如患有哪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这有助于麻醉医生预测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3. 了解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在麻醉术前访视中,麻醉医生需要确保患者提供准确的药物使用信息。
这包括患者目前正在使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以及对某些药物的过敏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麻醉方案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4. 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麻醉术前访视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之一。
麻醉医生需要进行心肺功能测试,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和肺部健康状况。
这包括心电图、肺功能检测以及必要时的心血管评估。
5. 考虑麻醉方案的选择: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和身体状况,麻醉医生需要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案。
这可能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区域麻醉等。
麻醉医生应根据手术的特点和患者的需求,综合考虑并与患者讨论,制定最佳的麻醉方案。
6. 术前准备和指导:在麻醉术前访视中,不仅需要为手术制定麻醉方案,还需要为患者提供术前准备和指导。
麻醉医生应告知患者关于手术前的禁食要求、药物使用指导、麻醉器械的使用方式等信息。
这有助于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并在手术当天做好准备。
总结回顾:在麻醉术前访视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身体状况和药物使用情况。
羟考酮在高龄患者清醒镇静镇痛中的应用课件
本病例麻醉计划
心电监护 ECG,SPO2,NBP,PETCO2
清醒镇静具体方案 羟考酮:负荷剂量(3mg)
术中根据体动变化酌情追加 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 0.5ug/kg 15min 输注完毕) 咪唑安定:1.5mg
三、麻醉实施——术中血流动力学,SpO2 稳定
入睡,可唤醒
唤醒,入PACU
羟考酮 3mg 轻微体动: 术毕前20min: 右美 0.5ug/kg 羟考酮 2mg 羟考酮 3mg
高血压 • 要求血压波动范围
<基础血压的20%
冠心病 • 需严密监测 • 避免血压过低 • 预防围术期心梗
COPD • 呼吸管理 • 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降低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
关注点②:俯卧位——对呼吸抑制作用
① 胸廓扩张、腹式呼吸受限使得肺 顺应性↓、气道压↑
②静脉回流减少→生理无效腔增加
关注点③:俯卧位——对循环抑制作用
围术期血压: 俯卧位 < 仰卧位
低血压概率↑
围术期低血压: ① 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卒中, 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 ② 增加术后死亡率
Hypertens Res. 2005, 28(9): 741-746.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 2016, 12:1141-1146.
目录
1 患者基本信息 2 麻醉方案选择 3 麻醉实施及术后随访
老年患者日益增多,麻醉风险大
合理12
10
8
6
13.26%
4 1.78
2
未来40年人口老龄化趋势
总人口数
60岁以上
60岁以上(%)
舒适又安全
落实麻醉管理制度:规范手术操作
落实麻醉管理制度规范手术操作1.建立麻醉管理制度规范手术操作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麻醉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明确麻醉操作的工作流程、责任分工以及相关的标准和指南。
通过制定规范的流程,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明确的操作规范,从而降低手术风险。
2.加强麻醉培训为了保证医务人员能够正确地实施麻醉管理制度,必须加强麻醉培训。
医院可以组织相应的培训课程,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以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和知识。
医务人员还应不断更新麻醉领域的最新发展,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完善手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麻醉师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过敏史、既往病史等。
通过对患者的评估,麻醉师能够合理地确定麻醉的方法和药物剂量,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4.采用多种麻醉监测手段麻醉管理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麻醉监测手段,如心电图、血压监测和呼吸监测等。
通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也可以通过监测结果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评估,确保麻醉处于适当的水平。
5.加强团队合作规范手术操作需要强调团队合作。
麻醉师、外科医生和护士等各个职业群体应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手术操作计划。
通过良好的团队合作,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操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6.加强术中注意力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保持专注且细心。
麻醉师应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如麻醉深度、血压和心率等指标的变化。
外科医生和护士也应密切观察手术操作情况,及时提醒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只有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才能做到真正的规范手术操作。
7.及时总结和改进规范手术操作需要不断总结和改进。
医院应建立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定期评估和反馈手术操作的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麻醉管理制度,提高手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结论落实麻醉管理制度是规范手术操作的关键。
通过建立制度、加强培训、完善评估、采用监测手段、强化团队合作、保持注意力以及及时总结和改进,可以提高手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高发
▪ 心血管系统疾病于预后 ▪ 以肌钙蛋白水平为例,≤0.01ng/ml、0.02ng/ml、0.03~
0.29ng/ml、>0.3ng/ml四个肌钙蛋白水平患者的术后30天死亡率 分别为1.0%、4.0%、9.3%、16.9%。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高发
▪ 呼吸系统疾病与预后 ▪ 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高龄、高风险手术操作是术后肺部并发症
100mmHg左右。
手术麻醉经过
▪ 11:05 患者在发生一过性血压降低[SBP为85mmHg,舒张压 (DBP)为60mmHg]时,心电图显示Ⅱ导联ST段提高(图1, 呈现心肌缺血典型表现),2分钟后患者的血压和心电图恢复正常 (图2)。
▪ 11:30 主管麻醉科医生再次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表),依据结果 给予速尿(5mg)和胰岛素降低血钾水平。
手术麻醉经过
▪ 11:39 HR持续低水平,主管麻醉科医生与外科医生沟通后,患者 改为水平仰卧位,并进行心外按压。
▪ 11:41 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 ▪ 11:42 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 ▪ 11:43 除颤一次。
手术麻醉经过
▪ 11:44 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 ▪ 11:45 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 ▪ 11:46 除颤一次,再次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表),主管麻醉科医
目标导向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 那么究竟什么是合适的血压?如何确定血压阈值?手术类型、目 标人群以及术后观察指标的不同使得术中低血压阈值难以统一, 以阈值为基础的各项术中低血压研究间可比性也很差。
目标导向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 一项于2018年发表在BJA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MAP<80mmHg长于10分钟容易造成重要脏器损伤风险轻度增高; ▪ MAP<65mmHg长于5分钟或任意时间MAP<50mmHg容易造成
估>4 ▪ 入院诊断:腰椎管狭窄症;帕金森病 ▪ 拟施手术: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手术麻醉经过
▪ 患者入室后生命体征监测和麻醉诱导无殊。 ▪ 09:30 手术开始。 ▪ 09:40 患者血压(BP)呈下降趋势,主管麻醉科医生给予去氧肾上腺素
50μg对症处理。 ▪ 09:43 去氧肾上腺素1mg/h持续泵注,继续调整血管张力。 ▪ 09:55 去氧肾上腺素50μg静脉注射,患者收缩压(SBP)维持在
目标导向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 安全、舒适、快速康复是老年麻醉管理的最终目标,为实现这个 目标,应当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包括恰当的 麻醉管理、术后镇痛、术后恶心呕吐(PONV)防治、术后谵妄 防治等。
▪ 目标导向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的重点是设定目标,依据患者病情、 手术和麻醉管理要求设定个体化目标,包含循环管理目标、氧合 指标、镇静深度等。
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是显著危险因素,60~69岁者术后肺部并发症风 险是60岁或60岁以下者的两倍,而70~79岁者风险升至三倍。 ▪ 随着年龄增加,胸壁和肌肉发生变化,导致呼吸功增加;膈肌变得扁平, 导致膈肌疲劳,术后呼吸衰竭,撤机困难;解剖无效腔和生理无效腔增 大,易于发生不可预料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高发
▪ 六分钟步行距离正常值为400~700米,<150米提示重度心功能 不全;150~425米提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米提示轻度 心功能不全。针对可以下床活动的老年患者,ASA分级结合六分 钟步行距离,可以更好地评估整体状态。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高发
▪ 肾脏疾病与预后 ▪ 慢性肾脏疾病、年龄>55岁、吸烟、糖尿病、血肌酐水平>
目标导向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 这需要强调两点: ▪ 第一,老年患者发生低血压几率更高、危害更大,术中需要维持
更高的灌注水平。Shamsuddin Akhtar等人的研究告诉我们,短 期术中低血压可能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不良结局影响更大;
目标导向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 第二,预防低血压比治疗低血压更重要,麻醉科医生可以联合缩 血管药物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防治低血压,不能因为 担心肾损害而不用血管收缩药。
▪ GDFT联合缩血管药可以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 少术后呼吸道感染、呼吸支持治疗发生率;减少术后心肌缺血发 生率;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减少术后伤口感染率。
目标导向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 目标导向管理--麻醉深度 ▪ 2014年,欧洲心血管病学会(ESC)和欧洲麻醉学会(ESA)联
合推出“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管理指南”:脑电双频指数(BIS)数值 <45的时间超过30分钟与术后并发症增加密切相关。抗伤害刺激 需要提到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的日程中,这是因为BIS只能体现脑电 抑制情况,无法体现伤害性刺激控制的情况。
我国老龄化现状
▪ 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日益严重,截止2019年年底,中国65岁及以 上人口达到1.76亿,占总人口12.6%。预计到2030年,>65岁人 口比例将增加到20%,且高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加。依据南京大学 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统计数据可知,60~80岁者占手术患 者比例27.79%,这批患者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需要投入更多的人 力和物力。
质细胞减少、脑室扩大,导致痴呆、健忘、帕金森病发病率增加。 大脑灰质中乙酰胆碱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明显下降,新纹状体中 多巴胺受体下降,导致药效学和特定药物治疗敏感性下降。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高发
▪ 老年虚弱指数与预后 ▪ 无意识的体重丢失、通过握力测量虚弱、活动疲惫、轻体力活动
受限、漫步行走的速度等都是老年虚弱的确立标准。这里需要强 调六分钟步行距离指标,这是简易可执行的心功能评估方法。
手术麻醉经过
▪ 也许从SBP标准值角度来看,100mmHg是合理的,但是该患者 SBP基础值超过130mmHg,术中SBP下降幅度超过30%,显然 患者处于循环不稳定状态,此时正确的处理应当是分析血压下降 原因,但是主管麻醉科医生没有重视,手术继续。
▪ 患者回到普通病房七天后在院内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提示:冠 状动脉右优势型;左主干及前降支起始处管壁软斑块形成伴管腔 轻度狭窄。后续患者顺利出院。
病例回顾
▪ 主管麻醉科医生在回访患者时总结了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的经验教训,可 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患者有精神分裂症病史24年,一直服氯丙嗪控制病情,这个病史在患 者发生循环不稳定时追问家属才得知; ②主管麻醉科医生对氯丙嗪类药物的心血管副作用不熟悉,术中调整血管 张力药物选择不当; ③对冠脉痉挛急性发作的预警未充分重视; ④对去氧肾上腺素急速升压造成已病变冠脉灌注受影响,缺乏认识。
目标导向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 目标导向管理—体温 ▪ 围术期低体温与心肌缺血、伤口感染、延迟拔管、麻醉恢复室
(PACU)滞留相关。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告诉我们,高危手术 患者核心体温下降1.3℃,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几率增加2倍。
目标导向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 目标导向管理—呼吸 ▪ 设置机械通气参数时,应当参照预测体重(PBW)而不是实际体
老年患者麻 醉管理关注 点
副标题
病史简介
▪ 患者,男性,66岁,身高170cm,体重66kg ▪ 既往史:2003年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帕金森病史15年,服盐酸苯海索片控制;吸烟史47
年,20支/天。 ▪ 心超:主动脉瓣轻-中度反流;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射血分数(EF)59% ▪ 麻醉评估:患者为体力劳动者,术前美国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代谢当量(MET)评
生依据结果对症处理:5%碳酸氢钠150ml+氯化钙1g+硫酸镁 1.5mg+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冰帽脑保护。
手术麻醉经过
▪ 12:32 持续约1小时的积极处理后,患者自主循环逐渐恢复正常 (BP 117/68mmHg,HR 98次/分)。
▪ 18:20 手术结束,患者带管进入麻醉监护室(AICU)。 ▪ 22:00 患者完全清醒,可按指令准确动作。 ▪ 次日18:30 拔除气管导管。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高发
▪ 术前,麻醉科医生需要对老年患者进行呼吸衰竭风险评估,吸烟 史、ASA分级>Ⅱ级、年龄>70岁、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COPD)病史、手术时程>2小时、MET<4分、体重指数 (BMI)>30kg/m2都是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高发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预后 ▪ 老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预见的解剖学改变,如脑萎缩、灰
重要脏器损伤风险中度增加; ▪ MAP<65mmHg长于20分钟或MAP<50mmHg长于5分钟或任意
时间MAP<40mmHg则极为容易造成重要器官损伤。控制性降压 的安全时间是10分钟,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时间更为狭窄。
目标导向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 循环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基于术中全身氧供需平衡的血流动力 学管理,老年患者在术中出现氧供需异常时,麻醉科医生应从肺 功能、血红蛋白含量、心脏前负荷、心率以及心脏收缩功能,做 出全面分析。
重。机械通气患者可实施低潮气量[标准体重6~8ml/kg,中度呼 气末正压(PEEP)5~8cmH2O]策略,每小时给予连续3~5次 手控膨肺,且吸入氧浓度不超过60%,吸呼比例为1∶2.0~2.5。
小结
▪ 总之,老年患者麻醉与围术期管理原则可归纳为:年龄并非手术 禁忌、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能是非典型的、考虑个体间变异和滴定 药物需要一个精细的过程、多种药物和疾病决定了老年患者管理 的复杂性、器官储备减少具有不可预测性、足够的术前优化处理 可以降低围术期风险、关注细节。
目标导向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 可能导致深麻醉风险的患者包括:老年、肝脏疾病、体重指数过 大、心血管功能差者,凭经验进行麻醉管理可能导致麻醉过深。 脑电图抑制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当脑电抑制合并MAP< 55mmHg时,患者术后90天死亡率明显升高,推崇脑功能监测在 老年患者中应用。
▪ 脑是组织氧合的指示器官,特别在老年患者中,麻醉深度监测、 脑氧饱和度监测、容量监测三者联合应用,高危手术患者氧债减 少,进一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