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服务外包_近期文献综述
韦丹丹——文献综述
关于广西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的文献综述2007级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韦丹丹107523090326继二十世纪制造业全球大转移之后,服务外包如今己成为不可逆转的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趋势。
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新兴的企业管理经营模式自上世纪出现以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服务外包的进程中。
近年来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我国发展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成为我国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的一个历史机遇,广西也将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提升广西的经济实力。
自服务外包这一经济行为诞生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从发达国家(发包方)的视角对服务外包现状、发展动因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发展中国家(接包方)的关注则较少,国内学者近几年对服务外包的研究则停留在理论层面,一般从承接服务外包的经济效应、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区位选择等方面展开,基本是基于整个中国范围来展开研究,范围缩小到省、市的则较少。
本文对服务外包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对广西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概况进行的分析,并总结出广西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问题所在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因此本文的文献综述将从国内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服务外包的动因机制、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与广西相应情况的对比等方面展开,最后对这些文献进行简要评述。
一、服务外包的概念殷国鹏、杨波(2009)对服务外包的概念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服务外包是企业将原来在内部从事的服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企业去执行的一种业务安排。
发展服务外包就是转移价值链上的非核心业务,全力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成本降低和竞争力提升的双赢局面。
另一方面,如果服务发包方与承包方是不同国家企业,那么就是国际服务外包,它实现了企业间以特定服务流程为对象的跨国交易,因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服务贸易。
二、有关服务外包现状的研究(一)国内服务外包现状经过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企业整体实力日益增强,通过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分布及产业结构的研究分析,张大龙(2008)指出,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业务范围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对象涉及日、韩、欧、美、印度等。
服务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服务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关于服务的文献综述一、序言长期以来,价格竞争是企业最普遍运用的竞争手段。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激化,价格竞争的空间越来越小,非价格竞争的比例越来越大。
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把原来产品整体概念中的附加产品层次-服务,作为非价格竞争的一个单独要素予以重点考虑。
在同等价格、同等品质的前提下,服务将成为企业实施差别战略、创建比较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砝码。
二、关于服务业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不断发展。
服务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适应分工的需要而独立出来的。
现如今,真正的机会在服务业。
服务业是全球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新的重要增长点。
同时,服务业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第三产业”概念,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第三产业”概念,第三产业泛指旅游、娱乐、文化、艺术、教育、科学和政府活动等以提供非物质性产品为主的部门。
1940年,XX丰富了费雪第三产业概念的内涵,主张用“服务性产业”即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专业性服务和个人生活服务、政府行政和律师事务服务、军队等替代第三产业的概念。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通用第三产业分类方法,第三产业主要是指提供非物质类产品的部门。
国外正式使用服务业的论著以美国经济学家XX1968年所著的《服务经济学》为标志。
本书把服务部门的范围规定为包括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保险和不动产经营等行业,政府一般部门,以及传统上称为服务行业的行业,包括专业服务,个人服务,企业性服务和修理服务等。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服务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服务外包的有关论文
摘要: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中,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贸易模式,并且正在迅猛发展。
印度、墨西哥等国家已经把握住机遇,成为世界上的外包中心。
文章在综述服务外包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服务外包的现状与问题,进而对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外包IPOBPO对策一、引言目前,服务外包已经成为服务贸易的一种新兴模式,但是关于服务外包尚无统一的准确的定义。
我们可以在分析一下什么是服务什么是外包的基础上,给服务外包下个定义。
我们可以把人类劳动的成果分成有形的实物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产品两类,这两类产品进入市场交换后,前者称实物商品,后者称服务商品。
仅是一种服务商品的生产而言,既可由某个企业单独完成,也可将该产品的某些非关键部分转让给其他公司完成。
若是后一种情况,那就出现“外包”。
这里的“外”,如果仅指国外、海外或关外,不包括一国之内的“外地”,这就是狭义的“外包”即离岸服务;如果也包括国内的“外地”,那就是广义的“外包”。
本文仅研究前者即狭义的“外包”。
概括来说,所谓服务外包是指一国的企业将一种服务商品或它的非关键部分转让给国外公司承担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
它是一种新型的服务贸易形式,主要做法是企业将原来在内部从事的某一部分的业务内容通过互联网转移到其他国家进行处理,以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
按照流程分类,服务外包可以分为计算机及相关业务流程外包和商业业务流程外包,即IPO(InformationProcessOutsourcing)和BPO(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
IPO的业务主要包括:与计算机硬件安装有关的咨询服务、软件实施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
BPO主要是指企业将某个业务流程环节分离出来,交给服务外包公司来做,此类业务流程外包常见于金融、资产管理、保健、客服、人力资源及营销等。
当前,我国的服务外包就体现在这两种形式上。
实际上,IPO和BPO并没有实质的区别,最早的服务外包集中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领域,也就是IPO,后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宽带能力的提升,服务外包逐渐延伸至一系列企业管理事务,BPO随之发展起来。
文献综述模版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 服务外包研究综述Outsourcing一词是英文“Outside Resource Using”的缩写,即“外部资源利用”,最早出现在1982年(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998)。
而学术界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是在Gary Hamel 和C.K.Prahalad于1990年发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但是文中并未对此概念做出详细解释。
随后大量西方学者(Loh、Venkatraman,1992;Lei、Hitt,1995;Gllley、Rasheed,2000)对“外包”这一概念做出了定义。
目前理论界所普遍接受的一般定义是“在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合同方式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外包服务供应商承担,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的研发。
”服务外包产生的动因是受环境、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成,并且不断变化的(Ellram et al,2009)。
有的学者(Lewin et al,2006;Ellram et al,2008;Oliver E. Williamson,2009)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解释早期的服务外包,指出企业最初选择服务外包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
而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日渐成熟,外包的动因从简单的降低成本变为借助与外包供应商的专业服务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Quinn et al,1994;Vining、Globerman,1999;Gottfredson et al,2005)。
也有学者(Grossman、Helpman,2003;Aubert et al,2004;Miranda、Kim,2006)从内外部资源整合、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关系理论等方面来阐述服务外包动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与相对工资均有所下降,这些国家的有关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将此归咎于离岸外包业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
服务外包理论演进研究综述
二、文献综述
1、服务外包理论起源和背景
服务外包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开始寻求通过外包非核心业务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一时期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服务外包的概念、动因和风险等方面。例如,Magazine(1987)提 出了服务外包的概念,即企业将内部服务部门或业务职能外包给外部供应商; 而Dunn(1989)则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服务外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 不确定性,提高战略灵活性。
同时,服务外包理论演进的趋势表现为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学者们开 始从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个角度研究服务外包现象。例如,经济 学视角的研究市场失灵、交易成本等问题;而管理学视角的研究则企业战略选 择、组织变革等问题;组织行为学视角的研究则员工态度、组织文化等问题。
3、服务外包理论当前的主要研 究成果和不足
4、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外部供应商通常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组织的 需求快速调整资源。
二、服务外包的影响
服务外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结构:服务外包可能会对组织的结构产生影响,例如需要设立新的部 门或团队来处理外包服务。
2、员工:外包可能会影响员工的角色和职责,甚至可能导致员工感到不安和 失落。
7、客户关系管理:尽管供应商是服务提供者,但最终客户是服务的接受者。 因此,建立和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确保客户满意度、 服务质量以及反馈渠道的畅通。
8、法规遵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外包可能涉及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 法律法规。因此,了解并遵守相关法规是必要的,特别是关于数据保护和隐私 的法规。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服务外包逐渐成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 力的战略选择。然而,对于“服务外包是否等同于服务业外包”这一问题,学 界和业界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次演示试图对服务外包的概念进行再认识,并对 其进行理论新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服务外包文献综述
经营与管理全国商情29 服务外包文献综述陆长扣 吴园一(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服务外包的蓬勃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服务外包研究文献的回顾并进行简单的评述,以期未来服务外包研究能够更深入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外包;服务外包一、服务外包的概念外包的英文注解为“Outsoursing”,服务外包兴起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学术界对于服务外包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是3家公司对服务外包的定义,分别是美国Gartner、IDC及毕博管理咨询公司。
其中,Gartner与IDC公司均将服务外包分为ITO(信息技术外包)和BPO(业务流程外包),但二者对于ITO与BPO的界定范畴不同。
而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则提出服务外包是优化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即企业为使有限资源服务于核心竞争力,依托核心技术将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发包给具备知识劳动力的外部专业服务商,以实现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提升对市场环境的灵活应变能力。
此外,我国商务部(2006)认为服务外包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向客户提供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即ITO与BPO。
包括:基础技术外包(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研发、基础技术平台整合)、业务改造外包、应用管理和服务等商业应用程序外包等。
二、服务外包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多样化的分类,本文拟选取主流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
1.按业务内容分服务外包分为ITO、BPO与KPO。
ITO,即信息技术外包,是指第三方根据服务协议的相关合同,向客户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类的服务,具体包括:网络及系统管理、应用及内容开发、网站建设及数据库管理等业务。
BPO,即商业流程外包,是指外部服务商承接企业外包的依托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并按服务协议相关要求对服务进行维护及运营管理等,包括:企业供应链管理、内部管理及业务运作服务等。
KPO,即知识流程外包,指利用监管机构以及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的信息,提供业务而非流程专业知识为客户创造价值。
服务外包的相关文献综述
服务外包的相关文献综述作者:陈冰林来源:《商情》2013年第07期【摘要】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和企业成长模式,其兴起和迅速发展既是国际产业结构转型的产物,又是推动服务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
本文通过研究服务外包的相关文献,将对服务外包的国内外研究作出综述和简要的评价,并以此提出自己对于国内如何发展服务外包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服务外包,动因,经济学分析,趋势和效应,对策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正在不断崛起之中,其中的服务外包模式更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被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广泛用于IT产业、金融保险、研究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法律等专业技术服务领域,已经达到了上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服务外包的国际化趋势促进了服务业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的全球化[1]。
本文从服务外包的发展动因、经济学分析、发展趋势和中国参与服务外包的对策等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有关服务外包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对就此提出自己对于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建议和意见。
服务外包的发展动因:所谓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原来在内部从事的服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企业去执行的过程。
对于服务外包的发展动因,许多学者进行过分析和探讨。
LohLawrence&Venkatraman( 1992)认为服务外包的动力有不同层次:在宏观经济层面,暂时的经济周期和趋势推动企业通过签订外包合同来实现 IT 基础设施管理的合理化;在行业层面,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与重要的 IT供应商建立“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关系;在企业层面,追寻竞争优势推动 IT 外包决策;在企业内部,一些管理因素影响外包决策。
经济学分析:首先对于产品内分工的实证分析:Feenstra& Hanson( 1999)[2]对传统的价格回归模型进行修改和重释并引入结构变量,分两种情况(结构变量独立和不独立)对大国条件下贸易与技术对工资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外包和高技术资本品投入都会对非生产性工人的工资有影响。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文献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文献综述摘要人力资源外包成为当今企业界的潮流,但是企业在人力资源业务外包的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风险,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管理创新研究的重点。
文章简要介绍了人力资源外包的概念以及优势,着重对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加以综述,并据此对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风险人力资源问题在全球外包的洪流中,人力资源外包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并且选择人力资源外包这种有效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日益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起步晚、法律体系不完善、市场尚不成熟等严重制约着其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本文试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找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的动因以及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人力资源外包的概念1、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就是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 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
总体而言,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将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事业务目前较常见的人力资源外包细分项目有:1、代办员工的录用、调档、退档手续、社保开户变更手续、年检手续、外来人员综合保险;2、"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派遣岗位所需人才;3、代办人才引进、居住证、就业证手续;4、代理户口挂靠及档案委托管理相关人事手续;5、提供各类商业保险、福利及培训方案,规章制度设计、薪酬设计等;6、提供人事政策、法规咨询、调解劳动争议等;7、调查员工满意度,调查薪资、拟定岗位描述;8、人力资源规划。
二、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近年来人力资源外包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具体说来主要源于以下几种动因:1、获得专业化服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众多学者都在研究中提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专业的外包服务商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专业的、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而企业自身可以通过外包让企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确保企业最大利益的实现。
外包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文献综述与展望
业是 否是 跨 国公 司 、出 口型企 业 和外 资企业 三个 指标上 。
已经 难 以从 物质 外包 中获得 生产 率 的提升 之后 .r coo Do Ci ul s ms和 Jn e (9 8 ,e r e sn 19 ) B mad和 Jne (9 9 通 过 分 析 esn 19 ) 和 L ae(0 5 利用 英 国数 据 . a evr2 0 ) Fl k和 Wo mar2 0 ) l y (0 8 利 美 国数 据 的基 础 上 指 出跨 国公 司 和 出 1 型企 业 比本 土企 f : 3
用 1 4个 O C E D国家 数据 . 以及 Wike( 0 0 用德 国数据 n lr2 1 ) 都得 出 相 似 的结论 对 于 以上观 点 . 也有 部 分 学者 提 出 了反 对 意 见 . 为 认 物质 外包对 生产 对生 产率 的提 升 作用 大 于服 务外包 . 例如 和 E b t (0 )I re a 2 0 , 0和 T n k (O 0 等 。 们 通过各 国数 t 4 t aaa2 l) 他
(0 4 2 0 ) 过 对 美 国 1 9 2 0 .0 6 通 9 2年 ~ 0 0年 制 造 业 的 行 业 数 20
i n等 (0 6 认 为 外包 的生 产 率 效 应并 不 取 决 于企 业 的 z e 20 ) 技术水 平或 者要 素 密集 度 . 包对 低技 术 和高技 术企 业生 外
率 之间 的关 系
一
些学 者 发 现 外包 企 业 的要 素 密集 程 度会 对 外包 的
包. 以及在 电脑 方面进 行 大量 投资 都会 对企 业 的全 要素 生 生 产率 效应 产 生影 响 。其 中 , g e 和 E gr2 0 ) 究指 Egr ge (0 6 研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动力、规律及趋势——对国内相关文献的综述分析
一
对 国 内相关文献的综述分析
郭 锐 陈 丹
(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1 2 )
摘 要: 作为 当今全球高端服务业代名词的服务外包 产业, 其 已经成为引领和驱转新一波次 的全球产业 转移及 升级浪潮的新 的更 大的动力源。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深深地 卷入 到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链条 当中, 一些 国家趁势脱颖 而出正迅速 崛起 成为 新兴的产业力量。 由此 , 对服务 外包产业发展 的理论研 究、 实证分析和政策探讨 , 就成为 国内学术界和 实务 界的一大关注 焦点。这其 中。 现有 的研 究成果 除了关注对服务外包 概念 的 内涵及外延 的剖析和解读之外 , 对服务 外包产业发展 的动力 问 题、 规律 问题 、 趋势 问题等尤为热衷。这与现阶段中国服务 外包产业处于大发展、 大繁荣 的喜人局面相一致、 相 吻合 。 关键词 : 服务外包 ; 产 业动力; 发展规律 ; 产业趋势 作者简介 : 郭锐( 1 9 7 8 一 ) , 男, 吉林长春人 ,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 硕 士生导师 , 法学博士 , 日本立命馆 大学国际地域 研究所客座研 究员, 吉林 大学理论 经济学博 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 , 研 究方 向: 公共政策 与 区域经济 ; 陈丹( 1 9 6 9 一 ) , 吉林 长春人 , 吉林大 学行政 学院在读博 士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公共服务、 电子政务。 中图分 类号 : F 7 4 0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0 . i s s n . 1 6 7 2 — 3 3 0 9 ( x ) . 2 0 1 3 . 1 0 . 1 2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3 0 9 ( 2 0 1 3) 1 0 - 2 7 — 0 4
【《基金公司服务业务外包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3700字】
基金公司服务业务外包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目录基金公司服务业务外包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第一节外包的相关概念 (1)一、服务外包的定义 (1)二、服务外包的分类 (1)第二节国内外文献综述 (2)一、国内文献综述 (2)二、国外文献综述 (3)第三节理论基础 (4)一、委托代理理论 (4)二、交易成本理论 (4)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5)第一节外包的相关概念一、服务外包的定义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发包方)将信息服务、应用管理和商务流程等业务,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供应者(接包方),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服务贸易方式。
1二、服务外包的分类服务外包共分为三种业务类型,具体分别定义如下: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ITO),是指服务外包发包方将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功能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供应商(接包方)来提供。
其涉及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持管理服务等。
业务流程外包(bus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是指发包方将原本属于企业内部的一个或多个业务职能或流程外包给外部供应商,并由其来运作和管理。
这些业务流程可以涉及到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物流部门和客户服务部等部门的外包。
知识流程外包(knowledge proess outsourcing,KPO),是指将公司具体的知识管理业务外包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
知识流程外包更多是使用在高度复杂的流程中,只有拥有广泛教育背景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才能完成这些流程。
知识1余万林,蔡雯霞:《金融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2018年7月第一版,第3页。
流程外包服务的类型包括:专业策划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培训服务、政策法规调研等。
本文重点讨论的是金融领域下的公募基金后台业务流程的外包。
第二节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外针对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和实践相对更成熟,但国内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
外包的文献综述
国际服务业转移新趋势———服务外包的文献综述[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张 ,使得国际服务业转移成为继制造业转移之后的又一产业转移重点 ,服务外包也成为了继外国直接投资之后的又一国际服务转移新趋势。
本文从国际服务业转移趋势的相关概念入手 ,通过对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的文献综述 ,分析服务外包产生的根本原因 ,并对服务外包日后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服务业转移 ;服务外包随着国际服务外包、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等国际服务业转移新趋势的不断扩张 ,服务业国际转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服务业发展趋势 ,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研究刻不容缓。
服务外包等国际服务业转移趋势已经出现在我们的周围 ,但服务业国际转移、国际服务外包等相关概念的理解还不准确 ,总结和理顺已有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相关概念 ,对研究服务业转移新趋势的方向和其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相关概念(一) 国际产业转移到目前为止 ,产业转移没有一个规范和统一的概念 ,比较认同的定义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国内经济学家卢根鑫提出国际产业转移指的是产业由某些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
资源供给、产品需求的变化引起一国内部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移动 ,随着经济国际化 ,这种产业转移不仅发生在国家内部 ,而且发生在国家之间 ,这就形成了国际产业转移 ,即某些产业有某些国际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际或地区 ,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卢根鑫的国际产业转移概念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转移的 ,不适用于当前的产业转移现象。
赵张耀从制造业转移角度将国际产业转移定义为 ,一国各类微观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 为寻求全球竞争优势而突破国别限制对经营活动进行调整 ,当这种调整成为趋众化现象 ,并体现一定的国别性和规律性时的跨国经营活动的调整现象。
(二) 国际服务业转移服务业的国际转移更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 ,参照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 ,而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概念迄今为止学界只有曲凤杰对此进行过尝试性的定义 ,他认为服务业国际转移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产业转移指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国家转移部分服务如物流管理、客户服务、呼叫中心、产品设计、金融服务、会计、计算机编程、数据处理等 ,表现为投资国与东道国服务产业的替代关系。
《2024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在国际服务外包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现状1. 发展概况近年来,我国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服务外包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信息技术、业务流程、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
同时,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2. 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高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制约了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1)国际竞争压力: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竞争激烈,我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国际竞争压力。
(2)政策法规:需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3)技术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服务外包领域的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我国需要不断更新技术以适应市场需求。
2. 机遇(1)市场需求: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政策支持:国家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产业升级: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四、解决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的对策建议1.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端服务业我国应加大对高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同时,还应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关于服务外包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关于服务外包的文献综述服务外包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和主体内容。
TPI指数显示,2021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年度收益达到93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1。
从长远来看,服务外包的发展潜力也很巨大,我国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在2021年表示,目前95的全球财富1000强企业已经制定了业务外包计划,预计到2021年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将达到1.65~1.8万亿美元。
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加强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本文通过对服务外包文献的梳理,了解服务外包的机理和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情况,并立足我国寻找新的研究点。
一、服务外包概述主要总结学者关于服务外包的定义、动因、风险、经济效应、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服务外包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定义服务外包: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认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分包给其他企业来承担,而自己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增强应变能力等目的。
从国际贸易角度,认为服务外包是一种新型的服务贸易形式,是一国企业将一种服务商品或其非关键部分通过互联网转让给国外公司承担的一种经营方式。
从技术进步角度,认为服务外包是一种技术创新,这种创新使生产商可以将生产过程进行地理上的分离,主要是指技术开发与支持和其他服务活动的外包。
从国际分工角度,认为外包是生产业务和工作机会向外部供应商的重新分配,是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一种形式。
(二)服务外包的动因和风险有些学者认为服务外包的原因是综合的,包括财务原因,如降低成本、增加成本控制等;业务原因,如回归核心竞争力等;技术原因如获得技术人才等;政治原因如证明效率、证明新资源的正当性等。
有些学者认为还包括外部原因,如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环境等。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文献论文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2摘要本文对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中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综述,如服务外包发展的理论分析、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现有问题的应对策略等。
关键词服务外包存在问题应对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企业开始将服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
所以发展服务外包成为了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学术界对于此问题较为关注,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服务外包的理论分析1.李苑(2008)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分析。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者产业在一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该理论的提出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竞争优势的构建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度,以及机遇和政府作用。
而李苑正是从这四组因素入手,详细而透彻的分析了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
通过他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在上述四个方面都已经具备了相当不错的竞争优势。
2.韩经纶(2009)通过建立外包比较优势决策模型,研究了目前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
结果表明,与服务业外包承接大国相比,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总体仍具比较劣势,但是差距正在缩小,发展潜力巨大。
3,吴勤学,王晓芳(2009)认为我国具有承接服务外包的明显优势。
第一,人力资源优势;第二,政策环境优势;第三,基础设施优势。
二、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1.杨波,殷国鹏(2009)指出,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中,中国所占份额不到5%,目前尚未确立自身在全球市场激烈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与国际领先外包目的地(印度、爱尔兰)相比,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在人员素质、服务交付、品牌建设、客户资源等关键能力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服务外包的文献综述(DOC)
摘要目前,以服务外包,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低碳经济及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服务外包正在成为服务全球化和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
本文对服务外包进行了简单介绍和简要分析。
关键词:服务外包现状分析收益与风险应对策略导言服务外包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跨国直接投资的推动力量,也是新一轮国际分工出现的重要标志。
就一个企业来讲,服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绩效,突出主业,增强竞争力;就一个国家而言,服务外包是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发挥优势,选准价值链环节,扩大对外经贸规模;从全球经济来看,服务外包的发展,提高了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了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模式的优化,进而从整体上增进了全球福利。
由于我国拥有大量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产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较快,目前,已成为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承接国。
然而,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瓶颈。
因此,应适时研究基于服务外包产业的财务管理专业信息化人才能力模型,并根据构建的能力模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提高财会人员能力素质,进而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服务外包的概念1、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行的孙潇曾在《金融论坛》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我国服务外包发展面临的外汇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的文章,文中指出,服务外包(Outsourcing)是企业通过购买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服务工作,由服务外包提供商向外包发包商提供包括 IT 系统架构、应用管理以及业务流程优化在内的产品支持与服务,达到后者业务目标的经济活动。
孙潇认为,服务外包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Outsourcing,ITO),是指服务外包发包商委托服务外包提供商向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的服务。
文献综述范文
中国制造业成长中的外包因素研究之文献综述引言在全球化经济大背景下,与其说是竞争的经济,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协作的经济。
国际外包业务方兴未艾之时,大量的中国制造业厂商也通过承接“生产外包”的形式而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
然而跨国公司的外包活动也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企业可以借助承接外包业务而发展壮大,并实现制造业产业的成长和升级,也可能长期成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厂”而丧失自主研发的基础。
因此,中国制造企业如何通过参与国际生产和分工,承接跨国公司以及在华投资企业的外包业务实现自身价值链的跃迁以及这个产业的成长和升级,成为理论和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且对中国外包促进作用的研究,对于提出中国制造业成长的策略以及选择发展道路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外包及其理论基础(一)外包的界定外包是一种经营战略。
李沐纯、彭说龙在《“外包”的内涵解析》中提出许多企业都选择把自身资源集中在核心竞争优势上,而将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性业务外包,整合利用专业公司的优势来提高自身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实质上“外包战略”是企业重新定位,截取价值链中比较窄的部分,缩小经营范围,重新配置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在最能反映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查尔斯·盖伊在《企业外包模式》一书中指出,企业外包是过去75年来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手法。
杨立强在《中国制造业成长过程中的外包因素研究—兼论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认为外包体现的是发包商的企业行为,而与此对应的分包商的行为就是代工生产行为,有三个层次:初级代工生产,中级代工生产和高级代工生产。
而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主要是承接外包业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更多的跨国公司利用外包方式,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以代工生产等角色而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
(二)外包产生的理论基础外包主要是基于比较成本和价值链等理论而产生的。
薛荣久在《国际贸易》一书中阐述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即国家应该依据“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若每个国家都专业化于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贸易对两个国家都有益。
服务外包的有关论文
摘要: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中,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贸易模式,并且正在迅猛发展。
印度、墨西哥等国家已经把握住机遇,成为世界上的外包中心。
文章在综述服务外包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服务外包的现状与问题,进而对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外包IPOBPO对策一、引言目前,服务外包已经成为服务贸易的一种新兴模式,但是关于服务外包尚无统一的准确的定义。
我们可以在分析一下什么是服务什么是外包的基础上,给服务外包下个定义。
我们可以把人类劳动的成果分成有形的实物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产品两类,这两类产品进入市场交换后,前者称实物商品,后者称服务商品。
仅是一种服务商品的生产而言,既可由某个企业单独完成,也可将该产品的某些非关键部分转让给其他公司完成。
若是后一种情况,那就出现“外包”。
这里的“外”,如果仅指国外、海外或关外,不包括一国之内的“外地”,这就是狭义的“外包”即离岸服务;如果也包括国内的“外地”,那就是广义的“外包”。
本文仅研究前者即狭义的“外包”。
概括来说,所谓服务外包是指一国的企业将一种服务商品或它的非关键部分转让给国外公司承担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
它是一种新型的服务贸易形式,主要做法是企业将原来在内部从事的某一部分的业务内容通过互联网转移到其他国家进行处理,以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
按照流程分类,服务外包可以分为计算机及相关业务流程外包和商业业务流程外包,即IPO(InformationProcessOutsourcing)和BPO(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
IPO的业务主要包括:与计算机硬件安装有关的咨询服务、软件实施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
BPO主要是指企业将某个业务流程环节分离出来,交给服务外包公司来做,此类业务流程外包常见于金融、资产管理、保健、客服、人力资源及营销等。
当前,我国的服务外包就体现在这两种形式上。
实际上,IPO和BPO并没有实质的区别,最早的服务外包集中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领域,也就是IPO,后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宽带能力的提升,服务外包逐渐延伸至一系列企业管理事务,BPO随之发展起来。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文献综述及其延伸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文献综述及其延伸
王雁红
【期刊名称】《重庆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改革是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外学者主要围绕外包什么、如何管理外包合同、外包效果如何、什么因素影响外包效果等主题展开相关研究.而国内学者则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现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仍然存在着盲点与空白,而这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预留了空间并指明了方向。
【总页数】6页(P116-121)
【作者】王雁红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52.01
【相关文献】
1.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的复合维度:价值、支持与能力 [J], 程名
2.附魅与祛魅:公共服务市场化制度选择的逻辑演进
——以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为例 [J], 林志聪;谢棋君
3.附魅与祛魅:公共服务市场化制度选择的逻辑演进——以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为例[J], 林志聪;谢棋君
4.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利益相关者演化博弈分析 [J], 谢启秦;彭隽华
5.政府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的潜在风险及防范策略 [J], 周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险、伤残保险、职工优先认股权等 HR 信息服务。 2、供应方趋向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服务 第一, 在服务提供的广度方面, 供应方不再局
限于提供单个的服务活动, 他们希望提供多项的、 系 列 的 活 动 , 即 提 供 业 务 流 程 服 务 。 据 Gartner Group 公司估计, 业务流程管理是外包市场增长最 快的部分, 从 1997 年的 61 亿美元上升到 2002 年 的 147 亿美元。第二, 在服务提供的深度方面, 供应 方不再满足于仅仅提供支持服务和外围服务, 而是 希望提供关键的甚至是核心的服务活动。2002 年, Diamond Cluster International 公 司 进 行 一 项 调 查 指 出: 外包供应方期望更多的关键功能外包出来, 如 软件设计、专用软件的开发等, 以带动自己的增长。 第三, 在服务提供的市场范围方面, 供应方不再局 限于本地或本国市场, 他们不断扩展自己的服务范 围, 把触角伸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全球范围 内提供服务。
[ 责任编辑: 鲁文雯]
江苏商论 2008.1
8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刘 继 承 ( 2005) 在 对 企 业 信 息 系 统 与 服 务 外 包 风险管理研究中提出其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内 部学习与创新能力退化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 道德风险。
[ 作者简介] 张艳( 1982- ) , 女, 河南三门峡市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理学院 05 级研究生、南国商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 营销 管 理 、服 务 营 销 。
3、服务提供的模式趋向分享服务中心 所谓分享服务中心 ( Shared Service Centres, 简 称 SSC) , 就是供应方利用自己的先进设备和专门技 术在特定行业为多个顾客提供特定服务。分享服务 中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需求方既想获得专门 服务又无力承担高额定制费用的矛盾。定制服务肯 定是所需不菲, 因此通常也只有大型企业才能够负 担得起, 中小企业只能望而兴叹。而 SSC 解决了这 个问题, 在同一个开放式平台上为多个客户提供服 务, 运作成本分摊到各个顾客头上, 相比为大企业 提供的“一对一”定制模式, 费用肯定降低不少。 4、供应方趋向合作 Robert W. Baird & Co 投 资 公 司 发 布 的 报 告 指 出: 外包的发展, 会带来新一轮的并购活动。因为卖 主寻求规模经济, 扩大服务提供, 在中等市场上增 加顾客。所以, 随着服务外包的进一步发展, 供应方 之间甚至是互为竞争对手的供应方, 通过建立企业 联盟、合资企业、合 作 企 业 、虚 拟 组 织 等 形 式 , 协 调 合作, 共同提供外包服务。
江苏商论 2008.1
88
·服务经济·
三、美日欧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外包模式 谭力文、田毕飞( 2006) 对美国、日本和欧盟跨国 公司服务外包模式进行了研究, 并分析比较了三种 模式的发展背景、目的、形成基础、外包类型、管理方 式和实施结果。 1、美国跨国公司倒 T 型离岸服务外包模式 由于美国大型跨国公司广泛采用事业部制组织 结构来管理企业, 外包决策在事业部层就可以做出。 各事业部具有较大的权利, 彼此之间相对独立, 其所 开展的业务的价值链环节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 下, 各事业部从自身利益出发, 纷纷将各种辅助性或 非核心的服务活动整体外包出去, 即直接将某些不 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价值链环节外包给印度等成本 低、质量有保证的国外企业来运营。实行业务外包后 的跨国公司比外包前显得更精干, 使得公司能更好 地将企业资源集中到核心业务中去。由于外包后的 公司业务部门减少, 管理更加简单, 组织结构犹如一 个倒立的大写英文字母, 因此, 我们把美国跨国公司 的离岸服务外包模式称为倒型模式。 2、日本跨国公司金字塔型离岸服务外包模式 在日本, 由于单一民族文化的影响, 企业间的关 系是金字塔型的, 这在日本制造业尤其是大型汽车 制造企业如本田、丰田等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位 于金字塔顶端的企业处于支配地位, 与它形成直接 供给关系的企业称为一级接包商, 与一级接包商形 成直接供给关系的企业称为二级接包商, 如此类推。 上下游企业因长期业务形成了固定的业务路径及彼 此信赖的企业间和人际间的稳固关系, 这造就了日 本企业间特有的金字塔型结构关系。 3、欧盟跨国公司的橄榄型离岸服务外包模式 欧盟跨国公司与美国跨国公司一样拥有较多的 事业部单位, 不同的是, 欧盟跨国公司的各事业部之间 关系紧密, 这使得各个事业部业务所属的价值链环节 有可能求同存异, 即在保留各自特殊的价值链环节的 前提下, 合并或重组那些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价值 链环节。在欧盟发达国家, 尤其是德国, 法律和工会一 度成为企业实行业务外包的最大障碍。欧盟国家的法 律大多规定企业不能随意解聘雇员, 而工会又不断要 求增加工人工资、减少劳动时间等福利待遇。
·服务经济·
服务外包: 近期文献综述
● 张 艳, 常永胜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0)
[ 关键词] 服务外包; 动因; 模式 [ 摘 要]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和企业成长模式, 其兴起和迅速发展既是 国际产业结构转型的产物, 又是推动服务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本文从服务外包的发 展 动 因 、风 险 、美 日 欧 跨 国 公 司 离 岸 服 务 外 包 模 式 、服 务 外 包 新 趋 势 等 方 面 对 目 前 国 内 外 有 关服务外包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9- 0061( 2008) 01- 0088- 02
王 庆 喜 ( 2005) 在 对 金 融 服 务 机 构 外 包 的 研 究 中, 把其主要风险归纳为三个方面: 国家风险, 也称 政治风险或主权风险, 范围较广, 包括影响外包活 动的所有环境的变化, 它有宏观和微观层面之分; 战略风险, 外包服务供应商可能会根据自身的利益 采取与外包机构的整体战略目标不一致的做法, 金 融机构未能对外包提供方实施适当的监督以及服 务供应商的能力不足都会导致战略风险; 合同风 险; 操作风险, 如技术失误, 没有充足的财力履行责 任或进行纠正, 欺骗等。
[ 参考文献] [ 1] 陈菲.服务外包动因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J] .中国工 业经济, 2005, ( 06) . [ 2] 谭力文, 田毕飞.美日欧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外包模式的比 较研究及启示[ J] .中国软科学, 2006, ( 05) . [ 3] 刘继承.企业信息系统与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 J] .情报 理论与实践, 2005, ( 02) . [ 4] Loh Lawrence & Venkatraman. 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A Cross- section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2, ( 09) .
一、服务外包的发展动因 所谓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原来在内部从事的服 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企业去执行的过程。对于服务外 包的发展动因, 许多学者进行过分析和探讨。Loh Lawrence & Venkatraman( 1992) 认 为 服 务 外 包 的 动 力有不同层次: 在宏观经济层面, 暂时的经济周期和 趋势推动企业通过签订外包合同来实现 IT 基础设 施管理的合理化; 在行业层面, 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与 重要的 IT 供应商建立“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关系; 在企业层面, 追寻竞争优势推动 IT 外包决策; 在企 业 内 部 , 一 些 管 理 因 素 影 响 外 包 决 策 。 Lacity & Willcocks( 1994) 指出服务外包的原因包括财务原因 ( 成本降低、增加成本控制等) 、业务原因( 回归核心 竟争力等) 、技术原因( 获得技术人才等) 、政治原因 ( 证明效率、证明新资源的正当性等) 。Christina Costa ( 2001) 认为服务外包的动因是成本降低、技术因素以 及关注核心竞争力。Diromualdo & Gurbaxani( 1998) 把 服务外包的战略意图分为三类: 降低成本和提高 IT 资源的效率、提高 IT 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利用市场上 与技术相关的资产来开发和销售以新技术为基础的 货物或服务。我国学者陈菲认为, 服务外包动因主要 包括外部环境动因和内部推动力量, 外部环境因素主 要有技术动因、经济动因、市场动因; 内部推动力量主 要表现在服务外包通过有效节省成本来提高企业绩 效、通过关注核心竞争力来提高企业绩效。
二、服务外包的风险 罗 伯 特·克 莱 勃 综 述 了 关 于 信 息 技 术 与 服 务 外 包的风险, 他认为外包的风险来源可以从控制角度、 外包缺陷角度、关联风险等角度来分析。 Zmud 和 McCray 指 出 , 依 据 时 间 维 度 , 外 包 企
业将会在信息技术与服务方面失去 3 种灵活性。失 去的第一种是短期灵活性, 或者重新组织资源的能 力, 即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的应变能力, 这种能 力的丧失将使企业失去很多经营发展的机会, 因此 保存一些备用的或额外的资源和生产能力是一种 短期运营灵活性的重要方式。失去的第二种是适应 能力, 即在短期或中期的时间范围内所需要的灵活 性。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在内的新的业务处理方式 变革而再造业务流程和战略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服 务外包将不可避免地使这种能力丧失。失去的第三 种是进化性, 其本质是中期到长期的灵活性, 它产 生于组织改造技术基础设施及利用新技术的时候。 进 化 性 的 获 得 需 要 在 对 技 术 的 趋 势 、商 业 的 趋 势 准 确预测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信息技术完全外包将使 企业很难再具有这种预测能力, 从而使企业在长期 内失去进一步发展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