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四观的复习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第一篇:马克思复习提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唯物辩证法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时安排:6学时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参考书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第一卷(节选)2、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节选)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具体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恩格斯第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结和概括。
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现代的历史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研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整体,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进行研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它强调对矛盾的全面分析和综合把握,将事物看作是一个全面的、矛盾着的统一体。
唯物辩证法注重思维的发展和实践的指导,提倡对客观世界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基础地位。
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都是实践。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不断改造客观世界,也能够不断丰富和纠正我们的认识。
因此,在探究问题时,要注重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指导。
2.阶级斗争是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阶级斗争作为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下,我们需要通过分析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3.辩证思维是思考问题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运用辩证思维来思考问题。
辩证思维强调对事物发展的矛盾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辩证思维,我们能够突破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要思想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要思想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入门课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观点。
本文旨在回顾和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思想,并对其进行简要阐述。
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根本,意识只是物质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通过实践可以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人类社会的新形式。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
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掌握政权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而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4.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强调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被资本家占有的剩余部分。
这一理论揭示了剥削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5.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与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目的是实现对资产阶级的镇压,并逐步过渡到无阶级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
6.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团结,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的理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旨在推动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斗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全球胜利。
7.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要求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考点绪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第一,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达赖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达赖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p(1~2)(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P(2~3)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三)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P(3~4)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考点: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指马克思在哲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理论和方法不仅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下面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的复习资料。
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有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传承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交织而成的。
2.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换言之,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 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就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由对生产资料的掌控所引起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表现为社会上不同阶级之间的人际和组织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比较概念。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各种物质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结构和构成的变更。
而生产关系则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这就是说,人们为了获得足够的资源,就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生产关系。
5.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阶级剥削,实现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展开,只有人民大众群众组成的力量才能打造出全民共同繁荣的社会。
6. 文化自由。
文化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文化自由是指个人和群体可以随意地使用和表述自己的思想和信仰,而不受任何宗教和政治势力的轻视、限制或干预。
总的来说,上述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比较重要、常被提及的概念。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思想和理论,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石和指导思想。
在此次文章中,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进行复习和探讨。
一、民主观的概念及其内涵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广泛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民民主:马克思主义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主人,主张实行人民民主,即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管理的权力。
2. 阶级斗争的民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无产阶级的民主。
3. 集中与民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集中和民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核心中,集中是必需的,但必须与广泛的民主相结合,以保证广大人民的参与和监督。
4. 法制与民主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坚持法制建设与民主相结合,认为法律是保障人民民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法律来确保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直接参与和监督。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与现实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的背景下。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呼唤人们要通过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的方式来构建更为公正和民主的社会。
在当前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环境下,虽然现代社会普遍宣扬民主,但实际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认为,真正的民主不仅仅是选举投票的形式,而是广大人民对国家决策的直接参与和监督。
因此,现代社会应该加强人民的民主权力,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体系,增强人们对国家事务的直接参与和监督。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强调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的平等、自由和全面发展,进一步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1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1切被安排的阶级受1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它包括3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1种历史现象,不是历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构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样,国家也必定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完全消灭而自行灭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
2.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1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1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托它的政治统治来保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协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气力的表现,1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3.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分,就在于它有逼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类权利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类权利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迫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迫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1种组织气力和物资气力,即特殊的社会权利。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1,民族是1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构成、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构成的1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172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都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
新时代、新特征使得民族工作不仅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物质力量的运用强一些,精神力量的运用弱一些。
[1]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就是重视物质力量的同时也比以前更加重视精神力量的运用。
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对于物质,意识对于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基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马克思关于国家的起源和发展、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的观念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国家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我国的本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剥削阶级的消亡,统治阶级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仅强调国家的阶级性,同时也非常重视国家的社会性。
目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级段虽然它还具有阶级性,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的社会性,阶级性退却次要地位。
国家的社会性占主导地位,即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正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管是在本质上还是职能上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56 个民族共同的家园和全体中国公民利益的代表。
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探究
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探究张庆为提高马克思主义“四观”课教学效果,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就必须进一步明确课程开设的意义,找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认真分析学生特点、课程特点以及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以下简称 “四观”课)是西藏高校为了满足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
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且具有特殊性,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要想实现本课程的开设初衷,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一步明确本课程的开设意义,把握住课程开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去破解问题,才能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课程开设意义马克思主义“四观”课的开设,即符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发展形势要求,又考虑到了西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需要,关于本课程的意义,要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和西藏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出发去认识。
这门课程的开设,首先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拥护共产党领导、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去审视民族和宗教这两种社会现象,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去分析民族和宗教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
再次使民族学生能从整个中华文化这个高度去审视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纳入到整个中国文化的统一体中去认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最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内地学生充分了解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藏族文化的特殊性,促进不同民族同学间交流,加深民族团结,为将来在藏工作打下良好地民族文化基础。
二、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关于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应该从教学主体、客体、课程本身这三要素出发去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才能把握住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
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提纲
1:马克思主义精髓:实事求是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功用主要在于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引正确的基本方向提供正确的基本方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和效率。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5: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和本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基础和本源,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
6: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基础和本源,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独立于人和世界之外的所谓客观精神是世界的基础和本源。
7:正确认识和遵从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前提,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和遵从客观规律的重要条件。
8:运动绝对性原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时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运动与静止互为前提,互相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与静在同一瞬间直接同一*9: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是:①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②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
10: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1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持续性,时间的根本特性是一维性,即永远向前的不可逆性。
12: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具有广延性、伸张性,空间的根本特性是三维性,三维空间是唯一的现实空间。
13: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是暂时的,可变的,因而是相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又反过来对物质的运动状态和分布状态产生影响。
[知识]马克思主义四观试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四观”》试题评分标准答案一、填空题1、唯物论,无神论;2、之本,之基,之源;3、针锋相对、旗帜鲜明、重在治本、强基固本;4、相互依存,同甘共苦,和睦相处;5、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经济生活;6、总头子,忠实工具,总根源,最大障碍;7、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间互相离不开;8、针锋相对、旗帜鲜明、重在治本、强基固本;9、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0、国家统一;11、求大同,存小异;12、自然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13、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14、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15、人类劳动;16、制止非法,抵御渗透;17、政治原则;18、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19、《四部医典》,《阿古顿巴的故事》;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3、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反对分裂;24、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虚幻反映;25、劳动创造了文化;26、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27、一加强,两促进;28、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29、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30、民族团结;31、发展;3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4、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破立结合,扬弃; 35、“三个代表”36、发展;37、劳动,劳动人民;38、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39、爱国主义;40、政治原则,道德准则,国家利益高于一切;41、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42、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43、帝国主义;44、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45、民族文化,民族习俗;46、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47、国家统一,国家统一;48、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49、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维;50、“二为”,“双百”,破立结合;二、单项选择题1.C;2.D;3.C;4.C;5.B;6.A;7.C;8.A;9.A;10.B;11.D;12.B;13.A;14.D;15.D;16.A;17.C;18.C;19.D;20.B;21.D;22.A;23.C;24.D;25.A;26.A;27.C;28.D;29.C;30.A;三、多项选择题1、ABCD;2、BCD;3、ABCD;4、ABCD;5、ABCD;6、ABC;7、ABC;8、ABCD;9、ABCD;10、ABC;四、名词解释1.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待祖国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1.时代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2.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3.活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含义:①广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②狭隘: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应用);③科学社会主义(实质核心)。
6.根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根本特性)②四大基本原理:⑴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最后: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根本理论基础。
总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⑵政治立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⑶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理论品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和基本要求;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⑷社会理想: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7.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最根本属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发展及其物质规律(辩证唯物主义)一、哲学:1.涵义: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功能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指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化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神论。
2、在⼴⼤青少年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学习教育活动有何重要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在西藏,加强对青少年进⾏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化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神论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西藏的未来和发展。
达赖集团妄图在教育领域⾥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争夺接班⼈,培植“藏独”后备⼒量。
如果,我们培养的接班⼈,没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化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神论常识,就不能和分裂主义思想作坚决的⽃争,就不能搞好民族团结,就会拜倒在神佛的脚下,不能摆脱愚昧,不能相信科学,也不能抵制披着宗教外⾐的分裂主义势⼒,就会在精神⽂明建设的主战场上让出阵地。
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进⾏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是全⾯贯彻党的教育⽅针,确保西藏教育战线成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和民族团结的坚强阵地所必需,是我们与达赖集团争夺未来、争夺下⼀代的⽃争中保持绝对优势所必需。
因此,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战略⾼度来重视接班⼈的培养问题,要针锋相对,把争夺接班⼈作为教育的⾸要⽬标,坚持德育优先,培养德才兼备的⼈才,使我们的学⽣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度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始终坚定地维护祖国统⼀和民族团结,使他们在反分裂⽃争中旗帜鲜明地站在前列,在理论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他们认清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牢固树⽴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的观念。
3、什么是祖国?祖国是指⼀定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的国家的敬爱的称呼。
4、什么是祖国观?祖国观是指⼀定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的国家所持有的看法和观点,它包括:对祖国的历史、⽂化、⾃然地理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和领⼟、主权维护的责任感;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持的⽴场和态度等。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2.物质与意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主观反映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的精神现象,物质是本质,意识是现象。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世界是运动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2.辩证法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强调捕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转折。
3.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历史是要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看待和研究它。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的存在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私有制和剥削。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指出,意识形态的来源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认为,政治是阶级斗争在国家机器中的反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必须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民主在社会制度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问题,和生产方式的选择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四观的复习
马克思主义四观的复习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
祖国所体现的是特定人群共同与他们世代生息的地域之间的关系,是自己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居住的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人口、领土、政府、主权等若干要素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
爱国主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反应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3、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是由生产方式、语言。
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性的群体组成。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4、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它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中,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依据。
5、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概况地说,就是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在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异的消失而消失。
6、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国情依据:A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基础。
马克思复习重点
马克思复习重点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忠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第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1)在思想上自觉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2)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哲学基本派别。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唯心主义则相反。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②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四观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四观复习资料基本知识点:1.祖国观: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包括对祖国的情感、责任感、立场和态度等。
是在特定社会历史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又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特定人群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并最终升华为一种政治信仰。
2.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形成的对祖国人口、领土、政府、主权、历史、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
爱国主义就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4.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是由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性的群体组成。
5.民族观:是指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观。
6.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或其部分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丧失其特点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7.民族问题:就是这个人们共同体在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8.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9.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0.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11.宗教观:是人们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宗教的态度和提出的解决宗教问题的方式、方法。
12.划清两个界限,尽到一个责任:划清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利用宗教从事分裂活动的界限;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的界限;尽到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的责任。
1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建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建观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体系,是指导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原理。
作为重要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理解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回顾和复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建构观。
1.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其核心思想是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的现象,这是因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从而获取剩余价值,造成贫富分化的问题。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暴露了这种经济制度的内在弊端。
2.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一观点强调了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导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
3.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被压迫阶级,具有历史的责任和使命来推动社会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社会。
4.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目标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框架和原则,包括公有制经济、计划经济、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这些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支持,也为后来的共产主义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5.共产主义的远景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信念。
共产主义的远景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人们在这个社会中将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我们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复习和回顾给了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一重要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核心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习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核心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文将重点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方面来复习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核心理论。
一、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
物质是客观实在,能够独立存在并接受人们的感觉、认识和改造。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实践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握和认识事物的本质。
此外,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还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方式发展演变的历史。
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另一个核心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强调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事物通过矛盾的斗争而不断变化、发展。
此外,辩证法还强调对立统一、变质互化、质变和量变等重要概念。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第三个核心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基本矛盾的发展演变过程。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动力的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综上所述,复习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核心理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论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法强调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基本矛盾的发展演变过程。
通过对这些核心理论的复习,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工具,指导我们的实践,并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观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变革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简要概述,并重点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观。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核心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革源于生产力的矛盾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社会主义建设观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议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建设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关系的转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必须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这种经济制度要求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并通过计划经济实现对生产活动的统一领导和组织。
2. 阶级斗争的转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的领导阶级,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争取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
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是根据群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具体实际进行决策的。
不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上,会因为历史、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的模式和实践。
4. 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确定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既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也要解决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问题,最终达到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5.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政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中,建设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是政治问题的核心。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
祖国所体现的是特定人群共同与他们世代生息的地域之间的关系,是自己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居住的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人口、领土、政府、主权等若干要素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
爱国主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反应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3、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是由生产方式、语言。
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性的群体组成。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4、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它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中,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依据。
5、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概况地说,就是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在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异的消失而消失。
6、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国情依据:A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基础。
B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交错居住。
C中国民族构成与资源分布。
D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友好合作三个不离不弃。
E各民族创造了合作的现实基础。
我国统一多民族历史演进的四个阶段:A孕育阶段(先秦)“华夏”与“四裔”为统一国家奠定了多民族基础。
B开端阶段(秦汉至隋)C发展阶段(隋唐五代两宋)D确定阶段(元明清)
民族问题产生的因素:A自然因素——民族特征、民族差异存在B社会因素——私有制、阶级压迫、民族政策C
当代中国民族的政策:A坚持民族平等(基石)。
B维护民族团结(纽带)。
C促进各民族互相合作。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E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根本途径、核心。
F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G大力培养民族区域干部。
H语言文字政策。
I风俗习惯政策。
单一制国家的主要特点:A国家只有一部宪法,由统一的中央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法律。
B国家只有一个最高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有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统。
C实行中央统一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整个政府实行层级控制,对地方政府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中央政府有权撤销。
D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实行某种程度的地方自治。
E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政府机关对外不具有独立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他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地位、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文化具体内容的认识和文化的建设思想的总和,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对待文化现象的基本态度和根本观点,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理论。
文化的特征:A民族性。
B阶级性。
C继承性。
D开放性。
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民族文化通常指精神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发展的发映。
坚持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二为”是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双百”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
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人民改变现实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藏族传统文化的特色:A民族特色和丰富多样性并存。
B宗教文化得以藏族传统文化影响广泛。
C开放性与保守性并存。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大意义:A是西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B是维护祖国统一,开展反分裂斗争的需要。
C是西藏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需要。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要求:A科学的认识民族传统文化。
B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交流。
C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