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医学免疫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膜分子及细胞因子等)
2、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3、抗原的基本特征
抗原具备两种特性:一是免疫原性,即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二是免疫反应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同时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之。有些小分子物质虽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4、TD-Ag和TI-Ag的特点
TD-Ag TI-Ag
结构特点复杂,含多种表位含单一表位
表位组成B细胞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
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
MHC限制性有无
激活的B细胞B2 B1
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IgM、IgG、IgA等IgM
免疫记忆有无
5、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
(1)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包括抗原物质本身的异物性、化学属性、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性状等;
(2)宿主的特性: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状与健康状态;
(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量、途径、次数、频率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等。
6、抗体的结构及其功能
(1)结构: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形的单体。在重链近N端的1/4或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称为可变区,其余部分称为恒定区。在CH1和CH2之间还有铰链区,有利于“Y”形的两臂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表位。除此之外,某些类别的抗体还含有其他辅助成分,如J链和分泌片。
(2)功能:○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在体内表现为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免疫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结合反应;○2激活补体:IgG(IgG1~ IgG3)、IgM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E和IgG4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结合Fc受体:IgG、IgE可通过其Fc 段与表面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介导ADCC及超敏反应等;○4穿过胎盘:IgG 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5免疫调节:抗独特型抗体可参与独特型-抗独特型免疫网络的调节。
7、各类抗体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
IgM IgD IgG IgA IgE
重链μδγαε
亚类数无无 4 2 无
辅助成分J 无无J,SP 无
主要存在形式五聚体单体单体单体/二聚体单体
抗原结合价 5 2 2 2,4 2
溶细菌作用+ ?+ + ?
胎盘转运- - + - -
结合吞噬细胞- - + + -
结合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 - - +
结合SPA- - + - - 介导ADCC- - + + - 经典途径补体激活+ - + - - 旁路途径补体激活- ?+(IgG4)+(IgA1)-
其他作用初次应答
早期防御
B细胞标志
再次应答
抗感染
黏膜免疫
Ⅰ型超敏反
应,抗寄生虫
8、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
通过抗原免疫小鼠,刺激机体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B细胞。取该免疫小鼠脾细胞(含有B细胞)与非分泌性小鼠骨髓瘤细胞在聚乙二醇作用下进行细胞融合。通过HAT选择培养基筛选后,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和B细胞死亡,只有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存活和增殖,其既有骨髓瘤细胞大量扩增和永生的特性,又具有免疫B细胞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由于每个杂交瘤细胞由一个B细胞与一个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而每个B细胞克隆仅识别一种抗原表位,故形成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和分泌一种均一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9、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组成:构成补体系统的30余种组分按其生物学功能可分为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2)功能:○1细胞毒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最终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使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导致细胞溶破;○2调理作用:补体激活产生的C3b、C4b、iC3b等片段直接结合于细菌或其他颗粒物质表面,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补体受体结合而促进吞噬细胞对其吞噬;○3炎症介质作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片段,如C5a、C3a和C4a等;○4清除免疫复合物:补体成分可参与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5参与机体抗感染防御:在抗感染防御机制中,补体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间的桥梁;○6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7补体系统与血液中其他级联反应系统相互作用。
10、补体的三种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激活物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IgG、IgM分子,活化过程为C1r与C1q结合后活化,继
而激活C1s;C1s在Mg2+存在下作用于C4,使之裂解为C4a和C4b,而后在Mg2+存在下,C2与C4b 形成复合物,被C1s裂解而形成C2a和C2b;C2a可与C4b结合成C4b2a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使C3裂解为C3a和C3b;C3b与C4b2a中C4b结合,形成C4b2a3b复合物即C5转化酶,进入补体激活的终末通路(C5转化酶将C5裂解为C5a和C5b,后者与C6、C7、C8、C9依次结合,最终形成C5b6789n 复合物,即攻膜复合物)。
(2)旁路途径:激活物为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活化过程为自发产生的C3b结合于“激活物”表面,与B因子结合,并在Mg2+存在下,结合的B因子被D因子裂解为Ba和Bb,Bb仍与C3b结合,形成C3bBb,即旁路途径C3转化酶,后者再与备解素(P)结合稳定其结构;C3bBb可裂解更多的C3分子,部分新生的C3b又可与Bb结合成新的C3bBb,形成旁路激活的正反馈放大效应;部分C3b与C3bBb结合成C3bBb3b,即旁路途径C5转化酶,其后终末通路与经典途径完全相同。
(3)凝集素途径:激活物为病原体表面以甘露糖、甘露糖胺等为末端糖基的糖结构,活化过程为MBL-MASP或FCN-MASP复合物与激活物结合后,激活MASP1和MASP2;活化的MASP2依次裂解C4和C2,产生与经典途径完全相同的C3转化酶C4b2a,继之裂解C3产生C5转化酶C4b2a3b;活化的MASP1直接裂解C3产生C3b,在D、P因子参与下,产生C3转化酶C3bBb,继之裂解C3产生C5转化酶C3bBb3b,最后进入末端通路。
11、细胞因子的分类
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分为六大类:(1)白细胞介素;(2)集落刺激因子;(3)干扰素;(4)肿瘤坏死因子家族;(5)生长因子;(6)趋化因子。
12、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分化群
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