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精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商品
第一节:商品价值
1.商品的两个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能用来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及价值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使用价值(社会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就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畴)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两种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原因就在于交换双方的价值是相等的。)(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价值由人们劳动所创造。劳动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商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劳动的凝结,是物化的社会劳动)
劳动表现为价值,人们以价值来交换商品,实际上就是交换劳动。商品的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畴。(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体现交换劳动的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这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所在。)
(补充:各种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知识价值论,要素价值论)两者关系:
从现象形态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要素的统一;从本质涵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的统一。商品是两因素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用价值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交换的物质或精神承担者;价值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
矛盾性: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直接动机是实现价值,而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或精神承担者。其次,商品交换是以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而实现,即买卖结束,卖方实现价值,买方实现使用价值。
辨析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2.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彻底揭示资本主义在矛盾及其规律的一个基点。)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以制造某有用物为目的(即反映某商品的自然属性),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各自不同的劳动。(“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仍属于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具体劳动的对象,操作方法及结果的差别,形成了社会分工。具体劳动反映的是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条件。若果具体劳动离开与自然
物质的结合,也就无法创造出使用价值来。
抽象劳动:表现为一种非具体形式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二者都是不可分割的。
二者又是对立的。以抽象劳动为目的,具体劳动就成为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卖方得到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买方得到具体劳动形成的使用价值。
辨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中,由于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并拥有自己的生产结果,故其生产具有私人的性质——它被称为私人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又是相互依赖和联系的,故其生产又具有社会的性质——它被称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有在流通中把产品当作商品来交换来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直接)和社会劳动(间接)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条件是商品交换)
商品两因素和劳动二重性,根源于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都是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这种间接社会劳动的特性所决定的。
3.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交换和生产统称为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最明显的特点: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
add: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的一种生产形式。自给自足,生产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社会经济类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社会经济形态: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1)社会分工;2)商品由不同的所有者或利益主体支配。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人类生产本质是社会生产,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类劳动的一个根本特征。劳动的社会性是通过交换以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
商品经济VS市场经济: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商品和货币关系的存在是二者经济运行的共同基础;市场是二者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因素;价值规律是共同经济规律。
区别:侧重点不同(社会经济类型/经济运行);表明关系不同(等价交换关系/市场配置方式)理论层次不同。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量的决定:劳动创造价值,价值不过是人们交换劳动所借以进行量的比较的社会尺度,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的尺度为劳动时间)——即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并随它变化而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商品价值又是以使用价值为物质前提。
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假定:Z=L+cQ (c>0)(Z:价值总量;L: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新创造的价值部分;Q:产量;cQ:从消耗的生产资料中转移过来的价值部分。)
劳动价值理论关于价值决定的基本公式:z=Z/Q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两者是相对的):
Z=Kl+cQ(c>0,k≥1):k表示劳动复杂程度的系数,k=1表示简单劳动,k>1表示复杂劳
动,k越大,表示劳动复杂程度越高。
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效率。两种表达形式:单位时间生产的产
品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