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阮籍》阅读答案
阮籍《咏怀(其十四)》阅读答案

咏怀(其十四)
(魏)阮籍
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释】肇:初始。
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B. 从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
C. “蟋蟀鸣床帏”采用起兴手法触发情感抒发。
D. “晨鸡鸣高树”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描写环境
14.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 高亢豪放
B. 蕴藉深沉
C. 清新雅丽
D. 平实质朴
15.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3. C 14. B
15. 一二句借景抒情,一入秋而凉气生,蟋蟀悲鸣床帏,抒发内心悲凉之慨;三四句直抒胸臆,抒发有感于外物而产生的由盛转衰的深沉忧伤;五六句通过反复叙说内心无所倾诉,突出内心的悲愤之情;七八句以微风清冷、月光凄凉进一步烘托作者内心的无限悲凉;结尾两句借晨鸡晓鸣之时吩咐车夫驾车归去的叙述,表达了远离纷扰现实的愿望。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组(语用综合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阮籍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他为乱世付出了巨大的精神代价。
铁腕政治的束缚,儒道两种人生理想的分裂,()。
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显得那么 :在政治上,他可以委曲求全;在生活中,他可以佯狂;而唯独面对他自己,他不得不真实。
多才多艺、志向高远与极度的自我压抑交织于一身,阮籍的内心世界充满矛盾且比常人更加丰富。
《咏怀诗》是阮籍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的体现,是诗人放浪形骸的外在表现下的灵魂内核。
阮籍除以极其放诞夸张的举止宣泄内心的矛盾痛苦之外,还把政治压迫的窒息、佯狂的孤独、理想分裂的矛盾都注入诗句,他通过衰败意象的塑造、幽暗色彩的运用为方式,为诗歌创立了一种冷峻的气氛,以此来表达深沉的人生忧患,使诗歌呈现出抑郁悲凉的特征。
在艺术表现上,《咏怀诗》继承了《诗经》《庄子》的优良传统,采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借助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而显得含蓄委婉;也有一般性陈述,但做到了。
“阮旨遥深”正是对阮籍《咏怀诗》的艺术风格的最好概括。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的人生充斥着苦闷和痛苦B.使他内心充满了难以言表的痛苦与进退维谷的苦闷C.痛苦与苦闷充斥着他的人生D.他的内心充满了难以言表的痛苦和进退维谷的苦闷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苟全不知所措直观化言近旨远B.苟且无所适从形象化微言大义C.苟全不知所措形象化言近旨远D.苟且无所适从直观化微言大义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通过衰败意象的塑造、幽暗色彩的运用为方式,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冷峻的气氛B.他以衰败意象的塑造、幽暗色彩的运用为方式,为诗歌创立了一种冷峻的气氛C.他通过衰败意象的塑造、幽暗色彩的运用,为诗歌创立了一种冷峻的气氛D.他通过衰败意象的塑造、幽暗色彩的运用,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冷峻的气氛。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咏怀八十二首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悲伤。
【试题】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高洁;志向远大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伤情怀。
【解析】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初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
结合后面的几句及作者阮籍《咏怀》组诗的特点,可以初步判断为高洁。
可以回答托物言志、象征、比兴其中的一种,这也是咏怀诗歌的总的特点。
至于情感,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作者简介】阮籍三国魏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为人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子和庄子的哲学。
爱饮酒,能长啸,善弹琴。
文学艺术才能超群。
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司马氏多所牴牾。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咏怀》“壮士何慷慨,志欲成八荒”古诗词阅读理解

阮籍《咏怀》“壮士何慷慨,志欲成八荒”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阮籍①壮士何慷慨,志欲成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扶乌号②,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寺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髟有常。
【注】①阮籍:三国时魏国人,阮瑀的儿子。
②乌号:良弓口名。
1.对作者与嵇康等七人并称的雅号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建安七子B.邺中七子C.竹林七贤D.正始七贤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壮士”句,用“何”字,直抒胸臆,奠定全诗基调。
B.“驱车”句,描绘出征,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C.“岂为”句,巧用反问,强调得语气,增强诗歌气势。
D.“忠为”句,采用互文手法,交代了远赴战场的原因。
3.清人方东树认为这首诗“雄杰壮阔”,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C2.B3.从形式看:每句都押ang韵,用韵激昂,掷地有声;“光”“扬”“彰”“常”等词,明亮向上;写实手法,再现战士出征时的豪情,具有可视的画面感。
从内容看:表现拼死征战、舍身报国、名垂后世的雄心壮志。
如“临难”二句写壮士临国难,愿身死魂飞赤胆忠心,出语壮烈,读之令人动容,油然而起崇敬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本题考查竹林七贤的内容,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2.试题分析: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错误选项分析诗句作用有误。
《咏怀阮籍》阅读答案

《咏怀【阮籍】》阅读答案《咏怀【阮籍】》阅读答案咏怀【阮籍】①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牛山,涕泗纷交流②。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③。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注:①阮籍:“竹林七贤”之一,好老庄哲学,与嵇康齐名,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得以保卒余年。
②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晚年登上临淄城外的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生命短暂而痛哭。
③松子: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8.“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象征着什么?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9.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8.①象征着时光的流逝(1分),表现了诗人对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伤之感(2分)。
②也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1分)。
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落的担忧(1分)。
9.①对比。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形成强烈对比,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
②运用典故。
“齐景升丘山”句运用齐景公惜命的典故,“孔圣临长川”运用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
最后四句运用赤松子和渔父的典故,表达了要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即或仙或隐,远离尘世之纷扰,庶几可以避患远祸,得逍遥之乐的思想。
(举出一个例子分析即可)③比兴。
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使诗意含蓄。
(共6分,每条2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阅读答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阅读
答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10年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
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答: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参考答案:
23、【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
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
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
让我伤心难过啊!
【参考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参考答案】(2)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阮籍《咏怀(其六)》“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古诗词阅读理解

阮籍《咏怀(其六)》“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咏怀(其六)阮籍昔闻东陵瓜①,近在青门外。
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②。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注】①东陵瓜:汉初人邵平在秦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时谓之东陵瓜。
①萧何计诛韩信受高祖封赏,众人道贺,邵平独劝其勿受,以除高祖猜忌之心,萧何从其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先写邵平所种之瓜及地点,后描述其瓜田连绵,大小瓜连缀成片。
B.“五色曜朝日”有双关意,既指瓜有五色,也喻指萧何煊赫一时的情形。
C.“膏火”句言多财之患犹如膏火自煎,意指盛极当思,不应为钱财所累。
D.全诗以邵平和萧何为吟咏对象,通过二人际遇对比,表达追慕古人之情。
2.请分析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
【答案】1.D2.同:都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或对平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异:①阮诗中,诗人希望以平民之身安享天年,表达出对官宦生涯的忧惧。
①陶诗中,诗人不愿受官场束缚,表达出躬耕田园的喜悦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追慕古人之情”错。
此诗则正是以邵平、萧何的对比论证人生的大道理:邵平以布衣平民之身得以安享天年,萧何虽宠禄有加,却犹如膏火自煎,所以宠禄不足赖。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道古诗比较阅读题,要求考生比较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
(1)首先分析两首诗在思想情感方面的相同点阮诗前四句咏邵平事。
汉初人邵平在秦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厌倦官场,安于田园诗生活。
诗人用的典故,意在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羡慕之情。
最后的“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更是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平民生活的向往之情。
陶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阮籍《咏怀(壮士何慷慨)》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咏怀
【魏晋】阮籍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士”二句出语壮阔,“何”字带着饱满情感,赞扬壮士威震八荒的昂扬高志。
B.“驱车”句照应“威八荒”,“受命”句启领下文之出征效命,使全诗章法严谨。
C.“良弓”二句写壮士武器装备之精良,衬托壮士的英武风采和慷慨赴国难的豪情。
D.此诗与《诗经·无衣》一脉相承,都表现战况的激烈和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气概。
16.论者认为阮籍这首诗直承雄健深沉、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
这种风骨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5.D。
此诗没有表现战况激烈;《无衣》表现同仇敌忾,无“重名节的气概”。
16.形象上,塑造的是临难不顾、以死报国的壮士形象,豪迈刚健之气中也有不顾生死的悲凉意味;主题上,颂扬留名青史的进取精神和忠义气节,体现出慷慨昂扬的格调;风格上,措辞大气,用语俊朗,气魄阔大,如“威八荒”“魂飞扬”“百世荣”“故有常”等,措辞有浓烈的阳刚之气。
(每点2分,共6分)。
阮籍《咏怀》“昔年十四五”古诗词阅读理解

阮籍《咏怀》“昔年十四五”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怀(其十五)魏阮籍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①。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悟羡门子②,嗷嗷③今自嗤。
【注】①书诗:尚书与诗经。
①羡门子:传说中的神仙。
①嗷嗷:哭号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句诗人写自己将珠玉隐于粗布衣服之下,表明虽富足却从不追求物质享受。
B.诗人把以德行见称的颜回、闵子骞当做榜样,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品德高尚之人。
C.诗人登高远望,只见山冈上布满了坟墓,不禁感叹历代之人最终都化为了枯骨。
D.由“昔年十四五”“千秋万岁后”等句,可看出本诗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
2.结合诗歌分析诗人的思想变化。
【答案】1.A2.诗人早年喜欢读儒家的典籍,并以颜回、闵子骞为榜样,可看出当时崇尚儒家思想和圣人的德行;当感到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后,只好转而开始羡慕神仙,以此安慰自己,思想偏向于道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珠玉”非实指,是比喻义。
第三句的意思是“我所穿的是如此贫贱的粗布衣服,物质生活是贫苦的,可是,我内心怀有珠玉一样美好的理想”。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
答题时,先注意题干要求,“思想变化”即意味前后思想不同。
阅读诗歌时,注意分期的词语,“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是指年轻时志在儒家经典。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体现的是道家无功无名的思想。
转变的原因在“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通过前后对比,故可以归纳为“诗人早年喜欢读儒家的典籍,并以颜回、闵子骞为榜样,可看出当时崇尚儒家思想和圣人的德行;当感到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后,只好转而开始羡慕神仙,以此安慰自己,思想偏向于道家”。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阅读练习和答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咏怀诗(其二十一)》阅读答案

阮籍《咏怀诗(其二十一)》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咏怀诗(其二十一)
阮籍
于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
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
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
岂与鹑鴳游,连翩戏中庭。
(有删节)
注:①阮籍,三国曹魏时期诗人,有《咏怀诗》八十二首。
②玄鹤,黑鹤。
③抗,同“亢”,高。
③哀声,凄清尖利的声音。
[来源:学科网]
①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句是说,即便是太阳将要西下,黄昏将要降临,诗人在心中仍然珍惜每一寸光阴。
B.三四两句意思是,挥动衣袖,按抚长剑,抬头仰望,诗人的心终于被白云征服.不再躁动。
C.最后两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明黑鹤不愿与鹑鴳一起游玩,嬉戏在庭院中。
D.本诗主要是“言志”,寄托诗人的志向,全诗情调高昂,突出表现了诗人慷慨任气的性格。
②简要赏析“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两句诗。
(5分)
【参考答案】:
①(3分)B(“心终于被白云征服,不再躁动”有误,此句表明作者的心随着白云飘得很远,说明诗人有远大的志向)
②(5分)云间有黑鹤鸣叫,志气高昂,发出凄清尖利的叫声。
(解释诗句1分)诗人以黑鹤(玄鹤)自比,鸣叫于广阔的空间(说明“自比”或“托物言志”1分),并与后文鹑鴳作对比(说明“对比”1分),表达了诗人志求高远不苟世俗的理想情怀(说明思想感情2分)。
阮籍《咏怀其一》阅读答案

阮籍《咏怀其一》阅读答案
阮籍《咏怀其一》阅读答案
咏怀(其一)
阮籍【1】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1】:阮籍处在魏晋之交,天下纷纶,权奸与亲贵之间互相交讧,政情异常混乱。
(1)诗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
(5分)
答:
(2)这首诗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忧思独伤心”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9. (1)这首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起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描。
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
(5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将内心忧愤、悲凉等感情寄托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盘旋的飞鸟、深夜不眠的弹琴者中,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而鸿雁哀号、翔鸟徘徊正是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愤、苦闷的形象写照。
(6分,意思对即可)。
阮籍《咏怀》“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古诗词阅读理解

阮籍《咏怀》“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咏怀(魏晋)阮籍①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②。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③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注】①阮籍(公元210年—263年),魏晋时期诗人,此诗创作于曹氏政权日渐衰落,司马氏势力日渐强盛之时。
②齐景……交流: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涕泪沾襟。
③松子: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隐居得道的仙人。
1.诗中画线句化用的典故源自《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较为复杂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及有关艺术手法加以简要分析说明。
【答案】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2.①前四句运用比兴手法,借朝阳不盛而西落,含蓄哀叹个人命运和曹氏国运(注意利用注①);①中间八句先将短促人生与永恒天道进行对比,再化用齐景公与孔子的有关典故,抒发了人生短暂、年华似水一去不复返的悲伤;①“愿登”四句化用赤松子与渔父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逃避残酷现实,隐逸山林,泛舟清流的渴望(注意利用注①)。
【解析】1.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此题注意诗中的典故的运用。
2.试题分析: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和分析“对比”“用典”的手法,再结合运用的典故分析“抒发了人生短暂、年华似水一去不复返的悲伤”和“诗人逃避残酷现实,隐逸山林,泛舟清流的渴望”情感。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用典和对比的手法,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咏怀(其四十三)》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咏怀(其四十三)》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
(8分)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2.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1分)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1分)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13.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14.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
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
(8分)12.(1分)古体诗(1分)B13.(2分)C(不是现实习性,而是写出了传说中鸿鹄精食高居,以象征鸿鹄之高洁)14.(4分)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
整首诗寄托遥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日使君席奉饯①卫中丞赴长水。
阮籍《咏怀诗》“独坐空堂上”古诗词阅读理解

阮籍《咏怀诗》“独坐空堂上”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诗阮籍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①,不见行车马②。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③用自写。
【注】①永路:漫长的道路。
①不见行车马:对路过的车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①晤言:对话。
①诗人这一整天做了哪些事情?请从诗中摘录几个词语来回答。
①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试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案】① 出门、登高、思亲友、自写。
① 孤独寂寥的形象。
开头四句即表现那种旷古的寂寞:没有人而只有空堂四壁的压抑,没有人而只有自己面临这漫漫的人生之路与孤独的心路。
接下来四句写景,将自己面对宇宙、自然时所产生的无边的落寞,融于雄浑苍凉的天地之间。
最后两句写孤独中灵魂对于亲情与友谊的渴望,然而,那也只不过反衬了此时作者内心的孤寂。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语句等;审清题目要求,进行理解概括。
本题:要从关键语句“出门临永路”“登高望九州”“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中来提炼,写的是“出门走上大路”“登高远望”“想和亲友对座谈心,却只能自言自语”的内容,从而得出“出门”“登高”“思亲友”“自写”等关键词语。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具体考查人物塑造的手法。
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人物描写手法有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然后仔细阅读诗歌,确定属于哪一类。
如是直接描写,则需找出人物的相关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如是侧面描写,需要分析是通过什么烘托人物形象,从而分析人物特点。
本题:开头四句,“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两句,开始诗人就创设独坐空堂,寂寞无人可亲近的凄惨孤独场面。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两句,诗人难耐室中的孤独,出门走上大路,竞不见有车马行走,这使诗人孤独的心情愈发沉重。
接下来四句,“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阮籍 《咏怀》“炎光延万里”古诗词阅读理解

阮籍(魏晋)《咏怀》“炎光延万里”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怀阮籍(魏晋)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
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注释:湍濑: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濑。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诗人与庄周对人生的态度没有什么区别。
荣枯不足赖,即视生死是同一的,没有什么区别。
B.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
是说人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这表现了庄子的达观态度。
C.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生命并不仅仅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雄杰之士便是凭借着其功名,延续了自己的存在。
D.本诗主题思想与曹操《短歌行》的主题思想有某些相同之处,两首诗都借助对英雄的景仰,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2.本诗前六句运用怎样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心目中怎样的雄杰士形象?【答案】1.A2.前六句整体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作者心中高大威武的雄杰士形象。
前二句渲染出了一个极为雄阔的环境,奠定了全诗气势。
为下四句直接描绘雄杰士提供一个雄阔的空间。
后四句在具体形象描绘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弯弓”“剑”句树立了高大形象,“泰山”“黄河”两句表现了雄杰士的开阔胸襟与视野。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设题角度主要有诗句内容或大意的考查,以及主旨思想的探究、于相关诗词的比较阅读等等。
做题时对每一个选项力求仔细分析理解并与原文全面对照,耐心细致地找出问题,不能直接确定答案时可以借助排除法。
A项,“诗人与庄周对人生的态度没有什么区别”错误。
阮籍认为庄子拒绝做楚国令尹、拒绝弟子为其厚葬、不怕死后尸体被乌鸦和老鹰所食的做法并不足取,他当时真正仰慕的是那些能够建功立业的豪侠,他说“岂若豪杰士,功名从此大”,这正反映了与初唐诗人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同样的心态。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赏析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
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
所以怅然心伤也。
二人之解都可通。
但尚有他解。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
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
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
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
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
其次,嗣宗写诗语气。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
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咏怀(其四十三)》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咏怀(其四十三)》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
(8分)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2.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1分)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1分)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13.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14.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
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
(8分)12.(1分)古体诗(1分)B13.(2分)C(不是现实习性,而是写出了传说中鸿鹄精食高居,以象征鸿鹄之高洁)14.(4分)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
整首诗寄托遥深。
【《咏怀(其四十三)》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阮籍】》阅读答案
《咏怀【阮籍】》阅读答案
咏怀【阮籍】①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牛山,涕泗纷交流②。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③。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注:①阮籍:“竹林七贤”之一,好老庄哲学,与嵇康齐名,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得以保卒余年。
②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晚年登上临淄城外的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生命短暂而痛哭。
③松子: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8.“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象征着什么?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9.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8.①象征着时光的流逝(1分),表现了诗人对光
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伤之感(2分)。
②也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1分)。
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落的担忧(1分)。
9.①对比。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形成强烈对比,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
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
罢了。
②运用典故。
“齐景升丘山”句运用齐景公惜命的
典故,“孔圣临长川”运用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
与国运的短促。
最后四句运用赤松子和渔父的典故,表
达了要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即或仙或隐,远离尘世
之纷扰,庶几可以避患远祸,得逍遥之乐的思想。
(举出一个例子分析即可)
③比兴。
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运用
比兴的艺术手法,使诗意含蓄。
(共6分,每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