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25463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6.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三、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生褶皱、断裂等现象。
观看视频。
预设:地震后房屋倒塌、道路损毁……
观看资料或视频,交流分析讨论。
学生交流和讨论。
观看视频。
分享交流。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9地震,|冀教版教学设计及实施方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9地震,|冀教版教学设计及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bc049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d.png)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9地震地震是一种天然的自然现象,但当地震来临时,它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如何认识地震的特点和其带来的危害,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应急处理和自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程以地震为话题,主要是通过对地震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预防措施,以及地震应对的基本技能。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震的基本概念,能够口头描述地震的特点和带来的危害;2.理解地震的成因、分类、测定方法,并能够从亲身经历中来感受地震的威力;3.学习一些基本的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应对技能,如在地震时如何迅速地躲避危险,并作好自救,以及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应急处理方法。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识别、防范和应对地震的能力,增强防震减灾意识;2.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地震应对态度,包括不害怕、有勇气,也不麻痹大意、自以为已经知晓应对措施。
二、教学过程1.活动一:观察图像(1)显示一张大量摇晃的住宅楼、汽车在道路上行驶起伏不定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并描述这张图片里面在发生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和由谁造成的。
(2)完成后请课堂学生、以及通过课前家庭组网的学生,上传自己所在城市地震发生的过程,以及自己在地震中的所见所感。
形成一份学生的个人报告,内容共享至全班同学。
(3)教师通过一些主题活动或实践,如组织地震应急演习等,培养学生在地震来临时能够保持清醒和勇敢的态度,掌握基本的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应对技能。
2.活动二:探究地震(1)通过PPT演示、图片等形式,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分类、测定方法等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机理和特征。
(2)采用实践和情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震,如在教室中放置震动装置,让学生观察稳定瓶里沙的的行动等现象,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震现象的机理。
(3)配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地震的危害,如包括建筑物的破坏、土地变形、山体滑坡等等,并介绍地震防震减灾的方法和技巧,如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安装防震支撑构件等方式,以利于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第2.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第2.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780537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f.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地壳内部因构造运动而产生的能量释放现象,它是地球上最强烈的自然现象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地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震的成因和分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参与地震逃生演练时表现得不那么积极。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如设计地震逃生游戏、组织地震逃生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震知识的学习中来。
再次,我注意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有限。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合作学习环节,如分组讨论、团队合作项目等。这些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教学软件,分析地震数据,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地理观察能力。
3. 网络资源:邀请地震专家进行在线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和地震预测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地震观测站、地震遗址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实践素养。
5. 虚拟现实(VR):利用VR技术模拟地震发生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提高学生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第2.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震》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296f7614791711cc79179e.png)
第19课《地震》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地震》是冀教版小学科学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是“地表剧烈变化”。
地震属于地表剧烈变化的一种,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强大的力的作用时,产生断裂、错位,一时间出现的地动山摇现象。
本课引导学生关心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这种自然灾害,自主合作探究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了解地震给。
(二)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
(三)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
设计意图:三个教学目标旨在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达到此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难点:地震的危害及避震。
设计意图: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学习。
五、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设计意图: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你想了解些什么《明确:学生交流感受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感受地震是最为严重的的自然灾害之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探究新知1、实验名称:树枝折断的实验实验准备:自备树枝'(1)说一说树枝为什么折断明确:树枝承受不住压力就会断裂。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断裂震动响声)(2)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地震承受不住压力就会释放能量;岩层发生断裂;板块之间不断的碰撞、挤压,就会发生断裂。
小学科学14《地震》(教案)
![小学科学14《地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18bbf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0.png)
小学科学14《地震》(教案)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灾害和挑战。
在小学科学14《地震》教学中,我们将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影响,并学习如何保护自己。
首先,我们将从地震的原因开始讲解。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主要是因为地球内部的构造板块不断移动。
当板块之间的应力超过了它们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发生地震。
我们可以通过板块边缘的断层带和地震带来追踪地震的发生。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震的影响。
地震可引发多种灾害,其中包括地面震动、地裂缝、土壤液化和次生灾害等。
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是巨大而严重的,建筑物的倒塌、桥梁的崩溃和道路的损毁等都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海啸、火山喷发和地滑等次生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在面对地震时,我们需要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来保护自己。
首先是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和普及。
我们要明确地震的危害,学习地震预警系统的使用方法,并且参与地震疏散演练。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选择在地震区居住的房屋应该具备较好的抗震条件,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
此外,在地震发生时,我们需要迅速找到安全的地方,远离高大的建筑物、树木和电线杆等潜在的危险物体。
最后,我们将学习救援和重建的工作。
在地震之后,我们要积极参与救援工作,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为灾民提供安全的住所和重建家园的支持。
通过小学科学14《地震》的学习,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影响,学习如何保护自己。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和美好。
小学科学教案14地震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教案14地震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0d267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3.png)
小学科学教案14地震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让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原因、特征和应对方式,我设计了以下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2. 了解地震的特征和破坏性。
3. 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救逃生知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地震模拟器、砖块或玻璃瓶(用于演示破坏性)。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准备一个地震模拟器(可以是手持装置)。
2. 向学生展示地震模拟器,引导他们思考:你们见过或了解过地震吗?地震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步骤二:概念讲解1. 讲解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上岩层发生破裂时释放出的能量引起的震动。
2. 讲解地震的原因:板块运动和断裂(注:不要涉及具体地理知识和地质活动)。
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地震的常见原因。
步骤三:特征介绍1. 讲解地震的特征:地震具有震中、震源和震感三个重要特征。
2. 用教学PPT展示地震震中、震源的概念,并在地图上示意。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当地震发生时,人们会感受到什么?如何判断地震的强弱?步骤四:地震的破坏性1. 现场演示地震的破坏性:在教室中摆放一些砖块或玻璃瓶,然后模拟地震,让学生观察破坏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地震能够造成哪些破坏?常见的地震破坏有哪些类型?步骤五:地震的自救逃生知识1. 讲解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自救逃生:针对地震时的安全行为,给出简明易懂的建议,如躲在桌子下、远离玻璃等。
2. 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地震发生时,如何判断自己所处地点是否安全?步骤六:巩固与拓展1. 提问复习: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地震的定义是什么?- 地震的原因有哪些?- 地震的特征有哪些?- 地震的破坏性有哪些?- 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逃生?2.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继续拓展地震的相关知识,如世界各地的著名地震、地震的预测和防治措施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震》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502b5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8.png)
新2024秋季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震》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地震发生的原因。
•学生能够知道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感受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培养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
•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
四、教学资源•地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模拟地震的实验器材(如震动器、沙盘等)。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影响。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展示地震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震是什么吗?地震发生时,地表会有什么变化?2. 新课学习(1)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10分钟)•讲解地震的定义和地震发生的原因(板块运动等)。
•展示地震发生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5分钟)•介绍地震的等级(里氏震级)和地震波的类型(纵波、横波)。
•展示地震波传播的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
(3)模拟实验(10分钟)•利用模拟地震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4)讨论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方法(10分钟)•分组讨论:地震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防灾减灾?•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3. 整理•总结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强调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回顾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加深对地震的理解。
4.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地震的资料,整理成一份简单的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7476e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3.png)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章节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中的第三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需要先了解地震的定义、分类以及地震的危害,然后再深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震的定义、分类以及地震的危害。
2. 了解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3. 能够简单描述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教学难点:地震的成因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学情分析:本章节是小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中的第三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震的成因和作用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 老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地震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论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例如,展示地震中房屋倒塌、道路破裂、人员伤亡等场景。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例如,老师可以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你们知道地震是怎么引起的吗?”第二环节:讲授1.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
地震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地震波,它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
根据地震的震源深度,可以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2. 地震的危害。
地震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大,它可以引起建筑物倒塌、道路破裂、人员伤亡等。
例如,老师可以说:“地震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大,它可以把房屋倒塌、道路破裂,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3. 地震的成因: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的热力学活动,包括地球内部的热流、地幔对岩石的变形和地球自转等。
当这些能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引起地震。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
老师可以在教室里放置一个弹簧,让学生在弹簧上不停地加力,当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弹簧就会弹起来,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14《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14《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39e47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c1.png)
14《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地震》,属于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带来的影响,通过学习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对地震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地震的定义、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地震的影响和地震的应对措施。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震的防范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影响,教学难点是地震的预测和地震的应对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震的防范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定义、成因、预测和影响。
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震的预测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地震预测涉及到复杂的地质学和物理学知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此外,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可能缺乏相关的实际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2. 讲解详细讲解地震的定义、成因、预测和影响,重点强调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互动4. 实践5. 总结五、教学评价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例如,准备地震的成因和预测的图片、图表,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视频。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例如,准备地震模拟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小球、滑道等。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
例如,设置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地震的相关知识;设置实验操作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模拟实验。
五年级科学《地震》教案、说课稿(共5篇)
![五年级科学《地震》教案、说课稿(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d76f2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4.png)
五年级科学《地震》教案、说课稿(共5篇)第一篇:五年级科学《地震》教案、说课稿五年级科学《地震》教案一、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有关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
2.毛巾(每组两条)、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学生能折断)干木棍(每人一根)。
教师准备:1.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二、教与学的目标科学探究1、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
2、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5.12(带背景图片),看到这个日子,你想起了什么?(汶川大地震)。
(播放地震现象视频)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①观察地震现象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②研究地震成因学生猜测。
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
出示实验要求:(课件展示)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dc01c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67.png)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
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五年级科学《地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五年级科学《地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3fc78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6.png)
2.提出猜想: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提示:强震过后我们经常会发现地面开裂、山体开裂,要知道地面和山体都是由岩石层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虽然种类不同,但厚重的岩层都很坚硬。
猜想:是岩层产生了断裂后,引起地面震动才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吗?
板书设计
2.感受地震
课后反思
五年级班科学(学科)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地震
授课课时
第2课时
总课时
共4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地震现象,知道地震可以改变地表。
了解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过程与
方法
做震动实验,根据实验的感受类推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测地震的成因。根据地震现象,构建地震模型,用地震模型说明地震情况。
(3)回放实验放慢视频。
(4)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折断木棍时,需要先积蓄力量,然后会在瞬间折断从而产生震动,然后力量消失,不再震动。地震发生前,没有感觉,然后在瞬间爆发,产生的震动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然后就归于平静。
(5)小结:这两者之间如此相似,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岩层断裂会产生地面震动。
实验二,模拟地面震动造成建筑物损坏:泡沫板模拟地面,沙子模拟建筑物。
3.实验验证
设计实验:第一要模拟岩层断裂是否会产生震动;第二要模拟地面震动是否会造成建筑物的损害。
实验一,感受震动:用小木棍模拟岩层,感受一下小木棍折断时是否产生了震动。
(1)动手实验,注意安全
(2)谈感受:在用力折断小木棍的过程中,小木棍先是弯折,积蓄到一定力量后才在瞬间折断,发出脆响?在木棍折断的一刹那,断裂产生的震动传递到手上,力量还不小呢。
教科版(2024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教科版(2024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75d86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d.png)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源自教科版(2024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3节“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课程内容包括:
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表面因地壳运动突然释放能量而产生的震动现象。
2. 地震的成因:讲解板块构造理论,阐述地震与板块边缘相互作用的关系,重点介绍断层地震和滑坡地震的成因。
板书设计:
地震的基本概念与成因
- 地震:地球表面因地壳运动突然释放能量而产生的震动现象。
- 成因:板块构造理论、断层地震(地壳板块断裂错动)、滑坡地震(地表运动)。
地震的分类与特点
- 分类:断层地震、滑坡地震等类型。
- 特点:断层地震-地壳板块断裂错动;滑坡地震-地表运动。
地震的测定与预警
- 测定方法:地震波传播特点、地震级数测定。
- 关键词:地表形态、地貌、人类活动、影响。
- 句例:“地震可以改变地表形态和地貌,造成山崩、泥石流等灾害。”、“地震对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等。”
5. 地震的防范与应对
- 知识点:地震防范措施、地震应对策略。
- 关键词:防范措施、应对策略。
- 句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采取应对策略,如躲到安全的地方,避免危险。”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
- 教室内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 地球科学模型或图示;
- 地震相关视频资料;
- 地震模拟实验器材(如震动桌、地震波演示仪等)。
2. 课程平台:
-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如学习管理系统(LMS);
地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67962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e.png)
第五单元地表强烈变化19.地震教课目的:科学研究目标:能用模拟实验感觉地震给人类及生计环境带来的危害。
能描绘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觉。
能经过采集资料,弄清发生地震时应采纳的举措。
能边演示边说明发生地震时应该采纳哪些举措防止遇到损害。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把自己的感觉与其余同学沟通能经过沟通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良。
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产业生敬重之情。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观点。
能说出地震会惹起哪些灾祸。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对认识世界上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事感情兴趣。
愿意认识科学家预防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就。
教课准备:录像、课件分组实验资料:一块书籍大小的硬纸板,托盘积木、饮料盒或罐等。
课前准备的相关避震的资料。
教课过程:一、情形导入讲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各种各种的自然现象,有的琳琅满目,让人神清气爽;令人神清气爽;有的却让人没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祸。
请仔细观看以下片断,想一想片子中都播放了什么?播放地震情形的录像片断。
师问:是什么灾害能够造成这么大的危害?( 地震 ) 地震好像风、云、雨、雪和雷电同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祸之一。
今日,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对于地震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设计企图: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形,地震到暂时鸡犬不宁的场面,房子坍毁人畜伤亡的惨状,以及那响彻云霄的响声,令人心悸。
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遇到地震的恐惧,认识到地震到暂时强盛损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觉。
】二、认识地震的危害1.模拟体验一:用硬纸板或薄木片做体验地震发生时惹起的地面的断裂。
方法:双手分别握住纸板的两边,平均使劲使它曲折,直至折断,领会断裂时的感觉。
2.与同学沟通自己的感觉。
3.模拟体验二:用托盘和书籍做的模拟地震发生时房子坍毁。
方法: A:将托盘放在两摞书上(用书代表地壳的板块),在托盘顶用积木、饮料盒或罐等资料精心搭建校园或住所(包含楼房、池塘、电线杆)模型B:快速挪动托盘下的两摞书,察看模型的变化。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183517ee06eff9aef807fb.png)
《地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巾、木筷一、导入大家听说过地震,地震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生交流)是呀!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震。
(出示课题:地震)二、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那关于地震,你还有哪些问题呢?(生提出问题)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种类、形成、前兆、预测、避震……)我们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好吗?2、探究地震的形成原因。
课前,老师布置了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地震资料的任务,看看我们能不能利用搜集到的资料来解决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
A、学生交流,从理论上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重点词语进行板书。
有以下重点词语:岩层、压力、变形、断裂、地震波、地表振动)B、模拟实验,直观感知刚才我们通过整理资料知道了地震是由于岩层受到压力,发生变形、褶皱,最后突然断裂,断裂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引起地表的振动而形成的。
真的是这样吗?同学们亲身经历过地震吗?你想不想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实验一:利用毛巾体验岩石变形、褶皱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把毛巾折叠、铺在桌子上;(毛巾代表岩层)2、在毛巾上放上积木或几截粉笔;(积木、粉笔代表岩层上的人和建筑物)3、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往中间挤。
(注意:挤的时候动作要慢,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4、谁来交流你观察到的现象?师:岩层当然不能像毛巾这样软,可以无限度的承受压力。
实验二:折断木筷,体验岩层断裂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我们把毛巾拿走,用木棍来代表岩层。
2、用手给木筷不断地加力,会发生什么现象?3、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实验。
小学科学《地震》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震》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042b2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5.png)
小学科学《地震》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地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的成因,并掌握预防地震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2.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
3.能够有效地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和参与评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
2.通过科学探究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
3.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和避震的小常识。
教师准备:木棍和毛巾(每组各一个)。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知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在地球仪上,我们通常用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绿色代表平原。
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汶川地震组图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这不仅造成了财产和生命的损失,还给环境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变化——火山。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研究一下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变化——地震。
板书课题:《地震》二)交流搜集到的地震资料地震海地地震(图片)东日本9级大地震(图片)视频:《人对不同地震烈度的感受》2007年4月2日,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
它不仅引发了海啸,造成了人员伤亡,还使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到了影响露出了水面。
思考:以上几个事例中,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各地地震前后的对比。
这是同一个区域不同时期拍摄的三组照片。
第一组:震前震后的汶川对比。
第二组:震前震后的尼泊尔街道对比。
第三组:云南鲁甸地震形成堰塞湖。
通过对地震前后的照片比较,我们会发现,地震不仅破坏了无数建筑物,还使地形发生了变化。
有的地方地震后形成了堰塞湖。
小学科学五年上册《地震》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上册《地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ac6cb277232f60dccca1ac.png)
《地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初步了解地震的现象和地震造成的危害,了解地震的成因,懂得避震的一些应急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掌握避震的技能,学以致用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多媒体网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材料及准备: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导入:活动一:观察地震现象1、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电影,大家想不想看?(唐山大地震)。
(播放《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2、1976年7月28号,在河北唐山发生了8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
3、通过观看资料,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4、学生交流汇报与地震有关的知识。
5、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猜想验证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地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大胆鼓励学生猜测)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棍、毛巾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猜想呢?活动三:实验验证猜想。
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2、总结实验方案:①、把毛巾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毛巾向中金挤压。
②、用手压住木棒,用另一只手用力压木棍3、总结:地球的绝大部分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引起的。
三、汇报交流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表格汇报、小组互评活动四:地震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阅读资料卡:地震谚语介绍我国的伟大发明世界上的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张衡)避震小常识,播放逃生视频。
四、拓展活动: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的前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结合微视频学习,了解地震的成因
1.同学们带来了哪些实验器材?准备怎样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的猜想如何呢?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呢?
(预设)
生:做实验。
实验时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课前大家根据微视频已经准备好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你们组打算怎样利用这些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3.通过学习微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探索预测地震的方法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通过进行模拟地震演习,学生知道地震自救的方法,认识到用知识、技能守护自己的生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地震是由岩层断裂所产生的震波引起的。
2.技能目标: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通过微视频、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人们对地震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
微视频播放: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4.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关于地震的预测人类还在不断探索中,这项研究任务就落在了我们同学们身上。
通过观看微视频,你又了解了什么?
(预设)
生:我国的地震分布非常广。
生:我国处在地球三大地震带的其中两条地震带上。
确实是这样的,现在老师想问,地震有什么好处吗?
生回答。
观看微视频
交流归纳:
(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
(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
(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对地震的成因进行推理、想象。Fra bibliotek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地震成因的微视频、课件资料(地震前兆、保护、实验探究、练习巩固、反馈矫正等),和学生共同准备实验探究材料。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根据微视频修改实验方案。
生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大家设计的很好。不过在动手之前,老师有个小提示:a注意安全。b注意分工合作。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对优秀小组的做法及时拍照鼓励,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跟进指导。
3.整理实验器材,小组归纳总结。
4.汇报交流。
生汇报交流。
大家的发现可真多,那毛巾、竹条相当于地震中的什么?
《地震的成因》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科学
3、课时: 1课时
4、学情: 学生在第一课已经认识了地球构造,知道地球最外层的地壳由一层岩石构成,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通过微视频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震的成因、危害及预防地震的方法。
二、教学课题
3.地震的成因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修订后的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内容,在学生认识了地球构造及火山的形成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微视频、自主探究地震的成因、种类、地震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以及我国古人对地震探究所做的伟大贡献,掌握地震预测的方法。分为四个活动:
1.交流处理信息资料。
2.通过学习微视频,引导学生提出并确定研究问题:自主探究了解地震的成因。
2.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生: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生:地震为什么能造成那么大的人员伤害?
3.那么,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由地球的哪一部分引起的?请大家猜想一下。
(预设)
生:是地球内部产生的。
生: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震应该是由地壳引起的。
生:是由地壳、上地幔的岩石断裂引起的吧。
5.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学生汇报。
教师补充:同学们谈到了很多,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地震发生时自救常识)
/v?word=%B5%D8%D5%F0%D7%D4%BE%C8%B3%A3%CA%B6&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生:岩层。
那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B5%D8%D5%F0%B5%C4%B7%A2%C9%FA&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三 实践运用,深入了解
1.尽管如此,地震的破坏力确实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学生汇报。
2.正如同学们所说,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请看同学搜集92&cl=2&lm=-1&st=-1&fm=&fr=&sf=1&fmq=1331693354093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B5%D8%D5%F0%C7%B0%B5%C4%D4%A4%D5%D7&s=0
5.整理归纳: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的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6.既然地震这种自然现象存在于地球上,它和人类的生活就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前面的了解来说一说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准备:
1.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
2.毛巾(每组两条)、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干木棍(或旧筷子、牙签)。
3带好书包,以备逃生演习用。
七、教学方法:观察法、自主互助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一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播放微视频:我们每天能够快乐的学习、幸福的生活,但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的人、许多的孩子却遭受着这样、那样的灾难,播放:唐山大地震、汶川5.12地震、云南鲁甸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