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 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
第2课时《不求甚解》【情景导入】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
我们学习的《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的,作者见解独到。
上节课的《谈读书》,让我们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
这节课我们来走进《不求甚解》,跟随当代作家马南邨一起去学习怎样读书。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马南邨:__邓拓__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论文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__燕山夜话__》《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课题解读:“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__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__,属褒义。
今多谓__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__,含贬义。
3.了解驳论文知识。
(借助相关资料,了解驳论文知识)(1)议论文的论证方法:__立论__、__驳论__。
(2)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正确。
驳论: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方法:__直接批驳__和__间接批驳__。
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从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4)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或间接的方式(证明自己观点正确)进行批驳。
4.字形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写法)咬文嚼.字(jiáo)死抠.(kōu)豁.然贯通(huò)5.词语解释: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形容人(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开卷有益:(褒义词)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表格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表格式)
教学内容及流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三、检测目
标
1、习题检测
2、总结本课
3、作业
1、论文可分为哪两种?试分
析立论与驳论文的写法异同。
2、你还记得哪些与读书有关
的名言警句?与大家共同分享一
下。
学生回忆整理,
分享交流,例如:书
山有路勤为径,学海
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
少。
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
里路。
……
学生谈本节课
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
学
后
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 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课型:新授授课时数: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读书要虚心领会作者的意思,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3、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导入:作者简介:马南邨,即邓拓,1912年出生于一旧知识分子家庭。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
邓拓毕生挥笔,热情讴歌党的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光辉胜利,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斗争。
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双百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等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当时全国许多报刊效仿这一做法,开设类似杂文专栏,为当时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新课:理解原文出处:“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求甚解》一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文章反弹琵琶,令人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的思路来说,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结构安排: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于“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常常有人”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方式、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③对比阅读,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论证方式、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学习重点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内容;2、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的异同。
3、延伸拓展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名人读书的名言和故事。
4、让学生结合两篇文章及自己的体会,用简练的文字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文重点谈了读书的益处,那么,我们该怎样读书呢?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
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
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下面,我们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
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
福建福州人。
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
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2、复习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常见的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论点;通过批驳论据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论证来批驳对方的论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知识目标:篇一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不求甚解》教案篇二一、紧扣特点,说教材《不求甚解》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艺随笔两篇》中的第二篇。
文章从“不求甚解”的来历谈起,围绕着读书应该“求甚解”还是“不求甚解”这个话题展开议论,并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了精辟的阐释。
它告诉我们,“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有利于达到由浅入深,广泛获取知识的目的。
文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选例典型,论证严密。
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具体,论证细腻翔实。
因此,结合文本特点、单元学习重点等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定如下:1、理解文本摆事实讲道理、剖析事理的议论方法,学会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3、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奏、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采取了以下的教法:1、诵读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以及如下的`学法: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2、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三、多元阅读,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案
1.作者简介:马南邨,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2.驳论文: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亮观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三、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摆出错误观点,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活读”:是指灵活地、融会贯通地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虚心 读活 多读 勤读)
五、总结:
《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1)引出处:以“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讨论:“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材版本和使用情况
本教案适用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二、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2.掌握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教学难点:掌握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用“打基础”的方式导入本节课内容,向学生简单讲述成语的基本功用。
2.讲解(15分钟)
用电子板书展示成语“不求甚解”的拼音、释义和例句,并进行详细讲解。
结合
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拓展(15分钟)
让学生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段落,让学生通过例子体会成语“不求甚解”在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4.巩固(10分钟)
请学生用一两个语段,展示对“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对疑问
进行解答。
5.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重写《红楼梦》相关段落,并用“不求甚解”这个成语进行运用。
三、落实策略
本节课的落实策略主要是通过电子板书的方式进行讲解,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成语“不求甚解”的用法和运用场景。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们对成语“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和课堂展示的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并进行总结。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掌握“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
2.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并能就故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内容;
•教学难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并能够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引入
1.通过开展“成语接龙”的游戏,复习一些常用的成语;
2.引导学生通过对成语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第二步:阅读、理解
1.教师讲解“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学生阅读《妻妾成群》,理解故事中的情节;
3.学生就故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步:讲解、感悟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问题为学生进行解释;
2.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第四步:拓展延伸
1.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故事,寻找和“不求甚解”成语相关的内容;
2.学生进行比较和讨论,总结出成语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含义,掌握其用法;
2.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并能就故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增强,提高了自己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不求甚解》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文章主旨,并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求甚解》的作者背景、文章背景及文学地位;
2.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成语、典故,如“不求甚解”、“疑邻盗斧”等;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详细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
首先,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然后,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在此过程中,重点强调“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文章中提到,‘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它并不是指对事物一知半解,而是要把握重点,避免陷入繁琐的细节。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章中的观点。
首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然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各组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有没有值得我们质疑的地方?‘不求甚解’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学习中是否适用?请举例说明。”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不求甚解”的读后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不求甚解》,完成以下阅读理解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描述文章的主要论点及其论证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3.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4. 理解正确的读书方法(二)能力目标1. 将多种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2. 锻炼驳论文写作技巧,初步形成驳论文写作思维3. 将“不求甚解”的精神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虚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1.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2.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理解课文中所举的事例及其阐明的道理【教学方法】1. 快速阅读法2. 讨论法3. 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听写生难字。
2. 提问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二作者简介马南邨,原名邓拓。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三解题“不求甚解”出处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四课文讲解(一)本文体裁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明确:议论文驳论文(二)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三)作者是怎样反驳的?(学生思考回答)明确:1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来分析他的读书态度.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好读书其次:不求甚解最后:会意2 阐释不求甚解的含义:一是虚心。
二是不固执一点。
3 以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事例,证明“求甚解”容易曲解4以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
5 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而是不死抠字眼儿。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九下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一层(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提示: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6.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从态度上论述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从方法上论述
(3)引陆家山的话——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7.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结论: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部编版九下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课题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2019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各位老师们依旧挑战着自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古代散文名篇。
课文主要讲述了要做到真正的不求甚解,就要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4.能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能够培养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2.难点:课文中的某些复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
2.分析法: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例如,可以谈论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这一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案(1)
13.2 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三、写作背景《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
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四、课外延伸——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五、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不求甚.解(shèn )狂妄.自大(wànɡ )咬文嚼.字(jiáo )王粲.(càn )豁.然贯通(huò )死抠.(kōu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1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2.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3.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4.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教学重点: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求甚解”是一个成语,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现多含贬义。
但是我国著名的杂文作家马南邨对此却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不求甚解》。
二、知识积累:1、马南邨,原名邓拓,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代表作杂文集《燕山夜话》等。
2、字词:要诀、劝诫、狂妄自大、开卷有益三、初读课文: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先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四、再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学们根据全文九个自然段的论述,逐段分析理清思路。
首先,作者从生活中人们对“不求甚解”的误解谈起,引出话题;接着,追根溯源,从原始的语境中找寻其本来意义,提出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阐发自己的认识,并用实例做证明,并适时作出补充解释;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告知读者应该如何读书。
五、小结归纳:1、本文的论述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2、本文的语言特点:心中始终有读者,用语亲切自然。
首先,论述有针对性;其次,语言亲切,像与朋友交谈。
六、能力拓展:结合本文的学习和自己的读书体验,拟一条关于读书的座右铭。
板书设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作者详细阐发认识,加以证明;得出结论:重要的书需要反复阅读。
2023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单元学习目标】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辞知识学习】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办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的情思。
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
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引成语等语言材料。
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
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还是苍蝇。
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安排】22,《不求甚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不求甚解》马南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学习作者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难点】1.重点: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不求甚解》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文,也是马南邨先生针对大众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杂文。
杂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虽然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但是要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依然具有挑战性。
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有滋有味”,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我大胆地将思维导图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
在这过程中,学生充分活动,积极展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教学效果不错。
一、温故知新读书有千般乐趣,万种读法。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本文作者马南邨,原名邓拓,本文选自《燕山夜话》,是一篇杂文。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杂文,记得吗?是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知道杂文就是议论文,一般采用驳论的方式进行论证,先驳后立。
那篇文章的论证思路记得吗?树靶子,打靶子,最后确立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杂文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好奇心,更好地促进本课的学习。
二、解题入文1.什么是不求甚解?字面意思是不追求深刻的理解。
只求懂个大概,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和“浅尝辄止”差不多,是个贬义词。
因此一般人对他的态度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在文中画出来。
2.“不求甚解”本意是什么,是谁说的?(陶渊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学生齐读)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属褒义。
看来大众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只抓住前一句,而丢了后一句,断章取义了。
【设计意图】从解题入手,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不求甚解”,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打下基础。
三、读课文找观点那么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预设:第一段: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教案
课型:新授
授课时数: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读书要虚心领会作者的意思,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3、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导入:
作者简介:
马南邨,即邓拓,1912年出生于一旧知识分子家庭。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
邓拓毕生挥笔,热情讴歌党的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光辉胜利,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斗争。
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双百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等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
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当时全国许多报刊效仿这一做法,开设类似杂文专栏,为当时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新课:
理解原文出处:
“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求甚解》一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文章反弹琵琶,令人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的思路来说,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于“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常常有人”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
“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
“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明自己观点,“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应“盲目的反对”。
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
做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结论迥异。
这正是本文肯綮之所在。
第二部分(第2至4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
一是全用原文,言之有据,认为持不正确的观点的人之所以犯片面性的错误,原因在于断章取义,“只抓住了他所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这是何苦来呢?”语气幽默态度平和,被批评者斗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正。
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好读书才有发言权。
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在于会意”;“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旧词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里。
第三部分(第5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采用了哪些论据?
学生阅读明确:
一是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我们今天学习“应当抱虚心的态度”;二是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三是引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且”字,说
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古或今,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这就是结论。
学生阅读课文。
小结:
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分析,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
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作业:
练习一、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