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宏观经济学中的物价与物价指数分析
宏观经济学中的物价与物价指数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物价水平和物价指数是重要的经济指标,对于衡量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压力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学中的物价与物价指数分析,以及其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一、物价水平的定义与测量物价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所有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常使用物价指数来衡量物价水平的变动。
物价指数是通过选取一篮子代表性商品和服务,并计算其价格变动的指标。
常见的物价指数包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等。
CPI是衡量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的指数。
它涵盖了食品、住房、交通、医疗等多个方面的商品和服务。
CPI的计算方法是将基准年的价格设为100,然后比较其他年份的价格与基准年的价格变动情况。
PPI是衡量生产者采购原材料和商品的价格变动的指数。
它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压力和价格波动情况。
PPI的计算方法类似于CPI,但是选取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不同。
二、物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物价水平的变动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通常来说,物价上涨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而物价下降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它鼓励消费者和企业在物价上涨前进行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活动。
然而,高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物价不断上涨,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力和企业盈利能力,对经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物价水平的变动还会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
央行通常会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动情况来调整货币政策。
当物价上涨压力较大时,央行可能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而当物价下降或通货紧缩风险较大时,央行可能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三、物价指数的应用物价指数在经济决策中具有广泛应用。
首先,物价指数可以用于计算实际收入和实际经济增长率。
通过将名义收入除以物价指数,可以得到实际收入,从而更准确地衡量个人和企业的购买力变动。
类似地,通过将名义GDP除以物价指数,可以计算实际经济增长率,用于评估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与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与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动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飙至31975亿美元,增30.3%。
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首先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其次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了外汇储备增加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外汇储备是物价变动的格兰杰原因;所以我国当前应该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
【关键词】外汇储备;增加;granger因果检验一、文献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随着外汇政策的调整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在1979年以前,我国实行“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外汇政策,外汇储备量很少。
1979年之后,我国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建立和发展外汇调剂市场,建立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外汇管理体制,这一制度促进了出口,增加了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到1993年,外汇储备额为211.99亿美元。
从1994年到本世纪初,我国大力开展外汇体制改革,取消了原有的外汇留成与上缴制度,开始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并且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实行有条件的兑换,这一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
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进一步放宽了对外汇的管制,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市场体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外汇储备节节攀升,随着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在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达到了10663.64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截止201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28473.38亿美元。
高额的外汇储备一方面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强人民币信心,但是,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超额的外汇储备会增加机会成本,带来通胀压力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曹瑜(2008)在其文章中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用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外汇储备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
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表明失业和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和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和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演讲_GDP&CPI的关系[1].ppt223121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5 0 88~09年GDP&CPI增长率(%) 系列1 系列2 5
10
15
20
25
30
• CPI是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了物价的变动。 •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经济的增长。 一般而言GDP增长的国家CPI也会同期增 长 两种指标保持同步,说明经济结构发展比 较合理,如果GDP增长过快,CPI增长幅度 小,甚至不增长,就说明该国经济增长的 支撑点不协调。
CPI的变动反映经济运行过程中物价变 动情况,是观察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 指标,GDP的变化则反映经济的增长 情况。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存 在以下四种情形.
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
• • • • • 控制货币供应量 紧缩性财政政策 收入政策 供给政策 结构调整政策(针对结构性通胀的主要措施有:
①不变动税收总量,而只调整各种税率及 其施行的范围;不变动支出总量,而调节 支出项目;② 调整利率结构和信贷结构。)
THANKS
•谢谢观赏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5 0 88~09年GDP&CPI增长率(%) 系列1 系列2 5
低增长低通胀 主要特征是GDP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同时 CPI也处于低位运行状态。一般情况下,经济增 长缓慢,则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需求减少, 从而使得产品价格下降,CPI降低。促进经济增 长成为整个社会的首要目标,可以采取适当的通 货膨胀政策来刺激生产。政府会采取扩张性的政 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我国在1988年至1991年期 间就处于这样的阶段。
宏观经济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宏观经济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宏观经济是指整体经济状况的研究与分析,包括国民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就业水平、价格水平、货币流通以及财政政策等因素。
其中,物价水平是宏观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1. 宏观经济周期与物价水平宏观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长期波动的阶段性变化,主要包括经济繁荣期、经济衰退期和经济复苏期。
这些不同阶段的宏观经济周期对物价水平产生不同影响。
在经济繁荣期,生产活动活跃,就业率高,人民收入增加,需求旺盛。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通常会上涨,由于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升,导致物价水平的增长。
而在经济衰退期,经济活动放缓,就业率下降,人民收入减少,需求低迷。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通常会下降,由于需求不足,商品价格下降,导致物价水平的下降。
而在经济复苏期,经济活动逐渐恢复,就业率上升,人民收入有所增加,需求开始回暖。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通常会稳定,并逐渐上涨,商品价格回升,但上涨幅度相对较小。
因此,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对物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不同阶段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调节物价水平。
2. 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是指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和存款等。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通货膨胀水平。
当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市场对货币需求时,通常会导致通货膨胀。
大量货币的发行会造成货币贬值,商品价格上涨,进而推高物价水平。
相反,当货币供应量不足,无法满足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时,通常会导致通货紧缩。
货币供应不足会导致消费者需求下降,商品价格下降,进而拉低物价水平。
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控对于控制通货膨胀、维护物价稳定至关重要。
3. 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对物价水平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来看,经济增长意味着生产活动的提升,需求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从而推高物价水平。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
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
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
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
这实际上层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
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
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
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
3.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
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
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 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
实际上,就现代社会而言,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这在上述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时,曾予以说明,近100 年的经济史也说明了这一点。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即把世界上许多国家近100 年中经济增长时期的物价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除经济危机和衰退外,凡是经济正常增长时期,物价水平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更是如此。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1)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这些政策目标,有的可以兼容协调,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充分就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有助于充分就业;但其他各个目标之间则更多地表现为矛盾与冲突。
(3)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即物价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涨彼消的关系。
(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从长期来看具有一致性,从短期来看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政府多倾向于利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
(5)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同时实现。
(6)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经济增长率高可能会带来国际收支的逆差。
(7)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通常认为具有一致性,经济增长率越高越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北京市CPI涨幅与GDP增速的关系变化及其趋势判断
北京市CPI涨幅与GDP增速的关系变化及其趋势判断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济运行经历了几轮波动,在1996年以前的几轮经济高增长阶段,物价都出现了明显的高涨幅。
在1999年以后,GDP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物价却保持低位运行,多数年份涨幅在3%以下,2002年以后更是保持在 1.5%以下的低位。
高增长高物价向高增长低物价的转变,反映了我国经济运行环境、运行阶段所发生的变化。
一、1978~2006年GDP增长与物价变化趋势(一)伴随总供求关系的变化,高增长高物价的运行态势逐步向高增长低物价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增长与物价涨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不同阶段有较大变化。
以1997年为界,之前的几轮经济高速增长均伴随物价涨幅的相应提高,呈现高增长高物价的态势,而1997年之后CPI涨幅回落远远大于GDP 增速的回落。
下表分别列出了两个时期全国GDP增速与CPI涨幅。
北京市也呈现出基本一致的特征(见图1)。
区间GDP增长(%)CPI涨幅(%)1978年~1997年9.9 8.11997年~2006年9.3 0.9图1 1979~2006年GDP增速与CPI涨幅变化以1996年为分界点,1978~1996年北京市GDP年均增速为9.9%,物价年均涨幅为12.6%,经济增长与物价涨幅都是大起大落,波动明显,且物价涨幅基本滞后于经济增长。
1997年以后,GDP增速和CPI涨幅都比较平稳,1997~2006年GDP年均增速为11.4%,比1978~1996年上升1.5个百分点;1997~2006年CPI年均涨幅为1.7%,比1978~1996年回落11.1个百分点,GDP增速与CPI涨幅呈现不同走势且变化幅度相差较大。
进一步分析两个区间CPI涨幅与GDP增长的相关系数,1978~1996年二者相关性高达0.98,而1996~2006年间降为0.86。
(二)CPI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弱于投资价格、房地产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等其他价格指标一般来说,经济增速的高低能较快地反映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的变化上,但对CPI的影响要滞后一些。
为什么物价水平的变动会引起财政收入
提要】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价格及收入分配体制等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由于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只有清醒地认识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并顺应客观规律运用好价格杠杆,才能使财政收支平衡,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关键词】价格变动财政收入价格总水平众所周知,财政状况是影响价格改革和价格开放的重要因素,财政收支不仅影响物价总水平,而且还会引起物价结构性的变动,财政收支平衡是物价稳定的基础。
另一方面,财政收支是在一定的价格水平基础上实现的,合理稳定的价格能保证商品生产者在补偿生产成本以后获得盈利,从而能鼓励他们积极扩大生产,增加盈利总额,使国家财政收入有稳定可靠的来源。
笔者认为,价格变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影响财政收入:1.价格总水平升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经济参数,也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和实施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价格总水平的状况,不仅是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是否适度,国民经济允许是否正常的反映,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秩序与政治上的安定。
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价格总水平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
因而,价格总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分三种情况:第一,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状况影响价格总水平,进而影响财政收入。
在市场的作用下,供求关系不仅决定着个别商品的价格,而且也决定着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供过于求时,社会总需求不足,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价格总水平下跌;供不应求时,有一部分购买力得不到实现,价格总水平就会上升。
这样的价格变化导致买卖双方的再分配--提价企业受益,购进提价产品的企业或个人往往不能自我消化提价的负担,于是由财政给予补贴,而提价企业因提价带来的税收增量又多被购入提价产品企业的税收减少所抵消,导致财政收入不变甚至减少的同时支出增加。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名称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定义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值代表失业率,纵轴G值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正确处理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摘要:物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物价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状况是好的,但由于受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态势还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正确处理好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物价稳定;经济增长;通胀预期;改善结构一、国际国内现状分析(一)国际现状分析从国际上来看,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尽管出现经济恢复增长的迹象,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许多主权国债务危机日趋加剧,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国际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使全球通胀预期进一步增强。
另外,世界经济正在面临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某些国家与地区政局的动荡,推动了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对世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成双重冲击;二是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对日本及周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亦是显而易见的;三是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也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国内现状分析从国内看,尽管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很多,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除体制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长期性影响外,由于受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经济运行中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缓解与遏制,具体表现为部分商品物价不够稳定、通胀预期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面临的压力比较大。
二、保持物价稳定的意义与作用(一)保持物价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市场物价的稳定是分不开的,当物价发生剧烈波动时,会向人们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就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特别是物价的快速上涨,它会导致投资需求猛增,资源供应紧张,投资需求的增加以及资源供应紧张反过来又会推动市场物价更加猛烈地上涨,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物价稳定是保障社会稳定的根本物价的不稳定,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供求关系失衡,甚至会导致整个流通领域混乱,出现部分组织或个人恶意囤积商品,哄抬物价,造成社会的急剧动荡。
货币政策---精品管理资料
第十章货币政策一、习题一、填空题1。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 ),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 ) 。
3。
()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而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4.()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5. 一般性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大工具,通常被人们称为三大传统法宝。
6. 目前许多国家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率,存款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法定准备率就越()。
7. 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法定准备率.8. ()对金融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来完成的9. 市场利率是影响货币供需与()的一个重要指标。
10. 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首先对某些( )产生一定的影响.11.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
12。
比较适宜用作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1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14. 中介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
15。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具有()、( )和()。
二、判断题1.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水平的绝对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100%的就业.3.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目标,应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的短期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必须无顺差或逆差。
物价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物价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物价水平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
物价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对经济增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冲击。
当物价上涨时,消费者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和服务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
这会导致居民的消费能力下降,使得他们很难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如果物价上涨超过了人们的收入增长幅度,就会形成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削弱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导致消费需求下降。
这会对企业的销售和利润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制约经济增长。
其次,物价水平的波动也会对企业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当物价上涨时,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
这将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从而降低其竞争力。
在物价较高的环境中,企业可能会选择减少生产,降低雇佣人数或提高产品价格。
这将导致产量下降,就业机会减少以及消费需求的减弱。
这对经济的增长将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当物价下降时,企业的成本会减少,使得其更有竞争力。
这将促使企业增加产量,扩大就业和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还会牵连其他领域的经济活动。
住房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物价上涨时,房地产价格也会上涨。
这将使得购房需求下降,限制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相反,当物价下降时,房地产价格也会下降,使得购房需求增加,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增长。
同时,物价水平的变动还会影响投资活动。
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投入于实物资产,如房地产和黄金,以保值或增值。
这将导致股票和债券市场的资金流失,对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物价水平的变动还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决策。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
当物价上涨时,央行可能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
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因为高利率会增加企业的借贷成本,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
相反,当物价下降时,央行可能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论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论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作者:贺友桂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艰难启动期,因此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一直是近年来常被关注与探讨的话题。
每一个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的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
”也就是说,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消费,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进行,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
消费水平作为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同时也可以用来指称一国的消费总规模,即社会总消费。
关键词: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再生产过程;社会总消费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消费水平有什么关系假如我们2010年国家GDP增长是10%,而我们的消费水平CPI在怎样的一个百分比是合适的,是没有通货膨胀的或通胀不是很厉害,它们之间有那些密切的关系导致互相影响互相波动。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物价变动与经济增长波动频繁,振幅较大,其背景和影响因素比较复杂。
政策主导价格间歇式高涨,经济增长波动较大,需求拉动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经济转型导致通货紧缩,经济低速增长,资源制约导致价格上涨,经济增长快速提升。
物价变化和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并呈现出七个特征:(1)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
(2)两者波动方向一致。
(3)物价涨跌滞后于经济增长变化,时差大体为1-2年。
(4)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动周期波长相仿。
(5)物价变动波幅大于经济增长。
(6)物价过度波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显著。
(7)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会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胀或加重通胀程度。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CPI与GDP的关系研究
数据应及时更新才是,尤其是CPI的数据,可以具体到月度数据。
整篇文章感觉框架很大,不细致,显得粗糙,没有写出大家想看的东西,打个比方就是那种“喝水却不解渴”的感觉。
建议写个“CPI与GDP增长率变化比较分析”之类的比较具体的题目,这样可以避免写得空CPI与GDP的关系研究摘要本文对1990到2008年间中国CPI特点进行阐述,并针对CPI波动与GDP增长率进行处理分析。
由此得出结论:在1990—1996年间CPI变化与GDP增长互为因果关系;而1997—2008年间GDP增长是引起CPI变化的原因, 经济发展会造成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现象。
在不同历史阶段,CPI涨幅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会有所不同。
在特定历史时期商品供应从短缺到相对过剩的转变、商品价格改革、消费结构的升级、CPI构成的限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货币供给变化构成影响CPI波动与GDP增长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变化提出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物价的具体性措施。
关键词 CPI,GDP,经济增长,物价稳定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China's CPI properties and processes and analyzes the volatility of CPI and the growth rate of GDP from 1990 to 2008.Thus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changing of CPI and the growth of GDP are not mutually causal relationship during 1990—1996;from 1997to 2008 the growth of GDP is the reason for the changing of CPI,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result in price inflation, and price inflation associates with the phenomen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 different history phase,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hanging of CPI and the growth rate of GDPwill be different.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the commodity supply changing from shortage to relative surplus, goods price reforming,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 upgrade, limitation of CPI construction,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the change of currency supply form principal elements that affect volatility of CPI and growth of GDP,and presents specific measures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le price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se elements adjust.Key words CPI ,GDP, growth of economic, price remains stable一、引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的指数。
菲利普斯曲线
有一个曲线叫做菲利普斯曲线!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成正比关系!(一)表明三对经济变量关系的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有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 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
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见图1中实线)。
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
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
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
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
“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
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
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
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
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见图1)。
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浙江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
上涨 34 市场价格运行也较为稳定 。 .%, 第二 阶段( 9 5 19 18 — 9 0年 )经济增 长 , 趋缓 , 价格大 幅波动 。18 以后 , 95年 经济
随着经济 的发展 , 江最终消 费的绝 对额 虽在不断 浙 上升 , 但从总体趋 势看 , 最终消费率 却在下降 , 投资 和 消费比例不合理
资料 来源 :20  ̄ 09年浙 江统计年 鉴》 17 — 93年居 民消 费 ;9 8 18 价格涨幅因缺少农村数据 , 以城 市数据代替 。
阶段浙江经济 年均增长 1 . 比前一阶 09 %, 段 回落 71 . 个百分点 。 第 五 阶段 ( 0 3 2 0 2 0 — 0 8年 )经济 平稳 , 回升 , 价格稳 步上 涨。经过几年扩张性的 宏 观调控 ,浙江经济在 2 0 年再度 出现 03
,
宏 观调控 目标 也在 短时 间内 出现 了一 系 增长 、 控物 价” 再 到“ 增长 、 内需 、 , 保 扩 调
变动 之间 的关系 ,可 以分 为 以下几
段:
现, 人们期待的“ 高增长 、 低通胀 ”经济平 ,
稳发展的时期并不多见 , 整个宏观经济形 势可谓是 “ 通胀通 缩一线 天 , 冷热 之间求 发展 ”・ 。 进入 2 0 以来 , 0 8年 我国经济由高
长、 高通胀 现象。 第 四阶段 (9 7 20 19 — 0 2年 )经济增 长 , 减 缓 ,通货 紧缩 来 临 。国家 针 对 19 、 9 3 19 的经济过热 和通货膨 胀采取 了长 9 4年
指数 回升到 1 1 。但在经 济复苏过程 中 0. 9
又 出现 了新 的问题 ,高增 长带来 了高通 胀 。2 0 0 4年浙江粮食价格上涨 了 3 . 51 %, 以粮食 为龙头 的部分 商 品价 格大 幅度上
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I 变化率 3 . 1 3 . 4 6 . 4 1 4 . 7 3 4 . 1 l 7 1 8 . 3 2 8 — 0 . 8 — 1 . 4 0 . 4
一
表1 1 9 9 0~2 0 1 1年 GDP增长率与 C P I 变动 率
年 份
( 单位 : %)
1 9 9 0 1 9 9 1 I 9 9 2 1 9 9 3 1 9 9 4 l 9 9 5 1 9 9 6 1 9 9 7 1 9 9 8 l 9 9 9 2 o 0 o
—
∞P增长 率 8 . 3 9 . 1
I 变化率 0 . 7
. 8 1 . 2 3 . 9 1 _ 8 1 . 5 4 . 8 5 . 9 — 0 . 7 3 . 3 5 . 4
( 一) 平稳 性 检 验
在对时间序列变量做 回归分析前 , 必须分别检验其是否具有 平稳性 , 即他们的单整阶数是否相等 , 否则所做的回归有谬误 回 归之嫌 , 是没有意义的。 本文使用单位根检验 ( u n i t r o o t t e s t ) 对 G D P增长率 和 C P I 变化率 这两 个时 间序 列变量 进行平 稳性检 验, 原假设 为: 序列存在单位根 , 为非平稳序列 , 结果如下表 2 :
● 经 济 研 究
《 经济师} 2 0 1 3 年第 3 期
系。 因此 , 我们可 以定性地判断 , 当前物 价波动 的根本原 因在于短期 内经济增 长期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 。 而经 济增 长率与 物价波动率 之间具体 的关 系程 度, 需 要 用 如 下 定量 分 析 方 法 验证 。 三、 物 价 波 动 与 经 济 增 长 关 系 的定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研究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孙凤华、张筱、李楠摘要: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经典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对1984—2009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指数化后进行协整检验,得到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在此基础上检验了Granger因果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影响。
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短期内,我国货币供给存在“托宾效应”;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的波动均主要由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来决定;此外,我国货币存在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反映在物价水平上。
最后综合实证分析结论,就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的有关渠道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1.引言1.1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实施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1[。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达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
1984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中央银行不仅需行使发行货币和管理信贷的职能,而且还要经营商业银行业务。
然而,1984年,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正式确立,标志着我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2[,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独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权。
从此,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促使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的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3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开始转为货币供应量。
在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
加入WTO后,贸易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方式、调控手段及各种机制、体制都得到了明显的创新与完善。
我国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关系
作者: 陈炳才
作者机构: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红旗文稿
页码: 22-24页
主题词: 经济增长速度;物价上涨;改革以来;物价水平;零售物价;组合方式;数量关系;具体物;
经济增速;物价变动
摘要: 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关系,在理论上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本文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笔者试结合改革以来各个时期的具体物价环境,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关系的两个阶段1、1984年以前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关系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84年以前和1984年以后。
首先我们请看图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物价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状况是好的,但由于受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态势还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正确处理好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
理论上讲,根据货币恒等式MV=PQ,推导P=MV/Q;所以,假如Q增加,货币供给M和货币周转率V不变,那么物价就会下降;假如Q减少,M和货币周转率不变,那么P就上升。
理论上来讲,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并不简单。
实际之中,经济增长在长期内由资源投入和资源使用效率决定,所以在长期内如果上述两项内容未变,则Q不变,P的变动和经济增长无关,只会和M和V的变动有关。
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和P相关,当P上升时,由于工资刚性,企业的实际工资下降,企业家雇佣劳动增多,进而提升产量Q。
所以在经济增长时,PPI领先或与经济增长同时好转,而后CPI 上升。
总结:如果分析10年20年之类长期的价格变动,那么与经济增长无关;分析年度的物价变化,则和经济增长有关。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
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
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
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
这实际上层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
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
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
物价上涨比较缓慢。
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
3.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
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
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 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
实际上,就现代社会而言,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这在上述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时,曾予以说明,近100 年的经济史也说明了这一点。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即把世界上许多国家近100 年中经济增长时期的物价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除经济危机和衰退外,凡是经济正常增长时期,物价水平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更是如此。
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时期,物价水平不是呈上涨趋势的。
就我国而言,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以后,有的国家甚至在经济衰退或停滞阶段,物价水平也呈现上涨的趋势。
从西方货币政策实践的结果来看,要使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并不容易。
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往往较多地考虑经济发展,刻意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譬如采用扩张信用和增加投资的办法,其结果必然造成货币发行量增加和物价上涨。
使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矛盾。
四、如何正确处理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抑制通货膨胀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综合运用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汇率等多种金融工具,将社会融资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加大银行对重点领域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科学合理地调节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分配比例,只有这样才能既消除通胀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支持的合理需求。
同时要充分估计金融政策支持的滞后效应,避免由于政策原因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从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
防止物价波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健康协调发展,必须以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其他需要,就必须从发展生产、保障供应以及搞活流通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防止物价大起大落。
市场的基本关系是供求关系,供求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则是决定商品价格高低的重要因素,反过来价格又是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诱因,但是无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还是价格引导供求关系,它们都是建立在原材料采购、商品的生产及销售等环节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而自由竞争的结果会导致垄断现象的发生。
因此,强化对价格的监管,打击人为哄抬价格行为,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就能够有效地防止垄断,杜绝人为因素对物价的控制。
(三)大力实施产业转移政策,降低产品的出厂价格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内需的进一步拉动是关键,而市场内需的潜力或主战场主要集中在相对落后的国家与地区。
另外,该地区还具有生产要素成本低、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加大向落后地区产业转移的力度,有利于降低生产产品的成本,稳定产品的市场价格。
综合所述,引起市场物价波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国际食品与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是引起物价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但亦不能排除经济增长不平衡、劳动力成本增加、货币投放过多、消费增速加快以及投资过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上述因素形成叠加效应的话,有可能引起市场物价的剧烈波动。
因此要正确认识物价稳定的重要意义,妥善处理好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适时采取一些必要的调控措施,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乃武.2011通货膨胀的走势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1(8).
5.王小广.当前物价形势及调控建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6).
6.祝宝良.当前通胀形势对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