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结婚照对比
改革开放后婚姻变化
![改革开放后婚姻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9ae7332eefdc8d376ee3297.png)
组员:王娇娇、杨森瑶、郑秀梅、陈恬菲 张 聪、翁孙亮、许 剑、廖 鸿 高 俊、严 浩、黄 健、袁 杰
记忆的婚礼
历史上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
80年代
90年代 现 在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记忆的婚礼
历 史 上 的 改 革 开 放
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 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 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 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 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 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 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 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 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婚礼的仪式挺简单,可婚宴的规格可不低。
新人的打扮,新郎穿得是西服,可新娘穿得是一身红 套装,听说当时的新娘子都这样,原来这还是观念的问 题,按中国的传统,喜事都还是得红色。 婚礼仪式有没有新意不重要,关键是饭吃的好不好、 菜硬不硬,那才是婚礼是否成功的标志, 主人公王宁波说,当时自己的婚宴是办了7桌,还有
温饱进入小康,结婚作为人生大事,其“请客”的形式也在不 断“升级换代”。美满的婚姻,几乎都是从一顿婚宴上开始的。 让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餐饭来表示庆贺,也是对新人爱情的见 证。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婚宴的形式在千变万化,但婚宴却 从来都是婚礼的重中之重。
90
记忆的婚礼
中西合璧的婚纱:90年பைடு நூலகம்以后中国人穿婚纱,是一件常见的
记忆的婚礼
6 0年代:刘先生,机关干部,1967年8月结婚。 结婚地点:单位招待所。 结婚花费:糖果20元,酒席两桌。 总计花费:60元。 7 0年代:王先生,工程师,1972年2月结婚。 结婚地点:自家住宅。 结婚花费:糖果烟酒10元,请厨师自办酒席150元, 给新娘买了的确良上衣15元。 总计花费:175元。
关注:改革开放40年看巨变——婚纱摄影的时尚之路
![关注:改革开放40年看巨变——婚纱摄影的时尚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3305bce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64.png)
改革开放40年看巨变——婚纱摄影的 之路Changes of Wedding Photography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巨变,社会和民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百姓生活的改变无处不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物,在时光匆匆的无声流动中,发生着悄然的改变,回看过往,对比曾经,不禁惊叹于时间的力量,惊叹于改革开放的力量。
充满文艺、时尚情调的情侣或婚纱摄影,黑冰作品。
FOCUS ON 关注婚纱照,如今似乎已成为每对新人婚礼前的必修课。
可在改革开放之前,婚纱这个有点“西洋”味的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到的。
由于特定历史原因,上世纪80年代,婚纱才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经过40年的时代变化,加之科技与市场的推动,中规中矩的大红结婚照走向了个性婚纱照,漂亮的婚纱与独特的创意受到年轻人热捧。
在这40年中,起先是一些老字号的照相馆开始经营婚纱照的拍摄,后来独立的婚纱影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拍婚纱照由此变得逐渐规范化、成熟化。
人们对于美和时尚的追求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我们对外来文化的开放胸襟。
一个时代,一种记忆,从这些不同年代的结婚照上,很容易看出岁月痕迹、历史变迁。
婚纱照悄然兴起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婚礼也随之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
新式样的结婚照、越来越丰盛的婚宴、越来越喜庆的婚礼,都是那个年代的特别记忆。
新娘开始想有一张不同的结婚照,于是出现了“婚纱照”这个全新的东西。
当时时髦的城市居民对结婚照的要求不单单是两人半身照就可以满足的了,婚纱照悄然走进市民的视线。
一版半身照,一版全身的,2张5寸、2张16寸照片。
磨砂的照片质地厚重,即使过几十年依旧会很清晰。
据了解,那时的婚纱照,黑白照居多,即便有彩色的也是后期人工上色的。
拍照前,照相馆里的人随便往新人脸上画点腮红眼影,再套上一件只有前半片的婚纱,手里拿着塑料捧花,两人往背景布前一站。
背景大多就是一个西式建筑的内部撰文/山泽琳 图片整合/于风亮一本婚纱影集的意义不仅在于婚礼前后的气氛营造,更成为一生的珍藏,承载了多少甜蜜的回忆。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1b040dad02de80d4d840aa.png)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改革前后的婚礼
![改革前后的婚礼](https://img.taocdn.com/s3/m/e45546e9700abb68a982fb68.png)
人们厌倦了待在室内千篇一律的婚礼,渴 望自由新颖的婚礼。浪漫的黄昏、携着微
风拂过众人的心田。因此各种各样的婚礼
接踵而来。
改革开放,国人的生活由温饱进
入小康,结婚作为人生大事,其
“请客”的形式也在不断“升级
换代”。
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
二十一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
+ 古代、改革前、改革后,婚礼不断
政 治 挂 帅 , 婚 礼 上 向 毛 主 席 鞠 躬
中国人民政府颁布的命令
+ 五十年代,一切要体现出“新”,革掉很多老习俗。干部显然是这
一时期“新”的主要代表,与干部联姻,是很多人的梦想。至少在 汉族社会,传统和中西合壁婚礼消失了,一种新的婚礼取而代之。 打点打点老岳丈,孝敬孝敬丈母娘,算了;吹吹打打迎新娘,旗袍 西装结婚照,免了。然而再“新”的婚礼也有三个“旧”的元素清 晰可见:结婚——男女可以在一起合法生活;婚礼——告诉大家能在 一起合法生活了;结婚证——合法共同生活的法律凭证。
+ 50年代的婚礼:婚礼简朴,政治挂帅
+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
西服的人恐怕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 生活方式。
+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
实施,这是建国后颁布的首部法律,可见婚姻在 社会生活中之重要。从此以后,“组织”开始影 响中国人的婚姻,结婚要打申请,领证需要单位 证明和领导签字;婚姻的主导力量是政治,婚礼 的突出特征是简朴。
始行于民国,落实于新中国。
+ 古代婚礼流程 +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 食姐妹桌、请新郎、盖纱头、出门
改革开放前后结婚照对比
![改革开放前后结婚照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d6f730ee87101f69e319531.png)
新旧对比50年代和60 、70年代大结婚照差不多,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大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结婚是人性大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大是革命大需要,工作大需要。
革开放前结婚照是张黑白合影改革开放前,婚纱像旗袍一样进入“四旧”名单,新郎新娘都是清一色的蓝色制服,时髦一点儿的则穿上绿军装式的“红卫兵服”。
没有化妆,两人按照男左女右,在一条长凳上一坐,将头微微靠向对方,表情严肃。
这样一张双人黑白合影照片就是那个时期的结婚照片。
而且,大多数的夫妻都是亲戚朋友介绍或者所谓组织牵线的情况下而结合的,自由恋爱而结婚的大多是那些文人学士们。
改 21世纪初追求个性与时尚以上图中结婚照的拍摄形式如果拿到那个年代,是绝对会被批判的,绝对是不被人们接受的。
可能还会被说是有伤风化。
而拿到现在来说,大家也就最多觉得他们夫妻够“欢型”而已。
而现代的结婚照基本上都是洁白婚纱,西服。
开放一点的就男人穿婚纱,女人穿西服。
代表当代女性在一个家庭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而且,现在的夫妻结婚比五六十年代的人排场更大,程序更多。
大多数人,为了纪念结婚都要去拍一套婚纱照。
现在的婚纱款式多得没法儿数,拍摄婚纱照的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许多准新人不再满足于传统婚纱照“千人一面”的造型,纷纷追求创意独特的个性化婚纱照。
有的年轻人受韩剧影响,喜欢选择韩式礼服,也有人把他们恋爱过程的“信物”加入婚纱摄影中。
为了拍到自己喜欢的婚纱照,很多人都选择有特色的外景,目的就是彰显个性,突出新意。
以上两幅图对比,可看出以下几点:1,服饰的改变可见改革开放到现在,人们已经不再如那时盲目排斥西方生活方式。
人们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开放。
2,现在的一套婚纱照少说也要一千,而在那个年代,如说拿一千去拍结婚照,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是疯子吧。
也可见,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除了以前只顾温饱问题大生活已经发展到有多余的钱去做其他事。
中国近现代婚礼变迁
![中国近现代婚礼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d0325200722192e4536f619.png)
随着20年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西方文化的 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 从外国留学回来的不少人已 经信仰基督教,选择在教堂 举行婚礼。新郎打领结,穿 西装礼服,新娘披婚纱,戴白 色手套,手握红玫瑰,代替花 轿的是缀满鲜花的小汽车, 代替喜娘的是西式的司仪。 新人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 步入庄严的教堂。
•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 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 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 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 领结,手捧黑色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 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陪着一对新 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 人等拍摄合影照。
• 时间跨越到了20世纪90 年代,有了钱的国人开始 大操大办婚礼。随着家 用电器的兴起,冰箱、电 视机、洗衣机成了这一 时期结婚必不可少的三 大件,家具和金银首饰也 开始在婚礼前的准备工 作中亮相,一场婚礼,仅 日用品的消费算下来就 达千元左右。婚宴在这 一时期初具规模,摆几桌 酒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 事了。
• 80年代,“三转一响”是 婚姻的必备基础。“三转 一响”就是指结婚时必须 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收音机,这些现在看来微 不足道的东西,当时可算 是高档商品了。那时所谓 婚礼,就是喜酒,就是定 下一个饭店,请亲朋好友 大吃一顿。那时候并没有 来喝喜酒一定得送礼的规 定,所以被通知喝喜酒的 人,都是真正的高兴,80 年代吃到一顿好吃的,还 是令人鼓舞的大事。
•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 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 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 程序上也由婚礼后拍照改为 婚礼前拍照,人数由集体合 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 影,进而发展为只有新郎和 新娘二人合影。而在40年代 的南京,也出现了“集体婚 礼”这一新潮的结婚方式。
1952年结婚证:妇女解放的见证
![1952年结婚证:妇女解放的见证](https://img.taocdn.com/s3/m/30c84307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e.png)
1952年结婚证:妇女解放的见证作者:罗晨瑶来源:《华声文萃》2022年第10期在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有一张结婚证书展示于展柜中。
这是1952年12月20日,湖南省长沙专区浏阳县人民政府第十区公所发给卜海林、王招明的结婚证书。
证书长37厘米,宽21.7厘米,繁体竖排的红色文字为固定格式内容,留空处填写了新人的相关信息,新人名字并列排放,寓意着男女平等。
结婚证书在如今看来再平常不过,但在当时,这一纸证书、几行文字,是广大妇女从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重要见证。
地火暗涌,妇女解放举大旗在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之前,包办婚姻、强迫婚姻、一夫多妻、童养媳、强迫守寡等陈规陋俗如同沉重的枷锁禁锢着中国妇女。
1915年,《青年杂志》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进步思潮不断冲击着束缚奴役女子的封建观念,妇女问题被认为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其中婚姻问题尤为显著。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妇女运动被列入议程;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
东风解冻,婚姻制度破旧局1948年,全国解放战争即将迎来胜利曙光,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
会议期间的一个傍晚,邓颖超对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的同志们说:“少奇同志让咱们过去一趟,要布置新的任务。
”在住处,刘少奇对大家说:“新中国成立后,不能没有一部婚姻法,我们这么个五亿多人口的大国,没有一部婚姻法岂不乱套了?这个任务交给你们中央妇委会,你们马上着手,先做些准备工作。
”为了起草婚姻法,刘少奇将自己保存的一本1931年毛泽东亲自签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交给邓颖超等人,要求她们深入调查研究解放区的婚姻状况,总结解放区执行婚姻条例的经验教训,反复讨论,再动手起草。
会议结束后,中央妇委会立即成立了婚姻法起草小组,由邓颖超主持,成员有帅孟奇、杨之华、康克清、李培之、罗琼、王汝琪。
翻开10多年前的婚纱照片感悟
![翻开10多年前的婚纱照片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1c37f14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75.png)
翻开10多年前的婚纱照片感悟翻开10多年前的婚纱照片感悟导读:果然不能看老照片,年轻人不能总是怀旧。
被压在厚厚书下的不仅仅是相册,也是尘封的回忆。
有些伤口平时不疼,只是没有触及。
原来,该在的一直都在。
我,一直没变。
下面是本店铺为你精选的翻开10多年前的婚纱照片感悟。
1. 心里难受就翻开以前的旧照片,回忆便涌上心头。
2. 蓦然回首,我已无力诉说。
3. 不知道为什么,到了辞旧迎新的这两个月,人就变得特伤感,特矫情。
喜欢看老照片,喜欢回忆过去,喜欢想念已经过世的亲人,喜欢感叹握不住的时光。
我得到的都是我失去的和正在失去的。
4. 我的身份证照片是有多丑,机场安检人脸识别三遍都过不去。
安检员找来了一个领导,领导对着身份证沉默了一会儿说:“怎么不一样了?”我说:“我发誓没有整容,我就是胖了,而且那时候拍照技术差。
”他看看身份证时间说:“嗯,十年前的照片了,该换了。
”于是让我在摄像头面前一顿摆,头发搂后面去,不要笑~~然后还过不去。
于是他又找来一个更大的领导,严肃的看着我看看身份证说你还有别的证件吗?5. 我只是被回忆抓着,脱不了身.6. 翻到十年前的照片。
哪年我才十八。
突然感觉时间过的好快啊。
7. 翻看了自己的老照片,年轻时候长得比现在还要着急。
8. 每次过节都能看到很多人晒老照片,看一次难过一次那些时光似乎只能定格在相册里。
9. 有些人,你以为想念了一辈子;后来,偶尔回忆起他,才发觉他已离自己那么那么远了。
10. 大概在十年前吧,最早接触钢架自行车的时候看到了一张台灯照片,于是新的一台可无线充电的台灯诞生了....11. 果然不能看老照片,年轻人不能总是怀旧。
被压在厚厚书下的不仅仅是相册,也是尘封的回忆。
有些伤口平时不疼,只是没有触及。
原来,该在的一直都在。
我,一直没变。
12. 兄弟是什么?是一星期一个月没有一个电话但是我难受了无聊了一个电话全到齐的人13. 偶然翻书,书里夹着一张十年前的照片,十年前的我!14. 没有快乐,微笑还在。
改革开放后婚姻观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婚姻观念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d781ae30c22590102029d9c.png)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21century
现代的婚礼可以说是花样层出不穷,利用了声、光、电等一切可
能利用的资源,来共同打造时尚的、浪漫的、高雅的、华丽的等不 同风格的婚礼。
就像人们满足了温饱等物质上的需求后,就会进而寻求精神上的
享受,人们对待婚礼也是一样,从自己筹办婚礼到请人代劳,从婚 庆公司包办到自己出谋划策,现在的新人已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婚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
60
70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视频: 《改革开放30年》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80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80
80年代婚礼的特点,就是“渐变”,不是现 在那种一天一变样的变化,足足十年时间,中国
人的婚礼才从黑白变成了彩色、从单调变成了多
样、从保守变成了开放,也正是那十年,让中国 人对婚姻对爱情的理解更成熟,也才有了90年代、 新世纪更加丰富多彩的婚礼。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90
从新人们对待结婚态度和观念的变更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
开放的推进,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和消费理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 化。人们对彰显个性的自我意识需求更强,在消费观念上受经济 条件和西方观念的影响从老一代的省俭型走向享受型,体现在结 婚上,则表现为追逐更多的消费项目和创新更多更新颖的婚礼形 式。从筹备到婚礼举办,结婚涉及的所有事情都发生了变化。看 着这些变化,似乎只能感叹环境越来越好。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是,婚礼上的种种纷繁热闹,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能让亲友 的祝福成为现实,还要依靠婚姻中人用心去塑造。
婚姻媒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靠别人介绍、自由恋爱、国一直是世界上离婚率最低的国家 之一。这与从一而终和孩子在家庭中对女性的特殊价值 等封建伦理顽固地盘踞在婚姻家庭领域是分不开的,所 以一些妇女为了孩子和面子宁可承受死亡婚姻的痛苦折 磨也要竭力维护“家庭”的外壳,不愿离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妇女自身经济地位的提高, 她们开始认识到自身的人格和价值,她们对夫权不再逆 来顺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传统意识正在 为越来越多的妇女所摒弃。 婚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主权利的观念也越来 越深入人心。
中国人婚姻状况65年变迁
![中国人婚姻状况65年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a3b9b225f0e7cd184253665.png)
中国人婚姻状况65年变迁作者:林蔚来源:《晚晴》2016年第02期20世纪50年代婚恋自由得到社会认同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北京颁布。
这是新中国的首部国家大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彻底颠覆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
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
长期以来,婚姻对中国人而言承载着“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重任,包办、童养媳、一夫多妻等等都因此长期合理存在。
如今传统伦理突然成了封建思想余孽,新婚姻法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是巨大的。
国家开展了为期3年的婚姻法贯彻运动,依靠由上而下的力量,个人权利意识开始在婚姻关系中觉醒。
“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拒绝包办、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刘巧儿》唱出了人们对新婚姻的向往。
身为中国新女性典范的刘巧儿还唱出了姐妹们的择偶心声——劳模,“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是当年老百姓至高的婚姻理想。
虽是为爱抗争,但刘巧儿所代表的新婚姻观里,解放和进步是最鲜明的色彩,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爱情。
而婚姻一旦被赋予了多重政治含义,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自主。
组织安排曾是盛行的婚恋方式,比如给风华正茂的女青年安排历经沧桑的革命英雄。
这种安排,爱情明显被忽略了,“先结婚后恋爱”——组织为你安排了最好的生活方式。
离婚一度被视为妇女解放的象征。
但由于新婚姻法引发的全国离婚潮,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离婚案件开始强调“正当理由”,解除婚姻关系变得非常困难。
然而不管怎样,追求婚恋自由的婚姻观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
“文革”时期婚恋都是为了革命自由、平等的新婚姻正欲一路前行时,浩浩荡荡的“文革”却拉开了序幕。
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信仰和阶级成分成为婚姻的主导力量。
这个时代的婚姻标签赫然写着“革命”二字,聚和散都是为了“革命”。
相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结婚是为了更好地“斗私批修”、积极参加阶级斗争。
经组织批准后,新人们可以去拍流行的结婚照了。
改革开放之婚礼变迁(从婚礼变迁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之婚礼变迁(从婚礼变迁看改革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ad22061df18583d049645927.png)
连结婚证书也未能幸免。那 时的结婚证上可能写有“经
放 前
公社革命委员会审查同意, 下乡革命青年某某同志和贫 下中农子女某某同志结为夫 妻,希望你们在毛主席指引
的革命航线上奋勇前进!”
结婚证的变迁
六十到七十年代正 值文革时期,结婚证 上也会有党和主席的 最高指示,还有毛泽 东语录,充满浓郁的
七十年代特色。
改 革 开 放之
从 中看 国改 婚革 礼开 变放 迁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老百姓的生活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婚姻对于每个 人来说都是幸 福而神圣的, 而一个婚礼则 预示着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开始。
看改革开放
结婚证 结婚照 婚礼形式
改
革 “文革”期间,整个社会卷进 一种强大的“政治风暴”,
开
• 到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 深入,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结婚 不再是几个樟木箱、几床绣花被、几 个保温瓶的事,也不再流行革命式婚 礼,婚礼呈现出一番新气象:冰箱、 彩色电视、洗衣机、录音机,家里添 置得起这四大件,才算上是真正的婚 礼,这也成为了八九十年代衡量婚礼 是否“气派”的标准。
四大件
90年代,用自行车接新娘曾经一度成为流行的 结婚方式。
90年代的婚宴酒席
• 人民收入提高了,婚礼的酒席也越来越隆重
进入二十一世纪,婚礼的迎亲队伍也 来越气派,各式花车美不胜收。
与 众 不 同 的 迎 亲 方 式
一对自行车爱好者举行的一场时 尚而节俭的自行车婚礼,他们在 车友们的簇拥下骑行在街道上。 时光流转,节俭、环保、彰显个 性的自行车婚礼再度受到当代年 轻人的青睐。
80年代末,彩色照 片开始融入平常百 姓的生活,这也为 婚姻增添了一份彩 色的记忆。
同时也可见婚纱式样有所改变,着装渐渐 开放起来,照片背景也不再是单一色调。
老早上海人怎么拍结婚照?红太阳婚照有多风靡?40年老照片,多少光阴的故事
![老早上海人怎么拍结婚照?红太阳婚照有多风靡?40年老照片,多少光阴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d14c8e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2.png)
老早上海人怎么拍结婚照?红太阳婚照有多风靡?40年老照片,多少光阴的故事老早上海小青年怎么拍结婚照?“红太阳”婚照当年有多风靡?谁在引领一波波婚纱照的潮流?■人像“蝴蝶光”油彩着色/光艺照相馆样照吴兆华摄“图遇时代·上海改革开放40年——2018上海国际摄影节”日前亮相中华艺术宫。
展览分为“今日上海”“时光隧道”“时代万象”“明日更美好”四大篇章,共展出摄影作品879幅。
一张张照片定格了转瞬即逝的历史,激活了渐被遗忘的往昔岁月——1982年3月,市百一店重新启用了自动扶梯,很多市民专程来体验“上上下下”的感受。
1990年3月,上海私人电话开放登记第一天,市民在四川北路邮政大楼旁彻夜排队。
2009年2月25日,外白渡桥经过十个月的“体检”和“整形”后“回家”。
2010年5月1日上午8时54分,世博园大门缓缓打开……40年改革开放的影像里,不仅有巨大的建设工程、恢弘的全景、发达的科技、优美的环境,也有普通百姓家庭的柴米油盐、悲欢离合。
■著名歌唱家任桂珍、饶余鉴夫妇谢荣生/1979年康明照相馆摄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上海婚照(1978——2018)展览,一幅幅新老结婚纪念照,既见证了爱情,也记录了时代变迁。
让人们在充满情感回忆的视觉空间里,找回一段段“光阴的故事”。
结婚照是一个时代流行文化的印记婚照,是人生婚姻中最具仪式感的表征,也是一个时代流行文化的印记。
据上海婚照展的策展人郭金荣介绍,展览展出原上海市照相行业5位高级摄影技师殷孟珍、吴兆华、谢荣生、王伯杰和岑永生40年来的婚照集锦,他们也是上海人像摄影的第二代传人。
■王伯杰现场拍摄婚照展览现场,重现了老上海照相馆的场景,并邀请上海原王开、人民、万象、康明、梅兰照相馆的著名人像摄影师、现场为市民拍摄结婚纪念照,让观众重温上海经典人像摄影的魅力。
著名人像摄影师、原王开照相馆艺术总监王伯杰在开幕式当天,为华师大退休老教授夫妇拍摄了结婚纪念照。
中国婚俗文化
![中国婚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203d8e0aeaad1f346933fdb.png)
制作者:上海师范大学高静背景音乐: 春野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穿越历史,走进婚俗的世界好啊好啊。
我正好对这个感兴趣呢!传统婚俗到新式婚礼清末民初, 一些旨在救亡图存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改造旧习俗的救国主张, 而改造旧习俗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变革传统的婚姻陋俗。
在此期间,出现了受西方影响的新式婚礼。
本世纪初:旧习消逝文明结婚时兴Carrier Away哇,那时新娘子就穿婚纱了。
由以前的媒妁之言转变为追求真情看,第一幅画中的一看就是媒妁之言,他们多闷闷不乐啊,第二幅的多幸福啊!六礼简化文明婚礼出现•“六礼”被大大简化了。
一般从议婚到成婚大都只经过三个阶段:订婚、纳聘、成婚。
西装革履取代了新郎的长袍马褂,洁白的婚纱取代了红衣红裤,缀满鲜花的小轿车取代了大花轿,婚礼的场所不再固定在插满红烛,父母高坐的厅堂,而是在教堂广场。
各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随意性何为六礼呢即六礼:“婚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是由男方使媒人通言,表示通婚之意;问名即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以便“卜其吉凶”;如得吉兆,男家再使媒人告知女家,并送订婚礼物,女方如“纳吉”,则婚约告成;纳征是男方向女方交纳聘礼;请期即男方向女方请以成婚之期;亲迎是最后的程序,即男方到女家迎娶`这时的结婚穿什么呢?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那结婚证书呢?虽然文明婚礼带有一定的模仿性, 甚至是将西方一些婚姻礼仪直接移植过来, 但却从侧面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善于探索的精神。
他们敢于摒弃旧制度的繁琐迂腐, 接纳新事物的先进, 这对当时社会起到了移风易俗、除旧布新的作用,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由于清灭亡后几十年里,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中。
婚俗并没发生太大的变化,那就让我们直接进入五十年代的中国吧婚礼简朴,政治挂帅•50年代是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从婚礼看改革开放30年得变化
![从婚礼看改革开放30年得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8039e86ec3a87c24028c417.png)
• 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 真是不具有可比性。现 在结一次婚到底要花多 少钱,似乎谁也说不清 楚,根据各地风俗和新 人双方家境的不同,婚 礼花费也有所不同。不 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 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婚 礼花费也在不断提高, 而且婚礼形式也讲究有 个性有特点。
衣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着打扮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婚礼最能体现当时的时尚潮 流~~~
制作人: 水利09—1班
水利09—2班
闫麗冰 赵晓静 张京京
• 借用招待所房间 当新房,桌上的 两个暖瓶和一套 水杯属于日常生 活很实用的礼物。
•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家境不错的 人家结婚时开始添臵“三转一响”, 也就是所谓的四大件,手表、自 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那个年 代,四大件是衡量男方家庭条件 的标准,是新娘梦想的嫁妆,也 是那个时代生活水平的象征。那 时候,老百姓非常注重四大件的 品牌,自行车要凤凰牌的,缝纫 机要五羊牌的……但是,四大件并 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当时,要 是有人骑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 无异于现在开着一辆品牌小轿车, 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走在街上 总会引来旁人艳羡的目光。
食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饮食观念从“吃得好” 到“吃得健康”,婚宴上的食物更是如此。 80年代的婚宴 现在的婚宴
• 现在的婚宴大多都是 • 80年代去酒店摆酒席 的不多,只是在自家 在高档酒店举行,在 的大院里面摆上几桌, 亲戚朋友的见证下举 请些亲人来热闹一番 行婚礼,接受祝福; 而已。菜色都很单调, 色香味俱全而又健康 猪肉、鸡肉或鸭肉就 的佳肴供客人品尝, 是最好的菜了,喝的 整个婚礼好不热闹! 是“土八路”杂粮酒,一 般花费60元。
• 进入80年代,老四大 件不再是新人们追逐 的热点,取而代之的 是新四大件——电冰箱、 黑白电视机、石英手 表和洗衣机。
光影流转:婚照进化史,幸福从未变
![光影流转:婚照进化史,幸福从未变](https://img.taocdn.com/s3/m/c3be9dd45ef7ba0d4a733b6d.png)
光影流转:婚照进化史,幸福从未变作者:杨卓琦来源:《时代邮刊·下半月》2019年第05期婚照,是人生婚姻中最具仪式感的记忆,也是时代流行文化的载体。
2018年9月,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内举办的《上海婚照(1978 2018)展览》,人气持续高涨。
展览展出的是上海市照相行业5位高级摄影技师殷孟珍、吴兆华、谢荣生、王伯杰和岑永生40年来拍摄的婚照集锦。
从中山装到婚纱,从黑白胶片到彩色胶片再到数码照片,40年40幅作品,既记录下了普通人的幸福瞬间,也展现了上海乃至全中国婚照的变迁。
展览的40幅作品中,有一幅格外引人注意:作品中左边的照片是徐子良夫妇于1980年拍摄的婚照,右边则是这对夫妇2018年以同样的姿势、风格重新拍摄的。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照相业老字号王开照相馆恢复婚纱摄影业务,徐子良夫妇是第一批客人。
在20世纪30年代,王开照相馆的主打产品就是婚纱照,拖尾婚纱、捧花、珍珠项链曾是当时王开结婚照的标配。
王开的婚纱照摄影引领了上海甚至是全国婚照的潮流。
当时,王开甚至做起了婚纱的生意,一件婚纱300元,王开把婚纱卖到了全国各地的照相馆。
同为上海特级照相馆的人民照相馆也在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婚纱照摄影,并且从香港购入了婚纱。
一家在南京路,一家在淮海路,整个20世纪80年代,王开照相馆和人民照相馆的生意都极为红火。
王开照相馆(摄影公司)原艺术总监王伯杰回忆,当时王开每天限量拍摄60对,供不应求,人们在开门前一两个小时就在店外排队,晚了根本开不着票。
“甚至需要找关系或者插队拍摄。
”王开的婚照一天拍摄量最多高达284对(包含2家分店)。
曾创下上海照相馆单日婚纱照的历史新高。
上海外滩有一道防汛墙,俗称“情人墙”,全长约1700米,在20世纪80年代曾是上海情侣的热门约会场所。
人民照相馆原艺术总监殷孟珍说,有一天自己经过外滩,被“情人墙”的场景所感染,顿时有了创作的灵感:在照相馆内配置象征情人墙的栏杆,白色背景下一对青年夫妻含情脉脉,甜蜜又充满憧憬。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最新公开课比赛课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最新公开课比赛课](https://img.taocdn.com/s3/m/411d4851f5335a8102d2206c.png)
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 认为这关系到中国与文明世界的融合……
材料三:
三、登记婚姻时代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服饰变幻 饮食变化 住宅变迁
习俗变革
1962年李淑贤与溥仪结婚
2015年黄晓明的婚礼
列宁装 1、从单调到多样化的现代服饰
图一:时髦的高跟鞋
图二:“三寸金莲”绣花鞋
思想的由影绣由响花绣。鞋花反到鞋映高到了跟高妇鞋跟女,鞋地主你位要看的是到提受什高西么。方变民化主?平等
(3)社交礼仪
清
辛
亥
朝
革
命
后
见面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拥抱、亲吻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4)婚丧嫁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夫多妻,指腹为婚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农村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
二、自由婚姻时代-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建立后 改革开放 后
衣 长袍马褂、 长袍马褂、西
旗袍
装、中山装、
布衣
旗袍…
满汉全席
食 粗食
南米北面 西餐出现
住 深宅大院 普通民居
民 族 的 才 是 世 界 的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趋势:传统的陈规陋俗 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 1930年10月1日,由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 长官庄士敦,在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了中英交收典礼。英国 殖民统治32年之久的威海卫终于归还了中国。王家桢到四乡走访一天, 乡下的农民勤劳淳朴,只有一点他的印象很深,他竟没有看见一个男人 尾不带发辫的,没有看见一个女人是不裹小脚的,这已经是民国十九年 了!
探究历史细节培育家国情怀
![探究历史细节培育家国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e4f1a81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d.png)
探究历史细节培育家国情怀作者:代宁华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21年第11期在苏州吴江举办的第四届江苏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及研讨活动中,笔者执教统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尝试从“小生活”的变迁入手,通过百姓生活中的鲜活细节,引领学生探析“小生活”变迁背后的“大历史”,以期逐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于此,笔者认为,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追求、家庭亲情、国家认同以及历史责任感。
结合这四个维度,笔者从“结婚照”“年夜饭”“四大件”“一分钟”四个细节入手,展开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活动。
一、探究“结婚照”里的幸福细节,培养向上的人文追求积极向上的人文追求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落脚点,这是家庭亲情和国家认同的人文基础。
笔者从“结婚照”这个生活细节入手,展示了四张不同时代的结婚照。
请学生认真观察“结婚照”,找出哪些是改革开放前的,哪些是改革开放后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学生依据结婚照服饰的色彩、式样进行判断。
改革开放前,结婚照中的服饰颜色和式样单调,列宁装、中山装、军装流行。
改革开放后,结婚照中的服饰颜色丰富多彩、款式多样、彰显个性,百姓的結婚照开始流行西装。
探析“结婚照”细节背后的人文追求。
教师把20世纪5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百姓的日常衣着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衣着不仅与物质有关,也体现了人的审美观,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着的变化,体现了人们什么样的人文追求?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幸福细节”背后的人文追求。
20世纪50—70年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阶段:“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启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振奋了国人志气;“好战士雷锋、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等时代先锋,给予国人战胜困难的信心。
结婚照的变革史
![结婚照的变革史](https://img.taocdn.com/s3/m/fd4241203169a4517723a32c.png)
结婚照的变革史临沂科技学校董胜同指导老师解廷秀结婚照是一个新家庭成立的标志。
一张结婚照就是一幅凝结的历史画面,它以无言的方式,诉说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一幅结婚照片,像记忆的一个小片段,又像观察社会发展的小窗口。
看看照片,发现不同年代的社会发展的变迁;说说照片,了解不同年代的背景。
也许你会从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我爷爷奶奶年轻时的结婚照。
单调的灰色照片,不太清晰,但爷爷奶奶身上衣服的补丁看的很清楚,照片背景是毛主席的头像。
奶奶脸上是羞涩的笑容,脸色暗黄。
她们的这张照片在当时就已经很先进了,这也是爷爷奶奶的第一次见面。
奶奶几乎没上过学受过教育,他们说以前的生活很艰苦,有吃有穿就已近很好了。
住的就是小破土屋。
更没有什么交通工具,有也就是小推车。
她们结婚那天是爷爷用家里唯一的小推车把奶奶推到家的。
最常听爷爷提到就是毛主席发出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口号。
自从1964年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后,大家为了工业的发展而苦干,不为名,不为利,不依靠外国,自力更生,在冰天雪地里疯狂劳动,但那个时候生活困难,人民的生活质量很差。
人们饿的时候吃糠腌菜,渴了就喝凉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了一支有组织纪律、能吃苦耐劳的队伍。
瞧,我爸爸妈妈年轻时的结婚照。
爸爸穿了一身灰色的中山装,还戴了一块看起来有点土气的手表;妈妈则是穿了一身蓝色的解放装,看起来很朴素。
背景是样式简单的实木家具,墙上挂着爸爸儿时的奖状,大方桌上是一部老式的收音机,方桌旁是一台缝纫机,在其一侧则是个简单的衣架。
听爸爸他们讲,儿时学习条件很艰苦,常常把凳子当课桌用,虽然有课本但是没有插图,不形象也不好理解,而且还有很多的人不能上学。
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双腿,谁如果有辆自行车那可真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吃饭只求吃饱不求吃好。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所以买东西都要凭票购买,而且数量有限,各种各样颜色的票流行于各个行业,粮票、油票、布票、肉票……。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546ba8d83d049649b66585a.png)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不断发展,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 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 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 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 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 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 该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对老人生前尽孝,死后从简,保护环境
一双 绣花鞋 竟不及 一个巴 掌大, 而最宽 的鞋跟 部分, 也最多 不过一 寸。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服饰 饮食 建筑 社会 风俗
西装、 中山装、 旗袍,新颖、多样化。
满族妇女衣着
妇女服饰 清末
民国
旗袍改良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改革开放以后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洋衣)——中山装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
五、影响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结合所学的知识,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 国内历 史剧变 与发展
政治变革(环 境、形势) 经济发展(生 产力的提高) 根本 文化(思想观 念的变化)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碰冲在 撞击西 和下方 交中工 汇西业 的文文 结化明 果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