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
对莫里森小说《宠儿》中赛斯形象的解读
对莫里森小说《宠儿》中赛斯形象的解读作者:许明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6期摘要:莫里森小说《宠儿》,成功地塑造了黑人女性艺术典型,即赛斯。
在小说中,赛斯这一形象显现出她不仅是一个受难者,而且还是一位抗争者,充分表现出赛斯的性格特点、思想以及审美价值等。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笔下所塑造的赛斯形象体现出的思想价值是由于它具有思想启蒙性质,并且又能够反映出作者对黑人前途与命运发展的高度关注。
由此看来,对《宠儿》这部小说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所学知识,重点对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赛斯形象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今后学者对赛斯形象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莫里森《宠儿》赛斯形象探究莫里森是美国一位极其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同时她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在近半个世纪时间内,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其代表作品有《宠儿》、《天堂》等,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莫里森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看出,她是具有强烈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作家。
而在她所创作的小说中,有两个显著特点,即“民族叙事”以及“种族话语”。
另外,她所创作的小说作品,都是站在黑人女性角度上,借助各种艺术创作手法,构建出一独特艺术世界。
莫里森所创作的小说,都是针对黑人,尤其是将黑人女性生活状态贯穿到小说当中,同时将黑人女性前途以及命运发展作为小说创作的一条主要思想线,而她所创作小说的主要目标是将黑人女性形象真实地反映出来。
而在莫里森看来,所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具有多种特点,例如:系列化、多样化以及典型化。
其中,在她所创作的小说《宠儿》当中,赛斯是具有一段独特人生经历的一个艺术典型形象。
文章重点对赛斯形象特点、思想内容和认识价值加以详细论述。
一、痛苦倔强灵魂在莫里森所创作的小说当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数具有系列化特点,既有老一代黑人女性形象,又涉及到年轻黑人女性形象。
上述谈及到的女性黑人形象,其人生经历都是大不相同的,而且思想性格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莫里森笔下,都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2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3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4 An Analysis of Harriet Beecher Stowe’s View on 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5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6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7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8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9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10 论英汉口译中的数字互译11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12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3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14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15 An analysis of the "never lost" qualities on Hemingway and his Sun Also Rises16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17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18 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翻译19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20 The modern American and Death of a salesman21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22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23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24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25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26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27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28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政治观29 爱情描写与《》核心主题的关系30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3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32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33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34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35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36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37 A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 Learning Motivation38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39 论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40 跨文化交际中恭维语的语用失误及其文化透视41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42 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43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44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45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46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47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48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49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50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51 论英语自然地理术语的汉译52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53 An Analysi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54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55 浅析俚语在美国亚文化群中的使用及其成因56 浅谈西方情人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7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58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59 从叶芝的诗歌看象征主义的发展60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61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62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63 论东西方死亡观之差异64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65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66 An Interpretation of Death in Jack London's Short Stories67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68 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对比与分析69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70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翻译——以《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为例71 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72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73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74 英语科技文献的句子特点与翻译75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76 Coh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 Pragmatic Study77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78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79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80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81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82 《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石化现象与对策83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84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85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86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87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88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89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90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91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92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93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94 《丧钟为谁而鸣》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95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96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97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98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99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100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101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102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103 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104 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105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106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107 《等待戈多》的荒诞色彩108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109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110 约翰.邓恩诗歌艺术陌生化111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112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的家庭观113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研究114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115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116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117 《傲慢与偏见》折射出的奥斯汀的婚姻观118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119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120 A Brief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at in the Rain121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122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123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124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125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126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127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128 从文化角度研究中英礼仪模式差异129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130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影视字幕翻译——结合美剧“绯闻少女”进行个案分析131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132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133 A Funeral of Red Roses:An Analysis of Du Shiniang's and Marguerite Gautier's Trag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ignity134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135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136 英汉缩略语的比较与互译137 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138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139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140 浅析李尔王的陷落141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142 英语广告语篇中名物化的研究143 从目的论看中国企业简介的英译144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145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146 初中英语教师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147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148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149 从广告语看中西文化观150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151 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语用失误分析152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153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54 论小说与电影《最后的大亨》的叙事特征155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156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157 Contradiction of Hawthorne Reflected in the Symbols and Image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158 《外婆的日常家当》中女性形象象征意义159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160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161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162 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163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164 美国“寂静五十年代”的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分析165 宗教文化与翻译166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167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168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169 新经济原则在商品买卖会话中的运用170 汉语请求策略的分析171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72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173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174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175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76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177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178 解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形象179 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180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181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182 从生态批评论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工业化的思考183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184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185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186 《沉默的羔羊》三部曲中汉尼拔博士性格探析187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188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189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190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91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分析当时美国黑人的命运选择192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193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19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研究195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96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197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198 商务谈判策略研究199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200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象征含义解析
托妮·莫⾥森《宠⼉》的象征含义解析2019-06-02⼩说《宠⼉》是美国⿊⼈⼥作家托妮·莫⾥森的代表作,讲述了⿊奴塞丝等在“甜蜜之家”的悲惨遭遇。
为了能够逃离痛苦的深渊,她不惜铤⽽⾛险踏上逃亡之路。
最终,逃亡的奴⾪仍旧没有能够摆脱奴⾪主的追捕,为了不让⾃⼰的孩⼦和⾃⼰⼀样遭受奴⾪主的迫害,塞丝毅然决然地杀死了⾃⼰的孩⼦。
多年来,成为⿁魂的孩⼦“宠⼉”返回⼈间向⾃⼰的母亲塞丝追讨性命。
在⼩说的结尾,⽣活在⿊⼈社区的妇⼥共同努⼒终于将“宠⼉”赶⾛,塞丝终于摆脱了折磨⾃⼰的⿁魂。
⼀、跨越时空的“宠⼉”“《宠⼉》出版的时间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
虽然当时奴⾪制已经从法律上被废除了,但是它对⿊⼈造成的⼼理创伤却是巨⼤的。
在《时代》杂志邦妮·安杰罗对莫⾥森的采访中,她曾谈到美国⼈试图抑制有关奴⾪制的愿望。
根据莫⾥森的看法,在美国对⾮洲⼈和美籍⾮洲⼈奴役的那段历史是‘书中⼈物不想记忆的,我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
”[1]正如出现在⼩说中的塞丝和保罗·D⼀样,对于这样⼀段不堪回⾸的历史,很多⼈选择了回避,即便是曾经遭受了严重伤害的⿊⼈群体也不愿意直接⾯对悲伤的过去。
但莫⾥森没有遗忘,她⽤⾃⼰⼿中的笔去直接记述了美国社会曾经上演的⼈间悲剧,迫使阅读⼩说的读者承认奴⾪制度曾经存在过,并且这⼀制度所产⽣的后继影响仍旧在美国社会中存在着。
为了能够让不愿意⾯对历史的读者接受⾃⼰的作品,莫⾥斯采取了全新的策略,这就是彻底改造“宠⼉”的⾯貌。
⼩说《宠⼉》所讲述的故事是以美国历史上真实发⽣的事件改编的,这是⼀段美国历史的⿊暗岁⽉,不仅在⿊⼈族群的⾁体和⼼灵中投下了阴影,也深深地打击了美利坚民族的灵魂。
在莫⾥森的笔下,“宠⼉”更多地被理解为⿁魂,但她的⾝上并⾮没有⼀丝⼀毫的⼈类特征。
我们认为正是由于作者将“宠⼉”描绘成为既具有⿁魂特征的存在,⼜似乎保留着⼈类特性,使得“宠⼉”不再是某⼀历史事件中被杀害的婴⼉,⽽是跨越时空的“宠⼉”。
塞丝的精神康复之旅——精神分析视域下《宠儿》的解读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23, 11(4), 300-30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wls https:///10.12677/wls.2023.114053塞丝的精神康复之旅——精神分析视域下《宠儿》的解读王维昊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收稿日期:2023年7月1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3日摘要 在精神分析的讨论中,自我意识、无法被象征化的创伤性点位以及丧失的客体一直是其理论关注的重点。
本文旨在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小说中塞丝和宠儿的复杂关系进行一次精神分析意义上的解读,试图探究塞丝的精神机制以及宠儿对她的造成的影响。
首先,本文认为塞丝自我意识的高峰产生于宠儿的死亡。
其次,塞丝被成为鬼魂的宠儿袭扰,从理论上来说,宠儿在象征界之中的账单并没有被还清,因此以一种活死人的方式回归。
再次,小说的最后可以被视作塞丝完成了对于丧失客体的哀悼,这也使得她得以挣脱过去投入未来的生活。
因此,整本小说也可以被视作塞丝精神的康复之旅。
关键词塞丝,自我意识,创伤性点位,哀悼Sethe’s Journey of Psychic Recovery: Interpretation of Belo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Weihao Wa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l. 1st , 2023; accepted: Aug. 14th , 2023; published: Aug. 23rd , 2023AbstractThe discuss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traumas that cannot be symbolized, and lost object has al-ways been central to psychoanalytic theory. This article aims to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he and Beloved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and to explore Sethe’s psychic mechanism and王维昊Beloved’s traumatic impact on her. It also attempts to discuss how Sethe’s personal psychic libera-tion stands as a sign for the liberation of the enslaved African Americans. Generally speaking, Sethe’s journey goes through three important events: escaping from “Sweet Home”, killing her own daughter, and finally facing the ghostly return of Beloved, then completing her spiritual sal-vation. The article will also take these events as keys to further the textual exploration. Firstly, the peak of Sethe’s self-awareness is born out of Beloved’s death, which marks a break between her and her past as a slave. Secondly, Sethe is haunted by the ghostly Beloved, and in a sense, Beloved returns in a traumatizing way as a real event that cannot be symbolized. Again, the end of the nov-el can be seen as Sethe’s completion of the mourning for the object loss, which also allows her to break free from the past and invest more into the future. As an individual, her spiritual journey also brings hope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entire African-American community.KeywordsSethe, Self-Consciousness, Trauma, Mour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作为二十世纪最富盛名的黑人作家之一,托尼·莫里森的创作为美国黑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论《宠儿》中的畸形母性
格斯一共有八个孩子,但其中的七 个孩子都沦为奴隶制的牺牲品,被 迫离开了她。多年的奴隶生活禁锢 了她的思想,当她谈起自己的孩子 们,除了对奴隶制的恨以外,剩下 的就只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无能 和顺从。跟儿媳塞丝的母性相比, 以贝比•萨格斯为代表的这种母性 在黑人女奴中更为普遍。
在《宠儿》中,塞丝的弑婴行为 是畸形母性最显著的表现。塞丝在 辛辛那提与婆婆贝比•萨格斯和她 的孩子们团聚在一起,沉浸在难得 的天伦之乐当中,度过了真正幸福 的二十八天。但不幸的是,这种幸 福很快就被追赶而来的“学校教 师”所打破。为了避免孩子重复自 己作为奴隶的悲惨命运,塞丝采取 了极端的行为,锯断了幼女宠儿的 喉咙。“我不能让这一切回到原来 的样子,我不能让她,也不能让她 们任何人生活在学校老师的手 下”。母性通常与无私的爱和牺牲 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一些极端的 情况下,被扭曲的母性却会导致残 酷的结果,塞丝弑婴便是最好的例 证。黑人女奴在奴隶主看来只是泄 欲的工具和生产劳动力的生育机 器,她们没有自由也无法享有做人 的基本权利,包括为人母的权利。 塞丝很爱自己的孩子,在她看来 “没有我的孩子,我就无法呼吸”。 在这种母爱的背景下,塞丝弑婴的 行为通过对母性极端否定的形式 更加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奴隶制 的残酷。塞丝因为弑婴的行为而受 到了社区黑人的排斥,他们无法理 解她的疯狂举动,就连艾拉也说: “我没有朝自己孩子动锯子的朋 友”。而在塞丝看来孩子是自己生
女教育2049.14
论《宠儿》中的畸形母性
⑥王岚
内容摘要:《宠儿》是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好的作品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 一位黑奴母亲的弑婴故事。 本文着重分析了《宠儿》中畸形母性的表现,并对导致这种畸形母性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宠儿》畸形母性母爱奴隶制黑人社区
小说宠儿评论
Character Analysis of Sethe in Beloved小说《宠儿》中塞丝的性格分析Literature ReviewAbstract: Sethe, the protagonist of Beloved, was a proud and noble black slave who was notorious for killing one of her daughters rather than had her returned to slavery. However, different critics hold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portrait of Sethe. This paper is to have a general review on the main different ideas. And this paper is to for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 of slavery on the Black.摘要:塞丝,小说《宠儿》中主人翁,是一个骄傲又不平凡的黑人奴隶。
她宁愿杀死自己的孩子也不愿让他们回到奴隶主庄园。
不同的文学评论者对塞丝这一形象有不同的评论观点。
这篇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参考文献中出现的不同观点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且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塞丝进行全新的认识。
Beloved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oni Morrison, which was awarded ofPulitzer Prize in 1987 and Nobel Prize 1993. It is a novel about a black slave and her fighting with slavery. Beloved is inspired by the true story of a slave, Margaret Garner, who escaped with her husband Robert and children from a Kentucky plantation, and sought refuge in Ohio. When she was about to be recaptured, she tried to kill her children, in order to save the children from the slavery she had managed to escape. At the center of this novel is an almost unspeakable act of horror and heroism: a woman brutally kills her infant daughter rather than allow her to be enslaved. The woman is Sethe, and the novel traces her journey from slavery to freedom during and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Civil War. Woven into this circular and mesmerizing narration are the horrible truths of Sethe's past: the incredible cruelties she endures as a slave, and the hardships she suffers in her journey north to freedom. Sethe is a black slave who is hunger for freedom. So she escapes from Sweet Home by every possible means. But when she really gets freedom on life, she is bothered by the past. She can not make herself escape from the painful past so that she cannot get the freedom of spirit because of killing one of her daughters. After reading a lot of books and journals, such as Beloved; The Black World of Toni Morrison's Writings; The abnormal mothering--On beloved; An Analysis of Sethe's Love in the Beloved; Beloved and the Process of Re-membering and etc. and collecting plenty of materials from these books, I got my ideas from their views, thoughts, signals or so. Most of the references I used giv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about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character of Sethe. Toni Morrison is a great writer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her and her works. However, all the researches are limited in “the formation of Sethe’s personalities in slavery”. Toni Morrison is good at describing characters in slavery. In each of Morrison’s books, slave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All of Morrison's fictions, from her first novel, The Bluest Eye, to 1998's Paradise, explore the way of pursuing freedom and the bonds that both unite and divide African-American women. In her works, Toni Morrison has explored the experience and roles of black women in a racist and male dominated society. Sethe who is the leading character of Beloved, is the typical women slave. This is the main school that regards Sethe’s love to her kids as lopsided love. In Twisted Psychological Reaction and Spoiled Maternal Love—theInterpretation of the Maternal Love of Seth in Beloved,Liu Qiulan, a teacher in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states that “Sethe can not bear to have her kids endure slavery, In order to help her kids escape from the White’s bondage, Sethe cut off the neck of her little girl. It is the symbol of Sethe’s strong love to her kids”.Based on the African-American cultural heritage, Toni Morrison’s works often focus on the interior life of black people. In each of Toni Morrison’s books, the leading character is the black who lives in slavery. Slave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Especially, it is the case in Beloved. In dealing with her slavery theme, Morrison reveals the psychological, spiritual and physical devastation caused by slavery. In a word, Morrison’s creation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heritage, its folklore. With her modern slave narrative, Morrison gives history a different reading and, in a sense, reconstructs the “disremembered”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Morrison tells us that slavery in the origin of guilty, such as Li Xuemei said in the abnormal mothering--On beloved: “slavery is the origin of the abnormal mothering.”There is another school that looks at Sethe’s sex through slavery. Sethe is a woman in America, what she can do is to accept the guilt which is from the schoolteacher and his two nephews categorically. But she escapes from Sweet Home successfully with her belief that she cannot make her kids return to the criminal manor. We can see what help Sethe have the steadfast faith are her strong love to her kids and the hunger for having an integral family life. Although Sethe is a woman, from her decision to escape from the Sweet Home, we can see Sethe’s desire of getting freedom is so strong. In Sethe’s eye, without men she can support the life for her kids. We can see at that time, females represented by Sethe are rising.However, as I see it on the basis of all the reference books, Sethe stands apart from the other Negroes by her boldness and her independence, which others take to be pride. “I will never run from another thing on this earth.”(Beloved 15) She pronounces to Paul D early in the novel. She is full of love for her children, and a willingness to make any sacrifice for them. Her love is a rare one-it is a daring love for a colored woman, whose children may be stripped from her at any time. Despite her resolution,though, Sethe's life is directionless. Her past, which includes both the murder of her daughter and being raped, is so huge that much of her time is spent beating back the past. Sethe must open up and accept everything about hersel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he cannot claim some parts of herself and not others. Unless she must confront the past bravely, she cannot be truly freedom.Under slavery, the slave-owner refuses to consider the Blacks’ value. So, if the Blacks want to be independent and become freedom, they must realize the individual value of themselves and love themselves. But only self-loving is not enough, in the struggle of freedom, the individual standard of value should be united with the black community standard of value: caring each other, helping each other and supporting each other are needed in the black community.Beloved reminds us of their sufferings, and invites the readers to share the past and the legacy of slavery. The effects of slavery continue to the present, and like the characters of the book, we must learn to understand the past if we are to deal with its effects on the present. “Beloved” is a ghost of the past, but she is named for the audience at her funeral-an audience that includes, through the form of the novel, the readers of the book. Her name is ours; her legacy is one that we share and must confront.BibliographyHan Xiaodong. Beloved and the Process of Re-membering. Journal of Ningbo Radio & TV University, 2006.03.Li Xuemei. The abnormal mothering—On beloved.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3.02.Liu Qiulan. Twisted Psychological Reaction and Spoiled Maternal Love—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ternal Love of Seth in Beloved. 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2006.04.Morrison, Toni. Beloved [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1987.Wu Lianghong. An Analysis of Sethe's Love in the Beloved.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matite & Science Edition), 2005.04.Xu Fang. The Black World of Toni Morrison's Writings.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06.王烺烺. 欧美主流文学传统与黑人文化精华的整合—评莫里森《宠儿》的艺术手法[J]. 当代外国文学, 2002, (4): 117.王守仁, 吴新云. 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论莫里森小说_宠儿_中塞丝的自爱
综合天地2009.07作家作品1993年,六十二岁的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
瑞典文学院对她的评价是“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
小说《宠儿》被公认为是莫里森最好的作品,该作品在1988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并于2006年被《纽约时报》评为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第一名。
《宠儿》小说中黑人女性塞丝最终得以重生,摆脱噩梦般的过去,根本原因是爱具有愈合伤痛、救赎一切的力量。
本文首先分析了奴隶制度下黑人自爱的缺失,进而阐述了塞丝自爱的四个阶段,认为黑人要自我救赎,自我解放,就必须唤醒自爱意识。
只有拥有自爱的人才会拥有完整的自我,自爱是黑人自我解放的根本出路。
一.自爱的缺失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自爱是“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
自爱和自尊是对自己的天赋权利的信任和捍卫,是人类寻求自我完善的表现,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
只有自爱、自尊的人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存和价值标准。
生活中一旦缺少这些品格,就不具有任何价值。
邪恶的奴隶制度对美国黑人造成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劫掠。
奴隶制度下的黑人备受压迫,一方面他们“被杀害、被打残、被抓获、被烧死、被拘禁、被鞭打、被驱赶、被蹂躏、被奸污、被欺骗”(197)的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奴隶主则可以随意地惩罚黑人,“任何一个白人,都能因为他脑子里突然闪过的一个什么念头,而夺走你的整个自我。
”(318)黑人们所饱受的不仅是这种身体上的虐待,他们还承受着自我异化的精神折磨。
“不止是奴役、杀戮、或者残害你,还要玷污你。
玷污得如此彻底,能让你都不可能再喜欢你自己。
玷污得如此彻底,能让你忘记了自己是谁,而且再也不能回想起来。
”(318)惨无人道的奴隶制严重的伤害了黑人们的身心,使他们因自我厌恶而备受煎熬。
哪怕这些奴隶重获自由之后,这种劫掠依然阴魂不散,困扰着他们的身心。
面对残酷的现状,莫里森并不只是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是通过笔下人物贝比·萨格斯来宣讲黑人的救赎之道,即自爱。
创伤理论下看小说《宠儿》中塞丝的创伤及复原之路
创伤理论下看小说《宠儿》中塞丝的创伤及复原之路作者:高鸣敏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06期[摘要]作为关国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宠儿》反映的就是饱受摧残的黑人种族在奴隶制被废除后所经历的苦难。
这篇小说人物众多,结构复杂,莫里森以丰富的表达手法为读者表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宠儿》中女主人公赛丝的创伤表现进行分析,再深入剖析她内心创伤的恢复过程,进而窥探托尼·莫里森的写作思想以及作品中的黑人精神。
[关键词]黑人种族;《宠儿》;托尼·莫里森[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186-02《宠儿》是美国作者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问世给美国文学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关于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它是美国黑人心中的伤疤,也是美国白人不愿提起的话题。
一、莫里森与《宠儿》托尼·莫里森是一位黑人女性作家,她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正如《最蓝的眼睛》一样,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将黑人女性与个人苦痛相结合,深切地表现了当时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及黑人追求人权平等的精神。
《宠儿》是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小说以美国废除蓄奴制后的重建时期为创作背景,表现了黑人在奴隶制废除后的时期内受到的打击与创伤。
《宠儿》的女主人公赛丝在受到了毒打、关押等肉体上的痛苦的同时,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即使在获得自由后,她也依然不能摆脱蓄奴制对她的摧残。
作者用蒙太奇的手法,用复杂的人物关系与叙事结构,吸引读者阅读,表达写作的主体思想,用不同处境的黑人的遭遇反映出奴隶制度对黑人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压迫。
二、文化创伤理论文化创伤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提出的,她所定义的文化创伤是“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热门最灾难事件的反应通常会推迟出现,并反复出现幻觉和其他一些无法控制的现象。
解析《宠儿》中的贝比·萨格斯艺术形象
解析《宠儿》中的贝比·萨格斯艺术形象摘要:莫里森通过对贝比·萨格斯生动的刻画,充分暴露了奴隶制犯下的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和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高度赞扬了黑人妇女的力量、价值观和信仰,并编织梦想,神话,塑造出黑人女性奴隶的经久典型。
关键词:原型;宠儿;贝比·萨格斯《宠儿》(1987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
通过一场杀婴案及其余波揭示罪恶的奴隶制的无穷贻害,着重表现黑人奴隶历史对现实世界、尤其是黑人女性造成的心理创伤。
它塑造了主人公塞斯、婆婆贝比·萨格斯、女儿丹芙和“宠儿”三代黑人妇女的形象,以往的研究多是从故事主题、叙述角度、修辞手法运用、女主人公(塞斯和宠儿)人物形象入手,而忽视贝比·萨格斯这一精神自救的黑人代表人物。
莫里森曾说过,《圣经》不是她阅读的一部分,而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了。
本文试从原型理论、宗教和种族立场三个角度描述了美国黑人女性贝比·萨格斯从奴隶走向“自由”人的心路历程。
一、贝比·萨格斯的雅各原型第一个把“原型”理论自觉运用到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弗莱认为,文学总的说来是移位的神话,文学不过是神话的赓续,神话移位为文学,神也变成了文学中的各类人物。
美国黑人文学以神话为核心,着眼于奴隶制度的解放和希伯来预言家摩西领导的犹太人在埃及摆脱奴役的斗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理解美国黑人文学的关键所在,而《宠儿》这部作品记述的正是《出埃及记》场景。
莫里森赋予她小说中的人物圣经里的名字,是为了让人们与他们熟知的圣经人物建立联系。
结果,《宠儿》中的许多人物不仅有小说中描写的他们自己的个人历史,而且还有圣经中同名人物的历史。
通过以圣经中的人物名字来给自己小说人物命名,莫里森把他们经历比作超越了文化和时间界线的史诗英雄。
塞斯这个名字是对《圣经》中的故事人物亚当的第三个孩子名字“塞特seth”仿写,意思就是“代替亚伯”,希望藉此得到上帝更多的眷顾,可谓是用心良苦;也是邪恶化身的seth的仿写和化用。
张玉婷 《宠儿》中塞丝悲惨命运的分析
The Analysis of the T ragic Fate of Sethe in BelovedAbstract: Toni Morrison is the one who wins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93 and also the only black woman who achieves it. Her novels are renowned by vivid images and profound thoughts. Her works are tragedies always representing the black women’s life. The theme is always the tragic life of the black people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white culture and the black culture.Beloved has reached a high-degree excellence and been the eternal classic among the contemporary. It tells a story,which happened between1830s and 1840s. In that inhuman society,Sethe, the protagonist of the story who is a black female slave lack of the warmth of her family, love and friendship. Then her tragic life began to flow. On the very surface, Morrison just told tells us a tragic story,but inside Morrison bitterly attacks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slave society is dog eat dog. This is a grievance of the history and the society in that period of that time.Morrison hopes people can remember this bloody lesson and prevent it form happening again.Key words: Toni Morrison; Beloved; Tragic; Sethe《宠儿》中塞丝悲惨命运的分析摘要: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美国历史上获此殊荣的唯一黑人女作家。
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心理创伤和修复
标题:走出创伤的阴霾——黑人女性主体性的构建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通过自我疗愈和自我救赎的过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 价值和力量。她开始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对抗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开始为自己 的权益而奋斗。这种自我赋能的过程,正是黑人女性构建主体性的重要方式。
标题:走出创伤的阴霾——黑人女性主体性的构建
总之,《宠儿》是一部深刻揭示母爱与女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小说。莫里 森通过刻画赛拉这个复杂而多面的女性形象,以及运用哥特式的手法,使得读者 对母爱和女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部小说无疑是对母爱和女性的深刻 剖析和赞美,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展示了母 爱与女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次演示将从女性哥特的角度对《宠儿》中的母爱 与女性进行深入剖析。
基本内容
首先,莫里森在《宠儿》中刻画的女性形象是复杂而多面的。母亲赛拉是一 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黑人女性,面对残酷的现实和悲惨的命运,她始终坚守 着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然而,她也有着阴暗的一面,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这种行 为无疑是对母爱
基本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创伤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经历过历史 或现实不公正待遇的人群中。因此,我们需要从《宠儿》这部小说中汲取灵感和 力量,并解决心理创伤问题。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促进心理创伤 的修复:
基本内容
1、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体系,为受到心 理创伤的人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帮助。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认知行为疗 法等方式帮助个体克服创伤,重新建立自信和生活目标。
基本内容
2、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从社会层面出发,推动公平与正义的落实是减少心 理创伤的根本途径。减少歧视、提高弱势群体的权益地位、推进历史遗留问题的 解决等措施都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从妇女主义视角解读《宠儿》中塞斯的自救之路
从妇女主义视角解读《宠儿》中塞斯的自救之路作者:闫玉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1期摘要: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宠儿》多年来被公认为她的最佳小说,自发表之日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品评,但迄今从妇女主义视角对其的分析较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塞斯自我拯救的过程,解读莫里森作品里的妇女主义思想。
关键词:妇女主义;奴隶制;叙述疗伤;集体力量[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2-69-02妇女主义由艾丽斯·沃克1983年在其散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提出的。
沃克对妇女主义的解释是“不受拘束的、敢于冒险的、勇敢的或倔强不屈的行为。
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一般人认为足够了的事情”(沃克,1993:7)。
尼日利亚妇女主义者玛丽·E.库拉乌勒在她进行的非洲妇女文学的工作中,把妇女主义定义为“以一种积极的文化方式进行女性的自我表达、自我拯救以及自我主张的总和”(克拉马雷,2007: 1046)。
从其定义,我们得出其首先以妇女为中心,保持女性自我,维护女性的自我表达与诉求。
其次,按照沃克的观点,作为女性主义所具有的排他性质的回应,妇女主义特别注意人性的团结,团结使一个妇女主义者“致力于包括男性和女性的全体人民的生存和整体性,而不做分离主义者”(沃克,1993: 8)。
由此看出,妇女主义寻求的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团结与和解,而不是分裂和对抗。
妇女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为描写女性的生理或心理的成长历程的小说。
本文将从以上妇女主义两个主要内涵来分析女主人公塞斯自救和成长的道路,从而阐释莫里森文学创作中的妇女主义思想。
1、叙述疗伤——塞斯自救的开始“《宠儿》中有些东西是主人公们不愿记住的,是我不愿记住的,也是黑人同胞们不愿记住的,也是白人们不会想记住的,也就是说,这是个民族集体的记忆遗忘”(Angelo 256-257)。
论莫里森小说《宠儿》中塞丝的自爱
论莫里森小说《宠儿》中塞丝的自爱作者:岳丽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年第07期1993年,六十二岁的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
瑞典文学院对她的评价是“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
小说《宠儿》被公认为是莫里森最好的作品,该作品在1988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并于2006年被《纽约时报》评为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第一名。
《宠儿》小说中黑人女性塞丝最终得以重生,摆脱噩梦般的过去,根本原因是爱具有愈合伤痛、救赎一切的力量。
本文首先分析了奴隶制度下黑人自爱的缺失,进而阐述了塞丝自爱的四个阶段,认为黑人要自我救赎,自我解放,就必须唤醒自爱意识。
只有拥有自爱的人才会拥有完整的自我,自爱是黑人自我解放的根本出路。
一、自爱的缺失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自爱是“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
自爱和自尊是对自己的天赋权利的信任和捍卫,是人类寻求自我完善的表现,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
只有自爱、自尊的人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存和价值标准。
生活中一旦缺少这些品格,就不具有任何价值。
邪恶的奴隶制度对美国黑人造成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劫掠。
奴隶制度下的黑人备受压迫,一方面他们“被杀害、被打残、被抓获、被烧死、被拘禁、被鞭打、被驱赶、被蹂躏、被奸污、被欺骗”的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奴隶主则可以随意地惩罚黑人,“任何一个白人,都能因为他脑子里突然闪过的一个什么念头,而夺走你的整个自我。
”黑人们所饱受的不仅是这种身体上的虐待,他们还承受着自我异化的精神折磨。
“不止是奴役、杀戮、或者残害你,还要玷污你。
玷污得如此彻底,能让你都不可能再喜欢你自己。
玷污得如此彻底,能让你忘记了自己是谁,而且再也不能回想起来。
”惨无人道的奴隶制严重的伤害了黑人们的身心,使他们因自我厌恶而备受煎熬。
哪怕这些奴隶重获自由之后,这种劫掠依然阴魂不散,困扰着他们的身心。
莫里森《宠儿》中塞丝的悲剧性命运分析
、
莫里森本身作 为一名黑人女性 ,深刻了解在美国社会 中 理道德法官的判 决之下,她的心中始终充满 自责与负罪感 , 的非裔黑人艰辛痛苦的发展斗争史。她本人曾在美国蓝登书 精神生活极度压抑与沉重。宠儿的出现令她又喜悦又畏惧 , 屋 出版公司担任编辑及高级编审 ,曾编辑 《 黑人之书》。由 “ 这种介于渴望与畏惧之问的心理张力因宠儿的出现得 以明 此 ,她 有 机会 收 集 整理 了有 关黑 人 生活 的大 量历 史 资 料 ,她 确 与 强化 ,并继 而 贯 穿小 说 的整 体 性 叙述 过 程 。 ” t宠 儿 是 3 ] 在 《 宠儿》中描述了塞丝做出非常之举—— 杀死 自己的婴儿 来 自阴问还是阳世 ?是人还是鬼魂?莫里森打破时问顺序, 将事件的碎片重组之后展现给读者,因而读者对这对母女的 进行了创作。塞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和历史的悲剧 。她的行 关系到后来才得 以知晓。在故事叙述之 中,在扑朔迷离的气 为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三 、 氛之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塞丝的压抑与紧张。她对宠儿百 四十年代的美 国,广大黑人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处于弱势群 般疼爱,不求任 何报答,只求通过追 悔来赢得宠儿的原谅, 体 的 黑人 们饱 受 摧 残 ,他 们 处于 生 存 的边 缘 地带 ,而 作 为一 希望释放出精神压力 ,获得心灵的解脱。这种伟大 的母爱没
维普资讯
国 文 学研 究
莫 里森 宠儿 中塞丝 的悲剧 性命运 分析
0牛磊磊 万 佳
托妮 ・ 莫里森,1 9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 正因意识到这一 点,她在 《 93 宠儿》中通过描写塞丝 的行为, 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 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有 的带有魔幻 对主流社会表达 出控诉与抗议 的心声,是社会历史的原因最 现实主义的色彩,有 的闪耀着严肃理性 的光辉 。她善于用富 终造成 塞丝暴烈的举动,塞丝 的悲剧代表着广大黑人妇女的
论《宠儿》中的畸形母性
论《宠儿》中的畸形母性作者:王成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1期内容摘要:《宠儿》是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好的作品之一。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黑奴母亲的弑婴故事。
本文着重分析了《宠儿》中畸形母性的表现,并对导致这种畸形母性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宠儿》畸形母性母爱奴隶制黑人社区一.引言《宠儿》是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美国黑人奴隶的真实经历,讲述了黑人女奴塞丝在携女逃亡途中遭到奴隶主的追捕,为了避免孩子再次沦为奴隶,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幼女宠儿。
十八年后,宠儿还魂归来,开始了对母亲塞丝的疯狂折磨。
《宠儿》出版后,研究者們从存在主义、新历史主义、创伤主题等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试图分析女主人公塞斯身上所体现出的畸形母性。
二.畸形母性的体现《宠儿》中黑人女奴的母性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的母性是以塞丝、塞丝的母亲以及艾拉为代表的。
为了把自己的孩子从残酷的奴隶制下拯救出来,塞丝选择杀死她;塞丝的母亲出于对强暴她的白人的恨而抛弃了除塞丝以外的其他孩子,唯独留下了塞丝,因为塞丝的父亲是她所爱的黑人;艾拉的青春期是在一对白人父子的蹂躏中度过的,当她生下一个白人婴儿时,她拒绝哺喂这个孩子。
塞丝的母亲和艾拉拒绝履行母亲的职责,因为这些孩子是性奴役的结果。
尽管她们的行为不像塞丝那样疯狂和血腥,但是在本质上她们是一样的。
在当时的奴隶制背景下,弑婴并非偶发事件,只不过形式有所不同。
这种行为是黑人女奴母性的一种极端表现。
另外一种类型的母性是被动和顺从的,是以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为代表的。
贝比·萨格斯的大半生都是奴隶身份,直到她的儿子黑尔以自己的未来和生命为代价,为她换来了自由。
萨格斯一共有八个孩子,但其中的七个孩子都沦为奴隶制的牺牲品,被迫离开了她。
多年的奴隶生活禁锢了她的思想,当她谈起自己的孩子们,除了对奴隶制的恨以外,剩下的就只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无能和顺从。
论_宠儿_中塞丝人格的_自我割裂_
对折、对 折、再 对 折。 她 拿 起 另 外 一 张 床 乎的 不 是 自 己 的 性 命,而 是“为 了 她 孩 子 的
单。两张 床 单 都 没 完 全 干,可 是 对 折 的 感 性命”,(30)并 且 相 信 “这 孩 子 的 太 太 会 在
觉很舒 服,她 都 不 想 停 下 了。 她 必 须 用 手 俄亥俄 河 血 腥 的 岸 上、在 野 葱 中 间 一 命 归
制,也 告 别 了 奴 隶,如 今 情 况 已 大 不 相 同。 识到自身的 重 要 性 更 具 独 特 意 义。 一 旦 认
因此我们要 重 新 塑 造 那 些 人。”(179)同 时, 识 到 萨 格 斯 在 独 白 中 提 到 的 这 些 器 官 是 如
莫里森坚持 称,“种 族 歧 视 的 创 伤 在 于 自 我 何受到侮辱 的,该 段 独 白 就 显 得 异 常 紧 迫:
……你必须去 爱 它,就 是 你! 不,他 们 也 不 到更多 的 过 去,不 给 她 留 下 一 点 空 间 让 她
爱你的嘴。那 边,在 那 边,他 们 看 见 它 受 伤 去想 象、甚 至 计 划 下 一 天 ”,而 与 此 同 时,
还要 再 补 上 一 刀 …… 所 以 爱 你 的 脖 子;把 “别人的大 脑 都 停 了 下 来,转 回 身 寻 找 新 的
己是一 回 事,占 有 被 解 放 的 自 己 是 另 一 回 白以外 部 器 官 开 始,以 强 调 “心 脏 ”的 核 心
事。”(95)获 得 自 由 并 不 必 然 保 证 获 得 对 自 作用结 尾。 如 果 按 照 史 密 斯 的 阐 释 将 “心
我的主动权。 自 由 的 生 活 和 自 由 的 身 体 对 脏”理 解 为 “情 感 容 器 ”的 话,(Smith:346)
奴隶制下扭曲的母爱——解读《宠儿》中的黑人母亲“塞丝”
收稿 日期 :20 - 6 2 0 9 0 -2 作者简介:陈洁(9 1) 18 一,女( 满族) ,辽宁葫芦 岛人。助教 ,硕士
5 8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l 卷第 5期 1
往往保 护不了孩子们 ,灾难常常 降临到孩子们头上 。
这给母亲们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带来了无尽 的痛苦 。为了不让儿 女再受奴隶制 的残害 ,塞丝 同丈
利 ,也剥夺 了黑人 女奴做母亲 的权力 。在奴隶制的压 制之下 ,母子不 能相认 ,夫妻难 以团聚 ,也隔断 了黑
人母亲与子女相连 的血脉 ,使 黑人奴隶客体化 ,剥夺 了他们 的主体性 。 黑人妇女求助接近 自毁 的极端行为 来维护 自己及其亲人 的尊严 , 也正体现 了他们主体意 识 的觉悟 。爱与恨 同在 ,挽救 的正确做法却是毁灭生 命 。种族 的痛如此真切地呈现在塞丝 的身上 ,她无处 诉说甚至根本无法诉说 , 漫溢着太多 的希望和无尽 的 绝望 ,宠儿是她永远 的梦魇 , 。 小 说 自始 自终 以细腻 的笔 触通过 对 小说 中人物 内心世界的描写 ,展示 了一幅幅 白人奴役 、屠杀黑人 的血腥 画面 , 为可怕的是。 更 这种屠 杀不仅 限于身体上 的,更包括人格和精神上 的,奴隶 的一生就是 肉体和 精神遭受摧残 的一生 。 奴隶制废除 以后, 白人对黑人奴 隶的 肉体摧残虽然停止 了, 但奴隶制对黑人 的精神摧 残却延续到黑人的世世代代 。 塞丝弑 女这一行 为与其 说 是对 奴隶制 的恐惧感 的排解, 如说是对 奴隶制 的 不 罪恶感 的排解 。 黑人妇 女以 自毁 的极端行为来维护 自 己及 其亲人 的尊严, 充分表 现和证 实 了她们 作为主体 人 的不可侵犯性, 黑人女性 主体性得 以提 升。 使 但真正
《宠儿》中的寻根主题
《宠儿》中的寻根主题作者:张宇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9期摘要:托妮·莫里森作为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作为一名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努力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化,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黑人的精神世界为主题。
本论文通过分析《宠儿》的女主人公塞丝的性格特点,探讨了黑人的寻根主义主题。
本论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
简要说明了本论文的意义,对作者和作品做了简略的介绍。
在第二部分中主要分析了主人公塞丝的性格特点,和寻根的过程并阐述奴隶制是怎样对黑奴的身心造成巨大摧残的。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指出美国黑人只有直面历史,坚持和弘扬黑人文化和民族传统,才能在美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寻根;奴隶制;身份;摧残;直面一、小说简介美国黑人文学史中的寻根主题是美国文学史中最敏感的一部分,因为他们曾经是奴隶的后代,祖辈长期被歧视和压迫,而女性黑人作家又受到了男性的压迫,可见黑人女性受到了奴隶制和男性社会双重的压力。
这篇论文从两个角度分析了莫里森的作品《宠儿》。
一个是从其思想角度,一个是从其艺术角度。
从思想角度上,莫里森在塑造一个特殊的现实形象并且拒绝把现实主义同寓言,神话和传说分开。
莫里森认为写作是一种思考方式。
在《宠儿》中她思考了历史和现实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模仿世界。
她创造性的思考了现实和理想的世界,并在她的作品中重构了历史。
她认为文学来自于社会并且可以贡献于社会。
从《宠儿》中,我们看到的历史和它的影响不是从白人的角度,而是从黑人的角度。
莫里森从一个在历史上被剥夺了声音的民族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作,《宠儿》也重构了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二、寻根主题奴隶制的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它对奴隶或者以前的奴隶的自我认识上面的摧残。
《宠儿》探讨了奴隶制在身体,精神和情感上对那些在1863年解放宣言所解放的那些奴隶所造成的摧残,依然存在着。
它摧残了奴隶的身份,除了作为白人的服务者的身份。
奴隶制作为社会制度也摧残了奴隶们家庭结构。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黑人女性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黑人女性摘要:《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是一部描述生活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的“前黑奴”小说。
本论文拟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探讨奴隶制度带给黑人女性巨大的精神创伤,并对三位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行分析,以揭示黑人女性实现自我的艰难和痛苦。
关键词:黑人女性主义;精神创伤;觉醒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2一、引言托妮•莫里森是美国文学里一颗闪亮的明星。
她出生在南方奴隶州与北方自由州交界地—洛雷恩镇,从小祖父就给她讲述奴隶制度下的各种暴行,这对莫里森的世界观产生了很大在影响。
长大后,她的生活、教育、以及工作经历都有助于培养她作为美国人以及作为黑人的双重意识,为此她的创作常常关注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屈辱和压抑的命运。
《宠儿》是莫里森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该作品采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回顾奴隶制,将主人公们无数零碎和分散记忆穿成一段悲苦沉重的历史,表现黑人女性努力找寻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
该作品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文化和黑人女性的特殊经历和感受,它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女黑奴塞丝在携女逃亡途中遭到追捕,为了不使自己的女儿重新沦为奴隶,她毅然扼杀了自己的幼女。
18年后,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以自己的出现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
这部作品深刻揭露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带给黑人女性极重的心灵创伤,这些伤害阻碍了她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的确认。
二、奴隶制度带给黑人女性的精神创伤在奴隶制度下的美国南部,第一代和第二代黑人被杀害、致残、被抓获、被烧死、被投进牢房、被鞭打、被驱赶、被奸污,他们承受着极其悲惨的遭遇。
奴隶的命运正如萨格斯所说:在这个国家里,没有一座房子不是从地板到房梁都塞满了黑人死鬼的悲伤(莫里森,132)。
在《宠儿》中,莫里森塑造三个寻找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萨格斯、塞丝以及丹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2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3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4 An Analysis of Harriet Beecher Stowe’s View on 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5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6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7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8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9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10 论英汉口译中的数字互译11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12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3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14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15 An analysis of the "never lost" qualities on Hemingway and his Sun Also Rises16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17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18 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翻译19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20 The modern American and Death of a salesman21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22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23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24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25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26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27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28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政治观29 爱情描写与《》核心主题的关系30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3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32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33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34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35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36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37 A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 Learning Motivation38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39 论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40 跨文化交际中恭维语的语用失误及其文化透视41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42 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43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44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45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46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47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48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49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50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51 论英语自然地理术语的汉译52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53 An Analysi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54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55 浅析俚语在美国亚文化群中的使用及其成因56 浅谈西方情人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7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58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59 从叶芝的诗歌看象征主义的发展60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61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62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63 论东西方死亡观之差异64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65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66 An Interpretation of Death in Jack London's Short Stories67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68 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对比与分析69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70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翻译——以《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为例71 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72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73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74 英语科技文献的句子特点与翻译75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76 Coh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 Pragmatic Study77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78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79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80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81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82 《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石化现象与对策83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84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85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86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87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88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89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90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91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92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93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94 《丧钟为谁而鸣》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95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96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97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98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99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100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101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102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103 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104 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105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106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107 《等待戈多》的荒诞色彩108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109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110 约翰.邓恩诗歌艺术陌生化111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112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的家庭观113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研究114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115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116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117 《傲慢与偏见》折射出的奥斯汀的婚姻观118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119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120 A Brief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at in the Rain121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122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123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124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125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126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127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128 从文化角度研究中英礼仪模式差异129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130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影视字幕翻译——结合美剧“绯闻少女”进行个案分析131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132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133 A Funeral of Red Roses:An Analysis of Du Shiniang's and Marguerite Gautier's Trag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ignity134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135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136 英汉缩略语的比较与互译137 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138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139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140 浅析李尔王的陷落141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142 英语广告语篇中名物化的研究143 从目的论看中国企业简介的英译144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145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146 初中英语教师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147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148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149 从广告语看中西文化观150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151 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语用失误分析152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153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54 论小说与电影《最后的大亨》的叙事特征155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156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157 Contradiction of Hawthorne Reflected in the Symbols and Image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158 《外婆的日常家当》中女性形象象征意义159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160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161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162 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163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164 美国“寂静五十年代”的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分析165 宗教文化与翻译166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167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168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169 新经济原则在商品买卖会话中的运用170 汉语请求策略的分析171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172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173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174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175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76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177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178 解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形象179 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180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181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182 从生态批评论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工业化的思考183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184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185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186 《沉默的羔羊》三部曲中汉尼拔博士性格探析187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188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189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190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91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分析当时美国黑人的命运选择192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193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19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研究195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96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197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198 商务谈判策略研究199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200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