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期日本教育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公元1603年,日本三河(爱知县)小大名出身的德川家康出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到1868年为止日本进入了长达265年的江户时代。
而早在公元5世纪,中国儒学就传入了日本。
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十五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
六世纪后半期,以部民制为特征的奴隶制行将崩溃,即将诞生的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上需要理论指导,儒学在日本进一步传播,并开始浸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被视为儒家五种传统美德的仁慈、正义、礼仪、学识、信义,自然成为治国治民的利器。
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江户时期,儒学出现了史上罕见的繁荣兴旺。
众所周知,由于德川家康的江户幕府开府,日本社会基本上逐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统一体,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成熟期和崩溃期。
德川家族统治的三百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和平时期。
幕府体制日益巩固,经济稳定发展,社会日趋安定,使日本有可能从容地对自古以来从中国传入的文化进行反刍、消化和吸收,并继续不断大量地吸收近期及明清以来的文化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户时代是有史以来日本文化同中国最密切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文化史的巅峰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之一,就是儒学的勃兴。
中国的儒学虽在遥远的古代就传入了日本,并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但它始终未能完成一种蜕变,没有真正融入日本文化之中。
江户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一种机遇,使儒学真正获得了实现日本化的条件。
围绕朱子学派为主流的宋代理学的争论,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剧烈碰撞。
其结果,儒学在传入日本之后,终于在江户时代形成了气候,也带动了江户文化的繁荣。
因为它不仅有识文断字、吟风弄月的情调,更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原则,难怪有人把日本看作是儒教徒的国度。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邻国,它国民整体的受教育情况和国民素质对比中国相对要好。
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也被认为是数一数二的高学历社会,而且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我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相似的。
中国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改革当中,吸收各个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我们自身的教育经验,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本文将以我国和日本教育制度为对比,分析其差异。
一、日本的教育制度1.教育情况的历史发展纵观日本历史,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分为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区分为:明治维新之前的古代中世纪教育和之后的近现代教育。
首先是大化革新。
那时的日本开始学习儒家思想,大量吸收来自中国的儒学文化,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模式及制度。
日本文字的书写形式也是在那个时期所模仿的中国汉字而得来。
其次是江户时期,这个时候是日本在战乱之后最长的一段和平年代,社会平稳恢复是离不开当时的教育制度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一阶段的普及教育为日本国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进入了近现代教育。
开始了改革学校制度,制定了《学制》。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所迫并没有完全的贯彻落实。
后来废除了《学制》,颁布了《教育令》,主要从教育的控制与管理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提出了对国民教育的最低要求,保证了整体的国民素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除了对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全面改革。
这次的改革奠定了现如今的日本教育体系,是日本教育史上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当代日本教育制度日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由二战后根据国家宪法所草拟的《教育基本法》所决定的。
义务教育中规定的学制由原来的6年延长到9年,确立了六三三四制,分别是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和高等教育四年。
在初等教育之前有学前教育,也就是幼稚园,不算学龄,一般是6岁之前的孩子。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和文化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和文化江户时代(1603-1868)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许多人所熟知的时期。
它以当时的首都江户(现在的东京)为名,是由将军德川家光领导的幕府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对今天的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江户时代的社会和文化。
江户时代的社会江户时代的社会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社会。
幕府强调治安和秩序,例如通过设置各种规则来限制人们的活动和行为。
此外,社会也被严格地分类和组织。
这种分类和组织主要是根据职业和出身的特征。
在幕府体制下,将军和他的家族控制着政治权力和决策权。
这个系统固化了社会等级制度,将人们分成了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包括商人)和贵族。
武士阶层是最高的社会阶层,他们被赋予一种神圣的地位,并享有许多政治和经济特权。
农民阶层是最低的社会阶层,通常被迫为地主工作或付出高额的税款。
虽然江户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很严格,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缺乏流动性。
事实上,许多人通过职业或商业成功而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也有一些人受到教育,成为成功的文人或学者,甚至有些人成为幕府的高级官员。
然而,这种流动性仍然比较有限,只有少数特别成功或非常幸运的人才能突破社会的限制。
江户时代的文化江户时代是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艺术、文学、音乐和戏剧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些著名的文化遗产,例如浮世绘和曲艺,便起源于江户时代。
在文学方面,许多重要的著作在江户时代出现。
这些著作包括许多在现代仍然广为阅读的小说、诗歌和戏剧。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曹洞宗禅宗祖师道元的“正法眼藏”和松尾芭蕉的“奥之细道”,这两位文化巨匠的著作至今仍让人们敬仰。
此外,江户时代也是许多汉字词汇和表达方式开始流行的时期。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在现代日本的语言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音乐方面,江户时代的音乐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音乐依然注重传统的日本音乐元素,但也开始吸收来自其他国家的音乐风格,例如荷兰和中国的音乐。
江户时期日本汉语教学的国别化特征
江户时期日本汉语教学的国别化特征作者:李晓鹏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10期摘 ;要:日本汉语教学经历了从受中国文化影响为主到开始西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是突然间转变的,中间经历了一个过渡期——江户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汉语教学不再完全遵循中国的汉语教学模式,其国别化特征显现。
从教学对象来看,从唐通事子弟教学到“译社”的出现,普通民众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有显著增加。
江户时期日本汉语教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反映出当时中日两国之间宗教传播的真实历史背景。
专门的汉语教科书和工具大量出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冈岛冠山编写出版的唐话五种教材,虽然还不成体系,但每本书都是针对日本当时实际需求而编写的,是江户时期国别化教材的首次尝试。
关键词:日本;江户时期;汉语教学;国别化日本汉语教学可以追溯到三世纪。
据日本最早的历史文献《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284年,王仁应应神天皇的邀请从百济到日本教皇太子学习汉文,《论语》等典籍被带到日本。
593年,日本圣德太子摄政,實施改革,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学习政治制度、佛法和中国文化。
随后,又多次派出遣唐使、学问僧、游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学、佛学、典章、制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建筑(鲁宝元、吴丽君,2009)。
这些日本汉语学习者身处目的语国家,接受的是与中国学生相同的汉语教育,从《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开始,进而学习四书五经等各种中文典籍。
这些人士回到日本后讲学从政,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哲学思想带回日本,把儒家、道家、佛学思想本土化,使日本社会得到了跨越式的变革与发展(王顺洪,2008)。
日本汉语教育史经历了从全盘接受中国文化到全盘西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并不是突然间转变的,中间经历了一个过渡期,即江户时期(1603—1867,相当于中国明代神宗年间到清代同治年间)。
这一时期,日本汉语教学受到了中日经济贸易、佛教、儒家等因素的影响,白话汉语需求增加,日本国内的汉语教学不再局限于文言典籍,以运用汉语直接进行交流为目的的教学拉开序幕,国别化特征开始显现。
江户时代对日本的影响
江户时代对日本的影响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江户时代对日本的影响。
1. 经济影响江户时代的经济制度以农村为基础,并且发展了城市经济。
江户幕府采取了农民为主体的政策,解除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壁垒,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
这种政策推动了贸易的繁荣,使得许多城市快速发展起来,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
农田的改良和灌溉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江户时代还出现了一些新兴行业,如纺织业、铁工业等,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 政治影响江户时代开始于德川家康成为幕府的将军,标志着日本进入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封建统治时期。
幕府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将武士阶级置于统治地位,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施加了严格的控制。
此外,江户时代的统一政权使得日本国内的战乱减少,社会稳定度得到提高。
3. 文化影响江户时代的文化在许多方面对日本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艺术、文学、道德观念等。
例如,江户时代出现了许多艺术形式,如浮世绘、茶道、歌舞伎等,丰富了日本的艺术文化。
同时,江户时代的文人墨客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如东山齐次郎、与谦等,他们的作品对日本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江户时代还重视教育,推动了庶民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
4. 社会影响江户时代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最显著的是对妇女地位的影响。
在江户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她们获得了一些经济和社会权益,如继承财产、参与商业交易等。
此外,江户时代的社会制度也给予了一些平民阶层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这些变化使得社会阶层更加流动。
5. 国际影响江户时代标志着日本由封闭状态逐渐向外部开放。
在此期间,日本开始与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进口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文化。
这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
启蒙教育纪录片日本
启蒙教育纪录片日本日本,一个东方国家,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教育体系,而启蒙教育正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进日本,一起探寻启蒙教育的独特之处。
首先,我们要了解日本启蒙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在日本,启蒙教育源远流长,早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开始。
当时,日本的启蒙教育主要是由私塾和家庭教育来完成的,而且教育内容主要是注重道德修养和基础知识的传授。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的启蒙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一直保持着对基本素养的重视。
其次,我们要了解日本启蒙教育的特点。
日本的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而非简单的灌输知识。
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老师们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
这种教育理念,使得日本的学生在国际上备受瞩目,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而且在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上也表现出色。
再者,我们要了解日本启蒙教育的实际运作。
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此外,日本的学校教育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他们会通过各种活动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我们要了解日本启蒙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日本的启蒙教育理念和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其次,它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化教育。
最后,它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既要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日本,启蒙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日本国内的教育体系,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学习日本的启蒙教育,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宝贵的启示和借鉴,这对于我们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育体系也是非常有益的。
愿我们能够在日本启蒙教育的启示下,不断探索和完善教育的道路,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努力。
日本江户时期教育普及的特征及其启示
日本江户时期教育普及的特征及其启示作者:杨婧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江户时代的文教政策、教育机构、教育普及的原因及影响等几个方面研究这一时代的教育状况,从而达到更深刻全面的了解日本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目的。
关键词:日本;江户时期;教育普及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6-0061-02从1603年到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前,是日本历史的“江户时代”,或称“德川时代”。
日本的教育在这一时期呈现复兴趋势,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它既包含了传统的保守因素,也孕育了教育现代化的萌芽,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迅速进步的历史前提。
明治初期日本能够迅速实施义务教育,并能很快取得效果。
是由于江户时代的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普及。
因此,研究这一时代的教育状况,有助于更深刻全面的了解日本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一、教育普及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普及奠定物质基础由于幕府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迫使平民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离不开文字和数的计算,读书写字在一般人中习以为常,接受学校教育逐渐被认为是人生和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
受教育的程度和能力提高与社会地位、生活水平的关系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教育普及奠定了社会基础江户中期以后日益发展的对人的尊重和人本身是平等的观念,是后来打破教育上的身份制度、推动教育普及、促进教育进步的思想力量。
阳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中江藤树的话——“学习可以使人成为圣人”,室鸠巢(1658-1734)说:“人本无贵贱之分,只依声望而生贵。
其原因在于,人生于天地之间,身体相同,知觉无异。
皆取之于天地,居住于天地。
食之于天地。
不以谁人为贵,不以谁人为贱。
”在这里,他把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放在了无可置疑的地位,为提倡庶民教育、主张士庶教育平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井竹山在《草茅危》《健学私议》等著作中提出,除昌平坂讲习所之外,在江户、京都、大阪要建立规模足够大的直辖学校,其次在各地的中心城市及幕府直辖地,也要建立适应当地情况的各种规模的学校。
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1603-1867)
江户时代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时间由1603年创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还。
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江户城目录一、历史综述二、社会结构三、经济发展四、海外贸易发展五、教育发展六、文化发展七、艺术发展一、历史综述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至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
幕府领地约占全国土地1/4,其余由大名(诸侯)领有,称藩国。
将军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制朝廷、大名与外交;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贡征收权等。
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国,并采取大名参觐交代和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国仍具有相对独立性。
因此形成在德川将军控制下的各藩国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
17世纪末,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幕藩体制出现危机,表现为幕藩财政困难,农民起义频繁。
为应付危机,幕府在18 世纪中叶~19世纪40年代实行改革,但并未奏效。
1854年日本开国后,民族危机又加剧了封建制危机。
萨摩、长州等西南强藩,在改革派下级武士推动下,逐渐采取与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兴业,抵抗外敌。
在幕末农民起义和萨长等西南强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压力下,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于1867 年末被迫宣布奉还大政。
1867 年12 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
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经1868 ~1869年的戊辰战争,彻底打倒幕府势力。
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结束。
二、社会结构综述在德川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在德川时期之前,这些阶层之间曾经有过一些流动,但是,德川将军为了维护他们的势力和特权,限制了这些流动。
特别是,他们试图保护武士阶层,使得农民阶层不可能成为武士。
1586年,丰臣秀吉颁布法令,农民必须在他们的土地上耕作。
1587年,他颁布只有武士才可以佩带长剑,之后,佩带长剑成了武士阶层的象征。
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社会结构
在德川,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级:武士、农民、手工 业者和商人。其他几个群体存在于这个阶级体系之外,包括演员、僧侣和屠夫。
幕府体制:德川家康至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幕府领地约占全国1/4,
其余由大名(诸侯)领有,称藩国。将军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制 朝廷 、大名与外交;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 法和年贡征收权等。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国,并采取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
化政文化
江户时代后期文化,以江户的繁荣、都市生活为广大背景。江户是全国经济发展中心, 多数都市民众喜欢,町人文化最盛行的时期。都市繁荣、商人、文人的全国性交流、出版、 教育的普及、寺院的流行等中央文化向各地传播,学问、思想的分歧动摇着幕府体制,一 些古代体制的脱落动摇着现在的幕府。 江户时代后期文学以政治和社会为题材的出版物和纪传体普及,受到广大民众喜欢。 小说在这一时期盛其代表人物山东京传(1761~1816)、式亭三(1776~1822)、十返舍一 九(1765~1831)、为永春水(1790~1783)、在这一时期国学和洋学都得到很好地发展。
元禄文化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期为元禄文化,是幕政安定、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成熟时期, 民众也开始有了多彩的文化。元禄文化以人和社会为中心,比较倾向于现实主义和实 证主义,着重实证于古典研究和自然科学问题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美术,受桃山文化 和江户初期文化洗礼 文化艺术中心代表:井原西鹤(1642~1693)、松尾芭蕉(1644~1694)进松门左卫门 (1653~1724)等 这一时期歌舞伎和民众演剧得到发展。
教育方面
日本的教育文化
日本的教育文化【摘要】日本的教育文化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特色,教育体制由政府严格管理,学校生活严谨规范。
课程设置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教育改革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
日本的教育文化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未来趋势可能会更加注重创新和国际化。
日本的教育文化也对国际教育界有一定的影响,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的教育文化将继续发展,为社会进步和国际交流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日本的教育文化、历史背景、教育体制、学校生活、课程设置、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影响、未来发展趋势、国际影响1. 引言1.1 日本的教育文化日本的教育文化自古以来便深受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风俗的影响。
在日本,教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其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素养。
日本的教育体系严格而规范,学生们在学校中接受严格的纪律和教育训练,以培养他们的自律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育体制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如今,日本的教育体制主要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学校生活在日本被认为是学生重要的成长时期,学生们在学校里不仅学习知识,还参与各种社团和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
课程设置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
教育改革一直是日本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政府和教育机构不断努力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包容。
日本的教育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推动了日本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未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日本的教育文化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 正文2.1 历史背景日本的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古代。
在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794-1185年),日本的教育主要由寺庙和贵族家庭负责。
关于日本江户时代汉文教育的考察
关于日本江户时代汉文教育的考察作者:徐丽丽刘凤荣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08期摘要:自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幕府,日本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正式开启。
至1867年,在德川幕府历时264年的武家封建统治下,日本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商品经济在农村和城市都获得了极大发展,军事实力的强大进一步维持和巩固了封建阶级的统治地位,朱子学、阳明学则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和推崇,诗歌、小说、戏剧、美术等文学艺术形式也随之繁荣、兴盛起来,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普及,受到了广大平民阶层的欢迎。
可以说,幕府统治在日本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章旨在从江户时代汉文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该阶段的汉文教育制度、汉文教材及汉文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考察,明确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内对于汉字、汉文及中国古代经典的接受与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江户时代;汉文教育;汉文教材;学习方式一、研究背景综述日本步入江户时代以后,德川家康及其后的历代将军始终致力于增强幕府的实力,为达成幕府对全国的严密而有效的控制,确保政治上的稳定,结束了织田、丰臣时期近三十年的对外发展,颁布“禁教令”,以抵制西方国家(主要指西、葡两国)在日传播天主教为借口,切断了日本人直接的海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途径,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日本仍保留了与中国、朝鲜及荷兰等国在九州长崎贸易港进行有限的通商。
与此同时,继续大量进口汉籍,通过对西邻中国的政治体制、宗教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汲取,一方面是为达到进一步维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为逐步实现构建日本自身的外交框架的蓝图。
江户时代的日本对汉文教育极为重视,尤其是庶民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与古代、中世的汉文学习仅限于一部分特权阶级有所不同,近世以来,江户幕府针对不同身份、地位的学习对象,相继兴办了昌平坂学问所、藩学、乡学、私塾、寺子屋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机构,使得上至幕府·诸藩、下至庶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享有了接受包括汉文在内的各学科知识学习的权利。
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对中国儒学的吸收和改造利用(新)
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对中国儒学的吸收和改造利用【摘要】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两千年中,儒学的传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学传入日本后,便不断地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尤其是在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迎来了日本文化思想的空前繁荣,同时也造就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极盛时期,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儒学”。
经过官方改造,日本的儒学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理论学说,而成为了一种官方意识形态,并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江户时代儒学在日本的发展,并对比两国的儒学差异,就能看出日本儒学在我国儒学基础上做了哪些吸收与改造。
【关键词】江户时代儒学吸收利用AbstractI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wo thousand, the spread of Confucianism occupi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fter Confucianism was introduced into Japan, it constantl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Japanese native culture, especially in the edo period. Edo era ushered in the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of Japan's cultural thought, at the same time also created jisheng period of Confucianism in Japan, forming the unique \"Japanese Confucianism\". After the official renovation, Japanese Confucianism has no longer is only a theory, and become a kind of official ideology,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Japan. By study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the Japanese edo period, and compare the Confucianism, the two countries can see Japanese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in China are doing based on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目录引言一、日本儒学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一)江户时代之前儒学的发展情况(公元5世纪至1603年)(二)江户时代儒学的发展情况(公元1603年至公元1867年)二、江户时代儒学代表性学派的对比分析三、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吸收改造儒学的路径研究(一)促使儒学本土化(二)促使儒学官学化(三)促使儒学普及化(四)促使儒学可行化四、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对儒学的改造利用(一)道德思想方面(二)教育制度方面(三)民间习俗方面(四)幕府统治方面结语参考文献引言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作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即现在日本东京)建立了幕府,至此日本走进了超过两个半世纪的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武士教育特点分析
江户时代武士教育特点分析作者:解娟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第04期自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日本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期里一直处于德川家族的统治之下,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也称德川时代。
由于这一时代上承封建主义的镰仓室町时代,下启资本主义的明治时代,因此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所受的教育也呈现出承上启下的特点。
一、对下级武士实行“法治”德川幕府控制各地大名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颁布武家法令。
“元和令”是德川家康1615年彻底打败丰臣氏以后,以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的名义颁布的。
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将元和令的13条增补修订为21条,称为“宽永令”。
此后,每当新将军上任,几乎都进行若干修改并重新颁发,称为“武家诸法度”,是规范和教育武士的指南和重要材料。
初期的“武家诸法度”以行为规范、惩戒规则为主,强调“法”和惩戒,体现当时指挥战斗、巩固政权的需要。
以后历次修订的“武家诸法度”,则不断增加道德训诫的内容,反映了和平时代之后武士职能所发生的变化。
正如约翰·惠特尼·霍尔所说“刚刚进入17世纪的时候,大部分武士阶级是粗俗、没有文化的武官,17世纪末时,他们都成了有相当文化、致力于文官政治的有教养的阶级了”。
这些法令实际上也规范了江户时代武士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即培养忠孝信义、遵纪守法、文武双全、廉洁奉公的武士。
二、武士道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江户时代的武士道对旧型武士道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并大量吸收儒家思想,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理论骨架的武士道,即“士道”。
到了江户时代,统治阶级亟需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来保证和平时代社会思想意识上的统一。
朱子学从日本禅僧及其寺院中脱颖而出被幕府作为控制社会意识的工具,积极推向社会。
朱子学即宋儒朱熹集大成的理学体系,用理与气来解释宇宙运行和人伦道德之所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通过个人的自省自察、格物致知,以内明君臣大义,外辨华夷之别,提高个人修养水平,自觉遵循君臣大义名分论,服从主君,维系封建统治。
日本发展史的学习报告
日本发展史的学习报告一、回溯日本学习塾发展史,塾校逐步走向融合1.1 萌芽期:源于“百家争鸣”日本现代学习塾(校外补习机构)始于江户时代,这一时代是儒学、国学、洋学等学派齐头大发展时期,当时有不少名人创办的私塾,像绪方洪庵在大阪创办的“适塾”、吉田松荫的“松下村塾”、兰学塾、顺天堂等,其中一些私塾后来改制为大学,一些被大学合并,成为日本高等教育的助推器。
私塾作为日本开创新时代所必要的知识和技术的教授场所,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1.2 成长过渡期:出现以都市为中心、升学为目的的学习塾,但监管薄弱日本早期教育政策和现代“塾”发展初期状态1872年《学制》颁布,标志着人人平等的国民教育体系在日本建立,初等教育开始普及,1907年实现六年义务教育制,到1908年男女总入学率已超过了97.8%——初等教育基本达到普及程度。
与初等教育高普及相反,日本的中等和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到1908年中等教育入学率仅为4.3%,高等教育入学率仅0.9%。
然而,1887年日本政府确立了雇佣公务员制度,其中最看重的就是侯选人的毕业学校和考试成绩,但由于公共教育资源有限,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完成了初等教育的学生如果想要继续接受中等及高等教育,就不得不参与激烈的升学竞争。
为此,第一批现代的校外补习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其中以成立于1918年的骏台塾、成立于1931年的Z-KAI,以及成立于1933年的河合塾为代表,这些校外补习机构的经营目的直指学生的升学考试。
自此,日本的校外学习塾从传播新知识、新学说的私人教育场所转型为面向中小学生的营利性补习教育机构。
但当时只有富裕家庭才有能力投资于教育,让孩子去学习塾补习,没有大众参与的学习塾数量不多、发展缓慢,因此还处于成长的过渡期。
“二战”期间,由于社会政治及经济层面的不稳定,学习塾的发展一度出现停滞。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战后恢复期的日本高度重视教育,以都市为中心、升学和补习为目的的学习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升学塾”和类似学校课堂对多名学生进行授课的“猛犸塾”被认为是日本现代塾的开端。
了解江户时代的特点
了解江户时代的特点江户时代在两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情况下,仍然冲破藩篱,在多方面获,得到突破,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提供了解江户时代特点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了解江户时代的特点町人思想的发展与成熟是以工商业者的经济成长为背景的。
就整个江户时代而言,人们生活在等级制度的社会中,在四个等级身份中,“商”的地位是最低的。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元禄(1688-1704)时代,商人在经济上的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田沼意次的年代,商品经济超越了旧有的农村自然经济,工商业者阶级的实力终于超过武士阶级,这与他们当时的地位显然是不相称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代表町人意志,努力为町人争取社会地位的思想家、文学家出现,产生出别具一格的町人思想。
町人思想的首要任务是否定封建社会的尊卑观念,否定等级身份制度。
他们首先从全人类的角度,提出人皆为天地子孙,本没有贵贱上下之分,主张“武士不为贵,商人亦不贱”。
其次,对于商人的社会作用的肯定是町人思想的又一特征。
心学的创始人石田梅岩就认为商人的行业有助于天下,它不为私利私欲,具有公益的性质,因而不应对商人的行业产生偏见,商人的利益也是正当的。
学者西川如见在《町人囊》中指出,商人虽位居四民之末,但它具有滋润万物的作用,对贵族社会也是有用的。
儒学者荻生徂徕也说:“商者互通有无,助于世人”。
町人思想的另一表现是努力追求与武士阶级的平等。
提出商人对国家的贡献犹如武士对君主的效忠,商人的营利犹如武士的受禄。
这一思想还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对武士阶层的轻视。
商人出身的町人文学家井原西鹤在他的作品中就多处表示对武士阶层的轻视与讽刺。
江户时期町人思想的成长为提高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要求平等的思想倾向虽然招致幕府的打击与压制,但在其蒸蒸日上的经济实力的支撑下,町人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町人文化。
俳谐来源于前代连歌之发句,在江户时代经松永贞德的努力使之脱离连歌,成为迎合庶民口味的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
日本江户时代商业教育评述
日本江户时代商业教育评述摘要:日本的商人教育开始于商业职业化的中世以后,刚开始的商人教育只是学徒式的教育。
江户时期,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业空前兴旺,商业教育逐步成体系,商业教育主要以“寺子屋”教育和“丁稚奉公”制度下的商人教育为主,商业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商家的家规家训中。
日本商业道德教育始终被置于商业教育的首位。
关键词:日本;江户时代;商人精神;商业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k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2一、引言日本的商人教育可以说开始于商业职业化的中世以后。
在古代,农业是唯一的产业,没有商人。
中世之后,出现了工业和商业。
商业作为社会的一种行业,以店铺的形式为主,也叫“店铺商业”。
此时的商人教育,主要是职业继承人模仿学习父母或者前辈的手艺和经验,学习必要的商业知识和技能。
江户时期,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人兴起,商人进一步职业化,出现了批发商、中介商、零售商等。
宽文~元绿期新兴商人抬头,尤其是元绿~享保期商业更是兴旺发达,出现了三井、住友、鸿池等豪商。
那么,江户时代的商业教育是如何生成、变迁的呢?其商业道德又是如何定位的呢?二、江户时代的商业教育与商业道德教育江户时代的封建社会由“士农工商”四个阶级构成,武士与庶民被严格分成两大阶级。
商人也被称为“町人”,处于社会的最下层。
教育分为武士阶级的教育和庶民教育。
商人的教育制度,大体划分为“寺子屋”教育和“丁稚奉公”商人教育两大方式。
(一)寺子屋”教育“寺子屋”教育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在江户时代最为盛行。
江户时代商人的子弟学习的机构叫“寺子屋”。
农工商阶层的子弟在6、7岁开始到12、13岁期间,跟着老师读书、习字和学算盘、学习教科书《买卖往来》中的范文以及在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庶民生存必备的常识、智慧、礼仪和规矩。
老师多以僧侣、神官、大夫、浪人为主。
(二)丁稚奉公”制度下的商人教育最初进入商家的佣人被称为“丁稚”即伙计或学徒,“奉公”的本意是指在封建的主从关系下,臣下或隶属者对主君或主人履行的义务。
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江户城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时间由1603年创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还。
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历史综述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至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
幕府领地约占全国土地1/4,其余由大名(诸侯)领有,称藩国。
将军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制朝廷、大名与外交;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贡征收权等。
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国,并采取大名参觐交代和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国仍具有相对独立性。
因此形成在德川将军控制下的各藩国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
17世纪末,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幕藩体制出现危机,表现为幕藩财政困难,农民起义频繁。
为应付危机,幕府在18 世纪中叶~19世纪40年代实行改革,但并未奏效。
1854年日本开国后,民族危机又加剧了封建制危机。
萨摩、长州等西南强藩,在改革派下级武士推动下,逐渐采取与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兴业,抵抗外敌。
在幕末农民起义和萨长等西南强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压力下,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于1867 年末被迫宣布奉还大政。
1867 年12 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
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经1868 ~1869年的戊辰战争,彻底打倒幕府势力。
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结束。
社会结构综述江户时代的礼仪性射箭在德川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在德川时期之前,这些阶层之间曾经有过一些流动,但是,德川将军为了维护他们的势力和特权,限制了这些流动。
特别是,他们试图保护武士阶层,使得农民阶层不可能成为武士。
1586年,丰臣秀吉颁布法令,农民必须在他们的土地上耕作。
1587年,他颁布只有武士才可以佩带长剑,之后,佩带长剑成了武士阶层的象征。
如同经济状况的变化那样,在维护不同阶层的严格界限上,将军也不是那么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户时期的教育
日本社会经过长期分裂和战乱之后,于17世纪初得到统一。
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是德川家康,1603年,他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
此后直至明治维新的260多年间,成为江户时期(德川时期)。
与前几个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教育又呈现复兴之势
德川幕府建立后,德川家康及其后世恢复和加强了幕府集权统治。
他们把全国分为260多个藩,藩主称大名。
将军和大名又分别拥有众多直属家臣和下级武士,各级武士之间形成严密的等级制度。
这就是以幕府为核心、以诸藩为支柱的幕藩体制。
为实现长治久安,他们还一方面制定各种法规,实行依法治国;另一方面重视教化,实行思想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受到历代幕府的赏识和推崇,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的官学,并极大地影响了江户时期教育的发展。
这是江户时期文教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
对该时期日本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日本的国学和西方的洋学。
国学是江户时期兴起的一种学术派别,以研究日本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为依据,阐明日本固有的精神。
洋学指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于18世纪在日本流传。
因幕府怕欧洲殖民势力入侵,采取了锁国政策,禁止与除中国、荷兰以外的其他国家通商,日本只能通过荷兰人了解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因此洋学当时被称为兰学。
上述三种学说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日本文化思想和教育的发展,多种教育机构也逐渐发展起来。
江户时期的教育机构主要有幕府直辖学校、藩校、寺子屋、乡校和私塾。
教学内容涉及儒学、国学、洋学、军事学、医学、武艺等多种学问。
幕府直辖学校:是为幕陈子弟设置、培养辅佐幕政的官吏和务实人才的教育机构,带有强制性。
江户时期先后设置21所。
如昌平学门所等。
藩校:是以昌平坂学问所为样板、由各藩设立并经营的学校,以教授儒学、汉诗、汉文、兵学及经济为主,江户时期先后设置219所。
著名者有会津藩日新馆、米泽藩兴让馆、熊本藩时习馆及水户藩弘道馆。
寺子屋:是专门为平民子弟开设的初等教育机关,提供类似现代的小学教育,学童年龄大都是六至十多岁,以训练读、写及算盘为主,江户时期共有2万多所;乡校:是乡村用公费设立的初等教育机构,以教育士庶子弟为主,乡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读、写、算知识。
学生的入学年龄大体上是七八岁的儿童。
乡校的特点是重视道德教育,各藩的办学者企图通过乡校来“淳化社会风尚”,“革除平民中间的恶习弊风”。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机关。
总之,乡校介于藩校和寺子屋之间,兼备二者的特点。
但,因为乡校是用公费来办的,又是平民的教育机关,所以在维新以前开设数不多。
所设数量远少于寺子屋。
私塾:是一些学者在私宅设立的高等专门教育设施,入学者多是慕名而来,据《日本书记》记载,当时约有1500所
江户时期的文教政策和教育机构,虽然对提高当时日本人民的文化水平和进行思想教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终究未能实现幕府统治长治久安的梦想。
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下级武士和劳苦大众奋起反抗,加之西方殖民势力的频频入侵,德川幕府终于走向了灭亡的命运。